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要做到又快又好
  顾页
太原矿山机器厂1955年承担了生产五台单斗装载机的任务。这是一种按照苏联的产品实样测绘的新产品。因为是测绘的,图纸是不是完全正确就没有把握。因此,虽然一共只生产五台,也必须先试制,发现和修正错误以后,才能成批生产。
起初,这个工厂也计划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做。但是,后来工厂的任务增加了,领导人员看见如果继续这样正规地做下去,在1955年年底以前就很难完成五台单斗装载机的任务。于是他们就改变了主意,没等第一台样品试制成功,就把其余几台单斗装载机的材料全部投入了生产。他们明明知道,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将来如果有一个零件发生毛病,就有五个零件需要返工,而且还可能发生预计不到的问题。可是,为了争取年内完成生产五台单斗装载机的任务,他们仍然不顾一切地选择了这条危险的道路。结果,到今年1月3日,这五台单斗装载机,连一台也没有装出来。
无论如何要按期完成国家的计划。这种决心,这种精神,是目前我们的国家为了提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所需要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能采取违反科学和生产程序的方法。因为这样做,就很容易、甚至必定会产生质量不好、管理混乱等毛病,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连原来打算“快”的目的都要落空。
现在,工业战线上的职工们正以高涨的热情,一心想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十分爱护职工的这种热情,并且正确地加以领导。在这种时候,如果没有正确的领导,就更容易发生违反科学和生产程序的偏向。在试制新产品的工作中间,在基本建设中间,都已经出现了“为了争取速度,可以不遵守程序”等片面说法。当然,个别的、有条件的、有把握的工作,经过缜密的研究,经过上级的批准,也可以减略掉某些程序。但是,这不等于说可以普遍地采取违反程序和规律的办法来争取速度。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遵守程序和规律的前提下,努力缩短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的时间。这当然要比跳越整个阶段困难得多。但是,“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我国工业化的事业,只能依靠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行为,而不应只希望走麻烦最少的路,这样的路实际上也是走不通的。


第2版()
专栏:

  我国铁路建设的又一个胜利
铁道部长 滕代远
集二铁路是我国通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条铁路,也是我国通往苏联的第三条国际干线。这条铁路的通车和开办国际联运,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
这条铁路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和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52年9月所签订的协定修建的。1954年10月,中、苏、蒙三国政府关于修建从集宁到乌兰巴托铁路的公报中,又具体规定了苏、蒙两国政府负责修建从乌兰巴托经扎门乌德到蒙古国境的铁路,我国负责修建从集宁经二连到中国国境的铁路。目前,双方都按期完成了修建任务,并且举行了接轨和联运典礼。这标志着以苏联为首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和平民主阵营的力量的进一步增长,标志着中、苏、蒙三国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和团结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集二铁路的通车,使北京到莫斯科间的距离缩短了1,100公里,从而也将使我国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间的距离大大缩短。这将更有利于我国人民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人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使彼此间的友谊日益深厚。在这条铁路正式营业以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人民革命军歌舞团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的人民军歌舞团都是经由这条友谊之路前来我国的;我国的杂技团也曾通过这条铁路到蒙古人民共和国作访问演出。这些情况,都说明集二铁路在促进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和友谊团结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距离缩短,必然有利于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从而大大有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毫无疑问,这对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集二铁路不仅在国际关系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内蒙古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农牧业的合作化运动也负有极其繁重而光荣的任务。
沿线的农、牧民深知他们的幸福生活是和这条铁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日夜盼望着这条线路早日修成。施工期间,当地居民曾以全力支援了铁路的修建,民工们所完成的土石方工作量达到50%以上,表现了他们对这条铁路的高度热爱。
在没有正式营业以前,这条铁路已经显示出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自1953年12月至1955年11月,已经运送了各种物资188,000多吨,使内蒙古自治区农、牧民的生活有了改善。当地生产的物资如牲畜、皮毛和粮食等得到了广阔的销售市场和较高的售价,同时,农、牧民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也可以得到廉价的供应。现在在一望无边的草原上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气象,铁路两旁修成了许多新的公路和新的建筑物,合作社的业务日益发展。可以想见,在正式通车和开办国际联运以后,内蒙古人民的生活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应该指出,这条铁路是我国在风沙地带及严寒情况下修建的第一条铁路。由于苏联专家的帮助,我们在设计和施工中取得了不少经验,保证了线路的优良质量。这些经验给我们今后修建铁路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深深感谢苏联政府和苏联专家对我们的热情无私的帮助。
现在,集二铁路已经开办国际联运业务,并且交由太原铁路管理局领导。今后的问题在于如何办好国际联运,改善服务态度,贯彻执行负责制和经济、迅速、安全的原则,发扬友谊的精神,保持并提高线路的质量,搞好经营管理工作和运输组织工作,以完成国家所付予的运输任务。为此,集二铁路职工必须努力学习苏联和中长铁路的先进经验,增产节约,认真执行“中蒙国境铁路协定”,以保证运输的质量。必须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持车站及列车的清洁、整齐,改善对旅客的文化服务。必须兢兢业业,戒骄戒躁,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集二线位于风沙和严寒地区,线路的耗损程度较大,因此,如何保证线路质量,成为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铁路职工必须详细研究这条线路的特点,在跟风沙和严寒作斗争中,取得对线路养护维修的良好经验,经常保持线路和设备的良好状态,保证行车的安全。
国家、人民和党所赋予集二线全体职工的期望,是按照国际主义的精神、国家的政策和联运会议的决议,把国际联运工作办好。我相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的铁路职工,是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的。
  (附图片)
  北京——乌兰巴托——莫斯科铁路示意图 舒适绘


第2版()
专栏:

  低级社转高级社前途更光明
本报记者 商恺
山西省解虞县王村燎原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们,秋收以后就忙着讨论和酝酿转高级社的问题。王村党支部和社务委员们,更加忙碌。他们要深入了解社员们的思想情况,要研究和解决过渡阶段发生的新问题。合作社办公室里的灯光,有时候彻夜长明。
在不断地解决矛盾中前进
燎原社是在1953年春天建立的。现有农户381户,男女社员1,702人。入社土地共有8,505亩。地势平坦,一望无边。建社三年以来,生产有飞跃的发展。籽棉,1952年亩产176斤,1955年亩产319斤,比建社前提高81.2%。小麦,1952年亩产78斤,1955年亩产145斤13两,比建社前提高85.9%。秋粮,1952年亩产134斤,1955年亩产243斤,比建社前提高81.3%。每亩平均总产值(棉、麦、秋主要作物),1952年是25.44元,1955年则为47.43元,比建社前提高86.4%。
燎原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一直保持着土地和劳力的比例分益制度。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劳力报酬部分和土地报酬部分的矛盾日益显著。燎原社从建社的第二年,便开始主动地去解决这个矛盾。1953年——建社的第一年,土地的分益比例是40%,到1954年,便降到38%,1955年土地报酬又改为定量分益,占这年全社纯收入的29.7%。土地分益比例虽然逐年下降,但是下降的速度还远远落在生产发展的后边,仍然是土地越多的得利越多。1953年每一个土地股便分到9.34元,1954年每一个土地股便分到11.20元。1955年改为定量分益后,每个土地股固定为7元,虽然实际上比前二年有所降低,但是土地分益仍占全社纯收益的29.7%,合人民币70,014元。这一部分由劳动创造的财富,很明显地被土地占取了去。因此,引起了广大地少劳力多的社员的不满。土地多的社员们呢?则依仗着土地分益,不积极参加社里的劳动。
社务委员会对1955年社员劳动情况作了两项统计:(一)全社男女劳动力827个,如果充分发挥劳动潜力,全年可作到12万个劳动日。但是实际上1955年才作了10.5万个劳动日,全年平均每个劳力只作126.9个劳动日。(二)全社男女劳力827个,1955年经常出勤的只有677人,出勤率仅占82%。由此看来,燎原社的土地私人占有制度,严重地限制了社员劳动积极性的发挥。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变半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社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社,已经成了广大社员的普遍要求。
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候
王村党支部具体地调查和反复地研究了燎原社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情况,认为已经具备了转高级社的条件。
第一,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社员的收入已比入社前普遍提高。1955年,每人平均收入增加到170.5元,比入社前一年增长了74.7%。绝大多数社员的生活已超过了当地一般中农生活的水平。据一般中农每人每年平均需要生活费127.27元。如果以此为标准,那末,全社353户社员(1955年冬入社的28户不计),超过这个水平的有233户,占66%。达到这个水平的有108户,占30.6%。不及这个水平的仅有12户,占3.4%。
如果取消土地分红,会不会降低社员的收入,影响社员的生活呢?社务委员会曾根据1956年比1955年再增产54.6%的生产计划指标,并且在进一步发挥劳动潜力,提高劳动出勤率的基础上,进行了试算预分,挨家挨户和1955年的收入作了比较,结果是:353户社员中,超过1955年收入的达346户,占98.02%。只有四户完全是老弱病残无劳力户,可以用社的公益金救济。
第二,三年来社内共积累了公共财产90,250元。其中大部分已用来购买了生产资料,主要的有:载重汽车一辆,大车38辆,新式水车50部,柴油抽水机三部,双轮双铧犁18部,新式步犁八部,播种机三部,喷雾器喷粉器11台,牲畜308头。社会主义经济力量有了显著增长。
第三,随着社内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和土地报酬的逐年降低,社员对土地、牲畜、农具等生产资料的私有观念,已逐渐淡薄,劳动观念进一步加强。大部分贫农和下中农积极要求取消土地分红,许多人过去认为“土地、大牛是靠山”,现在都说“合作社是命根子”。爱劳动、爱集体、爱护公共财产,已经成了全社的风气。
第四,社内17户孤寡老弱户的生产和生活,都可以得到适当的安排。其中有13户可以分配去养猪、养鸡、养鸭、摘棉、积肥、或是作些农业上的轻微劳动。完全失去劳力的四户,社里每年救济上1,500斤粮食就可以维持生活。社员们说的好:“全社八千多亩土地,细收细打一下,就把他们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事实上,燎原社早就这样作了。
第五,几年以来,社内已经培养了一批生产领导干部:社务委员15人,正副生产队长36人,各种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35人。他们在生产管理、劳动管理、财务管理以及农业技术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经验。全社有共产党员21名、青年团员29名、群众积极分子40多名。这是领导全体社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
仍然是一场尖锐的思想斗争
燎原社虽然具备了转变为高级社的条件,但是在过渡当中,一些社员思想上仍然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据王村党支部和燎原社社务委员会调查,381户社员中,对于转高级社这件事积极拥护的有240户,占全体社员的62.8%。其中大部分是贫农和下中农。他们普遍反映“听共产党的话,办高级社没错”。60多岁的社员李应杰说:“我没想到这一辈子还能看上社会主义。”他喜的整天闭不上嘴。当然,也有个别的贫农,对自己用血汗换来的那一小块土地,仍然恋恋不舍。如社员李正高,原来垅地无有,经过多年辛苦劳动,好容易买了一亩地。入社以后,他曾说过:“我没这一亩地,入不了社,翻不了身,这一亩地就是我的命根子。”现在听说要取消土地分红了,他心疼的几夜睡不着觉。但是,当他想到1955年劳动分红八百元,超过他的土地分红一百倍的时候,终于战胜了自己这一点私有心理,举起了拥护的双手。
对于转高级社既不反对也不积极,表示跟着走的有93户。这一部分人主要是一些土地和劳力相等的中农,政治觉悟不怎么高。不过,他们从自己的体验中证明,几年来跟着共产党走合作化道路的结果,年年增加收入。他们听说要取消土地分红,并没有感到惊慌,他们抱着“怎变怎安排”的态度。
对于转高级社震动较大的有40多户,主要是一些孤寡老弱和占有土地较多的富裕中农户。其中孤寡老弱户,对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积极拥护的,但是当他们初次听到要取消土地分红的时候,曾一度产生了恐惧心理。如阎子仲的母亲,一向是靠儿子给留下的养老地过活,她刚刚听到取消土地分红的一点风声,便立刻去找社长,害怕儿子不养活他了。对这些人,只要讲清楚合作社照顾孤寡老弱的政策和办法,他们很快地就会安下心来。占有土地较多的富裕中农,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对取消土地分红,有某些抵触情绪。如富裕中农杜凤寿听说要取消土地分红,很不满意,社里通知他去开会,三次都不到,坐在家里闹情绪。
王村支部和燎原社社务委员会根据社员中的这些情况,除了反复地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教育以外,并积极领导社员对全国五年计划,对全省、全县、全社的生产规划进行了学习和讨论,使社员们从远到近地看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远景。依照燎原社的生产规划,1956年将在95%的土地上实行机器耕作,要把全部旱田变为水田,棉田要扩大到4,300亩,麦田复播面积将达到90%。这就为大面积丰产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到1962年,全社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390,350元。在生产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到1962年,社员每人的平均收入将增加到880元。这一幅幸福生活的图画,在社员们看来,已经不再是什么远景,而是来到眼前的事情了。这不仅对占有土地少的社员是很大的鼓舞,就是对占有土地较多的富裕中农社员,也是一付定心剂。如过去思想抵触较大的翟小五说:“像这样吗,转高级社以后,前途更光明了。”地多劳力少的崔俊常也说:“只要社里的大堆冒起尖来,咱这点土地少收不了几个钱。”经过这段思想教育,绝大部分社员都积极拥护转高级社,社员们的劳动积极性空前提高。现在全社家家户户都在算劳力,订计划,争取在1956年多作劳动日。60多岁的社员翟乐道,在学习和讨论生产规划的时候,很受感动,他编了一个快板,在人群里高兴地唱起来。歌词是:“社员们,鼓劲干,咱社前途大无边。明年铁牛满地跑,两条水渠修成了。村南引水村北浇,机器耕地深又好。地不分红莫要怕,庄稼不长不由它!只要粮食打的多,不愁缺吃不缺喝!”


第2版()
专栏:

  集二铁路带来的繁荣和幸福
本报记者 刘衡
在我国修建集二铁路的同时,苏联还帮助蒙古人民共和国自乌兰巴托修了一条通向二连的铁路。这两条铁路接轨后,就把北京、乌兰巴托和莫斯科紧紧联在一起。北京到乌兰巴托、莫斯科的距离缩短了,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运来支援我国建设的机器、原料等将会来得更多更快了。
集二铁路正式联运以前,已经带来了兄弟国家亲切的关怀。通过集二铁路,蒙古人民共和国给越南民主共和国送去了一批羊、牛、黄油和腊肠;还给我国运来了八千匹蒙古马。去年七、八月,集二铁路迎接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军歌舞团,迎接了蒙古人民革命军歌舞团。蒙古人民革命军歌舞团曾经用名音乐家穆尔道尔吉的曲子,歌唱了这条“友谊之路”。
集二铁路的钢轨铺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幸福。
在原来荒无人烟的草原上、沙滩上,新建了大大小小的车站。在原来黄羊出没的二连,新建了一大片红色、绿色,各种颜色的楼房,变成了热闹的陆地口岸。铁路经过的地方,繁荣的集镇更加繁荣了。京包铁路、集二铁路的交接点——集宁县平地泉镇,在30年前,是一个只有三户人家的“老鸦嘴”。修了京包铁路后,到1952年,发展到17,000多人。1953年动工修建集二铁路,到现在,已经有87,000多人了。镇内新建了砖瓦厂、粮食加工厂,扩建了发电站、铁木工厂,增添了印刷厂、商店、学校等等,最近还准备建立肉类加工厂、皮毛厂、骨粉厂等现代化工厂。土牧尔台附近的黄家村,原来是一个“多见砂子少见山,站在门口冻死人”的小村子。现在,它变成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河北商都等地农、牧业产品的集散地。一排一排新盖的房子像围墙一样挡住了外边吹进来的风砂,连气候也变暖和了。
集二铁路在草原和城市之间搭了一座桥。光是运费就比牛车降低70%以上,比汽车降低30%。因此,农牧民的土、特产品价格普遍提高了,运进来的工业品的价格普遍降低了。像察哈尔右翼后旗的小麦、莜麦、羊毛等价格1955年比1952年提高40%以上,白布、食盐等价格降低4%以上。
自从修了铁路,草原上不论什么东西都变成了“宝”。原先用来烧火、垒墙的牛羊粪蛋运出去变成了上等肥料,山西、山东十几个县的供销合作社都抢着来订购。原先扔在地上没人要的牛羊骨头,拿到城市变成了肥田粉,变成了精致好看的手工艺品。原先任凭雨打太阳晒的“花花花”盐池里的盐,已经运送到内蒙古各地。连农牧民的旧毡子、破麻绳、烂套子、也被送到工厂制羊毛、造纸了。
每天,集二铁路给沿线人民带来了山样高的货物:有东北的苹果,景德镇的瓷器,天津的皮鞋,杭州的绸缎,苏联的花布。1954年秋天,集宁县贲红乡一带,连绵阴雨把柴禾都淋湿了,可是家家户户都能烧火做饭,因为火车及时运来了大同煤。去年夏天,察哈尔右翼后旗一带天旱,地很硬,可是农民并没因旱减产,每人平均收粮食一千斤以上,因为火车及时送来了双轮双铧犁、播种机等新式农具。
集二铁路还给农牧民带来了大批便宜的好木料。草原地带,常常走几十里,连棵指头粗的树都看不见。有的牲畜因为没有棚圈,冬天冻死了。有的人因为没有木头盖房子,只好在地上挖个坑,住在“地洼子”里。现在,沿线人民普遍搭了牛棚马圈,拆了低房盖高房,还安上玻璃窗子。察哈尔右翼后旗就有80%的牧民新搭了牲畜棚圈。1955年1月到6月,有2,500多农、牧民盖了3,600多间新房。农民住在新屋里,都纷纷议论开了:“土地改革翻了一个身,如今修了铁路,又翻一个身。”阎家乡有个70多岁的老汉于牛倌,放了30多年的牛,跟牛同房睡了30几年的觉。前年秋天,他也住上了新盖的有玻璃窗的房子,跟牛分开了家。一提起这事,老汉就要摊开双手,眯缝着老眼说:“这,这,这跟做梦一样……”
现在,桑博拉嘎的妇女代表吐墨儿能够抱着娃娃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开会了;巴彦朱日和的小学生查干楚鲁能够按时赶到学校上课了;乌兰哈达的牧民阿优尔吉那的母亲能够到平地泉镇看病了。县、区工作人员能够很快地深入草地布置工作,进行社会主义宣传了。不出门的老汉、老婆婆们也进城去见见世面、开开眼界了。火车开到家门口了,挤牛奶、剪羊毛和耕田的机器很快就要运来了。
集二铁路是和平的路,友谊的路,通向幸福繁荣的道路。她带来了社会主义的曙光,使草原人民的心永远沸腾。
  (附图片)
准备运往内地的羊群,集中在车站上。 新华社记者 袁汝逊摄
  骆驼队从二连把火车运来的粮食驮往牧区去。 新华社记者 袁汝逊摄


第2版()
专栏:

  新年的新纪录
鞍山钢铁公司炼钢厂一号大型平炉在元旦又创造了快速炼钢的新纪录。这一炉钢由中午12时30分开始装料,到下午7时10分出完钢,只用了6小时40分钟,熔炼时间比过去的纪录又缩短了20分钟,质量也合乎国家指标。
(本报驻鞍山记者)
国营太原钢铁厂炼钢部的工人们在1956年元旦用4小时4分钟炼出了第一炉钢,熔炼时间比上一班在除夕创造的新纪录还缩短了8分钟。
元旦这一天,炼钢部工人完成了钢产量计划117.5%,平均每炉钢冶炼时间是5小时49分,比计划缩短了17分钟。2日,炼钢部工人又完成钢产量计划118.2%,平均每炉钢的冶炼时间比元旦又缩短了16分钟,比计划缩短了27分钟。 (本报驻太原记者)
国营上海冶炼厂有一座炼铜平炉的职工,在元旦早晨用了比国家计划少2小时1分钟的时间炼出一炉精铜,创造了新的纪录。
这次新纪录的出现,为国家增产节约了1.1万多元财富。
(新华社)
1955年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国营广州水泥厂职工,在1956年的第一天,创造了生产新纪录。三台回转窑完成计划101.71%,比去年最后一天多生产熟料26吨;第三号窑以每台每时产13.22吨创造了全厂回转窑的最高纪录。水泥质量全部达到标准。每吨熟料的用煤量比计划降低20公斤。
广州水泥厂在去年年底,曾经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为在四年内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进行了总动员,并且制定了13项具体保证措施。元旦出现的新成绩,为这个厂四年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报驻广州记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