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56-10-03

1956-10-03新闻联播 文字版

介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工学士、博士藏画集

第8版()<br/>专栏:<br/><br/> 介绍印度尼西亚共和国总统苏加诺<br/> 工学士、博士藏画集<br/> 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萨空了<br/> 当我们亲密的邻邦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尊敬的总统苏加诺博士作为国宾来到北京的时候,我们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印的他的藏画集,正好在这时出版,我们感到极大的兴奋。<br/> 这部画集所包括的七十多位画家的二百○六幅作品,只是苏加诺总统藏画的一部分。我们认为这部画集可以当作印度尼西亚革命史诗来看。印度尼西亚人民为反对殖民主义统治、争取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通过艺术家们的画笔,在这个画集里给了我们极强烈的印象。他们描画了:在印度尼西亚的外国占领军的暴行,不屈的人民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受难,人民的军队对敌人所作的坚强斗争,领导人民反抗压迫者的领袖们的英雄形象以及人民对自己军队和领袖的热爱。这些作品忠实地成功地反映了印度尼西亚的革命史实。<br/> 我们又可以把这部画集当作赞美印度尼西亚国家和人民的颂歌来看。我们都知道,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美丽的千岛之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酷爱和平。这部画集广泛地描画了印度尼西亚的火山、断崖、高原、峡谷、田野、小溪、农舍、寺庙;同时也描画了强烈的南洋的阳光,云层中漂流的明月,天际斜抹着红霞的黄昏,原野上飞散着薄雾的晓色;还描画了拱卫着印度尼西亚的大海:同一的海,有的静止如晶莹的明镜,有的泛着像鹅绒拂面那样温柔的涟漪,有的却作着撼震山岳的咆哮;还描画了印度尼西亚的花木:高耸的椰林,艳丽的孔雀树,圣洁的睡莲,……。更重要的是描画了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形象、思想、生活。——他们的庄严、朴质或幽娴、妩媚的容貌;欢乐、安适或忧郁的感情以及斗鸡、舞蹈、生产、战斗的活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谁能说它不是一首美丽的、形象化的、足以增进人们对印度尼西亚国家和人民热爱的颂歌!<br/> 我们自然更可以把这部画集当作一部印度尼西亚艺术发展史略来看:因为这里面包括了:从几世纪前的印度尼西亚传统画——峇厘画,直到当代画家们的油画、水彩画、色粉画;从古代佚名画家的神话、传说画到当代画家的风景画、肖像画和历史画。多种多样的主题,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由这些作品组成的艳丽绚烂、花团锦簇般的印度尼西亚艺术概貌,无疑的它将是鼓舞、又是指引人们深入印度尼西亚艺术宝山的路标。<br/> 简括来说,我们人民美术出版社参加编印工作的全体同志们都体会到,披览这部画集时,自己的心灵似乎不自觉地已和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心灵融合在一起。形成这种融合,当然是有客观原因的:我们两国都有秀丽的山河,人民都勤劳、勇敢、智慧、酷爱和平,过去都受过殖民主义的欺凌践踏,今天都通过人民的英勇斗争站了起来,但是又都还未能彻底完成独立,统一事业——他们有西伊里安,我们有台湾还没有解放,今后两国人民为维护各自的民族权利和保障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更要长期地并肩前进。<br/> 苏加诺总统为这部画集所写的序言中曾经指出来,他同意我们出版这部画集是:(一)为了使中国人民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之间兄弟般的友谊更加密切,(二)这部画集可以证实独立曾使得印度尼西亚的艺术兴起和发展。前一点从我们的亲身感受已经说明了这部画集发行之后,一定能够很好地达成苏加诺总统的期望。关于后一点——独立可以使艺术兴起、发展,我们认为画集中所有作品,确实作了充分的证明,并从而激励世界上各独立国家人民的爱国热情,启发未获得独立的人民的革命斗志。<br/> 我们深引为憾的是,由于我们的编辑水平不够高,印刷水平又受到当前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未能使这部画集编印得更臻完善,从而更好地完成苏加诺总统赋予它的使命。但是我们衷心地向读者推荐这部画集,它是今年我们美术出版园地里一枝最瑰丽的花朵!

夜行军演习 

第8版()<br/>专栏:<br/><br/> 夜行军演习 <br/> 金弧<br/> 拂晓前,下了半夜的暴雨才收住,只是那乌云还紧聚不散,海滨的山洼漆黑黑的。忽然,有一支队伍进入山洼,他们踩过泥塘水坑,没有带一丝灯亮。只有几个战士的背包上,系着条白毛巾,在黑暗中走动,能隐约地闪出白影,背后的新战士,跟着白影前进。时而有滑跌了的,一跃而起,整一整枪皮带,又默默地赶上队列。不过,一不留神,就会撞到军马的肚皮上。<br/> 走呀,走,走到一片泥泞淹没膝盖的浅滩,战士们双脚在泥泞里拔上插下,每个人的腿上都像穿上了一双泥制的“长统皮靴”。最艰难的是,那些装有弹药的大车,半个轮子陷到稀泥里,心焦的驭手在鞭打军马。军马拼命的尖声嘶鸣,像要把整个沉睡的山洼叫醒。<br/> 邻近的村落里,一位白发的老庄稼人,听到声音,猛地披衣起床,侧耳一听,不假,果真是马的叫声,还一阵凶似一阵。老人推醒了孙子——一个十四岁的“红领巾”,他们揉了一会眼睛,就点起火把,迎着马叫的方向奔去。<br/> 营指挥员,刚刚费力地调配好人力。战士们使出最大的力气,推陷在泥里的大车,大车在缓缓移动。这时,不知是谁先发现,有两颗红红的火球在挪动,不一会,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滩上,出现了两束耀眼的火把。<br/> 老人,看清是人民解放军在过路。这不是刚才叫唤的军马;哟,那几辆大车还陷在泥里,没有完全拔起来,热心肠的老人想了想,就在“红领巾”的耳边嘀咕了好一会。孩子又问了爷爷几句话,带起火把,飞跑回村里。<br/> 在浅滩边,白发老人高高地举着火把,为战士们照亮,特别是那些驭手,真是像得了救星。只是,营指挥员的心中不知怎样才好:去劝说老人回去吧,这位老大爷如此热心;让他继续照亮吧,这次夜行军演习可就难按原计划进行了……。<br/> 营指挥员还没来得及动员老人回去,在村落的那边,有一团团的火球,已密密麻麻地出现了。这里,老人把自己手中的火把,在空中照上照下,像是个打旗语的水兵。村那边,一只只火把,在向海滩移近。<br/> 不一会,浅滩的两边,站满了举着火把、灯笼的乡亲们,队伍的两边,像一条光闪闪的人街。火光把战士们照得眼花缭乱。随即,又有人把抱来的干草,一把把地铺撒在大车轮子的面前。不过,在人群中,却看不见那个传递消息的“红领巾”。<br/> 到底是有灯有亮好干活,军马又喘着粗气,驾起大车继续前进。营指挥员和战士们,向众乡亲道谢,乡亲们仍然不散,定要为解放军照亮。那位老人巍巍然地站在滩上,火把的光亮把他的白发染红,他大声地笑着,定要再送队伍一程。<br/> 队伍沿着独有的一条小山道前进,回头望望,那些小红球还在挪动。可是,奇怪的是,走在行列最前面的营指挥员,却发现正前方,竟也有密密麻麻一团团的小红球。<br/> 一条小山道中,有十多个村庄。队伍经过一个村,都有乡亲们为自己的战士夹道照明,在最滑脚的地方,也全有新铺上的干草。<br/> “这是怎么回事?”营指挥员和战士们,真有点摸不透个究竟了。<br/> 东方的乌云已散,透出微微的晨曦。队伍到达山洼中的最后一个村庄,再向东去就是大海。这里居住的多半是渔民,他们也早在闪动的火光中等待着队伍到来。营指挥员的眼眶里含着泪,看着乡亲们一个个通红通红的脸,全是多么善良可亲的人呵!<br/> 猛然,营指挥员的眼光,落在一条色彩鲜艳的红领巾上。原来是这样:十四岁的孩子奉了他爷爷的<br/> “命令”,在黑夜中,踏着泥泞的道路,赶在队伍前面给一个村落、一个村落报信,为解放军照亮。<br/> 营指挥员抚摸着孩子的头说:<br/> “告诉老爷爷,说解放军谢谢他,谢谢全山洼里的乡亲们。好孩子,我们也同样谢谢你。”<br/> 战士们心里十分激动,个个挥手向乡亲们致敬。营指挥员在想:<br/> “这一次夜行军演习,可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实战中,在敌人炮火、飞机控制下的地带活动,能暴露一星半点的火光吗?”他看了看战士们受感动的脸,马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但是,谁又能说这一次夜行军演习是白白地走了一遭呢!”

记游绍兴鲁迅故家

第8版()<br/>专栏:<br/><br/> 记游绍兴鲁迅故家<br/> 袁水拍<br/> 我们走到了新台门的后园,那就是“朝花夕拾”里写到的百草园。这里也有了很大的变动,但一垛矮矮的泥墙,却还是当年原有的。上面仍然长着许多野花杂草。这里曾经被鲁迅先生称为他幼年时代的乐园,“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是,今天的儿童来到这里参观的时候,也许会惊讶鲁迅先生为什么欣赏起这样一个荒园和这一垛平淡无奇的矮墙来。今天,他们所能够去游乐的公园、少年宫不知要比这里好多少倍了。<br/> 新、老台门以及纪念馆都座落在原名“东昌坊口”、现名鲁迅路的街道上。前面已经说过,街道紧靠着河。同老台门隔河相望,有石板桥可通的第三座同幼年时代的鲁迅先生有关的房屋,就是三味书屋。“朝花夕拾”中有这样的记载,从新台门“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br/> 现在,黑油竹门还在,匾也还在,梅花鹿的古画也还在,只是平时挂了一幅复制品,来代替原作,以便保存文物。<br/> 屋内外墙壁都已重新刷白,即使这样,屋里还是很暗。鲁迅先生的座位在东北角墙下,那儿的光线更暗。书房里,桌椅摆得很挤,也还只能容纳十二个儿童。听说一位不久以前来参观的外宾看到这情形,对我们旧时代的儿童的生活很有感慨,这位外宾在参观当地一所以鲁迅为名的小学时,还用这一点来鼓励过小学生们。<br/> 绍兴现在已经有九个中等学校和二百多个小学校了。<br/> 鲁迅先生所写到的三味书屋后面的一个小园,我们也去了。那里依旧有当时鲁迅先生曾经爬上去折腊梅花的花坛,腊梅至今还活着,只是他所说的他曾在上面找过蝉蜕的那株桂花树,已经没有了,现在的一株是纪念馆补种的。 (续完)(附图片)<br/> 鲁迅先生母亲卧房里的四仙桌,鲁迅先生常坐在这儿同老太太谈天。 叶遥摄<br/> “从一扇(中间的)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江边的音乐(外一首)

第8版()<br/>专栏:<br/>江边的音乐(外一首)<br/> 方纪叮咚,叮咚,叮叮咚咚,江边上响起音乐,金石撞击的音乐。叮咚,叮咚,叮叮咚咚,节奏单纯的音乐像五岁的手指敲打在琴键上。为什么这样焦急?像一颗热烈的心在询问,在期待,岩石,请你回答:江水在伴奏,哗,哗,哗——汽笛也来和声呜,呜,呜——无数颗热烈的心,在询问,在期待;岩石,请你回答:这里能不能做坝?<br/> 期 待山岩上,坐着一群人:工程师和地质学家;迅速地,无声地纪录下他们查勘的印象。大江激荡,白云飘飘,岩石静默;群山也无声地像有所期待……

在事实前面

第8版()<br/>专栏:<br/><br/> 在事实前面<br/> 岳自勉<br/> 正当许多教师报考高等学校的时候,我去问文教科黄科员:<br/> 我为什么没报上名?<br/> 黄:鬼知道:反正是招生工作组给搞的。<br/> 我用电话问过招生工作组,知道并无此事。<br/> 黄:这就奇怪了!——啊!(他拍着脑袋尽力地想着)大概是文教局吧!是,是,一定是!<br/> 我又用电话要文教局解释一下未报上名的原因。立刻得到回答,他们并没有审查掉人。于是我用疑问的眼光询问黄。<br/> 黄:……!?(呆了好一会儿)说实在,你的程度不够呀!……比方说,你拿什么证明你具有中等师范毕业水平呢?<br/> 我说自修完了所有的功课。<br/> 黄:如果自学能成的话,还何必办学校呢?哈!哈!没有什么说的!你既然没有中等师范毕业,就不应当提出报考高等学校的要求。<br/> 说罢他匆匆下乡去了。<br/> ×××<br/> 一个月后,我将一封介绍信递给黄:……已被录取……请办理离职手续。<br/> 黄:谁批准你的?<br/> 我说是南科长和教育局老林。<br/> 黄科员一愣,嘴唇似笑非笑地动了几下,——话没说出来,脸红了。

茂物植物园一景(图片)

第8版()<br/>专栏:<br/><br/> 茂物植物园一景(铅笔画)  <br/> 劭宇<br/> 印度尼西亚茂物植物园是世界最著名的植物园之一,在这里培殖的各种热带植物,枝叶茂密,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