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实用主义宗教观批判
陈元晖
一、实用主义者为什么叫人信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思想体系”一书中指出:“一切唯心主义者,无论是哲学的或宗教的,古代的或近代的,都相信灵感,相信默示,相信救世主,相信有神通的人;只是由于文化程度不同,这种信仰才表现为粗俗的宗教形态,或有修养的哲学形态;……”这一判断,对于实用主义哲学也是完全适用的。
实用主义不遗余力地劝人相信灵感,相信救世主,相信有神通的人。詹姆斯在1902年出版的“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中,连篇累牍地记载着上帝显灵,救主出现的奇迹。詹姆斯举出许多所谓“觉得有物在旁之感”的例证,来说明灵感的存在。詹姆斯在这一本书内所捏造的上帝显灵的奇迹比一个神甫在教堂中所做的要超过得多。很少看到像詹姆斯这样以“有修养”的哲学形态,来为粗俗的宗教形态现身说法的哲学家。詹姆斯在“宗教经验之种种”和“实用主义”等书内,都宣称实用主义是宗教的。
远在1908年,列宁在“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中就指出:实用主义的哲学“极其顺利地导出了神”。作为一种麻痹人民意识的哲学,实用主义是和宗教不能分离的。
在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出现的实用主义哲学是人民的一种雅片烟,它麻痹人民的意识,要人民安于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帝国主义者看到实用主义哲学能够起一种宗教的作用,所以就特别借重这一种哲学,广泛吹嘘它,封它为御用的哲学。而实用主义者知道他们得宠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哲学具有宗教的性质,所以就广泛地采纳宗教的奇迹传说,加深这种哲学的宗教性质。
实用主义哲学宣布它自身为宗教的,没有别的意义,只是表示这种哲学是压迫人民的一种工具。实用主义哲学对人民进行精神压迫,只不过是经济压迫和政治压迫的反映。实用主义哲学和宗教具有同一阶级实质。揭破实用主义哲学的阶级实质,就容易了解实用主义宗教观的社会根源。
二、实用主义的“经验的”宗教
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新情况,逼使实用主义宗教观不得不采取一种新的形态出现。这一种新的宗教观,不是以粗俗的形态出现,而是以“有修养”的哲学形态出现。什么是时代的新情况?首先,阶级斗争更尖锐,资产阶级的统治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为世界潮流,成为不可抗拒的力量;工人阶级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导下,自觉运动风起云涌。最后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宇宙的神秘被揭发了,神无处可以藏身。在这种情况下,宗教想以粗俗的古旧的形态来欺骗人,麻痹人的意识,就十分困难了。适应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实用主义者就着手创造新宗教的工作。这种新宗教叫做“经验的”宗教。
杜威反对传统的宗教,主张放弃关于超自然的东西的信仰,这样做是为了躲过科学的攻击。他主张把宗教从超自然的变成自然的,从不可捉摸的变成经验的,把神从天上请到地上,这样就使“神”适合于时代的条件,这样就可避免被科学摧毁了。
杜威认为经验的世界是人们产生宗教信仰的源泉,没有经验就没有信仰。什么样的经验产生宗教信仰呢?请听杜威的说法:“我们专注意一个突出的事实,就是这彰明昭著的情形:经验事物底世界包含着不确定的、不可预断的、不可控制的和危险的东西。……
人害怕,因为他生存在一个令人恐怖、令人畏惧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不稳定的和危险的。
……由过去而来的不知道的后果尾随着现在,而将来甚至是更不知道和更危险的;因此现在是有不祥之兆的。……好东西是靠天恩、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得来的。一个人若不带着感激的心情,借自由意志的供奉而感谢支持他的帮助,他就是一个危险的粗野的人。”(“经验与自然”,转引自威尔斯著:“实用主义——帝国主义的哲学”,217页)
杜威用不确定的、不可预断的、不可控制的危险来威胁人,叫人靠天恩来超脱这种危险,叫人信仰宗教,实用主义的宗教观便是从这里出发。实用主义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人压迫人的经验,来重建其宗教,这便是经验的宗教产生的根源。
但实际上实用主义的宗教观企图把人们从经验的世界引到非经验的世界,从现实的世界引到非现实的世界,从人间引到“天堂”,经验的宗教的归宿仍然是非经验的,杜威仍回到传统的宗教中去。杜威说:“可见的东西安排在不可见的东西中间;归根到底,那看不见的决定着在看得见的东西中间发生的事情;确实的东西不稳定地依赖着不可捉摸和不可把握的东西。”(同上)这种说法,跟传统的宗教相比,难道能找出其间的差异吗?
经验的宗教和传统的宗教在内容和实质上并无区别,所不同的只是某些形式方面而已。实用主义者不是把上帝供奉在教堂里,而是把上帝供奉在人类的生活经验里。实用主义者把上帝从教堂里拉出来,叫上帝“渗透于团体生活底一切习俗和活动之中。”实用主义者认为任何在价值上可以正确地称为有宗教性质的东西都是“在有组织的宗教以外成长起来”,所以他们不大重视传统的宗教组织,这是经验的宗教和传统的宗教的重要的区别。
宗教经过实用主义者的“改革”以后,就更能发挥宗教的基本职能:巩固阶级压迫,麻痹阶级斗争。
实用主义者认为宗教应成为普遍的东西,应成为人类的普遍的需要。他们认为宗教不应该当作一个名词,而应该当作一个形容词;不应该说:“宗教”、“一种宗教”,而应该说“宗教的”。“宗教”、“一种宗教”和“宗教的”之间的区别就是:前两个名词把宗教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而后一个形容词可以把宗教的范围扩展到无限大,可以把宗教渗透到全部生活中。“宗教的”不是特殊的一种经验,而是属于一切经验(美学的、科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的一种性质。宗教既然属于普遍经验的一种性质,自然就无所不在了。杜威在“一个普通的信仰”中这样说:“说得更明白一点,一种宗教(而我已经说过没有一般的宗教这样的东西)总是指特别的一套有着某种或松弛或严谨的制度组织的信仰与实践。相反地,形容词‘宗教的’并不指某种可加以特定的实体似的东西,不论是属于制度的或者是系统的信仰。……它是指对每一个对象和每一种拟定的目的或理想可能采取的态度。”一切事情都可以带上宗教的性质,这就是主张用“宗教的”这一形容词的中心意思。这就是经验的宗教区别于传统的宗教之点。而这种不同,只是吗啡和鸦片的不同,其毒害人民是一样的,甚至更过。
经验的宗教也就是詹姆斯在“实用主义”里所说的“多元的道德主义的宗教”。这种宗教所以是多元的,因为它所信仰不是一种神,而是许多神。凡是在生活上有用的信仰,这信仰就是神。神无所不在,它渗透到各种生活中。这种宗教所以是道德主义的,因为它可以规范人类的生活,使人们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听任压迫者的摆布。“多元式的宗教”、“道德主义的一种有神论”、“多元的道德主义的宗教”等等名目,都不外说明神是存在于经验中,神是渗透于生活中。
实用主义的宗教观,是最新的20世纪的宗教观,但也是最古老的宗教观。它是一种多神论,一种拜物教。它掩盖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面目,到处安排下可怖的神祇,威胁人,使苦难者永远呻吟于生活的苦海中。
三、实用主义的“上帝有用论”
实用主义的宗教观跟传统的宗教观的形式上的另一不同,就是前者主张“上帝有用论”,而后者一般只主张“上帝有灵论”,不敢迳直说“用”上帝。上帝有用,有用的便是上帝,这是实用主义宗教观的另一重要特点。
詹姆斯在“实用主义”一书的最后一篇里这样说:“在实用主义上,如上帝的假设有满足的功用,这假设便是真的。”实用主义者认为上帝是一个假设,但因为这一个假设有用,所以它是真的。这说出了实用主义宗教观的实质。
同一作者在“宗教经验之种种”一书里这样说:“只要人能利用他们的上帝,他对于上帝是谁,甚至到底有没有上帝这种问题很少关心的。”詹姆斯很服膺刘巴的一段话,并把它引在同一书里。刘巴说:“上帝并非被认识,并非被了解;他乃是被使用——有时用作供给肉食的人,有时用作精神上的援助,有时作为朋友,有时作为爱的对象。假如上帝证明他自己是有用的,那末,宗教意识就此外不再求什么了。真有上帝吗?上帝以什么方式存在呢?上帝是什么性质呢?这些都是不相干的问题。从最后分析看,不是上帝,只是生活,更多的生活,更广大的,更丰富的,更满意的生活是宗教的目的。在进化的一切阶级,对生活的爱是宗教的冲动。”刘巴的这一段话,代表了实用主义的宗教观。实用主义者口口声声喊:“主,耶和华”,却把他们的“主”变成仆,变成供给肉食的仆人。有满意的生活,有满足的功用,就有“可敬”的上帝,这便是实用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论点。实用主义者把神从天上请到地上,从超自然请到社会上来,把世界之外的上帝变成无所不在的上帝。实用主义者对宗教所进行的“改革”,只不过使宗教更适合于垄断的资本主义的要求而已。
实用主义的宗教观采取了一种泛神论的姿态出现,但它不是把神融化在自然界中,而是把神融化在人的生活中,从而否认了神的超自然本原。这种泛神论和布鲁诺、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是敌对的。实用主义的泛神论是实用主义者为达到其反动政治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恩格斯说:“任何宗教,都不是别的,而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式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杜林论”)实用主义者的上帝是垄断资本的力量所采取的非人间力量的形式。这种形式作为现代资产阶级统治工具可以补救法庭、刑场、警察、宪兵的力量所不及的地方。
实用主义者把上帝变成为生活所必需,他们号召大家信仰上帝。信仰上帝,至少给你一个安息日休息的机会,实用主义者就是这样向人宣传信仰上帝的好处。信仰上帝,能得到好处,受苦受难的人得到解救就只有信仰上帝,用不着斗争了。实用主义者把上帝引到人的生活上来,目的还是一样:缓和阶级斗争,麻痹人民意识。
实用主义者把上帝变成人们生活上所必需的东西,这就引起了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的问题来了。实用主义者怎样来解决宗教和科学的矛盾呢?他们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开始了调和科学和宗教的工作。
杜威认为科学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的现实,他认为科学概念不过是“人在力图实现某种兴趣中自己一手制造的”(“确定性的寻求”)东西。科学是人的兴趣的产物,科学只是一种人为的工具,这样科学就成为具有跟宗教相同的性质了。因为,宗教也不外是“人”(资产阶级)的兴趣的产物,也不外是人为的工具(资产阶级所为的工具)。科学和宗教的性质既然是一样的,就使它们两者融和一致了。
杜威认为:“一旦哲学接受这样的科学底学说,即观念不是论述现在存在或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论述所要履行的动作,一种真正的唯心主义、一种和科学相容的唯心主义就会出现。”(同上)科学成为论述“所要履行的动作”,这就可以和宗教取得一致,所以杜威说:“我并不认为关心宗教态度底将来的人们要担心科学与传统学说的冲突。”实用主义者从习惯、兴趣、动作、工具上,把科学跟宗教融为一体,消灭两者的对立。两者的对立消灭后,就可以出现一种“真正的唯心主义”。这一种“真正的唯心主义”自然非实用主义莫属了。
实用主义宗教观从“上帝有用论”到科学与宗教的调和,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使它的蛊惑力足以抵抗现代科学的力量,以便欺骗更多的人。
因此,在对实用主义哲学的批判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实用主义的这一方面,而加以揭露和批判,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后归宿是宗教,而宗教的支柱是唯心主义哲学。


第3版()
专栏:

更丰满地表现少年儿童的生活
谈少年儿童电影周的两部国产故事片
袁鹰
“青春的园地” 编剧:任德耀 导演:王为一 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
“罗小林的决心”编剧:王家乙 导演:严 恭 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
好久以来,我们都在盼望着能看到比较多的少年儿童影片,孩子们也一再提出:不满足于每年只在儿童节才能看到一次为他们摄制的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在全国28个大城市同时举行的少年儿童电影周,使大家能够集中地看到相当数量的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这是在新的学期开始的时候给孩子们的一份宝贵的礼物。
在少年儿童电影周里,我们高兴地看到国产故事片“青春的园地”和“罗小林的决心”。这两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新的一代的成长。电影制作者们怀着很大的兴趣和对新的一代的热情,向我们介绍了一个初中三年级学生李小蕙怎样从消极到积极地参加了开辟校园的集体劳动;介绍了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罗小林怎样改正了爱玩、耽误时间的缺点。影片表现了集体主义思想怎样在孩子们身上逐渐形成,正像“青春的园地”里孩子们所唱的:
雁儿结成队呀,蜂儿集成群哪,
落队的雁儿去不了温暖的地方啊,
离群的蜂儿酿不了成窝的蜜糖啊。
当我们的少年儿童观众们看到李小蕙捧着那个不让谁碰一下的、珍藏着许多优良的植物品种的铁匣子交给大家的时候,当他们看到李小蕙接受了大家的共同意见、改画了校园的设计图的时候,当他们看到罗小林愉快地在纪录自己锻炼成绩的月历上画上双圈的时候,他们会想到什么呢?他们会同影片的孩子们一起,感到友谊的温暖,认识到集体的力量的伟大,认识到劳动的可贵。
剧作家们力图从少年儿童生活的一些侧面来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来表现孩子们在成长中的每一个前进的脚步,这种努力是应该肯定的。这两部影片的积极的教育效果也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影片,我们宁可要求得更多一些。我们要求我们的电影能更丰满地表现新的一代的绚烂的、明朗的、多种多样的现实生活,使它们成为孩子们所喜爱的、受着教育、增进知识而又非常有趣的艺术作品,并且在长久的年岁以后,都不会忘记它们。
这样,我们就会感觉到:“青春的园地”和“罗小林的决心”的制作者,似乎都还有点胆怯,不敢放手地表现少年儿童的丰富多采的生活,不敢给孩子们安排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像在生活中一样地充满各种有趣的幻想和对各种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敢放开手让他们独立地去生活。这两部影片都给我们一种简单化的感觉:李小蕙研究植物试验的个人兴趣和全班开辟校园的劳动之间,究竟有怎样了不起的矛盾呢?也许可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劳动教育那样丰富复杂的内容,也决不是开辟校园那样的几个场面所能代替。罗小林的进步,也比较简单,几乎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凌空而来,戛然而止;当观众刚看到有兴趣的时候,影片却结束了。
矛盾不突出,故事简单,都会使人对影片所表现的少年儿童生活有不够真实的感觉。但是,更主要的缺点,是影片对孩子们——特别作为主要人物的几个人的性格的刻划、内心世界的描写,还有不够深刻、不够充分的地方。
以“罗小林的决心”来说,这是根据张天翼的小说“罗文应的故事”改编的,在小说里,作者对孩子的精神世界有简洁的但也是出色的描写。从那些细致的描写里,我们能够探索到罗文应的内心深处,接触到他的性格的各个方面:他有个理想,但是缺乏具体的努力目标;他也清楚自己的毛病,但是有时候又控制不住;事后,他又悔恨自己。……这样我们也就感觉到这个人物是真实的。在影片里,我们也知道罗小林对起重机发生兴趣,可是除了床头的起重机模型以及他有一次在路上画起重机而迟回家以外,我们毕竟没有从孩子本人的嘴里和行动上知道更多的东西。关于起重机,关于建筑工人,他想起什么?这些想法同他坚持锻炼、克服自己的缺点,又有些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我们一点也不知道。在罗文应贪看画报而误了到同学家温习功课那一段,小说里也有动人的描写,而在影片里也简单得多了。
同样,“青春的园地”里的李小蕙,是以一个少年科学家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她在洋台上种了十几种植物,专心一意地做番茄和茄子的嫁接试验,但是,我们除了偶然听她同王妈讲起过将来要做米丘林以及同学们管她叫“我们班上的米丘林”以外,我们也不太清楚她究竟是怎样决定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关于植物学家这个事业,她所想的是什么?这个很快要进入高中的少女,对祖国、对自己究竟有些什么样的理想?我们也不清楚。
显然,罗小林和李小蕙都不是糊涂无知的孩子,他们都是有自己的幻想,有自己的打算的。但是影片没有更充分地显示出并且肯定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这些积极因素,这些鼓舞他们前进的力量。李小蕙的独立钻研精神是可贵的,但是人们并没有真正尊重她的独立性格,她在影片里,是孤立的;罗小林的活泼和对新鲜事物的兴趣,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功课的负担使得他连金鱼都不敢多看一眼。如果影片能够多方面地表现这些可贵的积极因素,就会使得他们的性格更加丰满,个性更加突出,内心世界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因而他们的生活和生活里的矛盾也就不会简单化了。要知道,他们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暖室里的花朵。他们的生活,是我们整个社会的沸腾的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有自己的独立的性格,能够勇敢地、大胆地去生活。教育者的责任,正是应该加以积极地引导,而不是过多地去干涉和限制。孩子们即使有些小错误,小缺点,也不足为奇,容易改正的,无须乎大惊小怪。只要正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大大地发扬,这些小缺点和小错误就会得到改正。
此外,还可以提一下,成年人的形象,在这两部影片里还不够突出。母亲和教师,好像是作为一般的母亲和教师的概念的代表者出现,缺乏鲜明的个性。在少年儿童影片里,成年人的形象应该占着重要的位置,如果对成年人的描写是简单的,枯燥无味的,这不仅影响了作品的完整艺术性,也降低了它的教育作用。因为正是应该通过他们,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他们引导孩子们走向正确的生活道路。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培养勇敢精神”里的秋布克、“同志的荣誉”里的老教官和“河上灯火”里的耶菲姆舅舅,想起他们,我们就会要求剧作者对罗小林的母亲和石老师的形象,刻划得更深刻、更丰满一些。
我们欢迎“青春的园地”和“罗小林的决心”以及其他新的少年儿童影片,渴望电影工作者不断制作新的少年儿童影片;“罗小林的决心”的导演严恭同志已经连续为我们导演了两部少年儿童影片,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导演热心从事少年儿童影片的摄制工作。我们也更诚挚地要求少年儿童电影工作者们更深入地去熟悉、观察、研究少年儿童丰富的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的和农村的,内地的和边疆的,幼年儿童和少先队员,去认真研究党的教育政策,探索我们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心头的秘密,制作出更多的、更能真实地、丰满地表现出新的一代的生活和品质的影片。


第3版()
专栏:

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发现重要文物
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已经在1月底结束第一次调查工作。他们基本上了解了黄河三门峡水库范围内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资料蕴藏情况,为配合治理黄河工程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准备了条件,也为研究祖国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史料。
初步统计,工作队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78处,殷代遗址6处,两周遗址44处,汉代遗址53处,古冢40处,元代建筑一处,还有宋代遗址、古城、古窑、古塔、石像等15处,共计237处。
工作队共计40多人,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任队长,从1955年10月,分成10个组到达黄河三门峡水库区,分别在陕西、山西和河南的有关地区进行了考古调查工作。工作队在野外工作结束后,并已经对这些发现进行了室内整理工作。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工作,也是中国考古学史上最大的一次。工作队将在今年春季仍到黄河三门峡水库区进行第二次考古调查工作,包括对第一次发现情况的复查。


第3版()
专栏:

一场势均力敌的足球赛
韦琨
在首都,已举行过许多次具有国际水平的国外足球队的访问比赛。每一次访问比赛,首都足球爱好者总是怀着一种单纯欣赏国外球队技术的心情去观看。可是,昨天在先农坛体育场举行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克拉科夫市“格尔巴尼亚”足球队和我国北京青年足球队的比赛,给足球爱好者带来一种新的感情。他们除了赞叹“格尔巴尼亚”队的技术卓越外,对北京青年队的优秀技术也同样地表示赞赏。
比赛前,北京青年队分析了“格尔巴尼亚”队的情况:队员富有国际比赛经验,体力很好,速度也不错,特别是临门的冲刺十分厉害。北京青年队根据本队的特点作了部署,并提出“全力进攻、严密防守”的战略。
19日下午,观众冒着大风很早就挤满了先农坛体育场四周看台。两点半钟,令人难忘的球赛开始了。波兰“格尔巴尼亚”足球队阵容是:斯特罗亚尼尔兹、费虑斯、柯诺波尔斯基、鲍姆拔、列斯尼亚克、弼因尼也克、库哈尔斯基、比亚特克、勃罗瓦尔斯基、鲍泽克、格拉依擦尔。北京青年队阵容是:张俊秀、朴万福、谢鸿钧、王克斌、陈成达、张京天、从者余、张宏根、方纫秋、年维泗、王陆。
开球后,“格尔巴尼亚”队就连续发动三次进攻,想以猛烈的攻势压住对方。他们采用“交义传球”的战术,企图打出缺口,给攻门造成有利形势。5个前锋在北京青年队的阵地上一来一往,穿插不休,球渐渐向大门逼近。这时,球在右翼库哈尔斯基的脚下。他将球一挑传入禁区,右内锋比亚特克猛地切进,将球带上几步,在门前几公尺处猛射。观众才喊出“进了”,球已被北京青年队守门员张俊秀接住。
北京青年队突破围困,不断向对方阵地猛扑。“格尔巴尼亚”队中卫柯诺波尔斯基,在后卫和前卫的配合下,显得十分勇猛。只见他左挡右拦,使对方前锋不能得逞。时间过了36分钟,北京青年队再度发动攻势,前锋将球带进禁区,待机射门。“格尔巴尼亚”队右前卫列斯尼亚克急忙赶回堵截,不慎手触球犯规,罚11公尺球。北京青年队陈成达罚球得分。“格尔巴尼亚”队失去一分后,力图反攻,但因上半场时间已到,没有建功。
在下半场的45分钟比赛里,观众的情绪没有平静过一分钟。两队激战10几分钟后,“格尔巴尼亚”队前锋比亚特克、鲍泽克和格拉依擦尔三人在对方禁区外围来回传球,中锋勃罗瓦尔斯基乘门前混乱时窜入腹地,得球乘虚射门。北京青年队守门员急忙转身扑救,球已进入网内。北京青年队立刻从左边发动进攻。左翼王陆将球边线传中,中锋方纫秋接球拨到离门约7公尺的右前方,年维泗候个正着,不等对方阻截立刻举脚一蹴,球直飞进网内。北京青年队得胜后,士气大振,连连发动攻势。“格尔巴尼亚”队沉着应战,坚守阵地。相持20分钟后,“格尔巴尼亚”队门前又呈现紧张状态。北京青年队连攻两次大门,都被对方后卫奋勇挡出。“格尔巴尼亚”队夺住球后,乘对方后防人力不足,迅速将球推进对方阵地。中锋和两个内锋牵制住对方后卫,格拉依擦尔带球从边线切入,乘守门员防备不及来个远射,球在一片掌声中窜入网内。场上纪录2比2。
这时离终场还有七、八分钟,“谁胜谁负”这是观众最焦急的问题。不到一分钟,北京青年队陈成达、年维泗、张宏根带球前进,经过几个传递,到了门前。中锋方纫秋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的近射,球恰好打在守门员身上弹出,方纫秋急忙又补踢一脚。守门员想转身抢救,球已射进空门。3比2的比分一直保持到终场。
“格尔巴尼亚”足球队的队员都是波兰的一级运动员。他们今天出场的11名队员中,有8名是波兰国家足球混合队的队员。其中有的队员已经参加过15次国际比赛。北京青年足球队去年8月在波兰华沙参加了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以后,在访问克拉科夫市的一次友谊比赛中,曾经以2比3败给“格尔巴尼亚”足球队。“格尔巴尼亚”足球队副领队约·莫克尔净斯基在观看了这场友谊比赛以后说:“北京青年足球队的技术比去年有了进步,他们的进攻力量加强了,防守得也比较严密。”(附图片)
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同波兰驻华大使基里洛克等在观看球赛。 本报记者 苍石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