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天津交流中学教育工作经验
新华社天津27日电 天津市从19日开始举行的中学教育工作经验交流大会在26日结束。七十多名教师在会上交流了他们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心得和辅导学生的经验。
这次经验交流是分语文、数学、生物等十个科进行的,各科教师都广泛地交流了备课、巩固学生的知识、向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等方面教学经验。天津市第十六中学语文教师渠川琇介绍的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经验,在目前中等学校中绝大部分班级取消了政治课以后,为语文教学贯彻政治思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天津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刘铁铮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着背定义、乱套公式的缺点,研究出许多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的办法。
天津市教育局准备根据这次交流的经验和教师们提出的意见,提出各科教学工作的改革方案。


第7版()
专栏:

彝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
通过凉山彝族拼音文字草案
据新华社成都27日电 24日闭幕的彝族语言文字科学讨论会,通过了关于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草案)的决议。
居住在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四省的三百二十多万彝族人民,方言土语相当复杂。会议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全国彝族不可能使用一种文字方案,先确定彝族北部方言(即凉山彝族地区的方言)的文字方案是必要的。
在这部分方言区的彝族约有一百三十万人。
凉山彝族原有一种老彝文,对保存和发展凉山彝族文化曾经起了重大作用。但是,字形、词汇和书法上有许多不便,很难充分有效地适应现代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因此,从1951年起,一些语言科学家在当地人民帮助下就制定了一种实验拼音文字。这次会议通过的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就是以当时创立的实验拼音文字为基础再加以修正补充而成的。会议指出:这个拼音文字方案(草案),将大大有利于凉山彝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于云南、贵州、广西彝族文字问题的解决,也将有很大的帮助。
会议认为:在彝文进行改革的同时,对于原有彝文应该加以珍视,并通过它来研究彝族人民的文化遗产。
这次会议从18日开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在成都召开的。


第7版()
专栏: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京成立
据新华社讯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室发展而成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已经在22日成立。心理研究工作者们在22、23日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提出了二十篇论文,总结了他们几年来的研究成果。
心理研究室是在1952年建立的。几年来,研究室对动物条件反射、人类感觉知觉、语言思惟及个性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心理研究所已经成立了以潘菽、曹日昌和丁瓒等十四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第7版()
专栏:

联系中国实际来谈谈综合平衡理论和按比例发展规律
马寅初
(续昨日)
八、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平衡
社会主义商业分国内和国外两部,因此,讨论商业时,不能不连带讨论国外贸易。目前,我国出口物资主要是农副产品,就是出口的许多轻工业品也需要用农产品作原料。大家知道,由于我国化学工业特别是有机化学工业还不发达,轻工业的原料,大约有90%以上要依靠农业。农业的丰收或歉收不仅对轻工业有很大的影响,对进出口贸易,也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进口多少物资,不能孤立地只从工业建设的需要来考虑,还应该看出口货源供应情况如何而定,而按照国家建设需要、进口可能和外汇情况等各方面因素,权衡轻重缓急加以综合平衡来考虑,也是重要的问题。所谓国家建设需要是指各项建设首先是重工业建设所必需的成套设备和各种重要物资的进口来说的。但要进口多少重工业物资,得先看出口多少农业和轻工业物资,因此进出口贸易,是和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有密切的关系的。国家计划机构在编制年度和长期计划时,应当将各项生产建设的进口需要、出口货源的供应和国内市场的需要尽可能结合起来,全面地、切实地予以综合平衡。出口货源不能盲目地出口得过多,也不能出口得太少。如果出口得太多,就会引起国内市场上某些重要商品的供应发生困难,不能满足群众的眼前需要,就会引起物价的波动,从而影响到国家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工农联盟的巩固,以及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反之,如果出口得太少,就不能保证重工业建设物资的进口需要,那就会影响到国家工业化的进度,从而损害了群众的长远利益,削弱了今后工农联盟进一步的巩固。由此推知,如因国内需要很紧张,出口货源必须减少一些,则进口物资亦必减少一些,以保证外汇收支平衡。以生猪为例,由于人民购买力的提高而增加了肉类的需要量,出现了猪肉供应量的紧张情况,商业部门就采取减少猪肉出口的办法来和缓目前城乡肉类供应的紧张程度。由此可见,随着情况的变化,进出口间必须经常求得一个适当的平衡。例如,到1967年,全国棉花的总产量将比1955年的产量增加两倍。那时,我们可以年有价值一、二十亿元的纱布出口。在十二年内,全国粮食总产量要达到目前总产量的一倍半以上,其中一部分或者可以出口去向外国交换工业建设物资,那时的进出口贸易之间又会出现一个新平衡。我们研究平衡理论,必须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我们实际的生活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中发展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从发展的观点,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地发现新的薄弱环节,不断地克服新的不平衡,使整个国民经济一步一步地走向新的较高的水平。
九、积累和消费的平衡
我们在前节说,出口物资主要的还是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这些物资输出国外去交换生产资料来发展我国的重工业,它们当然就是变形的资金积累。
我们要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艰巨任务,就必须要有和它相适应的资金积累。而实现资金积累的道路,由于我国社会制度所决定,只能依靠国内积累。积累的多少和快慢,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改善的程度。但积累的来源除出口物资外,还有轻工业、重工业、商业和农业。轻工业是能为重工业积累资金的,但重工业本身也未尝不可以积累资金。鞍钢所提供的利润就大大超过了国家建设鞍钢的全部资金。但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毕竟是从农业和商业中得来的。因为农民是我国工业市场的主体,是粮食和原料的供应来源,我们要积累资金,首先要依靠农业的发展。随着农业合作化迅速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增多了,购买力提高了,他们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化学肥料、拖拉机、播种机、抽水机、胶轮运输工具等等,生活资料如各色各样的布匹、自行车、钢笔、电筒、书籍等等,其数量之大,难以估计,而这个数字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而逐步增加。如果我们能以继续不断增长的工业品去交换农民的继续不断增长的农产品,那么,我们就能满足农民的物质需要,进一步地巩固工农联盟,保持物价的稳定,同时又能为国家增加税收和取得利润,而这也等于为国家积累不少的资金。
大家知道,积累和消费二者加起来也等于国民收入,而国民收入就是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于生产的运输业、商业工作者所创造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常说的总产值。除去用来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外,剩下的另一部分社会产品的价值,也就是常说的净产值。这个净产值,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就是全部的国民收入,都归劳动人民自己所有。劳动人民把国民收入的一部分用来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就是说用作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也就是说用作资金积累。在分配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时候,必须使消费部分和积累部分保持适当的比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工业、商业、主要从农业方面取得一定的资金积累,是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为了给农民和所有劳动人民创造更大的福利,这是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但是积累的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农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能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甚至反而降低了,那就会引起农民的不满,妨碍工农联盟,也会妨碍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前进。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了,就会妨碍国家工业化,也同样会妨碍工农联盟。所以积累和消费之间,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平衡。我们的物价政策、税收政策、工资政策和合作社收益的分配政策,应当既能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积累,又能保证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因此,我们必须使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得到一个适当的处理。所以,党和政府在合作社产品分配方面采取了“少扣多分”的方针,就是要
“既保证集体生产需要,又照顾社员生活需要”的方针。中央指示:要把合作社总收入的60%到70%分配给社员,争取90%的社员能够增加收入,这是当前实现这条方针的具体的政策界限。经过1956年夏收分配的实践,证明中央的指示是正确的。这个指示合理地解决了农民收入的分配问题。对于国民收入(包括各业的收入),也是与农业社的收入一样,要合理地解决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根据计划委员会对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各项指标的初步计算,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最终用于积累的部分约占22%,用于消费的部分约占78%;同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相比,我国积累基金所占的比例较苏联低(苏联大约为25%左右),而消费基金所占的比例则比苏联高(苏联大约为75%左右)。为什么要这样呢?李富春先生认为,这是因为考虑到我国人多、生产不发达等因素,积累基金的比例只能稍低一些。而按照这一比例,既可以保证国家建设的需要,也可以使人民的生活得到适当的改善了。至于其他五年计划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薄一波先生认为,在今后若干年内,在通常情况之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要低于20%,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不要低于30%,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要低于40%,或者略高一点。他觉得这些比例是比较符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的,是比较稳妥可靠的。但他不说这些比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妥当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国防费用和行政费用进一步的节减,积累是可以适当地提高的。
在苏联,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为二十五比七十五,而我国,则为二十二比七十八。而依薄一波先生的意见应为二十比八十,或者稍高一些,这当然大致是由于我国人多、生产不发达所致。如果我们要力步苏联的后尘,把比例提高到二十五比七十五,我们就必须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即电气化和机械化,使农民富裕起来。但如果没有重工业的发达,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进我们的农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农业现代化。农业不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力不容易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既不能大大地提高,则消费品工业亦不必前进且无法前进。因为如果单独前进而农业跟不上,不能满足工业对于粮食、原料、资金积累的需要;工业即已前进,亦必被迫后退。进一步说,农业生产力既不能大大地提高,农民亦不能很快地富裕起来,其购买力亦不能增大,如消费品工业孤独地前进,不免犯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故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不能提高到苏联的水平(二十五比七十五)。谁都知道,我们目前还不可能有大批的农业机器和化学肥料,不可能大规模地垦荒来扩大耕田面积,因为这些都取决于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钢铁生产的多寡,是衡量国家工业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虽在过去几年中,我国钢铁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但从我国工业建设角度来看,则觉得现在工业建设所需要的钢铁是惊人的。一亿元建筑安装工作量平均需要钢材二点二到二点五万吨;一千公里的铁路需要钢轨和钢材十八到十九万吨。我国要建设强大的机械化工业,也必须要有足够材料,首先是钢铁。根据过去几年来的实际资料,机械工业每提高一亿元的生产总值,平均需要钢材一点五万吨左右。因为这个缘故,在短期内,我们还不可能有大批的农业机器和化学肥料,不可能大规模地来垦荒,即使可能,运输能力也跟不上。因此,我们目前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只能在现有的土地上采取各种增产措施来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在可能条件下,尽可能开垦一些荒地以扩大耕田面积。这就是当前农业增产的基本方向。我们有优厚的自然条件,充沛的人力资源,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正可以来充分地挖掘现有土地的巨大的潜在力量。我们已经采用了行之有效的各种增产措施,如:(一)兴修水利;(二)防止水患;(三)发掘肥源;(四)改良土壤;(五)选用良种;(六)推广新式农具;(七)防除病虫害;(八)改进耕作技术;(九)改变耕作制度等等。此后,我们只要用大力进行这些措施,一定能够在现有土地上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达到农业增产的目的。
十、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掌握
薄一波先生认为国家预算支出中基本建设支出的比重,不要低于40%,或者略高一些,是适合于当前经济情况的。1956年基本建设支出占国家预算支出的46.7%,其目的在于想更多地搞一些工业建设,使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但结果,反而“欲速则不达”,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后果,使积累和消费之间发生脱节的现象。这是由于没有好好地掌握按比例发展规律的缘故。所谓不良的后果是什么呢?第一个不良的后果是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跟不上。以钢铁为例,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在过去几年是相当快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我国钢的产量要从1952年的一百三十四点九万吨,提高到1957年的四百一十二万吨,每年平均增长25%。但执行的结果,到1957年预计可以达到五百五十万吨,每年平均增长32.5%。高速度发展钢铁工业的方针是对的,条件也是具备的,问题是在于生铁、焦炭和耐火材料的供应跟不上。炼钢平炉的利用率提高得很快,但是它前面的炼铁跟不上,后面的轧钢跟不上,这也就妨碍了炼钢能力更迅速的提高。这是由于缺乏综合的研究和综合的平衡,以致发生各个环节不能衔接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如生铁、焦炭、耐火材料供不应求,它们的价格一定自动地上涨,上涨之后,生产自然增加,价值规律在此自动地起其调剂作用。但在我们这里,这些东西都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有权可以支配,只要切实依照按比例发展规律进行,用不着价值规律来代劳。国家可以利用这个规律来达到预定的目的,它不能自动地起其作用。在我们这里的问题,乃在于平衡工作做得全面不全面的问题。这个例子,明显地指出支配这个平衡工作,不是价值规律(无非利用价值规律作为一个补助),而是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不过工作没有全面地按这个规律安排而已。这大抵是由于我们尚在过渡时期,经验不足,预见性不够所致。第二个不良的后果是运输力量跟不上。原因在于运量的急剧增长,如铁路、营业汽车和民用航空,1956年预计完成的货运量将接近或超过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1957年的水平,又加以新增的运输线路和设备跟不上运量上涨的速度。同时,各种运输工具的综合利用组织得还不够好,重复、对流、过运、迂回等不合理运输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就更增加了运输的紧张程度。按照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必须在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相应地发展运输业。若只顾基本工业建设而不顾运输业,则大建设由于没有相适应的交通运输条件,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例如在货运方面,如北京至郑州、石家庄至太原和陇海线西段的通过能力的利用已达饱和点,所以常常发生货车积压、车站堵塞,甚至有完不成运输任务的情况。在客运方面,则常常发生旅客买不到票,上车找不到座位等现象。在这里起作用的也不是价值法则,乃是按比例发展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按比例发展规律的重要,我们的建设工作必须按此规律进行。要作好这一工作,第一必须以党的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为依据,使重点和全面相结合,忽视重点或削弱重点的平均主义思想,或只顾重点不顾其它的孤立主义思想,和过分强调一个方面、一个地区的局部思想,都是同党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的,对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发展也是有害的。
我们要知道,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有机地结合着的整体,其中一定有一个按比例发展的规律。我们要透彻地研究这个规律,要全面地了解经济情况,要预见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发展趋势,才能对各种经济成份在确定计划指标时,做出一个好的统筹安排工作,把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地区联系在一个国家计划之内。这个工作异常艰巨细致,可谓千头万绪,错综复杂。若对实际经济情况了解得不够而要定出适当的指标,是很难的,势必在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前松后紧、时松时紧的不均衡现象。但要注意,虽然我们要正确地掌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但是所定的比例,并不是呆板的公式,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下,必然有程度不同的比例关系;只有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进行反复的平衡计算,才能比较恰当地规定出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而且要在实践中加以修正补充。
在这一节中有下列突出两点,要再加以研究:
(甲)这个物资供应“跟不上”的毛病,有无补救的方法?
(乙)在我们这里,支配我们计划工作的是按比例发展规律,并不是价值规律,但是我们却要利用价值规律来达到供销平衡的目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它。
现在分两段加以说明。
(甲)物资供应和物资储备的平衡
这个“跟不上”的毛病,一部分可以用物资储备的方法来补救。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尤其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上所说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的供应跟不上的现象,当然会时常发生的。这是由于没有全面地按比例发展规律安排所致。因此,在基本建设方面,对于勘察、设计、供应设备和材料等各个环节的衔接注意得不够,因而在某些工地上经常发生停工待图、停工待料、赶工窝工等浪费现象。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前松后紧、时松时紧的不均衡现象。因此,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物资、财政、矿产资源、生产能力等的后备力量,特别要增加国家的物资储备,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年度计划的顺利进行,并且还可以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的困难。下列三个例子可以说清楚这一点。第一是煤炭工业。在计算煤炭需要量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它工业超计划发展的可能性大于煤炭工业超计划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规定煤炭工业的生产水平时,必须要保有一定的后备生产能力,并建立国家对煤炭的储备制度。在考虑到煤炭工业的建设规模时,必须使建设规模和对煤炭工业生产水平的要求相适应。同时,由于矿井的建设时期长,想在年度计划中用追加项目的办法,来解决已经形成的煤炭供不应求的极度紧张情况是不可能的。第二个例子是钢材、水泥、生铁等几种物资的生产。在过去,有些部门的平衡工作做得不够好,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思想还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贯彻执行。即使平衡工作当时做得比较好,也可能由于难以预料的因素,又产生了新的不平衡。例如1954年农业的减产影响了某些工业生产,削减了基本建设,因而1955年的钢材、水泥、生铁等几种物资有些剩余,生产部门要求对外贸易部把这些剩余物资出口,以免积压并支持生产。今年初,社会主义高潮到来后,这几种物资又因需要激增而感到不够(感到跟不上),又要求对外贸易部把已经定了的出口计划中途变更。结果就可能影响对外合同的执行和国家对外的信誉,同时也影响基本工业建设进口计划的完成。假若当初把一时虚假现象的剩余物资留作物资后备,就不致有“跟不上”这样的现象发生。第三个例子是基本建设。几年来,在基本建设方面,已培养出了一支比较强大的建筑队伍,到1956年第一季度,全国建筑安装方面的职工总数已经达到一百四十一万人。他们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掌握一些新的技术。过去许多只能适合于一般民用建筑的综合性的建筑公司,已成了各种专业的工程公司。因此,建筑施工部门出现了很多先进经验,建筑安装的速度不断地加快,工期就不断地缩短,劳动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了。比如在电站建设方面,过去安装两台二万五千瓩的发电设备,从开工到第一台机组投入生产的时间是二十五个月;现在建设一个同样规模的电站,时间只用十六到十八个月。在煤矿建设方面,建设一个大型立井,在改进了施工方法之后,工期可以缩短半年到一年。但是设计工作、建筑材料和机器设备的生产,不能以同样的速度齐头并进,不能适应建筑施工的工期不断缩短的要求,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基本建设计划中很不协调的情况,就是“跟不上”的情况。因而在某些工地上经常发生停工待图、停工待料、赶工窝工等浪费现象,甚至造成某些工程不能按期竣工的现象。这说明了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是一件非常艰巨细致的工作。在初期缺乏经验的情况下,缺点是很难避免的。以后经验越来越丰富,研究越来越深刻,计划工作定必越来越准确。这是无可怀疑的。在目前可以用后备力量来弥补这些缺点。因此冶金工业部今年在提出正式建设工程项目的同时,又提出了一批后备工程项目。目的是为了在原计划中某些工程不能按计划进行的时候,可以用后备工程去代替它。对于有些由于设计和设备的原因,确实不能按原计划的时间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准备加以削减或推迟,而把那些条件具备的后备工程项目,转入正式计划。这样就可能减少材料、设备、设计和施工之间不相协调的困难,并可使基本建设比较顺利地进行,同时又保证完成1956年基本建设总的工作量。
(乙)商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的平衡(供销平衡)
在这里让我来谈谈我们如何利用价值规律来达到供销平衡的目的。近来,各地干部和职工纷纷向财政部去信,问为什么不采取每年普遍降低工业品价格的方针,而采取基本稳定工业品价格的方针?主要原因是在于普遍降低工业品的条件,客观上还不存在。因为我们化学工业尤其是有机化学工业还不发达,轻工业品不能不受着农业原料的限制。除了极少数工业品以外,不是供过于求,乃是供不应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采取普遍降低工业品价格的方针,势必发生严重的脱销现象,其结果不是被迫重新提高价格,便是人民买不到东西,出现黑市,破坏物价制度;或者国家被迫增加消费部分资金的比例,减少积累部分资金的比例,这样做势必妨碍重工业建设的速度,打破积累与消费的平衡。归根到底,降价是一句空话。1953年曾一度降价出售,结果许多商品发生脱销,不得不重新提高价格。这是我们宝贵的教训。
刺激生产来改善人民的生活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各地干部和职工同志所提出的降价多销;另一种是增加职工工资和适当地提高某些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采用那一种方法,要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原料足,设备够,可以保证生产充分的商品,则采用第一种方法是应该的。反之,如果原料不足,设备一时难以扩大,不能保证供应充分的商品,只能采用第二种方法。若不顾一切条件,盲目地降低物价,结果不是降价多销,乃是降价脱销。几年来,我国人民的购买力提高了,市场上商品的供应还能大体上适应市场的需要,工业品市场基本上没有黑市,除了个别供不应求的副食品以外,基本上没有抢购的现象。这充分地说明了政府所采取的基本稳定工业品价格的方针是正确的。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分配,在稳定的商品价格之下,是平衡的。在这里,可以看出我们如何利用价值规律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里的降价抬价是人为的,并非像在资本主义国家内,价格自动的升降来支配生产的增减;在我们这里不但价格不能支配生产的增减,而价格自己反受人的支配,我们无非利用价格来维持商品生产和商品分配的平衡而已。谁都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所生产出来的各种消费品,必须经过卖买方式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有卖买,必有货币;有货币,必有物价。而人定的物价定得合理不合理,可以决定卖买的成立不成立,生产与分配平衡不平衡,同时也可以决定商品的积压还是脱销。
十一、结尾
我在上一节中已说过,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个地区,是一个有机地结合着的整体。我们要做好计划工作,必须首先掌握按比例发展的规律,而后按此规律,使重点和全面相结合。只顾重点,忽视其它的孤立主义思想是错误的;强调若干方面、若干地区,忽视其它方面、其它地区也是错误的,是违反按比例发展规律的。我在这篇论文中,因限于篇幅,只谈到几个环节,没有谈到每个环节中的各方面。例如工业是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中的各方面也应该谈到,才得称为全面综合平衡理论。工业除重工业和轻工业一个方面之外,还有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间的平衡、原有工业和新建工业间的平衡、原料工业和加工工业间的平衡、建设规模和地质资源间的平衡、大型工业和中小型工业间的平衡、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间的平衡、国营工业和公私合营工业间的平衡等等,因限于篇幅,在这里不谈了,拟另作一文加以详细讨论。
(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