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国对资本主义实行和平改造的主要经验
胡锡奎
(编者按:胡锡奎同志曾在中国人民大学第六次科学讨论会上以“关于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与阶级斗争”为题作了一次科学报告,这里登载的是他报告中的最后一部分)
在和平改造的道路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目前是以社会主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得到解决。虽然这还不是取得对资本主义改造的最后的完全的胜利,但对改变资本主义的所有制来说,确实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决定性的胜利。资本主义的企业已经交给国家所委派的干部来领导,资本家不再继续支配企业,它本人也变成了企业的一般管理人员,所加入的股份只按定息的办法取得利息,生产关系起了根本性质的变化,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向前跃进了一大步。先改造资本主义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然后再国有化,这就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两个步骤,或者说两个阶段。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还是一个艰苦斗争的过程,就是要完全用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代替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进一步地对企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同时,对一切愿意接受改造的资本家,要用社会主义的自我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改造。然后经过一定时期逐步酝酿成熟,社会主义改造最后一关——国有化,就会沿着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胜利地渡过去。
我国对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阶段,斗争的中心是要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但也没有放松对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斗争,这个斗争已有一个基本的胜利的结局,那么,从这个胜利的斗争中可以吸取一些什么主要的工作经验呢?
(1)我国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路线的胜利。这种策略路线的正确性和灵活性,首先在于抓住了国内的主要矛盾及其呈现的一切特性,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谁战胜谁的斗争,限制和反限制的特殊的斗争方式,作为社会主义革命战略和阶级斗争的最根本出发点,工人阶级如果不深刻认识这一革命的特殊性,就不能赢得在这一斗争中的胜利。正由于党和国家抓住了这一个主要矛盾的特殊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和我国的具体历史特点,提出了切合我国情况的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方针政策,我国才取得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最基本的保证。同时,党和国家也没有一时一刻放松另外一个矛盾,那就是我国人民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也是非常明显的事实。此外,还有已经建立起来了的先进政权和我国经济落后性的矛盾,和上述矛盾错综交织。过去有一些人只是简单地看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是对抗性的矛盾,而不了解在这一矛盾之外还有民族矛盾以及我国先进的国家政权和落后性的经济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相互影响,工人阶级不仅需要正确地解决这个对抗性的矛盾,同时也需要在日益巩固的工农联盟的基础之上和资产阶级除保持政治经济联盟,以便最大限度地孤立中国人民的敌人,便于使我国迅速地由医治好经济的创伤转入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现在经过了六、七年的时间,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造的实践,已经证明党的方针政策不仅是具有一般的正确性,而且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这对于党和国家干部以及全国人民的教育意义都是很大的。现在我国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阶段已经胜利地结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虽然还没有被消灭掉,但是绝大多数的资本家已经放弃了抵抗,将企业交由国家派往公私合营企业的公方代表领导管理,大多数资本家和资本家代理人成为公私合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并且不能不在公方代表直接领导和工人群众的监督下,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而共同工作,现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代理人中间,进步分子的比例日益增加,有由少数变成多数的趋势。从资本主义的企业和资本家逐步地获得社会主义改造这一事实来看,就足以充分说明党的方针政策巨大的成就及其在和平改造资本主义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对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和平改造,资产阶级分子之所以放弃抵抗愿意接受社会主义的改造,主要的是由于党根据社会主义革命现阶段的中国历史特点,采取了正确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有团结有斗争,以斗争求团结,而团结是为了改造,主要地是教育他们。正因为有了正确的政策,我国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案,就不仅是适合于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符合于工人阶级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且也为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所接受,最后也为人数众多的资本家所欢迎。从绝大多数资本家的情况来看,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飞跃的前进以及私营企业工人店员群众的积极督促,党对资产阶级分子经过团结和斗争,耐心教育和人事安排以及在清产估价核资定息等方面的从宽照顾,促进他们日益觉悟起来,使它们逐步地了解到在中国确实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唯一的出路。同时也由于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逐步地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前途是和祖国的繁荣富强分不开的。在和平改造资本主义的过程中最生动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大地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同时,我国对资本主义所采取的和平改造的方案,又是确实入情入理,为绝大多数资本家所能接受的。即令在将来资本主义所有制完全被消灭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是有保障的,所以放弃抵抗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后代也都有好处。经验证明,取得了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要实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和平的方法,在领导上就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要坚持有团结有斗争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并采取结合实际斗争的说服教育的方法,巩固和提高拥护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争取中间分子、落后分子逐步地转向进步分子看齐,分化顽固分子,以团结多数,削弱反抗,便于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在这里,既要反对在对资本主义和平改造过程中的左倾空谈,又要反对无原则的妥协的右倾保守,既要维护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又要有为绝大多数的资产阶级分子所能接受的方案。只要有这种非常明确但又是非常坚定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并且能够坚持贯彻奋斗到底,那末,我们就不但可以赢得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的胜利,而且一定可以赢得这一斗争的最后的完全的胜利。
这里必须指出:这一策略路线方针政策能否贯彻执行,其中心关键,是在于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要有正确的分析和全面的认识,才能保证在决定党的策略路线方针政策时不犯错误,而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正确的执行。相反的,如果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一种主观主义的方法,主要是教条主义的方法,这就是否认资产阶级积极性的一面,夸大消极性的一面,和党的策略路线方针政策相对立。这种错误如果不及时发现,加以纠正,就会造成工作上不应有的损失。这是一种“左”的机会主义的倾向。同时,在对资本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发生过右的机会主义的倾向,这是只看到资产阶级积极性的一面,忽视了资产阶级消极性的一面,因而对资产阶级麻痹迁就和退让,也会使我们的工作受到一定的损失。这两种错误倾向都有思想的、历史的、社会的根源。党的六届七中全会的决议和不久以前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中,都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了教条主义的危害性。1935年遵义会议后,结束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教条主义在党内已经不占统治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委员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领导着全党。1942年延安和各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整风运动,使全党干部和广大群众有所警惕,使党能够依靠群众,因而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赢得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并进而向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前进,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决定性的胜利。我国在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过程中,经常要注意克服教条主义倾向,如果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的斗争,在某些方面也会发生障碍的。“左”倾是由于所谓孤立中间势力的理论而来的机械搬运,这就是人所共知的从“左”边来的一种教条主义。同样,右倾是放弃工人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作无原则的妥协,这是来自第二国际所吹嘘的机会主义“理论”。因此,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要经常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这不只是对于实际工作者是很重要的,而对于理论工作者,应当说更为重要。一切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人,都应当遵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时常警惕着教条主义的危害性,认真做到理论和实际密切结合,把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贯彻实施党的策略、路线、方针、政策有机地联系起来,为迎接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的胜利而斗争。
(2)我国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所进行的斗争,是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和平转变的学说,关于赎买政策以及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加以具体化,使得这些理论政策,在中国具体条件下得到极为完满的实现。
国家资本主义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它的性质、作用和服务的目的,依社会制度和国家的性质为转移。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国家政权操纵在资产阶级手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以便于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在新的社会制度下,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是另外一回事。这两种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和界限必须分清,否则容易使思想混乱,立场不稳,对于党的正确的策略路线方针政策发生动摇和偏差。国家资本主义在我国也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形式,即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改造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它不是一种普通意义下的资本主义,它是受工人阶级国家领导、工人群众监督和以各种方式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生联系和合作的资本主义,是“我们能够加以限制,我们能够规定它的界限的一种资本主义”
(列宁),是服务于工人阶级利益,用来逐渐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形式。通过它对资本主义所有制加以逐渐改变,达到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国家资本主义是进到社会主义的门阶,为企业国有化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就是:第一步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一直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第二步把全行业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在这两个步骤之间是没有中间阶段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企业国有化的必要准备,企业国有化是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其本身的过程,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就是这一过程的规律性。而形式的多样化,又是我国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行政管理、国营经济领导和工人群众监督逐步加强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经济联盟以及社会主义因素由外部到内部逐步加深和增长的过程,随着这种进程的变化,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经营方法和生产关系也就逐步地发生变化。
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以及在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以哪种形式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形式为最适当,决定于下列几个条件:
①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生产力每提高一步,也就要求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得到相应的提高,即以一种形式代替另一种形式。过去以某一种形式为主要的形式或基本的形式还是最适当的,能够解决当时客观经济生活所提出的要求,但是,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下,在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已出现了新的情况之后,那么,那种最适当的形式就显出陈旧落后了,甚至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不得不以另一种形式即较高级的形式来代替,当时不但是国家资本主义的中级形式的加工定货要向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转化或上升,而且普遍要求一跃而上升前进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就是社会经济规律发展所要求的。因为,国家资本主义的每一种形式都反映着一定的生产关系,形式的改变就是生产关系的发展。否则生产关系仍然不能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要求,也会影响到资本主义进一步的改造。同时国营经济领导力量的不断增长,对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当国营经济力量还不十分强大,领导地位还不十分巩固的时候,资本家很难接受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甚至采取抗拒的态度,而且实际的经济生活也不可能要求国家资本主义一开始就以最高的形式出现。可是,当国营经济力量已经壮大,领导地位已经巩固的时候,国家资本主义再停留在低级形式的阶段,就会出现极不相称的情况,也会影响国营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对资本主义进一步的改造。
当国家进入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阶段以后,资本主义的企业,迅速地由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中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过渡,由资本主义企业的外部深入到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乃是这一形式发展变化和前进的内在的必然的规律性。
②国民经济计划化的逐步加强也要求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由于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对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是漠不关心的,资本主义的企业缺乏计划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这和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完全处于相对立的地位,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之后,即在不同程度上纳入了国家计划的轨道。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也是和国民经济计划化逐步相适应的过程。
③党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是促进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以这一种形式代替那一种形式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因为党和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措施是自觉地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结果,这些措施的实行,给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影响加强,从而促进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
上述三个条件,对认识国家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为什么有这样多的形式变化以及为什么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上只能以这种形式而不能以那种形式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或基本的形式的道理,是会有帮助的。任何企图离开这些条件,孤立地来谈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的变化和发展,都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正是说明党和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逐步地深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地发生变化。没有国家资本主义这种过渡的经济形式,没有国家资本主义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变化,就谈不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业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共分三种:即低级形式、中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但由于工业和商业有区别,国家资本主义各种形式的内容也就有所差异。在工业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低级形式为收购,中级形式为加工订货统购包销,高级形式是个别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在商业中,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低级形式的为批购零销;中级形式为经销代销;高级形式是个别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整个国家资本主义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它的形式和步骤多样化,方法是渐进的,逐步占领阵地,稳步前进。但这些改造资本主义过渡的形式是很灵活的,有一些不一定刻板地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由低级到高级逐步上升的形式,有一些也可以越过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直接向国有化过渡。但不管怎样过渡,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对原来企业的人事和资金必须作妥善的安排;②只有在必要和条件具备时才能采取越级过渡的办法,平时一般仍是采取三级逐步上升的过渡形式。
中级形式的加工订货,是使资本主义生产纳入国家计划的起点,同时又直接为高级形式的公私合营准备了条件,所以加工订货在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和平改造中,起了巨大的桥梁作用和积极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加工订货,原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被卡住,割断了资本家和市场的联系,在生产上他要保证数量、质量、规格和按时完成订货任务,初步地将资本主义企业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②通过加工订货,密切了同一行业及行业之间的生产联系,使资本主义工业可由分散走向集中,公开了技术,交流了经验,也适当地促进了经营管理方法的改进,为公私合营创造了条件。
③通过加工订货,计算工资工时和管理费用作为工缴费,适当地降低了成本价格,限制了资本家的利润。
④通过加工订货,鼓励了资产阶级积极性的一面,打击了他们抗拒改造和违法的一面。
正因为加工订货有这种桥梁作用和积极作用,就经常和资本家进行自产自销、自由市场和自由价格发生斗争。凭借这个中级形式斗争的开展,逐步克服资产阶级的抵抗,然后就可以进一步引导资本家继续向公私合营前进,不能停留在加工订货这一形式上,因为这个形式有漏洞,资本家是愿意停留在加工订货阶段上的。加工订货使资本家可以拿加工费(或叫工缴费),资本家的利润是按照加工费来提成的,因而资本家不愿降低加工成本费,不肯节约材料,为了提高他的利润额,反而用水涨船高的办法,提高加工成本费,有的谎报成本,有的给职工滥加工资,或建立不合理的奖励制度,自己也乘机捞一把。在经营管理方法上不能进行有效的改革,机构庞杂,人浮于事,财务混乱,生产没有规划,浪费现象严重,以致成本高,产品质量低。所以加工订货长期存在下去,生产力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发展。
由代购包销进入加工订货,然后由加工订货过渡到公私合营,再由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过渡到国有化,是一系列很正常很健全的过渡形式和方法。
我们是把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过国家资本主义的由低级到高级三种形式的发展,然后转到第二阶段进入完全的社会主义,即国有化的阶段。决定斗争胜负的关键,主要是在第一个阶段,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又是进行和平改造的一种比较健全的斗争形式和组织形式。
(3)掌握了政权的工人阶级,能不能够稳固地掌握住经济领导权,是关系革命斗争的成败问题。帝国主义曾经指望我们要向他们乞讨或依赖他们才能生活下去。资产阶级也曾经估计我们是不会搞经济工作或进行经济斗争的。他们对我们在经济战线上的领导作用,却是有过怀疑的。自然,起初我国工人阶级在这一方面的本领不很高明,也是事实,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和它的政党——共产党有光荣的战斗传统,就是不断地在工作中斗争中学习,去提高自己的本领,以及教育别人。开国之初,党鉴于历史的教训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任务的重要性,除加强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的领导外,强调在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中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使发展生产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密切结合起来,反对互相对立的看法和作法。因此,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和平改造第一阶段中的各种形式的斗争,都没有离开发展生产这一中心环节。凡是与此相反的做法都会受到损失和挫折。甚至在“三反”“五反”最紧张的斗争时期,也还是斗争和生产两不误。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高潮到来时,全国也都是展开了合营生产两不误的斗争。因此,善于抓紧生产这一环节,善于把生产和其他的斗争结合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基本原因之一。
在开国之初,党号召私营企业的职工群众帮助资本家克服困难维持生产,而要搞好生产,必须保持商品和货币流通的正常化,保持市场金融物价的稳定。正如前面所说过的,不少资本家对生产消极而热中于投机倒把。这时党发动了反对投机倒把和稳定市场金融物价的斗争。这两方面斗争胜利的结果,使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由恢复而转向发展。今年二月,国务院发出指示,对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经济改组(即生产改组)要有准备地慎重地进行,就是要防止因经济改组不慎而影响生产的发展。上海市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首先抓生产经营,迎接完成农业生产所急需完成的双轮双铧犁的巨大任务,然后再搞清产核资。经济改组是按照国务院指示的精神办理的,因而在公私合营的企业里,立即出现了劳动竞赛的生产热潮,也推动了经济改组有准备有秩序地进行。党和国家无论在恢复时期和建设时期总是强调生产第一,并使它和各种斗争密切结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使工人阶级自己处于主动的不败的地位。
(4)取得这一胜利,巩固这一胜利,扩大这一胜利(即对资本主义的双重改造由第一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它的先决条件,它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中国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党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利用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保证和保卫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保证和保卫顺利地进行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克思列宁主义总结世界革命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政权问题,是任何革命的根本问题”。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前夜就教导我们,“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因此,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离开无产阶级政权(不论运用什么方法经过什么道路取得政权),就是说,如果无产阶级没有掌握政权,而想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这不能不是一种空想。应当说,“政权问题,是任何革命的根本问题”这一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中,又一次得到证实。
(5)我国原来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国家,在赢得了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之后,立即转入到社会主义的革命,并迅速地由经济恢复时期转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消灭资产阶级的重大原则问题上,采取逐步前进和积极改造的方针和步骤,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因而为在落后的国家中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消灭资产阶级提供了一个新的典型。这就证明不同的国家由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有着不同的方法形式和道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发生在俄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国家,由于当时国内国际形势,阶级力量对比和资产阶级态度的不同,因此,在俄国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消灭资产阶级,提供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典型。今后在世界革命过程中,具有和我国历史情况不同的国家,对于消灭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产阶级,又会提供另外的典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加以灵活地运用。由于各个国家当时的内部情况和国际环境不同,因而在掌握了政权的工人阶级对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形式和道路,是不会完全相同的。我国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就是证明了这个真理,因而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
我国对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的伟大国际意义,还在于实行了双重改造相结合的方法和步骤。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企业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经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最后达到国有化。另一方面,对资产阶级分子逐步地进行社会主义的思想改造,把绝大多数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践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人的阶级性不是不可能改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存在决定意识,如果资本主义的企业进入了被逐步改造的过程,也就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在逐步地解体中,资本家的存在既然要逐步地改变了,因而也就有可能来改变资本家的意识,改变他的阶级性。如果资本家的思想逐步地得到改造,反过来意识又可以影响存在。正因为我们采取双重改造的办法,其结局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和斗争,资本主义企业和大多数资本家都能达到改造的目的。这样的结局,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对于工人阶级是最为有利的。当然,这种双重改造的系统的完整的经验,还有待于今后的积累和总结,但是这种企业改造和人的改造相结合的办法,在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舞台上,确实展开了一个新的序幕。
我国和平转变到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事实,具有异常巨大的国际意义,还在于它是在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永远地脱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走进了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这对保卫亚洲的和平、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不能不是有决定作用的;这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打击,给被压迫民族反殖民主义斗争的鼓舞,使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加强建设的信心,都有极为重大的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