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介绍
丁守和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包括列宁在1919年
3月至8月这一期间的著作。学习和研究二十九卷的著作,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了解列宁在这一时期如何领导苏维埃国家的各方面活动,特别是如何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动员全国力量来粉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军事进攻,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促进苏维埃制度的巩固和胜利。
收入本卷的大部分著作是列宁在各种会议上的报告和演讲。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发言和他所起草的大会文件,在本卷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很大的篇幅。这次代表大会总结了苏维埃国家诞生一年多来的丰富经验,制定了新的党纲,通过了加强红军的决议,提出了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具体任务,并着重地讨论了对中农的态度问题。大会根据列宁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决定了同中农实行坚固联盟并坚持无产阶级在这个联盟中的领导作用的新政策。
列宁在“关于农村工作的报告”和“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中,全面地论证了巩固地联合中农的重要性以及必须采取的措施。他指出,在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消灭了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农村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农的人数大大增加了,因而,动摇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农的情绪和动向,就对于国内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命运有很重要的意义。国内战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要依中农是否跟无产阶级走为转移。因此,无产阶级的国家应当“想出许多尽量具体的、使中农直接得到一些好处的办法”,把中农吸引到自己方面来。有鉴于此,列宁提出了用联合中农代替中立中农的政策,确定了无产阶级要坚决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并进行反富农的斗争的阶级路线。
列宁特别重视吸引中农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他指出当无产阶级已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并从各方面着手建立新社会的时候,中农问题就提到了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像俄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要以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小农经济,就必须正确地对待中农阶层,善于处理这个极复杂的问题。列宁坚决反对对中农采取剥夺手段;并指出在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决不能对中农采用强迫命令的手段。而只能用耐心教育和细心关注的态度,引导他们逐步克服其落后性和保守习惯,在有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地方,设法同他们达成协定,给以实际的帮助;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和步骤上,要向他们让步。列宁认为,只有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坚持农民自愿这一根本原则,才能把中农吸引到自己方面来,“逐步而坚定地过渡到共耕制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农业”。
列宁所提出的团结中农的政策和农村的阶级路线,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具有极大的意义,对于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和建成社会主义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反对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分子的斗争中,苏联工人阶级充分地发挥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起和组织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很高地评价了工人阶级的这一行动,认为工人群众在“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中所表现的高度劳动热情,是树立新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纪律的开端。他从这个新事物中,深刻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即改善劳动组织,展开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首要的任务是打破资产阶级的反抗,镇压反革命势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新的经济关系,建立新的劳动纪律和劳动组织这一更重要、更复杂、更困难的任务。这个任务的解决,绝不能靠一时表现出来的勇气,而需要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最持久、最顽强、最难得的英勇精神。
“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所以具有巨大的历史意义,就是因为它表明了工人阶级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创立社会主义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英勇、首创精神。列宁写道:“共产主义就是利用先进技术的、自愿自觉的、联合起来的工人所创造出来的较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普通工人起来克服极大的困难,奋不顾身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设法保护每一普特粮食、煤、铁及其他产品,这些产品不归劳动者本人及其‘近亲’所有,而归他们的‘远亲’即归全社会所有,归起初联合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然后联合为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千百万人所有,——这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开始。”
列宁认为,要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根本的任务,除了进行长期的工作来教育工人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外,还应该迅速地、广泛地和全面地利用资本主义遗留给我们的、通常是具有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习惯的科学技术专家。
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在“苏维埃政权的成就和困难”、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党纲的报告”和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上“关于人民委员会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及其他一些讲演中,都谈到利用知识分子和专家的问题。他指出,苏维埃政权意味着劳动者广泛的团结起来,并以这种团结的力量去摧毁资本主义;但仅仅摧毁资本主义还不行,还需要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取得全部科学、技术和艺术知识,因为没有这些,就不能建设社会的新生活。而科学、技术和艺术却在知识分子手中,在专家手中,在他们的脑子里。因此,必须善于团结和利用知识分子和专家,给他们以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在政治上热情地帮助他们,使他们同共产党员和群众手携手地同志般地从事共同劳动。要耐心地启发有科学素养的人,使他们意识到把科学用来使个人发财,使人剥削人是极其卑鄙的,意识到使全体劳动群众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是最崇高的任务。
同时,列宁还教导说,虽然这些知识分子和专家是在资产阶级社会培养出来的,都避免不了或多或少地受到旧社会的影响和浸蚀,但是,只要对他们采取正确的政策,当他们看到共产党不仅重视科学文化,而且在群众中帮助推行科学文化工作,吸引愈来愈多的群众参加这种事业时,他们就会改变对我们的态度,在政治上同资产阶级割断关系,并自然而然地参加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
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全世界资产阶级极端仇视苏维埃国家,用尽一切手段污蔑苏维埃制度,说它破坏民主、自由和平等;第二国际的首领们及国内一部分知识分子也重复着所谓纯粹民主而实际是资产阶级民主的论调,说无产阶级专政违反民主原则。列宁坚决粉碎了这些无耻的诽谤和谰言。他在俄共(布)党纲草案的“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什么是苏维埃政权”、“关于用自由平等的口号欺骗人民”和“在全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主义文化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等著作中,深刻地分析了无产阶级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区别,进一步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列宁指出,在阶级社会里,民主、自由和平等,绝不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能享有的权利;世界上一切国家的实质都是阶级的专政,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在地主资产阶级的国家里,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剥削者统治劳动人民;而苏维埃国家则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劳动人民统治剥削者。资产阶级民主与中世纪比起来是一个进步,但它始终是狭隘的、残缺不全的和虚伪透顶的。资产阶级民主是极少数人的民主,它对富人是天堂,对穷人是骗局和圈套。只有无产阶级民主才是供广大劳动人民享受的真正民主。
资产阶级国家标榜它们实行的是全民的、全民族的、普遍的、超阶级的民主,这实际上是欺骗人民,掩饰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度的谎话。只要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即使最民主的共和国都必然是资产阶级专政。西欧和美洲资产阶级国家颁布的所谓最民主的宪法,也不过是为了“巩固土地和资本的私有制,即保障少数‘文明的’资本家对本国劳动者和亚非等地几亿殖民地人民的压榨”。
所谓纯粹的民主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任何民主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而有其阶级内容的。列宁说得好,民主自由如果同劳动摆脱资本压迫相抵触,如果不服从劳动者摆脱资本家剥削的利益,那就是骗人的东西。资产阶级民主曾庄严地宣布一切公民平等,对人人的财产加以保护,其实这是保护剥削者不受日益贫穷破产而变成除双手以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大众的侵犯。列宁说道,只要私有制存在,只要剥削阶级存在,就决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民主。因此,无产阶级必须消灭剥削制度、消灭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苏维埃国家正是在摧毁了剥削制度后,第一次把政权交给了劳动人民,“不仅给他们‘权利’,而且使他们能实际享有从资产阶级那儿夺来的一切”。
苏维埃政权是真正人民的政权。列宁说,这个政权的实质就是:从前管理国家的总是富人和资本家,而现在管理国家的则是遭受压迫而且人数最多的阶级——工人和劳动农民。只有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当然,列宁也曾指出:“我们清楚地知道,在我们苏维埃政权机构中还有不少的缺点。苏维埃政权并不是神丹妙药。它不能一下子治好过去的毛病”,不能一下子清除旧社会的遗毒。但是“它使受压迫的人能够站立起来,能够逐渐掌握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生产的管理。”因此,列宁指示所有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群众的觉悟和文化水平,广泛地吸收工人和农民参加国家的管理,坚决进行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清除强迫命令的恶习。
列宁彻底揭穿了以民主相标榜的美国的假面具。他指出,美国资产阶级竭力吹嘘他们是最民主自由的国家,以此欺骗人民,但是,不论是美国资产阶级或政府,不论是世界上其他任何资产阶级或政府,都不能也不敢根据真正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原则同苏维埃政府竞赛,比如说:“订立一种条约,保证我国政府和其他任何政府自由交换……以政府名义用任何一种文字出版、刊有本国法律原文和宪法原文并附有宪法优越性的说明的小册子。世界上任何一个资产阶级政府都不敢同我们订立这样一个和平、文明、自由、平等、民主的条约。”这就完全暴露了美国所谓自由民主的虚伪性,说明只有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国家才是最民主的国家,才是真正爱好自由平等和和平的国家。
此外,本卷还包括了“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论第三国际的任务”及“论国家”等著名的论文和讲演。


第7版()
专栏:

鲁迅写的纪念文章
臧克家
鲁迅生平写了一些纪念文章,追悼、怀念他所敬爱的前辈、朋友和为革命牺牲了的青年。这些文章,鲁迅是用了真挚的情感、沉痛悲愤的心情,和着对死者和生者深刻的友谊和血泪写成的,读过之后,我们深深地被打动。鲁迅所写的这类文章,决非等闲之笔,为了偶然回忆起某一个朋友便感兴地写了下来。这些文章,都是在被一种战斗的同志的情谊和责任感驱迫着非写不可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他不是在为个人的朋友写一般的回忆录,而是在为革命烈士立碑,在为被迫害、被歪曲的正义人士伸张,在为他所敬重的先生写照。这些文章反映的不只是作者个人和他所纪念的人物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反映了那整个时代背景和革命斗争的形势,从里边看到了鲁迅对朋友们的深厚的情谊、他对黑暗社会与反动统治者的仇恨和愤怒。
凭着几桩事件作主干,不多几笔,把人物活现在我们面前。突出他的优胜过人处,但也不掩饰他的缺点。这样才可以令人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全人”,拂去历史的尘土,驳斥一般庸人和恶人的误会和侮蔑,以严正的笔墨给被纪念的人绘出一幅真实的肖像,这肖像镜子似地又反映出纪念者本人的人格与性格。
读过这些文章,眼前仿佛一片浓黑,浓黑里闪着血的鲜红。
读过这些文章,胸中窒息得有点喘不过气,一种沉痛愤怒的情感从心里涌出。
读过这些文章,好似有一种声音在呼唤我们,这声音使人激动得不能静止。
叫时光倒退二十五年。
那正是1931年冬尽春来的时候。时代的幕布是浓黑的。柔石、白莽(殷夫)………五烈士的“前驱的血”鲜红的像暗夜的火,像黎明的曙光。
在柔石、白莽……五烈士死了两年以后,鲁迅才写下了他那有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
当“他们”“走向刑场”的时候,鲁迅正逃避国民党的迫害,躲在“客栈里”,在那里他吟成了却“无写处”的那一首“惯于长夜过春时”的有名的诗。事过两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能忘却地“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鲁迅写这样的纪念文章,是为了从“层层淤积起来”的“许多青年”的血里,“挖一个小孔”“呼吸”。鲁迅是以这样几句话作为“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结尾的: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我强忍住泪读完这几句,但这泪里也闪着笑。因为鲁迅所说的“将来”现在已经到了。
你看,那不是柔石吗?带着“台州式的硬气”,样子“有点迂”,总是“相信人们是好的”,“谈到人会怎样的骗人,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那“前额”就“亮晶晶的”,“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抗议道:‘会这样的么?——不至于此吧?……’”
“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上,自己背起来”,对敌人斗争是那样勇敢,牺牲得那样悲壮,然而“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走路,总是距离“三四尺”;和鲁迅一同外出,他担心汽车电车撞着他,走得很近,“简直是扶住”他,而鲁迅呢,觉得他是近视眼又为自己担心而不安,弄得彼此“仓皇失措的愁一路”。一个坚强而又温柔可爱的青年的影子活显显地立到我们眼前了。
鲁迅为柔石写过“小传”,为他的小说集“二月”作过序言,对于这位在狱中还一心学“德文”、对鲁迅犹念念不忘的不屈不挠的青年革命战士的死,鲁迅的悲痛是深沉的。上面已经说过,这不仅是为他个人失去好的朋友,而是为中国失掉了好青年呵!
鲁迅认识白莽,是由于他向“奔流”投稿,见面的次数并不多,交情却是深厚的。白莽同鲁迅一样,很爱裴多斐的诗,那首传诵一时的“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就是白莽的译作登在鲁迅主编的“奔流”上的。鲁迅对于他的为人和工作是很器重的,把自己珍存的裴多斐的散文集和诗集送给了他。可惜这两本书和白莽一同落到“三道头”的手里去了。鲁迅对于这位“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二十多岁的革命青年,是热爱的。当他刚从狱里出来,酷热的夏天,“穿着一件厚棉袍”,“汗流满面”,一见之下,彼此失笑的情况,写得多么动人呵。这样一个好青年,惨死在反动派的手里。在他死后,鲁迅不但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的沉痛文章,还用了“捏着一团火”的“寝食不安”的心情给他的遗诗——“孩儿塔”作了序,称它为“属于别一个世界”的诗。
鲁迅对柔石、白莽等五位烈士的死,是深深感到悲痛的,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愤怒之情在字里行间涌动。这些同志们的鲜血,写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篇文章”,它“永远在显示敌人的卑劣的凶暴和启示我们的不断的斗争”。
“记念刘和珍君”,和纪念柔石、白莽……的文章,性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一个刽子手是段琪瑞,另一个是蒋介石。刘和珍是“三一八”惨案四十几个勇敢牺牲的青年里的一个。死在政府门前,满身枪眼加上棍棒的伤痕。反动政府的卫士们用枪棒打这些爱国的热血青年,而那些无耻的走狗文人用流言蜚语中伤她们。中国的大好青年成了他们眼中“受人利用”的“暴徒”。
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但晚在她为反抗杨荫榆作“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而被开除以后才认识她。脸上“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当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样心地洁白的爱国青年,被当作“暴徒”杀死了,死在堂堂的政府门前。
鲁迅对于刘和珍,和为掩护她而牺牲了的杨德群、受重伤的张静淑的勇敢、友爱精神表示了最真挚的赞叹和敬意,她们的那种“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不能不使人“感叹”,从“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女性的“勇毅”,她们的死亡,对于后来者,有着很大的启发鼓舞作用。鲁迅对“三一八”惨案的牺牲者,感到剧烈的悲痛,因为她(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对于那些以“屠杀妇婴的伟迹”自傲的“军人”,和用了“最坏的恶意”,也“推测”不到的“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的反动的军阀政府,愤恨到不能用“什么言语”表达,只有“长歌当哭”。这篇“记念刘和珍君”是对于死者的最沉痛的祭文,也是对于反动政权的一篇义正词严怒气冲天的控诉书。
章太炎,是鲁迅所崇敬而受到影响的一个前辈。他崇敬他,不是因为他是经学家、文字学家,“却为了他是有学问的革命家”。
在“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里,洋溢着作者的热情和正义感。对他所钦敬崇爱的人,批评了他的缺点和短处,但主要的是发扬歌颂了他的特点和伟绩。他倡议把章太炎前期所写的那些战斗性强烈的文章,收到他的遗著里去,“使先生和后生相印”,使它“活在战斗者的心中”。鲁迅用下面一段话答复了那些对章太炎“不满”的“论者”,这些话真是气盛言宜,令人激动:
“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范爱农,刘半农,韦素园,都是和鲁迅交往甚深的朋友,在他们死后,鲁迅写下了回忆文章。在这些文章里,鲁迅不但写出了他和他们的私人交往,更写出了他们的人格和他对他们的评价。
范爱农是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的徐锡麟的学生,他在日本留学时就反抗满清,及至回到故乡以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满头白发了,“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辛亥革命成功了,旧军阀坐上了新位子。范爱农依然狼狈、飘零,终于醉中坠水而死。
为了悼念他一生潦倒的老朋友,鲁迅写了“范爱农”这篇文章和几首沉痛动人的旧诗,这些诗文写出他的人格和那个时代的环境。刘半农是鲁迅“五四”时代的老朋友,他“活泼、勇敢”,是“新青年”里“很打了几次大仗”的“一个战士”。他胸怀坦落,虽然“草率”一点,“浅”一点,也未免失之有勇“无谋”,但他的性格是可爱的,所以鲁迅很“亲近”他。后来,他“渐渐的据了要津”,“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使老朋友鲁迅不能不为之“长叹”,甚至发生“憎恶”。但这“憎恶”是属于“朋友的憎恶”,鲁迅对他是有情感的,始终把他当朋友看待的。一些“陷沙鬼”,想把半农“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鲁迅挺身而出,以自己的“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对友人是多么深情呵。
韦素园是和鲁迅一道创办“未名社”的青年朋友。他“瘦小”然而“精明”、“正经”,脸上“笑影少”,然而对于工作却有着“切切实实”“点点滴滴”“做下去”的意志。他为人“太认真”,沉静里蕴藏着激烈。他作了许多工作,译了许多作品。他经常生病。1927年初秋,鲁迅在广州接到了他翻译的一本布面装订的“外套”,当他明白了这是作为永久纪念品而寄来的时候,“就打了一个寒噤”。鲁迅同他到底得到了一个最后会面的机会,“西山病院”里探病的那个场面,描写很动人,鲁迅是用了情感作墨水写了下来的。病死了,鲁迅以沉痛的心情写了这篇纪念文章,把他比作高楼的“一块石材”,花“园中的一撮泥土”,把那本“外套”“永远放在自己身边”。
“藤野先生”,是鲁迅写纪念文章时还活在人间的一个人。他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读书时候教解剖学的先生。“黑瘦”、“八字胡”、“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冬天穿一件旧外套,时常忘记带领结,多么家常的令人亲近的人呵,可是作起事情来却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要鲁迅交出抄写的讲义,仔细而又认真地用红笔添改了所有的错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给订正了。这使鲁迅感动,使鲁迅从他的教诲、鼓励和希望里,得到提高,不论在做学问或做人方面。藤野的那“抑扬顿挫的话”成为督促鲁迅前进的鞭策,他的照片“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
从上面鲁迅所写的七篇纪念文章里,可以看出他对朋友的深情,可以看出作为人民战士的鲁迅的思想和精神。他所纪念的这七个人物的形象将和他的纪念文字同垂不朽!
1956年9月23日写完


第7版()
专栏:科学成就

同步稳相加速器
加速器是进行原子核物理研究的重要设备。利用它所产生的能量高、数量多并且人工可以控制的粒子来轰击原子核,可以研究原子核的构造,基本粒子的性质和构造,以及它们互相转化的机构。
加速器的种类很多,目前以“同步稳相加速器”所加速的粒子的能量最高。
由于这种加速器的磁铁是环形的,可以节省大量钢铁和电力。如果建立三十亿电子伏特的同步回旋加速器,它的磁铁的重量将达到三十万吨。但是苏联正在建造的一个一百亿电子伏特的同步稳相加速器的磁铁只重三万六千吨。
最近几年来科学家又提出“强聚焦原理”。利用“强聚焦原理”的同步稳相加速器的磁铁比普通的又可以轻几十倍。
苏联正在设计的五百亿电子伏特的强聚焦型同步稳相加速器的磁铁,重二万二千吨,比一百亿电子伏特的普通同步稳相加速器的磁铁还轻一万四千吨。
最近科学家又提出固定磁场强聚焦原理,应用这个原理建造的加速器的磁场不必变更,就可以使粒子在环形轨道上旋转加速,产生的粒子流的强度大为增加。
强聚焦和固定磁场强聚焦原理,同样也有可能用于电子同步加速器和其他一些高能加速器,以节省钢铁,增加粒子流的强度。
1929年建成了十万电子伏特的低能加速器,到现在不到三十年,但是现在的加速器的最高能量已经达到一百亿电子伏特,增加了十万倍。今后更经济、更高能的加速器,必然会迅速地建造成功。
(徐建铭)


第7版()
专栏:科学成就

放射性钴60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是目前公认为治疗癌症较有效的一种新武器。
治疗用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威力最大、应用最广的是放射性钴60,苏联科学家设计的强力的放射性钴60的治疗机(又叫钴炮),效率高,威力大。
放射性钴同镭同样都能放出乙种和丙种射线,镭同时还放出甲种射线,由于在治疗癌症时只使用它们放出的丙种射线,因此在使用时,需要设法滤过甲种和乙种射线。镭所放出的乙种射线较强,需用0.5毫米厚的白金片来挡住它。但是白金片价值昂贵,而且这样厚的白金片也能挡住一部分有用的丙种射线。放射性钴60所放出的乙种射线较弱,只需用0.07毫米厚的白金片甚至用不锈钢片就可以挡住了,因此不仅成本大大减低,而且可以更多地有效地利用丙种射线。同时,放射性钴60所放出的丙种射线比镭所放出的丙种射线要均匀得多,因此调节放射线量也比较准确,治疗效果也比较可靠。另外,用爱克司射线治疗癌症的时候,肿瘤量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使用放射性钴60却比较自由方便,一只装有放射性为二十克镭当量钴的治疗机可以用来治疗分布在三到五厘米深的肿瘤;一只装有放射性为四百克镭当量钴的治疗机,则可以用来治疗长得更深的内部器官肿瘤。除这以外,还可以把放射性钴60装在特制的针内直接放到肿瘤内或体腔内,或者把它装在特制的小管内,而后放在根据人体表面形态制成的蜡制模型上,直接照射患肿瘤的部位。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放射线对人体的损害。
利用放射性钴60治疗癌症比用爱克司射线和镭治疗的效果好。例如喉头癌用镭治疗好的为68%,而用放射性钴60治疗好的可达82%。有些外科医生认为无法割治的癌症经过应用放射性钴60治疗以后,病人可以恢复健康。 (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