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派养派购生猪必须执行自愿原则
重益
最近,在生猪的主要产区都加强了派养派购工作。进入1955年12月中旬以后,全国生猪的每日收购量已经提高到八万头,比1955年11月初旬多三倍。这是许多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耐心地对农民进行教育,认真执行生猪的派养派购政策的结果。
但是,有些地区的同志,在执行生猪派养派购工作中,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件复杂细致、牵涉面很广的工作,采取了粗糙的、简单的、甚至是强迫命令的方法。如湖北南漳县薛平乡用抽签办法,谁抽着签,谁卖猪。妇女阎乐瑾没有猪,抽中了签,只好到外地去买了一头来抵交任务,结果亏赔九元钱。宜都县太州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共48户,养有38头肥猪。派购工作组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开会动员“自认”的时候,不宣传派养派购政策的具体内容,用“不完成任务不散会”的强迫办法,要求38家全部把猪卖出来,引起农民的不满,连第二天的冬播生产也受了影响。
执行生猪的派养派购政策必须贯彻执行自愿的原则,使农民自觉地担负派养、派购任务。有些派购工作人员认为既然要“派”,就不能讲“自愿”,这是不对的。许多地区的实际经验证明了这个道理:实行生猪派养派购,是能做到既符合国家利益,又符合农民的个人利益的。湖北宜都县就是一个好例子。这个县曾经在136个乡里,充分进行了生猪派养派购的宣传动员,把政策宣传到户,最近许多乡的农民都自愿地积极地卖猪。这个事实说明:只要农民懂得了党的政策,就会自觉地接受生猪派养派购任务。
单单宣传政策也还不够。农民出卖生猪可能有很多不同的思想顾虑,应当分别对他们进行具体工作。如果农民顾虑卖了猪没有肉吃,那就应当说清楚留肉留油的优待办法。如果农民顾虑卖了大猪,买不上小猪,那就应当切实组织仔猪的供应。至于有些地区因私商深入农户,从事黑市抬价活动,而引起少数农民不愿按照牌价卖给国家的时候,也应该一方面向农民揭露私商的活动;另一方面加强对私营屠宰商的管理和社会主义改造,以限制和消灭黑市投机的违法活动。


第2版()
专栏:

  推动工业品下乡的好办法
李继祥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到来以后,如何把工业品及时供应到农村中去,以支援农业的合作化,加强工业同农业,城市同乡村的联系,便成为各级商业部门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1955年,安徽省国营商业在县城以下的主要集镇设置批发机构,给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办法。
安徽省的全部人口中,有87%以上是农民,所以,国营商业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农村服务。安徽省有大量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和16万个私营零售商。它们绝大部分都分散在县以下的集镇和农村里。只要很好地组织和利用它们,就会使城乡的物资交流大大活跃起来。但是,一年多以前,国营商业的批发机构大半都设在离农村较远的城市里,而农村的供销合作社既得不到及时的供应,又没有力量储存大批物资;农村私商小贩资金少,单人匹马,更没有力量到很远的城市贩运工业品。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工业品下不了乡,农产品收不上来,农民需要的东西买不到,农村私商小贩无处进货,生活难以维持,市场不好安排的现象。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1954年,安徽省的党、政领导机关曾经要求供销合作社迅速在全省各地农村市场设置批发机构。但是,经过努力,到年底才设置了50个批发点,不能满足需要。1955年春天,安徽省的领导机关认为,如不迅速改变这种情况,就会严重影响春耕生产。于是,就在春节的时候发出了紧急指示,要求国营商业部门在全省重要农村集镇增设批发机构,并且在最短时间内开始营业。由于当时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件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以及商业工作人员的努力和合作社的配合,这些批发机构很快就建立了起来。一年来的经验证明,这项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它有以下好处:
第一、在广大的农村里组成了一个以国营商业批发机构为中心的强大商业网,运送了大批工业品下乡,满足了1955年大丰收后农民在生活上和生产上的需要。根据商业系统10个公司的预计,1955年可超额16%完成预订的销售计划;预计1955年第四季度的工业品销售数量比1954年同期增加83%。皖南地区早稻丰收后,购买力增加很大。南陵县的黄墓分销处销售额最高竟日销两万多元。因为黄墓批发机构的库存充足,仍然保证了市场的供应。淮北地区不少地方的基层供销合作社在白天把货卖光了,就连夜到附近批发机构去进货,保证了第二天充分供应。
第二、便利了供销合作社和私商进货。肥东县的供销合作社和私商,过去都要到合肥市去进货,进货的数量小,费用大,时间长。特别是小商小贩,有的只有十几元本钱,只好就地向小批发商转批,经营很困难。国营商业在重要集镇建立批发机构以后,进货最远的也只有30里。小商贩五更起来,中午就可把货挑回来卖,这样,费用小了,商品花色增加了,周转快了,利润也相对增加了。因为有广大私商小贩分担了推销商品的任务,合作社过分拥挤的现象也消除了。
第三、过去国营商业不直接连系农村市场,不完全了解农民需要,在编造计划时盲目性很大,把很多不适销的商品也调到了农村。批发机构下伸到重要集镇以后,直接了解了农村的需要,从而逐渐克服了盲目性。商品品种也增加了。过去农村基层合作社一般只经营二、三百种工业品,现在一般都有五、六百种,有的达到一千种。
第四、由于国营商业建立了农村批发机构,并且和供销合作社在业务上有了明确的分工,避免了过去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双方各自进货所造成的商品重复、积压或脱销现象,而且还可以相互督促,作好对市场的供应工作。如有的合作社不愿经营一些新商品,批发机构就把新商品拿到合作社去陈列,结果群众买的很多,合作社就大量进货了。有些为群众所欢迎的商品,批发机构没有,合作社就督促批发机构组织供应。
第五、从不断扩大商品流通中降低了费用,为国家增加了积累。建立了农村集镇的批发机构以后,安徽省百货系统因为商品流转额的扩大和费用的降低,上缴利润比1953年增加四倍多。此外,因为批发机构综合经营煤油、百货、棉布、成药、文化用品、烟、酒等多种商品,就可以整车整船运输,减少了运费,降低了成本。合作社、私商由于按照商品流转路线就近进货,也大大节省了运费。
根据安徽省的经验,要在县以下重要集镇建立国营商业批发机构,应该注意以下各点:一、应该根据经济区划,并且适当照顾行政区划、交通条件来建立,以便于领导和调运商品。二、设立地点应该按照商品流转路线,便于小商贩进货。批发站的供应范围,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一般情况下,一个批发机构供应一个到两个区为好,供应里程以30多里比较合适。三、批发机构应当是工业品综合性经营的批发组织,便于私商小贩进货,也便于改造私商小贩。四、批发机构的建立要符合经济核算的原则,一般以四人到六人比较合理。
有人说,国营批发机构下伸到农村集镇,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搅乱农村市场,和对私商的改造工作;二是国营商业多设了批发机构,物资分散,不容易摆布,增加积压,多背银行利息。安徽省的经验证明,第一点顾虑是多余的。因为按照商品流转方向安排私商小贩,固定了他们的进货地点,而且,他们的营业额,都经过合作社及有关部门(包括国营商业)共同审核,由合作社负责掌握。所以,对私商改造的责任和分工十分明确,改造归合作社负责,国营批发机构只是帮助合作社进行工作。
就第二点来说,由于目前轻工业品的生产还是集中在沿海地区,调运分配需要一定时间,国营批发机构下伸到县以下重要集镇,就可以有计划地采购储运,加上工业生产是全年均衡的,而农村销售则有淡旺季,国营商业对工业品的收购必须是全年均衡地收进才好。因此,商品分散到下面存储和集中在上面存储,其性质是一样的。而且,有计划地分散在下面存储,还可以避免旺季发生商品脱销的情况。


第2版()
专栏:

  试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初步经验
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
黑龙江省在1951年开始出现了第一个完全社会主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即星火集体农庄),1955年发展到29个,入社农户共3,474户。其中1953年以前建立起来的五个高级社都是在特殊条件下建立的。1954年以后建立的24个高级社,都是在半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逐步过渡的。他们在转为高级社以前一般都经过了二年初级社的历史。
在重点试办这些高级社的过程中,初步取得的经验是:
一、向高级社过渡是初级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初级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必须及时转变为高级社,否则就会发生生产停滞,组织涣散的现象。同时转变为高级社,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952年在互助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生”和“和平”两个高级社,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员觉悟不高,依靠国家贷款、派干部,头二年连年生产搞得不好,直到1955年生产才彻底好转。而在初级社基础上建成的24个高级社,不但避免了在成立高级社的时候可能引起的种种损失,而且在建成高级社以后,生产一直是上升的。由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需要具备的条件是:(1)生产有了相当发展,要进一步发展生产,就需要改变土地、耕畜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2)社员觉悟有了相当的提高,过渡到高级社已经成为社员的迫切要求;(3)有一定数量的公共积累;(4)有一定数量的领导骨干和初步积累了管理集体经济的经验。
根据这24个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的规律看来,一般初级社只要加强领导,经过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具备向高级社过渡的条件,原因是:(1)由个体经济转到初级社后,生产力提高的速度大大超过小农经济,因此,很快就暴露出土地、耕畜等主要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迅速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不相适应。(2)在合作化运动中,不但贫农和下中农社会主义觉悟提高得很快,就是富裕中农因为对合作社有了一定的认识,觉悟也提高了。(3)一村、一屯之内,向高级社过渡并不是所有合作社都必须完全具备上述条件,只要有一两个中心社条件成熟,其他社条件稍差一些,也可以带动起来。
二、正确地规定社员私有主要生产资料改变为集体所有制的办法,切实执行自愿互利的原则,是保证初级社顺利过渡到高级社的中心环节。
首先是土地处理问题。在初级社基础上过渡的高级社一般是经过相对地降低地租到最后取消土地报酬。在生产有了显著发展,社员收入有了显著增加的情况下,土地采取无代价地归全社集体使用不仅是合理的,也是农民的要求。事实证明取消土地报酬以后,更能提高生产,不但对土地较少的贫农和下中农有利,对土地较多的富裕中农也有利。因此,贫农和下中农积极拥护这种处理办法,上中农也愿意接受。社员们说:一垧地的地租不值几个劳动日的钱,每个劳动日多分点比土地吃租强得多。
其次是耕畜、农具处理问题。全部用公积金收买的方法是不够妥当的,有的合作社开始曾经试用过这种方法,结果一方面使合作社年年背债,不能扩大生产;另一方面大批资金流入社员手中,造成积压、浪费,甚至放债。根据已有经验,比较妥善的办法是:作价收买,根据价款数目,照顾大多数社员的负担能力,大部分或者一部分由社员平摊公有化股份基金,不足部分用公积金逐步偿付。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不但中农满意,贫农也理直气壮,有利于巩固贫农和中农的团结,有利于发展生产。耕畜、农具的价格一般照当地常年市价评定,偿还期限一般以三年比较好,期限过长中农不满,期限太短会影响合作社扩大生产。公有化股份基金按劳动力摊纳是合适的,按土地摊纳是不合理的。公有化股份基金的数量,既要尽量满足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需要,又要照顾多数社员能纳得起。对个别老弱残疾农民,少纳或免纳公有化股份基金,事实证明是可以行得通的。
再次是关于初级社合并转向高级社的时候,各社中原有公共财产和股份基金的处理问题。在黑龙江省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一般不是一个社,而是几个社同时合并,同时过渡,有时还吸收一部分互助组或单干户。这就产生了各社之间原有公共财产和股份基金数量不等的问题,如处理不当,就会造成社员之间的不团结。原有各社积累的公积金、公益金、国家奖励和社员集体劳动增加的财产,应当不论多少一律转归高级社公有,多的不要分掉,少的不必补纳。社员原来摊纳的生产费股份基金,应当一律转为高级社的生产费股份基金。多纳的不应当退还,少纳的也不必补交。社员原来集资购买的生产资料,如果和公积金一样处理,原来多摊的社员不容易接受,应当以多摊的为标准,少纳的向社内补齐。社员原来向初级社的投资,转为高级社的时候也不应当排除,可以根据社员的自愿转为向高级社的投资,由高级社偿还。社员投资应是高级社资金的一项补助来源。
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增加新的生产内容,是高级社巩固和不断发展的决定因素。黑龙江省各高级社都制定了三、五年的长远生产建设规划,挖掘了生产潜力,充实了生产建设内容,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为了保证高级社生产的发展,必须相应地提高社的管理水平。根据高级社经营范围大,生产内容多,技术性较强的特点,管理工作应当强调做好:(1)计划管理。像有的社主任说:“一个高级社一二百户赶上个小农场了,没有计划寸步难行。”不但要有全社计划,而且各个生产队也要有相应的计划。(2)建立合理的劳动组织和责任制。生产队必须成为高级社组织生产的基本形式。生产队应当有固定的成员,使用一定的耕畜和农具,负责一定的耕作区。社内各种生产如牧畜、水产、园艺等,应当根据发展情况,由专门生产组、生产队或专人长期负责,以便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技术。(3)高级社实行完全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要求计算劳动更加科学更加合理。为适应这个要求,必须制定工作定额,推行按件计酬制,并且逐步实行常年包工包产,克服计算劳动上的平均主义。经验证明,制定生产定额是有计划生产和合理组织劳动、计算劳动、贯彻执行责任制的中心环节。(4)加强技术管理。不懂技术、缺乏技术人材是各高级社普遍碰到的困难,由于不懂技术而造成减产或耕畜死亡等现象各社都发生过。各地的农业机器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帮助高级社克服这些困难,推动生产发展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这方面仍然满足不了合作社生产发展的需要,加强高级社同农业机器站、技术推广站的生产联系,有计划地培养技术人材,是保证高级社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工作。
四、正确分配收益。高级社的收益分配和初级社不同,它没有生产资料分配部分,必须完全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进行分配。同时应当首先履行对国家应当缴纳的义务(包括农业税、机械代耕费、归还到期的贷款等);然后再留出高级社内的一切基金(包括公积金、公益金、下年的生产费等);其余的实物和现金收入按劳动日进行分配。这样就可使国家利益、合作社利益、社员利益三者密切结合起来。开始时期,有些社由于对这一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认识不明确,强调社员多分红,以至发生“先社员,再合作社,后国家”的分配方法,有的社为了显示“优越性”,不愿还国家贷款,不留公积金,不留下年生产费。后来扭转了这种错误做法,贯彻执行了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1955年各高级社的收益分配工作,普遍反映“三头满意”。高级社扩大生产主要靠合作社内部积累,而发展社的公共经济又是增进社员的福利的主要源泉。因此进行收益分配时必须留够下一年的生产费用和一定数量的公积金、公益金。在过渡到高级社的初期,一般公积金留纯收入的10%左右,公益金留纯收入的2%左右为宜,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再酌情提高。
五、高级社建立和发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过程。在初级社过渡到高级社过程中,曾经发生过地主、富农和反革命分子进行造谣、挑拨、毒害牲畜等破坏活动。为了保证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对社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首先是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初级社的社员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不同,经济状况仍然是不平衡的,因此他们对向高级社过渡的态度也不一样。初级社向高级社过渡中,除了在生产资料的处理上应体现阶级政策外,在组织成员和领导成员上,也必须保证贫农的优势。
其次要加强党对社员的思想教育工作。高级社更具备建立经常的政治思想工作制度的条件,教育内容也更丰富。应当联系合作社的优越性,向社员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清除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和克服小生产者的落后保守习惯;还应当经常教育社员防止和克服认为高级社比别人“高一头”的骄傲自满情绪,教育社员团结和帮助初级社和社外农民进步,发动社员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保证完成和超额完成生产计划。
最后,在办高级社中,必须依靠党支部,加强支部在高级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由于高级社规模比较大,党员和团员比较多,应当以社为单位建立党、团支部,以生产队为单位建立党、团小组,使党、团组织接近社的一切生产活动,密切和群众的联系,保证党的政策和决议的贯彻执行。


第2版()
专栏:

福建省在1956年内
将建成50座农村小型水电站
福建省计划在今年建成50座农村小型水力发电站,总发电量为一千瓩。其中同安县凤岗水电站和南平县的一座水力发电站已经动工兴建。凤岗水电站是利用去年春天完工的策糟灌溉渠的水源发电的。正在兴建的惠安县后吴水库和福清县东门水库,也都准备修建小型水电站。  福建省境内溪流密布,地势倾斜,水力资源十分丰富。解放以后,全省新建了八座水电站,改建和整修了13座水电站。不少城镇已经有了廉价的电力,用来榨油、制糖、造纸和照明。有的山区农民也用上了电灯。
(福建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焦作煤矿两个矿井
生产水平超过五年计划指标
河南省焦作矿务局的王封和李封两个矿井去年的产煤数量,已经超过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1957年的产量指标。其中王封矿比1957年度产量指标多产煤九万吨;李封矿比1957年度产量指标多产煤三万多吨。
去年10月,李封矿刘九学采煤队向河南省职工提出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倡议以后,焦作矿区有六百多个小组响应了倡议。
现在,焦作矿务局领导上已经认真修订了今年的计划草案。按照修订后的计划,预计到今年4月底,全矿就可以全面超额地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的1957年的各项主要指标,预计1956年的产值将超过1957年产值指标的13%还多。


第2版()
专栏:

佳木斯造纸厂铜网场正式生产
国营佳木斯综合造纸厂铜网场在3日正式投入生产。这个铜网场每年将以各种抄纸、过滤、过筛的金属网,供给造纸、食品、化学等工业。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宝成铁路广略段正式通车
宝成铁路由四川广元到陕西略阳段已经在1956年元旦提前正式通车。
这段铁路长135公里,要穿过绵延的大巴山山脉,两次跨过湍急的嘉陵江。这段铁路的修筑和通车,使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边境广大山区的经济开始逐渐繁荣。解放前在略阳每70斤玉米只能换一斤盐或是两市尺布,现在已经能换七斤盐或18市尺布了。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购粮计划超额完成
江苏省农民踊跃把丰收后的余粮卖给国家。到1955年12月中旬,全省粮食收购入库总数(包括周转粮在内),已经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约为1954年同期入库实绩的132%。(曾萍)


第2版()
专栏:

中国民用航空局增加班期
中国民用航空局从今年1月起增开北京—西安—重庆—昆明直达航班,并且把北京—沈阳—哈尔滨航线延长到齐齐哈尔,把北京到广州、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地的航班增加为每周各四班。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1955年全国通用粮票还可使用
据从粮食部了解:粮食部1955年印制发行的全国通用粮票,在没有正式公布改用新粮票以前,可以继续在全国各地流通使用。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淮河边上的淮光集体农庄
安徽省凤阳县境内淮河边上的淮光集体农庄,有550多户庄员。这个农庄是1954年成立的,当年就遭到了百年未有的大水灾,大部庄稼被淹没了。但是庄员在农庄的领导下,积极开荒,抢种晚秋作物,很快就恢复了生产,战胜了灾荒。1955年,这个农庄虽然还受到前一年水灾的影响,但是收成很好,全年的总收入约达38万元。在这一年,他们买了51头耕畜,七部双轮双铧犁和其他机器,并且盖了二百多间仓库和住宅等。全体庄员们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现在淮光集体农庄又作出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规划。
随着生产的发展,庄员们的生活提高了。这是农庄去年新盖的一部分庄员住宅。          楼并铨摄(新华社稿)
淮光集体农庄有21个生产队,其中有一个生产队专门生产蔬菜。这是蔬菜生产队正在收割大白菜,准备送往城市。        
   楼并铨摄(新华社稿)
为了发展机械化生产,淮光集体农庄派了13名男女青年到农业机器站去学习。这是农庄的青年在听农业机器站的老师讲解技术问题。
新华社记者 丁峻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