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计件工资的效果
昆明机床厂老早就酝酿着推行计件工资制,可是总怕“条件”不够,迟迟不推行;尤其对压缩工时定额顾虑更大,怕因此完不成任务。但是实行的结果否定了这些顾虑和借口。去年11月份,这个厂的铸工工时定额平均压缩了30%左右,工人却平均超额5%完成了任务,工资平均增长了9.5%。搪立铣床鞍,原来定额为15小时一件,生产科要求改为12小时一件,施工科为此专门增加了专门工具,算来算去还认为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但是,实行计件工资以后,工人改进了刀子角度和操作方法,7小时就完成了。
昆明机床厂的实践再一次证明:实行计件工资,就可以最正确地把工作者的个人利益同整个社会主义生产的利益结合起来,就可以最有效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现在有些人嫌推行计件工资“麻烦”,说工资问题就像个“马蜂窝”,动不得;有的人甚至污蔑要求推行计件工资的人为“经济主义”。这是一种表现在劳动工资问题上的右倾保守倾向,我们应当坚决反对。


第2版()
专栏:

改进“社主任接头会”
四川省德阳县大部分乡推行了定期举行“社主任接头会”的办法,安排管理农业合作社的工作。但是,有许多乡的“社主任接头会”总是会前无准备,开会内容繁多,抓不住中心问题,成效不大。
中共德阳县委为了使“社主任接头会”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决定从四个方面着手改进:1.各乡支部对会议内容定出比较长时期的计划,然后分别主次缓急作出短安排;2.各乡支部抓住重点社,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接头会上传播;3.每次接头会要围绕当前生产解决经营管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4.支部事先要掌握主要问题的具体情况;5.每次会议要明确地布置下一段工作。
这些意见,经过全县各乡支部书记,农业合作社社长讨论以后,一致同意,决定贯彻执行。


第2版()
专栏:

联合起来办牧场
贵州省大定县长石区建立了8个牧场,这8个牧场都是几个农业合作社联合办的。这个区的农业合作社都要求发展畜牧事业,可是单靠一个合作社自己的力量来开办牧场,资金和别的方面都有困难。
在区委会领导下,长石乡的长山、长水、长新、长鲜四个社联合开办了一个牧场。他们盖了房子和羊圈,买了500多只绵羊;在县人民委员会批给的荒地上,划分了畜牧区、林业区。在这一个合办的牧场的影响下,许多农业合作社纷纷联合起来办牧场、造林。
要大量发展畜牧业,只靠二、三十户的小社是办不好的;在办大社以前,联合起来办,不但可以把这些事情办得较好,而且可以为进一步合并成为大社打下初步基础。


第2版()
专栏:向先进生产者看齐

努力赶上先进
本报记者 古维进
去年武汉市纺织工业管理局和纺织工会组织5大纱厂开展厂际同工种竞赛,取得很大的成绩,不仅鼓励了先进企业继续前进,更重要的是有效地督促和帮助落后企业赶上先进企业。震寰纱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震寰纱厂自1950年实行公私合营以来,由于企业管理工作落后,无论产量、质量、成本、劳动生产率、设备利用率等各种指标都落在其他厂的后面,人们都称这个厂是“老落后”。但是,这个厂的工作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在内,却把落后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不好。他们说:机器老,工人老,技术水平低,干部力量薄弱,有什么办法能把厂子搞好呢?有些人更自慰地说:“就算现在落后吧,总比前几年好得多了。1952年是赔钱的,1953年就不赔钱了,1954年还赚了一点钱。”
职工们为了搞好生产,曾经对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等等提出许多意见,要求领导解决。但是,领导工作人员说:“厂子落后是长期性的问题,现在要想搞好,比登天还难。”
去年第一季度全市5大纱厂开展厂际清花车间同工种竞赛。竞赛结果,震寰纱厂完成的指标很差,评为最末一名。
开始,厂里的领导人员认为竞赛的失败对于这个落后厂说来是必然的,因而心安理得,并不觉得奇怪。但是,职工的看法完全不同。他们研究竞赛失败的原因,派人到竞赛胜利的工厂学习,同时对行政不愿支持竞赛运动,把领导竞赛运动的责任完全推在工会身上的做法提出批评。这种情况,使得领导人员不安了。他们考虑:群众要求搞好生产,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武汉市纺织管理局和纺织工会等派工作组来到震寰纱厂,帮助这个厂在厂际同工种竞赛运动中改进落后的企业管理。他们首先对领导人员进行总路线的教育,同时协助领导召开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等一系列的会议,在“发扬民主,检查工作”的口号下,群众对过去的工作缺点提出许多意见,如生产缺乏计划性,技术人员脱离群众,不重视学习先进经验,劳动纪律松懈,缺乏责任制度等,使领导人员受到很大的教育。他们认识到企业落后的根本原因,不是什么客观条件不好,而是主观努力不够,没有依靠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批判了长期以来容忍落后阻止群众前进的右倾保守思想。
从第二季度开始,这个厂的领导人员改变了过去那种懒洋洋的保守作风,积极主动地领导群众前进。他们号召全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必须在第二季度5大纱厂厂际清花同工种竞赛里,积极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首先是加强技术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这个号召鼓舞了群众的情绪。全厂成立了几个专业技术组,积极解决车间存在的问题。清花车间和梳棉车间,由于工艺设计不正常、不统一和各工序生产失调,长期生产不好。专业技术组结合纺织工业部在全国推广的清(花)、钢(丝)、浆(布)先进经验,整顿了各工序的工艺设计,统一规格标准;同时派工人到本市先进厂学习。他们回来以后,根据本车间的情况,创造了“一条龙”的先进操作方法。党委和工会及时地把这一操作方法加以总结推广,掀起了工人学习先进提高技术的浪潮。行政领导还建立和健全了原棉管理制度、温湿度管理制度、工艺设计管理制度、班盘存制度和交接班制度。这一来,第二季度的生产就有很大的转变。每件纱的用棉量(混合通扯纯原棉)由1954年12月份的393.27斤,降至第二季度386.3斤。落棉含纤维率也大大降低,并且初步扭转了生产上的混乱被动局面,为全面完成国家计划奠定了有利基础。第二季度五大纱厂厂际清花同工种竞赛结果,震寰纱厂被评为第二名。
这一生产成绩,对于全体职工是极大的鼓舞。但是,他们知道,这时只是初步改变了生产上的严重落后局面,距离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还差得很远。他们要继续前进。在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五大纱厂厂际同工种竞赛的推动下,开展了全厂范围的竞赛运动。为了保证竞赛指标实现,他们认真执行了纺织管理局所颁发的全面管理指标的“三分三定”方案和季度的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制度;认真推广郝建秀工作方法和陈树兰的落纱工作方法;加强机器的保全保养工作;举行群众性的浪费大检查,开展全面节约运动;积极学习由纺织管理局和纺织工会联合组织五大纱厂的先进生产者成立的推广先进经验大队所表演的先进操作方法。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的重要措施,第四季度用棉量(混合通扯纯原棉)已降至383.28斤,创造了全市各纺织厂从未达到过的纪录;各支纱的质量标准品率都是100%,二十一支纱单位工费成本,由1954年12月份的135.82元降至101.51元,次布率也由1954年的30%降至1%以下。
但是,震寰纱厂的领导人员并不满足现有的成绩。他们知道,比起武汉市先进纱厂的生产水平还有距离。如棉纱的质量虽然达到一等一级,但还不巩固;产品成本比先进厂还高。现在他们正在组织全体职工在今年的五大纱厂厂际竞赛和同工种竞赛的督促和帮助下,继续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更好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争取赶上和超过先进水平。


第2版()
专栏:

把建设速度加快一倍
本报记者 于明
把厂、矿建设的速度加快一倍,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淮南煤矿现在正在这样做。
过去,我国建设一对年产90万吨煤的矿井,一般需要60个月(即5年),而正在建设中的淮南煤矿谢家集二号井和三号井都能在28个月移交生产。
在设计中,规定这两对矿井都要在30个月建成。规定这样短的时间,除了因为这里地质条件较好,建设标准、机械化程度等是按照花钱少收效快的原则设计的外,还因为在设计中就包括了鼓励人们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指标:井筒的月进度要求比全国平均的进度提高19%;巷道的月进度要求比全国平均的月进度提高28%;井下煤仓的月进度也高於全国平均的进度。这是打破常规的速度。不少人曾怀疑过这个计划,负责建设这两对矿井的某些人,在1955年第三季度以前,也没有完成计划的信心。现在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是:两对矿井将在今年7月1日移交生产,建设的时间比原设计规定的还要短。这对于那些有保守思想的人,是一个有益的教训。
为了保证这两对矿井的建设计划按时完成,中共淮南市委在1955年召开了三次专门会议,一面平衡各种施工项目,确定进度;一面着重批判有关干部的保守思想,要求甲乙双方必须完成国家计划,把甲、乙双方的干部思想、目标统一起来。甲方的领导人员改变了领导方法,深入现场,并且带领有关的业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到工地去和乙方实行联合办公。甲、乙双方领导人员都亲自掌握工地的实际情况,有问题就能迅速解决。过去,甲乙双方在一个市内,乙方在施工中有了问题,还要写成公文,经过许多层次才能转到甲方负责人手里,有的甚至根本转不到。实行联合办公后,这种现象没有了。在图纸、器材和设备方面,过去有了问题,甲方有时因为不了解具体情况,不敢解决,而转告北京设计单位,许多小问题都要拖很长时间才能解决。现在,甲乙双方共同组织力量,慎重研究所发现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如以前订购的器材规格不合,经过双方就地研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换用代用品的就有100多种。甲方了解了施工情况以后,就主动为乙方创造施工条件,一般工程在图纸到来以后还要准备三个月才能施工,现在只要一个月,甚至不到一个月就可开工。去年12月工程紧张的时候,甲方从生产矿中抽调100多个技术工人支援乙方施工。
淮南煤矿基本建设局的总工程师说:“在施工中,不怕慢,就怕站。我们的工程所以进度较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工程没有停歇过。”他们为什么能在错综复杂的矿井建设工作中,做到不停工呢?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全面规划的领导方法。甲、乙双方在淮南市委领导下,一开始就把整个建设工作加以安排,研究了尽可能提早移交生产的时间。这就使建设者有了奋斗的目标。1955年5月和9月,双方又根据施工进行的情况全面安排一次工作。乙方又根据工程总规划具体安排每一个月的工作,在去年第四季度,甚至把每个小时所做的工作都在计划里加以安排。这样全面规划,具体安排,实际上就是领导干部具体组织和检查工作,可以通过全面安排找出建设中的关键问题。如1955年下半年经过全面安排,乙方确定了完成任务的关键在于完成安装工程。甲方为了配合乙方完成任务,就同乙方共同会审安装工程图纸,发现了不合规格的设备,双方就及时抽调人员加以解决;同时乙方立即组织安装力量,实行平行流水作业和交叉作业,加快进度,使安装任务胜利完成。1955年全面安排谢家集三号井施工工作的时候,发现北部十一号煤层采区的巷道布置工作落后了,他们便决定由地面到十一号煤层间开两个斜井。结果花钱不多,又能提早三个月移交生产。谢家集三号井的井口筛选设备安装,乙方没有列入1955年计划。在全面规划中证明它是有可能提前施工的,甲方就积极协助乙方研究施工方法,结果也提前施工了。全面规划和经常细致地安排工作,就可以使领导人员彻底掌握施工条件,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使各种工作紧密衔接,彼此创造条件,克服停工窝工的因素。
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也是加快建设速度的最有效办法。原来在副井安装设备的时候,就不能同时把井下开拓出来的矸子运出来,井下的开拓工作就要停下来。现在施工单位把主、副井打通,在副井安装设备的时候,就利用主井运矸子;主井安装设备的时候,就利用副井运矸子,从而加快了建设速度。在巷道掘进方面,这两对矿井采取了由主井副井和两翼斜井同时相对开拓的方法,使巷道掘进和采煤掌子面的布置时间,比只从主、副井开拓,节省了16个月,速度加快了一倍。在开拓巷道的时候,如果把井下的矸子大量提绞上来,就可加快开拓进度。在建设这两对矿井中,施工单位的职工们,提出了在主井中用临时双钩罐笼代替装载量很小的吊桶的办法,把提绞矸子的能力提高了一倍半,每天巷道掘进要比用吊桶时增加12公尺。井架的安装,过去是在井口一件件地安,影响井口其他工程的进行,现在改变为在井旁整体安装的方法,不但把井架的安装时间加快了三、四十天,而且可以使井口其他工程同时进行。工人们在筑井架基础圈的时候也改进了施工方法,节省了十几天的施工时间。
因为这两对矿井是从改进领导方法和施工方法上加快建设速度的,工程成本都有所降低,质量也得到保证。这两对矿井的经验是值得一切基本建设单位学习的。


第2版()
专栏:

对本报批评的反应
1955年12月5日本报发表了“平安矿为什么不能全矿实现正规循环作业”一文,批评阜新矿务局平安矿没有很好推广正规循环作业的先进经验。平安矿副矿长张光华、陈海山已来信检讨,并提出了切实转变领导作风,大力推广先进经验等四项措施。


第2版()
专栏:

西安市全面安排手工业生产
西安市已经全面安排好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的生产。
市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供销经理部,已陆续对铁器、木器、服装、帆布、制革等11个主要手工业行业的生产合作社、组,分别布置了今年全年、今年上半年或第一季度的生产任务。国营花纱布、百货等公司已对原来实行加工订货的手工业行业继续进行加工订货,使这些行业的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生产一直保持正常。
经过这些安排以后,近一个月来西安市不少手工业合作组织的生产已逐步纳入正轨。全市56个铁器生产合作社、组,已经第一次开始生产两千多部棉花条播机和大批新式水车、喷雾器。制革业生产合作组织正在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它们试制的各种皮革已达到规定标准。今年他们将供应全市制鞋、皮件等所需的全部皮革,以改变西安市过去60%的皮革要从外地购进的情况。第一制糖生产合作社的生产经陕西省国营百货公司安排后,社员们纷纷提出改进操作技术的具体办法,使糖的日产量由1,800斤提高到2,600斤,并且完全消灭了次品。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
今年计划铺轨740公里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根据国家要求,在批判了保守思想的基础上确定了今年铺轨任务。
今年正线、站线和厂区专用线共将铺轨740公里,约比去年实际铺轨里程增加一倍。其中兰新路将铺轨407公里,8月到达玉门,年底到达黑山峡。包兰路铺轨里程为79公里,第一季度铺轨到狄家台。兰青铁路也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修建。这样,兰新、包兰铁路便在今年第三季度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铺轨任务,兰青铁路也提早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动工。在兰新、包兰铁路沿线今年还要修建通往玉门油矿等厂矿22条厂区专用线。兰州铁路枢纽很大一部分工程也将在今年内完工。
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为了保证这一任务的完成,召集所属各单位负责干部、工程师检查批判了右倾保守思想,详细讨论了今年施工组织文件,全面规划了施工方法的选择、材料供应、劳动组织、机具和运输工具的调配和供水问题。


第2版()
专栏:

安徽兴建第一座小型水电站
安徽省正在兴建第一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这座水力发电站建筑在宣城县佟公坝西干渠的跌水旁边。
这座水电站建成以后,可以发电30瓩。今年春节以后,它就可以把电流输送到附近的双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供这个社用来排水,灌溉,发展副业生产和在晚间照明。
(本报驻合肥记者)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软木加工厂开工生产
湖北省软木加工厂已经在1月31日正式投入生产。
这座软木加工厂是用机械装备起来的新型工厂。它利用湖北省丰富的栓皮栎作原料,生产软木砖和软木纸两种产品。软木砖是制造火车和轮船上以及食品工业中的冷藏设备所需要的材料;软木纸是制造拖拉机、汽车和许多种机器所需要的材料。
(湖北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美术家将设计60种新颖服装
60种新颖的服装式样在2月20日以前将由北京的美术家们设计出来。这些服装式样主要是为青年妇女和儿童设计的。设计的原则是美观、经济、适用。
11日,在北京的美术家参加了服装设计讨论会。他们决定立刻开始行动,在20日以前每人至少设计出5种服装图样,再从这里面选出60种最好的来推广。美术家们还决定到上海去请一批技术精良的缝纫师到北京来,由设计图样的美术家指导他们缝制样品。今年3月间在北京举行的服装展览会将要展出这些样品。
美术家们提出,设计美的服装还要考虑到人的体型,例如什么式样的服装适合身材苗条的人穿,什么式样的服装适合身体肥硕的人穿。
参加这项设计工作的有美术家张光宇、郁风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中央歌舞团的舞台服装设计专家等14人。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他拉山的民族联合社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在云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是几个或十几个民族聚居在一起。他们在语言、文字和生活条件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一致向往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在各地党组织的领导和帮助下,他们成立了很多各民族联合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他拉山的民族联合社就是其中的一个。
从新平县向南走,翻过一座大山,便到了他拉山。在这个山上的羊奶革村,有21户汉族,7户彝族,10户山苏族(彝族的支系)。
解放以前,山苏族农民的生活最为贫困,受的压迫也最大。他们住在他拉山东面的大磨盘山上,不会种田,每到播种季节,就放火烧山,然后撒下点种籽;不薅不锄,听天生长,加以野兽为害,每年只能收几十斤粮食,仅够一个月吃的。因此,他们不得不靠编箩、打猎去向汉族、彝族的农民换粮食吃。他们穿的,也是向彝、汉族农民换来的破衣服。这10户山苏族过去都没被子。7户彝族农民,过去也是给地主富农种地的,解放前总共才有3条被子两条牛,十来岁的孩子都穿不上衣服。
汉族农民在解放前也大多是租种地主的土地或是养猪、做些木器卖,21户中就有12户不够吃的。
土地改革的时候,居住在他拉山的汉族、彝族、山苏族农民,联合斗争了地主,分得了土地。党引导农民揭发了国民党和地主制造民族隔阂的阴谋,向他们进行了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教育。中共他拉乡支部还动员羊奶革村的农民给山苏族农民盖了房子,让他们从大磨盘山搬到他拉山上来住,靠近汉族和彝族,可以减少一些生活上的困难。
土地改革以后,党又领导他们组织起来生产,先由十几户汉族、彝族和山苏族成立了两个互助组。可是由於山苏族的耕作落后,有些汉、彝族农民就嫌他们不会插秧、没有农具;当时山苏农民衣服太少要等到太阳出来才能下地,彝族汉族农民又嫌他们上工太晚。组织起来不到半年,山苏族都退出去了。
1953年秋天,党支部又号召他们组织民族联合社。这时,有的山苏族农民就说干活赶不上汉、彝族,叫他们先干一年试试看;有的山苏族农民怕入了社不自由,没法编箩,生活会困难。有的彝族农民也不愿意要山苏人入社。前后酝酿了一个月,合作社总算成立起来了。入社的只有10户汉族和6户彝族,山苏族都没有入社。
他拉山合作社组织起来的第一年,农业增产了26%,副业收入300多元。没参加社的农民,清楚地看到了合作社的好处:参加合作社就不用再抢水插秧了;劳力少的,土地同样得到加工;合作社可以集中人力抗灾,野兽毁坏庄稼的情形少了;社员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力量来干活。就在这年的8月,他拉乡的民族联合社扩大到36户,10户山苏族全都入了社。
山苏族入社的时候,有一些汉族和彝族社员还是说:山苏人进来就得“背包袱”,我们给他们种田划不来。党支部书记普兴顺(彝族)就反复地向彝族汉族社员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山苏人生产上落后,主要是过去受的压迫大,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进步。在党员内部也进行了一些批评,克服了汉族彝族社员瞧不起山苏人的思想。社里的生产开始了,管理委员会在各方面都注意到要加强民族团结。他拉山的汉族农民多会说彝话,山苏人有些也懂彝话,所以合作社在开会的时候,就多用彝话。为了要把各种农活教给山苏人,编生产队时就把山苏族社员和汉族彝族社员混合编在一起,很快山苏族妇女就都学会了插秧,很多山苏族社员还积极学习犁田、挖田、栽烤烟等技术。青年团支部书记邱永安,为了帮助山苏人,也学会了山苏话。这里的汉族和彝族人不会烧木炭,不会编箩,自从山苏人入社后,很多人也都学会了。山苏族社员去找药材时,也主动地带着汉彝族社员去找。有时他们还把自己编好的箩筐送给彝族汉族社员使用。
过去,彝人对汉人有意见不敢讲,山苏人对彝人和汉人有意见更不敢讲。去年不到收红薯的时候,汉族社员邱志彬和李国太私自从地里挖了些红薯;山苏族的社员向他们提意见,指出不该拿公家的东西。管委会表扬了提意见的山苏人,邱志彬、李国太也检讨了自己的错误。这样,树立了社员之间相互批评的风气,再不像过去那样有意见不敢讲了。各组社员真正地做到了兄弟般的关怀和帮助。
他拉山民族联合社用集体的力量向自然灾害进行了斗争,得到了丰收。去年夏种的时候,天气干旱,他们用几道水车从他拉河里把水绞上来。结果,社里的庄稼不但没有减产,还增产了三分之一。过去他们不种烤烟,成立合作社后试种了烤烟,增加了很大的收入。他们进行了水利建设,从过去没人敢去的“精怪潭”开了一条水沟,把潭水从五里外引到他们的稻田里,改变了靠天下雨插秧的习惯,保证了稻田的用水。过去天旱时眼看着清清的流水从山上流下去,浇不到庄稼;一遇到秋天发大水,谁也不敢说自己的庄稼能不受淹。成立合作社后,天旱时能把河水引上山,洪水下来又能把它引到河里去,再也不怕旱、不怕淹了。过去单干的时候,不能很好地看野兽,人要和野兽“抢”粮食吃。去年秋天,社里抽了两个老猎手在山地里搭了棚,专门打野兽,使高山上的庄稼也没受害。这里有很多樟脑树,过去从没人过问,现在合作社正派人学习熬樟脑。
合作社才办了两年,这个多民族的山村已经变了样,人们开始摆脱了穷困,一步一步向着幸福的道路上走。各户社员分的粮食都够吃了。特别是10户山苏族农民,已经改变了世世代代粮食不够吃的情况。社员们几乎家家都有肥猪和鸡群,户户的竹囤里都堆放着稻子。去年全社第一次卖给国家7,600斤余粮,这是他拉山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人们对自己的合作社是什么情感呢?副社长祝有禄抱着他的娃娃向我介绍:这个孩子叫“合作”,这是为了纪念我们参加合作社而起的名字。据他说,还有的娃娃叫“入社”“扩社”。为了把他拉山建设得更美丽富饶,社里最近新添了水车、耕牛,买了打谷机,盖了烤烟房。他们要在今年生产更多的粮食和烤烟,让社员的生活过得更富裕,更幸福。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望都县西贾村的农业合作社社员,为了增产粮食,开展了积肥运动。他们争取每亩地上肥料40大车。这是他们正在抽水挖塘泥的情形。 李双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