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从鲍惠尔案看“自由美国”
思慕
在麦卡锡、马图索(臭名远扬的假证人)的国度里,像前“密勒氏评论报”编辑鲍惠尔夫妇、朱立安·舒曼那样忠于自己的良心、忠于自己的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被认为犯了十恶不赦之罪,那是没有什么奇怪的。
他们的罪在于说了真话——关于人民中国的真话,关于朝鲜战争的真话。他们的罪在于身为美国记者而竟断然拒绝“中央情报局”的“酬偿”,没有照例提供出艾伦·杜勒斯之流所需要的外国“情报”。他们的罪在于骨头够硬,在被剥夺了生活的自由之后,在牢狱的阴影之下,还是在演讲和写作中继续把中国的实况告诉美国人民。一句话,鲍惠尔等的罪在于坚决不肯充当冷战的炮灰,在于没有辱没了杰斐逊和林肯的光荣的传统。
何况,最近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要求听到关于人民中国的真话,要求改变美国的狂妄而愚蠢的对华政策,因而渴望到中国来亲眼一看新中国的真相的美国新闻记者也越来越多,国务院给记者们落下的铁幕只引起了愤怒和嘲笑,因而,杀鸡给猴子看,在美国统治集团看来更有拿倔强的鲍惠尔夫妇们来开刀的必要。
老话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罪既然定要加在鲍惠尔夫妇等三人头上,经过三年的罗织,罪状便写下了十三条,罪名是什么“煽动叛乱”。在控诉鲍惠尔等的罪状里,冷战专家们把细菌战的旧账自己也翻出来,大概是妄图借机把自己的兽行洗刷一番。但是,人证物证有的是,这个臭茅厕只会越掏越臭。此外,不怕有清醒头脑的人哄堂大笑,连鲍惠尔夫妇说蒋介石政府腐败,也算是一条罪状,也许是为了凑足十三条这个“不祥”之数。但这样一来,既露出了这篇杰作出自“院外援华集团”的手笔的马脚,又显见低能儿搜索枯肠、罗织俱穷的窘态。冷战专家们满以为按着十三大罪判刑,主要被告人可能总共要处二百六十年的徒刑和十三万美元的罚款,足昭炯戒。其实,这样一桩美制案件,只是又一次证明了:在华尔街统治下的美国,只许有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自由,却不许有说真话、作真实报道的自由;只许职业告密者有作假证并因而发财致富的自由,甚至企图不让美国记者有拒绝兼做特务间谍的自由。
这是美国式的自由。这是今天的“自由美国”。
的确,在全世界正直人类的面前,受审讯的正是残酷、丑恶的美国统治集团,而不是鲍惠尔夫妇和朱立安·舒曼。从1953年的罗森堡夫妇冤狱到1956年的鲍惠尔案件,曾经以杀害萨柯和范齐蒂(原籍意大利的美国进步工人,1920—7年的案件)而激起全世界公愤的美国统治集团,显然是在加速地堕落和没落了。


第8版()
专栏:

半堵危墙
——献给在“海陆丰起义”中被反动派毁灭了的乡村
陈善文像一座英雄碑高高地,默默地在那绿色的斜坡绿色的稻秧和树丛的海洋升起危墙下面那薄薄的一片瓦砾埋葬着一个古老的乡村——种田人们持枪执棍的寨堡埋葬了它的烟火缭绕的生活它的悠久的歌唱和传说埋葬了它的咬牙切齿的男女和那鲜血喷溅的仇恨多少次拚死的战斗啊多少山头,海角为胜利的人们而呼唤可是,一个黑夜人们啊,“清乡队”和“黑狗队”偷偷爬进村庄天空飞腾起熊熊烈焰卷着黑烟古老的乡村化为灰烬愤怒的人们从自己的屋檐下冲出来人们跳下堑沟跳下堑沟的,倒在站着的那个地方人们奔向高山攀上高山的,就年复一年地战斗在那岩石和凤尾芒的深谷和山岗上三十年过去了像滔滔万里长河后浪推前浪从这里跑出去的人们再也没回头小溪淤积起深深的泥沙密密的芦苇掩没了道路踏壁藤从地下爬上高墙这欢乐平原上的高墙啊是一篇唱不完的英雄的颂歌一百支竹箫低呼慢唤吹不尽它的愤恨和怀念一百根琴竹在扬琴的铜弦上轻敲而疾走弹不尽那善良人们的光荣和欢乐春天的露珠染绿了富饶的田野太阳照着这废墟和它的高墙向您敬礼啊我的高高竖起的半堵危墙我的亲爱的乡村我的英雄,我的亲爱的兄弟


第8版()
专栏:

出版社可否“综合”一下?
子冈
谁计算得出北京有多少块出版社的招牌?它们时而调整、时而分家。中央有些部也各自建立了些出版社,一块块招牌在挂出来。
各家出版的书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呢?例如,赵树理的“三里湾”,有什么理由非由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不可?“人民文学”、“作家”、“中国青年”等出版社,不全可以出它?——祗要约稿的手伸长一点。现在听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要出“三里湾”的精装本了。这么说来,仿佛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普通”和“精装”之间。
还有一个疑问是,有些中外大作家的作品,在“人民文学”出个全集,在“中国青年”又出个选集;是原书,也是原译,顶多找人或由译者再写序文说明一通,仿佛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在“全”与“选”之间。即使全集之外还有出选集的必要,为什么非由另一出版社出版不可呢?
出版社的繁盛,似乎也说明了编辑人才之济济。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家家出版社在闹人荒,老一代中一代其数寥寥,新一代有待成长。目前大学毕业生中有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当编辑是末路一条,于是编辑部收到的新生力量经常是中学生,有一位社长说:“中学生一来来了四十名,我们闹不清是在办学校,还是在办出版社?”
有的领导同志说过:编辑干的活是创造的创造。编辑确实是一项细致复杂的艰苦文化劳动。除了各个编辑部门的专业而外,还要一般常识、文学修养、历史知识、理论基础……真正精通业务、修养高的编辑恐怕是不太多的。
出版社如此分散,而大家仍在喊领导不强。有的说我们对上级只有上交利润的份儿,有的说我们只有向部里检讨的份儿。而出版社的青年编辑之中,苦闷之情更是普遍,因为担子对他们说来太重,在工作中锻炼的进度不大。
为了纠正我们出版界的分散情况,集中使用现有的薄弱的编辑力量,节约国家纸张和印刷力量,免使读者见了众多的书目眼花缭乱,浪费了买书钱(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了内容大致相同的书),重整出版界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倘若能把大大小小出版社综合归并一下,调整人力,统一受一个部门领导,又分门别类各自和一定的专业部门联系,我想是可以达到上述目的的。很多摊子可以收,很多人的专业编辑潜力可以发挥,很多青年编辑可以继续上大学,很多出书计划可以统一安排:重复的取消,缺少的订进去。在一两个综合性的出版社下,出版社的工作一定可以作到又快又多又好又省。要这样做,一时也许有困难,但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我想还是有必要的。


第8版()
专栏:

生活在沙漠里的测绘兵
叶遥
秋天,一支测绘国防军用地形图的测绘队来到内蒙古。这里有座高山,当地人叫它“天山”。山的东面是一望无边的大草原;山的西面是大沙漠。测绘队观测的地区在大沙漠里,距天山一百多公里远。沙漠里有无数沙丘,起伏连绵,像黄色海洋的波浪一样。观测站就设在几十公尺高的沙丘上,测绘兵住宿的帐篷也搭在这里。
测绘兵们,经常比太阳起来的早。清晨,当太阳将升未升的时候,沙漠里的景象是奇妙的:远处常见的天山峰峦像神话一样无影无踪了,代替它的是彩色缤纷的楼阁、工厂里的高大烟囱……奇丽美景,变化万千。太阳高高升起以后,这一切又不见了,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把原有的峰峦又托了出来,耸立在草原和沙漠之间。测绘兵们饱赏了过去早就听说过而现在亲自看到了的“海市蜃楼”奇景。
沙漠里没有树木,没有青草,连一条小河沟也没有。吃水要跑很远很远,用马或骆驼驮运。米、面、青菜、肉类……得从草原上买来。在这里,他们和风沙结了不解之缘。沙漠里的热风总是不断吹着,沙子滚来滚去。就在没有风的时候,空中也闪烁着无数细沙。他们把从草原买来的肉块,悬挂在沙丘的三角标架上,怕放在低处吹满沙子没法吃,可是这也无用,空中飘浮的细沙照样沾满肉块,洗都洗不净,炒出菜来,放到嘴里咯吱咯吱响。在沙丘上焖饭,锅盖盖得再严实,沙子仍然往锅里钻。他们吃着饭菜,总爱说:“咱们吃的是沙子炒肉片,沙子焖米饭,又香甜,又耐嚼。”
晚上,测绘兵睡在沙地上,被窝里、耳朵里、头发里都钻满了细沙粒。第二天起床,他们除去刷牙洗脸,还得掏掏耳朵,扑扑头发,清理一下顽皮的沙粒。有时在标架上进行观测,沙子也喜欢飞进眼里,他们得把它揉出来,才能工作。
沙漠里是没有路的,你刚走过去,再回头找原路,你的脚印已经被风吹起的沙子掩没了。不熟悉沙漠的人,乍来到这里,如果遇上阴天或雨天,便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是晴天,白天还可以靠太阳,夜里可以靠北斗星辨别东西南北。
一个傍晚,满天乌云。观测站的副组长王杰,从草原上买来不少吃的东西,要给司光站送去。马背上除去吃的,还驮着两捆青草(这是给马准备的吃粮)。进入沙漠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四周黄腾腾的,天空黑乌乌的,该往哪里走呢?王杰一时拿不定主意。他牵着马,一步一步向他认为正确的方向走去。忽然,马“呼呼”地打起了响鼻,他回头看看,“啊哟!”后面三、四十米远的地方,尾追着两只大黄狼。王杰听说过这里的狼既狡猾又凶猛,它们常常成群结队袭击牛群、马群。单身人遇到它们,常被伤害。他以军人遇险时的特有镇静,抓紧缰绳拉马仍往前走。有人说狼怕火,但他不会抽烟,平时身边总不带火柴。怎么办呢?让狼一直追着吗?万一狼扑上来……。他回头看看,从远处又跑来一只,一共三只了。“万一狼群大集合,怎么办?”他有点发慌了。
马背上的草被风刮得忽闪忽闪,在这寂静无人的大沙漠里,就是没有狼,也够毛骨悚然了。忽然,他灵机一动,从马背上抽出一抱草,高高抛到空中,“唰”的一声,草被风刮散在空中。狼被这突如其来的景象吓昏了,“嗖嗖”地逃了去。王杰在黑夜里摸了很久,终于找到司光站。


第8版()
专栏:

水火无情
石潭
有个小孩在河边玩水,不当心掉到水里去了,怎么也爬不起来。正在危险的时候,先生走来了。小孩急忙大声嚷叫:
“先生!先生!快,快救,救救我吧!”
先生使手指头逗点着小孩,说:
“嗨,你这孩子真不听话!谁叫你玩水来着?常说水火无情,水是能随便玩的么?”
小孩已经喝了好几口水,有气没力地说道:
“对,只怪,怪我不,不听话……先,先生,你先救,救我上,上去,再,再教训我,我……”
先生可不能不把他的观点和理论全部发挥出来。“你即便是喜欢玩水吧,也该先学会游泳呀!”先生说,“要是会游泳的话,这会儿你不就用不着求人了么?你看……”
先生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浪头就把小孩卷进了水底,淹没了。


第8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要提出基本建设中的问题
报纸上经常报道各项基本建设的进展和成就,给予读者很大鼓舞。但是基本建设中也有许多缺点和错误。大家在银幕上看到过“浪费的工地”,觉得很有教育意义。希望报纸也能经常提出基本建设中的问题,报道基本建设中的教训,以利予有关部门改进工作。
洛阳专署支援基本建设委员会
常华岳


第8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治疗近视眼的下文呢
几个月以前,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报道北京某些医院,已经能够基本上治好近视眼,但治疗中还有一些问题,正继续进行试验。我们这些近视患者非常迫切地等待着试验的结果,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报纸继续报道。
吉林电力学校制图学科 郑铭


第8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经常刊登地方报纸评论摘要
人民日报改版以后,在二、三、四版上常常登出地方报纸评论摘要。看了这种评论摘要,不但可以了解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而且会得到种种启发,对进行工作和提高思想有很大帮助。但是最近两个月来很少看见这些短小可爱的东西了,希望以后能经常读到它们。
江苏丹阳县农业银行 王旭初


第8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少算了四位烈士
10月13日你报七版登出的“鲁迅写的纪念文章”(臧克家写)介绍了鲁迅写的七篇纪念文章。最后提到:“他所纪念的这七个人物的形象将和他的纪念文字同垂不朽!”这里有一个小小的疏忽:“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是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烈士的,所以七篇文章所纪念的人物有十一个,并不止于七个。
武汉 李竹溪


第8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译名要尽量做到统一
10月20日你报七版登了两则关于苏联纪念鲁迅的消息。在前一则中提到一位“鲍兹尼耶娃”,在后一则消息中又提到另一位“波兹德涅耶娃”副教授。如果是不了解情况或不懂俄文的人一定会以为这是两个人。事实上,鲍兹尼耶娃和波兹德涅耶娃是一个人,不过是两种译法。建议通讯社和报纸考虑到读者的方便,尽可能注意译名的一致。
北京 杨琦


第8版()
专栏:读者 作者 编者

希望介绍商业工作的先进经验
在人民日报上常读到消费者批评商业工作的意见,这对我们很有帮助。但是我们也很希望能够读到介绍商业工作的先进经验和表扬商业工作者的文章和新闻。
浙江省文化用品公司 沈宏美


第8版()
专栏:

太湖一览(国画) 刘海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