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推广钢筋混凝土电杆
电力工业部为了节约钢材,今年将新建三个和扩建两个预制钢筋 混凝土电杆的工厂,今年新建的输电线路将有80%采用水泥电杆。
用水泥电杆架设输电线,运行好,使用安全,还可降低成本。在110千伏的输电线路上,用水泥电杆比用铁塔节省47%的投资。在一般情况下,用水泥电杆建设的线路比铁塔建设的线路节省30%—40%的钢材。水泥电杆的使用年限比木电杆要多几倍。据计算,今年电力工业部要架设的水泥电杆线路,比架铁塔至少可节省投资2,400万元,节省钢材7,600吨。
广泛采用水泥电杆,对节省钢材和木材有重大的意义。除高压输电线路外,在低压配电线路上和城市中的新建输配电线路上都应该采用。


第2版()
专栏:

是谁盲目
去年年底,江苏省宿迁县大兴区有不少农业合作社要买双轮双铧犁,但是区委书记侯家才批评这是“盲目”行动,理由是这些社户数少,根本没有买双轮双铧犁的“条件”。并且要那些户数较少的农业合作社把已经买来的双轮双铧犁退回去。县里原来计划在这个区推广双轮双铧犁415张,由于侯书记反对“盲目”的结果,只推广了49张。
户数少的社就没有“条件”买双轮双铧犁吗?就在侯书记所在的这个区的启禹乡有一个芦圩社,当社里户数还很少的时候,已经全部使用步犁和双轮双铧犁耕地,结果社里增加了生产。很多农业合作社正是看到了这一事实,才普遍要求买双轮双铧犁;但是侯书记仿佛在这些事实面前闭起了眼睛。究竟是谁“盲目”呢?难道还不明白吗?


第2版()
专栏:

推广颗粒肥料制造法
四川省三台县供销合作社为了满足农民对肥料的需要,除了制造一部分颗粒肥料出售以外,并且积极发动和帮助农业合作社自己加工制造颗粒肥料。他们先在尊胜农业生产合作社试行。尊胜社选派了两个社员到供销社的肥料工场去学习制造颗粒肥料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了回去再向别的社员传授。在社里试制的时候,供销社还派了干部去协助。社员们把社里的灶泥、草皮、厩肥、阴沟泥等集中起来,配上适当的化学肥料;在三天内试制了1,000斤颗粒肥料,品质很好,成本也低。三台县供销社帮助尊胜农业合作社试制颗粒肥料成功以后,又吸收了附近八个社的社员来学习。他们准备今年在全县范围内,大量帮助农业合作社制造颗粒肥料。
农业合作社自制颗粒肥料,可以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使用,减少了肥料的运输费用,也解决了供销社商品肥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第2版()
专栏:向先进生产者看齐

跟先进生产者共同前进
史越峨
初春的阳光透过明净的玻璃,照射着戚墅堰机车车辆修理工厂机械车间的一角。车间里蒸气似雾,铁屑飞溅,只有走近车床,才看见操纵车间东门口第一台机床的是“光荣的铁路工作者”奖章获得者庄铭耕。他已经以二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五年工作量,现在正在做1958年的工作量,并决心在四年内完成七年工作量。同一个小组、车间和同厂的许多工人,认真学习了他的先进经验,也创造了新的生产成绩。全厂已经有5个工人提前完成五年工作量,26个工人已经在做1957年的工作量。先进车工庄金奎紧跟着庄铭耕在做1958年的工作量,他也争取四年完成六年半的工作量。
两年以前,庄铭耕改进操作方法、节省辅助工作时间的经验就已经很突出了。1953年他以一年时间完成了25个月的工作量,被人称为“神快手”。这时有许多工人虚心向他学习,可是庄铭耕因为经验没有经过确切的总结,讲不出道理,同时又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残余思想,故意把自己的经验神秘化,人家看他操作,他就开快车,做小动作,挡住人家的视线。因此他跟群众的关系搞得很不好,工人不服气地说:“快是快,就是做活粗糙!”“生产是好的,思想有点落后!”连他的远房叔叔庄金奎也不服气地说:“产品单一,做得快一点有什么了不起,不信叫他到我车床上来做做看”。
工厂的领导知道了这些情况,就系统地总结了庄铭耕的先进经验。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发现庄铭耕珍惜每一分钟,因而辅助工时很短。同时他又积极学习苏联的和本厂的先进经验,从不满足现状,今天做100只,明天一定做105只。他做折角塞门芯子和铜套的时候,经常遇到韧铜,因为韧铜难做,工时可按原定额增加15%,但是他从来不要增加工时。他的工作不但效率高,质量也好。由此证明某些工人反映他“思想落后”,“做活粗糙”的说法都没有根据。在全厂党支部书记会议上,工厂党委书记肯定地介绍了庄铭耕的先进经验。领导上也帮助庄铭耕克服不肯传授经验的保守思想。再经过一些事实的教育,使庄铭耕认识到:“没有群众,什么事也干不成,只有自己关心群众,群众才会关心自己。”从此以后,他就主动地、耐心地把自己的无针校正和刀具研磨的方法,教给庄金奎等工人。庄铭耕还用庄金奎的车子干活,结果效率比庄金奎提高60%。庄金奎才服气,才虚心学习,从而把生产效率提高一倍。车间党支部和工会抓紧这一生动事例进行宣传。厂工会和行政又组织了技术讲座,请庄铭耕现身说法,技术人员作辅导,使参加学习的87个工人,系统地学会了庄铭耕的经验。1954年10月底,全厂就有352个工人和16个小组提前完成了全年工作量。
1955年庄铭耕到全国各铁路工厂作实地操作表演的时候,哈尔滨市组织各厂48位先进工人脱离生产学习,使机床效率平均提高一倍,部分工作物加工效率提高了3—5倍。
在庄铭耕自己的工厂里,领导上只注意开表演会、报告会,很少做具体的细致的推广工作。因此,厂里的工人反映说:“庄铭耕的先进经验在厂内开了花,却在厂外结了果”。1955年10月庄铭耕回厂后,工厂领导上看到外地举办短期训练班推广庄铭耕先进经验的效果很显著,就举办了两期庄铭耕先进经验学习班。在学习班里,庄铭耕细心地备课,耐心讲解,并且通过实际操作一点一滴地把经验教给大家。修机车间的老师傅赵金城,二年前曾经和庄铭耕在一个车间里工作过,他过去老是看到庄铭耕车折角塞门,表演时也一直拿折角塞门进行表演,因此就认为:“庄铭耕只有车折角塞门拿手。”工厂举办第一期学习班,他也来学习。在学习班上他听了庄铭耕详细的讲解,还是半信半疑,还想试一试庄铭耕的真本领。他很客气地说:“庄师傅,我们车间生产的外梗老是弯曲,加工时间又长,你有办法解决吗?”庄铭耕在济南参观工厂的时候曾经见到过不弯的外梗,就一口答应可以想法使外梗不弯。庄铭耕根据木工雕花纹把刀口抬高的原理,帮助赵金城调整了刀口,把刀子比原来抬高三个公厘,结果切削出来的外梗不弯不斜,质量很好,而且每一个外梗的加工工时从12小时降低到7小时。赵金城才服了气。
学习班结束后,在车间举办两期学习班,赵金城就当了小先生,积极推广庄铭耕先进经验。全厂机械、机车、机修、车轮、工具等车间都以参加厂学习班的工人当小先生,举办了车间学习班。现在不但在车床上积极推行了庄铭耕的先进经验,在刨床、插床、铣床、钻床、镗床上也都推行了庄铭耕的先进经验。镗床工人们用庄铭耕锋利、耐热的刀子,改低速切削为高速切削,使铸钢汽缸的定额从155小时降低到74小时。
庄铭耕在把自己的经验无保留地教给别人的过程中,他自己也从群众中学习到了不少先进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水平更加提高。庄铭耕离厂半年,当他回厂投入生产的时候,原来他的先进定额已经成为一般工人的工时定额,先进工人庄金奎用28分钟就能做一套折角塞门,比新定额少3分钟。庄铭耕充分运用了在各地学来的先进经验,头一天上机床,就车了110个折角塞门,以21分钟打破了新的定额。
1月中旬,领导上把庄铭耕从阀类工区调到轴类工区去加工新造60吨吊车的配件。庄铭耕从来没有生产过轴类配件,他就去向先进车工乐俊德请教,乐俊德很热心地把自己的经验和应用费奥多洛夫车刀的方法告诉了他。结果,他在17日调到轴类工区的第一个下午,用4小时就干了8小时的工作量。


第2版()
专栏:

云光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创造全国双季稻高产纪录的
李孝 曾志贤
广东省揭阳县梅云乡云光农业生产合作社,去年全社102亩9分连作双季稻,每亩平均产稻谷1,277.58斤(早稻遭受严重的旱灾,每亩平均只有384斤)。其中两亩丰产地,每亩全年产量达到2,020斤,创造了全国双季稻最高产量的纪录。
梅云乡在揭阳县榕江的下游,属于冲积平原区,土质大部分是壤土或粘质壤土。全部是利用河水灌溉,受旱的机会较少。因此,有些人便以为云光社去年能够取得高额的产量,是由于“得天独厚”。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
云光农业合作社的主任林炎城,在1951年曾经以双季稻每亩1,622斤的产量,创造了当时全国水稻产量的最高纪录,以后的三年中,他不断地努力提高大面积产量,但是丰产田一直没有突破每亩产量1,700斤的界线。这使得林炎城很苦恼。1952年党支部教育、鼓励他进一步改进耕作技术,实行小科密植,并且让他到县农业示范场去参观。但是他对实行小科密植能否增产表示怀疑。他说:我的田质肥,小科密植好是好,只怕田禾易倒伏。直到1953年,他才选择两分田,开始试验小科密植,因为顾虑没有彻底打破,不敢大胆施肥,结果穗小谷细,没有增产。这时他甚至怀疑是不是“增产到顶”了。后来,他听说苏联还有每亩2,000多斤的高额产量,又想到党对他的关怀和期待,继续前进的勇气又增强起来。1954年种二季稻的时候,他又在1.56亩田里进行试验:一半采用科行距6乘7的小科密植,另一半依然是一尺以上的大科疏植。秧苗插下不久,眼见小科密植的禾苗,使劲往上长,他心寒胆颤,怕早期倒伏,再三嘱咐互助组员,千万不可追肥。以后,禾叶转赤了,看见过意不去,才追施了20斤肥田粉。稻将黄了,大科疏植的,稻禾先倒伏,贴在地上;小科密植的,却一行接一行,倾斜下去,没有贴地。收割的时候,小科密植的每亩多收了40多斤稻谷,这时,林炎城懊悔地说:“如果大胆施足肥料,最少还可多收几十斤。”从此,他完全相信小科密植能够增产了。
去年种早稻的时候,他便教育社员采用小科密植。社员已经亲眼看到小科密植的好处,因此也乐意接受,全社102亩9分田,都实行了小科密植。
云光农业合作社是去年1月才成立的。这个社能够获得高额的产量,是和农业合作社的集体经营分不开的。
建社前,这个社的34户农民,虽然大部分参加了互助组,但是一提到要进行技术改革的试验,组员就接受不下。组员海林,有一次到区里开会,听到区长号召全区农民实行小科密植,他回家后,不敢向群众宣传。他想:要是宣传了,自己就要带头去做,如果带头做了,将来收成不好,岂不是自己吃亏?他只好偷偷地对林炎城说:“区长要你试验小科密植。”但是,林炎城也这样想:我只有5亩多田,如果试不成功,一家九口,生活怎样过?后来,他虽然试了几分田,但是心里仍有很大的顾虑。建社后情况就不同了,农业合作社土地统一经营,大家的想法改变了:用几亩田来试验,就算试验不成功,大家平均起来,损失不大;试验成功了,社一推广,大家就能够很快地增加收入。这样,全社就较顺利地接受了技术改革。
再从这个社去年创造最高丰产纪录的两亩田来说,这两亩田,建社前隔为七丘,由七户农民各自经营,在这二亩田的西面,有一水沟,常有水流入田里,在靠近水沟的三、四丘田,每年冬季因被水浸湿,便有部分不能进行冬耕,影响了增产。像农民烈金,在这片田中有1丘田,每年每亩平均才收1,225斤稻谷;这七丘田全部加起来,每亩平均的产量,也不过是1,394.6斤。去年建社后,这七丘田都由社统一经营,社立即在西面开了一条排水沟,使流入田里的水,都能由排水沟排去,这样,全部稻田都能进行冬耕,增加更多的产量。
梅云乡的农民,向来习惯使用肥田粉、豆饼。这样,既增加了生产成本,又因偏用化学肥料,土壤缺乏有机质,很多田就变成“日出如火石,雨来似膏药”。云光农业社建立后,便组织社员去挖河泥、积农家肥料,全社晚稻田有73%是施的自然肥料。这样,既改良了土质,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全社晚稻每亩田平均生产成本才8元4角7分,比1954年晚稻降低了72.6%。其中两亩创造高额的丰产田,每亩田全年平均的生产成本,只有14元2角6分。
云光农业合作社今后还能不能再增产呢?最近他们认真地进行了一次检查,发现去年在栽培方面还有不少缺点,例如,晚稻没有施基肥,在插秧的时候,还有部分社员乱拔乱插,损坏了秧根,使禾苗生长不一。克服了这些缺点,就能得到更高的产量。今年他们制定的生产计划是:全社100多亩水稻平均每亩产量达到1,752斤,其中2亩丰产田要求每亩产2,150斤。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实现,还订了许多新的技术措施,现在全社已经准备了早稻83%的基肥。


第2版()
专栏:

1955年度国家棉花收购任务接近完成
1955年度(1955年9月—1956年8月)的国家棉花收购任务已经接近完成。据农产品采购部统计,到1月底为止,全国棉花收购总量达到2,290万担,占经过修订的、收购计划2,407万担的95.14%,比去年同期收购量增加了71%。按目前收购进度来看,大部棉产区的棉花收购工作都将提前和超额完成。其中,浙江、江苏、安徽、山东、湖南、四川、上海、天津、北京等9个省市都已经超额10%左右,其他主要产区一般也都完成了90%左右。估计到3月底全国棉花收购计划将全部完成。
各地许多棉农为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都踊跃地将必要的自留棉以外的全部棉花卖给了国家。所有超额完成棉花预购任务的棉农都得到了国家发给的优待供应实物凭证(布票、粮票)。
由于各地在收购工作中注意执行了“优棉优价”的政策,本年度收购的棉花的质量也很好。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安徽今年将全面实行生产改革
安徽省已订出今年全面实行农业生产改革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安徽省今年改种水稻、马铃薯、玉米、胜利百号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土地,将达到6,000万亩左右,采用一年三熟制的土地将达到1,500万亩。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各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已经兴修了农田水利工程13万多处,积肥1,200多亿斤。各地农业部门和粮食部门已经把改种6,000万亩左右的高产作物所需的种子筹备齐全,现在正在调运。各地供销合作社和运输部门已经把15,000多部双轮双铧犁、圆盘耙、播种机和大批的化学肥料、农药等运到农村。
安徽省在农业生产上推行的多种夏收作物、高产作物和耐旱耐水作物,因地制宜把旱地改为水田,以及改变广种薄收习惯等三项办法,已经有两年多的历史。去年全省推行三项改革的面积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增产粮食达27.4亿斤。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兰新铁路今年将全部定测完毕
西北铁路勘测人员提出今年要比计划多勘测1,100多公里的铁路线。这样,原来要明年才能全部完成的兰新铁路定测工作,在今年年底就可以提前完成。
铁路勘测人员提出许多提前或超额完成勘测计划的办法。兰新铁路的勘测人员在出发工作之前,先把线路方向和限制坡度等原则确定好,这样只要勘测600公里的一条线路,就可以代替原来计划的1,300多公里的比较线。铁路勘测人员还准备推行双面塔尺测量法、电探法等先进经验,勘测人员刘铁岩倡议的平行交叉勘测法,也将普遍推广。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广州许多工厂职工创造新纪录
广州市工厂企业职工纷纷创造生产新纪录。
国营广州造纸厂各车间最近半个月来连续创造开厂以来的生产新纪录,制浆车间每锅化学木浆蒸煮的时间比新修订的定额又缩短了1小时半左右。地方国营广东农具厂在制造双轮双铧犁的一些工序中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到五倍,使本月上旬的生产计划在5日就超额完成了。公私合营益丰搪瓷厂最近的产品正品率最高达到99.85%,产量比定额提高11.4%。
现在国营广州通用机器厂、海运总局广州船舶修造厂、公私合营华南缝纫机制造厂和华建麻纺织厂等厂的职工都订出提早一年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和措施。地方国营广东苎麻厂领导上提出提早一年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要求,经过职工的讨论,又将生产指标提高了15%。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建设狮子滩水电站职工
争取提前完成建设任务
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全体职工经过反复讨论,决定提早一年零一个月,在今年11月底以前完成狮子滩水电站的全部土木建筑工程,并保证在今年年底以前完成两台水轮机机组的安装工作。还决定在国庆节前完成上硐水电站扩建工程;在今年第三季度提早开工建设回龙寨水电站。这项决定是在最近举行的全局职工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的。
(本报驻成都记者)


第2版()
专栏:

保定专区抓紧麦田管理工作
河北省保定专区专员公署在2月上旬召开了全专区的麦田管理会议。会议要求各地抓紧麦田管理这一重要环节,以保证占全专区耕地面积30%以上的麦田获得丰收。
会议对小麦丰产县、丰产区、丰产社等的产量作了具体规定,并且要求各地抓住增产的技术措施,及时施追肥,推广根外喷磷、喷尿等经验;在麦田里打水井,采取各种办法扩大灌溉面积;立即开始轧麦、耙麦,并结合锄麦;另外,还要加强防治小麦病虫害等工作。


第2版()
专栏:

争取五年以内消灭飞蝗灾害
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副研究员 马世骏
飞蝗是世界上有历史性的害虫,许多国家都曾在不同程度上遭受过飞蝗灾害。我国蝗虫灾害,自周平王时代有记载以来,两千多年间曾发生过800多次,平均每二至三年一次。在过去,蝗灾一直是和水灾、旱灾并提,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三大灾害。1942年,只河南省一省发生飞蝗的面积就相当于解放后全国发生飞蝗最多的一年发生面积的一倍半。
全国解放以后,特别是从1951年起,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就有计划地领导广大群众全面地展开消灭蝗灾的斗争。五年来,我们从“一手一个旧鞋底”打起,发展到广泛使用汽车、飞机等机械。五年来,我们控制住了蝗灾,也根本改变了过去蝗虫为害地区群众的生活情况。从以下的数字和事实,可以看出五年来我国的治蝗成果:
(1)历年发生面积:以飞蝗发生基地之一的洪泽湖为例,若定1951年为100,则1952年为82.96;1953年为70.25,1954年为31.64;1955年因掌握蝗情不够,并且受1954年大水影响,发生面积较1952年大。
(2)发生密度(这是决定单位面积内农作物受害程度的主要标准):若定1951 年飞蝗发生密度为100,则1952年为65.38;1953年为2.31;1954年为0.46;1955年为0.038。
(3)飞蝗发生类型(国际昆虫学者把这作为衡量飞蝗种群盛衰程度的标志):1951年全国发生的飞蝗都是群居型;1952年夏蝗是群居型,秋蝗多数是散居型;1953年以后绝大多数地区都是散居型,只在个别地区发现有少数群居型。
(4)治蝗费用和效果:若定1951年每亩治蝗费用为100,则1952年为31;1953年为10;其后使用飞机治蝗,每亩降低到5.5。1953年以前,飞机防治后的死亡率是80%左右;1954年起,就达到了98%至100%。
防治飞蝗的方法,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改造发生基地三种。利用杀虫药剂防治飞蝗,是在飞蝗发生后收效最快的一种方法。生物防治是利用益鸟、益虫和病菌防治飞蝗,这种方法在当前还缺少推广应用的条件。改造发生地是根本消灭飞蝗灾害的一种综合措施。消灭飞蝗灾害不能单独依靠一种办法,必须多方面配合进行。
对于当前治蝗工作中一般性的技术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进行化学防治的时候所使用的工具问题——使用哪种工具经济而有效,应以蝗区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为转移。大面积草滩和广阔沼泽地带宜使用飞机;有些农田和荒地的边缘地带虽不是飞蝗发生基地,但是地面辽阔,附近村庄稀少,也应该以使用飞机为主。地面平坦地区可使用动力喷粉器和撒饵汽车。对于发生在农田或农田附近地带的小面积飞蝗,则应该使用手摇喷粉器和轿式布袋撒粉器,及时就地消灭。采用任何治虫方法都要以“经济而有效”为最高的标准。因此,今后治蝗应该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使用一切我们可能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不要忘记我们农村中蕴藏着巨大的劳动潜力,不要忽视农村合作化后对治虫增加了新的有利条件。
(二)防治密度标准问题——高密度进行防治,低密度勿须防治,这是经济昆虫学的观点。理由是:单位面积内害虫密度降低到一定的稀少数量后,不足造成有经济意义的损害,并且虫数稀少后防治效果不显著。过去,根据这个观点,规定了一系列的治蝗标准。五年来的治蝗结果证明,这项标准确实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有了标准以后,治蝗工作从乱打的局面变成有计划有标准的防治,因而少费了许多人力和物力。但是,要知道,飞蝗所以成为世界上具有历史性的害虫,除了它的适应力强和生殖力较大以外,还由于它具有聚集和远距迁飞的习性。尽管在防治后剩余的残蝗密度很小,但是它很可能迁聚在一起,为下一季再度造成灾害。因此,今后治蝗所要求的标准应当提高,要求把蝗虫消灭在幼龄阶段,不让它有迁移可能,并且要治一片就彻底消灭一片,要从肃清的程度上去衡量成绩,而不应只追求防治面积的大小。
(三)防治飞蝗需要农民合作起来在农业生产的整体规划下进行。我国蝗区形成的主导原因只有两个:(1)水利失修;(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只要适合飞蝗发生的自然面貌存在一天,飞蝗的威胁就一天不能根除。按照整体规划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对于消灭蝗灾有重大的作用。
(四)充分掌握蝗情是治蝗成功的关键;因此建立侦查制度,进行一系列的蝗情侦查,是治蝗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苏联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直没有闹过飞蝗灾害,但是阿拉木图等处的治蝗团依然按期进行蝗区监视工作。1955年我国飞蝗发生面积差不多恢复到解放后发生飞蝗最多的一年的范围,个别地区甚至还超过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侦查,没有掌握住蝗情。
(五)机械治蝗是一项需要高度技术的工作,有关部门应该注意治蝗技术人员的及时训练和培养。使用动力机械治蝗乃至扩大到整个农业生产措施上,将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因此,对熟练机械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只是为了当前,也是为了将来。科学研究是提高治蝗技术的基础。现在全国有蝗区的省份已经普遍设有治蝗专业机构——蝗虫防治站。为了提高治蝗技术和及时地解决治蝗中所发现的一般性技术问题,蝗虫防治站应该考虑抽出一部分力量在农业院校或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帮助下进行一些同治蝗密切相关的观察和研究工作。
消灭飞蝗要依靠政治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在技术上,高度科学化的治蝗药械可以制止住飞蝗发生;整体规划的水利和农业措施,可以根除飞蝗发生基地。在政治上,农业合作化的逐步实现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于各级党政重视所建立的层层负责的坚强组织,也保证了技术上的有效措施的实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上工业的新的支援,和进一步掌握飞蝗发生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我们有信心在五年内消灭飞蝗灾害。


第2版()
专栏:

桂西僮族自治区邕宁县老虎岭水库即将建成。这是已经完工的卧管,将来水库里的水就通过这个管子流到稻田里和南宁市的人造湖里去。 赵黄岗摄(广西日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