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庆祝威廉·皮克总统80寿辰
民主德国各地举行庆祝会
新华社柏林3日电 在皮克总统80寿辰的今天,柏林市各公共建筑物和住宅都飘扬着民主德国的国旗和红旗。斯大林大街的一些国营商店在橱窗上装饰着巨大的阿拉伯字“80”。
自由德国青年联盟中央委员会在2日举行了庆祝会,晚上,柏林市男女青年举行火炬游行。皮克总统同青年们的会见使得他们欢欣若狂。
共和国其他地区如来比锡、卡尔·马克思斯塔特和魏玛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
伏罗希洛夫的讲话
新华社据塔斯社柏林3日讯 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为首的苏联代表团2日到达柏林,参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威廉·皮克80寿辰的庆祝典礼。
柏林的劳动人民在车站前面的广场上举行了欢迎大会。伏罗希洛夫在会上讲话。他说: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皮克同志的一生的工作,是同德意志人民的进步力量为了建设一个由劳动人民来作国家主人和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的主人的德国而进行的斗争分不开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已经巩固地占有了它在民主阵营国家的兄弟般大家庭中的平等一员的地位。巩固同这些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将会有助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国际威信的稳步增长。
伏罗希洛夫说,德国人民希望和平和恢复全国统一的愿望是苏联人民所同情和了解的。我们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有完全一致的意见,认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达成协议是解决恢复德国统一问题的唯一现实的道路。
各国代表团到达柏林
新华社柏林3日电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和蒙古等人民民主国家的代表团已经先后抵达柏林,参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总统威廉·皮克80寿辰的庆祝典礼。
此外,西班牙、奥地利、瑞典、意大利、卢森堡、挪威和冰岛等国家的共产党也都派遣了自己的代表。


第4版()
专栏:

  苏联人的新年愿望
当1956年第一天第一个时刻到来的时候,苏联共产党中央领导同志和最高苏维埃代表、党政军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劳动者的优秀代表,以及各国驻莫斯科的使节,应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的邀请,在克里姆林宫迎接了新年。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同志发表了新年祝词。这个祝词当时就广播到全苏联正在迎接新年的家家户户。这样,苏联人开始了新年第一天。
在新年第一天,苏联人通过报刊广泛地表示了自己的愿望。
苏联人民普遍地赞扬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同志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的成就。同时,苏联人民特别愿望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苏联拥护和平委员会主席吉洪诺夫说:“我愿望1956年将是维护和平的斗争更加高涨的一年,这个斗争将带来普遍裁军和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和氢武器问题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权利的恢复,世界和平的胜利,各国人民的文化和友谊联系的一天天地加强……。”作家瓦·科热夫尼科夫说:“我希望在1956年在报纸上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在联合国中人民中国终将占有为世界安全所必需的自己的合法的席位。我的这个愿望不是新奇的。世界上绝大多数都人同此心,他们深信联合国的使命不是把各国对和平和安全的崇高意志分裂而是团结起来。”得到三次“苏联英雄”称号的阔热杜布说:“在不久的将来,苏联飞行员将在北京自己的朋友那里迎接新年,然后超过时间和音速,飞回莫斯科在宴会上举杯祝贺新年。”在谈到苏联领袖这次对印度、缅甸和阿富汗的友好访问以后,他说:“我们的飞机在现今的速度下能够容易地飞到地球的任何地点,可是我们希望,我们出国的访问将只是友好的访问。”
1956年是苏联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的第一年。在迎接这个空前巨大的共产主义建设新步骤的时候,苏联人的兴奋情绪洋溢在语言的外表。
苏联科学院院长涅斯米扬诺夫说:“就培养专家的速度和规模来说,苏联已占第一位,这在美国和英国引起了严重的惊慌。在原子工业这样最新的技术方面,根据日内瓦和平利用原子能国际会议的事实和结果,世界科学界的意见认为,苏联已达到最先进的水平。”他说苏联有发展科学的最优越的条件,“在运用科学成果到技术中和到生活中去的速度上,新的五年计划应当成为转折点。”
并不以去年的巨大成就而自满的苏联工农业劳动者都提出在新的一年进一步增产的保证。国家规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在1956年要增产生铁2.5%,钢6.7%,钢材7%。职工们认为这是增产的最低限度,决心发掘潜力,要增产得更多。在元旦这天,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联合企业的职工就作出了好榜样。所有高炉都超额完成任务。第七号高炉有一班超额多炼出了270吨生铁。
除了在钢铁工厂这类昼夜三班不息地工作的企业之外,苏联人都在休息中渡过新年的第一天。元旦逢着星期天,在苏联不补假,第二天人们以饱满不懈的精神投入新的劳动中去。
·本报驻苏联记者 李何·


第4版()
专栏:

  胡志明答印度“新世纪”周报记者问
新华社河内3日讯 据越南通讯社讯: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在1955年12月22日接见了印度“新世纪”周报的记者,并且回答了他早些时候提出的问题,问题和答复如下:
问:在你看来,苏联领导者访问印度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结果如何?
答:苏联领导者访问印度、缅甸和阿富汗,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国际事件,它大大地加强了这三个国家和苏联之间的友好和合作,它有力地证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确性。它大大地巩固了和平:当世界上半数以上的人民、即苏联、印度、中国和其他民主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造成一道保卫和平的铜墙铁壁的时候,和平就得到很大的巩固。
越南人民特别欢迎苏联、印度和缅甸的领导者所发表的关于必须在我国严格遵守日内瓦协定的联合声明。
问:在你整个的一生中,你曾经领导过反对殖民主义的光荣的斗争,这种斗争已经赢得全世界的赞扬,并且成为鼓舞整个亚洲爱国者的一种源泉。依你估计,这种使世界摆脱殖民主义的斗争现在进行得怎样?
答:在面对亚非国家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英勇斗争以及它们所赢得的胜利的情况下,殖民主义正在很快地崩溃。
问:你对于帝国主义者建立各种军事集团和基地来包围中国、东南亚、印度和中东的这种做法有什么看法?
答:这些军事集团和基地是对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威胁。
问:你对亚非人民团结的日益壮大的运动有什么看法?
答: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为了我们亚非人民的利益,我希望这个运动发展得更迅速,变得更活跃。
问:越南和平的恢复是越南人民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英勇斗争的一个伟大胜利。在你的心目中,怎样在种种巨大困难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这个斗争以达到越南的完全独立和统一?
答:不管可能存在着多大的困难,我们一定能够以和平方法来取得我国的独立和统一,因为全体越南人民要求做到这一点,而且是同我们站在一起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阻止太阳的升起。任何人都不能违反人民的意  志。
问:你对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印度现有的关系怎样估计,应该做些什么来发展这种关系?
答:越南民主共和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友好的,这种关系将会愈来愈加强。
问:在这过新年的时候,你希望向印度人民致些什么祝词?
答:我愿代表我的同胞和我自己向我们的朋友——印度人民——致快乐而繁荣的新年的最好的祝愿。
同一天,越南民主共和国总理兼外交部长范文同接见了同一个记者,并且回答了记者提出的问题。


第4版()
专栏:

  鸠山表示必要时愿访问我国
  新华社3日讯 东京消息:据“朝日新闻”3日报道,日本首相鸠山一郎说,如果必要的话,他愿意到中国来使日、中两国的关系正常化。
鸠山的这个谈话是在“朝日新闻”社主持举行的一次他和日本社会党主席铃木茂三郎两人的座谈会上发表的。会上,铃木曾经表示日本应该同中国发展正式的关系,并且敦促鸠山一郎到中国访问。
鸠山说:“我同意铃木先生的这种说法:因为共产党中国是我们的邻居,我们应该同那个国家建立密切的关系。”他并且说:“我并不避免同毛泽东或周恩来会谈。如果我有必要到共产党中国的话,我是愿意去的。无论如何,我的确认为我们同那个国家的关系将日渐更加密切。”
鸠山还谈到日本同苏联的关系,他说:“我们应当结束我们同苏联的战争状态。并且我希望今年尽早达到这个目的。”


第4版()
专栏:

  苏丹总理谈苏丹外交政策
  新华社据塔斯社开罗2日讯 “鲁兹·优素福”周刊登载了苏丹总理阿扎里就苏丹宣布独立一事对这个杂志的记者发表的谈话。
阿扎里在谈到苏丹将来的外交政策的时候说,“苏丹将不缔结任何公约”。他还说,苏丹的外交政策“将是同埃及和那些没有用加入各种公约来把自己束缚起来的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政策一致的”。这位总理说,“我们将执行中立政策”。
阿扎里继续说:“我们将不同英国缔结任何协定。苏丹没有答应过,也不打算答应任何国家同它缔结会限制我们的主权的任何协定。”


第4版()
专栏:

苏联政府宣布承认苏丹独立
新华社据塔斯社莫斯科3日讯 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在3日打电报给苏丹总理伊斯梅尔·阿扎里说,苏联政府本着伟大的民族自决原则,尊重苏丹的合理的民族愿望,庄严宣布承认苏丹为独立主权国家,并且表示愿意同苏丹建立外交、领事和商务关系以及交换外交代表。
电报最后说,苏联人民祝苏丹人民在巩固苏丹国家主权、发展它的民族经济和文化方面获得各种成就。


第4版()
专栏:

克什米尔总理欢迎苏联对克什米尔人民的支持
新华社据塔斯社德里2日讯 “印度斯坦时报”报道,克什米尔总理吴拉姆·穆罕默德·巴克希1月1日在德里向新闻记者说,其他的大国应当像苏联那样地了解克什米尔的前途应当由克什米尔人民自己来决定,任何干涉都会给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和印度人民带来新的危险,而且可能破坏亚洲的和平。
巴克希指出,克什米尔人民对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给予他们的直接而充分的支持感到非常满意。
巴克希着重指出,克什米尔同印度合并是最后的定局,克什米尔人民不能忍受重新提出关于克什米尔的前途问题的任何阴谋。


第4版()
专栏: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发表新年文告
新华社雅加达2日电 印度尼西亚“人民日报”在1955年12月31日刊载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在12月30日发表的新年文告。
文告首先回顾了印度尼西亚人民1955年保卫民族独立、争取民主和世界和平的斗争。文告举出了一些重要事件,包括阿里—阿里芬内阁缔结废除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的议定书以及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
文告在批评了目前的内阁的政策以后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根据过去所有内阁的经验,并且真正认识到人民在这一次国会选举中已经表示了他们希望政治和生活都有所改变的愿望,因此在欢呼国会选举的结果时曾经呼吁组织包括四大政党——印度尼西亚国民党,印度尼西亚回教师联合会,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马斯友美党——以及其他政党的民族团结或全国和平内阁。这个内阁将有责任执行像阿里—阿里芬内阁的纲领那样的反对殖民主义,保证民主和支持世界和平的纲领。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已经清楚地指出,没有代表着20%的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参加,是不可能组成真正坚决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团结内阁的。
文告接着说,但是,马斯友美党领导人物由于害怕民主、反殖民主义和支持世界和平的政治纲领和害怕人民运动的成长,毫无理由地拒绝组织包括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在内的内阁,也就是民族团结内阁。由于马斯友美党领导人物所采取的拒绝态度,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不再继续进行同马斯友美党一起组织内阁的努力,而号召人民组织不包括马斯友美党的内阁。这是对于马斯友美党不顾民族团结和对支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20%的印度尼西亚人民采取敌视态度的唯一正确的答复。
文告说,在进入1956年的时候,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要求,由于国会选举的结果,应当组织一个进步内阁以实现民族独立、保证国内民主、并且支持世界和平,或者,简单说,组成一个像在这次国会选举中投票的大多数人民的委托那样能够改变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内阁。
文告在提到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是否一定要参加它所建议的进步内阁的问题时说,参加政府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责任。但是,在目前情况下,参加政府并不纯粹是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问题。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方面的态度并不取决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方面是否参加政府。它首先取决于政府将采取什么政策。只要政府采取进步政策,共产党就支持它,即使共产党并不参加政府。这种态度丝毫不减弱共产党有权利在必要时对它所支持的政府进行批评,就像在韦洛坡内阁和阿里—阿里芬内阁时期那样。
文告说,印度尼西亚全体人民——不管宗教、民族和社会地位的不同——都希望有更加美好的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加团结,各种权利有更好的保障。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的文告最后召号印度尼西亚全体人民团结一切力量来表达他们的意见、情绪和愿望。


第4版()
专栏:

  中缅友协纪念缅甸联邦成立八周年
新华社讯 中缅友好协会3日晚举行纪念会,庆祝缅甸联邦成立八周年。
中缅友好协会会长郑振铎在会上致词,他代表中缅友好协会和中国人民,向缅甸人民和缅甸联邦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郑振铎说:中国和缅甸自古以来就是亲密的邻邦。在缅甸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相继成立以后,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54年中缅两国总理的互相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中缅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郑振铎说:这两年来,中缅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获得了很好的发展。郑振铎指出,中缅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联系正在愈来愈广泛,愈来愈深入,这是两国友好关系在不断地发展和巩固的生动表现,它鼓舞着两国人民朝着友谊、和平与幸福的共同目标前进。
缅甸联邦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吴茂茂铎应邀出席了纪念会,他在会上致词表示感谢。他指出,中缅两国总理同其他国家的总理和外交部长一同参加了万隆会议,对亚非国家间的谅解、对于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作出了贡献,并且使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得到扩大和加强。中缅两国在宗教、文化、贸易和政治方面的关系的发展,使中缅友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吴茂茂铎祝中缅友好日益发展,祝中国人民康乐富强。


第4版()
专栏:

  法国共产党在大选中获得重大胜利
新华社讯 巴黎消息:1月2日法国举行国民议会选举。选举结果表明,法国共产党获得了重大的胜利。
应当选出的国民议会全部议员共有627人。2日的选举只在法国本土(共有544名议员)和一些海外省份和海外领土(共有51名议员)举行。这就是说,2日选举实际选出的议员共有595名。阿尔及利亚的国民议会议员的选举延迟举行。
据路透社报道,根据非官方统计,截至3日中午为止,在已经公布选举结果的553个议员席位中,法国共产党和进步共和联盟得到151席,比现有席位增加了52席。社会党得93席,激进社会党正统派53席,激进社会党分裂派13席,人民共和党68席,保守派(包括独立共和党)96席,社会共和党(前戴高乐派)16席,新的极右倾的组织“保障小商人和手工业者联盟”(布热德分子)49席。在这次选举中,许多右翼党派都丧失了许多原有的席位,其中特别是社会共和党失去了绝大部分议席。


第4版()
专栏:

  美国能否逆流而行
冯宾符
四国外长会议以来,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越来越频繁地传出“埋葬日内瓦精神”,恢复“冷战”的喧嚷。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他一忽儿在芝加哥演说,一忽儿又跑到巴黎去给北大西洋集团打气。他重弹“报复”和“威慑”的老调,诬蔑苏联和平外交政策,并且公然要求进行“新的冷战”。
杜勒斯说1955年是“千变万化”的一年,说它提出了“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千变万化是真的。但变化所趋的方向十分明确,一些也不“令人困惑”。即使是瞎子也能够摸得出1955年国际形势发展的特点,那就是:苏联、中国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力量更加强大,它们忠于和平的政策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欢迎;世界和平运动继续蓬勃地发展;反殖民主义斗争空前高涨;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思想深入人心,并不断获得成就;美国“实力政策”日益陷于严重的不可挽救的危机。国际的现实生活和力量对比,有力地证明了国际局势继续趋向缓和是目前国际关系中的主流。
美国能否逆流而行?只要看一看1955年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事实,就能作出回答。
第一,回顾一下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有益的。日内瓦四国首脑会议的召开的本身,就是战后以来竭力阻挠大国协商的“实力政策”奉行者的失败的标志。四国首脑会议所产生的“日内瓦精神”是世界各国广大人民和平愿望的结晶,是国际力量对比的一种体现。法国“解放报”曾说:“日内瓦精神已经在生活中深深地扎了根,以致不能把它铲除掉。”
第二,必须指出在另一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亚非29国万隆会议的成就。万隆会议标志着亚非人民的觉醒、进步和团结。万隆会议的这种成就,对于一贯妄图骑在亚非人民头上的殖民主义者无疑是有力的打击。美国破坏万隆会议的阴谋可耻地失败了。一年来,美国伙同英国拼凑东南亚集团和巴格达条约集团来扩大西方军事联盟体系的活动,遭到亚非国家越来越强烈的反对。东南亚集团和巴格达条约,在亚非国家中已成了不光彩的被憎厌的同义词。美英迫使约旦参加巴格达条约的压力不但无效,反而引起了以埃及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反帝斗争的高涨。
亚非国家在第十届联合国大会中一致反对殖民主义的行动,撕破了美国的伪装,暴露了它的殖民主义者的真面目。叙利亚代表在联大政委会中一针见血地揭破帝国主义欺骗的发言,生动地表达了今天阿拉伯国家人心向背的情绪,他说:“苏联在中东没有一个军事基地,苏联在中东没有触犯过一个公民……镇压北非解放运动的不是苏联。制造巴勒斯坦问题这个大悲剧的不是苏联。轰击也门南部领土的不是苏联。袭击沙特阿拉伯的领土布赖米的不是苏联。这一切都是过去150年中西方国家在中东的记录。”这说明了,美英帝国主义者可以为所欲为地干涉中近东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
第三,在“万隆精神”和“日内瓦精神”的影响下,不同制度国家在相互信任的气氛中的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正在不断地加强和发展。尽管有着美国的干涉和阻挠,越来越多的国家却日益加强着执行促进和平、反对战争的政策的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活动。不久之前,苏联国家领导人员访问印度、缅甸、阿富汗之行,正是这一系列友好活动的一个高潮。无疑地,这也就是念念不忘“实力政策”的杜勒斯所引为“令人困惑”的问题。但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缔结,苏联和南斯拉夫关系的改善,苏芬友好互助合作条约的签订,都是不可磨灭的事实。不但如此,由于苏联和西德的建交以及苏加、苏挪谈判的结果,连作为北大西洋集团成员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拿大和挪威同苏联的关系也有了改善。这说明了在这些国家中,人们普遍地要求摆脱美国的影响,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第四,美国“实力政策”的失败,还表现于美国的日形孤立和美国同它盟国之间矛盾的愈益加深。不久以前闭幕的第十届联合国大会的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美国的空前孤立。美国“新共和”杂志一位记者在总结这次联合国大会时叹息道:“联合国大会不再受控制了。”这位记者还指出,不仅在接纳新会员国问题上,而且在其他许多问题上美国的处境都是孤立的,他写道:“在经济援助问题上,它(指美国,以下同)提供不出什么东西。在殖民地问题上,它同殖民集团站在一边。……在安全理事会席位问题上的前所未有的争执中,它固执地支持菲律宾,这在亚洲没有得到什么支持,而在欧洲是失去了支持。”但这位记者还少说了一句话,就是:在许多问题上,很多拉丁美洲国家也不再和美国投同样的票了。
最后,诚如美国评论家李普曼所说的,美国“不能不面对……核子武器垄断的破产”的事实。是的,“不能不面对美国核子武器垄断的破产”的事实,对于缓和国际局势的确有重大的作用。不久以前苏联在继续宣布为禁止原子武器和氢武器而努力的同时,进行了一次直到现在为止最猛烈的氢弹爆炸。这件事使那些一向凭借原子和氢武器进行讹诈的“实力政策”奉行者们又一次直瞪着眼,再也不能张牙舞爪地挥弄原子武器来威吓世界了。
他们已经走到了死胡同的尽头。可是他们仍不甘心放弃声名狼借的“实力政策”。这说明了他们不喜欢国际合作,不喜欢“日内瓦精神”。他们对于和平共处和国际友好合作的每一步成就,都看作是对自己利润和殖民贪欲的威胁,因而感到芒之在背,掩盖不住他们刻骨的憎恨。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谁也不能扭转历史进程的车轮。由于全世界人民爱好和平的共同愿望,由于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力量的日益强大,国际局势的继续趋向缓和毕竟不能不是目前国际关系中的主流。美国少数的“实力政策”奉行者如果一定要逆流而行,那只有遭受更大、更悲惨的后果。


第4版()
专栏:

  朱德和乔治乌—德治在布加勒斯特车站 (罗马尼亚通讯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