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
深入农村和牧区进行调查研究
本报讯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将于本月10日前后派出近百名干部深入农村、牧区进行工作。下乡的人员中,有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的书记、委员和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的副主席、厅长等许多领导干部。他们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加强调查研究的工作,帮助各地合作社作好秋收分配工作,保证绝大多数社员增加收入,进一步整顿和巩固合作社;并进一步贯彻执行保护和发展畜牧生产的政策,扭转目前农、牧民大量宰杀和出卖牲畜的情况。此外,他们还将认真解决一些民族联合社中少数民族大量减少收入的问题,以利于民族团结。
(林沫)


第3版()
专栏:

  湖北国家粮食市场很活跃
本报讯 湖北省的国家粮食市场,显得十分活跃。据麻城、孝感、松滋、襄阳等五十一个县的八百六十个市场的不完全统计,在11月份短短的二十五天中,即上市各种粮食一千六百五十八万余斤。其中除农民交易和品种兑换七十五万余斤以外,交易剩余粮食还代国家收进一千五百八十三万余斤。
在市场开放期间,由于各地大力地宣传了粮食征购任务完成以后余粮可以自由处理的政策,许多农民在粮食问题上的思想顾虑已基本解除,并纷纷到市场进行交易。武昌县三河界乡第一农业社,把挑到市场上的一千五百斤小麦说成是周转粮。通过市场工作人员宣传政策以后,他们全部按交易价格出售,不要周转证。安陆县刘兴乡第八农业社社员陈修章,原来计划把余粮换成通用粮票保存起来,当他看到市场有买有卖的活跃情况以后,立即到市场出售了二十斤大米,并换回糯米十斤。
由于贯彻了卖者不要证明、买者不限量不要票证的规定,不少缺粮户在市场上也买到了自己必需的粮食,如孝感县扬河乡重化第一农业社缺粮社员姜国忠,在安陆陈店市场买到主杂粮二百一十八斤后,兴奋地说:“人的口粮、猪的饲料都解决了,再不找主任闹供应了。”许多市场成立以后,由于交易活跃,糠麸上市也显著增加,价格由四分钱一斤降为两分左右一斤,大大地刺激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
为了便利农民进行粮食有无调剂、活跃市场,以及继续吸收社会余粮支援灾区,湖北省的市场正在开始发展,预计到12月底将发展到两千个左右。 (李金堂)


第3版()
专栏:

  浙江大批党政机关干部下乡
  加强粮食征购工作的领导
新华社杭州6日电 中共浙江省各级组织在11月下旬召开地委书记会议以后,采取措施加强对粮食征购工作的领导。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纷纷派出干部下乡,协助粮食征购工作。省粮食厅派出的八十多名干部,已分别到嘉兴、宁波等专区,协助当地干部向农民宣传以农业社为单位的粮食统购统销办法和先公后私的精神,帮助受灾地区做好公粮减免等工作。
浙江省今年粮食征购工作进展比较迟缓,主要是由于不少乡村干部认为今年以农业社为单位进行粮食征购工作,比较容易,只要号召一下,自然会送上门来,便放松了领导,也没有深入地向农民进行国家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宣传教育。同时,农业社本身政治思想工作也比往年做得差,有许多农业社不按照粮食先公后私的分配原则,而是把粮食先分给社员,并且向上级隐瞒产量。


第3版()
专栏:

  南岛橡胶
  冯子平
海南岛被人称为宝岛,它不仅有取之不尽的水产资源,有丰富的矿产,有原始大森林,还有珍贵的热带经济作物。橡胶就是珍贵的热带作物之一。
站在老橡胶园里,举目四望,橡胶树整整齐齐,枝叶茂盛,绿荫成林,四季常青,一望无际。早晨,天蒙蒙亮,男女割胶工人们挑着一对小铁桶,匆匆忙忙地走进橡胶园,用一把锐利的小刀,轻快地削去一些胶树皮,乳白的胶汁沿着刚割的裂痕滴进挂在树上的杯中。在中午以前,割胶工人们都挑着胶汁回来,进行胶汁加工和制成胶片,以供应橡胶工厂制造各种成品。秋天,是橡胶生产最紧张的季节。橡胶园里除了割胶外(一年割胶十个月),工人们还忙着采摘橡胶树的果实育苗,并且把前一年培育的种苗移植到新垦的园地上。
海南岛上栽培橡胶树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最初的橡胶是由个别华侨从南洋带回橡胶树苗在海南岛试种成功的。这以后,就有许多华侨陆续不断地到海南岛来投资经营橡胶园。当地人民,看到了种橡胶收益大,也大力种植橡胶树。在海南岛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先后出现了许多橡胶园。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海南岛后,侵占了胶园,强迫工人乱割胶,连还不到割胶年龄的小胶树也割。有一部分胶园被日寇放火烧了。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压迫和橡胶价格下降,许多胶园逐渐荒废了。
新中国使海南岛的橡胶业获得了新生。当1950年夏天,解放海南岛的炮声刚刚平息,祖国大陆的大批工人,不辞劳苦地到海南岛开垦大片荒地,建立了几十个国营农场,种植了几十万亩橡胶树。有一些爱国华侨也到海南岛投资发展橡胶业,新栽种了数千亩橡胶树。岛上原有的胶园,在政府扶助下,也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了生产。特别是国营和公私合营的橡胶园里,由于工人觉悟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和制胶质量提高很快。例如国营西联橡胶垦殖场,1953年每个工人只能管理二十五亩橡胶,现在能管理五十亩了。这个场制胶工人改进操作技术,使场里制的胶片质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海南岛地处热带,高温多湿,土地肥沃,雨水充足,适合树胶成长。新种的树胶七八年就可以开始割胶,每株能割胶四五十年。同时,当地有树胶种苗,人民也有种植和经营树胶的丰富经验。
国家为了全面发展海南岛的橡胶事业,去年冬天到今年夏天,曾经由广东省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和海南岛有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勘察队,全面调查岛上的热带和亚热带资源,找到了数百万亩可以栽种橡胶树的肥沃荒地。最近,中共海南区委员会制定全面开发海南岛的规划中规定,将在今后十二年内把岛上数百万亩能种橡胶树的荒地全部种上。那时,海南岛将变成我国南海上一个美丽的橡胶岛。


第3版()
专栏:

  一个美丽的橡胶园       本报记者 纳一摄


第3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正确地认识一年的经验教训
时节已到“大雪”,但是山东省农村的冬季生产还没有活跃起来。冬耕进行得零星而迟缓,小麦冬浇也比去年差得多,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更是很少行动。
为什么山东省在赢得粮棉全面丰收以后,冬季生产反而进行得这样迟滞无力呢?
山东“大众日报”这几天就这一问题连续发表了社论和文章。这些论文一致指出,今冬农业生产的劲头不大虽然有种种原因,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广大干部在批判了领导生产中的主观主义以后,产生了缩手缩脚的消极情绪。很多人过分强调了工作中的一些偏差,误认为过去的一切都错了,甚至连去冬今春的那种生产劲头也要不得了。论文认为,这种否定一切、因噎废食的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同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没有能够及时帮助广大干部正确地吸取一年来领导生产的经验教训有关的。各级党委必须正视这个问题,切实领导大家实事求是地总结过去的工作,澄清混乱思想,把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组织起来,迅速投入冬季生产。
论文列举了很多事实,说明过去一年来党政领导机关所提出的
“四年完成五年农业增产计划”的号召和许多增产措施是正确的。今年全省虽然遭到水灾和其它自然灾害,但是仍然获得了全面丰收,完成了三百亿斤粮食、五百万担棉花的巨大增产任务,有80%左右的农业社增产,80%左右的社员增加了收入。所有这些,就是过去一年来生产领导工作的最实际的总结。社论说,如果否认一年来领导方面所提出的号召和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不仅不合乎客观事实,而且不可免地会给干部和群众带来有害的消极情绪,使他们产生一种生产可以不要领导的错觉。
对于一年来在领导生产中的偏差和错误,社论也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批判。但是,所有的社论和文章都强调指出,一年来生产领导上的错误的教训是很多的,可是好的经验更是丰富,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全面地、正确地加以认识和接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发扬过去的成绩和优点,改正缺点和错误,从而更好、更积极地工作,而不应该采取谨小慎微的消极态度。只要把这个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以去冬今春那种生产劲头,再加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那末今冬的生产运动就可以搞得更好。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山西平顺县农牧科工作人员
  工作作风有了显著转变
本报讯 山西平顺县农牧科的工作人员,自从学习了“八大”文件和省党代表会议关于“反对官僚主义,坚持群众路线”的决议后,领导作风有了显著的改变。
过去,农牧科把发文件当成了
“法宝”。不管是布置任务或指导工作,常常是依靠坐在办公室里写通知发指示。文件下达乡、社以后,某些基层干部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看完就锁到抽屉里了。今年的8至10月间,农牧科向乡、社发出的通知、指示、通报、计划、方案,经验介绍等文件共达三十件,平均三天发一件。其中的关于“护秋”的布告,到大秋作物普遍收割开了才发出,群众讥讽说:“庄稼收完了,还护什么秋!”
在学习以后,他们采取了面向群众、深入基层、进行具体指导的领导方法,给工作带来不少好处。秋收的时候,副科长范永明深入到北耽车乡,总结了“建国”农业社谷子、甘薯的丰产经验和良种评选工作的经验,并且及时传播。在这期间,科长桑付有还率领一个巡回检查组下乡,发现秋收粗糙和忽视秋耕现象,及时帮助纠正。现在,大家的工作信心更高了。(郭建中)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牧区的信用社
  帮助牧民进行生产建设
新华社呼和浩特8日电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的信用合作社,目前已经发展到一百四十五个,比去年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入社牧户占到总牧户的39%多。
随着牧民收入的增加,牧民们的存款总额也增加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已超过一百万元,相当于去年全年存款总额的十一倍。
各牧区的信用社,今年以来用这批汇集起来的钱帮助牧民购买饲料饲草,增加了保畜设备,少畜的牧民还增添了牲畜。锡林郭勒盟等地的互助合作组织,从信用社得到贷款后,在自己的定居点上盖起了三百八十多间房屋。缺少口粮的牧民,还购买了二百四十多万斤食粮。


第3版()
专栏:

海南岛钟寨农业社
  有一亩多双季稻亩产两千三百多斤
本报讯 海南岛澄迈县钟寨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一丘一点二五亩双季水稻田平均全年每亩年产量二千三百零六斤。现在该社秋收已基本结束,全社一千六百五十亩晚稻,每亩产稻谷三百一十斤,加上早稻产量,全年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五百九十斤。这个社的稻谷总产量比去年增加六成三,超额完成了全年增产计划。
钟寨农业社在今年春耕前转为高级社,曾经动员全社力量,封堵了南渡江支流,开渠达十里长,灌溉了一千多亩稻田。这个社今年还采取了小棵密植,增加了施肥量,并且80%的稻田采用了外来的良种——“暹稻种”和“蓬莱种”。这些都是这个社的双季稻丰收的重要原因。 (新海南报编辑部)


第3版()
专栏:

  这些损失不可避免吗
  林晰
最近,我访问了国家的监察部门。从各级监察机关上报的材料来看,一些国营商业部门由于不善经营和保管调运不当,给国家财产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
有些人说,国营商业部门的家当大,损失很难避免;还有人说,商业工作在几年来成绩是主要的,何必强调那一小点缺点?但是更多的人说,要肯定商业部门的成绩,商业工作中确实有许多困难,有些损失也确实不可避免,但是,对于一些可以避免的缺点进行批评,接受教训,改进工作,有什么不好呢?现在把监察部门的报告材料,摘录一部分发表在这里。从这些材料,人们可以看到那些所谓不可避免的损失,究竟是不是可以避免的?
甘肃省监察厅在今年第三季度,对兰州、天水、武威、银川等地的百货公司进行了检查,发现这些单位保管的商品,损失情况很严重。兰州二级百货批发站积存有二十六万九千多个残损的搪瓷品,约值三十七万多元。这些搪瓷品怎么变成残损商品了呢?是由于在露天存放,任凭日晒雨淋了一年的时间,到冬天也没有人把雨水倒出来,以致结冰裂纹,最后又浸水生锈了。这个批发站的牙膏变质的有二十八万多支,水果糖变质降价损失了二十三万多元。武威百货公司仅干电池失效损失了五万元以上。天水百货公司的仓库是鼠窝,老鼠在这里传种接代,许多高贵的商品都被咬坏了。
天津市监察局最近对百货、医药批发站库存商品的检查,发现百货批发站库存的水果糖、胶带、胶底鞋、皮鞋四种商品,因为积压过久,保管不当而变质,国家因此损失七十八万多元;天津医药批发站仅青霉素一项变质,损失了二十四万元。
陕西省渭南专区百货公司残损商品三百二十六种,价值四十二万多元。目前各地奶粉脱销,而积存在这个公司仓库里的六百多打奶粉和代乳粉,二千斤散装奶粉都变质发臭了。四万打干电池全部失效;价值二万多元的高级水果糖溶化变质;二万八千个面盆、口缸裂纹生锈……。
这里还有许多地区的检查报告材料。我想,用不着一一列举了,因为上面引述的那些事实和数字足以叫人发问:这些损失真是不可避免吗?
让我们看看天津医药批发站库存的大批青霉素是怎样变质的吧。大家都知道,青霉素的疗效有一定的期限,因此,在货物进库时要按出厂日垛分别保管,以便执行“先进先出”的原则,但是这个仓库却根据那一期货方便搬出,就先发出那垛货,就是说,先进库的药品长期发不出去,当然只有变质一途了。仓库保管员也许缺乏知识,但是医药批发站的负责人竟也缺乏这种本行必备的知识吗?如果领导人员对下级工作人员交待过“先进先出”的发货原则,为什么又长期听任保管人员乱发货物呢?这些损失难道不是由于领导人员官僚主义和下级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所造成的吗?
兰州二级百货批发站把价值三十七万多元的搪瓷品放在露天里,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库房,今天国家不可能花很多钱来修建库房,但是必要的保管费用(例如买些苇席和帆布之类的费用)还是有的。那么,任凭国家财富日晒雨淋,到冬季也不加清整,结果遭受损失的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
有些单位进货不知道是根据什么原则,像渭南百货公司库存有三轮车外胎九百付、内胎三百付,车条二万四千多根,而整个渭南地区却有四辆三轮车。我们知道,干电池的有效期限一般是半年,而这个公司在去年一次就购进二十一万打,销了将近一年,仓库里还积压十二万多打,其中大部分已经失效了。很明显,如果商业部门在进货时调查了社会消费的需要情况,这些损失完全是可以避免的啊!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这样的“三多”会议
不久前,广东省新会县召开了二届财贸扩大干部会议。会后,人们对这次会议的评价是:“看戏多”、“吃得多”、“送礼多”。
会议开了七天半,先后看了二场粤剧、四场电影,五百多人的看戏费就支出了九百多元。
开会期中,每人每天交伙食费三角,公家按每人每天添补四角。会议结束的那一天,又举行了会餐。以上开支共计二千三百一十元。
会议结束以后,给全县每个财贸工作人员送一件汗衫,共二千五百九十八件,价值五千元。每件汗衫上印有“一定要把财贸工作做好”的字样,单印这几个字就多花了一百五十五元。
仅就会餐、看戏、送礼三项开支统计,这次会议共支出八千四百元之多。
参加会议的人对这种做法并不赞成,他们说:开一次会,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钱呢?为什么不把这些钱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呢?这么大手大脚地开这种会,究竟是谁决定的呢? 黄尚志
  帮助少数民族种好庄稼
前几年曾在一个报纸上看到有关五指山的报道,说五指山里的黎族农民用赶水牛到水田踩泥的方法代替犁耙。当时觉得这种方法真是太落后了。
今年7月,我因公由海南的海口去三亚。当汽车行至通什附近时,却又亲眼看到了不少农民用这种耕作方法犁田。在泥泞的水田中一个人赶着十几头牛转圈,牛不愿走,赶牛的人就用木棍猛打。
10月底,当我又一次来到三亚附近的村庄时,发现黎族同胞不仅用牛脚“犁田”,还用牛脚“打稻子”。他们把割下来的稻子铺在场上,由几个人赶着七八头水牛在稻子上踩。用海南岛常见的打谷机,半天可以打完的稻子,他们恐怕要打三四天。
这样的事情在我的脑子里转了很久,始终没有想通。难道这种耕作方法就不能改变吗?是买不起打谷机、犁、耙等农具,还是供应不上呢?当地党委和政府是有责任帮助黎族同胞迅速改变这种落后的耕作方法的。希望它们早日着手这一工作。
李华


第3版()
专栏:

  在天山南北的新地上
  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总产值比去年增加70%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生产部队在天山南北的三十一个农场,今年大部分作物普遍增产,农业总产值比去年增长70%以上。今年农业生产部队的收获面积,共有一百六十余万亩,共收获粮食二亿零七百四十六万斤,收获棉花六千六百四十多万斤(籽棉)各种主要作物产量都比去年提高,特别是玉米和油料作物。全兵团二十八万余亩玉米产量,平均每亩达到二百九十八斤多,比去年提高了28.6%,有一万五千多亩平均产量达到一千斤以上。二十七万多亩冬麦,平均产量达到二百零三斤。三十五万九千多亩棉花,今年虽遭受很大的自然灾害,但平均产量仍然达到一百八十多斤(籽棉),其中有一万八千七百多亩平均产量仍然达到四百斤以上。油料作物七万六千多亩,平均产量达到一百零四斤,比去年提高42%。今年各农场还出现了许多高额丰产纪录。玛纳斯河垦区有三个植棉小组的棉花最高产量达到一千三百斤以上,其中安集海农场薛占春小组的三点八四亩高额丰产地,平均每亩达到一千六百八十六点四六斤,创造了全国棉花产量的最高纪录。
(本报新疆记者站)
  越来越多的荒土变成了良田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部队今年已经在准噶尔盆地的玛纳斯河流域开垦出六十多万亩荒地。至此,这个以产棉著名的玛纳斯河流域垦区,被开垦和种植的土地已经扩大到一百四十多万亩。
几个月来,玛纳斯河流域垦区的上空一直弥漫着烧荒的烟雾。11月间,虽然夜间气温降低到摄氏零度以下,地面开始结冻,但是巨大的开荒拖拉机仍然在日夜轰鸣。目前在石河子、乌拉乌苏、炮台、车排子、下野地、柳沟等地,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农场已经有十五个。全国最大的拥有三十多万亩耕地的安集海植棉农场,也在这个地区。分布在玛纳斯河流域的七条河流和一些溪流,逐渐为从事水利建设的战士们所控制。他们在建成了玛纳斯河西岸大渠等渠道以后,今年又继续建成了浆砌卵石的八音沟引水渠、柳沟灌区等大型水利工程,把河水引到农场的田野上。生产部队还先后修筑五个水库,这些水库全部建成以后,可以拦蓄洪水一亿几千万立方公尺,将使几十万亩土地在河流枯水期间也能够得到充足的灌溉。 (新华社)
  全国最大的植棉农场
我国最大的植棉农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安集海农场,建场工作已经初具规模,现在投入生产和正在准备生产条件的新开垦土地面积将近有十万亩。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部队担负这个农场生产任务的第一批战士和职工,最近搬进了农场新居。
半年多以前,农场中用卵石浆砌的引水渠和长达二十公里的总干渠,以及纵横分布的灌溉渠道,大部分还只是建场设计蓝图上面的一些线条。如今引水渠引来的天山脚下八音沟河的清澈的河水,顺畅地通过总干渠和支渠,流向居住区和田野。不久以前还堆积着卵石、木料和水泥等建筑材料的地方,现在出现了各种建筑物,包括一百多座节制闸和桥梁等。
在半年前的安集海荒原上,到处是一簇簇的野生树木,望不到边的芦苇丛常常使进入其中的人迷失方向。现在,由南而北穿过农场中心地的主干道,可以把人们引向各个作业区。在作业区里,已经有十二万多亩荒地由巨型拖拉机开垦出来,其中两万多亩长出了青绿色的麦苗。其余已经开垦的土地,有的正在放水冲刷盐碱,有的正在平整地面,准备明年投入生产。开垦新荒地的工作,也在同时进行。
一批粉饰成白色的还在散发着油漆气味的房舍,已经在农场中心的总场部和五个作业站的地区内建设起来。这批建筑物的面积共有两万四千多平方公尺,其中有办公室、拖拉机房、职工宿舍、食堂和家属住宅等。此外,人民银行和邮局的营业所、合作社和新华书店的门市部,也正在总场部附近建设中。在总场部附近新开辟的占地五百多亩的果园,栽植了三千多株果树苗。过去狼和狐狸常去的地方,现在人们可以放心地喂养乌克兰种白猪和鸡群。
农场领导部门在新建的办公室里,开始讨论和草拟明年的生产计划。他们初步计划明年种植棉花、谷物和饲料等作物十三万亩左右,其中棉田占四万二千多亩。
(新华社)
  一个大型的农庄
新疆生产兵团在安集海地区为各族农民兴建的一个大型农庄已基本建成。现在有九十四户维、哈、汉、回、蒙古等族农民,离开了他们长期居住过的草房、帐篷和地窝子,搬入农庄的新房。农庄里条田整齐,渠道笔直,还有新营造的防护林和四千七百八十亩绿油油的冬麦。各族农民对这个新农庄非常满意,特地在10月31日集会庆祝农庄的建成。在庆祝会上,伊拉也提县长代表沙湾县各族农民向建设农庄的生产部队表示谢意,他说:“部队为各族农民建设了一个拥有七万四千多亩地的大农庄,把各族农民引向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途径,这是各族农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件大喜事。”
(生产战线报社)


第3版()
专栏:

  创造棉花丰产新纪录的人们
  新华社记者 汪波清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生产建设部队某部三连薛占春小组,今年在玛纳斯河流域垦区安集海农场种植了苏联“六一一”品种棉花一百亩。根据最后计算结果,平均每亩实收籽棉六百六十九点六五斤。其中有三亩八分四厘棉田获得高额丰产,平均每亩实收一千六百八十六点四六斤,比新疆军区植棉能手刘学佛领导的植棉排去年创造的全国棉花丰产纪录高出二百九十三点六斤。
薛占春小组的新纪录立即引起垦区内人们的注意。除垦区部队负责干部亲往安集海农场祝贺外,兄弟农场很快派来代表询问经验,准备带回去推广。正在玛纳斯河流域拍摄棉花丰产影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也赶来把薛占春小组人员和丰产棉田摄入镜头。
这个小组共有四人。组长薛占春是共产党员,在建设边疆的生产劳动中连年立过四次功。他和组员杨来生、谢富恩和王世兴,在垦区内都有四年以上的种棉花历史,但是过去棉花的产量不算很高。去年他们听到兄弟农场刘学佛排获得高额丰产的消息后,全组决心向他们学习,认为刘学佛排能做到的,他们也一定能够做到,并且争取突破刘学佛排的纪录,给国家生产更多的棉花。
他们争取丰产的工作,在去年秋季翻地翻耙的时候就开始了。将近一年来,他们运用了种植棉花的综合技术措施。春天,当积雪还复盖着田野的时候,他们就想到在选定的丰产地当中,有几亩土质坚硬的土地,这些土地水浇多了会变成泥浆,晒干后坚硬得和土坯一样,棉花的生长十分困难。于是,他们趁春耕还没有开始,便在风雪中用爬犁和筐笼从附近运来了沙土,在粘土地上垫起三寸多厚,终于使土壤变得比较适宜于生长棉花。为了缩短播种期限,播种是打着灯笼在夜间用机器赶着进行的,所以难免有漏播的现象。薛占春小组算了细账,肯定不可能会有全苗,他们便决定赶紧补种。但不凑巧,补种地水分不足,如果补浇早春的化雪水就会使地温降低,影响出苗。为此,他们就从附近河渠间挖来一担湿沙,补种时把湿沙盖在上面,终于克服了困难。棉苗将要出土的时候,忽然下了一场雨,使棉田的表面结了一层硬皮。为了帮助棉苗顺利出土,他们用手扒破地皮,疏松了土壤,棉苗就很快出齐了。经过间苗、定苗以后,一百亩棉田平均每亩有六千五百多棵棉株。高额产地的棉株平均每亩有七千二百多株,比一般大田多出约两千株左右。这样就为丰产奠定了基础。
前一时期,天气阴晴不定,气候较冷妨碍幼苗正常发育。薛占春等人在连队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为了保持地温,消灭浇水后土地的板结和除尽杂草,先后在棉花的行间和株间中耕了十五次。茂盛的棉花枝叶长起来以后,马拉中耕器不能进入田间耕作,他们就用锄头中耕,中耕时都是身体向后倒退着进行,以便两腿拨开枝叶,避免棉株损折。因此,一直到棉花成熟以后,棉田的土壤始终保持着疏松的状态。此外,他们还追施化学肥料和人肥等三次到四次,采用沟灌的方法浇水七次。在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们常常牺牲了自己的午睡时间,有时甚至工作到深夜。
正当棉株旺盛的时候,有几片地里的棉株叶子总是没生气地搭拉着。原来这些地方高低不平,渠水流向低处时流得快,粗一看地面是湿的,但高处因渗透不深,还是受了旱。为此,他们又想出办法,用锄头先把行沟挖松,并且堆起能够积水的小土坝,引水来补,使那些瘦弱的棉株也粗壮起来。如果渠边的棉株被水冲出了根,他们就随时培上土,有的还要用麻绳把它绑起来连在附近根子长得很稳实的棉株上,使它不被风吹倒。有的棉株长得倾斜了,也从树林中砍来带杈的细棍,把它扶正撑直。那一棵棉株结了足够的棉铃,就来重点整枝打顶,控制它的生长。那里有一个棉铃被虫咬开了孔,他们就在周围的棉叶上找寻,直到捉住虫弄死为止。大家甚至把打亮的手电筒挂在胸前,连夜撒杀虫药粉,保护了70%以上的棉铃都能裂绽吐絮。
由于他们自始至终地勤奋劳动,终于把棉花单位面积的产量,从刘学佛排的水平上提高了一大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