1956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兴修农田水利,消灭旱涝灾害!
干旱地区也能很快消灭普通旱灾
徐达
在我国北方有很大一部分地区,如黄土高原地区、山区和风沙地区,历年遭受干旱的严重威胁,农业生产比较落后,群众生活比较贫困。这些地区大都雨量不多,并且多集中在夏末秋初三、四个月,又多暴雨,其余八、九个月降雨很少。地面缺少草木覆盖,吸收含蓄雨水能力很小,耕地又因暴雨冲刷和风力剥蚀,肥沃土壤逐年流失,地力瘠薄,保水能力差。
这些地区所以干旱贫困,除了由于不利的自然条件影响之外,主要还是由于社会条件造成的。解放以后,废除了封建的土地制度,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消除了造成干旱的社会因素,这就使我们有可能在这些地区消灭普通的干旱灾害。
几年来,这些地区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年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种草,兴修梯田,改良土壤,减轻或制止了水土流失。许多地方还开挖了渠道,打了水井,大量修建了池塘、水窖、坝堰和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发展了灌溉或引用洪水淤地,逐步改变了干旱地区的面貌,提高了农业产量。有的还发展了林业、牧业和果品等生产。
山东省莒南县石泉湖村,原来是沂蒙山区的一个干旱的小村,地块小而分散,照群众的说法是:“碗大瓢大的地一屁股坐下三四块。”土地瘠薄,水源缺乏,在过去,连吃水都要到七、八里外去担,刷锅水都要反复用几次才肯倒掉。但是解放以后,这个村逐年植树造林,修整梯田,经济情况已经逐渐改善。1954年冬全村农民都加入了农业合作社,开始动工兴修水库。这个43户42个男整半劳力的小村,在4个多月的时间,用了2万多车土和7,000多车石料,2,600多工,完成了2丈多深、10多亩大的一座水库,不但解决了全村用水问题,还可浇地300亩。去年已经开始收到灌溉效益。在兴修水库的同时,还深翻地140多亩,改良土壤30多亩,修地32亩,种树13,000多株。由于这些建设措施,去年全村每人平均收入达到1,089斤粮食。这个村去年冬季又开始兴修第二座水库,预计到明年全村水浇地将达到450亩,占现有耕地面积的84%。那时全村每人平均将有2亩3分水浇地。
山西省平顺县羊井底乡,原来也是一个水源极其缺乏的石山区,十几年前,由于盲目开荒和滥伐树木,破坏了地面被复,以致大雨时期“水顺山流洪水大,雨停天干地遭殃”。1950年这个乡开始封山育林,修整梯田。1953年又制定了全乡15年农、林、牧、水利的发展规划。三年来,这个村的荒山顶上已经育起幼林,山坡修成了梯田70多亩,在山沟内建谷坊198道,沿沟修堤植柳,固定沟道。这个乡三、四里长的窟窿沟和沟旁的38小块土地,经过洪水淤淀已经联成一块肥沃良田;此外还修了一座蓄水池。去年这个乡在雨季已经是“随下随渗无洪水,雨后多日水长流”。不但减轻了干旱威胁,还减轻了洪水灾害。去年全乡平均每人收入折合粮食1,300多斤,预计15年规划实现以后,可达6,542斤。
像这样的乡村,在许多干旱的县份都可以找到。这些地区尽管劳力、财力比较薄弱,自然条件比较不利,但是在农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以后,情况立即发生了变化。这些地区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以后,迅速克服了劳力和财力不足的困难,战胜了或改变了不利的自然条件,开展了抗旱斗争,有的已经消灭了普通旱灾,有的在三、五年内即可消灭普通旱灾。这些地区今后生产将会逐年发展,人力物力也将越来越充裕,战胜干旱的经验也必然逐年丰富,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全面规划的指导下,7年到12年内普遍地消灭普通的旱灾是完全可能的。


第2版()
专栏:

争取在七年内消除旱、涝、风沙灾害
河南省原阳县农业科长 邓全伦
河南省原阳县共有耕地面积131万亩,其中沙壤土地56万亩,占总耕地的43%;沙土地46万亩,占总耕地的35%;盐碱土地29万亩,占总耕地的22%。这个县冬春多风,夏旱秋涝,因而旱、涝、风沙灾害极为严重。据调查:一次6到7级的风,24小时内,在46万亩的沙土地面上,被风吹去的肥沃土壤约有750万公方。1951到1955年间,全县有四年受涝灾,二年受风灾,一年受旱灾,一年受霜灾。1952年全年降雨仅140公厘,全县120多万亩秋田普遍受旱。1954年7月和8月,降雨459公厘,淹秋田59万亩,占秋田面积的52%。由于自然灾害严重,土壤破坏,产量极低。1949年粮食作物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仅77斤。1955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也只达到89斤。
随着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全县从1952年起,开展了群众性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和水土保持运动。四年来共造林25,558亩,其中有农田防护林带110道,植树343万株,预计林带长成后,可保护农田47万亩。全县整地打畦、墒沟变墒岗等15万亩;抬高路基218公里;兴修蓄水工程4处,能蓄水1,340万公方;试办沟洫台田1,850亩。这些工程对减轻旱、涝、风沙灾害,保障农业增产,起了一定的作用。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由1949年的54万亩,扩大到1955年的69万亩,产量由每亩54斤提高到371斤。拿历年7月到9月初旬降雨量同秋庄稼被淹面积比较,也看出了水土保持的作用:1951年降雨105公厘,淹地32万亩;1953年降雨226公厘,只淹地13万亩;1954年降雨459公厘,总共降雨历时98小时,淹59万亩;1955年降雨和1954年相近,由于全面地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只淹地36万亩。地城乡1951年没有做畦田,淹地6,000亩,修做畦田后,1953年只淹200亩,减淹5,800亩,每亩增产65斤。娄谷堆盐碱地区,没有做沟洫台田前每亩平均收31斤,做了沟洫台田便提高到71斤。
几年来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那些经验呢?
一、党政领导重视,建立组织机构,普遍发动群众,开展水土保持工作。1952年春耕前,县委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内容,在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上进行了系统布置。同时组成各级水土保持指挥部,确定专人负责。依靠互助合作组织,宣传政策,回忆灾害,对比算账,宣传水土保持的好处。组织区同区、村同村订立协议,划分地段,分片包干。定期召开水土保持会议,总结经验,训练干部,传授技术。这样就使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县范围内迅速开展起来。
二、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通盘规划,全面进行,是逐步消灭旱、涝、风沙灾害的有效办法。解放以来,虽然在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水土保持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开始没有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迁就群众不合理的旧习惯,效果不大,直到1954年通过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和调查研究,才做了统一规划,全面开展了水土保持工作。
1954年开始在全县46万亩的沙土风蚀地内,本着“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照顾机耕、减少水患”的精神,开展了营造农田防护林工作,在防护林网格内的耕地上普遍做了畦田。同时采用各种形式的活沙障和种植牧草等方法,把所有沙岗全部固定下来。
同时,在56万亩的沙壤土地内,结合井泉渠道建设,大力平整土地,扒格打畦,封沟培土,做到“地地有畦埂”,实行横耕、横播、横锄。保证在三天内连续降雨120公厘的情况下,基本上避免水土流失。
在29万亩低洼盐碱地内,普遍开展营造土壤改良林和群众性的沟洫台田运动,以降低地下水位,改良土壤。
此外,还利用沙洼坏地,滞洪蓄水,整修排水渠道,防止涝灾。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全县的自然面貌,保证农业年年增产,原阳县计划在1962年内基本上消除普通的旱、涝、风沙灾害。计划要求在适宜发展灌溉的91万亩沙壤沙土地带,做到每60亩打井一眼,共打井15,200眼,1956年完成8,900眼,1957年完成6,300眼。每眼井除保收20亩外,还可抗旱保种、保苗40亩。到1957年可达到保收地41万亩,抗旱保种、保苗地61万亩,平均每人合保收地及抗旱保种、保苗地3亩,做到消灭一般旱灾。计划同时要求在1956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涝灾,在1962年内完成29万亩盐碱地的沟洫台田工程和基本上消除风沙灾害。加上其他农业措施,到1962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由1955年的178万亩增至241万亩,每亩产量由89斤提高到450斤,每人合粮由480斤提高到3,387斤;棉花播种面积由13万亩增至15万亩,每亩产量由皮棉24斤提高到105斤;油料播种面积由6万亩增至11万亩,每亩产量由100斤提高至380斤。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2版()
专栏:

挖掘现有灌溉设施的潜力
董其林
目前全国有能够灌溉约4亿市亩的水利设施。如果进一步加强管理,这些设施还可以扩大很多灌溉面积。例如河南省丹东灌区几年来由于加强灌溉管理,灌溉面积逐年扩大,由1948年的3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9,341亩,增加三倍以上。又如陕西省泾惠渠一秒公方水可以浇到4万亩地,广西省雅桥江灌区1.2秒公方水也能浇到47,000亩稻田;可是有很多灌区一秒公方水却还浇不到1万亩地。华北地区的井灌区,一般的一眼井一架水车平均只浇到20亩左右;可是河北省蠡县杜二增的一井一车,由于管理得当,却浇到100多亩地。这都说明了现有的灌溉设施的潜力是很大的。
根据各地经验,改进灌溉技术,防止水量浪费,是挖掘灌溉潜力的有效办法之一。目前许多地区由于沿用落后的灌溉方法(如大水漫灌、深浇串灌),浇水过多过深,不仅浪费水量,冲失肥料,并且造成大量水量的渗漏,引起地下水位急遽上升,招致土地盐碱化和沼泽化,结果是土地日益瘠薄,产量逐渐下降,把水利变成了“水害”。这是应该大力改进的。
实践证明改变落后的灌溉方法,实行沟灌畦灌,就能节约水量,扩大灌溉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甘肃省酒泉专区改变串水漫灌为小畦灌,产量大大提高,节约水量所扩大的灌溉面积为原来的20%。山西省霍泉渠推行棉花沟灌,陕西渭惠渠实行玉米沟灌都获得了丰产。我国井灌区都是采用畦灌或沟灌,井灌区的产量一般都较高而又稳定。去年在实行计划用水的重点灌区也都增了产,陕西省洛惠渠每亩增产50斤,江苏省珥陵灌区每亩增产20斤。
其次,对旧渠工程进行改善,合并那些不必要的渠道,增加引水量,对水源不旺的旧井有条件扩大水源的应该扩大水源,对山塘水库注意维修搪漏等,也是挖掘灌溉潜力的有效办法。河北省房徕涿渠渠系紊乱,工程简陋,跑水漏水现象十分严重,过去引进20多秒公方水,只能浇79,000亩地,但是经过几年来的改进灌溉方法和逐步改善工程,现在已经能浇到229,996亩地。甘肃省杂木河渠也是一个古老的简陋的灌溉工程,过去渠道多而乱,并且渠道经过砂砾地带,水量渗漏很多,经过两年来的合并渠口、裁支并干和用卵石衬砌渠道以后,现在可以保证30万亩土地的灌溉。山西省潞安县乔志忠领导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水井,经过锥井下泉以后,一眼井就扩大了25亩灌溉面积。广西省雅桥江灌区采用了“长藤结瓜”的办法,在河水充足的时候,尽量从渠道引水入塘,把所有的塘都蓄满,因此在1955年春旱河水只有0.4秒公方水的时候,也保证了4万多亩稻田的用水。
再次,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适时适量地推行储水灌溉及冬灌,充分利用水源,也是挖掘灌溉潜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利用水源比较充沛的秋冬季节进行储水灌溉,是我国农民长期同干旱作斗争积累的宝贵经验。引水浇白地(冬闲地),结合农业技术措施,使灌入土壤中的水量保蓄起来,可以保证作物适时播种,满足作物在幼苗期发育所需要的水分,同时也可以减少作物生长期的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这样就有可能把节省的水量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内蒙古河套地区和甘肃省黄河各灌区以及新疆的一些灌区,进行储水灌溉的面积已经达90%以上。根据甘肃省境内一些地区的调查,在一般干旱年份,在相同的农业条件下,储水灌溉地区的产量比没有实行储水灌溉地区的产量每亩一般高25—40斤,有的高出50—100斤。冬小麦的冬灌在陕西省的关中、山西省的中部、河南省和山东省的西南部以及河北平原的井水灌区,都有很长的历史,并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冬灌对小麦的增产有显著的作用,根据陕西关中地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等4个灌区的农民大田试验及灌区试验场的试验,冬灌地平均每亩产小麦403.9斤,不冬灌地则为306斤。
总之,加强灌溉管理,就可以挖掘出巨大的生产潜力。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合作化。这就给改善工程设施,推广先进的灌水技术和加强灌溉管理,扩大灌溉面积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各地党政领导机关和农业水利部门应该加强对灌溉管理的领导和指导工作,挖掘现有灌溉设施的潜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地区的单位面积产量。


第2版()
专栏:

把干旱的皋兰县变得山青水秀
甘肃省皋兰县副县长 孙兆甲
皋兰县在甘肃省中部,被黄河划为南北两部分,除黄河沿岸有小片平原外,全是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5,000平方公里,耕地116万亩,占总面积15.46%。现有水浇地76,745亩,占耕地面积6.6%,居民21万多人,平均每人有水浇地3分多。年雨量250公厘,多集中在秋季,气候干燥寒冷,霜期很长,庄稼一年只收一季。占全县总面积57%的黄河以北地区,山上无树,地面无草,到处是干沟枯岭,人畜饮水都很困难。据县志记载,自1850年至1950年的100年中,曾发生各种灾害52次,其中即有旱灾30次。群众遇到缺雨年份,除乞讨逃荒外,再无别路可走。1929年大旱,向外逃荒人数最多,有“十室九空”之说。1952年至1954年连遭3年干旱,人民政府虽然大量拨款救济,在1953年春末夏初仍有8,000多人到兰州逃荒。
皋兰县的农民在抗旱斗争中也得到了不少经验。他们兴修的山洪漫地工程,铺砂田,涝池水窖等到处都有。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县农民群众更普遍地开展了水利建设工作。
皋兰县黄河北岸地区过去从没有打过井。1953年黄河北岸庄子坪未先仕互助组打了一眼井,安了一部水车,提水浇地。这件事情传出后,轰动了整个黄河北岸干旱地区。当时县委便组织群众到庄子坪参观,并就地召集了区委书记会议,总结了未先仕互助组的打井经验,讨论了各种抗旱的办法,具体交代了水利建设任务。他们回去后,在各区举办了不同类型的水利示范工程,组织群众观摩;各乡也同样举办了这种示范工程。经过逐级示范,总结和推广群众经验,全县便广泛地展开了找水源的群众运动,因地制宜地兴修了多种多样的水利工程。这样全县有15个村每人平均有水浇地一亩以上,70多个村全部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100多个村初步奠定了改变干旱面貌的基础。
皋兰县向干旱作斗争的几点经验:
一、采取在渠道内用红胶泥和卵石衬砌防漏及挖蓄水池“小聚大放”(先把小流水聚到距水源近的蓄水池内,等聚满后,用大流量浇地,这样可以减少渠道渗漏蒸发等损失)的办法,大大节省了水量。如连塔沟是皋兰县历史上的一个干旱平原,原上人畜饮水全靠10里外的麻家寺沟流量很小的小溪供给,但是河沟渗漏很大,每月分得五昼夜的水流到原上不够84户一周的饮水。采用“小聚大放”的办法,只一昼夜就蓄满了两个涝池,可供全村人畜两个月的饮水。
二、根据地下水的深浅,采用不同的提水工具和提水办法。地下水很浅的地区挖截水沟自流浇地。地下水较深的地区打井安水车。水井深在七、八丈以上的,一部水车力量不够,就在一眼井上连续安装两部或三部水车,分级提水。水井深在十二、三丈以上的就用辘轳羊皮袋吊水,把提出的水先蓄在小池内,再集中放出浇地。如秦王川利用这些办法扩大了灌溉面积470亩。
三、打水窖挖涝池蓄积雨水,养冰保水,普遍地修建洪水沟,有控制地发展引洪漫地。山洪水肥,漫灌后既能保墒又能增加地力。但是洪水漫地很难做到适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皋兰县的农民便采用平地挖涝池的办法引蓄洪水,或在冬天把冰搬在池内积水。在疏松的黄土层上挖的涝池渗漏很大,就在池底分填一层红胶泥防止渗漏。为了防止水分蒸发,便把水拦蓄在用红胶泥夯打好的口小腹大的窖内,供给浇地用水和人畜饮用。
四、铺砂压地能够减轻旱象,保证增产。铺砂田能保墒、保地温、压碱,灌溉的时候又节省水。三年来全县群众铺新砂、换老砂达10万亩。
现在,皋兰县根据农业合作化发展的新情况,要求原计划在七年内基本上消除普通干旱威胁的水利规划提前在1956年到1959年四年内完成。实现这个规划后,全县每人平均将有水浇地一亩零二厘,以每亩最低产量550斤计,只水浇地收成每年每人有粮食561斤。这个规划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黄河北岸地区:在地下水深约七丈至八丈间的庄子平、长川、水阜河、北山地区,安装解放式水车490部,浇地7,350亩。在秦王川、龚巴川长约120华里宽10华里的大平原上,选择水源丰富的地区,安装抽水机100台,浇地8万亩。在地下水深20丈以上的黑石川、和尚堡、北山、董许地区打水窖10,062个,挖涝池824个,蓄积雨水,养冰蓄水,除解决全部人畜饮水问题外,可浇地7,116亩。以上总共可浇地94,466亩,加上现有水浇地3万亩,共计有水浇地124,466亩,本地区有农业人口72,630人,平均每人有水浇地一亩七分。另外开展培地埂,挖截水沟,发展洪水漫地24万亩,铺砂田118,000亩。
二、黄河以南地区:在黄河沿岸和一些溪流的两岸安装抽水机28台,浇地23,400亩。在有地上水源的银山、湟惠、城井、麻家寺等地,修小型渠道24条,浇地11,000亩。整修旧渠加强灌溉管理,扩大灌溉面积14,340亩。打蓄水涝池200个,浇地800亩。以上总共可浇地49,540亩,加上现有水浇地43,345亩,共计有水浇地92,885亩,本地区有农业人口138,000人,平均每人有水浇地六分多。
三、水土保持工作:培地埂20万亩,修梯田20万亩,修水簸箕191,800个,垅作区田31,500亩,挖田间水平沟27,000亩,打坝2,433座,修防洪涝池870个,河滩淤地3,380亩。完成上述任务后,就可控制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的90%。另外还要求造林130万亩,育苗116,750亩,种苜蓿49万亩。这样,皋兰县就山山有林,村村有树,社社有草园,把一个干旱地区变成山青水秀,丰衣足食的地区。


第2版()
专栏:

长沙市郊岳麓区石岭塘农业生产合作社在长岭村新塘修建一座小型水库。这座水库修成后可以灌溉500多亩水田,使400多亩以前只能种单季稻的水田改种双季稻。
张云龙摄 (新湖南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