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加强煤炭工业建设,满足国民经济需要
煤炭工业部部长 陈郁同志的发言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将继续保持比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必须加强煤炭工业的建设,保证工业、交通运输业有足够数量的煤炭,并适当满足城市和农村用煤。煤炭工业的建设任务是很繁重的。我现在想就有关煤炭工业远景计划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四年,由于我们对原有矿井进行了生产改革和恢复、改建工作,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发挥了原有矿井的潜力,因而满足了我国工业发展和民用煤的需要。一九五六年全国煤炭产量预计可以达到一亿零八百万吨,接近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九五七年的生产水平。在提高原有矿井生产能力的同时,我们积极地进行了新矿井和新的煤炭工业基地的建设。截至一九五六年末,全国国营煤矿开工建设的新矿井,年生产能力将达到三千三百七十万吨,全国国营煤矿投入生产的新矿井(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前开工的新矿井),年生产能力将达到一千六百二十五万吨。与此同时,地质、设计和施工的力量,从无到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我们已经可以设计和建设大型矿井。煤炭工业的发展同需要不相适应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煤炭生产指标虽然可以超额完成,但仍不能满足一九五七年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对煤炭的需要
全国煤炭产量,虽然可以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指标,但是在一九五七年还将会出现煤炭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更严重的是,第一个五年煤炭工业基本建设的规模与煤炭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将不能满足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要。为了完成党中央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所给予煤炭工业的任务,必须吸取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采取措施,争取超额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规定的基本建设任务,并做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煤炭生产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二,规定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点七。根据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六年的统计和一九五七年的预计,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发展速度是百分之十七左右。为了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就相应地要求煤炭生产的发展速度必须达到百分之十六左右。但是,预计只能达到百分之十三左右,一九五七年全国煤炭的产量只能达到一亿二千万吨左右。全国煤炭的需要量约一亿三千万吨左右,这就形成了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以上情况说明了,在计划执行中,其他工业超计划的发展大于煤炭工业超计划的发展,这就加重了煤炭供应的紧张情况。
第一个五年计划煤炭工业的基本建设规模必须有所增加,否则不仅影响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炭的生产,更严重的是影响煤炭工业的远景发展,将无法保证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炭的产量主要是依靠原有矿井生产的,一九五七年原有矿井的产量约占全部产量的百分之八十五。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情况就不同了,要满足对煤炭的需要,就要更多的依靠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新建的矿井。而新建矿井的产量决定于新矿井建设的规模和开工建设的时间。由于一个矿井的建成和达到它的设计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时间是很长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建设的新矿井,到一九六二年,产量才能达到其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八十五左右,而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建设的新矿井,到一九六二年产量仅能达到它的全部生产能力的百分之十至十五。因此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新矿井建设规模的大小,基本上决定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煤炭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内矿井的建设规模(年生产能力四千三百五十万吨)小了,一九六二年全国煤炭产量达到一亿九千万吨有很多的困难,这与一九六二年的需要量(二亿一千万至二亿二千万吨)比较,还相差很远。在发现这个严重问题之后,一九五五年曾经提出把国营煤矿的建设规模增加一千万吨左右,但因投资、材料和设备供应的困难,这一计划至今未能实现。而且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矿井和选煤厂的建设任务,由于投资、材料和设备供应的限制,能否完成尚无保证。这对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钢铁工业所需炼焦煤的供应,将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妥善安排一九五七年煤炭生产计划
争取较原计划多建设能够生产数百万吨煤炭的矿井
为了力争避免这种形势,妥善地安排一九五七年的煤炭生产计划和正确地编制第二个五年煤炭工业的发展计划,是十分重要的。
一九五七年必须保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矿井和洗选厂的建设任务,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较原计划多建设能够生产数百万吨煤炭的矿井。为此,就需要解决投资、设备和材料供应等方面的问题。对于煤矿建设极关重要的铁路、电源,也应相应地加以解决。特别希望在一九五八年的前半年,修通黄碾到博爱的铁路,包头到兰州的铁路修到石咀山矿区,这是保证武汉钢铁工业炼焦煤和保证西北新工业城市用煤的先决条件。正确编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煤炭
工业发展计划
必须使煤炭工业保有一定的后备生产能力,并建立国家对煤炭的储备制度
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必须周密地计算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要量,使煤炭工业生产水平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要量保持平衡。在计算煤炭需要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其他工业超计划发展的可能性大于煤炭工业超计划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在规定煤炭工业的生产水平时,必须保有一定的后备生产能力,并建立国家对煤炭的储备制度。在考虑到煤炭工业的建设规模时,必须使建设规模和对煤炭工业生产水平的要求相适应,特别是必须与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对煤炭工业生产水平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由于矿井的建设时间长,想用在年度计划中追加项目的办法,来解决已经形成的煤炭供不应求的极度紧张情况是不可能的。
在煤炭工业建设中,煤矿机械制造工业的建设问题是很重要的。由于煤矿地下作业的特点,必须给以较多的机械设备,诸如矿井提升、排水、通风等机械设备是必不可少的,井下作业的条件困难、劳动繁重,必须切实有步骤地大力推行笨重劳动的机械化,这就需要大量的采掘、装载、搬运、抓岩等机械设备;井下作业是在经常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水、火、瓦斯、煤尘不断地斗争中进行的,必须切实注意安全和劳动保护工作,这就需要防爆的电气设备、安全救护设备和仪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我们对这件工作重视不够,因而,经常由于设备供应问题影响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基本建设的进度。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矿需要的设备数量将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有很大的增加,约有190万吨左右,过去依靠国外进口的设备,将要更多地由国内生产来解决。因此,必须积极地加强矿山设备制造的建设工作,否则完成这一个巨大规模的建设任务、提高煤矿劳动生产率、改进安全生产的情况以及改善劳动条件等将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我国目前对煤矿设备的制造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而问题是在于把现在全国已经具备一定经验为煤矿制造设备的工厂专业化起来,发挥它们制造煤矿设备的潜力,专门为煤矿服务。对于急需的而当前又是没有的如露天煤矿所需要的大型电铲、电机车、矿井生产用的采掘设备、防爆电气设备等,则需要积极的建设新厂。为了使这些工厂的发展与煤炭工业在技术上和数量上的需要相适应,还必须加强设备制造的设计力量和科学研究工作,和新产品的试制工作。积极发展地方煤炭工业
使它逐渐担负起中、小城镇的工业、民用和农村用煤的任务下边我谈一下积极发展地方煤炭工业的问题。我国是一个地广人多的国家,目前木材和石油又很缺乏,民用煤在全部煤炭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根据历年统计,约占全部煤炭产量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为了保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对煤炭的需要,和适当满足民用煤的需要,除了积极发展国营煤矿以外,还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积极地发展地方煤炭工业。建议今后煤炭工业部应该集中主要力量保证重要工业的用煤,地方煤矿应该逐渐担负起中、小城镇的工业、民用和农村用煤的任务。
一九五六年,地方煤矿的产量预计为二千六百七十五万吨,一九六二年将要负担四千万吨以上的生产任务。为了完成这一繁重的任务,地方煤矿就必须对现有矿井加强领导,改善经营管理,有重点地进行改建,并逐步改善现有技术装备和劳动条件,以提高其生产能力。同时,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内,地方还必须建设年产二千万吨左右的新矿井。这样才能保证第二个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内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要。目前地方煤矿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除了国营煤矿给以必要的协助外,建议中央对地方煤矿的投资、设备材料和技术干部的培养、分配等,都应纳入国家计划,加以解决,以鼓励地方煤矿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否则,民用煤发生困难,也必将影响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以上是关系着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我们缺乏经验,就在计划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缺点,我们必须接受以往的经验,提高计划工作的水平,正确地编制第二个五年的煤炭工业计划。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我们在生产和基本建设上也存在着严重的缺点,最突出的是产品和工程质量低,事故多,以及对职工生活福利设施解决的不够,这是和我们领导上的官僚主义分不开的。今后,必须努力改正。
根据第二个五年计划的要求,煤炭工业的任务是很艰巨的,我们一定根据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精神,努力纠正缺点,改进工作,为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积极地做好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准备工作而奋斗。


第6版()
专栏:

工资改革的情况和问题
劳动部副部长 刘子久同志的发言
在刘少奇同志和周恩来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到了工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简单地讲一点意见。
党对工资问题的基本政策
工资问题,是党在社会政策方面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体现着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从工资问题的本身来讲,基本上是两个问题,就是工资水平问题和工资制度问题。工资工作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国家发展生产的需要和按劳取酬的原则来适当地安排工资水平和改进工资制度,使工资能够更好地为发展生产、改善职工生活、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加强职工内部团结服务。
几年来,党对工资问题的基本政策就是在发展生产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逐步地改善职工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工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百分之六十四,全体职工的平均工资增加百分之三十三。这个比例,从职工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看来,是恰当的。
几年来,在国营工业企业里,随着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一般地都有相当大的提高,如果以一九五○年职工的劳动生产率和平均工资都为一百的话,那么一九五五年的劳动生产率为一百八十九点一,职工的平均工资则为一百七十一点九。同时,在工资制度方面,有的经过一次改革,有的经过数次改革,从而逐步走向合理,使社会主义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能够广泛而持久地开展起来。
近年来在工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工资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的是:1、仍然有平均主义,不合乎按劳取酬原则的现象。有些不熟练工人的工资反而比熟练工人的工资还高,有些从事轻便劳动的工人的工资反而比从事繁重劳动的工人的工资还高,有些轻工业工人的工资反而比重工业工人的工资还高,这就不能从物质上鼓励工人努力学习技术、提高技术,不能从物质上鼓励工人从事繁重劳动。2、有些生活条件比较艰苦的新建工业基地的职工的工资反而比那些生活条件比较不大艰苦的老工业基地的职工的工资还低,这就增加了从老的工业基地调动职工去支援新建工业基地的困难。3、年度之间工资增长的速度太不均衡(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相适应),这突出地表现在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五年的工资增长速度过分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个问题上。上述这些问题,有些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如一九五四和一九五五年工资增长速度太慢)是由于我们自己对于工资问题缺乏科学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以及不关心职工生活的官僚主义所造成的。
全面地进行一次工资改革
为了进一步解决在工资方面所存在着的这些问题,使职工的工资状况更加符合我国当前发展生产的需要和适当的改善职工生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地进行一次工资改革。这种改革目前还在进行中。为了弥补过去两年职工工资增长太慢的缺陷,在这次工资改革中,工资增加的幅度比较大,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比一九五五年提高了百分之十三左右。同时,在这种增加工资比较多的有利的条件下,对于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职员的工资制度以及产业之间、地区之间和各类人员之间的工资关系,都作了比较大的改进。职工工资水平的提高和工资制度的改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职工生活、提高职工觉悟、加强职工团结等方面,都将产生而且已经开始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效果。
根据今年增加工资比较多的这个有利条件,这次对于现行工资制度的改进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是:过高的不动,稍高的稍增,低的多增;对于高级知识分子、科学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的工资,有较多的提高;对于现行工资待遇太低的乡村小学教员、基层合作社的营业员以及乡干部的工资,也有较多的提高。用这种办法来使现行的工资制度和工资关系逐步地达到合理。毫无疑问,这种政策是符合广大职工群众的要求和国家发展生产的需要的。在我们确定和贯彻执行“过高的不动,稍高的稍增,低的多增”的这一政策的时候,遇到了两种思想阻碍:一种是“一步登天”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发生在那些低工资的人员、企业和地区中;另一种是不愿积极改进的思想,这种思想常常发生在那些高工资的人员、企业和地区中。
在制定和贯彻执行工资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对于增加工资的数字问题,大家最感兴趣,争论的最多、最久、最厉害。这是各种工资会议常常开得很久的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反映了目前我国的生产发展水平与满足职工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短时期所能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这个矛盾的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积极发展生产,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别的出路是没有的。这种现象,同时也是反映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只有在彼此互相照顾、局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才能求得暂时的相对的合理的解决。
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强调生活,不大注意生产;强调工资水平,忽视改进工资制度;重视增加工资,忽视政治思想教育
这次工资改革的方案,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在工会组织、中央各有关部门以及地方的党、政的共同讨论研究下制定的。因此,这个方案,从当前的情况来看,除了建筑工人的工资方案因为改变工时制度的关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以外,基本上是合理的可行的。从各地工资改革工作的进行情况来看,一般地也算是顺利的健康的。至于这次工资改革究竟有哪些成功的或者是错误的经验,必须等到全面检查总结了之后,才能作最后的结论。但是就我们知道的情况和掌握的材料来看,已经看出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我想在这里把这些问题简单地提一下,请同志们注意。
第一、在批评了片面强调生产、不关心职工生活(增加工资太少)的偏向之后,有些同志多少又有点片面强调生活而不大注意生产的情况。如前面所说,今年国家所规定的增长工资的指标已经不能算低。从国家财政、物资供应以及工资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来看,已经达到了或者差不多达到了饱和点,可是这次工资增长指标下达以后,有许多地区和部门都要求再提高指标。有的单位新增加的数字竟超过了原来颁发的增长工资指标的一倍以上,这种现象,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正常的。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存在着这样一种思想,即不管他们的劳动生产率计划、上缴利润计划和降低成本计划是否能够完成,先把工资增加上去,造成既成事实再说。这种想法和作法,就很可能造成将来生产管理和工资工作上的被动。
第二、多少有些强调工资水平,忽视改进工资制度的情况。前面已经说过,今年增加工资较多,本来是改进工资制度的一个有利条件,但是这个有利条件如果运用得不好,就会降低工资改革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发生一种反作用。下面是这种情况的两个例子:
一个是属于工人升级方面的。在批判了过去有一个时期,对于工人的升级面控制得过严,造成工人升级太慢的错误之后,今年工人升级的工作,又发生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不严格按照技术等级标准,更不问生产上是否需要,盲目升级的现象。在不少企业中,工人的升级面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百。这样盲目地给工人升级的结果,浪费了工资基金,加大了产品的成本,打乱了企业中的劳动组织和定员制度,使工人的技术等级和工作等级不相适应,加重了高级工人干低级活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了工人内部的不团结,妨碍了计件工资制度的推广,增加了职工外调的困难,等等。
另一个是属于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员的工资方面的。根据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和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缺乏的情况,对于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比非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规定的高一些是必要的合理的。这个问题在实行职务工资制的方案的企业中,已经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解决。因为在职务工资方案中,对于工程技术人员和财政经济工作人员的工资关系,已经作了比较适当的安排。问题是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某些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标准不是按照他们的职务来规定,而是实行所谓“两条线”的办法,使工程技术人员和财经工作人员的工资关系,在这次工资改革中,不但没有得到改善,有的反而使原来的矛盾扩大化了。因此,就引起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某些企业里的财经工作人员的不满,在他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些顺口溜:“男学工,女学医,学习财经没出息”;“千不怨,万不怨,只怨从前未进工学院”。
以上这两个例子,就是片面地强调提高工资水平,忽视改进工资制度的思想和作法,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
第三、多少有些重视增加工资,忽视政治思想教育的情况。在这里我想引用江西省委九月十五日的一个电报——“关于企业领导干部工资问题”——中的几句话,来说明一下:“有些地区有不少企业在这次工资改革中,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资问题注意较多,而对工人的工资注意较少,大部分企业对国务院关于企业领导干部工资增长幅度一般不超过百分之二十的规定,未能严格遵守执行。根据测算结果,南昌市工业局所属二十一个工厂领导干部增加工资均超过百分之二十,一般都增加百分之四十以上,甚至有的增加到百分之一百至百分之二百,加上大部分干部都是打乱原工资等级重新评定,包括升级因素在内,一律从四月份起补发,一次要补发工资很多,这样挤占了工人的工资增长指标,引起工人的情绪波动。工资改革的作法,省里规定的步骤是先工人后干部,但许多单位工人与干部同时进行,有的单位在试套工人等级时,停下来评定干部的级别,有的单位领导上纠缠于干部工资问题,而放松了对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以致工人中发生的一些思想问题得不到迅速的解决。”当然,领导干部在这样一种争取自己多增加工资的思想情绪支配之下,那里还有什么时间、情绪和心思去向工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呢?由于我们对于工资改革的政策宣传的不深、不透、不具体、不全面,以致今年虽然增长工资不少,但是,仍然有些工人有意见,说什么:“雷声大雨点小”,
“光打雷不下雨”。其实,这种“雨点小”即少增或者是“不下雨”即不增的人的工资收入,和那些“下大雨”,即多增的人的工资收入比较起来还是多,而不是少,有的还多的很多。如果我们把这种实际情况,根据按劳取酬和同工同酬的原则,向职工解释清楚的话,工人对于上述政策会没有什么意见,也不应该有什么意见。又一次证明,在任何情况之下,作任何工作,如果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就一定不能得到好的结果。
希望各级党委加强对工资
工作的领导
工资同每一个职工及其家属都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不注意调查研究,不实事求是,不注意按劳取酬原则,不贯彻执行群众路线的方法,不采取稳步前进的方针,不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那么,在工资问题上比在其他各种问题上,更容易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的错误,更容易脱离群众。
我们对于工资问题的情况的了解还很不够,工资工作的经验也很缺乏,因之,对于它的特点和它的发展规律都还没有很好地摸到。工资是当前国民经济各部门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犯过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如果不很好地总结过去,特别是这次工资改革工作的经验,那么,过去所犯过的错误还会重复。因此,我们希望各级党委加强对工资工作的领导,特别是作好这次工资改革的检查总结工作,借以克服工作中的这个薄弱环节,使我们的工资工作在这次工资改革的基础上能够向前推进一步,使工资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地发挥它的杠杆作用。


第6版()
专栏:

提高我国日用工业品的质量
轻工业部副部长 宋乃德同志的发言
我现在就提高日用品工业的质量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目前我国日用品工业的产值比重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八点六,占全部轻工业产值的百分之二十八。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地方管理的,绝大部分是新公私合营企业,设备一般比较落后,多为手工操作,先进与落后相差悬殊。但因为是小厂多,品种多,故便于适应人民各种需要。在部分企业里还保留与发扬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手工业的卓越技术。
这几年来,在各级党政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之下,日用品工业的产量提高了,质量有改进,品种也有增加。虽然过去有些企业由于片面强调增产节约,忽视质量,以致若干产品质量下降,但是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经过努力,已经大部稳定下来;在今年党中央提出提高质量、增加品种的号召后,又有所进步。从今年五月间十四个省市所汇报的情况来看,在九十九种产品中,质量比去年显著提高的有三十一种,基本稳定或略有改进的五十三种,仍然低劣或下降的十五种;质量有显著改进的,如天津市的八号草板纸的突破力,由去年的二点七公斤上升到六点四公斤;吉林搪瓷厂产品已基本消灭了起泡、裂纹、掉瓷等现象,物理指标达到轻工业部拟定的标准,一等品率也由去年九月的百分之一提高到今年第一季度的百分之十八点八;并有少数企业的产品接近了国际水平。但是,质量低劣的情况仍然存在,我国著名的瓷器还未恢复到历史上最好的标准;有些日用金属制品粗糙,另件不能互换;有些保温瓶的保温能力不强,甚至还有爆炸现象;有些自来水笔笔杆变形;有的计算机摇出的数字不准确;有的计算尺拉出的3×3=9.1;有的打字机卡字;“富强牌”火柴盒松、杆细、头小、掉砂,曾被称为“不强”牌等。
综合各地经验,在改进日用品质量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观点
一、加强思想领导,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观点。我们有的同志,往往在强调增产节约、强调完成产值计划和财务计划的时候,容易忽视改进产品质量;而在要求提高产品质量的时候,又往往过分强调设备不好、原料不稳定等客观原因,缺乏在现有设备基础上积极改进的精神。今年长春皮鞋厂承制二千双出口高跟鞋,质量要求严格,企业的领导方面很重视,认真贯彻了操作法和各项制度,结果全部产品都是一级品;但在任务完成后,市场皮鞋畅销,大家松了劲,结果产品质量就下降。这说明,即使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如果重视为消费者生产优良产品,发挥群众的智慧,是能改进产品质量的。反之,如果思想上忽视质量问题,那么即使设备好、原料稳定也会发生质量下降的现象。
几年来,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的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收获,但是也产生了一些毛病,主要是隔离了生产者与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使得工业部门不像过去自销时那样关心自己产品的质量品种问题。在这次研究选购自销时,有的厂长检讨说:“过去生产是对局负责,对贸易部门负责,根本谈不到对消费者负责。”又说:“产值完不成不好交待,下车间只问产量,觉得提高质量不是一天半天的事,遇到上下工段因质量问题发生争执时也是宁肯影响质量,也不要影响产量”。这种对提高产品质量有害的思想,去年第四季度以来,虽然已经受到批判,企业领导上也开始明确了生产是为消费者服务的观点,但这还只是开始,还必须继续在一切有关工作人员中进行关于产品质量的思想教育,彻底扫除对质量不负责任的错误观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产品质量十分必要。推广先进技术,增添设备
二、日用品工业产品质量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也是基本的原因,就是技术问题。许多工厂缺乏合理的产品标准、操作规程、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往往凭经验办事,缺乏科学根据。有些制度虽然建立了,但也不尽合理,我们曾经根据这些情况召开过若干行业的专业会议,总结生产技术方面的经验,并根据各厂所用原料和设备的不同,以及产品销售对象的不同,拟订统一的产品标准、检验方法、以及基本的操作要点,经过试点后,逐步推广。这样的做法,虽然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需要克服纠正,但效果一般还好。如上海制造的金笔,在金笔、钢笔和铅笔的专业会议后,笔尖的光滑度已由三面达到四面,今年四月份已有一半达到五面光滑;笔胆的容水量合格率今年四月份也达到百分之九十七点八九;铱金脱落从百分之二作到基本消灭;一般笔舌在摄氏十一至十四度时,即开始漏水,推广了55式笔舌后,可以在二十三度内不漏水,而且容水量也提高了一倍多。
在总结和推广先进技术中,某些企业的一些关键性设备必须加以解决。如制造高级绘图铅笔需要一百五十吨压力机,而我们只有二十吨的,压出的铅芯硬度不强。又如,自来水笔的塑胶笔杆目前是用直立式的人力压制,如改用螺旋式的压力机压制,生产效率既高,而且笔杆质量也好。我们过去对日用品工业的技术改造重视不够。常常在强调保证重点投资项目时,把对现有企业增添一些必要设备的小额投资削掉了。以致若干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控制仪表和产品、原料的检验设备。这对于改进产品质量是有影响的。今后必须在强调保证重点项目的同时,照顾增添改进质量的必要设备,尤其是新公私合营的企业,为了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更是迫切需要改造和增添一些关键性的设备和必要的仪器。克服原料不足的困难
三、原料对产品质量的关系很大。原料不合格就不能保证产品一定的质量要求。如自来水笔铱粒含杂质多就焊接不牢、不耐磨;笔杆塑胶含软化剂多就容易变形。日用品工业中除造纸、皮革的原料来自农村外,绝大部分是工业原料再加工的。但是,这些日用品的原材料,由于用量小、规格要求严,供应原料的部门往往容易忽视,常被挤掉。有若干原料在技术上国内完全可以生产,如自来水笔用的不锈钢、铱粒、塑料,乐器上用的合金片、钢丝等等,现在仍是进口,而进口原料又常常不合生产的要求。因此,要求冶金工业部、化学工业部、森林工业部、对外贸易部照顾日用品工业的需要,大力协助解决。实行专业领导,系统总结经验
四、加强对轻工业的领导。从几年来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的生产技术情况来看,中央企业一般地进步较快,地方企业进步较慢。其中重要的一条经验是中央部门由于专业领导容易系统地总结和积累经验;地方部门是一揽子管理,不易深入。最近一年多以来,各地已经注意到并且加强了按行业的领导,应该继续坚持和贯彻下去。日用品工业的产品多种多样,要将这样多的行业领导好,必须抓住典型、系统地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才能克服领导上的一般化,才能缩小先进与落后的距离,并且可以适应不同设备的企业,而使各行业的多数企业逐步达到先进水平;不如此,则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先进经验集中不起来,技术水平也不能很快提高。为了使轻工业产品质量逐渐达到国际水平,还应该积极搜集一些国外先进样品和设备,进行研究。
提高日用品质量的工作当然不止上述几个方面,但我们觉得这些是主要的。经验也证明凡是这样做了的,大部分产品的质量有了提高;相反的,大部分产品的质量仍然较低或不很稳定。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领导和各地党委的支持,只要我们同轻工业全体职工共同努力,一定能把产品的质量搞好。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在日用品工业几个主要行业中,要求作到大多数企业的产品达到国内现有的先进水平,部分企业的产品达到国际水平,是完全可能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