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什么是真实的情况
方青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在讨论1956年生产任务的时候,量规车间为研磨平板的工时问题引起了争论:
工长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我们的产量,磨一块平板的时间是4小时,就要按4小时计算。”
支部书记说:“有时两小时也能磨出来,因此就应当按两小时计算我们未来的产量。”
工长说:“按过去的情况看,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用3小时多到4小时,这是实际情况。”
支部书记说:“我们的工作是不断前进的,应当把最先进的作法,看成我们最真实的实际情况。”
工长说:“应当是应当,就是工人的技术条件不够;按组织设计是五级工研磨,我们今天是三级工、四级工。”
支部书记说:“一句话:你没有把前进的因素估计在内,应当大胆地向前看,不应当留恋那些过了时的、陈旧的东西……”
车间主任说:“咱们还是和工人商量商量吧。”
和工人商量的时候,他们首先研究:谁曾经用两小时磨一块?他是怎么作的?结果找出了最主要的一条先进经验,就是努力缩短辅助工时,如领料、准备工具、上料、下料……都把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这样,两小时就能磨出一块来。研磨工张凤台说:“如果是一开始就用力磨,一点半钟就能磨出来;过去,乍一开始磨,总是不大用力。”最后,工人们都同意按一点半钟计算时间。工长的思想也通了。
目前还有不少厂矿的领导人员跟这位工长一样,对什么是“真实的情况”有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既然多数人没有超过现在的定额,那么这个定额就是合理的,不能变动的。他们总是不肯去看那些突破定额的人。突破定额的人虽然在目前还是少数,但是他们是先进的榜样,是蓬蓬勃勃的新生力量。他们的今天,就是多数工人的明天,要把他们看成前进的指标,让暂时停止在现阶段的工人们向他看齐。无数的事实证明,多数工人是会跟上少数的先进人物一起前进的。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量规车间支部书记,就是领导车间职工向前看的人。事实上不仅是量规车间,全厂职工现在已普遍流行着这样两句话:“向前看,不要向后看!”“1956年要作完1957年的活!”这就是真实的情况。


第2版()
专栏:

醴陵县双季稻大面积增产的经验
湖南省农业厅副厅长 何光文
湖南省醴陵县的自然条件并不特别好,可是近几年来,连年获得水稻大面积增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总结、提高和推广了当地农民种双季稻的经验,并且从各方面给推广双季稻创造了较好的条件。1955年全县种植双季稻62万多亩,占水田总面积的87%;每亩产600斤到800斤,一部分地方达到千斤以上,比解放前增产三成,超过全省当年水稻每亩平均产量50%。
几年来,醴陵县党政领导机关在领导全县农民发展合作化运动的同时,领导全县农民进行了许多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革工作。这些都是推广双季稻必备的条件。
第一、进行水利建设。醴陵县适宜于水稻生长的时间共210多天(清明至霜降)在这期间,4、5、6月常遭山洪灾害,7、8、9月又常受旱灾威胁。几年来,全县共整修和新修各种小型农田灌溉工程37,384处,并且在绿江和泗汾河沿岸安装了51台抽水机,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同时,加强用水管理,实行“一把锄头放水”(就是专人负责管水)和合作用水(根据自愿原则,把一个灌溉区里的水利设备统一使用),充分发挥了已有水利设备的蓄水灌溉效能,使全县稻田的抗旱能力由解放前的25天提高到45天,基本上可以保证小旱年份水稻的需水量。
第二、领导农民大力积肥和科学用肥。醴陵县农民除了从各方面挖掘肥源,常年大量积肥外,还有60%的稻田种上了绿肥。他们采用“分期施肥、插安蔸灰”的科学方法,充分发挥肥效和促使水稻早熟。他们把积肥、保肥和科学用肥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了量多、质好、满足了两季水稻生长的需要。
第三、抓紧农事季节。醴陵县10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17度,但是晚稻能正常地生长成熟,没有子粒不实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全县农民能抓紧季节,采取一系列的办法使早稻早熟,晚稻早插。为了赶季节,争取两季增产,他们实行早播种早插秧(早稻插嫩秧),早追肥,采用早熟丰产的早稻品种,使早稻能在大暑前后收割。晚播插秧季节,农事繁忙,他们又采取边收早稻、边撒石灰、边打蒲滚、边插晚稻的办法,有效地争取了晚稻生长的时间,保证了两季增产。
第四、同虫害作斗争。醴陵的虫害历来就比较严重。两季水稻生长期长,早稻抽穗早,容易遭受稻椿象为害;晚稻收获迟,螟害历来就很严重。解放后,连年实行冬耕、挖毁禾蔸、铲除田边杂草、提早春耕浸水、插烟、晒田、使用“六六六”药剂,以及采用整套的田间管理方法和促使早稻早熟等措施,有效地减轻和避免了虫害。据1954年重点检查,虫害损失率已经由1950年的18%,降低到5%左右。
第五、改良土壤。醴陵县是丘陵地区,土地比较瘠薄,冷浸田、烂泥田、浅泥脚田和翻秋田产量很低。几年来农民采用开沟排除冷浸水,堵塞泉眼,加铺塘泥菜园土,种植绿肥的办法,使这些田逐渐变成良田,都能种双季稻。劳动模范邓光晋的4亩多田,每亩产量由过去年产稻谷200多斤提高到800多斤;最高的达到1,330斤。
醴陵县的双季稻,还可以更多增产,主要办法就是“改间作为连作”。连作(割完早稻,再插晚稻)比间作(晚稻插在早稻的行间)每亩可增产稻谷200斤左右。现在,每个农业合作社都计划从改双季稻的间作为连作方面达到增产的目的。全县计划今年把90%的双季稻由间作改为连作。
现在,醴陵县双季稻增产的经验,已经在湖南省大面积推广。1956年,全省准备多种1,200万亩双季稻,而且主要是向连作的方向发展。


第2版()
专栏:

江苏农业生产有无穷的潜力
本报记者 甄为民
1955年,江苏省的粮食和棉花的总产量都已经大大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1957年的国家指标。粮食超过指标22,000万斤;棉花超过指标128万担。
江苏省粮食棉花产量提前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的事实,充分证明了农业生产上有无穷的潜力。
江苏省大体可分三类地区。
长江三角洲上的太湖地区是水稻高产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增产潜力很大。在制定1955年增产计划的时候,江苏省委和松江地委、苏州地委对这个地区的增产潜力作了全面调查。调查的结果说明,这个地区还有25%的土地只种一季水稻,不种麦子,如果收了水稻再种上麦子,就可以增产不少粮食;这个地区的水稻品种有一半以上是低产的早中籼稻,如果改种高产稳收的晚粳稻,就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三化螟虫的为害,每亩增产100斤以上。1954年秋,中共昆山县委批判了保守思想以后,大胆地发动群众在螟害严重的昆山南部16个乡的15万亩土地上,全面改种晚粳稻,并且做到了“虫害发生在哪里就消灭在哪里”,结果全面获得丰收,每亩多收稻谷100多斤。整个太湖地区1955年仅发动改种晚粳稻一项措施,就多增产了12,000万斤粮食。奉贤县改进了粮食、棉花和绿肥作物的轮作制度,提倡一年二熟和两年五熟,1955年基本上消灭了冬闲田,复种指数由137%提高到191%。已经有好几处地方试种双季稻的经验证明,推广双季稻可以使水稻产量向前跃进一步。金山县米市乡浩光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种的1亩9分双季稻,每亩产量高达1,060斤。这些农业生产上的改革,使太湖地区出现了许多大面积丰产的典型。每亩平均产量超过700斤的有两个县、40个区、345个乡、3,078个社。事实促使有“增产到顶”思想的同志清醒了头脑。他们说:“增产不但没有到顶,而且根本就没有顶。”处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地区和松江地区的党委已经定出计划,争取在7年内达到每亩水稻平均产量1,000斤的目标!
江苏省中部的“里下河地区”,土质肥沃,自然条件也不错。可是,在治淮以前,年年遭到不同程度的水涝灾害,绝大部分农田常年积水,只能耕种一熟;农民为了赶在汛前收一季稻,全部种植成熟期很短的劣种早稻,每亩产量只有200多斤。治理淮河,使这个地区1,000多万亩土地的水利条件起了很大变化。因此,江苏省委和扬州地委,盐城地委决定把它提高为一个高产的稻麦区。1954年,在特大洪水条件下取得丰收以后,当地党委又提出了把一熟沤田改为稻麦二熟田的增产措施。这时,却遭到了许多有保守思想的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沤田”是历史上就有的,没法改旱地,即使要提高产量也得慢慢来。有24万亩“沤田”的泰县只打算改4万亩,而且不见行动。兴化县委打破了这种保守思想。他们选择蒋鹅乡的红星农业生产合作社积极进行生产改革。红星社处于全专区最低洼的地方,1954年同洪水做斗争的胜利,提高了社员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社里的共产党员带头组织突击队,把西八十圩里93亩田内的1尺8寸深的常年积水全部车出来,用棍子捣塘铺灰,种下了麦子。结果,平均每亩收麦163斤,顶好的每亩收了378斤。秋季,稻子又获丰收,平均每亩收稻谷553斤。稻麦合计收了716斤;其中有4亩3分田稻麦合计每亩收了953斤。社员们并没有因此满足,他们在这块每亩收953斤的丰产田里找出了八大缺点,要继续加以改进。他们经过精细的计算,提出了这样的增产规划:到1957年全社一熟田每亩产量全部达到1,050斤,二熟稻麦田每亩产1,325斤。红星社“沤田改旱田”的作法,已经成为整个“里下河地区”改革耕作制度争取增产的方向。现在,这两个专区正在开展大规模的“沤田改旱田”的工作。
淮河灌溉总渠以北,是徐州、淮阴的大片平原。这里水利条件差,耕作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可是,1954年在严重水灾情况下,这个地区却获得丰产,仅徐州一个专区就超额增产了4亿斤粮食。1955年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新的气象。徐淮平原上的泗阳县仓集农业生产合作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年年增产50%以上,贫农的土地比入社前增产五倍,全社每亩平均产量从200斤左右增加到400斤。为什么这个社在贫瘠的土地上能够得到跳跃式的增产呢?根据党委的检查,是由于这个社社长戴玉才有革新精神,社里的农作物全部是良种;这个社里土地也全部使用双轮双铧犁耕种,并且采用“套耕”的办法,深耕达八寸。这个社的增产事实,有力地批驳了那些“地区落后”论者。淮阴专区介绍了仓集社的增产经验后,几个县的负责同志都检讨说:仓集社的土地和我们这里的一样,他们那里1956年每亩产量能达到520斤,我们这里为什么不能呢!我们没有到群众中去,看不到先进的东西,也就不能领导群众前进。
徐淮平原的土地完全适宜于棉花的生长。江苏省委从全盘考虑,决定逐步在徐州、淮阴地区推广植棉,并且逐步缩小适宜于种粮食的南通、松江地区的植棉面积。
省内西南部茅蔍山和天目山山区丰富的资源过去也没有注意开发和利用,今后要有计划地在那里发展牧畜业,种植经济林、用材林、水源林以及蚕桑、茶树、油茶、油桐、果树等。
从以上情况看,江苏省的粮食棉花虽然已经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增产指标,但是农业生产仍然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最近,中共江苏省委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检查和批判了领导工作中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保守思想,初步确定了全省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的奋斗目标和农村各项工作的全面规划。粮食产量指标已经进一步提高:1957年将达到280亿斤,比1955年增产53亿斤;1962年将达到450亿斤。那时,全省淮河以南每亩平均产粮食800斤左右,淮河以北产粮食500斤左右。1967年以内,淮河以南将达到每亩1,000斤。1957年,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也将由1955年的平均每亩40斤皮棉增加到60斤皮棉,1962年提高到80斤,1967年提高到110斤。
当然,增产计划的先进并不等于冒进,目前也有个别地区发生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追求过高的粮棉增产指标的现象。吴县甪直区全部鱼池只能养淡水鱼10万尾,而区委却计划要养21万尾。这种脱离实际的倾向也要防止和纠正。
为了切实实现粮棉增产指标,全省制定了一系列的增产措施。目前,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已经全面开展,冬季的土方数字超过了过去6年的总和。不久的将来,宝应湖将要变成良田,运河、串场河两岸将形成无数个自流灌溉区,淮河水害将变成水利。五年内,全省将消灭一般性的水旱灾害;6年内将要消灭各种农作物的病虫害。1957年,沭阳、南通两县将基本上实行机械化耕作,全省也将完成半机械化的耕作。


第2版()
专栏:

各地农村掀起冬季生产热潮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发展,各地农村掀起了冬季生产的热潮。
广大农民积极进行了冬耕、冬锄、冬浇等活动。山东省农民冬浇小麦达700多万亩,比1954年冬浇小麦面积多六倍以上。陕西省宜川县大部分冬闲地都进行了冬耕,比往年冬耕面积扩大两倍多;华县、潼关等县的棉田大部分翻耕了一遍到两遍;南郑县23万亩麦田普遍锄了一遍,70%以上的麦田施了追肥。
一个空前规模的冬季兴修农田水利的热潮正在各地农村广泛展开。广东省粤西区农民在一个多月中打成水井13万多眼。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掏开两尺多厚的冻土修渠道,现在全县已经修成渠道34条。江西省广丰、鄱阳等县每天有数名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出动兴修水利工程,社和社之间还开展了劳动竞赛。四川省合川县原来计划兴修水利,扩大农田灌溉面积55,000多亩,现在兴修的水利工程,已能灌溉89,800多亩农田。云南省昭通县巧家营兴乡一个乡就兴修了21条水沟和3口积水塘。
各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热烈地开展了积肥运动,现在已经为春耕播种准备了大批肥料。山西省洪赵、潞安、离山等63个县的农村打谷场上,堆积起来的肥料已经有126,770多万担超过前一年同期积肥量一倍多。甘肃省40多万农村青年组成8,000多个青年积肥突击队,展开“千车万担”积肥运动,现在已经积肥约1,000万车。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实现全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
河北省胜利地实现了全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到1月25日,全省参加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已经占全省农户总数93%。原来126,000多个初级社,已经合并转为28,150多个高级社。在广大农村里,一般是一个村或一个乡一个高级社,还有少数是几个乡联合组成一个大型高级社。现在,个体的小农经济在河北省已经不存在了,代替它的是全社会主义的集体化农业经济了。
现在,在实现高级合作化较早的地区,已经普遍出现了规模巨大的生产高潮。同时,高级合作化高潮也引起了广大社员学习文化的高潮。社员们积极要求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以适应发展生产的需要。
日前,中共河北省委指示各地,要加强对高级社的巩固工作。指出积极领导高级社的增产高潮是巩固高级社的关键,要求各地从帮助各个高级社制定生产规划和劳动规划着手来巩固高级社。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农业部、铁道部、交通部、合作总社发出联合指示
保证完成春耕需要的新农具调运任务
农业部、铁道部、交通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最近联合发出指示,要求各地所属部门,必须立即动员起来,保证在4月15日前,完成80万部双铧犁、单铧犁和一批播种机、钉齿耙、圆盘耙等新式农具的紧急调运任务,好使15,000多万亩土地在春耕中达到深耕。
指示指出:各地供销社必须把三月底以前工厂所生产出来的双铧犁、单铧犁,随着产品的出厂,及时组织调运,一直运到基层零售单位。同时各地供销社或代替供销社办理发运的工厂,也应当向铁路、公路、内河及航海等运输部门,按时提出调度运输计划和五日或十日的托运计划;各运输部门还应当准许计划外要车和保证及时拨车发运;并且免除计划外和计划内落空车皮的罚款。
指示又说:各地公路运输部门应主动同供销社、工厂等联系,做好调运新式农具需要的车辆调配工作。航运部门也必须保证新式农具优先承运。
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还在一月中旬召开了各省、市供销社新式农具驻厂员会议,专门研究了如何完成80万部双铧犁、单铧犁和一批播种机、钉齿耙、圆盘耙等新式农具的紧急调运问题。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在发起竞赛倡议的工厂里
本报记者 苏蓝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工业生产正在加速步伐前进。工人阶级开展的厂际劳动竞赛,已经成为推动生产的动力。最近,我访问了首都几个首先向全国提出厂际劳动竞赛倡议的工厂。它们是:石景山钢铁厂、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京农业机械厂和国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
在这些工厂里,我看到,为提前完成五年计划而开展的社会主义竞赛,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自觉性。在这里,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活动起来了。同工种竞赛组织得有条有理。工序和工序之间的竞赛、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赛;技术人员之间的同业务竞赛,经过一次再一次的挑战、应战,连续地投入战斗。职工们的劳动热情如同春潮泛滥,扩展到各个角落。
跑在时间的前面
北京石景山钢铁厂的工人们,天天突破指标。他们已经跑到了时间的前面。
这样做,不是件容易事情。
原来某号炼铁高炉从去年下半年,生产情况一直不顺心,增产计划完不成,成本又超支。自从这个厂向全国提出厂际竞赛倡议后,许多工人都说:“如果这个高炉的问题不解决,咱们的倡议非放了空炮不成”。这些话,对某号高炉的工人们是刺激,也是鼓舞。他们提出保证改变高炉生产情况,同时向领导上提出争取第一季度命名为“青年高炉”的请求。他们研究要想提高产量,非提高热风炉的风温不可。自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工人们认为这个高炉的风温已达到了“饱和点”,不能再提高了。
可是,在一次同工种会议上,经过反复的研究,决定试用苏联快速燃烧的先进经验。决定缩短通风时间,加强回班联系制度,统一操作。试用结果,当天就使风温提高了10度。10天过去了,风温在一天天上升,又提高了40多度。从1日到25日,为国家多生产432吨生铁。被提前命名为“青年高炉”。
一个高炉的问题解决了,整个炼铁部都在突破1957年的生产指标。
竞赛运动一个环节紧扣一个环节。高炉要超产,就要求有质量良好的焦炭和石灰石,炼焦工人改进了陈旧的焦炉设备,使焦沫率降低到5%以下。到1月15日,焦炭已经超产376吨。采石工人在重山峻岭之间,冒着严寒,开采优质的石灰石。
突破定额
从今年1月起,北京第一机床厂开始实行新定额。定额规定平均工时较去年缩短30%。不突破这一关,要想全厂提前15个月完成五年计划是不可能的。
第一机床厂的社会主义竞赛成为突破新定额的竞赛。走在前面的是青年突击队。他们把全厂竞赛推向高潮。
接着,突破新定额的纪录一个接着一个出现。加工车间轴段出现了许多动人的事例。在万能铣床上,汪惠泰、慈文尉生产的326主轴,突破了最高纪录。他们做48件活,竟压缩工时11小时,而且保证了质量。610大元磨床加工的3013主轴外圆,按照新定额是10小时加工1件,工人李淑云只用了4小时就做完了11件活。
现在,加工车间已经有160名工人保证突破新定额。青年搪工、劳动模范李勇义告诉我:前几天,他和其他8名工人提出要在今年完成一年半工作量。并且争取突破新定额28%以上。
给农民兄弟增产双铧犁
1月13日,我去北京农业机械厂。
听工会主席说,最近他们和附近的农民代表举行了几次座谈会。又到5个村参加了建立高级社的典礼。工人们带回了农民的期望:“供给更多更好的双铧犁”。
农业合作化的高涨,鼓舞着工人的劳动热情。在向全国提出厂际竞赛的职工代表大会上,工人们提出再增产6,000部双轮双铧犁。双铧犁车间总装组首先向全厂提出挑战。保证学习兄弟厂的先进经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各车间的应战条件是供应总装组合格的零件。
工人们表现出应有的毅力和果敢。去年,铸工车间犁镜组的废品率平均达到28%以上。自从向全国提出竞赛倡议以后,各车间都提出了协助犁镜组搞好质量的条件。犁镜组主动地运用了开封农具厂的经验,使废品率下降到2%左右。从这里,工人们领会了先进帮助落后、虚心向兄弟厂学习的精神。
自从开展劳动竞赛以来,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去年3月,制造一部双轮双铧犁的工时达11小时,到了年底,就缩短到8小时半了。今年,工人提出以5小时半的时间制造出一部双铧犁来。因而产量也在天天增加。
质量第一
国营北京第一棉纺织厂的光荣台旁,围着穿白色工作服的女工,她们争先在这里签上名字,保证全年不出次布。“质量第一”已经成为目前竞赛的口号。
提高质量,需要解决许多关键问题。过去,在自动换梭的时候,每换一个梭子就要出现一条双纬。而现在,工人们主动提出减少双纬次布的要求。织布车间副工长杨林海提出在每台车上建立统计表的建议,根据统计,加强对梭子和机器的检修。随后,工人又运用了苏联的先进经验,在每台车上都安装了探纬针。现在,双纬次布已经基本消灭了。
钢丝、并条、粗纱车间梳棉工段在竞赛中提出了三快一正(针布快、刺毛辊要磨快、盖板要磨快,各个方面的隔距要作正)的保证。使棉纱的杂质大大减少了。浆纱车间改进了浆纱方法。原来,他们使用玻璃浆浆纱,每袋面粉只浆130匹;现在改用烧碱浆,每袋面粉浆到了150匹。
1956年刚刚开始,工人们新的劳动竞赛刚刚开始。在新的一年中,更大的成就在等待着他们。(附图片)
北京农业机械厂准备运往农村的大批农具。 李大荣 金溵柱摄


第2版()
专栏:

“运来的是什么?”“木头”。
“运走的是什么?”“木头”。 韦启美
牡丹江林区每年往外运出大量木材。但是牡丹江第四房产建筑段(属哈尔滨铁路管理局领导)需用的木材,偏要从别处运来,造成运输上很大的浪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