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在仰光机场
周总理答记者问
新华社仰光21日电 周恩来总理20日上午在离开仰光前,在机场答复了缅甸和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
一个记者问:阁下在仰光访问期间,中缅边界问题解决到何种程度?
周总理答:今天(20日)上午签订了一个联合声明不久即将发表。我们的观点基本上是接近的。我们是根据历史上的文件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于我的访缅感想请看我的告别词。
记者问:你在仰光期间有没有谈到举行第二次万隆会议的可能性?
周总理答:没有接触这个问题。尼赫鲁总理曾在印度告诉我关于最近举行的一次科伦坡国家会议的情况。
一个记者问:就边界问题而言,你对于在仰光的访问是否满意?
周总理答:我这次访问主要的并不是为了边界问题,而是友好访问,因为吴努主席今年11月间在北京已经同我们讨论了边界问题。由于我过去两次访缅的时间太短,因此我希望在这次友好访问中能够会见更多的缅甸朋友。这次友好访问也会促进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
一个记者问道:在已经讨论的边界问题中是否遭遇到什么额外的困难?周总理答:没有。这个记者接着又问:中缅边界问题是能够和平地解决吗?周总理回答说:当然可以和平解决,像我们这样的两个国家怎么不能和平解决。
周总理问这个记者:你是英国报纸的记者吗?记者答:是。周总理接着说:我告诉你,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英国遗留下来的,是英国殖民主义占领缅甸时、也是它对中国进行压迫的时候所造成的问题。


第4版()
专栏:

离开缅甸的时候
周总理在机场的讲话吴巴瑞总理阁下,朋友们,
我的同伴们和我在你们美丽的国家进行了十天的友好访问以后今天要同你们分别了。
在过去十天中,我们访问了仰光、曼德勒、眉谬、八莫、密支那县、喜河、东枝以及腊戍等地。我们同缅甸联邦的领袖们进行了亲密的会谈。我们见到了你们各民族的长者、兄弟姊妹和孩子们。我们还见到了你们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艺术、宗教和其他各界的人士以及青年学生。我们欣赏了你们美丽的风景以及优美的民族音乐和舞蹈。此外,我们到处看到中缅两国的国旗一起飘扬,我们到处听到人们热烈欢呼“中缅友好万岁”的声音。过去的十天对我们说来是难忘的十天。
通过这次访问,我们对你们富饶的国家的优美的、丰富多采的文化和英勇而热情的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你们有很大的发展前途。我们祝你们在建设你们的祖国中继续不断地取得成就。
通过这次访问,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中缅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你们叫我们做“胞波”。这是缅甸人民对中国人民的伟大友谊的一种表现。对于这一点,我代表中国人民向你们表示感谢。我们两国的人民不仅是亲戚,而且是兄弟。我们一定要努力在今后的世世代代中保持我们两国人民之间的密切友谊。而且,我们一定还要使这种友谊更加密切,更加发展。
通过这次访问,我本人和贺龙副总理已经同缅甸的领袖们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关系。在我们访问期间,我同吴巴瑞总理阁下举行了好几次会谈,我们还发表了一篇联合声明,重申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我们深信,根据这些原则,我们可以解决我们两国之间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此外,我们还要在各个方面促进我们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使它达到更高的阶段。以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我们两国之间的友谊是有无限的发展前途的。
亲爱的吴巴瑞总理阁下,亲爱的朋友们,在离别的时候,我再次衷心地感谢你们给予我的友好邀请,这次邀请使我们有机会在我们的近邻进行一次时间比较长的访问。我们诚恳地向阁下,缅甸政府以及缅甸各族人民表示谢意,感谢你们像接待亲人一样地接待我们。我们希望,我们将很快有机会在北京欢迎总理阁下,欢迎阁下的夫人,以及欢迎缅甸政府的其他领袖,以便酬答缅甸政府和人民这次给予我们的热情的招待和热烈的欢迎。
我祝缅甸联邦繁荣,缅甸人民幸福。
愿中国和缅甸人民之间的兄弟般的友谊日益发展。
中缅友好万岁!
世界和平万岁!
(新华社仰光20日电)


第4版()
专栏:

巴基斯坦首都欢迎周总理盛况
新华社卡拉奇21日电 20日下午,一万人齐集在卡拉奇机场欢迎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这是到机场来欢迎外宾访问的人数最多的一次。几千人站成新月和星的形状,以及中文的“欢迎”两字的形状。在周恩来总理一行所乘坐的专机从仰光飞过两千英里的路程到达这里降落以后,这几千人就解散了原来的队形,围着飞机站成了一个很大的弧形。
机场上挂着中巴两国国旗,欢迎的人群拿着无数的中巴两国的小幅国旗,并且举着上面用乌尔都文、中文和英文写着:“巴中友谊万岁!”,“世界和平万岁!”的旗帜。
周恩来总理下飞机以后,巴基斯坦总理苏拉瓦底走上前去同他握手,表示欢迎。
在演奏了中巴两国国歌以后,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检阅了仪仗队。
苏拉瓦底总理在机场上致词欢迎。他说:“我们一直在盼望你来访问,我们希望你在巴基斯坦访问期间过得很愉快。我们忘不了我们在中国所受到的殷勤接待。我们希望,在你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示酬谢,并且向你表达我们对你和人民中国的崇高的敬意。”
接着,周恩来总理发表了讲话。(全文见第一版)
苏拉瓦底总理介绍了内阁的阁员、政府高级官员、高级军官、各国外交使节、巴中友好协会领导人员和各界知名人士同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见面。
巴基斯坦总统的军事秘书代表总统前来欢迎。当巴基斯坦总理陪同中国贵宾会见欢迎的人群的时候,机场上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热情的欢呼,花瓣像雪片一样落到中国总理和副总理的身上,许多儿童和欢迎的人们向他们献了花环,欢迎的人群当中有大学生和戴着漂亮的帽子、拿着各色花伞的女学生,他们带来了乐队和笛子,高兴地演奏起来表示欢迎。人群中放出了成百个气球和一群群的鸽子。许多人站在机场主要建筑物的顶上和公共汽车的顶上向客人们欢呼。
数以十万计的市民站在从飞机场到市内的道路两旁欢迎中国客人们。汽车愈接近市中心区,人群就愈拥挤。当汽车驶过的时候,他们都挥手鼓掌。这一大队汽车在身穿红色制服手执长枪的骑兵卫队的护卫下驶入总统府,中国政府领导人员在访问期间将住在这里。
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副总理是应巴基斯坦政府的邀请来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作为期十天的友好访问的。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阿哈默德、巴基斯坦外交部代理礼宾司长特雅布吉和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耿飚曾经在19日前往仰光迎接周恩来总理和他的同行者,他们陪同周总理一行到达卡拉奇。


第4版()
专栏:

中共南昌、抚州地委作出决定
抽调大批干部充实基层
抚州地区抽调到乡里长期工作的区委级干部有四百多名,每乡可配备一人
新华社南昌19日电 中共江西省南昌地委和抚州地委最近决定从专区和县级机关中,抽调一批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基层领导力量。
南昌地区准备把现在专区和县级机关中三分之一的干部派到乡级党组织和乡人民委员会担任工作。抚州地区决定抽调到乡里长期工作的区委级干部共四百二十名,每乡可以配备一名。同时,把在撤区并乡后建立的工作队改为党的区工作委员会,以七人或九人组成。
南昌、抚州地区自撤区并乡后,大部分有长期农村工作经验的区委级干部都上调到专区和县级的领导机关,乡级基层领导力量被削弱了。虽然在基层干部中成长出不少新生力量,但他们大多数都缺乏领导农业集体经济和党的工作经验,在合作化以后,农村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就不能完全适应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大批干部上调到专区和县,使上级机关机构庞大,人浮于事,形成头重脚轻的不正常现象。中共南昌地委和抚州地委认为,如果不迅速转变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农业社的巩固和明年的农业增产,因此决定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基层领导力量,并且要求这批下调的干部,要经常深入农业社中,领导农业生产和巩固提高农业社。


第4版()
专栏:

加强基层组织的一个好办法
易槐
农村基层组织的力量亟待加强,这是许多领导机关正在着手解决的一个问题。就目前各地的情况看,大致有两种作法。
有不少领导机关已经抽出大批工作人员,组成视察团、工作队、检查组,由领导干部率领,深入到基层组织去推动工作。这当然是一种好现象。有些视察团、工作组下乡后,的确已经就地解决了许多重要问题。同时,也使领导机关更具体更及时地掌握了情况,这对加强基层工作、克服领导机关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都是有好处的。有一些领导机关采取了另一种办法:抽调大批有经验的干部去充实基层组织。像江西南昌地委、抚州地委和东乡县委(见16日人民日报四版)那样。
东乡县各乡在干部力量加强以后,工作中立刻出现了新气象,工作进行得顺利了,执行政策中的偏差错误也显然减少了。应该说,这种抽调得力干部充实基层的作法,是加强基层工作的一个更有效更根本的办法。道理是很明显的。同是一个人,把他抽调到下边去担任职务,比起作为临时派下去的工作组人员,他的责任心自然就会更强些,也更便于了解情况和联系群众。更何况,工作组毕竟不能乡乡都有,也不可能长期住在一个地方。因此,很多地方都发生过这种现象:工作组在时,工作就作得好些;工作组一走,毛病就出了很多。把干部派到基层组织担任工作,就容易避免这些缺点。特别是在目前各级领导机关普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下,与其把可以抽出的大批干部组成工作组,派去帮助工作,何不把他们就放在基层组织中呢?这当然不是否定工作组的意义。派遣工作组是领导机关了解情况、检查和指导工作的经常办法,现在要派,以后还要继续派、经常派。但是,如果要切实加强基层工作,单靠派工作组,就是不够的了。最好的办法是双管齐下,既抽人充实下层,又派人下去检查和推动工作。这应当是能够做到的。我们相信,南昌地委,抚州地委等领导机关,决不会在抽人充实下层后,就不再派人下去检查工作了。
可惜到目前为止,看到得最多的还是派工作组下去帮助工作,而很少看到抽调干部充实基层的。看来,有些领导机关的抽人下放决心还不是很大。这就不免使人担心,一则害怕用派工作组的办法代替了精简机构;二则害怕这一阵风过去以后连工作组也不经常下去了。


第4版()
专栏:

对某些机关企业铺张浪费和机构臃肿现象
鞍山市人民代表提出批评建议
新华社鞍山21日电 鞍山市在16日到20日举行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三百多名代表在会上认真审查了上届人民委员会的工作,并且对增产节约、解决人民生活中的困难等问题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代表们针对目前有些机关企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机构臃肿等现象,提出了批评和积极改进的意见。代表王子佑、韩维玉等列举了工业企业中由于不重视质量和安全造成损失的事实,要求工业生产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注意安全。代表刘承祐着重指出节约用电的重大意义,他说,如果鞍山的工业部门每年能降低耗电定额1%,节约的电量足够供鞍钢炼钢厂那样大的工厂一年的生产用电。全市每个用电户每月能节约一度电,这些电就可以用来织十三万五千公尺布,或磨二百七十万斤米。他建议代表们要在工人和市民中,广泛宣传节约用水、用电的意义。有的代表指出目前在居民中还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批评粮食部门掌握定量偏松。最后,全体代表通过了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面的增产节约运动的决议。
对目前市民生活中存在的交通拥挤、某些副食品供应不足、有些工人没有房子住等困难,代表们也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他们提出,最近市内交通拥挤,但是有些企业部门的自备车辆使用率很低,平日除了接送职工上下班以外,都闲放着。如果能够发挥这部分车辆的潜力,交通工具不足的困难便基本上可以解决。他们还建议住宅比较宽敞的干部和职工,能够发扬同甘共苦的精神,主动把多余的房子让给急需房子的工人住。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代表们一致选举了李维民为市长,王一新、刘雁林、王凤岐等为副市长。


第4版()
专栏: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
基本实现自治机关民族化
新华社南宁21日电 广西省都安瑶族自治县自去年12月成立后,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和党的领导机关的民族化。现在,全县共有干部二千七百多名,少数民族干部占86%以上。在二十八名县级干部中,少数民族有二十三名。中共都安瑶族自治县委员会,正副书记三人,第二书记是瑶族,副书记是僮族。少数民族的县委委员有二十名。七个正副县长全部是少数民族,一百零八名区级主要干部有九十一名是少数民族。
中共县委为了培养民族干部,曾经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他们经常在一定时间内讨论民族干部的思想情况和工作情况,从县委书记到委员都以身作则,分工负责培养民族干部,给各区委和各机关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县委在组织上又建立了干部分管制度,配备专职干部加强管理工作,并且在各种会议上,通过具体事例阐明少数民族干部对于开展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作用,批判大汉族主义思想,在进行具体培养工作时,县委根据民族干部的不同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教育,坚持耐心教育等待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他们,大胆信任他们,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有职有权。县委并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方法,那怕是一点成绩,也及时表扬、鼓励。


第4版()
专栏:

一批日本妇女探亲后返回中国
据新华社讯 回日本探亲的在中国和中国人结婚的七十二名日本妇女和她们的一百零五个小孩,已在15日乘英国船只从日本长崎回到青岛,并又分批离开青岛返回她们的住地。
这些日本妇女是根据中国红十字会和日本红十字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和平联络会等三团体签订的联合公报的规定,在7月和9月分两批回到日本的。随船同来的还有1953年回国的在中国和中国人结婚的日本妇女猪饲庆子,以及华侨妇女梅静花和她的三个孩子。
这批日本妇女在离开青岛前,还分别举行座谈会发表了她们这次回国探亲的感想。她们说,她们这次回到日本所接触到的日本人民,都表示希望能多了解有关新中国的情况,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和友谊。家在爱媛县的林雅枝说,她的家乡有很多青年都托她将他们的名片带到中国来,希望能和中国青年结成朋友。这些青年并且希望中日两国能早日恢复邦交,可以到中国来看一看。
参加座谈会的人对日本各地的民主团体和广大人民对她们这次回国后的帮助表示感谢。她们这次还带来了日中友好协会赠送给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和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的两幅油画,以及日本的“华交互助会”会长常田羊三给毛泽东主席和中国红十字会会长李德全的信,常田羊三在信里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协助日侨回国和释放日本战争犯罪分子表示感谢。她们还带来了有三万六千多人签名盖章的“感谢署名簿”等礼品。


第4版()
专栏:

谭云山回到印度
愿华侨搞好团结
据新华社新德里21日电 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谭云山17日下午在加尔各答向华侨们报告了他回国观光的感想及和平解放台湾的重要意义。
他在华侨举行的一个盛大茶会上诚恳地希望在印度的侨胞搞好团结,并且要求在印度的国民党员,本着良心抛开成见,团结到爱国的旗帜下来。
谭云山说,今天的祖国空前的团结,全国人民一心一意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康乐的国家。他感慨地说,孙中山先生曾说过,我们的国家是落后的,必须要“迎头赶上”欧美国家。孙先生的话说了以后已经有几十年了,旧政府一直都没有照着做,现在的新政府已经开始做了。
谭云山在北京曾会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他告诉侨胞说,政府首长非常谦虚,对各种事物都是虚心的问,诚恳的听。他还转致了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何香凝向在印度的侨胞的问候。


第4版()
专栏:

“佧佤老大”杨云章
 姚冷
在昆明我会见了到这里来开会的“佧佤老大”杨云章同志。
杨云章只在云南边疆的佧佤山做了一年多的民族工作,就被佧佤族人民热爱起来,大伙给他起了个绰号,见面就喊他一声“老大”。
“老大”在佧佤语言中,不只包含着“长辈”的意思,而且也意味着是一个忠实可靠的能干的人。
杨云章原是一个贫农,解放后,在家乡积极参加了土地改革,被选为云南景谷县景马乡的副乡长。1953年,他自动报名参军。从这时起,他做了一名光荣的边防战士。
他从1955年开始做民族工作。那年春末,他带一个工作组到了遥远而僻静的佧佤山的班帅部落。
班帅部落有九个寨子,共三百多户人家。聚居在那一带高山梁子上的佧佤族同胞,一直过着刀耕火种和围山猎兽的生活。
杨云章为了把工作做好,一边帮助佧佤人干活,一边学习佧佤语言,经过三个月的勤学苦练,他能比较流畅地讲佧佤话了。他带着谦虚的笑容对我说:“只有掌握了佧佤语言,才能更清楚、更详尽地懂得佧佤同胞的风俗习惯,懂得他们的痛苦、快乐、需要和希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佧佤人民工作。”
有一次,他到班帅部落的杨史米寨去工作。那儿的头人岩勐,是一个喜爱各族兄弟尊重佧佤礼节的人,他常常拿这个标准,来衡量各族兄弟的心。他看到被称为“老大”的杨云章来串门子,就故意请他嚼槟榔。
居住在这一带的兄弟民族,都喜欢用石灰、烟丝、沙鸡和槟榔混搅起来咀嚼,有时也用它款待客人。据说,嚼槟榔可以巩固牙齿,驱除“瘴气”。然而没有嚼过槟榔的人,是非常难于入口的。
“佧佤老大”,懂得了岩勐的心情,二话不说,就接过槟榔细嚼起来。尽管口腔感到苦涩难忍,仍然不露一点声色,继续用他那流畅的佧佤语言,对岩勐解释各项政策。
岩勐看到初嚼槟榔的“老大”,原来并不怕槟榔的辛辣和苦涩,于是,他认为杨云章确实是“老大”,并且亲热地拍拍杨云章的肩头,说:“老大!共产党的道理我全信了。”
从此,杨史米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杨史米越来越多的佧佤兄弟,见到杨云章就喊一声“老大”了。
自然,想做个“佧佤老大”,仅仅懂得佧佤族的风俗习惯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佧佤人有些什么痛苦和希望,帮助他们解决。
杨云章到班帅部落不久,就发现佧佤族的汉子们经常为自己过长的头发而苦恼。
由于过去反动统治者的严密封锁,佧佤同胞在经济和文化生活上非常落后。他们没有一把剃刀或推剪,头发长了,就用砍刀理发。理一回,疼一阵。可是,谁也不愿暴露理发时所经历的痛苦。这是佧佤同胞剽悍的特性。
杨云章发现了这个心照不宣的秘密,立刻向上级要了一把推剪和剃刀,自己又把津贴省下,买了一些最好的香皂。于是,他先后下到班帅的九个寨子,当起理发员来了。光是杨云章一人,就给四十个佧佤人理过发。有一个时期,工作组变成了理发店,佧佤汉子排队等着,他们一面欣赏推剪使人不痛而又能迅速推掉头发的魔力,一面闻着香皂沫散发出来的刺鼻香味。
阿兴寨的头人岩新,对香皂特别感到兴趣,他在几天之内,就要求“老大”给他洗过二十次头。
杨云章虽然不是理发师,现在却掌握了熟练的理发技术。杨云章也没当过医生,但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已经学会治疗普通的疾病了。从1955年1月到5月,他治好过十八个头痛、肚疼、打摆子的病人和五个被刀砍伤的人。
他还教会了佧佤人种菜,减少了佧佤人围山猎兽时所遭到的伤亡。如今,班帅部落再不像过去那样荒芜了,在宽敞的山坡上,有大片绿色的青菜地,有大片紫色的茄子园,在篱笆上,结着硕大的南瓜、累累的黄瓜和绿玉似的苦瓜。
杨云章就是这样通过治病、理发、教种菜和帮助担水、砍柴、犁地、舂米……一点一滴的平凡的工作,在班帅部落给党树立了威信,交上了许多知心的佧佤族朋友。他凭借这些朋友关系,在对敌斗争的工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今年2月间,政府邀请岩新、岩中、岩领头人去昆明参观。三位头人在动身之前,照例要按他们的风俗习惯打个“鸡卦”。因为“鸡卦”没打通,加上特务造谣,他们就决定谢绝政府的邀请。
“佧佤老大”立刻去想法打通他们的思想,他一面辟谣,一面把昆明农民生活改善的情况讲给他们听。他们认为“老大”的话忠实可靠,这才决定动身去昆明。
他们参观之后回到班帅,感到浑身是劲,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和可爱。同时不分日夜,自动宣传所见所闻。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他们对昆明的稻谷产量特别羡慕。“佧佤老大”看准了这点,立刻动员岩新头人组织互助组。他把互助组的优越性,讲得一清二楚,深深打动了岩新的心。于是,一个由十九户人家自愿组成的互助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部落出现了。
杨云章这次到昆明开会还日日夜夜在想念那个互助组。是啊!那是班帅部落的一颗启明星,它将要引导原始部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附图片)
(苗地 插图)


第4版()
专栏:民族介绍

佧佤族
在我国云南省境内,居住着二十五万多勤劳勇敢的佧佤族人民。他们主要分布在沧源、澜沧、耿马、孟连等地区。
根据佧佤族自己的传说,他们是土著民族,很早以前曾经建立过王国。在现在佧佤族居住的地区,历史上曾称为“葫芦王国”。佧佤族的男子都喜欢用黑布包头,出门、下地都佩带长刀,作为防身武器,同时也用作生产工具。妇女们很喜欢装饰,她们穿着自己织的短花裙子,带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
佧佤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也有些人兼事狩猎,一般的生产工具都能自己制造。在手工技艺方面,木匠、篾匠等都有,但都还没有同农业分离。
佧佤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在边沿地区,田地已经私有私营,私有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但是有些荒地、森林、牧场和经营条件困难的一部分山地,还是公有公用或公有私营。在佧佤族地区的中心区,还保持着过去共同劳动的一些痕迹,如共耕关系。
佧佤族地区的中心区保持有部落联盟及部落会议的社会制度。至今大部分地区还保持有“勐”的组织形式。“勐”由几个“干”(又作“吭”)组成,“干”又由几个“央”组成。一个“央”中一般都包括几个“如布”集团。“如布”集团有自己的头人,有共同的墓地,“如布”内不通婚。由各个“如布”产生的头人即成为“央”的头人,遇到有关全“央”的事,召集头人会议商讨。“干”有一定的土地界线,有共同的宗教仪式。“勐”没有固定的组织和首领。头人是群众公认的首领,他没有特权,本身也一样地参加劳动,群众有权罢免他。在边沿地区由于受到汉族和土司制度的影响,产生了各种等级制度,如王子、衙门、郎家等,他们各有大小不同的特权。
佧佤族内部有各种比较严格的规矩,违反规矩的人要受到“诫”和“罚”甚至惩办。不劳动,不务正业的,不许存在。对老人很尊敬,老弱残废,大家都有供养之责。
佧佤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由男女双方自愿相结合,父母不能强迫包办。佧佤族人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基督教。
佧佤族是一个爱歌爱舞的民族。每个村寨都设有木鼓房。木鼓是作祭祀和警号用的。拉木鼓是佧佤族青年男女娱乐的机会,他(她)们在拉木鼓时跳舞唱歌。
佧佤族地区生产力是低落的,人民生活是贫困的。解放后,佧佤族人民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很快得到了发展与改善。1954年和1955年在云南省境内先后建立了耿马傣族佧佤族自治县和孟连县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区。佧佤族人民盼望很久以来的当家作主的年代终于来到了。人民政府在佧佤族所在地的县城、农村中设立了贸易公司和贸易小组,积极地供应着佧佤族人民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佧佤族人民过去没有自己的学校,也没有读书的人,1955年底,仅沧源县就创办了十多所佧佤族小学,有近千名的佧佤族儿童已经上了学。各县都设立了卫生院,不少地区的农村中也建立了卫生小组。
佧佤族人民居住的地区,还有很多肥沃的平坝子和牧场,气候也很好,在发展农、牧业生产上有很大潜力。佧佤山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这对于发展和改善佧佤族人民的经济生活是很有利的。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民族人民的互相支援下,佧佤族人民将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第4版()
专栏:

左图 驻在广西省边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开垦附近荒地种菜养猪。这是战士们在菜田浇水。 汤庆森摄(新华社稿)
上图 驻在广西省边境的解放军战士利用假日帮助当地僮族人民收割稻子,受到僮族人民的欢迎。
翁守悦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