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广大农民发挥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积极性
云南省各种农作物普遍丰收
粮食烤烟棉花甘蔗产量都达到或超过原定1957年水平
本报昆明29日电 云南省今年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普遍丰收。据省计划委员会最近预计,全省今年粮食作物和烤烟、棉花、甘蔗的总产量,已经分别达到和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原定的水平。
今年全省粮食作物(大、小春)的总产量共达一百二十四亿一千五百万斤,比去年增产15.78%,超额9.2%完成国家计划;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今年共为四千五百七十八万七千亩,也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技术作物方面,烤烟的总产量达到一亿五千二百八十五万斤,比去年增加264.69%,超额109.38%完成国家计划;全省共种植烤烟一百一十万五千亩,比去年增加309.6%。棉花(草棉)的总产量今年达到一千零六十八万斤,比去年增加83.64%,超额61.81%完成国家计划;种植面积为三十九万七千一百亩,也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和比去年增加。甘蔗总产量今年达到十二亿六千一百五十二万斤,比去年增加29.13%,超额2.88%完成国家计划;种植面积共为十九万七千四百亩,比去年增加14.79%。此外,茶叶可比去年增产17%,蚕茧可增产45%。在其他方面,今年全省造林面积已经大大超过国家计划,成活率高于往年,平均达到70%左右。水利灌溉面积,今年扩大三百七十二万亩,超过前三年扩大面积的总和,比今年国家计划也增加二十二万亩。畜牧业今年未能完成计划;除羊超额完成增殖计划外,牛、马、猪增殖计划都没有完成。
云南省今年是在合作化运动的基础上,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鼓舞下,发挥了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生产热情,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农业生产运动,取得了这样的增产成绩。随着全省各种作物的普遍增产,有85%以上的农业社社员比去年增加了收入。现在,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广大农民已展开冬季生产活动,为继续争取明年显著增产而努力。
(云南日报编辑部)


第3版()
专栏:

经过加强领导和合理安排
江苏农村副业恢复到去年水平
新华社南京29日电 江苏省农村副业生产已经恢复到去年的水平,主要副业的产值并且超过了去年。据11月底统计,全省生猪圈存六百七十五万头,比去年年底圈存数量增加了一百六十一万头;饲养鸡鸭和家兔的数量也有增加,有些地方超过了去年一倍到四倍。
江苏省农村的副业生产,是在今年5月扭转了对副业生产放松领导的偏向以后开始恢复和发展的。从那时开始,全省中共各级党委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一般都指定负责干部专管副业生产。各地农业社都比较合理地划分了合作社、生产队和社员经营副业的范围,并且重新安排了农活,使社员有时间参加家庭副业生产。有关经济部门也给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国家粮食部门在下半年内拨出一亿三千多万斤粮食作为饲料供应,中国食品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调整了生猪收购价格,并且发放了生猪预购订金五百万元,支持农民养猪。为了支持灾区农民开展副业生产,收购副业产品的部门积极改善经营,减少经营环节,节约经营费用,提高了几十种副业产品的收购价格。最近灾区供销合作社还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签订了两千多份副业产品的产销结合合同,预付定金近两百万元。


第3版()
专栏:

上海郊区养猪十八万头
平均每一农户养两头多
新华社上海26日电 上海市郊区今年共养猪十八万头左右,比去年增加约八万头。现在,郊区每一农户平均养猪两头多。
上海市郊区根据为城市服务的方针,今春基本上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大力发展了养猪事业。郊区各农业社专门拨出一些土地,种植大麦、胡萝卜等各种青饲料,并且充分利用城市人民吃剩下的下脚、豆渣以及菜皮等喂猪。上海市农业局还为农民训练了一千四百多名饲养员和三百多名防疫员,因而猪的死亡率由去年6%降低到3%。
今年郊区也曾经发生过忽视家庭养猪的偏向,今年6月份开始纠正了这种偏向,各农业社把小猪、饲料供给社员家庭养猪,因而家庭养猪又恢复起来。


第3版()
专栏:

我国芳香植物资源丰富
新华社上海26日电 我国是世界上芳香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这是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焦启源在全国各地调查芳香植物资源后得出的结论。
焦启源教授是应农业部邀请,在今年5月与我国的专家和苏联专家在我国的华南、西南、华东等地对芳香植物资源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调查和研究。证明我国芳香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仅现在发现的二百多种芳香植物,即可制成近一百四十种芳香原料和香料。其中樟油、樟脑和八角茴香等都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肉桂、薄荷、茉莉花等,更是中国的特产。
芳香植物主要是用来提炼芳香挥发油,这种油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工业上都有广泛的用途,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出口物资。在雷州半岛等地农村中被用作燃料和帚把的岗松,它的挥发油具有杀灭牲畜肌肉中寄生虫的特殊效能。长江两岸被农民视为最难根除的野草香附子,可以提炼出作定香剂的香附子油。以往需要进口的紫罗兰和丁香醇、丁香醛,可以从我国比较普遍生长的山苍子和黄樟树根中炼取。


第3版()
专栏:

辽宁农民存款增多
新华社沈阳26日电 到12月15日止,辽宁省农民在农业银行的储蓄存款余额达六千二百多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倍半以上,锦西县暖池塘乡农业社最近一次分配给社员三万元现金,当时就有57%的社员把一共六千元存到了信用合作社。新民县巴图营子乡的女社员在几天中就存了三千多元。
各地信用合作社采用了很多便利农民存款的方法,如成立了农民存款服务站,聘请了存款代办员等。


第3版()
专栏:

湖南兴建一批小型水电站
新华社长沙26日电 湖南省农村今年修建的三十处小型水力发电站,已经建成十处,其余二十处也很快就要建成。
这批水电站建成以后,能发电一千一百九十瓩,可以抽水灌田五万九千五百亩,还可以供碾米、榨油和农村照明用。


第3版()
专栏:

领导干部下乡与群众共甘苦
宁乡冬季生产很快由松散变为活跃
据新华社长沙电 新华社记者程坤报道:中共湖南省宁乡县委员会彻底转变领导作风,书记和县委委员带头下乡,不到半个月冬季生产就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宁乡县今年由于旱灾严重和县委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农副业生产的总收入都比去年减少了,全县增加收入的社员只占62%。直到12月初,农村冬季生产始终未开展起来,很多社员要求退社;全县大约有一半的社干部情绪低落,不愿再干工作。
针对这种情况,中共宁乡县委员会在12月5日至11日召开了一次有一千多县、乡、社干部参加的扩大干部会议,虚心征求大家对县委领导工作的意见。在会上大家着重批评了近年来在县上干部中逐渐滋长起来的贪图安逸不愿下乡和农民同甘苦的坏作风。有的干部甚至早上骑自行车下乡,晚上又骑自行车回县城休息。县委书记也检讨了自己成年累月地纠缠在上级和本县的各种会议里面,成了“开会的书记”,很少深入研究和解决农业社中的问题,使县委的领导脱离实际,使今年的生产工作受到损失。
会上,县委决定今后书记要亲自动手,县委七个常委除经常留一、二人在家照管日常工作外,大家都要深入农业社和社员一道同甘共苦,实行具体领导。同时还决定把全县六十一个乡划成十七片,从县上抽调一百九十六名干部,由县委委员和县级负责干部率领分别驻片长期工作;另外,还要从县上抽调二百名干部组成机动工作组,深入工作比较薄弱的社和受灾社工作。会后,很多干部就脱下呢制服和皮鞋,重新穿上布衣服下乡工作去了。18日这一天风雪交加,县委书记和联盟农业社的社员一道,冒雪挑塘泥积肥。
自从县委加强农村工作的具体领导以后,不过十多天,全县的冬季生产运动就迅速开展起来。


第3版()
专栏:

陕西究竟该不该推广粳稻
本报记者 朱波
今年,陕西省推广了一百万斤粳稻种籽。长安县推广的最多,全县半数以上的稻田(约三万多亩)种植了粳稻;其次是盩厔和南郑县。其它各县都种了几百亩到几千亩。推广的结果,有增产的,也有减产的。据估计,关中地区七万多亩粳稻,增产的占60%,减产的10%,不增不减的占30%。商?专区和陕北延安,黄陵等县试种的粳稻普遍增产了。长安的成绩最好,全县三万一千多亩粳稻,平均每亩收获六百五十斤,比1955年当地水稻产量高出22.5%,比今年籼稻平均产量高出19.1%。该县还出现了一百多亩千斤以上的丰产田,最高的亩产一千四百多斤。陕南地区减产较严重。安康专区共推广了一万三千多亩粳稻,减产的占30%,增产的占30%,不增不减的占40%。最严重的是汉中专区。这个专区今年共种了五万亩粳稻,普遍减产。据汉中专署在南郑,褒城两县二十四个农业社调查,粳稻减产的有二十一个社,增产的有三个社。共减产二百八十多万斤。
减了产的地区,群众情绪动荡,抱怨农村工作人员,抱怨粳稻不是良种,有的甚至连粳稻种子都不愿意留,说“再也不种粳稻了”。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作人员,思想也很混乱,有的人不敢同群众见面,有些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人员甚至不敢戴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证章。这种混乱思想如不加以澄清,对来年的生产将会发生不良的影响。
减产的原因是什么呢?粳稻不是良种吗?这种水稻不适应陕西地区的自然条件吗?都不是。因为,推广的结果有减产的,也有增产的;在增产的地区有减产的,而在减产地区也有增产的。如严重减产的南郑县,有些社却出现了粳稻大丰收的事例。这个县的百花社栽培了十六亩多粳稻,平均亩产九百四十七斤以上,最高的亩产一千一百七十七斤以上。可见“粳稻不是优良品种,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末,问题在哪里呢?根据各减产区的调查材料来看,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根据粳稻的特性来进行技术指导。粳稻的特性是适宜高度密植,耐寒,耐肥,成熟期短,栽培技术要求细致等。因此,种植粳稻需要肥料多,插秧、中耕、施肥等作务也要及时。但是,许多社的技术措施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大部分还是清水育秧,密植不够,施肥少、质量不好而又不及时。
仍以减产最严重的南郑县为例。这个县的联合、星光等三个农业社,共有五百三十多亩粳稻,密植的只有25%左右,这三个社都是采用清水育秧的方法,秧苗很弱,分蘖很少,底肥不足,追肥不及时;加以大部分都拖长了插秧期,就更加严重地影响了粳稻的产量。安康、关中等地区检查粳稻减产的原因,一般也是忽视了栽培技术,没有达到密植要求,插秧晚,以及肥料不足,等等。
事实证明:粳稻在注意栽培技术的地方一般都能够增产。如增产较多的长安县,在接受推广二十一万斤粳稻的任务以后,就多方面宣传了粳稻的特点,并开办了栽培粳稻技术训练班。在推广粳稻的地区,提出“块块有底肥,不插白水秧”的口号,在育苗、插秧、施追肥的时候,县、区、乡干部组织了工作组,深入进行技术指导,结果才获得了全面增产。
根据以上情况,可以肯定地说,陕西地区改籼稻为粳稻的方针是正确的。过去陕西普遍种植的是籼稻,这种稻容易倒伏和落粒,严重影响着产量的提高。改籼稻为粳稻,应该说是陕西水稻增产的一大措施。但是,当广大群众还不熟悉这种品种的栽培技术的时候,是不可操之过急的。今年的问题,主要就在于农业厅领导方面对籼稻改粳稻的要求过急了些。今年以前,陕西省只在少数地区小面积土地上试种过粳稻,一般农民对粳稻特性还不熟悉,今年一下子就推广了一百万斤粳稻种籽,再加上各级领导对技术指导注意不够,就有许多地方减产了。
明年怎么办?改种粳稻的方针既是正确的,就该坚持下去。只要让广大农村工作人员和社员群众以正确态度来总结和吸取推广粳稻中的经验和教训,切实依靠群众改进耕作技术,推广粳稻的工作就能得到更大的成绩。


第3版()
专栏:

四川发现野生淀粉植物可代替粮食酿酒浆纱作醋
新华社成都26日电 二十多种野生淀粉植物的发现,为四川省今后节约粮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些植物包括青杠子、野刺梨、野李子等,是四川各地供销合作组织今年派人深入山区发现的。现在他们已经用来代替粮食酿酒、制浆糊、浆纱、作醋和用作猪的饲料。
宜宾供销合作部门利用青杠子酿的酒,气味芬芳,出酒率达40%,已经被有关方面评为甲等酒类。这种青杠子还可磨成粉作成粉条供食用。另一种作醋的野李子是宣汉县供销合作部门发现的。一百斤野李子可以制作七十斤醋,味道也很鲜美。
据四川省供销合作社估计,今年新发现的这些野生淀粉植物年产量约有两亿七千多万斤,总值七百多万元。其中如把代替杂粮酿酒的四种和代替面粉制浆糊和浆纱的八种野生淀粉植物全部利用起来,每年就可以节约面粉两千五百多万斤,节约高粱两千六百多万斤。


第3版()
专栏:

芜湖专区沿江各县捕鼠二百七十多万只
据新华社合肥电 安徽省沿江的芜湖、无为、含山、和县、当涂等县,结合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掀起了群众性的捕鼠运动。两个月来,已经捕捉老鼠二百七十多万只。
这些沿江县份有很多野老鼠。两年来虽然被捕捉消灭数百万只,但是仍在逐年增加。这些老鼠不但咬坏家具衣物,偷吃食粮,而且糟塌农作物。据和县统计,受鼠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83%,一般减少收成10%左右。


第3版()
专栏:

高级社增产增收的事例鼓舞了人心
甘肃农业基本实现高级合作化
新华社兰州28日电 甘肃省农业基本上实现了高级合作化。现在全省已经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万三千九百多个,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86.09%。
目前,甘肃省已经完成转高级社的地区正在进行整社和冬季生产工作。整社内容主要是处理转社的遗留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和进一步贯彻民主办社、勤俭办社的精神。
甘肃省是去年年底实现初级合作化的。今年春耕前,全省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只占农户总数22.83%,实现高级合作化的地区仅有银川专区和兰州市郊区。春耕以来,全省各级党的组织就对几万个初级社进行了整顿巩固工作,并在夏收和秋收后有计划地帮助这些社分批转为高级社。现在除个别专区的部分县正在转社外,银川、平凉、定西、张掖、武都等专区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加入高级社的农户都在90%以上,吴忠和固原两个回族自治州加入高级社的农户也分别达到79.69%和86.95%。目前,全省的高级社平均每个社有一百三十户左右,户数最多的社有一千六百多户。
今年甘肃省绝大部分农业社都获得增产,大多数社员收入比去年增加。银川专区有90%以上的高级社得到了增产,有88%的社员增加了收入,这些事例促使初级社社员积极要求转入高级社。同时,今年各地在转社前和转社中做了一系列工作,如总结当地高级社的经验,组织初级社社员到高级社参观访问,纠正了对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折价入社偏低现象等,这也是使大部分地区顺利完成转社工作的重要原因。


第3版()
专栏:

广东将要大量推广甘蔗和黄麻的良种
本报讯 广东省明年将大量推广甘蔗和黄麻的优良品种。据省农业部门的初步计划,明年甘蔗良种的栽培面积要由今年的三十万亩扩大到六十二万亩,以推广产量高、含糖分多的“台糖一三四号”、“东爪哇三○一六号”等良种为主。黄麻计划由今年的十四万多亩扩大到三十四万亩,着重推广“印度园果种”。
今年广东省所推广的甘蔗和黄麻良种,普遍比土种增产二成以上,潮安、澄海、珠海三个县由于普及良种和推行深坑平底等先进栽培技术,取得了“甘蔗每亩万斤县”的称号。东莞县共联乡第一农业社,全部采用黄麻的良种,今年平均每亩产麻八百斤以上,比全省的单位产量高出将近两倍。
为了完成明年的良种推广计划,省农业厅已经在湛江、合浦两个专区各建一个甘蔗良种繁殖场,并且贮备了二千多万斤优良种苗,足够明年扩大良种面积之用。同时,还在盛产黄麻的东莞县收购了十三万多斤的“印度园果种”。
(李少球)


第3版()
专栏:

奇怪的贸易方式
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许多奇怪的贸易方式。
撤销合同
近来有些商业单位纷纷要求撤销和别的单位订的合同。广东省供销合作社水果经营管理处,最近陆续接到广西、湖南、贵州、甘肃、江苏、江西、山西、黑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一些单位来信,要求撤销原来同他们签订的合同。广西省供销社副食品经营处的信上说:“除个别品种由中央指定分配我省执行外,其他合同一律注销。”这些单位要求撤销合同的理由是:“减产了”,“出口任务增加了”,“开放自由市场后掌握不到货源了”,等等。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今年各地各单位订立的干鲜果合同,一般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供销合作总社今年9月曾召开了一次关于平衡干鲜果计划的会议,重新修订了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合同。9月间,各地干鲜果产量情况已经定局,有的单位已经收购起来,有的正在收购;一般说来,这次会议上修订的合同,是比较切实可行的。提出要撤销合同的单位,多数是为了使本单位能更多掌握市场上所需要的物资,不愿让东西给“人家”拿走。
物物交易
最近,不少省、县供销合作社流行着“物物交换”的贸易方式。你不给我东西,我就不给你东西。“二百担红瓜子换四百担荔枝干”,“香蕉换莲子”……。要这些单位执行合同的时候便说“没有货”,拿东西同他们换的时候就说有货了。
热货搭冷货
这也是近来流行着的一种贸易方式。一些商业单位掌握较多的物资以后,就成为商业上的“霸王”了,别的商业单位都得听它“指挥”,你如果向他要某种货,他就给你搭几样你不需要的冷货。例如,你要莲子,就给你搭菱角干。有些单位为了能拿到某种货物,只得忍痛收下不需要的货物。
这些贸易方式,岂是同社会主义商业工作的实质可以相容的?某些市场上的某些“紧张”气氛,不正是这些奇怪的贸易方式制造出来的吗?及早地收起它们吧!
蓝宗绵


第3版()
专栏:

河北涿县把许多低洼地改造成好稻田
许多缺粮村变成了余粮村
本报讯 河北省涿县有十五块较大的低洼地区,由于连年遭受水灾,土质逐渐变坏,除个别旱年外,很少有收成。当地群众的生活非常艰苦。从1953年开始,当地党政机关领导农民进行了改造低洼地区的工作,在洼地上打埂、起土、垫平,使土地变成畦状,然后引水灌溉,由种旱作物改种水稻。改造低洼地,每亩需要三十到四十个工,在个体经济和办小型初级社的时期,劳动力的困难不好解决。去年冬天,高级合作化实现以后,这个困难就克服了。去冬今春期间,由于进行了统一规划,合理组织了劳力,短短几个月内,将一万七千三百亩不生长庄稼的洼地改造成了很好的稻田。在今年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平均每亩产了二百四十七斤,好的每亩产六百斤,使原来的重灾村变成了轻灾村,许多缺粮社变成了自足社,许多自足社变成了余粮社。胡同口乡的赵庄村共八十四户,1955年全村缺粮七万八千斤,1955年将所有的低洼地改成良田后,今年收的粮除够本村吃外,还调到其他村五万斤。
现在,群众的情绪很高涨,要求进行更大规模的洼地改造工作。全县计划再改造三万零五百亩洼地;其余的四万七千亩低洼地,因土质、水利等条件的限制,准备发动群众改种成避水耐涝作物。(刘晋才)


第3版()
专栏:

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上第一次生产了粮食
本报记者 林沫
一望无际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从东到西两千里,面积比江苏和浙江两个省还要大。这绿茫茫的像海洋一样的草原呵,草下边盖着肥沃的土地,但多少年来一直游牧在这块草原上的蒙古族弟兄,却从来没有耕种过它。他们吃的粮食,全要由外地运进来,牲畜也全靠自然草原进行放牧。这样的畜牧业经济,是很不稳定的。有时候,大雪封闭了草原,人马车辆不能通行,粮食运不进来,人没吃的,牲畜也缺乏饲料。1954年春季发生大雪灾的时候,由北京派飞机来进行空投,才度过了当时的困难。
如果能在草原上种出粮食和饲料,显然,这已是蒙古族兄弟在定居生活中一件重要的大事。
这样的事情已经开始了:1956年,这块草原上有十个牧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开辟了饲料和粮食基地。牧民们在五十一个汉族农民的帮助下,第一次种出了粮食、饲料和蔬菜。
前一个时期,我曾经参观过西乌珠穆沁旗二佐(区)金星牧业社。他们一共开了四百亩荒地。头一年,大家还没有经验,春耕迟了一个月,种了六十亩庄稼和五亩蔬菜。播种虽然迟了些,但今年风调雨顺,地力肥壮,那齐腰深的糜子,密密丛丛的荞麦,给茫茫的草原增加了新的活力,它们好像骄傲地向人们宣布:我们在这儿生长起来了,而且长得很好!
在金星社帮助种地的是林西县前乌苏乡永利农业社的五个汉族农民。金星社也派了五个牧民跟着学习。两个民族的十个弟兄,好像两个手的十个指头,每天谁也离不开谁。干起活来,一左一右;走起路来,一前一后。彼此虽然语言不通,但目的却是一个。牧民说:“汉族老大哥庄稼做得好,对人亲热,教技术又耐心。”农民说:“蒙古族弟兄不怕辛苦,肯干,又用心学。”不到半年工夫,凡是他们干过的活,像锄草、收割、耕、犁、耙、磨,蒙古族弟兄样样都能做了。
他们种出的庄稼,在草原上真是一个活的展览会。苗儿刚刚出土,有些牧民就跑来蹲在地里看。庄稼长高了,看的人就更多了。这些庄稼简直是牧民们一天天望着长大的,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喇嘛说:“我打心眼里稀罕这些庄稼呀!要好好看看是怎么种的。”
金星社种的菜,一样接着一样下来了。人们看到大白菜最好的一棵有十二斤重,白萝卜一个有六斤多,都高兴极了。社员们家家蒙古包里堆着蔬菜,大家已学会了腌咸菜,用白菜、萝卜炖肉吃。一时还吃不完的蔬菜,他们就用大车送到附近的互助组去,请周围牧民兄弟姊妹们尝尝新。
今年春天,在开始提出要汉族农民来帮助开辟饲料和粮食基地的时候,牧民们还是有很大顾虑的。人们传说:过去都是因为汉人开荒,占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的草原才一年一年缩小了。有的牧民担心:在草地种庄稼以后,咱们的牲畜到哪里放牧呢?干部们反复宣传说明种植饲料和粮食,正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牧业生产。再说,侵占土地,欺侮蒙古人,那是旧社会的事。如今咱们新中国是各民族友爱的大家庭,咱们请汉人来帮助,干完活人家就走了,种下地是咱们自己的,咱们学下技术谁也拿不走。
事实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秋收以后,牧民纷纷谈论着:明年咱们再多种些粮食和蔬菜。慢慢在土地上扎下根,定居下来,人和牲畜的生活就都有保障了。
来到草原上帮助耕作的汉族农民,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和热诚的服务精神,获得了蒙古族弟兄的爱戴。他们平日起早贪黑干活,耐心地教技术;遇到风雨天不能下地,就帮助牧民收拾牲畜棚圈,给喇嘛们泥抹房子,修火炕。金星社附近住的几户喇嘛,都在农民的帮助下种了蔬菜,还打了一眼水井。牧民说:“这些汉族老大哥是真心实意来帮助咱们的。”在过端阳节和中秋节的时候,金星社的牧民和当地的喇嘛们,给汉族农民杀了肥羊,抬去了大桶的奶酒,大家在一起热闹地吃呵,唱呵!跟他们学习种地的五位蒙古族弟兄,一起举杯歌唱着:
你们林西县来的汉族兄长呵,
请喝下这杯感谢的酒吧!
眼看我们在草原上种出了庄稼,
如今我们的两手学到了本领,
这是自古未有的大喜事呵!
当秋收还没有完的时候,金星社的主任基格木德就同汉族农民商量,希望他们留下一两个人,在当地安家落户参加生产。(附图片)
左上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亲如一家,休息的时候,在一起抽烟谈笑。
上 牧民巴拉桑向农民李林东说:“咱们种的荞麦很好,今年一定闹个丰收!” 林沫摄


第3版()
专栏:编后随笔

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
正确的道路不一定都是平坦的道路。
许多地区今年采取的增产方针和措施是正确的,在大部分地区也是成功的;可是,在一些地区也碰到了失败。
陕西省籼稻改粳稻的方针,事实证明是正确的。可是,在一些地方,改的结果减产了。于是,一些农民一肚子气,一些干部则泄了气。其实,改而减产的是少数,改而增产的是多数。即使在减产的地方,也不是不能学习到有用的东西的。在哪里跌倒了,就该在哪里站起来,观察一下跌倒的原因。有坑,就填平它;有石头,就搬开它;一时填不了或者搬不动,也不妨绕开它。
要紧的是,不要因为跌了一交,不加考察和考虑,就埋怨路走错了,躺着不愿再走了。站起来,继续前进吧!


第3版()
专栏:编后随笔

“三同”不会“过时”
下乡干部同农民住在一起,同农民一起参加生产,这种事情,孤立起来看,似乎是不会创造出很大劳动成果来的。于是,有些人怀疑这种做法的必要性,认为“三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是“过时”的了。
可是,问题就在于,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孤立起来看。要真切地了解农民群众在想些什么,生活中有些什么欢乐和苦痛,要懂得农民群众的宝贵的生产经验,就决不是“早上骑自行车下乡,晚上又骑自行车回县城休息”的人可以做到的,更不要说终年呆在办公室里的人了。
宁乡县很多干部“脱下呢制服和皮鞋,重新穿上布衣服下乡工作”,县委书记也同社员一道冒雪积肥,这些事情的意义,决不止于俭朴和吃苦;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同群众的心又靠近了,群众也更信任他们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