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从一千多人加入法国共产党说起
马铁丁
据塔斯社巴黎11月28日消息:在11月一个月内,全国各地有一千多人加入法国共产党。
像法国这样富有革命传统的大国,在革命浪潮高涨的情况下,一月内有一千多人加入共产党,本是一件寻常的事情。但是,正当匈牙利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里,反苏反共声浪忽又甚嚣尘上的今天,共产主义运动在其前进中间遭受阻碍的时候,一千多人加入党的行列,不能不有其特别的意义。
在每一次反革命的袭击和猖狂进攻前面:总有一批人由于缺乏经验或其他原因,暂时的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信心;也总有一批动摇的、不坚定的分子离开了革命的队伍,这曾使一些人们产生了人情之内所难免的担心和忧虑。可是,事实证明,共产主义运动,真正战斗的党是经受得起考验的。而且经历一次考验,党的队伍更加纯洁了;谁是真金,谁是冒牌,也更加清楚了;反革命的袭击和进攻,对革命者起了惊醒的作用,头脑更加明亮了,更有利于把自己的队伍团结得更紧,以迎接新的战斗。一方面是一批不坚定的分子离开了革命的行列,另一方面革命的队伍又在战斗中获得了新的补充。一千多人加入法国共产党,它说明了:即使在反革命所掀起的狂风暴雨之下,法国工人阶级、劳动人民还是倾向着革命、倾向着党的。其先进部分是愿意在党的行列里高举着共产主义的大旗前进的!
经历一次反革命的袭击和进攻,使人们更加看清了反革命的狰狞面目。从匈牙利事件中看出,那批为帝国主义所御用的反革命分子,原不过是一批打家劫舍的强盗。同时,也更加认识到究竟谁是真正维护人民利益的中流砥柱?要解脱被压迫被剥削的锁链,要免于被那批反革命分子夺去我们真正的自由,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巩固和壮大革命的力量,坚定的同反动势力进行战斗。一千多人加入法国共产党,又说明了只要党根殖于群众中间,革命的力量总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
许多地区反苏反共的反革命逆流,那是暂时的现象,共产主义运动在其行程中尽管会经历着许多曲折和困难,总的方向是确定了的,觉悟了的人民,终会赢得最后胜利。曙光就在前头!


第8版()
专栏:

  海上故事的变迁
  全一毛
舟山群岛有一个小岛叫鲁家峙,小岛上有一个庙。相传在好几百年以前,一群福建渔民到舟山洋面捕鱼,中途遇上“雾神”,大海一片茫茫,伸手不见五指。渔民在迷途中水尽粮断,奄奄一息。正在垂危的时候,突见不远处出现一盏
“神灯”,在高处闪闪发光。渔民扬帆朝亮光驶来,果然见到一片绿洲。为了感谢这位向迷途遇险者指明方向的“天神”,他们就在这个鲁家峙岛上建造了一座庙宇,永志纪念。以后,鲁家峙庙年年香烟不绝。
舟山群岛的许多岛上都有庙,而每座庙差不多都有一段优美的神话传说,其内容大抵跟鲁家峙庙相仿,说的都是“海神佑民”一类的故事。这也并不奇怪,解放以前,渔民出海打鱼,总是生死未卜。舟山群岛就流传着这样的民谣:
船隔三寸板,
三寸里面是娘房,
三寸外面见阎王。
渔民们为了想幸免葬身鱼腹的遭遇,每每在出海之前,烧香求神,甚至“吊肉心灯”许心愿,这是一种极为残忍的迷信举动。许愿的人用一根煨红了的铁丝,穿透自己胳膊的皮肉,然后在铁丝上挂一盏灯;也有在铁丝上挂一面铜锣的,在集体许愿时满街敲打。解放前,我曾见过吊肉心灯的人,其痛苦的表情,实在惨不忍睹。
这些长时期形成的风尚,这些愚昧的举动,并不能挽救渔民们被惊涛骇浪吞噬的悲惨的命运。不久以前,我到鲁家峙去的时候,发现这个由鲁家创业的海岛上的六百多户渔民中,姓鲁的只剩下四户了,而且都是过继或买进的,并非鲁家的嫡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渔民对我说:“你想知道渔民家谱,请问海底龙王。”
渔民出海生死未卜,于是在舟山群岛又形成了另一种习俗:男子才二、三十岁时,就造好了生圹寿域(坟墓),而临了常是“十口棺材九口空”,大多都落得个衣冠冢,因为变幻莫测的大海总是把渔民连尸体都夺去的。
如今,这些建庙、烧香、吊肉心灯,以至造生圹寿域等等的风尚习俗,在舟山群岛已经不再存在了;鲁家峙庙的神话、传说,也只是在年青一辈探问时,老渔民才津津有味地说它一、二。而新的传说,新的故事,却开始在海岛上流传起来,其中流传得比较广泛的是关于“菩萨船”的故事。
冬天,带鱼旺汛季节,象山石浦渔业社六个渔民,驾两只“小对”船,北上嵊泗洋面。白天,阳光普照,海上金光闪闪,晚上也平静无事,而且网网丰收,舱舱满载。一天夜里,船老大和渔工们正喝酒欢歌,突然从远处传来了暴风警报。机灵的老大立即扬帆向嵊泗列岛驶去,可是转瞬间暴风已到,但闻一阵阵呼啸自远而近,把那海浪打得几丈高,大海上一片昏天黑地。船身在惊涛骇浪中前后起伏,左右倾摆,巨浪直从船顶冲过。没一顿饭功夫,已把那“小对”船冲到浪岗山北。这时候在狂风暴雨中袭来几个猛浪,只听得“啪”的一声,船上主桅被折断了,船身在浪涛中团团打转,海水倾刻盈舱,渐渐倾斜下去。
正当千钧一发之际,一条大船,闪着明亮灯光,乘风破浪,飞驰而来,把那“小对”船和六个渔民抢出险境。
此后,舟山群岛就出现了这样的歌谣:
爷娘好,爷娘好,
共产党比爷娘还要好;
渔民出海怕风暴,
“菩萨船”满洋跑;
遇上风暴放警报,
救死扶伤功劳高。
原来这条“菩萨船”是人民政府舟山渔场指挥部的一条“指导渔轮”,它从1953年冬天在海上执行任务以来,先后抢救了几十条遭遇海险的渔船。
今年,“菩萨船”率领了舟山群岛一千多对“大对”渔船,北征舟山渔民从来不敢去的苏北吕泗洋,获得了空前的丰收。渔民们说:
“‘菩萨船’不但是‘太平神’,还是
‘财神爷’呢!”


第8版()
专栏:

  梦龙记
  马蓝
设计完了今年的第五十二张工艺品美术图案之后,设计师已经眼花缭乱,昏然欲睡了。
他所从事的是一种极简单而又很容易使人厌倦的设计工作,因为他所画的,永远只有一种图案花纹:龙。青龙、黄龙、白龙、乌龙、五爪金龙……;双龙抢珠,群龙聚首,龙吐水,龙出海,团龙……,在他的彩笔之下,每天都有无数的龙在蜿蜒游动。
是这位美术工作者对龙有偏爱吗?不是,爱龙的并不是他,而是委托他设计图案花纹的贸易部门。因为这些绘龙、绣龙的工艺美术品是卖到国外去的。据说,外国人最喜欢的就是龙的图案花纹,甚至于有人以为龙是代表我们这个有四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的。——这实在是个历史知识的误会。
为了投其所好,许多出国的美术工艺品上都画了龙、绣了龙,从食具到睡衣拖鞋。
除了龙,别的图案花纹是想都不容想的:根本用不着。
“但愿这是最后一张龙了。”设计师打着呵欠,喃喃地说:“老天爷,让我休息休息。第五十三张,我希望是张中国山水,画两朵花也行啊!”
一语未完,给他布置新任务的那位科长到了:“老兄,这一次我们要换一个花样,动动脑筋吧,这可是代表咱们国家的。”
“那可好,你说换什么花样?”设计师精神抖擞,清醒地从那堆龙的草图里跳起来:“画什么?人物?花鸟?山水?”
“不。我们希望您设计一种过去没有过的新花样:飞龙。”科长怕他听不明白,又给他表演了一个宛若游龙的姿势:
“懂啦?飞龙,会飞的龙。”
看看设计师并没有反对意见,科长就说了声“三天后我自己来看样子”,走了;神龙见首不见尾,没有听见脚步声就不见了人。
设计师两眼发花,又糊涂起来。为了追索自己的失去已久的灵感,他终于昏昏睡去。这时他梦见了惊天动地的龙卷风,他梦见自己被卷在龙尾巴上,给大风刮了八百里。


第8版()
专栏:

  说虎
  周建人
虎是著名凶猛的动物。古时候称猛将为虎将。今人称钳住有力量的大头钳子为老虎头钳。又,一般称捕食蝇的蜘蛛类动物为蝇虎、常在壁上巡行捕食小虫的蜥蜴类动物为壁虎。虎成为残杀活物的代表名词了。
我小时候看过“小木头”戏(即木偶戏),有“打虎”一出,结果打虎者被虎囫囵吞下去;近年看到苏联艺术团的木偶戏中有“驯虎”,与前述的打虎相似,驯虎者也被虎囫囵吞下了事。俗语形容麻木无警觉的人是“老虎赶到屁股后头,还要看看它的雌雄”的人,都是描写老虎的厉害的。
虎是爱吃鲜肉、喝鲜血的食肉兽,牛、猪、鹿等兽类都供它食用。它也吃雏鸡等鸟类。如到村落里来,则袭击家养的牛及猪等动物。农民知道老虎能口衔大猪跳过猪栏或短墙。农民只要看了猪在栏内被杀吃还是整个被拖去,便知道这袭击的强盗是狼还是虎了。
虎的身体,大小与非洲狮大致相仿,两者都是著名的猛兽。但有的老练的动物学家推测,倘狮虎格斗起来,胜利可能落在虎一方面。古人(中西都是如此)认狮为兽中之王,多般因非洲雄狮有长鬣,披散在头侧,看去好像很威武的样子。但有理由使人觉得虎更强狠。
虎的毛色无疑是很美丽的。一般是橙黄色,有黑条纹,亦有个体毛色很深,近乎黑色的,是为黑虎。又有很淡,近乎淡白色的,是为白虎,但很少见。中国古人不知道怎么一来,把这名称搞到星宿的名称上去了,例如说白虎星是一种凶神!
虎大小亦不尽相同。东北虎(产兴安岭等处)大些,毛亦长些密些。福建虎较小,毛比较短。虎虽有一定产地,但又好游行。例如浙江省不是长期有虎,但有时突然有虎出现。绍兴的富城早先有虎,后来没有了。数年前丽水忽有大虎出现,初袭击家畜,后来有一天有一新娘婚后回母家去,途中被这大虫所吃掉。听说当时当地有若干武装士兵,为民除害、责无旁贷,遂去围攻。老虎是被打倒了,但士兵有数人负伤。闻一人死医院中,但确否未详。原来猎猛兽须用特制的猛兽枪,其子弹的破坏力极大,猛兽被击中才不能支持。如被步枪或机枪的子弹射中,它是有余力反扑的。人体比之于牛如何?虎的武力能击毙牛;人体如触着它的爪牙,分明是要受重伤的。丽水的虎打死后,做成标本,陈列在西湖博物馆里。我曾去看过,的确大得可以。
好在虎白天很少出来。它是夜游者。白天卧在丛林中;傍晚,大约五点钟时分,它出来找食物吃了。据说,风雨天气,它出来的时间会早些;饥饿时,白天也会出来找食物吃。
虎的武艺很多,能跑,能跳,还能游水和爬树。中国人早知道虎会游水,它能渡过相当阔的河,但爬树的本领没有被知道。童话故事中说,猫教虎扑物、捉物的本领,但没有教会它爬树。这也是旧社会里师父教徒弟留一手的思想的反映。实际上虎是会爬树的,只是不常用;如遇发洪水的时候,它会爬到树上去。狮子则的确是不会爬树的。
老虎虽凶残,可是毛色颇好看,大家喜欢看,只是要吃人却不好。是不是可以不让它在山林中巡行,把它们关起来养着好不好呢?这办法当然是好的,只是有一问题须待科学家来解决,即老虎生育的问题。狮子在槛里还能生育,老虎在槛内就不生育,即使雌雄都在一起——至少我所知道的情况是如此。推测起来,主要当然由于生活条件起了变化;但是原因在哪里,这是须要科学家来摸索了。还有一件奇特的事情,在自然状况下面,异种是不易交配和生育的,在家养下面却变为较容易。记载上记有过雌虎和雄狮生产小动物的事。但为什么老虎本种相配倒不受孕了呢?(附图片)
  刘继卣插图


第8版()
专栏:

  漫谈“同”与“异”
  ——读书杂感
  姚文元
阖上了“仿徨”,时间还只有九点钟,随手拿起一本“庄子集解”来翻翻。
“庄子”也真是一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的宝库。其中好多故事,像“庖丁解牛”“七日而浑沌死”“涸辙之鲋”……等,那含义的深远,真令人惊叹作者思想的深刻。有些句子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索我于枯鱼之肆”……等等,早已成为许多人都熟悉的文章中通用的语言了。
这一回我翻到了外篇“在宥第十一”,忽然有一段话像剪刀一样剪断了这种心情,使我态度严肃起来了,虽是几千年前古人说的话,竟好像说到自己心里。那是这样一段话:“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同于己而欲之,异于己而不欲者,以出乎众为心也。”
“世俗之人”是不喜欢听不同的意见的,为什么呢,就因为他自己心中有一个“出乎众”的愿望。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个人英雄主义”。他们追求的是个人出头,而不是追求真理。他们最好天下都
“同于己”,清一色。
如何对待“异于己”的意见,实在是百家争鸣开展后的一个根本问题。“世俗之人”容不得相反的意见,对待对方往往容易粗暴。或则一概否定,或则永远各执一见,使得不同意见不能从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当中完善起来。我想,我们应当坚持自以为正确的意见,但也应当努力消灭自己思想中这种“世俗”气,尤其应该记住上面一段话后面接紧着一句十分尖锐的警语:“夫以出于众为心者,曷尝出乎众哉!”

由于联系了实际,‘庄子’读不下去了,却想到了同和异的问题。最近反对崇拜权威是很剧烈的,这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为盲目搬用教条而吃的苦头是太多了,至于因缺少独立思考,随随便便人云亦云而吃的苦头,那就更多了。
这并不能怪名人,而应当怪那些以名为贵的崇拜者。对这种心理——姑且叫它拜佛者的心理吧,以后需要作不断的斗争。
但是,我觉得除了那种像披着虎皮的猫一样的假权威,或者欺世盗名的伪名人以外,凡是因某一行刻苦研究创造而被公认为权威的,我们首先要珍视他的成就,虚心向他学习。学习和崇拜不同,崇拜是把权威的话当作万世不变的教条,学习是切切实实地吸取别人或前人著作中一切正确的有益的东西,但自己有思考、有吸收、有扬弃、有创造。如果所有权威的著作都不学习,想在空地上用“独立思考”建立大厦,恐怕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因反对权威崇拜而连权威正确的话也不敢同意或应用,也未免因噎废食了。
谈到“同”与“异”,我觉得刘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在“文心雕龙”的“序志第五十”中讲到他对各派的意见时说:“有同乎前论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一切都在“理”,别人有理,就赞同他,而不是雷同;别人理由不够,就不同意他,也并非故意反对。这是最正确的独立思考的治学态度。


第8版()
专栏:

“有理不在高言”乌丙安
生活中常碰到“得理不让人”的现象。有些人偶然抓住别人的一条小辫子,就不放松地纠缠起来,甚至大加斥责,满世界宣扬。这些人常常寻找机会以“有理”为凭借,发表各种各样带有刻薄成分的“高言”,使人闻不到善意的气味。
11月2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刊载的“不要蛮改”(作者林如稷)一文,就颇有“得理不让人”的味道。这篇文章抓住了某编辑把作者引用鲁迅先生文章中的“满清”改为“前清”这条倒霉的小辫子,大加斥责。说什么“这也要算今年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中一件奇事吧”,什么“这位编辑同志自立的清规戒律……”,什么“我想请教于这位过于拘泥的编者,并请他拿那样改过的文章来试看一下,是不是会哑然失笑”,什么“教条主义的编辑”等等。这位编辑同志的错误,该当批评。但是,又何必一定要大肆嘲讽、痛斥一番呢?批评者的目的在于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因而总是“以理服人”。如果揭发别人的错误,只是为了泄胸中之愤,大快己心,那末,他必然是气势汹汹地“得理不让人”。常言道,“有理不在高言”,值得三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