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6-12-31

1956-12-31新闻联播 文字版

全国已经建立一万四千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社更便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

第3版()<br/>专栏:<br/><br/> 全国已经建立一万四千多个农业技术推广站<br/> 农业社更便于改进技术提高产量<br/> 本报讯 负责对农民生产进行技术指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站,今年已增加到一万四千四百九十九个,比去年年底增加六千五百零二个站。在这些站里,有七万六千三百多个工作人员在工作着。此外,还有果树、茶叶、蚕桑等专业技术推广站一百四十一个。除少数省、区外,基本上达到“区区有站”的要求。<br/> 这些推广站一年来在训练农民技术员、帮助农业社改进生产技术方面有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站就为农业社训练了各种技术员六百四十多万人。推广站还帮助农民技术员建立了乡的技术推广委员会、农业社的技术研究小组、生产队的技术员等系统的农业技术推广网。据河南省新乡等七个县七十二个推广站的统计,在它们指导下的农业社,平均小麦比1955年增产15%,棉花增产18%,谷子增产12%。据山西省二百零一个推广站的统计,在推广站负责范围内的耕地,增产20%以上的有一百六十五个站,占二百零一个站的80%,增产20%以下的二十八个站,占13.9%。黎城县西井乡推广站指导地区的夏秋作物平均每亩产量比非指导区的南委泉增产22.1%,并创造了一千一百五十四亩玉米平均亩产七百五十斤(其中千斤以上的三百二十亩)、二千八百六十一亩谷子平均亩产三百二十九斤的大面积丰产纪录。江西省星子县由于采用推广站先试验成功的连作稻栽培经验,顺利地使九万六千亩双季稻早熟丰产,平均每亩较一季中稻增产三百二十斤。<br/> 许多技术推广站总结了各地农民的增产经验。浙江省四十一个站从去秋到今年6月,就总结了稻、麦、棉、畜牧、特产、水产等增产经验两千多项。江西省高安县筠阳推广站,一年来通过调查访问和研究,汇集了当地的农业增产经验三十项。<br/> 目前技术推广站开展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之一是,有些地区的领导机关对推广站的性质和任务缺乏明确的认识,任意抽调推广站的工作人员去做与生产技术无关的工作。据山东省济宁专区十二个县的统计,有四十三名推广站工作人员被调去搞治河、修路、普选、移民、改造落后乡等工作。辽宁省岫岩县各区推广站的工作人员经常被区委会调动,致使他们今年帮助农业社建立的二百四十个新旧技术对照圃中有许多个项目无暇去作总结。<br/> (马开兴)

产量高品质好的岱字棉 全国今年已扩大到两千八百多万亩

第3版()<br/>专栏:<br/><br/> 产量高品质好的岱字棉<br/> 全国今年已扩大到两千八百多万亩<br/> 本报讯 今年华东、华北等地的棉区推广了产量高、衣分高、品质好的岱字棉两千八百四十多万亩,占棉花良种种植面积的33.8%。岱字棉的单位产量一般比其他良种高10%—15%,衣分比其他良种高3%—4%。以每亩增产皮棉三斤计算,两千八百万亩岱字棉可以增产皮棉八千四百多万斤。<br/> 岱字棉是1950年从国外引进的。最初在江苏、浙江、江西等省推广和繁殖。湖北、安徽、湖南等省的大部地区或部分地区随后也都推广了。几年来,这些棉区的岱字棉种植面积已由二十几万亩扩大到两千多万亩。特别是在长江流域各棉区,岱字棉几乎成了唯一被采用的棉花良种。<br/> 根据一些农业科学研究部门的试验和农业生产单位的大面积种植结果,证明岱字棉也适宜在黄河流域的不少棉区种植。河南新野今年种植的岱字棉,不仅单位产量高出其他良种很多,而且每百斤籽棉比过去多出皮棉七斤,纤维长度增加三毫米。岱字棉在河北棉区推广,效果也好。成安、南宫、晋县、束鹿等县今年种的岱字棉都比斯字二比棉株短、紧凑、果枝多、果枝节位低、花期短、吐絮早。成安县彰河农业社今年种植的岱字棉的头盆花每亩收到四十五斤,比斯字二比棉多收三十斤。石家庄专区十万亩岱字棉比当地品种的棉田平均增产11.7%。吴桥县一万七千多亩岱字棉比斯字五爱棉增产25%。种植岱字棉的农民,比种其他品种的棉花能得到更高的售价。例如,在河北南宫,每百斤岱字棉(籽棉)比斯字二比棉要多卖三、四元。<br/> 不少棉产区都计划在明年更多种植岱字棉。

甘蔗单位产量新纪录 又在福建省建华农业社出现

第3版()<br/>专栏:<br/><br/> 甘蔗单位产量新纪录<br/> 又在福建省建华农业社出现<br/> 新华社福州30日电 1955年全国甘蔗最高产量纪录创造者福建省仙游县建华农业社,今年在一块五分三厘四的丰产田上又创造了平均每亩产量二万五千九百五十四斤的新纪录,这是全国甘蔗丰产观摩团在建华社经过部分砍收后估算的。建华社全部二百三十二亩甘蔗的平均每亩产量也可达到二万斤,比去年增产27.9%。<br/> 建华社在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协助下制定了技术操作规程,全部采用三角条播法密植,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茎数,推广点施、勤施、薄施、分层施的施肥办法和采取三角定苗控制单位面积茎数,所以今年虽然遭受了五十多天旱灾和两度台风袭击,仍然得到丰产。

这是什么样的“深入群众”?

第3版()<br/>专栏:<br/><br/> 这是什么样的“深入群众”?<br/> 蔚蓝<br/> 不久以前,我到河北一个有名的农业合作社去访问,恰好遇到一个地委负责同志带着几个主要干部到这儿来,总结这个社一年来的增产经验。我高兴极了,能同一个负责同志一起在社里工作,自己有机会学习他们在群众中深入工作和观察问题的方法,这机会太难得了。<br/> 他们进行工作和观察问题的方法,确实给了我深刻的“教育”。<br/> 他们是怎么深入群众的呢?说来真使我惊奇。除了有几次好心的房东送来一点他们自己认为是好吃的东西、工作组的同志必须给予必要的招呼以外,我没有看到他们同一个社员谈过话。在他们住的院子里,就有一个生产队的队部。晚上,队部里为讨论工作、为评工,一嚷就是半夜。十多天过去了,这个以地委负责同志为首的工作组,一次也没有就近去观察一下队里是如何工作的。这不是一个发现问题的难得的场合和机会吗?他们为什么不很好利用呢?工作组的约有两万字的经验总结就要完成了,材料和经验是哪儿来的呢?<br/> 原来他们的作法是这样的:这位地委负责同志坐在炕头上出题目,由这几位工作组的同志分头去搜集材料。搜集之后,再回到房子里来汇报、整理。为了专门研究某一个问题,这样作未尝是不可以的。但他们的材料是向谁搜集的呢?我问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同志。他说:“我们是向社干部搜集的;因为我们总结的是这个社的大经验,不像你那样只是注意一些小的方面。”他的回答真使我吃惊。我知道社里的不少问题和社员们的意见和要求,我也看过工作组的总结材料。我不明白,怎么可以说这些没有反映社员意见的预先想好的空洞道理,便是“大经验”;也不明白,为什么总结“大经验”只需要找社干部,而可以不必去找社员。<br/> 有一次,我旁听了一下社干部向工作组的一个同志谈“材料”的过程。他们是怎样向社干部搜集材料的?工作组的一位同志(是地委的一位部长),为了总结这个社过去和现在生活对比的情况,特地召集了几个社干部来谈话。<br/> 他问:“你们这里过去生活不是很苦吗?怎样苦法?”<br/> 几个人一齐答:“是很苦。”<br/> 因为大家谈的很不具体,他又提示说:“比如说,你们这里靠海,碱荒地一定很多,群众生活自然就会是衣不遮身,粮不糊口,……。”<br/> 又是几个人一齐答:“对,对,就是这样,很苦。”<br/> 他连忙写在记录本上,又说:“比如还有,群众能不逃荒在外吗?能不过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吗?……”<br/> 又是一齐回答:“就是这样,是过的这样的生活。”<br/> 又问:“你们能不能举几个典型例子,比如过去谁家是这样的日子,他们现在的日子和过去比较正是天上地下……”<br/> 一齐回答:“有这样的人家。……”<br/> 当问话的人把自己的话记下来的时候,我才发现双方的想法是多么不同。问的人只是想把自己的话“通过”一下,而答的人只是希望赶快对付过去。我知道,秋收分配中队和队之间的严重矛盾,正等着他们几个干部想办法解决哩。问话人一宣布:“就谈到这里吧!”他们马上一溜烟就跑出去了。<br/> 在工作组的长篇大论的总结里,给了民主办社的经验一个相当的位置。其中有两点重要内容:一个是社员口头提建议,改进了社里的工作;一个是社里设了意见箱,征求社员的意见。这方面的经验和材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就进一步去了解总结中举出的事实。事实如何呢?关于第一点,实际只有一个积极分子提过一次建议,再没有第二个人提过第二次意见。关于第二点,据我了解,在好几十个队当中,只有几个队在今年开春设过意见箱;最初还有人写过意见投到里边,但是后来一直没有人再写意见了。我特地去看了一下一个队的意见箱,它已经破裂不堪,脸对着墙呆在那里。<br/> 工作组就是根据这样一些事实,得出了“民主办社方针贯彻得很好”的结论。这是什么样的结论呢?究竟应该怎样来总结经验呢?是不是总结经验的人,只要搜集到这样的材料或类似的材料去证明他早已“胸有成竹”的“结论”就够了呢?<br/> 不久,这个工作组完成了他们的任务,背起这个合作社的“一年经验总结”回去了;据说,将要大力推广这个社的经验。这又不能不使我吃惊。据我知道,这里的社干部和社员还不清楚他们自己这一年来到底有些什么经验教训呢!因为他们很忙,还没有来得及很好地讨论过一年来到底有哪些经验。<br/> 那么工作组背回去的“经验总结”,究竟是谁的经验呢?总结群众的经验,而又不依靠群众,不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提高创造了这些经验的人们的思想水平,岂非怪事?<br/> 把自己的“结论”硬盖上人家的图章,这种作法有什么好处呢?<br/> 从城里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深入”到农村的房子里,当然应该算是深入下去了。可是,下去之后仍然不同社员群众谈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深入”?

调整购猪价格 农民吃肉方便 安徽省安庆专区养猪事业很快发展起来

第3版()<br/>专栏:<br/><br/> 调整购猪价格 农民吃肉方便<br/> 安徽省安庆专区养猪事业很快发展起来<br/> 本报讯 到11月底为止,安徽省安庆专区的广大农民,已增养生猪二十一万头:连同以前饲养的生猪,全区已达到每两户农民平均有一头多生猪。<br/> 安庆专区在发展生猪生产方面,曾采取了许多鼓励农民养猪的办法。首先是纠正了压级压价的现象,对猪的价格进行了调整。这个专区从9月到11月的三个月中,农民因为猪价的调整,增加收入达四万多元。其次,农业社除完成国家生猪订购任务以外,对于多余的生猪还可以自己宰杀。这样,农民自己吃肉吃油就比以前方便多了,从而刺激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此外,农业社采取“社繁自养,私养公助”的办法,帮助社员解决猪的来源和养猪的经费问题,对发展生猪生产,也起了很大作用。<br/> 现在,这个专区已拟订了一个初步的养猪计划,要求在1957年1月到5月,每户平均养猪一头半,到1957年底,每户作到养猪两头。

及早准备春耕 保护耕畜过冬

第3版()<br/>专栏:读者来信<br/><br/> 及早准备春耕 保护耕畜过冬<br/> 希望谷草多的地区用多余的饲草支援灾区<br/> 目前河北省灾区的牲畜饲草极感缺乏,为了保护牲畜安全过冬,灾区人民想尽了一切办法。最近河北省供销合作社保定专区办事处还派人到山东等丰产地区去找饲草,同郓城县供销社签订了一个由他们供应二百万斤谷草的合同,可是合同签订后,郓城县供销社突然变了卦,说是上级通知他们停止收购谷草,原因是郓城县缺少烧柴一亿斤,郓城县今年所富余的一亿斤谷草,刚好可以顶柴烧,所以不能再卖给外地。但是,我们认为如果郓城县能够设法用煤代替谷草作燃料,不但可以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而且也支援了我们灾区。因为一斤煤可以顶三斤谷草用,而一斤煤同一斤谷草的价格也相差不多。同时,对于郓城县可能富余的一亿斤谷草来说,我们所要购买的二百万斤谷草,数目也不算大,所以我们恳切地希望他们能按合同把谷草卖给我们,救救我们灾区濒于死亡的一些牲畜!  李文焕等四人<br/> 劝阻农民滥卖耕牛<br/> 临近辽宁省建昌县的河北省青龙县干沟牲畜市场,从10月份以来牲畜成交量大大增加,在1到9月份,成交牛、马、骡、驴等牲畜仅有五百多头,10月份一个月就成交三百七十多头,11月份,这个市场一个集就能成交二百四十多头。每个集成交的牲畜占上市量的95%。农民个人所有的牲畜,只要赶到市场上来,几乎全部能成交,不管贵贱都要卖掉。而上市的牲畜,约有85%都是农民个人所有的。<br/> 上市的这些牲畜,绝大部分是从建昌县要路沟一带赶来的。干沟市场牲畜上市量突然增加的原因,据了解是建昌县靠近干沟一带,还有些农业初级社的大部分牲畜归农民个人所有。这些农民估计到快要转高级社了,如不把牲畜尽速卖掉,就要归高级社了。据说,建昌县区也曾设法制止这种情况,但是,许多有牲畜的人仍然偷偷地向外出卖。这种情况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对建昌县明年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建议建昌县有关部门迅速设法劝阻农民滥卖耕牛。  李占恩<br/> 乐安县耕牛大批死亡的原因何在?<br/> 江西省乐安县有不少农业社对耕牛的饲养管理工作做得很差,造成耕牛不断死亡。坝上乡饶坊农业社,在最近两个月病死和被老虎咬死大小牛九头;芜头乡高潮农业社五天中死了五头牛,平均每天死一头,其中有两头小牛是无人看管活活饿死的。类似情况,在其他一些农业社里也有。<br/>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有些社员缺乏“爱社如家”的思想,不好好饲养社里的牲畜,他们说,死了算了,入了社的牛反正不是自己的。另一方面,是处理一些具体问题不当。如山砀农业社租一个社员的牛栏,一年才给一元钱租金,牛栏破了,还由社员自己修。因此,有些社员就不愿意把自己的牛栏租出来。<br/> 建议各地农业社加强对社员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动员社员们都来好好保护牲畜,同时也应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牛栏租金等问题,加以研究,快些解决。<br/> 黄鹄鸣<br/> 别让牲畜在露天里过冬<br/> 入冬以来,吉林省蛟河县有些农业社的耕畜死亡现象十分严重。<br/> 农业合作化后,农业社里的活计多,对耕畜使的紧,再加上有些社里饲养管理不善,耕畜已经很瘦弱。现在又正是寒冬,有些农业社里还少棚无圈,大批的牲口只好放在露天里;还有一些牲口到处散放,没人管理;因此牲畜冻死、丢失和母畜流产等现象不断发生。如进步农业社的幼畜由于没有圈棚到处乱跑,已被狼吃掉了五个牛犊;松江社第八生产队一个队就有五个母马掉了驹;乌林乡民族友谊社的牧畜场赔钱三千多元,主要是由于耕畜丢失和死亡造成的。<br/> 怎样保护耕畜过冬的问题,不少农业社都订过一些制度,但是,这些制度执行得怎样,很少有人过问。其实,农业社弄些木头和秸棵,搭一些简易的圈棚,还是容易办到的,这样总比让牲口在露天里过冬好得多。因此希望各地重视这个问题,切实作好保护牲畜的工作。<br/> 张隆峰

动员广大人民致力绿化祖国 全国将普遍展开一次林业宣传工作

第3版()<br/>专栏:<br/><br/> 动员广大人民致力绿化祖国<br/> 全国将普遍展开一次林业宣传工作<br/> 新华社29日讯 在1957年春季造林季节,全国将展开一次集中的林业宣传工作。这是林业部、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和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28日发出的关于加强林业宣传的联合通知中宣布的。<br/> 通知指出,我国森林少,既不能庇护大地,减免自然灾害,又不能保证建设用材的持续供应。为了改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落后的状况,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实现十二年绿化祖国的伟大任务。而林业建设在我国是一种新兴的事业,其中有着一系列的科学技术问题,很多群众还不熟悉;又因为林木的生产周期长,收益较迟,必须合理地安排林业生产,推行一切切实可行的办法,把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通知说,他们几个部门经过研究以后,已经决定大力加强林业宣传和普及林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工作。<br/> 通知要求各级林业部门、青年团组织和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当地党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统一安排下,互相配合和紧密合作,根据十二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第二十一条的精神,和当前“保护、经营和管理好现有森林,加强造林工作,提高造林质量”的林业工作任务,有计划地经常地共同开展林业宣传工作。在宣传的内容上,以林业科学技术知识为主,并且应当注意通过宣传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林业有何收益的问题,来启发群众认识林业建设对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的重要性。在地区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宣传资料可以利用现成的材料和有关的技术规程;同时要注意就地取材,通过模范人物、模范单位的事例,推广适宜当地推广的先进经验。宣传的方式应该多种多样,注意形象化的宣传,力求生动活泼。<br/> 通知还就各级林业部门、青年团组织和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林业宣传中的分工合作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

内蒙古以大量肉类食品供应北京等地人民过节

第3版()<br/>专栏:<br/><br/> 内蒙古以大量肉类食品供应北京等地人民过节<br/> 新华社呼和浩特30日电 从12 月到春节前,中国食品公司内蒙古自治区公司等部门以大量肉类食品供应北京、天津、广州、上海、辽宁和山西等地。这次供应的除了九万多头牛羊以外,还有三万头肥猪,四十万只冻鸡,四千多吨鲜鱼和冻肉等。此外,自治区供销合作社还给上述地区运去大批黄羊、野兔、沙鸡等野畜野禽。<br/> 在支援外区的同时,自治区在春节前还加强了对本地区农村各族人民的肉食供应。

福建药材市场活跃

第3版()<br/>专栏:<br/><br/> 福建药材市场活跃<br/> 本报讯 福建的部分地区开放农村自由市场以后,药材市场呈现活跃。原来自省外调不进的红花、生地、熟地等药材,现在市场上已经有货了。厦门市脱销的双白皮等药材,已由邻县运进五百多斤,中医配方得到解决。各地过去收购药材的时候,很少找得到药农,现在药农主动地找当地药材公司签订合同,收购量大大增加。如云霄县收购药材总值,从前每月最多只有八百六十多元,开放市场后的9月份收购总值达一千九百一十二元,10月份又达四千零八元。(任昌义)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自养大批生猪解决肉食供应不足问题

第3版()<br/>专栏:<br/><br/>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br/> 自养大批生猪解决肉食供应不足问题<br/> 本报讯 驻福建记者报道: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自养大批生猪,以求解决猪肉供应不足问题。最近,这个学校的行政科负责人曾对记者说,从今年1月份到现在,他们已宰杀了自养猪一百二十多头,约有猪肉一万八千多斤。全校一千二百多个学员和职工,在今年9、10月间福州市场上猪肉供应最少的时期,每人每天平均还可以吃肉一两左右。目前,除30%以上的猪肉仍需市场上供应外,其余都可以自行解决。<br/> 党校周围空地很多,可以修建猪圈和种植饲料。同时,食堂里也有自己做豆浆的豆腐渣和不少残羹剩菜及米水等,可以作饲料喂猪。这个食堂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从1951年开始喂养一头母猪和几头小猪起,并经过逐年繁殖增加,除每星期宰杀一头到二头外,到现在仍有九十一头猪,每头都养得很肥大。其中有一头曾养到三百五、六十斤重。<br/> 这些生猪,是由二个炊事员专责饲养的。他们对养猪很细心,还经常注意防疫卫生。因此,猪的死亡率很低。为了使生猪有充裕的饲料,今年他们除向菜市场买了一些烂菜皮外,还在附近的坡地上种植了南瓜,已收了二千多斤,都用来喂猪。<br/> 最近,食堂为了使学员能吃到更多的猪肉,专门召开会议,作出增养生猪的规划。到明年3、4月间,生猪可增养到一百三、四十头。到1958年初,猪肉即可自给,不再依靠市场供应。(附图片)<br/>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养了菜猪九十多头,这几头猪已经长到二百多斤了,饲养员正在细心喂猪。  欧阳英摄

“有关”?“无关”?

第3版()<br/>专栏:编后随笔<br/><br/> “有关”?“无关”?<br/> 该不该调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去做与生产技术无关的工作?<br/> 要紧的是弄清什么叫做“有关”,什么叫做“无关”。在一般情况下,把农业技术工作人员调去做治河、修路、移民等等工作,无疑地可以说是“无关”,也无疑地应该反对。(在特殊情况下,例如水情十分紧张,需要当地群众和干部全力以赴去治河,自然应该另作别论。)<br/> 还有一些工作,例如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中在一个时期进行的社会主义宣传运动等等,如果农业技术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工作的圈子划得很狭小,似乎也可以认为是“无关”的事。其实,稍多想一想,就可以了解:甚为“有关”。如果需要农业技术工作人员参加,那应该是义不容辞的。<br/> 一般地说,目前的情况是调农业技术人员去做与他们的工作确实无关的事情比较多。为什么各县各区都要求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建立起来了却又不让他们好好地做技术工作?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请发生这种情况的地区的县委区委的领导同志先想一想:自己对于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工作到底是什么看法。很可能,他们把这些工作也是看作“无关”大体或者与他们自己的工作“无关”的吧!

教育基层干部相信群众的智慧

第3版()<br/>专栏:<br/><br/> 教育基层干部相信群众的智慧<br/> 剑虹<br/> 民主办社的方针,农业社的干部一般都知道,为什么在部分农业合作社里却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呢?从山东益都旭光农业社和寿张周那乡农业社的情况来看,社干部不相信社员群众的智慧和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br/> 寿张县周那乡的几个支部委员,今年8月间,参加了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在这个会议上,县委组织了一些典型发言,启发干部学习“有事和群众商量”的领导方法。这些支部委员虽然从道理上觉得走群众路线很对,但是并没有从思想上认真接受。有人认为:“民主”是老一套,说话容易,实际作起来难。有的说:“人多嘴杂,大家当家一事无成。”有的说:“真能靠大家办社也好,实际上还得咱当家。”<br/> 他们回乡以后,在支委会上提出了依靠社员修订包产指标的问题。这意见一提出来,便遭到了多数支部委员的反对。有的说:“干部常受教育,还弄不好哩!交给群众更不成!”有的说:“社员都自私,叫他们讨论还不是互相乱咬一气吗?”你一言他一语,说了许多不相信群众的话。<br/> 支部书记杨金明用本身的体会,对这些错误思想进行了批判。他以麦季包产脱离实际、引起群众不满的事实,说明只靠少数干部包办不走群众路线的坏处。这些具体事实使他们开始认识到社员群众的力量,但这种信念还很不巩固。<br/> 支委会上认识一致以后,社里又召开了专门制定包工包产方案的会议,让大家具体研究包产指标。在这个会上讨论得很热烈,有的主张包低一点,说麦季包高出了很多麻烦,还是包低点好办事。有的主张包高点,认为低了会影响社员的生产情绪。这两种意见好像都满有道理,你一言他一语争论不休。有些支部委员看到这种情况,依靠群众的信念又动摇了,心里暗暗地想:人多嘴杂就是办不成事。支部书记杨金明却不是这样想。他从两种意见的争论中,更深刻地认识了包高和包低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批判了这两种偏向。经过初步讨论,干部们认识到要把包产指标定得切合实际,一定要发动群众民主讨论。这样作的效果果然很好,许多社员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正确的指标和宝贵的意见。连平时不吭气的社员杨玉珠,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根据大家的经验,将一般土地每亩谷子的产量指标从三百五十斤提高到三百九十斤,豆子从一百六十斤提高到一百八十斤,早玉米下降了十斤。秋收结果证明:实产量和社员群众修改后的指标差不多,比干部们开始提出的指标要正确。经过了这件事,不少社干部进一步懂得了走群众路线的好处。<br/> 益都县旭光农业社的领导情况,也同样说明了:要真正实现民主办社方针,首先在于基层干部树立群众观点;而这种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作风又不是一下能够树立起来的。这个乡的几个主要干部(支部书记、乡长、社主任、副主任)都是在土地改革斗争中生长起来的积极分子。他们工作时间长,成分好,觉悟也高。如副社长张兴业土地改革以前是贫农,生活很苦;土地改革以后,因为家里人口多,自己又一直当干部,工作很忙,无暇参加劳动,所以家中的生活仍然很困难。但他很少提自己家里的困难。他对群众的困难却很关心,并能及时帮助解决。因此,他在群众中有相当高的威信,社员们都认为他是个大公无私的好干部,都很信任他。社主任、支部书记和乡长,虽然没有张兴业的威信高,但也是作风正派,具有一定的群众观点的好干部。就是这样一些有着群众工作经验的干部,在贯彻执行民主办社的方针上,仍然有一些问题。<br/> 夏收前估产的时候,部分干部抱着“宁高勿低”的态度,每一大亩(三市亩)估产五百六十斤。他们自己明知道高了,怕引起麻烦,也不敢让大家讨论。只是少数干部主观地做出了小麦预分方案,向大家一公布就算完事。社员们谁也不相信能分那么多,大家提了许多意见,他们也没有理会。收麦以后,实产数和估产数相差很多,社员非常不满。有的说:“管委会尽吹,尽骗人。”干部们看到情况严重,一方面及时向群众做了检讨,一方面将卖小麦的钱及时进行了分配,好容易才使社员的情绪安定下来。<br/> 秋收估产的时候,干部们接受了夏收估产的教训,不敢再包办代替,就召集社员代表大会让社员群众反复讨论。讨论结果,估产接近实际,分配的时候省了很多麻烦。经历了这些事情以后,他们比较深刻地认识了依靠群众的重要。但是,这样认识了并不等于就能处处按照民主的原则来办事,遇到一些阻碍就又返回到老路上去了。秋收分配的时候,有些队表现本位主义,有些干部就又想用包办的方法来进行分配。<br/> 从这些情况中可以看到:这些社干部在某些问题上相信群众,在某些问题上又表现不能相信群众;在有些工作中能较好地走群众路线,在有些工作中又包办代替、命令群众。这说明贯彻民主办社方针、走群众路线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作风改造的过程,不是简单“整一整”或讲讲原则就能奏效的。<br/> 从上述情况中也可以看到,要使广大的基层干部正确地贯彻执行民主办社的方针,首先要有正确的群众观点,要相信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没有这个基本条件,就谈不到走群众路线和发扬民主。<br/> 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些基层干部不仅受私有制度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很深,还或多或少地受了封建残余的影响。他们往往看不到群众的力量,甚至把群众对某一问题的争论看成了瞎扯皮。许多事实虽然不断地在教训着他们,但是不少干部因受旧社会种种影响的蒙蔽,常常不能自觉地接受这些教训。领导方面应该帮助他们总结工作,使他们不断地从实际工作中取得经验教训,认识群众的力量。也需要基层干部之间互相启发。如周那乡的支委们,经过县委的教育,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群众的力量;经支部书记启发后,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br/> 对于那些忽视群众力量的错误看法,应该给予恰当的批判。“人多嘴杂办不成事”的话,是从旧社会流传下来的。这说法对封建统治者来说是很有利的,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来说,就是有害的。这些干部所谓的“人多嘴杂”,其实,不外两种意思:一种是有利于集体事业的各种意见;一种是同集体利益相矛盾的各种意见。有不同的意见,这是难免的,也没有什么可怕。对于不同的意见,决不可不加思索先起反感,应该冷静地考虑它们对集体事业是否有益。如果对集体有益,只是和自己的意见有些抵触,也必须很好地倾听。对那种和集体利益相矛盾的意见,也是应该好好听听的;这些意见提出来比闷在人们心里要好些,只有让他们提出来,才可能说服他们、提高他们。如周那乡的支部书记,在两种有偏向的意见争论不休的时候,就主动地批判了这两种偏向,提出了正确的办法。这样,错误的意见被纠正了,正确的意见自然就被大家认识和接受了;两方面的意见虽然都是片面的,合起来不就全面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