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慈善家和强盗
梅碧华
据说,在一些“文明”国家里,有一种强盗在行抢的时候是戴上假面具的。作贼心虚,掩饰一下,以免被人识破,这倒也符合“盗亦有道”之说。
但是,这种戴假面具的强盗,毕竟只能算是极通常的手法,原不足为高明的强盗所仿效。有些高明的强盗固然也戴假面具,却不是上面说的那种假面具,而是“高明”的假面具,就是装成“慈善家”的样子,带着一脸悲天悯人的笑容闯进人家的家里去。
法西斯分子在布达佩斯杀人放火的时候,“自由世界”里的慈善家们出场了:“匈牙利急需血浆、绷带和药品,……”,接着,装运药品的飞机“几乎是不断地一队队从奥地利机场飞往布达佩斯”。看样子,他们真是“有求必应”的慈善家了。
然而奥地利“人民之声报”揭露道:“这并不是像官方消息所说的,运送的是药品;如果用这么多飞机运药品,这些药品就会够整个欧洲用的。”嘿!这么寥寥数语,慈善家的勾当就被戳穿了:药品云云,却原来是霍尔蒂专政时代的旧军官和士兵,加上西德边防军的汽车等等。慈善家为什么如此“积极”,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提起这个霍尔蒂,我还得不辞笔污介绍一下。霍尔蒂是1919年到1944年匈牙利的独裁者。这个家伙是1919年在帝国主义国家帮忙之下,在颠复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之后,窃得政权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霍尔蒂是奥匈帝国的海军司令官,后来成为海军上将。大战以后的匈牙利是一个内陆国家,当然不会有海军。那么,这个海军上将又怎样表现其赫赫武功呢?原来他在匈牙利对共产党和劳动人民进行了异常残酷的白色恐怖。就这样,这位海军上将是在血的海洋里逞能的。
匈牙利反动分子的复辟,就是霍尔蒂法西斯分子的复辟。他们梦想重演1919年:把匈牙利人民推向血的海洋。
可是,今年到底不是1919年。一转眼功夫,霍尔蒂的后裔们的阴谋被粉碎了。跟着“救济”对象的被肃清,“救济”主的“高明”的假面具也被撕掉了,人们看到的是一付不折不扣的强盗的嘴脸!


第8版()
专栏:

图书馆里的老管家
曾昭安
在北京图书馆书库里,工作人员们穿梭似地东奔西跑,找寻读者所要借阅的书。在忙碌的人们当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在辛勤地工作着。
“韩伯伯,这本书在哪里?”当年青的图书管理员因为寻不着书,不好意思地跑到他面前问他时,他总像长辈一样和蔼可亲地含着笑说:“在那边,东头最后一个书架上。”或者亲自领着他去拿。
这位白发老人就是北京图书馆书库里的老管家——庋藏组组长韩嵩寿。
他今年六十四岁了。自幼勤学苦读,直隶法政学堂毕业。在旧社会里,按他所学,本可以爬上封建买办统治阶级阶梯的。但是,因为他一来没有靠山,不喜欢逢迎,二来他酷爱书籍,所以,仅做了极短时期的小学教员之后,就到当时的京师图书馆筹备处(后和北海图书馆合并,成为国立北京图书馆)作管理图书的工作。自此以后,就像老管家一样从没有离开过它。今年9月15日刚好是他到馆四十周年的日子。那天,领导同志还专门为他开了个纪念会。“我一生也不能忘记啊,旧社会那有这回事呀!”谈起这个会的时候,他回味似地对我说。
他前额头发早已脱光,剩下的也白得像棉絮一样了。可是,从他的精神到他的心灵,却一点没有衰老。
每天早上,图书管理员们就在书库里、阅览室中和借书台上忙这忙那,等待上班时刻的到来,迎接读者们的到来。借书时刻一到,他们就紧张地忙碌起来了。而晚上,当最后一个读者离开了图书馆的时候,他们又忙着检查、整理书籍了。韩嵩寿老人也像许多图书管理员一样,终年这样工作着,他热爱自己的工作。
可是,志愿献身于这个工作的他,在旧社会里,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生活毫无保障。他每一根头发,每一条皱纹,好像在告诉人们,他怎样在旧社会里挣扎过来。在段祺瑞、张作霖时代,薪金本来就不多,还要年年欠薪、减薪,弄得无米下锅,经常用豆饼充饥。同行们为了生活,都一个接着一个地跑了。他也真想找别的门路,但是,又舍不得丢开这些祖国人民的精神食粮,终于留下来,没有离开他的伴侣——书库。后来,军阀割据结束了,在国民党统治下,以为这回可好了,谁知好处没来坏处来,物价天天飞涨,生活更难糊口。说到日伪时期,生活本来就够苦了,但是,他的心灵更苦。他终身所珍爱的书籍,祖国文化的精华,被日本帝国主义者从库里一批批地抢走了。多痛心的事情啊!这是祖国的奇耻大辱,也是他的奇耻大辱,他怎能忘记呢?至今他的愤怒还没有全消呢。
解放后,他的工作变成了光荣的工作,处处受到人的尊敬,工资不断提高,生活逐年改善,儿女们一个个都被党培养成人。啊!叫他怎能不百倍地努力工作呢?目前,他腿虽有些不听使唤了,头又经常发晕,但他仍然不倦地工作着,像老爷爷管理着自己家园那样。
“现在,不仅生活解放,连思想也解放了。”当谈到目前生活情形时,突然,他嘴角一笑,慢吞吞地说:“过去,我虽做了几十年图书管理工作,但只是个人嗜好罢了,从没想过为什么干这个工作!现在,我明白了,党和毛主席教会了我:为人民工作,把人民几千年来的劳动成果、文化传统好好地保存起来,让现在和千年万代的读者随时都可以看到它,利用它,学习它,这是极有价值的事。”最后,他还说:“读者嫌取书太迟,浪费时间太多,现在正研究改进呢。”
在阅览室里,青年们静静地看着书,有的因为在学习中有了新的发现而微笑着,有的正在认真地做笔记。在借书台前,借到了书的,三三两两,欢天喜地离开柜台……我们的白发老管家望着他们发出了满意的微笑。 陈志插图(附图片)


第8版()
专栏:

勇敢的海燕
——给从台湾起义归来的飞行员
陈善文
忧伤的海燕飞过海峡
离开那寂寞的森林
离开那罪恶的孤岛
来到日夜怀念的家乡
勇敢的海燕回到家乡
凤凰木像火焰一样灿烂
茉莉丛飘着早晨的清香
绿油油的土地敞开她宽阔的胸膛
银色的海燕飞落在美丽家乡的土地上
浪荡的儿子回到母亲的怀抱
多少祝福,多少的想望啊
善良和幸福需要多少勇敢
勇敢的海燕不再忧伤
勇敢的海燕多么快乐
我的好兄弟啊
我的兄弟回到这沸腾的迷人的祖国土地上


第8版()
专栏:

杰出的苏联马戏艺术
王地子
苏联马戏团的演出,和我们过去看到的其他苏联艺术团一样,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像功勋演员塞尔比那的“在钢丝上跳舞”,观众看到她非常熟练而自信地驾驭着她脚底下的钢丝,随着优美的音乐,她来回地在钢丝上舞起来;她跳完了俄罗斯舞,又跳着乌克兰舞、哈萨克舞。观众有时不免要为这些舞蹈中的急速步子,和在钢丝上的弹、跳而担心;但是,她舞得那么自然、可爱,完美地表现了这些民族人民特有的乐观、明朗的情绪。从罗加尔斯基的马术表演中,也能看出他把那几匹马训练得能够跟随着他的牧笛或乐队吹奏的莫尔达维亚音乐的节奏,跳起这个民族舞蹈的步伐。
高度发展的苏联马戏艺术显示了苏联人民的勇敢、健壮、智慧和创造性。不论是涅姆钦斯卡娅在空中悬挂着的吊杆上的健美的体操、切尔涅加和拉祖莫夫两人的“空中飞人”,还是功勋演员米拉耶夫的梯技,或是功勋演员赫尔茨的举重表演,都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特点。没有勇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锻炼、不掌握科学知识、不运用科学原理或是没有机械设备,是不能创造出这些激动人心的节目的。功勋演员鲁班的“耍狮、熊”,也显出了苏联马戏艺术在兽类训练上的新成就。他不像一般的驯兽者那样,一手举着手枪、一手拿着电鞭,光依靠威力镇服它们;而是运用了巴夫洛夫生物学的条件反射作用,只要挥动着手中的一条花手帕,就能把狮、熊驯服得顺从他的意志活动。那只顽皮的大狗熊总是想拉着他跳舞的情景,是多么有趣地表现了他和这些狮、熊的亲密关系。
丑角也是我国民间戏曲和杂技艺术中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角色。有着优秀传统的俄罗斯的丑角表演,在十月革命前,常常是讽刺旧政权最有力的武器。今天,苏联的丑角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对社会上残存的落后现象也进行讽刺。这一次苏联马戏团中的功勋演员维亚特金,由于语言的限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他的特长;但是,观众仍能从他的幕间穿插表演中,看到他的幽默、风趣和多方面的才能。他总是找寻机会和观众发生接触,他一刻不放松地吸引住观众,给观众带来欢笑。
苏联马戏团的演出,使我们明确地看到这一综合艺术各方面有机的紧密配合。演员们的娴熟、高超的技巧所塑造的优美画面;专门为各种节目所创作的多样风格和情调的音乐;美术家所设计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多种美丽、明快、完美地显露了人的健美体格的服饰等等,使得整个演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8版()
专栏:

耍熊 阿老速写


第8版()
专栏:

鲁迅先生和孙中山先生
钦文
鲁迅先生时常在闲谈中流露这样的意思,就是他不会叫同他亲近的人去冒险;怕见要好的人流血,他不会带兵。他认为孙中山先生有分明的理智和坚定的意志,能够带领革命者作战;因此他尊重孙中山先生。鲁迅先生虽然对于辛亥革命很感失望,在“呐喊”上有着许多为着辛亥革命失败而慨叹的描写;可是他很重视辛亥革命。他于1920年在“头发的故事”中说,“他们忘却了纪念,纪念也忘却了他们!”因为在纪念辛亥革命的“双十节”,连日历上都没有一点纪载。
鲁迅先生尊重孙中山先生,因为像他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上说的,“中山先生的一生历史具在,站出世间来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也没有满足过,没有安逸过,仍然继续着进向近于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临终之际,他说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孙中山先生“以俄为师”;他的三大政策,就是联俄、联共和重视农民和工人。鲁迅先生为着重视革命而尊重孙中山先生;认为失败了的革命仍然是革命,鲁迅先生是了解了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的。像他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即使是失败了的革命也仍然是可贵的,也才能够韧性地坚持长期的革命。
记得孙中山先生刚逝世时,替军阀政府说话的报纸,用大号字刊登“孙大炮放不响了”的标题。当时舆论,反对革命的固然多方嘲笑;并不反对革命的,也因为不了解革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随便加以讽刺。鲁迅先生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愤恨,他特地写了“战士和苍蝇”来痛斥:“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华盖集)
孙中山先生的确是伟大的,他为当时一般青年所敬仰。记得我到上海时第一本买的书就是“孙文学说”的小册子。我曾经挤在“中央公园”的人群中去瞻仰过他的遗容。送葬的人各界都有,队伍空前地庞大,是整齐、严肃的。我也一直跟到碧云寺。我只是当时一般青年中的一个。我们闻见了污辱孙中山先生的文字和话非常气愤,鲁迅先生的“战士和苍蝇”说出了我们要说的话。


第8版()
专栏:


孙福熙
霜风多厉,冰雪来侵,而首都的菊花,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在中山公园展出了。
这次展览的菊花有一千多品种,共一万多盆,分八处陈列,比往年更多、更好,而布置的方式,也更为新颖、更为妥善了。
我的用写生方法画菊,是在1925年开始的。当时的菊花是清华大学的两位职员杨寿卿、鲁璧光私人所种,他们在艰苦培养中,得到很多新种。而我也学到很多画菊的方法。但三十一年来,大部的生活是在不堪困苦中度过的。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年是无菊可画,所以每到菊花时节,没有快乐,只有愤慨。
现在是首都菊展的第三届了。三年来,每年都有新的发展:首都园林管理局,收集本市和全国各地的佳种,加工培养。所以,在品种和数量上,已经远远超过清华园的时代了。公园中的工作同志,对于我到花房里写生,总是给予方便,使我能够细致地观察,经常地在花前描绘,使我每年都有收获。
中国培养菊花最早。原来菊花是很小的野生植物。陶渊明所爱的还不过是黄色小花的一种。唐宋以后,逐渐培养,逐渐丰富起来,传至日本,传至欧洲。
霜降后的第一次寒潮已经来到了,而菊花却在众卉雕落的时候盛开起来,中华民族喜爱菊花,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现在,我们能用科学方法培养,使菊花不限于秋冬开花。只要用遮光法,用芦帘黑布把花房遮蔽起来,使每天光照在十小时以下,但空气仍须流通。这样就能提早生蕾,提早放花。这名为“短日照处理”。去年,我们的菊花,在7月1日,欢迎了党的诞生三十五周年,今年元旦和“五一”国际劳动节,都有很多菊花点缀庆祝。菊花的品种繁多象征着我们多民族的丰富多采,它们也表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同党章的规定有了出入
我写的“允许犯错误的党员进行申辩”一稿,已在人民日报10月25日第四版上刊载。但是这篇稿子的第一句“党章规定:党的组织讨论和决定对于一个党员的处分,除了特殊情形以外,应当通知受处分的本人到会,进行辩护”错成了:“……除了本人特殊情况以外,应当通知受处分的到会,进行辩护”。这样不仅字句不通,而且同党章的规定有了出入。这种错误,是完全不应当有的。(钱文剑)
编者按:钱文剑同志的意见是对的。这个错误的产生是排校过程中的疏忽所致。
对“学用一致”一文的意见
读了10月10日人民日报二版答读者问“这算不算学用一致”,觉得文中有些论点不够确切。如文中谈到“学机械的到轻工业工厂里去,……只要是真正担负技术工作,不但不是学用不一致,而且在目前来说,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种说法是不够确切的。应该说成:“为了满足工业建设的需要,学用不能完全一致,暂时还是难以避免的,也是必要的”。
同时,这样笼统地提个机械系,也提得不够明确。因为机械系分很多专业,每一个专业就是一个“行”,机械系本身就包括了很多“行”。
(程高桐、曾克念、董定慧等)
报纸刊物不要滥造简体字
近来不少报刊有滥造简体字和不注意标点符号用法的现象。例如:人民日报8月3日第七版“春秋战国时代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一文中“龙”字有一个错为“尨”。又如科学画报、连环画报、大众电影、文艺学习等杂志上,有的地方把“无”字简成“?”,按照简化汉字的规定应当是“无”。
另外,我们在中国青年报、新观察等报刊上发现有一行字的开头用逗号或句号的情况。而过去出版总署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是不准这样使用的。希望人民日报和其他报刊都能注意这个问题。
(广东潮安高级中学 陈芳瑜)
是炼钢,不是炼方法
10月2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有一则消息,标题是“鞍钢第一炼钢厂炼出二千多炉快速炼钢”。这句话是不通的,因为“快速炼钢”只是一种方法,它不能被“炼”出来,被炼出来的只能是钢。应该是“用快速炼钢法炼出二千多炉钢”。
(南京 宋成泽)
请作者把姓名和地址写清楚
本报编辑部收到的稿件,有些没有地址或地址不清楚,有些没有作者名字或名字不清楚,有的只在稿件最后有一个看不清楚的“签名”。这给编辑部处理稿件时带来了困难。希望作者们今后投稿时把自己的名字和地址写清楚。(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