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基本粒子研究的发展
金星南
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的原子所组成的科学论证,基本上是在上世纪内确立的。著名的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表明了各种元素的原子之间的内在联系。氢原子是最简单的原子。它是由一个带正电的粒子和一个带负电的粒子所组成的。我们把带正电的粒子叫做质子,带负电的粒子叫做电子。质子比电子要重一千八百多倍。人们认为质子和电子是用来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
原先人们认为光是一种波动,在上世纪末科学家建立了光的波动理论。但自从光电效应(光照在金属上能使金属放出电子,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发现以后,人们就企图用波动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所得到的结论是和实际相矛盾的。要得出和事实相符合的结论,人们应该把光认为是一种粒子,这种粒子叫做光子。所以光子具有波动特性和微粒特性。粒子对于这两种特性的统一是近代物理学的伟大成就之一。光子不带电,永远以光的速度(每秒钟三百亿厘米)运动着。它的性质和质子、电子都不同,它是另一种基本粒子。
人们对原子核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之后,才知道基本粒子不只有电子、质子、光子,并且所谓基本粒子也不是最简单的粒子。它们呈现着很复杂的现象,是很复杂的粒子。
在研究原子核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中子。中子是从原子核内部放出的,所以人们作出这样的结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中子的特性和质子、电子、光子都不同,它不带电,但它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差不多相同。此外,中子还有一种特性:它是不稳定的,它能蜕变为质子,并且同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质量很小(不及电子的质量百分之一)的不带电的中微子。中子的平均寿命为十三分。
中子是一种基本粒子。虽然它能蜕变为质子并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中微子,这绝不表示中子是由质子、电子、中微子三个基本粒子所组成的。因为在很多原子核的蜕变现象中,我们常常见到原子核中的质子也能转化为中子,并同时放出一个带正电的电子(即所谓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中子的蜕变是中子的固有特性。
中微子也是一种基本粒子,由于它既不带电,质量又小,所以我们很难发现它。但我们在蜕变理论的研究上必须要假定它的存在。以后人们做了许多实验,都肯定了这个假定是正确的。
正电子是在研究宇宙线的时候首先发现的。它的质量和电子相同,但带有正电,它也是一种基本粒子。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能量较大的一兆电子伏以上的光子在某一原子核附近,可以同时产生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即所谓对产生。电子和正电子也可以转化为光子。由此可见,基本粒子的相互转化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上面所叙述的是1935年以前人们对于基本粒子的认识的情况。这些基本粒子大概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质量较轻的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正电子;另一类是质量较重的粒子,如质子、中子。
最近人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即反质子。它的质量和质子一样,但它所带的电荷和质子所带的电荷相反。
当1935年人们研究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间的强大的作用力(即核力)的时候,在理论上预言了有一种质量约为电子质量二百倍的粒子存在。后来在1937年研究宇宙线时,发现了质量为电子质量二百零七倍的粒子,当时认为这种粒子就是在核力理论上所预言的那一种粒子。但是以后知道这种粒子和原子核的作用力不大,所以不能认为它是在核力理论上所预言的那一种粒子。人们称这种粒子为米欧介子。因为它的质量是在电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之间的,所以称之为“介子”。米欧介子可以蜕变为一个电子和二个中微子。
在1947年,人们又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的介子。这种介子称为派爱介子,它和原子核的作用力很强。除发现带正电的派爱介子和带负电的派爱介子外,人们还发现了中性的(不带电的)派爱介子。带正电的派爱介子和带负电的派爱介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二百七十三倍,它的平均寿命等于米欧介子的平均寿命的百分之一,它可以蜕变为带电的米欧介子和中微子。
中性的派爱介子的质量为电子质量的二百六十五倍,它的平均寿命等于带电派爱介子的平均寿命的一千万分之一,它常蜕变为二个光子。
派爱介子不仅在宇宙线中可以找到,人们现在可以利用高能加速器人工制造派爱介子。这样,人们就可以控制派爱介子的产生。这就使得我们能够更详细地来研究派爱介子的各种特性了。
由于研究技术和研究条件的改进,人们在高山上利用云雾室和照相乳胶进行宇宙线的研究后,又发现了很多新的基本粒子。目前已经发现的这些基本粒子,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质量分为两大类:其中一类基本粒子的质量比派爱介子约大三倍,这类基本粒子称为重介子,里面有带电的和中性的。另一类基本粒子的质量比中子、质子和反质子都重,这类基本粒子叫做超子。超子也有带电的与中性的。
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重介子和超子有许多种。
重介子与超子不但能在宇宙线中找到,并且人们也能利用高能加速器的人工方法获得。这样对于人们研究重介子和超子的特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现在人们在研究基本粒子的过程中,首先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初步地探索某类基本粒子的产生条件和一些主要特性,然后再造高能加速器来产生这种粒子,作更详细的有系统的研究。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很可能发现比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重介子与超子的数目更多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数目增多,以及对于它们的特性的了解,对于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是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的。人们对于原子的研究,就能从宏观世界的认识深入地进入微观世界的认识。对于基本粒子的研究,必定可以使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更进一步。到目前为止,人们对于基本粒子的认识还十分不够,还处于初步的阶段。对于基本粒子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规律的研究还是刚刚开始。所以这片物理学领域中的新园地是需要很多刻苦耐劳的科学家们去开垦的。
我国的科学家对基本粒子的研究一向是注意的。今天他们在党和政府对科学研究工作坚强的领导下,在这方面一定能作出新的贡献。


第7版()
专栏:

谈谈支配课余时间
白辽
在高等学校里,过去硬性安排学生全部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甚至采取发指示图表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并且抑制了个性特长的发展。大学生学习的基础、兴趣、爱好以及身体条件等等,都不一样,对每门课程需要的复习时间当然也不一样。硬性地对每个学生都提出同样的要求,必然会产生不好的结果。对某一门课程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复习,还嫌不够,以致对那门课程掌握得不深不透,甚至达不到最低限度的要求。对某一门课程有些基础的学生,可以少花时间去复习,但是限于规定,为了免受批评,只好也多花不必要的时间。规定学生全部学习和生活的时间的目的,本来在于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实际上却起了要求平均发展的作用。学生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课余的学习和生活,也就无法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特长,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自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学期开学以来,各高等学校为了更好地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课余时间交给学生自由支配,是一个及时而重要的做法。
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就是让大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课业情况和其他条件,有计划地、合理地并且灵活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和锻炼,更好地培养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以适应祖国建设的需要。大学生们一般都有很高的自觉性,这样对他们要求是合适的、应该的。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的办法实行以后,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大大活跃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学好自己的专业并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方面,获得了更加显著的成绩。学生在自觉的基础上,加意地爱惜课余时间,认真地对待学习。许多学生不仅相对地减轻了以往因为课业过重而在精神上引起的过分紧张,而且也扩大并加深了所学的知识,在政治时事的学习和文娱体育活动的安排上也有了更多的方便。
现在的问题是,有一部分学生误解了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的意义。他们认为所谓自由支配课余时间就是可以随便乱用课余时间。他们无计划地、无益地消耗时间,除了上课以外,有的任性地睡觉,有的谈天、闲逛。他们学习马虎,生活散漫,甚至妨害了多数学生的正常的学习和休息。如果有人对他们提出建议或批评,他们会说干涉了他们的“自由”,使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受到限制或伤害。他们在“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的借口下,一些应该参加的集体活动也不参加了,身体的锻炼也放松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应该设想,他们长此散漫下去,如何能完成学习任务?如何能培养自己成为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祖国建设所需要的人?学校是一个集体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果为了追求个人任性的“自由”,而不遵守学校的一些必要的纪律和制度,少数人的无益的行为妨害了多数人的学习和生活,是应该容许的么?可以相信,这样极为浅显的道理,应该为大家所了解的。
在这同时,另外的少部分学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的学生把课余时间完全用在学习上,而把必要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抛弃不管。这种做法违背了全面发展的原则,显然也是不对的。况且,有的学生读书贪多,找了许多书籍阅读,可是消化不了;有的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多加考虑,凭一时高兴,不适当地选读选修课,结果又忙乱起来。
产生上述不健康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有些学生对自由支配课余时间这一新措施的意义还认识不足;或者,他们中有的还不善于自己安排时间。另外,究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独立钻研和独立工作,在一些学生中也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新措施实行以后,学校领导方面没有及时很好地宣传,而学生中又有许多刚来自中学,对于如何在大学里学习还很生疏,不善于自己安排时间,这是可以理解的。
要改变这种不健康的现象,就要求学校行政方面、党组织、青年团组织和学生会,针对实际问题,具体研究解决,要向学生进一步说清楚自由支配课余时间的意义,引导学生去正确支配时间,不要浪费时间。高等学校学生中的班干部们,应该正视目前工作中的困难,克服过去工作方式生硬和一般化的毛病,积极地支持那些爱惜时间、认真学习并注意维护公共利益的学生;同时采取个别说服教育的方式,对一些学习不认真、不爱惜时间的学生,进行劝导,并帮助他们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
正确地支配课余时间,是大学生们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带有关键性的一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自觉地掌握时间,善于作时间的主人,不要把大好光阴浪费过去,珍惜可贵的大学生活,把自己培养成为能够胜任祖国建设事业的人才。


第7版()
专栏:

北京古观象台的新生
北京天文馆馆长 陈遵妫
在北京建国门南边,有一个世界驰名的古观象台。它建筑在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年),当时叫司天台,属于太史院。到明代改为观星台,清代把它叫做观象台,属于钦天监。现在改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馆的一部分。
在观象台上,现在安装着清代制造的八件仪器,就是天体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经纬仪、纪限仪、赤道经纬仪、象限仪和玑衡抚辰仪。它们都是用铜铸成的,器脚和柱子雕刻着精细的龙和其他的图案。台上本来还有明代制造的浑仪、简仪、圭表和漏壶等,在九一八事变后,被反动政府搬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去了。
这些明清时代制造的仪器,在天文学上和艺术上都是无价之宝。1900年义和团运动的时候,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法、德两帝国主义国家曾把这些仪器劫走。法国劫走的仪器,被装在法国驻华使馆,到了1902年才归还我国。德国劫走的则被搬到波茨坦离宫,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根据凡尔赛和约,于1921年才从德国运回北京。
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除这些清代的仪器仍然装在原来的位置以供大家参观外,最近还增辟了其他五个展览室。这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室、中国的历法展览室、中国近代天文工作展览室、天文图片及书刊展览室、天文馆介绍展览室。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室里,陈列着有关我们祖先所观察的天象的照片和我国古天文学家的塑像。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们祖先遗留下很多天象观察的记录。比如对于太阳黑子、日珥、日食、月食、哈雷彗星、天琴座流星雨和新星等现象的记录,都是世界上最早最可靠而有的还是最详尽的;各国学者对于这些记录,都表示过钦佩和惊奇。我国还保存着世界上最古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的遗址;还有杰出的天文学家,像汉代的张衡(78——139年)、南齐的祖冲之(429——500年)、唐代的僧一行(683——727年)和元代的郭守敬(1231——1316年)等。从这个展览室里,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在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
在中国的历法展览室里,介绍了有关中国历法的史料。天文学是由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发达起来的。我国最古文献之一的“尧典”就有“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记载,这就可以说明我们祖先对于人类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历法”已有了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祖先为了要推算日月星辰,就殷勤地去观察天象,发现它的规律,按它的规律来决定一年的季节,编成历法,使农事能够及时进行。因而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也就是一部历法史。
我国在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历以前所用的古六历,原本早已散佚,后代推究只能知道其大概。自太初元年改用三统历以后,一直到清初改用时宪历止,在一千七百多年里面,虽然改历的有七十多家,提出的历法有一百多种,而原则没有变更过。汉太初的三统历采用邓平、落下闳的八十一分法(即规定一月为二十九日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日);南齐祖冲之所撰的大明历,计入虞喜所发现的岁差(天球上赤道的极,约以二万六千年的周期绕黄道的极一周的现象叫做岁差);唐傅仁均造戊寅元历,才用定朔(即以太阳月亮黄经度相等的时刻为朔);元郭守敬的授时历废除古代的历元(古人算历一定要以甲子那天恰好是夜半朔旦冬至,作为起算的开始,这叫做历元);这些可以说是中国历法的四次大改革。至于清代的时宪历,采用西洋方法来配合我国旧历的体系,以及辛亥革命以后的采用公历,虽然也是很大的改革,但在意义上不能和前四次的改革相提并论。
历法展览室里还陈列着西藏历法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不独可以知道西藏民族是祖国一个勇敢、智慧、富于创造性的优秀民族,还可以知道汉藏两民族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此外还陈列着中国历代的多种历书,并用图表来说明“年、月、日、节气”的道理,以及重点地指出旧历书所载那些“九宫格,男女命宫……”等说法和星相家所谓“天机不可泄漏”的迷信是没有道理的。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天文工作约可分为四个时期。从1911年到1928年是倡导时期。在这个期间,主要是筹建中央观象台的工作,接收了德帝国主义所办的青岛观象台;在1922年10月30日,成立了天文学会。当时,由于帝国主义者挑拨军阀进行内战,经费困难,天文工作得不到进一步开展。
从1928年到1937年是草创时期。在这期间,在反动政府不重视科学的情况下,由于天文学家的努力,建立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而毫无外国人帮助的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第一个大学天文台,可以说是打下了我国近代天文学的基础。在1926年和1933年,我国参加了国际经度测量。1935年正式加入国际天文协会。1936年派观测队到苏联和日本去观测日食,是中国第一次派科学家到国外去作科学观测。
从1937年到1949年的十二年间,是我国近代天文工作最艰苦的时期,工作大部停顿。由于天文工作者的努力,当时还在昆明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天文台,进行了1941年和1948年在我国境内的日食观测。
1949年全国解放以后,我国的天文学工作和别的科学一样,得到了新生和壮大。七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组织和建设的工作,使我国的天文工作逐步走向有目的有计划地为祖国建设而服务的道路,并且积极学习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天文学的先进成就。在这短短的时期,扩建了紫金山天文台,接管了原来属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天文台,使天文观测和研究逐渐走上轨道。此外,还建立了南京大学数天系,大批地培养青年,为新中国天文事业补充新生力量。
在中国近代天文工作展览室里,反映了上述我国近代天文工作的情况。除了可以看到各天文台建筑物和设备的照片外,还可以看到我国天文工作者正在观测和研究的情况。例如小行星紫金一号和二号的发现及其位置的测定,关于太阳内部结构的研究,航空航海历的编算,授时的测时、守时、播时,收时的四个步骤,以及我国和苏联合作的微星星表的计算等工作情形,都可以由图片中得知其大概。从这个展览室里面,可以看出在反动政府统治期间,我国天文工作者的努力斗争的成果,同时可以看出解放前和解放后中国天文工作的对比。
在天文图片及书刊展览室里面,除了有关太阳系和恒星系的各种天体的图片外,还陈列着辛亥革命以来的天文书刊。这些书刊自然还是不完备,但有很多是绝版的或是不大容易看到的。从这些书刊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的天文学,已经从通俗逐渐走向提高的道路。
在天文馆介绍展览室里,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天文馆的情况。北京天文馆在去年霜降正式动工以来,由于民主德国工程师和北京市设计院工程师们的努力,主楼的天象厅圆顶的钢架已经在国庆前夕合拢起来。这个工程的结构在中国讲还是第一次。凡到北京动物园游玩的人,近来都可以远远地看到银白色的圆顶。这是专供普及用的天文台,里面将装置十三厘米的折射望远镜。和天文台相对称的位置,还有一座气象台,也正在建筑中;它在中央气象局帮助下,将逐步成为一个设备较为完善的气象台。我们争取在明年国庆节全部完工,和首都观众见面。北京天文馆的建立,表示着中德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这个展览室里还展览了一部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天文馆工作的图片。
此外还附有科普箱展览室两间。科普箱是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为了配合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便利各地宣传科学知识而特别制造的。
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自今年“五一”和大家见面以来,国内外参观者很多,他们给我们提供很多的宝贵意见,经常给我们热诚的鼓励。有的苏联专家说:“这样有悠久历史的遗址,应该把它扩充起来”。大家对于我们工作的热爱和支持,对于我们的期望,增加了我们工作的信心,我们应该加倍努力,使我们祖先在天文学上的辉煌成就和光荣传统得以发挥光大。(附图片)
清代天文仪器


第7版()
专栏:

蒙中苏历史学家开会
研究合作编写蒙古史的问题
据新华社讯 蒙古、中国、苏联三国的历史学家13日在乌兰巴托举行会议,研究合作编写蒙古史的问题。
蒙古科学委员会主席扎布瓦拉尔在会上讲话说,三国人民有密切的历史关系,合作编写一部蒙古史是有意义的,这标志着三国友谊的发展和巩固。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蒙古史研究室主任翁独健在会上感谢蒙古科学委员会的邀请。他说,三国合作编写蒙古史不仅将在科学方面作出贡献,并且将增强三国的友谊,对研究三国的历史也有很大帮助。
曾经参加编写过蒙古史的苏联考古学家吉谢列夫表示欢迎和蒙、中历史学家共同编写一部更完整的蒙古史。他并且介绍了有关的资料。
会议在蒙古部长会议第一副总理、历史学家锡林迪布的主持下开始讨论编写蒙古史的计划。
中、苏历史学家都是应蒙古科学委员会的邀请来到乌兰巴托的。
按蒙、苏两国历史学家前曾合作编写一卷本“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俄文本于1954年出版,新蒙文本于1955年出版。我国民族出版社根据新蒙文本译为旧蒙文,业已出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正根据俄文本译为汉文,定于明年出版。现在蒙、中、苏三国历史学家准备合作编写的是三卷本“蒙古人民共和国通史”。


第7版()
专栏:

三种美术刊物即将创刊
本报讯 全国性的美术刊物,除原有的“美术”月刊、“漫画”半月刊和“连环画报”半月刊以外,今年国庆节又创刊了“版画”双月刊。这个刊物是由北京和上海的一部分版画家组成编辑委员会负责编辑,而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创刊后得到全国关心版画创作和爱好版画艺术的读者的热烈欢迎,创刊号出版不久就卖完了,现在已经再版。
最近,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准备陆续出版“国画”、“工艺美术”和“雕塑”三种美术刊物。“国画”预定在明年1月创刊,已聘请叶恭绰、启功、胡佩衡等担任编辑工作。“工艺美术”和“雕塑”都是季刊,将分别由工艺美术家和雕塑家组织编辑委员会负责编辑。(一风)


第7版()
专栏:

中国人民大学教师
开始讲解各门科学的各学派不同观点
据新华社讯 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们已经开始在讲台上讲解各门科学的各个学派的不同论点,以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中国历史教研室古代史教学小组的孙家骧、郑昌淦和谭惠中等三位教师今年分别为历史系、档案系一年级的学生讲授中国古代史。在古代史分期问题上,他们基本上都是同意教研室主任尚钺的观点的。但他们在讲课时,都注意介绍了郭沫若、范文澜等各个学派的论点,系统扼要地介绍分析了这些论点的依据,以及相互间主要分歧点。教师们还提出各个主要学派的有关资料作为学生自学时的参考。
在两次古代史课堂讨论会上,分别同意郭沫若、范文澜、尚钺等人的观点或抱有自我见解的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学生们为了要驳倒自己认为不对的某个学派的论点,往往要翻阅很多参考书和有关的文章。学生们现在获得的知识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接受的,所以就能够巩固。
其他各个系教师们同样也注意在讲课中贯彻百家争鸣。哲学教研室讲师刘炯忠为马列主义研究班哲学分班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规律性一讲时,介绍了当前学术界还在争论的很多问题的各种不同见解。教师沧南为经济系本科学生讲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定义和关系的时候,还提出了自己对过去已有的定义的不同看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