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鲁迅论木刻创作问题
王琦
中国新兴木刻的导师鲁迅先生,不但极力提倡木刻、支持并领导当时的木刻运动,而且也亲自指导当时艺术青年的木刻创作。他对木刻创作上所发表的许多宝贵意见,在今天看起来仍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木刻有它自己的特点,不能和其他绘画如油画、水彩、素描互相混淆或代替。木刻如果不保持自己的特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它就会减低或失去它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木刻的特点是什么呢?鲁迅先生早在“近代木刻选集”小引里就清楚地指出:“所谓创作的木刻者,不模仿、不复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放刀直干,便是创作底版画首先所必需,和绘画的不同,就在以刀代笔,以木代纸或布……”。既然是这样,那末在木刻画面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也当然和其他绘画迥然有别;木刻画面不能不表现出充分的“刀味”与“木味”,木刻主要是以黑白来构成画面的基调,用强烈有力的线条来表现事物的变化与相互关系。它不依赖富丽的色彩,也不依赖复杂的调子,它单纯、朴实、简捷、明确、强烈、有力……,这是其他绘画所不及的。木刻家正应该熟悉它本身所特具的性能,予以充分发挥,才能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参加在绘画的行列,才能补充并丰富这座灿烂多彩的造型艺术大花园。
可惜的是今天在我们的木刻创作上,还没有好好地实践鲁迅先生的指示,模仿和复刻画稿的倾向,还相当普遍地存在于木刻创作上。有些作者小心翼翼地在依照着画稿进行复制工作。不是在“放刀直干”,而是在“依样葫芦”。这样刻出来的作品,实在说只能算是画稿的复制,而不好说它是木刻创作。还有一些作者,却又尽量在木刻画面上去追求油画和素描的效果;单色木刻上被堆上许多浓淡不同的层次,由于过多注意于明暗色调的细致分析,却失去了黑白对比的强力的美与整体统一的效果。套色木刻常常是印上五板六板,层层重叠,弄来画面五颜六色,活像油画或水彩的缩小翻版,因而失去了套色木刻应有的单纯典雅的情趣。木刻除了有“美”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力”,缺少有“力”,便缺少吸引人的主要因素。鲁迅先生曾经指示我们说:“自然也可以逼真,也可以精细,然而这些之外有美,有力,仔细看去,虽在复制的画幅上,总还可以看出一点‘有力之美’来。”〔注一〕所以,保持木刻画面上的“有力之美”,不论是倾向于粗豪的或是精细作风的作家,都是同样应该重视的问题。
木刻家没有生活经验,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创作;因为离开了生活,便失去了创作灵感的源泉,作品的题材便会枯竭。可是木刻家投进了生活,如果不对生活进行深刻的观察和分析,对生活不产生热情和兴趣,也不能很好地表现生活。当时的木刻家由于客观条件的困难和阻碍,限制了他们参加实际生活斗争的可能以及与广大人民相结合的程度,他们在那样苦难的年代,企图以自己的画面来传达人民的战斗呼声,抒发人民对于国外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内反动统治者的愤怒和反抗情绪,表达人民对于争取美好幸福远景的希望,这是很好的;可是他们的创作,却多半是凭想像和概念出发,缺少直接的感受和切身的体会,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仍不免流于口号标语化,缺乏真实动人的力量。当时所出版的“现代版画”上的一部分作品,便是较突出的例子。鲁迅先生看了这些作品,认为“要消除此气分,必先改变这意识,这须由经验,观察,思索而来,非空言所能转变,如果硬装前进,其实比直抒他固有的情绪还要坏,因为前者我们还可以看见社会中一部分人的心情的反映,后者便成为虚伪了。”〔注二〕鲁迅先生认为木刻家如果没有亲身参加战斗生活的经验,没有对战斗生活的强烈感受,就不必勉强去表现自己所不熟悉的题材,而不如多去表现一些自己所经验过的所熟悉的生活,以及曾经引起过自己强烈感受的事物。作者从真实生活的感受里得来的东西,总比从空虚的幻想里得来的要好得多。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要使作品真实生动,就必需“仔细的观察实状,实物。”〔注三〕关于这一点,我们似乎也听到过一些不同的声音,说那是艺术上的经验主义;我这里不必来交代什么是艺术上的经验主义。我只要强调的说一句:直接从实际生活得来的感性材料和面对实物的写生,对绘画创作来说,是比其他的艺术创作都更为重要。一个革命巨人曾经说过:“经验主义的说法并不适用于艺术家”。鲁迅先生在给一位青年木刻家的信里也特别提到“……关于题材的问题,现在有许多人,以为应表现国民的艰苦,国民的战斗,这自然并不错的。但如果自己并不在这样的漩涡中,实在无法表现,假如以意为之,那就不能精切,深刻,也就不成为艺术。所以我的意见,以为一个艺术家,只要表现他所经验的就好了。当然书斋外面是应该走出的,倘不在什么漩涡中,那么只表现些所见的平常的社会状态也好,日本的‘浮世绘’何尝有什么大题目,但它的艺术价值却存在……。”〔注四〕二十多年来,我们的木刻作家,一般说来都还是遵照着鲁迅先生的指示在努力。架空虚构,脱离生活的倾向是很少的,这是值得可喜的现象;但是对生活不经过深刻的观察,不加选择和分析,对生活不充满热情,以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者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的现象,也数见不鲜地反映在我们的创作上,这种不好的倾向,也应该提醒大家去努力纠正和克服。
在木刻发展的初期,创作的题材是比较狭小的,除了表现一些战斗、挣扎、叫喊的画面,或是一般穷苦人的生活以外,就很少接触到其他方面的题材,比如风景、静物、装饰画在木刻上就很少采用。鲁迅先生对此大不以为然,他认为:木刻家自然应该表现这个时代的巨大事件,可是也应该表现生活中的一鳞一爪。目前“中国自然最需要刻人物或故事”,可是也应该描写一些自然风景和静物;让木刻创作的题材扩大到各个方面,不仅可以促进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而且也可满足更多读者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要求,替木刻的发展开辟了更广大的道路。鲁迅先生就曾经指出:“木刻还未大发展,所以我的意见,现在首先是引起一般读书界的注意,看重,于是得到赏鉴,采用,就是将那条路开拓起来,路开拓了,那活动力也就增大;如果一下子即将它拉到地底下去,只有几个人来称赞阅看,这实在是自杀政策。我的主张杂入静物,风景,各地方的风俗、街头风景,就是为此……可惜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大抵不以为然。”〔注五〕他们往往片面地追求所谓“重大主题”,而忽略了对于一般人民日常生活的细节,以及更广泛地多方面题材的表现。鲁迅先生对此也曾表示过他不同的意见,他说:“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注六〕事实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不能表现“一角”“一片”的人,也就不能表现“伟大”的“全盘”。我们常常看见许多作者,平常不屑于去表现更多的“小题材”的作品,不从创作数量上去求得提高自己的艺术技巧,去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而想一下子就能登艺术的堂奥,就能搞出惊人的伟大作品来,其结果也往往会落空的。何况艺术作品的价值,并不完全取决于所描写的题材和对象,也取决于作者对待题材与对象的观点、方法和态度,鲁迅先生就说过:“现代木刻的缺点……是题材的范围太狭。譬如静物,现在有些作家也反对的,但其实是那‘物’就大可以变革。枪刀锄斧,都可以作静物刻,草根树皮,也可以作静物刻,则神采就和古之静物,大不相同了。”〔注七〕鲁迅先生并不是把大小题材的作用与影响,不加区别地一视同仁,而是考虑到当时木刻作者本身的实际条件,劝告大家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前进,不要为题材而缩手缩脚,因而限制自己的创作。多搞一些小题材的作品,不管这些题材是怎样“渺小”,只要作者善于处理它,能够赋以生命和思想,这样的作品,也仍然有它一定的意义和艺术价值。
鲁迅先生一向就重视木刻与书籍装饰、插画相结合。他充分理解木刻与印刷的密切关系,以及木刻在表现形式上的特色用于书籍装饰上的优点。他认为像其他那样大幅的绘画,如果缩小翻印在书籍上,其效果远不如小品木刻之逼真,而便利于读者的欣赏。他曾说:木刻“一用到刊物的装饰,文学或科学书的插画上,也就成了大家的东西”〔注八〕,而且通过书籍的大量流布,使好的木刻作品“印了出来,就能将同样的作品,分给别人,使许多人一样的受到创作的欢喜。”〔注九〕所以鲁迅先生常常劝木刻家要多为书籍作插图和装饰画,可惜他的号召却并不曾在木刻界得到有力的反应。直到现在,书籍插图和装饰木刻画,还是占创作量的最少数。如果我们要扩大木刻题材的范围,要使木刻成为更普及的艺术,那末,书籍的插图和装饰画,正是一片无限广大的园地在等待着木刻家去开辟。
鲁迅先生极其重视木刻创作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的多样化。他主张每个木刻家应该发挥艺术上的独创性,鼓励各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发展,而反对互相抄袭和模仿,反对艺术创作上千遍一律的作风。他在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一文里,曾经明白地指出:艺术作品“只要内容相同,方法不妨各异,而依傍和模仿,决不能产生真艺术。”当他发现当时一位木刻家的作品,与一个英国木刻家的构图有类似之处,便写信劝诫他不要重复别人已经有过的塑造意图。他非常反对艺术上的形式主义作风,他不容许一个艺术家对于物体作无原则的任意的畸形怪状的夸张。他曾经在给一位木刻家的信里,直率地指出存在于他的作品上那种不好的倾向,他说:“刻劳动者而头小臂粗,务须十分留心,勿使看者有‘畸形’之感,一有,便成为讽刺他只有暴力而无知识了。”鲁迅先生重视艺术上严谨写实的作风,把它和那种投机取巧粗制滥造的作风对立起来,批判有些作者希图不通过刻苦严肃的劳动,便可一挥而就的懒惰思想。他曾说:“我们的绘画,从宋以来就盛行‘写意’,两点是眼,不知是长是圆,一画是鸟,不知是鹰是燕,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这弊病还常见于现在的青年木刻家的作品里,克拉甫兼珂的新作‘尼泊尔建造’,是惊起这种懒惰的空想的警钟。”〔注十〕特别是对于绘画根基尚未巩固的艺术青年来说,更应该力求避免那种不求踏实只求玩弄趣味的不良倾向。鲁迅先生力劝他们要在开手之际,以取法于工细平稳者为佳。那是以何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精神在对待一般艺术青年,而鲁迅先生的那些警句,又是何等深刻地说中了大家的要害,而值得我们倍加注意的呢!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木刻家在技巧方面的训练。他指出当时的许多木刻作品之所以失败,都是由于素描基础太差,而要大家在这方面多下工夫。他说过:“木刻的根柢也仍是素描,所以倘若线条和明暗没有十分把握,木刻也刻不好。”〔注十一〕又说:“中国自然最需要刻人物或故事,但我看木刻成绩,这一门却最坏,这就因为蔑视技术,缺少基础工夫之故,这样下去,木刻的发展倒要受害的。”〔注十二〕他不但要大家重视素描的训练,而且指示大家不要把训练的方法,只限制在画室里的固定模特儿身上,而要重视对于室外各种事物的速写。他在第二回全国木刻展览会上,就和几个美术青年谈起过这问题,他的意见是:“木刻最要紧的是素描基础打得好,作者必要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不抱什么题材,碰见就写,速写到对方一变动了原来的姿态时就停笔。”〔注十三〕多少年来,木刻家大都遵照着鲁迅先生这样的指示,在速写上下过不少的工夫,因此在创作上也得到一些益处;但目前我们也还不能说,所有的木刻家都已把技巧的训练提到应有的重要地位。我们还需要重提鲁迅先生过去的指示,而且还要时时刻刻记起他在多少年前对大家说过的话:“木刻是种作某用的工具,是不错的,但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它之所以是工具,就因为它是艺术的缘故。”〔注十四〕今天,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鲁迅先生所说的是十分正确;广大的观众不但不满足于那些在思想内容上是空泛贫乏的作品,也同样不满足于那些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苍白无力的作品。他们要求从我们的木刻创作上,所得到的将不只是从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也同样希望从情绪上得到美感的喜悦和享受。要求每一位木刻家重视艺术技巧的锻炼,努力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将不仅直接影响于今后木刻创作的提高与繁荣,也关系着今后整个木刻运动的发展前进。
〔注一〕“近代木刻选集”小引
〔注二〕答李桦的信
〔注三〕复雾城的信
〔注四〕见张望著“鲁迅先生与美术”文中所引
〔注五〕复雾城的信
〔注六〕答赖少麒的信
〔注七〕答李桦的信
〔注八〕“木刻创作法”序
〔注九〕“木刻创作法”序
〔注十〕记苏联版画展览会
〔注十一〕复金肇野的信
〔注十二〕答李桦的信
〔注十三〕见张望著“鲁迅先生与中国新木刻运动”文中所引
〔注十四〕答李桦的信


第7版()
专栏:

鲁迅小说“药”的插图(套色木刻)
顾炳鑫
1.“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2.“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3.“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4.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第7版()
专栏:

为祖国争取最大的荣誉
本报评论员
参加第十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各项选拔赛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选拔赛选出去墨尔本的七个项目的代表队,检阅了我国运动员的技术和成绩。
在这次选拔赛中,出现了一些良好的运动成绩,说明我国体育运动水平,正处在日益提高并向国际水平迈进的阶段中。举重选拔赛,除次重量级没人参加以外,其余六个级总成绩的去年全国最高纪录全部被刷新,十五个单项的全国纪录被打破,其中有的已经达到或超过上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六名的水平。如最轻量级双手挺举世界最高纪录保持者陈镜开和轻量级运动员黄强辉的总成绩等。在射击比赛中,张志明的跑鹿一百公尺立姿射击,二十五双发跑鹿靶都接近了上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第一名的成绩。在新项目男子小口径步枪卧射五十公尺距离六十发射击中,赵善俊取得的五百九十五环(满环是六百环)的成绩,都是非常优异的。田径赛中,女子铁饼运动员石宝珠,这次选拔赛的成绩虽然比今年8月创造的四十九公尺零四的成绩少了七十公分,但保持四十八公尺左右的成绩是比较巩固的。年轻的游泳选手穆祥雄的二百公尺蛙泳的成绩这次是二分三十八秒九,如果能够再一次出现二分三十六秒的个人今年最高纪录,在这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中就有可能进入前三名。这些情况说明,我国运动员在这一次国际比赛上还是有可能取得一些胜利的。
从这次选拔赛中,可以看到我国近几年来体育运动的蓬勃开展和运动水平的逐渐提高。例如体操运动,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项目。现在已有很多男女运动员能完成全能项目,而且有些运动员能够较好地完成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规定动作;并且把我国武术中一些优美的、难度较高的动作揉合在自由体操中。女子轻器械团体操还是第一次参加国际比赛,如果运动员们能够熟练地掌握扇子操的动作,它将是一个精彩的节目。举重运动员的成绩这一次虽然没有全部突破或达到个人今年最高纪录,但是一般还比较巩固。射击选拔赛中也涌现了一些新运动员。参加两项球类选拔赛的运动员还是比较多的,他们在个人技术和相互配合等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篮球运动员的速度和弹跳力有了显著的进步。
从这次选拔赛中,也看出一些缺点或不足的地方。例如,我们的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规定动作时还不够准确,一些连接的动作还不太熟练,不稳健;举重运动员的抓举普遍低于推举,有些运动员在杠铃举起后不能很好掌握身体重心,因而没有总成绩;多数篮球运动员还不大重视防守技术,中距离投篮的命中率也不很高。这些都说明运动员的日常锻练还不够好,技术还不够熟练。
应当承认,我国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成绩还远远地落后于世界水平。在这次田径选拔赛中,虽然也有四十六人打破了二十一项1955年的全国纪录,但是在男子和女子的十三个田赛项目中,还只有男子标枪、撑竿跳高和女子铁饼三项刚刚达到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入选标准。在男子和女子的全部径赛项目中,还没有一项能够达到上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各项第六名的成绩。体操运动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距离要求还很远。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体操比赛中,要争得各个项目前六名的名次,就必须十分有把握地作好规定动作和准确地完成具有足够的极高难度的自选动作,并且都需要分别达到九点六七以上的分数。这对我国的年轻的体操运动员,将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在这次选拔赛中,有一些运动员没有能保持原有的成绩。有的是因为临场紧张,技术不能充分发挥;有的是因为没有注意防止伤风感冒,身体情况不好;有的是因为练习计划掌握不好,比赛前准备活动作的不适当。针对这些缺点,就进一步要求运动员在多次比赛中进行锻练,从各方面注意巩固已有的成绩,并争取创造更高的纪录。
运动员们!在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前夕,再努一把力,在即将到来的激烈竞赛中拿出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争取为祖国创造新纪录,争取最大的荣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