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需要雷厉风行的精神
孔桑
适应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适应广大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的高涨,对推广先进经验和开展合理化建议的工作,需要用雷厉风行的精神,迅速地大规模地开展。
成都市建筑工会的做法表现了这种劲头。从一月中旬开始,他们在工地和加工厂对过去推广先进经验和合理化建议工作进行了检查。他们一边检查,一边改进,对应推广而未推广的先进经验立即组织推广;对合理化建议认真进行清理,该处理的立即处理,未给奖者给奖,一时不能采纳的建议即向群众交代,并建立与健全有关的机构和责任制度。对已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已采纳的有推广价值的合理化建议,进行整理和鉴定,取长补短,综合提高,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经验。然后,根据已鉴定的先进经验和工程需要,提出全市、公司和工地的推广计划,在2月下旬到3月中旬开展一个推广先进经验和合理化建议征集月,通过技术表演和业余技术座谈会、先进经验训练班、教学合同等形式认真推广先进经验;对目前不能解决的关键问题,提出课题,召集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各种专业座谈会,征集合理化建议。在这个月里,要求每个职工都能学会和运用一件到两件先进经验,消灭推广先进经验中的空白点和迅速克服落后部分,争取在第一季度内全部突破1955年统一劳动定额。最后,在这个基础上,使推广先进经验和合理化建议的工作经常化起来。
这样的劲头,这样的精神,是目前迫切需要的。重庆市建筑行政部门应该配合、支持工会,彻底做好这件事。其他地区的工会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推广先进经验,开展合理化建议,这是一件经常要做、时刻要做的事情。但是,在目前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来临的时候,大张旗鼓地、集中地清理、整顿、发动一次,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将会进一步鼓舞群众的积极创造精神,并且会给这种创造精神的发挥扫开一条平坦的大道。


第2版()
专栏:向先进生产者看齐

向先进生产者看齐
合理化建议纷纷来
上海机床厂的职工们,从去年12月上旬到今年1月底,一共提出合理化建议426件。其中在1月份提出的有355件,这355件里有80%可以采纳,经计算可以节约1万个工时。
上海电机厂在群众情绪达到最高潮的时候,平均每5分钟接到一份合理化建议。沈阳电池厂职工去年提的合理化建议很少,今年听了传达中央指示以后,一个车间就提了100条。沈阳低压开关厂职工今年以来一共提了393条建议,劲头越来越大。齐齐哈尔机车厂共提出合理化建议1,477件,已经批准985件,立即实现了的有309件。
“个半定额”运动
太原矿山机器厂标准件加工车间1月份平均有93个生产工人,其中每天能完成12小时以上工作量的有47人,每天能完成8—12小时工作量的有24人,每天只能完成8小时以下工作量的有22人。平均93人每人都完成12小时以上的工作量。成批车间平均有133个生产工人,每人每天平均也能完成11.22小时的工作量。
现在,这个厂里已经有车工韩福林、铆工张玉民等155人,向全厂职工提出开展“个半定额运动”(即8小时工作时间内作12小时的活)。
落后工人突破定额
沈阳低压开关厂青工孟范山,平时思想落后,工作吊儿郎当,做一种开关的外壳钻孔,8小时只做50件。听过传达中央指示以后,他的思想转变了,利用旧床子改进工具,现在每小时可做到35件。
沈阳高压开关厂车工陶日灰过去很落后,上夜班打瞌睡,下班时间没到就下班。现在他的觉悟提高了,过去9分钟干的活,现在1分钟就干完了。
齐齐哈尔机车厂冷铸车轮车间有一个小组,已经有10个月没有完成任务;听了传达报告后,一月份完成了任务,并超过计划六吨。
超过旧定额十倍以上
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企业中的许多工人,纷纷打破旧定额。
太原矿山机器厂青年钳工贺金生改进工具,8小时能完成95小时的工作量,超过旧定额1,189%以上。车工李金龙一天能完成82.5小时的定额,超过旧定额1,003%以上。
抚顺重型机器厂制造1立方公尺电铲,原计划2,000工时一台,现在只用1,421工时,提高效率30%。0.5立方公尺电铲原计划1,620工时一台,现在只用1,150工时。金工车间方宝武小组使用的搪床是全厂的关键设备,这个小组的工人们改进了工具,提出要以一年的时间完成20个月的工作量。金工车间冯世宗小组原来承担6,000台时的任务,现在可以再承担5,000台时的任务,增加了将近一倍。注砂管小组原订到1956年末完成2,400吨的任务。群众听过中央指示的传达以后,决定要提前3个月完成。
齐齐哈尔机车厂机械车间加工机车侧架,过去每天32个,现在56个,提高了75%。加工机车烟箱接头,原定额120分钟,现在压低到30分钟,提高效率300%。在这个工厂里,差不多每小组都要突破几项定额。
无锡柴油机厂的单位马力消耗金工工时,去年12月份是11个小时多一些,现在经过群众讨论,压缩到5小时;铸工车间原来做一台40匹马力的柴油机的铸件,需要120小时,现已压缩到25小时,提高了480%。
学习先进经验,提高质量
北京农业机械厂犁铧淬火的废品率,去年12月高达15%—20%。后来他们学习了灵山农业机械厂的经验,最近已经降至0.5%—0.6%。犁镜史俊方小组学习开封厂的先进经验,废品率降到了2%以下。


第2版()
专栏:

视察云南省工作的报告
宋庆龄
我由于出国访问印度、缅甸、巴基斯坦,这一次在云南省和昆明市只作了6天的视察工作。自11月28日开始至12月3日止,我在听取了中共云南省委和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同志们汇报工作以后,连续视察了10个地方,包括3个粮仓、晋宁县上蒜乡的李能农业生产合作社、少数民族的阿拉乡、云南纸烟厂、昆明市珠玑街的街道工作、竹器和五金等手工业合作社、省人民委员会的保育院,以及黄土坡军区保育院等单位。虽然时间比较短促,但是这次的视察工作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云南这个有着1,730多万人口的、具有优良自然条件的省份是个好地方。可是由于交通不便,工业技术落后,它在经济上和文化上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例如靠近缅甸的地方,糖只有一角一斤。有些地方粮食只有三分一斤,猪肉只有两角一斤,但在另一些地方,粮食是一角一分一斤,猪肉是七角一斤。又如云南的烤烟,在上海是用作纸烟中的香料,而这里全部用云南烤烟作纸烟,还作不出好烟。此外,制糖在云南还不是工业,而是完全用手工制造的。
目前,云南除了可以发展粮食的生产以外,还可以大大地发展经济作物,如烤烟、甘蔗、木棉、咖啡、麻、香蕉、蚕桑等。因此,如何贯彻执行发展云南交通的计划,特别是修通昆明的铁路计划,和大力提高技术、发展与农业相适应的工业是发展云南经济的重要条件。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上,云南省的民族虽然很多,但是它的成绩是令人兴奋的。1953年春天的时候,全省只有9个合作社。但是在1954年秋天,经过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领导,仅在一个月内就发展了900个合作社。在我视察的时候,全省共有35,00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占已经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农户总数的29%。准备1956年秋天发展到75%,年底做到全省半社会主义合作化。现在据说在今年春耕以前可以基本上完成半社会主义合作化。
当我视察上蒜乡李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社员们在回答我问他们对政府有什么要求的时候,他们一致坚决地说:我们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办高级社。他们说,毛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说全国60%至70%的农民要走合作化的路,但是我们这里听了毛主席的报告以后,已经有80%的农民要合作化。在阿拉乡团结农业生产合作社中,我也同样地感受到农民们对合作化运动的热烈拥护。因此,毛主席所预言的全国性的合作化运动的高潮确实是已经到来了。
云南省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按去年的统计,全省1,730多万人口中,有570万人是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根据民族鉴定,全省约有20几个民族,而一个民族里又有许多支系。目前在云南没有一个县是单一民族的县,即昆明市也有9种民族。在全省9,000多个乡中,单一的汉族乡占20%,单一的少数民族乡占30%,两个民族以上的乡占50%,多的一乡内竟有8个民族。因此,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也就成为云南省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云南的民族工作做得是较好的,还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工作情况是复杂的艰巨的。为此,我觉得中央对于处在我国边疆的云南,在这项工作上应当予以更多的帮助。
在整个视察工作中,我有一个较深的印象,就是感到云南省的卫生工作还需要加强。虽然云南在卫生工作上已经有很大的成绩,而且卫生经费的支出在每年的预算中也占很大的数目,但是还远赶不上人民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妇女中的卫生工作。由于妇女们在解放前受到长期压迫和过度劳动的损害,不论在农村中或是在工厂里,妇女病相当多。此外,农村中的眼病也较多,环境卫生还做得不够好,一般干部的卫生习惯也较差。因此,如何加强卫生工作和大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是需要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
联系到前面所谈的提高技术的问题,在好几个我所视察的单位中,例如云南纸烟厂和两个保育院等,我都听到职工同志们要求学习技术,学习文化的反映。我认为这些都是好现象。但是由于当地条件不够,这些问题还未很好得到解决。比如云南省人民委员会的保育院,房屋设备方面的条件可以说是相当好。但是在全院56个保育人员和40个行政人员当中,只有两个保育员曾到北京学习过,大家在保和教的两方面都很缺乏经验。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央予以适当的帮助是很必要的。
由于我这次所视察的只是云南省的一小部分工作,观察也不够全面,因此我的感想和意见可能是片面的,不够成熟的,这个报告只供同志们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1956年2月18日


第2版()
专栏:

刘学佛的棉花丰产经验
吴映堂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驻玛纳斯河流域生产建设部队某部排长刘学佛1953年栽培的棉花,平均每亩最高产量达到1,349斤,创造了全国最高纪录。1955年,刘学佛领导一个排栽培了491亩多地的棉花,每亩平均产量达到550斤;其中14亩多,平均每亩产1,195斤;14亩中又有1.05亩地,平均每亩产1,392斤,又一次创造了全国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
刘学佛的生产单位所以能够取得棉花丰产的优良成绩,主要是因为他和他的同志们认真地采用了苏联的先进植棉技术。
刘学佛从几年来的生产中体会到:精细的整地工作对于棉花丰产有很大关系。要想获高额产量,必须有整齐健壮的幼苗;而幼苗生长的好坏,先决条件又在于土地整理的是否细致。因此,在刘学佛的领导下耕作的棉田,每年全部用拖拉机进行20至23公分深的秋耕。春天解冻以后,为了松土保墒,在人马能下地的时候,再用“之”字耙纵横耙两遍,耙松表土。在播种前两、三天,又用马拉单体犁和双铧犁,进行12至14公分深的浅耕翻肥(如果土壤疏松,并在秋耕时进行过深耕翻肥,光耙地就可以了);紧接着,再用“之”字耙横耙两遍,使土壤完全碎散。
刘学佛所在单位的棉花播种期,每年都是根据霜期和地温决定的,通常是晚霜结束的10天以前,当地温在种子复土深度5至6公分地方上升到摄氏12度以上的时候,就开始播种。播种深度一般是5至6公分,播种量是每亩15市斤,种子经过人工粒选后,并在播种前半个月在日光下晒5天,然后用赛力散拌种。为了使棉花出苗后能均匀地接受日光的照晒,刘学佛和他的同志们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南北行向播种,播种后进行局部镇压,使种子跟土壤紧密结合,减少种子悬空现象,保证幼苗出土良好。
合理密植,尽早定苗,也是刘学佛三年来栽培棉花获得丰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每年棉苗大部出土后出现一片真叶的时候,他们开始进行定苗工作,到出现两片真叶的时候结束;如果棉苗拥挤,在子叶长出的时候就开始。他们用两公尺长的木棍,每隔13公分处钉一根木钉,照钉留苗。这样,不但保证了全部棉田每亩有7,500株,同时也使植株在土壤中获得均匀的营养面积和空间的日照,使棉花能够得到良好的发育。
棉花不仅需要大量的氮肥,而且需要较多的磷肥和钾肥。刘学佛所在单位的棉田,除在头一年播种绿肥作物,在秋耕时翻入土层,并在春耕时结合播前浅耕,每亩施混合厩肥6,000多斤以外,还在生长期间追肥3次到4次。1955年他们的棉花一共追了3次肥,第一次是在棉花出现3片真叶的时候,在距棉苗根旁10公分处追肥,追肥的深度是10公分。这次追肥主要是加速幼苗成长。第二次是棉株普遍出现一至二个花蕾时,紧跟着脱裤腿工作以后,在距离棉苗根旁12公分处,用追肥机追肥,追肥的深度是12至13公分。这次追肥是以过磷酸钙为主和腐熟厩肥混合的肥料,它的作用,除加速植株生长外,同时也满足幼苗对磷肥的一定要求,以促使花蕾迅速增多。第三次是棉花刚开花的时候,这时棉株需要磷肥最多,因此,要追施过磷酸钙,以便使棉花提早开花。在棉花封行后,机械和马匹不能下地时,为了满足棉株发育的需要,使棉铃很快长大成熟,他们用0.5%的过磷酸钙液,用喷雾器作两次根外施肥(两次的间隔是半个月)。根据刘学佛的经验,凡是根外追过磷肥的棉花,叶色特别深绿,棉铃也由0.2公分重提高到0.3公分重。
刘学佛体验到“勤中耕、早中耕”不仅对于棉花的正常生长有重大作用,而且对于减少落花落蕾也有很大的作用。他们的棉花每年都是在棉苗出土后、能辨清行向的时候就开始中耕,以后根据实际情况每隔10天左右就进行一次中耕,直到棉花封行、马匹、机械不能下地时为止。每次灌水后,只要人马能下地,便在棉行和棉株之间进行中耕。棉花第一次的中耕时间越早越好,特别是在气候经常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更应当这样做。1954年玛纳斯河流域的气候变化多端,当时苏联专家提出了“为棉株穿皮袄”(即早耕提高地温)的建议,刘学佛的生产单位在棉苗刚出土的时候就进行了中耕,结果不但保证了幼苗生长良好,而且也有效地防止了因地温不足而产生根腐病的现象。
中耕深度是根据根系扎的程度来决定的,一般是先由浅到深,然后再由深到浅,最浅8公分,最深16公分。同时,中耕工作紧跟着灌溉和天雨后进行。
棉花的灌溉是根据棉株的需水情况按照“勤灌轻灌”的方法进行的。刘学佛生产单位栽培的棉花,在整个生长期间,通常要浇水6至7次。他们的棉田是开沟灌溉的。第一次灌溉的时间,是第一次追肥结束后进行的。这次水量不大,但它能促进追肥的迅速溶解和免除幼苗旱害。第二次是在脱完裤腿后的第三天,棉株普遍出现三个花蕾的时期,第三次是棉花开花初期,这是棉株需水最多的时候,需水量大。第四次是棉花大量开花的时期,需水量也很大,沟深开到22公分,水量约为18至20公分,浇过这次水,能使花期集中。第五次是棉铃迅速成长的时期,这次应采用细流灌溉,使水分在土壤经过多次灌溉后发生板结的情况下能深深地渗透土层,保证棉铃成熟所需的水分。第六次是在8月10日前后。
刘学佛说:“精细整枝,控制棉花徒长,是提高产量、提高棉花纤维品质的一项有效措施。”每年在棉株上出现一至二个花蕾的时候就开始,把第一果枝下的叶枝全部打去,以便集中养分,加速棉株的生长和花蕾的形成。以后果枝间的生长枝应随长随抹。
打顶尖和摘旁心,是控制棉花徒长的整枝工作的内容之一。刘学佛所在单位1955年的打顶尖和摘旁心的工作,是分两次进行的(大面积的整枝工作,为了节省劳力,可一次进行)。打顶尖在7月23日左右,打旁心在7月26日(打完顶尖)前后开始,打旁心(群尖)留铃的方法,主要是根据不同果枝部位决定的,一般下部果枝留4个铃,中部留3个,上部则只留一至二个就行了。这样就保证了留下的大部花铃在霜前成熟,不但减少了霜后花,也相对地提高了产量。
刘学佛从几年来的生产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棉花获得丰产,战胜自然灾害和战胜各种虫害,是一件千万不能马虎的事。1954年,他们的棉花没有达到计划产量,就是受了气候和虫害的影响,特别是因为防治棉铃虫不及时,致使棉花受害率达到85%以上。
为了贯彻执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他们除在1954年秋天就把下年的棉田全部进行秋耕外,当1955年春天虫子开始蛹化的时候,又把所有棉田周围10公尺以内的杂草彻底铲除;棉花播种以后,他们又开始在棉田周围放上糖浆盘捉虫。在每一项田间作业过程中,他们也进行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例如在定苗、脱裤腿、整枝打尖作业中,检除的枝叶,都要拿到田外,埋在深度20公分左右的土里,这样就保证了田园清洁,防止了虫害的传播。
在和虫害作斗争中,刘学佛的生产单位还专门组织了虫情调查组,发现害虫立即扑灭。他们战胜虫害的经验是:要早治;要结合田间作业不断地进行预防工作。


第2版()
专栏:

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农民不再使用木犁了
吴畏
仅仅在几年以前,康藏高原东部的藏族农民还是用木质农具和“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来从事耕作的。人们把种籽撒在地上,用粗劣的木犁盖上一层土,就算完成了播种。因为没有锄头,土地不能进行加工。锄草用的薅锄是用一种有叉的树枝做成的,甚至镰刀也是木头做的。依靠这样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收获量一般只有种籽的三、四倍。
解放以后,国家为了帮助藏族人民改变经济落后状态,在财政上给了他们以巨大的援助。甘孜藏族自治州(现属四川省)成立的第二年——1951年,就拟订了全面的计划,决定在几年内完全改变“刀耕火种”的方法。现在,这个计划正在逐步实现中。几年来,国家已经把35万多件铁质农具无偿地发到了农民手里,每个农户平均得到了5件铁质农具。同时,在东部6县建立了42个农业技术推广站,逐步推广步犁、播种机、收割机等新式畜力农具,并且进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现在,在自治州的绝大部分地区,木犁、木锄已经成为历史上的遗迹。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新式畜力农具。
起初,藏族农民都不习惯使用铁质农具。外来的汉族干部就深入到田间去教他们。在甘孜、稻城等县,还事先把锄头装好了木柄,再发给农民。另外,各地开办了短期训练班来培养新式农具手。这样,藏族农民越来越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农具。最近,我曾到自治州最大的一个农业区——康定县木雅区去,那里,两千多户农民都使用着铁质农具。在仲霞村,有一半土地是使用马拉播种机播种的。人们告诉我,他们已经几年没有使用祖辈留下来的木犁,也不再成天忙着上山去砍青杠树来做铧口了。
从使用木犁到使用铁质农具和畜力农具,对藏族人民的农业生产来说是一个飞跃的进步。加上技术推广工作的展开,自治州的生产面貌有了迅速的改变。过去,人们用木犁耕地,只能掘起地面一层薄薄的土;改用铁铧翻土以后,比木犁就要深耕一倍;而使用新式畜力农具,不仅耕得更深,播种得均匀,工作效率比起人力来要高得多。这样,农民们就有力量来进行更精细的耕作。现在藏族农民都已改变了不进行秋耕的习惯。1955 年,许多地方还进行了一次浅耕,一次深耕,因为这样可以消灭杂草和冻杀害虫。过去藏族农民从来不锄草,不施肥,现在,有些地区的藏民提出了“不留一根杂草”的口号,各处都可以看见藏民在挖毛坑沤肥。一些地方的农民在技术推广站的帮助下,还学会了制造堆肥和骨灰的办法。由国营农场推广的良种“南大二四一九”小麦和六棱青稞,正在逐渐代替旧的品种。1955年夏天,我在巴塘县看见农民们正在用新的铁锄修水渠。现在全州兴修的水渠有260多条,许多旱地都得到了灌溉。
康藏高原有肥沃的黑土,充沛的雨量。在改进了农具以后,土地的生产潜力就更大地发挥出来了。康定县达拉西村1954年的平均产量比1952年增加一倍。县劳动模范戴瓦让布在1955年创造了每亩小麦产600斤的纪录。道孚县的青稞产量普遍超过了原西康省丰产奖励标准。青年团员昂汪次烈的青稞每亩产530多斤。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每亩洋芋产3,000斤以上的并不算稀罕。这里的萝卜和莲花白每个有20多斤重。自治州1955年比1951年增产了4,520多万斤粮食,就是说,总产量增加了35%强。全州1万多户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几年来还开垦了近10万亩荒地。甘孜县札区河坝,过去是一片荒无人迹的草地,现在,由附近几县来的20多户农民在这里开垦,修筑了房屋,建立了自己的家园。像这样的新村许多地方都有。当我们在高原上行走的时候,看到的再不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了。
自治州各族人民的生活正在一年年地上升。在号称为“关外江南”的巴塘县,解放前每逢春末夏初的时候,许多人都采摘一种有毒的野草“活麻”来当粮食吃。现在,巴塘县每年都有余粮支援邻近的县份。康定县木雅区农民的购买力比1953年提高了两倍。同时,因为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地区终年用奶渣子和野生的人参果充饥的现象也一去不返了。藏族人民这样歌唱着他们今天的生活:
太阳从东方升起
好像毛主席问我们日子过得怎样
我们不知道怎样回答
只有请他老人家
看看我们脸上的红光!(附图片)
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藏族农民使用新农具。图为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指导藏族农民装卸和使用新式步犁。
新华社记者 张齐才摄


第2版()
专栏:

安徽省全部农业合作社已经整顿一次
安徽省已经全部整顿了一次62,000多个新建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扩大合并后的老社。经过这次整顿,社的质量普遍提高。办得较差的社,已经由占总社数12%下降为5%。
安徽各地在整社过程中,着重解决了树立贫农在社内的领导优势、贯彻执行互利政策和加强生产管理等问题。据6万多个社的统计,在81万个社的干部中,有45万人是贫农,有24万人是下中农,二者共占83%。芜湖专区巢县、无为等7个县原有923个社,评定社员的耕畜入社价格稍低,在整社中都作了适当的调整,社员比较满意。同时各地在整社中都迅速地帮助合作社建立了生产秩序,制定了生产计划,并且推行了包工制。
安徽省各地在整顿农业合作社期间,投入整社的干部共有16,000多人,并且训练了近20万名合作社的骨干分子。目前,各地又结合春耕准备工作继续开展整社。这次整社的重点是加强生产管理、推行生产责任制和订好生产计划。(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黑龙江举行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广播大会
黑龙江省2月16日举办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竞赛争取四年完成五年计划的广播大会。全省收听广播的有100多万人。
广播大会开始后,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二书记、黑龙江省省长韩光等负责同志讲话,号召全省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科学文化工作者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和紧张的工作,全面地提早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接着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张执贵,代表哈尔滨机车车辆修理工厂422名先进生产者倡议全省职工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全国林业劳动模范马永顺小组的工人王继国,代表全组工人倡议在全省和全国森林工业系统所有的手工采伐小组开展同工组竞赛。远在黑龙江岸的逊克县的红星农业合作社打来长途电话说:我们为了响应党的号召,决定多种稳产高产作物,增植玉米100垧。哈尔滨工业大学20名教授和助教给大会打电话,表示要向科学进军,提高教学质量,给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建设人材。(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第2版()
专栏:

广西省作出修建道路网的规划
广西省决定从1956年开始,在7年内修成全省的道路网,到1962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万公里(不包括大车道),1956年到1957年将修建简易公路1万公里,其中1956年要修成4,000公里。此外并有计划地整修市郊公路和乡村道路,改善桥梁、渡口,使全省各县城、工矿区、主要圩镇、国营农场、拖拉机站和大型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都有公路可通。这是在最近召开的广西省全省交通会议上作出的修建全省道路网的规划中确定的。(辛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