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供应农民文化食粮
金灿然
合作化的高潮大大提高了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供应通俗读物的迫切要求。北京市近郊观音堂乡团总支书记说:“我们迫切需要剧本,因为翻来复去地演‘小女婿’、‘刘巧儿’,人们看得烦了,连小孩都把这些剧的词儿背熟了。听说有个‘擦亮眼睛’的新戏,我们很想上演,可是又找不到剧本。”这个乡的农业劳动模范常凤来非常喜欢农业技术的书,可是老找不到一本适合他读的,于是只得买了一本“米丘林选集”,结果是啃不动。
“农民识字课本”去年冬天许多地方也买不到。河北通县的农民因买不到识字课本到新华书店坐等,他们说:发动学习,又不卖给课本,怎么能行!通县六区某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办的农民业余学校,连老师也没有课本教。
“办社第一年”一书的作者郑松反映:“有关农业合作化的通俗读物,下面发行得太少了,有些根本买不到。例如‘办社第一年’后面介绍的5本书,最近出版的农业合作化规划经验、办社经验的书,山东历城县新华书店几乎一本也没有。”
农民对于通俗读物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这从观音堂乡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所提出的需要中就可看出。他们说,首先需要反映农业生产合作社情况的剧本,这些剧本的演出,可以直接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设。他们说,解释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策的书很需要。“每当听了区里什么报告,就急着要去买有关的书”;“经常看见报上介绍人民民主国家,但是不知道这些国家的详细情况,有书介绍一下就好了”。他们也很想看一些关于国内革命战争的故事。社长说:“青年爱看扔手榴弹的事,这些书能鼓舞情绪,使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到生产上去。”一位女社员希望出版一些农村青年夫妇勤劳生产、建立美满家庭的小故事。他们也很喜欢科学技术书,并且希望科学技术书写得浅一点,实际一点,能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目前农村通俗读物的品种和发行的数量都远远落在群众需要的后面。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在出版发行工作上检查起来,首先是缺乏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许多出版发行工作者所经常考虑的是出版了多少种书、多少册数,而很少考虑为工农群众出版了多少种书、多少册数。在他们的眼里,5亿农民的需要占着极其次要的地位。他们看不见农民因政治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而必然产生的对于书籍的大量需要。此外,某些出版发行部门,特别是新华书店存在着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也严重妨碍通俗读物的大量出版和发行。在这种思想支配之下,对于本子薄、卖钱少、发行起来又麻烦的通俗读物,当然不感兴趣,不去积极设法满足群众的需要。
正像人民日报社论“努力满足农民对通俗读物的要求”所指出的,“这种状况再也不应该继续下去,必须立即加以改变。”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除了在出版发行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加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外,同时,必须对出版和发行工作作出具体规划。
在出版方面,1956年必须重点编辑出版几套适合农民需要的基本通俗读物。这几套通俗读物应该保证一定的质量,向农村大量发行。
第一,适合各省农村扫除文盲用的课本,各省人民出版社必须在有关部门的领导配合之下赶快编写出版,越快越好,至迟要在冬季扫除文盲工作开展以前赶上供应。
第二,为了巩固和提高扫除文盲毕业学员的水平,必须编辑出版一套基础知识读物。这一套读物应该包括政治常识、语文、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和卫生常识几个方面的内容。内容要浅显,文字要通俗。最好能采取教材的形式,有注解,有复习题目。
第三,为了供应农民各方面的文化需要,必须编写出版若干套供农民阅读的通俗小丛书。这些小丛书可以包括政治常识、时事政策、党团知识和思想修养、语文知识、通俗文艺、史地知识、自然常识、农业技术和卫生常识等方面的内容。每一个方面编写10至20本,合起来是一套有系统的知识读物,分开来每本都可以独立。用字一般应不超过2,000个常用字,生字生辞应加注音注解。应该多加插图。
这若干套小丛书汇集起来,加以选择增补,可以组成一套农村通俗文库,为装备农村图书室的基本书籍。
第四,形象化的宣传对农民效果很大,因此必须考虑编绘出版若干套基本知识挂图。挂图要求绘图正确明晰,并附简单文字说明。
中央级有关出版社,如通俗读物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必须担负出版以上几套书籍的主要任务。
除了以上一些成套的读物外,供应农民阅读的单本通俗书籍、连环画和年画也要大量增加。中央级的许多出版社都应该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为农民出版通俗图书,大多数省人民出版社应以出版农民读物为首要任务。
为了使农民读物能够切合实际、通俗易懂,出版社还必须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应该组织编辑出版人员分批到农村去,研究农民的思想实际和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并据以拟订修正选题计划和编辑出版要求。在农民中试读某些重要书稿,不仅可以根据农民的实际需要修改书稿,而且可以帮助编辑人员具体摸到农民需要的底。
在发行工作方面,为了供应农民日益高涨的对书籍的需要,除应深入批判某些发行单位和人员的资本主义经营思想外,中心是建立农村的发行网。
目前新华书店约有2,000个县支店,4,000个农村流动供应人员。这个力量不大,因此,如不组织其他力量,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建立起农村发行网,供应广大农民对书籍的需要的。
几年以来,新华书店曾通过若干供销合作社发行一些通俗书籍,特别是年画,结果良好。苏联的农村发行工作,也是主要由供销合作社负担的。目前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的力量比较雄厚,机构比较普遍;如能组织2万个基层社常年卖书,那就基本上可以做到每一个区有一个发行据点,打下农村发行网的基础。在供销合作社基层社的周围,可以把农村其他发行力量团结起来,把发行的触角伸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内。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对图书发行部门提出了严重的农村发行的任务,同时也提供了完成这个任务的有组织的力量。当然,供销合作社担负农村发行的任务,这并没有减轻新华书店的责任。新华书店在农村发行的全面规划和统一调度上,在协助供销合作社训练图书发行人员上,在帮助供销合作社的基层社熟悉图书发行业务上,都应该切实负起责任。新华书店原有的农村流动供应人员还应保持,并同供销社的基层社分工合作,加强农村图书供应工作。


第3版()
专栏:

为农村读者写作通俗政治理论读物
何舒
在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面前,农村干部迫切需要知道许多道理。不少农村干部工作中感到苦恼,他们说:任务下来了就干,干成了总结不出经验,干坏了总结不出教训,这样瞎摸一起,哪成!许多农村干部早已不满足于一五一十地记住上级叫干什么和叫怎么干,他们要求知道上级为什么这样布置任务,要求能够预见到工作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和政策。
广大的农民群众也需要懂得政治理论常识。他们知道劳动光荣、剥削可耻,资本主义要死亡,社会主义要建成;“自发势力”、“小农经济”之类的名词,常在他们的嘴里被当作不光彩的东西流传。但是,这些东西大多是他们从生活中得来的感性认识,还只是一种模模糊糊、似懂非懂的了解。
这些都说明,为农村读者大量出版优秀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是十分必要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能够通俗化,原是无可怀疑和毋庸争辩的。因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是实践,是革命经验的总结,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而绝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毛泽东同志说过:“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农村干部和农民天天时时都在实践,都在革命变革的环境当中生活,因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他们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但是,怎样才能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通俗化呢?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只要一彻底化,就能够大众化地表现。”因此,写作供应农村读者的通俗政治理论读物,首先应当深刻领会和掌握理论的精神和实质。只有领会得深刻,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才能通俗化得正确,才不至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庸俗化了。此外,还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联系和结合农村读者的生产实践和阶级斗争实践,通过他们的实际来阐明理论问题。这是最基本的一点。(二)理论通俗化并不是说可以简单化,而是要求一竿子到底地说清说透一个理论问题。这就要求一本书中所谈问题不要太多。(三)理论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语言大众化是理论能够深入农村读者的重要条件之一。通俗政治理论读物要求避免过多地使用名词术语,特别是忌讳以名词术语解释名词术语。
今天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著作远远落后于实际需要,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能写的人还有思想顾虑。第一个顾虑是怕对农村情况不够熟悉,不能很好结合农村实际。这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个困难决非无法克服。虽然一般地说,今天能写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人,大多住在城市,但是这些人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下乡,其中还有许多人是相当长期地在农村中生活、战斗过来的;再说,即便从来没有下过乡,完全没有农村生活经验,这次为了写作,争取下一次乡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不努力克服这个困难,而以这个困难作为不动笔的借口,那是会受到农村读者的责备的。
第二种顾虑是怕写通俗的政治理论读物不能放手地旁征博引,不能把问题大大地铺开来加以论释,甚至于怕使用名词术语有限制,认为这样就会影响了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会冲淡了“理论气味”和“不理论”了。这种顾虑是由于把理论通俗化和完整、系统地讲理论对立起来了,是把理论抽象化和神秘化了的结果。因为理论问题论述好不好,在于道理讲得透不透,而不在于引证多不多。
第三个顾虑是怕写作通俗理论小册子,耽误了自己的科学研究。还有一些人认为要写就得写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写小薄本没意思。这些想法当然都是错误的。大部头的理论著作固然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理论普及工作的意义。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过:“我们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目前,广大农民迫切要求从理论上解答当前发生的许多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理论工作者就有责任腾出一定时间,来写通俗的理论读物,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五亿农民写作,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从事这样光荣的劳动,怎么可以说是没有意思的事情!
目前,写作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人,包括理论工作者在内,都是业余著作者,这种劳动是辛苦的,是应该受到社会尊敬和得到社会荣誉的。希望所有能写的笔都动起来,改变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落后状况。在组织通俗的政治理论著作队伍上,出版社负有重大的责任。此外,介绍写作经验,加强评介工作,都能促进通俗政治理论读物的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只要这样,农村读者受益必将不断增多,马克思列宁主义必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第3版()
专栏:

怎样为农民编写通俗科学读物
祝贺
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农村迫切需要通俗科学读物。许多农民入社以后,就要改进农业技术,发展生产。因此,他们首先迫切要求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其次,目前在农村中,宗教迷信的观念仍旧大量存在;不少农民都还信神信鬼。为了破除迷信,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解释自然现象、宣传唯物主义的书,就有大量编写和出版的必要。再说,农民经济上升以后,便会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卫生环境,因此也就需要更多介绍医药卫生科学知识的读物。
满足农民对于通俗科学读物的要求需要做很多工作。这里,只就编写通俗科学读物问题提出几点意见。
第一、要写得具体。书稿应该从农民读者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写起,然后由近及远、从浅入深,一步一步地循循诱导,最后把我们所要说明的问题自然而然地和盘托出。例如,要写一本介绍肥料知识的书,我们可以从“长嘴的要吃,生根的要肥”谈起,而不要开门就是“肥料有三个要素,就是氮、磷、钾……”。在书稿里,为了增加说服力,我们可以多举些实例,加以分析。农民是最现实的,要多给他们看看具体实际的东西,他们才信得了,光讲空洞的理论是不行的。有时,如果碰到不容易讲清楚的道理,也可以用比喻来帮助说明。不过,要注意的是,比喻必须用得确切,否则就会影响科学的严谨性,造成不良后果。
第二、要写得生动。书稿如果写得具体,就会生动。但是,这还不够,还得在形式和语言上下些工夫。目前通俗科学读物常用的形式,有一般叙述、讲话、问答(包括对话)、图解、故事和其他文艺形式等等。根据很多农村读者反映,其中讲话、问答和图解形式较受欢迎。因为这些形式很容易把问题讲解得清楚,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关于语言文字,最好能用农民语言,做到口语化,使农民看得懂、听得懂。
第三、要写得浅显。浅显不是浅薄,而是要求做到“深入浅出”。内容深度可用小学自然课本作为一个标准。但是,我们还应考虑到农民的理解力比小学生强;特别是在介绍农业科学的时候,更要看到他们都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其次,为了照顾农民工作很忙、没有读书习惯,书稿分量不要太重,段落章节要短,句子要短,层次要分明,条理要清楚。另外,还要尽量多加一些生动插图,以提高农民阅读兴趣。至于科学名词术语,最好尽量少用;必要用的,最好能加注解,或者就在讲述中把它们交代明白。
如同一般科学著作一样,通俗科学读物必须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因此,在编写时,必须严肃地对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和每一个比喻,以免歪曲科学概念。同时,我们还得严防在通俗科学读物里带进唯心主义的毒素。
最后,这些读物除为农民正确地通俗地介绍科学知识以外,还应该富有政治鼓动性,鼓励农民热爱祖国,热爱科学,鼓舞他们满怀信心地向大自然进军。
为农民编写更多更好的通俗科学读物,是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科学工作者的一个光荣而重大的任务。我们希望科学工作者,特别是著名的科学家和专家都能参加到这一工作里来。苏联许多著名科学家,如李森科、奥巴林、勒柏辛斯卡娅等,不仅写科学专著,也经常写通俗文章。我们相信,我国的科学家和专家一定也会怀着高度的社会主义热情,站在科学普及战线的最前列。


第3版()
专栏:

革命的诗人、战士
纪念亨利希·海涅逝世一百周年
吴伯箫
海涅是歌德以后德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是光辉的政论家、讽刺作家。
海涅于1797年12月13日生在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城一个并不富裕的犹太家庭里。幼年喜欢读塞万提斯的“堂·吉呵德”,常常为了那勇敢骑士所遭受的灾难气得哭起来。15岁开始写诗。“掷弹兵”就是早期的作品。
海涅的父亲希望他成为一个商人,送他到商业学校学习过,送他进过汉堡的商行,在一家英国纺织制品公司作过特派员。但是海涅非常厌恶商业,很快就转到波恩学习法律。
在柏林,黑格尔曾指导海涅从事哲学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对海涅的心灵的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海涅曾写有“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类的论著。
海涅,若不是更以诗著名,他在法律宗教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成就会很显著。可是他的诗却更具有世界的荣誉。他的诗人活动是以一个浪漫主义者的歌手开始的。在“歌诗集”“青春的烦恼”和“抒情的插曲”里,他歌颂童年的幸福,恋爱的回忆和母亲的慈爱,也用各种各样的幻想描绘童话般的印度,被埋没了的城市,月色风景……。在他的“哈尔次山游记”里边有幽静的房舍,茂密的森林,溪流花草,百鸟欢歌,也有广阔的牧场里可爱的牧童和纯朴的农家里美丽的女孩。同时,在诗文里也穿插着一段段对残暴愚蠢的统治者、庸俗的市侩的尖锐的讽刺和辛辣的嘲笑。海涅根据德国人民诗歌的传统,把民族形式跟现代进步的民主主义内容结合起来。
海涅在游记诗“北海”里边写了海的各个方面。幻想、传说、新鲜神奇的景象,有时情意深长,使读者都变成诗人的密友;有时幽默讽刺,诗句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刺;更多的是诗人自己的回忆、哀伤和希望。文学史家说他是德国诗中第一个使人听到海洋的咆啸和它无穷的变幻和威力的。
海涅对反动势力、专制秩序的讽刺是极为尖锐的。在长诗“阿塔·特洛尔”里描写下雨时,他喊道:“愿以36个国王换一把雨伞。”等找到了避雨的地方他又喊:“愿以36个国王换一件温暖的长袍。”我们不能了解这是针对那时德意志联邦里36个独立邦说的么?德意志联邦是在1815年反动的“神圣同盟”缔结之后建立的。它保存了封建割据的一切特征:所有王公诸侯都醉心于专制秩序,反对自由主义运动,行使普遍检查制度。在反动统治压迫的底下,民主思想的传播是非常困难的。德国民主主义的代表们只好在诗歌和哲学等的著作里暗示自己对现行制度的抗议。“青年德意志”就是跟专制主义和当时奥地利反动的总长——梅特涅制度进行斗争的青年文学团体。给“青年德意志”以巨大的鼓舞和影响的杰出的作家之一,就是海涅。海涅在“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写普鲁士荒鹫说:
你这丑恶的鸟,什么时候
你若落在我的手里,
我就撕去你的毛羽,
用斧斩断你的脚爪。
然后把你放在竿上,
高高地向空中撑起,
再召集莱茵州的枪手,
来一次痛快的射击。
海涅是为民主理想而斗争的战士。他用诗和散文呼唤自己的同胞从百年的迷梦中醒来。他在游记“从慕尼黑到热内亚”里写道:“放一把剑在我的棺材上吧,因为我是人类自由战争中的一个勇敢的武士。”
这时的海涅应当说是现实主义者。
海涅,由于他对专制秩序的反抗,由于他对法兰西的亲近。由于他的非日耳曼血统,也由于他反宗教的大胆的态度,在他的祖国德意志是被反动的统治者所歧视的,诗文也常被查禁。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海涅表示了欢欣鼓舞,然而这次革命并没引起德国政治上任何变革,从1831年海涅就被迫侨居巴黎。从那个时候起,法国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以“革命的鼓手”、政论家的战士姿态勇猛地投入了法兰西社会主义运动,写了很多反映当时社会问题的作品。1842年11月7日他写信给亨利希·劳伯说:“我,不妨说,是革命家中最坚决的一个。”他的革命政论文章所发生的影响,使德国反动派采取了警察手段,直到国会禁止在德国刊行他的书籍。在工人运动迅速进展的1843年6月15日他写道:“共产党是法国唯一值得尊敬的政党。”可以看出他思想的卓越,眼光的远大。虽然他的这一认识并没达到彻底的程度。
1843年12月海涅在巴黎跟马克思认识,彼此很亲密、很熟悉。有一次海涅写信请马克思原谅他“写得紊乱潦草”,说:“为了我们互相了解,有几笔也就够了。”马克思1845年2月要离开巴黎的时候写给海涅的信里也说:“在这里的人们中间,我最不愿与之离别的就是海涅,我恨不得把您也装进我的行李里去。”马克思对海涅政治上的发展帮助很大。马克思看海涅不但是一个诗人,而且是一个战士。海涅参加了马克思主办的“德法年报”的工作,因此1844年是海涅生平中最可纪念的一年。那年海涅写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西利西亚的纺织工人”和“路易皇帝赞歌”——讽刺巴威利亚国王的——等不朽的诗篇。海涅对马克思也很推崇。他曾经说:“在反抗现状的斗争中无产阶级有权要求最进步的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作为他们的领袖。”这正确坦率的论断无疑是指马克思说的。
在“西利西亚的纺织工人”里,表现出诗人对无产阶级最后解放的信心。“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海涅创作中最优秀最完整的作品,是海涅诗歌的高峰。里边彻头彻尾充满着讽刺精神,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自己说巴黎的“自由空气尖锐地贯注在许多章节里”。这诗写他从普鲁士边境到汉堡的一次旅行,每个阶段都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嘲弄。中间“红胡子的马匹”和跟“汉堡的守护神”汉莫尼亚在街头邂逅相遇的两章是非常精彩的。虽然像海涅在序里所说的,因为不适合德国气候,“修改到使严肃的声音不必要地更加钝滞,或者用幽默的铃声轻快地完全把它掩盖。”我们依然看得出他爱国主义热情的燃烧和对国粹主义的伪君子们的无情的抨击。这一首长诗洋溢着高尚的政治气息,从头到尾贯穿着一个基本的主题——革命。海涅始终是忠实于德国人民的。在“英国断片”里他这样说过:“啊,德意志祖国啊!亲爱的德意志人民啊!……解放的日子临近了,新的时代开始了,……黑夜过去了,窗外正升起一片朝霞……。”
海涅没有活到老年。早就使他痛苦不堪的眼睑麻痹症,到1848年厉害起来了,逐渐扩展到全身。但卧病中他还是不断劳动,写着真实的、光辉的诗章。到1856年2月17日,海涅去世了,当时不满60岁。现在他死去已经整整100年了。可是他的诗是活着的,并且将长远地活下去。(附图片)


第3版()
专栏:

各地正在积极建设农村广播网
春节前后,福建省有48个县的广播站可以扩建或建设完成,浙江省的20多个县和辽宁、甘肃、河南等省的部分县的广播站也都要开始播音。
全国已经有24个省、市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订出了发展农村广播网的规划。到1956年年底,全国可以有1,703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共有1,101,621个喇叭分布在各地农村里。
各地正在积极进行广播站的建设和扩建工作。安徽省从去年11月到最近已经在8个县、市建成了8个农村有线广播站,安装了1,000多个喇叭。广西省桂西僮族自治区的宾阳县也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广播站,要在今年内装置607个喇叭,作到每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有喇叭。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已经在宜兴县的14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场里,安装了175个喇叭。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重庆市郊新兴集体农庄第三耕作区的青年们,组成一个扫盲队,开展扫盲工作。这是扫盲队员熊新春利用休息时间教庄员们识字。  童季达摄(重庆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