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更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高等学校毕业生
高等教育部学生管理司司长 宋诚
每年几万名各种专业的高等学校毕业生,由国家集中地分配使用,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过去政府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安排一般是妥当的,绝大部分毕业生都能够愉快地服从分配,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绩。但是,这个工作也有一些缺点和错误,首先是违反学用一致的原则,对毕业生分配、使用不合理和浪费人材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和严重。其次,对有一些毕业生的爱人关系和个人实际困难,应该照顾而且可能照顾的,没有给以适当的照顾;在调配毕业生的时候,对毕业生地区上的照顾注意不够。
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以及国务院在“关于1956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中,对于过去统一分配工作中的缺点,提出了明确的改进措施,使历年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不少人揭发分配工作中的缺点,积极提出了调整工作的要求。这对于改进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从已经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我感到高等学校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中的问题,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贯彻学用一致原则、克服浪费人材现象,合理分配和使用毕业生的问题。
对毕业生分配、使用不合理和浪费人材的现象,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让毕业生不必要地改行,不能发挥专长,学用不一致;一类是让毕业生做一些不需要专门知识的一般工作,大材小用;又一类是人浮于事,使毕业生长期没有工作可做,积压人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毕业生分配工作中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毕业生专业用途的官僚主义,以及用人单位片面强调本单位工作需要的本位主义。今年在拟制分配计划的时候,由于对毕业生的专业用途和用人部门的实际需要的了解不深入,对个别专业的毕业生的分配就很不妥当。
中央有的用人部门对所属单位的业务需要那一种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多少人,以及那种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去那些厂、矿、企业工作,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致拟订的本部门对所属单位的毕业生配备计划不切合实际,也造成不少浪费人材的现象。有的毕业生根据用人部门的配备计划被派遣去指定的厂、矿以后,发现所需要的根本不是自己所学的这一行。有的厂、矿计划在1957年或1958年开工,但是领导部门却过早地在今年配备生产所需要的毕业生;有的单位早已撤销,领导它的上级部门仍然派毕业生去;有的单位配备的毕业生专业虽然合适,但是人数超过了需要。结果,许多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以后,只好闲着,国家急需的有用人材就这样积压起来。
产生浪费人材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毕业生到达工作单位以后的具体工作安排得不合理。有些用人单位做人事工作的同志,对高等学校毕业生的专业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认为高等学校毕业生是“通材”,什么都能做。有的用人单位过分强调对专门人材的需要,不论什么工作,认为有一个技术人员总比没有好,有一个大学生总比一般干部强,因而对毕业生大材小用。有的用人单位,当上级部门派来的毕业生人数超过本单位的需要或者所学专业同本单位业务性质不一致的时候,不是采取正确的态度提出合理调整的意见,而是把他们当作讨价还价的本钱,要求上级部门改派一些合乎本单位需要的毕业生来交换,如果达不到要求,就不同意把他们调出去,任意让他们改行或把他们长期积压起来。
第二,对“学用一致”原则的看法问题。
贯彻学用一致原则,并不等于说一切改行都是不合理的。由于国家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各种专门人材的人数和比例,不可能完全符合实际需要。有的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同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迫切需要的人数来比较还差得很远。同时,各种建设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的生产部门和技术工种,需要一些新的专业人材,而高等学校还没来得及培养出来。为了不耽误建设的进行,不能不分配一些性质相近的专业的毕业生来做这些工作。这样做是必要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工作需要,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应该权衡各方面需要的缓急,不能因为某一方面的需要使其他方面更需要的毕业生改行。
但是,由于工作需要,要毕业生改行,必须慎重处理,要很好地研究毕业生所学专业和业务需要,比较一下那种专业的毕业生改做那些工作更适合。同时,还要向改行的毕业生说明工作需要的情况,说服他们服从工作的需要。但是有的用人单位不经过认真的考虑,就轻率地让毕业生改行,改得很不妥当,既不能解决工作的需要,又造成人材的浪费。有的用人单位甚至借口本单位工作需要,让毕业生不必要地改行,把其他单位急需的毕业生留在本单位。实际上这不是什么工作需要,而是用“工作需要”来掩饰本位主义的做法。
另一方面,有一些毕业生由于对学用一致原则的理解不正确,提出了一些不恰当的调整工作的要求。如有的毕业生认为一切改行都是不合理的,当确实是工作需要改行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服从工作的需要。有的毕业生对学用一致原则的理解很狭隘,认为一种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做一种或极少数几种工作才能算是学用一致,比如认为学中国语文的要搞创作才算学用一致。有的毕业生把是否满足个人的志趣当作学用一致的标准,工作不符合志趣就不算学用一致。毕业生的志趣在分配工作中是应该注意照顾的,但是,不能把工作需要置之不顾来照顾志趣;在分配工作中要照顾每一个毕业生的志趣是难以办到的,在这方面不应该有过高的要求。
第三,“就地分配、就地就业”的问题。
国务院“关于1956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提到:“在制定本届高等学校毕业生具体调配计划的时候,高等教育部应该尽可能地做到就地分配,就地就业。”这就是说,要求高等教育部在调配毕业生的时候,根据各用人部门的配备计划,结合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分布情况,尽可能地照顾毕业生的地区,使他们就地参加工作,避免或者减少相同专业毕业生在地区上产生不必要的互相调动。
在今年的实际调配工作中,高等教育部已经注意贯彻这种精神。师范和农科毕业生,大部分做到了就地分配。
但是,对个别专业的毕业生,地区之间不必要的互相调动仍然有,这是一种浪费,今后应该认真改进。
还应该看到目前我国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同高等学校集中的地区是不一致的,并且有的专业的毕业生仅一两所学校有,要供应全国的需要,以致毕业生的调动就比较多,许多毕业生不能不调离原地区到其他地方去工作。上海市五千多名毕业生分配在上海市工作的仅一千多名;广东省二千多名毕业生分配在广东省工作的仅九百多名。
有的毕业生对国家各方面建设的需要考虑得不够,认为在什么地方毕业就要留在什么地方工作,别的地方就不愿意去,比如上海市有的毕业生不愿离开上海,甚至要求留在上海市内,连黄浦江对岸的浦东也不愿去。这不仅歪曲了“就地分配,就地就业”的基本精神,而且把“就地分配,就地就业”作为达到个人不合理的要求的一种借口。
第四,对毕业生爱人关系和个人实际困难的照顾问题。
在调配毕业生的时候,对毕业生的爱人关系和个人实际困难一般都尽可能地给与了适当的照顾。同时,也还有一些毕业生的爱人关系和个人实际困难,应该而且可能给以照顾的,由于调配工作中的缺点而没有给以照顾。有的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爱人关系和个人实际困难,了解得不清楚,以致没有照顾到。有的学校虽然对毕业生的爱人关系和实际困难是了解的,但是执行调配计划缺乏灵活性,为了完成调配数字而没有给以照顾。有的毕业生到达工作岗位以后,所在工作单位虽然了解到他们的爱人关系或一些实际困难没有得到照顾,但是因为怕本单位的干部调出去而不去设法补救。有的单位甚至为了毕业生的调动长期扯皮,把毕业生的爱人关系和实际困难置之不顾。
同时还要看到,建设工作很多是平地起家,十分艰苦。为了适应新工业基地的建设,某些毕业生的调动就比较多。这就使得有一部分毕业生的个人困难一时难以完全照顾,需要他们克服这些暂时的困难;他们中的许多人事实上已经这样做了,热情地走上了边远地区和其他艰苦地区的工作岗位。
但是,也有少数毕业生夸大了个人的困难,提出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如有一个毕业生曾经提出,要求用人部门保证他到达工作岗位以后“有三十平方公尺的房子住”,否则他不去。有一对爱人,分配到相隔一条马路的两所高等学校工作,但是他们还要求调在一个单位。这些要求显然是过分的。
毕业生大胆揭发分配工作中的缺点,积极提出调整工作的要求,是一种好的表现,应该热忱欢迎。事实证明,绝大多数要求调整工作的毕业生,是出于想把自己放在恰当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少部分毕业生不正确地理解学用一致原则,不愿意离开大城市,过分地要求照顾等。应该怎样来估计这两方面的情况呢?我认为,积极的因素是主要的、基本的。但是,有的作分配工作的同志只看到少数毕业生的不合理的要求,看不见最基本的积极因素,认为毕业生思想落后,这就不能很好地去发现分配工作中的缺点并加以改进,就不会去正确地处理毕业生调整工作的合理要求,对工作是不利的。
采取积极的措施,消除毕业生分配工作的缺点,就可以进一步发挥毕业生的积极性,这对工作无疑是有很大好处的。用人部门应该重视毕业生的工作调整问题,主动地对毕业生的工作分配进行检查,对工作安排不妥当的,加以调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毕业生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或是看见其他的毕业生的工作被安排得不妥当,应该积极提出调整工作的意见。这对于改进毕业生分配工作,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督促。用人的单位对于毕业生合理的调整工作的要求,能够解决的,应该迅速地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也要向他们解释清楚。对于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的毕业生,应该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不应该粗暴对待。
事实上,许多用人单位已经这样做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用人单位都是这样做的。有的单位采取了各种各样错误的做法来对待毕业生的合理要求。有的单位只看见本单位工作的需要,明知毕业生分配、使用不合理也不给以调整,甚至动员毕业生树立“改行思想”。有的单位习惯于用大帽子把毕业生的合理要求压回去,毕业生一提意见就是“思想问题”,责备毕业生“不安心工作”。甚至有的单位以“停止工作”、“不发工资”等粗暴的办法对待毕业生调整工作的要求。更普遍的是上级部门以不了解具体情况,下级单位以无权处理为借口,互相推诿。这些都需要纠正。
希望有关部门共同纠正毕业生分配工作中的缺点,希望毕业学生们继续提出批评和建议,使毕业生统一分配工作不断改进,更加完善。


第7版()
专栏:

丰富多采的祖国武技艺术
蔡龙云
武术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项具有独特风格的体育艺术。它是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运动。它不仅含有技击特点,具有艺术形式,并且具有锻炼身体的价值,在保健和医疗方面也有不少功用。
解放前,武术运动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社会里,在“全盘西化”和“复古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被搞得七零八落,面目全非。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根据人民的需要把它扶植起来。但是,由于旧社会反动统治者所加在武术界的许多坏的影响,还没有能够彻底清除,群众还不可能顺利地参加武术活动,并把它普遍地发展为体育运动项目。因此,动员武术界人士和广大群众共同来发掘、整理、研究和发展武术运动,是极有意义的。
一般地说来,武术是以各种徒手拳套和各种器械的技术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根据初步的调查,散在全国各地的武术约有六百多个项目,其中拳术有一百九十九项,而属于少林拳(俗称长拳)类的有一百三十项;器械技术约有四百多项,而使用刀、枪、棍、剑四种器械的约有二百八十三项,由此可见我国武术内容的丰富多采了。
武术的最原始的形式是格斗,是人类求生存的生活技能。在原始公社时期,人类为了生存,除了觅食果实以外,还需要肉食和穿着兽皮,同时,为了保障生命安全,需要同猛兽进行斗争。这样,人类就需要有一套猎取野兽,同野兽格斗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发展,便形成了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格斗(包括进击和躲闪)技能,也就是生存的技能。到了后来,格斗技能进一步向前发展。汉书艺文志兵伎巧十三家中有“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其意用在训练军士,可见在汉代格斗已经形成了一种系统的技击。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繁盛的时代。诗人骚客漫游天下,而游侠之风也盛极一时。技击在这种社会里普遍发展并且是多向剑术技击这方面发展。著名的诗人李白就曾学习过剑术技击。这种游侠风气反映在舞蹈艺术上出现了“剑器舞”,这就促使技击同舞蹈融合。杜甫曾写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的诗。到了宋朝,表现技击的剑器舞又分向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一条走向了“戏剧艺术”;另一条走向了“武技艺术”。某些武技艺术表演家们根据武技艺术的创作原则,在长短兵、徒手等器械技击和徒手技击中吸取了素材,创作了各种各样的表现技击的充满战斗气魄的艺术作品。“武技艺术”的创作必须在各种技击特点和技击规律中去汲取素材,所以这些创作家们也必然是个懂得技击的人物。这样,“武技艺术”和“技击”就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这个统一的体系就为今天的武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武术运动在今天它还是包含着“技击”和“武技艺术”这两个基本方面。武术在今天能够走上体育的道路是同它本身的特点和群众的需要分不开的。
先拿“技击”来说。“技击”在今天发展成为系统项目的,在徒手方面有散手(中国拳击)、推手、摔角等等,在器械方面的有击剑、刺枪等等;散手的特点是手足并用,全身肌肉的张力极大,而动作非常迅速,这就能够将肌肉锻炼得灵活和富有弹性;并且由于肌肉活动的剧烈,这就同时提高了呼吸系统和心脏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另一面它又能锻炼打击的准确性和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沉着、机智等意志品质以及力量、速度、耐久力等。推手的特点是运用肘、腕、掌、指的本体感觉,来帮助判定对手肌肉力量上所发生的最细微的变化而滑避这种力量或借劲发劲地将对手推出。这就要求本体感官机能和中枢神经提高功能,能够迅速变换抑制同兴奋作用的复杂过程。摔角的特点在于克服活的阻力。它能使肌肉发达,并能提高心脏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它在发展力量和机敏等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击剑、刺枪等运动能够培养人们进攻和防守的技巧,培养人们的注意力和迅速辨认情况的能力,由于进行击剑、刺枪时,情况变化不定,人们要能及时地辨清并能进击,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视觉、感觉等机能感受非常敏锐,这就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了神经系统同各部肌肉活动的协调机能。正因为这样人民群众才喜爱它,用它来锻炼身体。目前除了击剑、刺枪和散手还没有一定的防护用具,危险性较大,没有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以外,像摔角、推手在全国各地已很普遍。这样,它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运动”。
再拿“武技艺术”来说。它除了使用器械如刀、剑、棍、枪等以外,在徒手中还分有各种拳系,每个拳系中又各有很多“武技艺术”的创作,有的“轻快飘逸”,有的“雄伟浑厚”,有的“跌扑翻滚”。这就赋予了它以音乐、美学、体操等综合性的艺术价值。“武技艺术”的每个作品中,动作同动作之间的连续,都有着急、缓、轻、重、强、弱、大、小的劲力和顿挫,构成了整个作品的旋律。同时在每个作品中它都有着完整的、匀称的、轻盈的、明朗的构图和画面。如果从所有的作品来看,那么整个的“武技艺术”它包含着伸屈、回转、平衡、跳跃、滚翻等现代体操的动作,因此,它又无异是中国的古典艺术体操。“武技艺术”中由于包含着体操所应有的动作,所以它对人们身体各部肌肉的发育、各部关节的灵活、各韧带的伸长和巩固以及平衡感官、神经同肌肉活动的协调机能都有一定的作用。“武技艺术”的多数动作是由大肌肉来执行的。因之肺活量比一般的体操高,促使了血液循环器官和呼吸器官活动的高涨,这就能完成锻炼体质的任务。“武技艺术”的锻炼需要有较长的艰苦过程,要求我们具有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武技艺术”由于它含有着舞蹈的形式,具有一种旋律鲜明、动作优美的强烈的美的感觉,可以培养人们审美的正确观点和热爱艺术的兴趣。此外,由于某些拳系,像太极拳虽然缺乏跳跃、滚翻和一定数量的平衡等动作,但它的活动多注重在呼吸,对内脏的锻炼起了特别的作用——医疗作用。“武技艺术”由于它是综合性的艺术,在体育上起着较完整的作用,所以人们喜爱它,认为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手段,它也就很自然地发展成为“古典艺术体操”。
从无数的武术锻炼者的锻炼效果看,武术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有些项目在指导原理和技术训练方面不仅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的理论,而且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它对身体训练方面的要求也是非常明确的。如太极拳在身体训练方面要求上下相随,内外一致,反应迅速,动作灵敏而轻松、缓和,成为特别适宜于年老体弱的人的锻炼项目。长拳虽有许多门派,但在已发现的五十多种拳术项目中,也具备了许多共同特点。同时,它的勇敢、敏捷的优美形象,吸引人们去进行锻炼。但是,由于武术被反动统治阶级的长期利用,以及宗派分立,造成了技术上的零散混乱和迷信一些荒诞的说法,因此整理武术运动,要注意推陈出新,去粗存精,把一切有益于人民身体健康、艺术形式优美的项目收集起来,加以研究整理,依据各种项目的不同性质,明确它的使用目的、对象,在技术上使成为有标准,有规则,科学化的体育运动项目。
由于武术运动的历史悠久,项目繁多,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它的整理任务。目前,可以先抓住为群众所特别喜爱,在群众中发展得最普遍的项目进行整理,创造经验,逐步推广。在整理工作过程中,应当反对以体操的形式来要求武术,但也不能忽视体育运动的科学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保存武术遗产,和防止盲目的发展。
这次在北京举行的武术表演比赛,虽然项目不多,但已经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可贵的资料,对今后继续收集、研究整理武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相信,在武术界人士和广大爱好武术的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武术运动将成为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一部分。


第7版()
专栏:

祝南斯拉夫电影周开幕
文化部电影事业管理局副局长 司徒慧敏
从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我国各大城市将举办南斯拉夫电影周,放映南斯拉夫的优秀影片“当机立断”、“旧恨新仇”、“小勇士历险记”和“他俩”。在这中南人民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日子里,我不禁回忆起不久以前在南斯拉夫访问的情形。
南斯拉夫是一个美丽的国家,那亚得里亚海的碧绿的海水和那晴朗的蓝天是使人永远不能忘怀的。但是更可贵的却是南斯拉夫人民对于我们的深厚的情谊。他们是那样真挚、热情地来欢迎、接待我们。记得在波拉的海水浴场上,我曾遇到过一个医生。他知道我是中国人以后,立刻热情地跑来和我交谈。经过这次接触后,我们再见面时就像老朋友一样亲热熟悉了。后来我因为牙痛不能到海滩去,这位医生就到旅馆里来看我。他虽然不是牙医,但他仍根据一般医生的经验,教给我许多护理的方法,并且还特地到附近一个小镇去买了止痛药来送给我。我衷心感谢他。我知道,这不仅是他个人对我的关怀,而是中南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的具体表现。
在南斯拉夫访问期间,我参加了南斯拉夫第三届民族电影节,看到许多南斯拉夫优秀的影片。
南斯拉夫的电影艺术事业还是比较年轻的。在反法西斯战斗的年月中,南斯拉夫只有少数电影工作者用手提摄影机在前线纪录一些战斗事迹;正式影片生产,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情。但是在短短十二年中,南斯拉夫电影艺术事业却已有了飞跃的发展,不但每年可以生产一定数量的影片,而且在作品的质量上也有着可喜的成就。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队伍的成长和壮大。许多年青的电影工作者,过去没有在正规的电影学校学习过,也没有接触过电影工作;但是战争结束以后,由于工作需要,他们立刻放下了武器,投身到电影艺术事业里来,并且在工作中得到锻炼,逐步由一个外行而变成为一个优秀的电影艺术家或者技术工程人员。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对待工作的高度热情和刻苦精神,实在是值得我们的电影工作者学习的。
正因为南斯拉夫的电影剧作者、导演、演员等大都有着对敌斗争的经历,深知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的苦难,所以南斯拉夫影片中,很多都是描写历史事件和斗争史迹的。这可以说是南斯拉夫电影艺术的一个特点。这一类题材的影片对于我们来说,就是非常亲切的。除此以外,南斯拉夫也有一部分反映现代生活或者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这些影片也将南斯拉夫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表现出来。
在这次举办的南斯拉夫电影周中,我们就将看到南斯拉夫电影工作者摄制出的优秀的影片。我们相信,通过这些影片的放映,一定会加强中国人民对于南斯拉夫人民的了解,一定会促进中南两国人民的友谊。在这里,我预祝南斯拉夫电影周的成功,并代表中国电影工作者热烈地欢迎我们的友人——南斯拉夫电影代表团的代表们。


第7版()
专栏:

上海文艺界人士
讨论昆剧音乐和表演艺术等问题
据新华社讯 上海和北京的一些戏剧和其他文艺工作者,最近在上海举行昆剧观摩演出的期间,对昆剧的音乐、剧本、表演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音乐组的许多人认为昆剧音乐虽然有笛、琵琶、箫等器乐,但还是比较单调,应当适当增加其他乐器。昆剧中锣鼓的使用缺乏变化,也应该改进。有人认为昆剧音乐格律很严,限制了演员的表演,提议以折用曲牌来改革曲牌的运用。剧本组集中讨论了如何对待传统剧目演出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除了少数有严重反动性的剧目不宜演出以外,对大多数传统剧目都应当整理和改编演出,这样才能使上演剧目多样化。
大家对昆剧丰富、优美的表演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在这次昆剧观摩演出的八十多个剧目中,有不少剧目的表演艺术深刻细致,舞蹈身段也很优美。大家认为著名昆剧演员韩世昌在“游园惊梦”中,把一个少女怀春的心情表演得十分动人。白云生在这一剧中,飘渺缓慢的步伐对表现一个人物所处的幻梦境地,也显得非常成功。大家认为这些名演员几十年辛勤劳动而创造出来的各种精湛的表演,应该纪录下来,加以保留。表演组还讨论了南北昆剧表演特点,分析、探讨了昆剧表演艺术的传统,研究了昆剧舞台动作的语汇。
在座谈会上,大家还讨论了昆剧如何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来丰富和发展昆剧。这些讨论内容,将写成学术论文,供戏剧界及昆剧研究者参考。


第7版()
专栏:

五十多种新年画出版
据新华社讯 题材广泛和形式多样的新年画,现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朝花出版社出版了五十二种,共印刷了三百二十八万多份。
今年新出版的“门画”,是富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年画,采用“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为标题,画面上表现娃娃们欢乐歌舞的情景,周围装饰着五谷和家畜。“农历图”的作者采取农村中张贴“灶禡”的形式,画上有二十四个节气表。用剧照组成的年画“万水千山”和“洛神”等也是年画形式上的初次尝试。
新年画中的国画比往年都多,著名的国画家于非暗、刘奎龄的作品制成了年画。


第7版()
专栏:

新华书店沈阳分店
收集到大批古书画
本报讯 新华书店沈阳分店今年收集了大批有价值的中、外古书和绘画,计有古典文学、历史、科学技术、医药、农业、历史资料等各方面的古书三万五千多部,七万多册。其中有明版的著名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证治准绳”,有明版“乐府诗集”和研究我国文字创始的“三代吉金文存”,有几乎失传了的我国清代手指画家高其佩的亲手画“山水中堂”。清代咸丰年间关外著名诗人魏燮均亲手墨写自作诗二十多首。这些古书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现该店已把这些古书分别供给沈阳农学院、药学院和辽宁图书馆等十多个单位的教师、科学家和中医师,作为他们研究参考之用。 (沈)


第7版()
专栏:对批评的反应

改进了看病制度
10月25日人民日报刊载的路闻同志反映我院第一门诊部看病制度不好并建议改进的意见是正确的。我们感谢读者的批评。本院电话预约和限额诊病制度已先后废除。
过去我院负担着六万二千多职工及家属的预防医疗任务。由于诊疗工作人员不足,存在着看病拥挤和有少数人挂不上号的现象。那时为了消除拥挤和混乱现象,拟通过电话预约及集体宿舍定额预约,以减少病员时间上的浪费,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为了使问题彻底解决,现在我们已经先后同济南市居仁堂中医师,济南市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联合医疗机构及其所属分诊所二十一个诊疗单位,订立了委托医疗合同,使看病拥挤和挂不上号的现象基本上消除了。但新的措施还不能说完全没有缺点,今后我们当根据实际情况,注意不断的发现问题,逐步加以解决。
济南铁路管理局济南中心医院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