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同呼吸,共命运”
内蒙古自治区临河县全济乡的支部书记何振基发现,全乡还有少部分生活很困难的农户没有报名入社,就马上到村子去召集这些农户座谈。原来他们并不是不想入社,而是对入社还有顾虑。比如李大喜等几户是因为自己残废,怕入社不能劳动,挣不到工分;刘永德等几户是耽心入社要缴股份基金,自己拿不出来。支部书记就举出身体残废的徐开泰去年入社后作些轻活还挣了40个劳动日的事实,说明身体残废的人同样可以入社;另外,还说明国家的贫农合作基金贷款会帮助他们解决交纳股份基金的困难。经过座谈,当晚就有六户报名入社,另外几户也在酝酿入社。
这件事告诉我们,有些贫困户没有入社,并不是他们没有社会主义积极性,而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顾虑。党组织的任务就是要打消他们的顾虑,发扬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不能因为这样的农户少,就可以漠不关心。这才算真正作到了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第2版()
专栏:

繁殖小猪的好办法
最近不少农村采用了苏联先进经验“双重交配”法增殖小猪。这个办法就是用两只不同品种的公猪,在相隔五分钟到十分钟的时间内,先后和同一只母猪交配。
浙江省海宁县配种站连续进行试验的结果,有四只母猪在半年中共生了56只小猪,比过去单次交配增殖小猪40%。安徽省淮光高级农业合作社过去繁殖36窝小猪,平均每窝只有七头;采用“双重交配”法以后,21窝就生了223头,平均每窝达到十头半以上。
实行“双重交配”法的好处很多。用这个办法繁殖的小猪体质好,长得快,六个月就能长160斤,一般的小猪只能长120斤左右。用这个办法配种一般都能配准,这样就容易掌握母猪产期,给母猪增加细料和注意牧放,使饲养管理工作方便不少。


第2版()
专栏:

青年会计班
河南省郏县安良乡有一个小小的会计训练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培养了17个会计和30多个计工员,顺利地解决了1955年新建农业合作社的会计和计工员问题。
1955年春天,这个乡以第一农业合作社的会计郭松杰为骨干建立了一个“青年会计班”。参加这个会计班学习的大都是初中、高小毕业的学生和乡里一部分青年积极分子。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珠算和“会计手册”。初中毕业女学生程秋梅,从学校毕业回来,不会生产也不会算账,经过在会计班学习,现在已胜任愉快地担任了第二农业合作社的会计。过去她爹老说她“没出息”,现在到处夸奖她是自己的好闺女。
安良乡采用的简便易行的培养会计的办法,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办法。


第2版()
专栏:

让农民能看到报刊
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了,农村订阅报刊的人也越来越多了。1955年12月,江苏农民报在江苏丹徒、昆山等县发行份数已增长到三个月以前的三倍以上。不仅农民报纸的发行数在迅速上升,其他各种刊物在农村的发行数也在迅速增长。据江苏省最近统计,各种报刊在全省共增加期发数约30万份左右。负责发行报刊的邮局工作人员下乡,受到农民群众热烈欢迎。江苏宜兴、高淳、金山等县许多农业合作社都向邮局预付了半年以上的报费。高淳县的乡干部说:报纸上有党对各项工作的方针、政策,农民有了它,就像有了指南针,就能更明确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根据这个情况,报刊发行工作者应该迅速把适合农民需要的报刊送到农村去,使广大农民看到报刊。


第2版()
专栏:

  向着更先进的指标前进
本报记者 张健虹
塞外已经是怒风卷着雪花的时候了,在第一拖拉机制造厂的工地上却像初春一般温暖。高大的辅助工场的厂房,已经从平地耸起,银灰色的钢梁在太阳光里闪着炫目的光芒。总库房的坚厚的赭红色的墙壁,庄严地屹立着。洁净而平滑的厂区马路,像一根银白色的带子把各个工场的场地连接起来。这是两个多月以来,建厂的职工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在完成了1955年任务之后,又在向着更先进的指标前进。……
工地上,各式红色小旗像5月里的鲜花。起重机、卷扬机、搅拌机,毫不倦怠地轰鸣着。指挥综合装吊的口哨声,显得格外嘹亮。修铸工场场地上的载重吊车的铁臂,把一根根十几吨重的大立柱,平稳而轻捷地吊放到每只柱基上去。进行高空作业的人们,身上拴着安全带,忙着盖屋面板,铆接钢架和钢梁。地面上的搬运工、起重工、推车工也都有节奏地工作着。在深达五公尺的热力管道里,泥工们正在砌着护管墙。测量队员在马路两旁的空地上奔忙,为1956年开工工程测定方位。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想到:不久,我国自制的拖拉机,将源源地从这里开往祖国农村去。
当我停留在工地的日子里,听到施工单位一位领导同志说:建设拖拉机厂的进度是意外的快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都能自觉地进行忘我的创造性的劳动。
的确不错,在工地上实在不难碰到这样的人物。一天傍晚,在建筑工人的楼房宿舍里,施学成对我说:“我是自动要求来建设拖拉机厂的。” 他说,一年前,一列长长的火车,载着参加建设拖拉机厂的人们从上海出发,车厢里激荡着赞颂祖国、赞颂工人有力量的歌声。每个人心里充满了接受伟大工程考验的渴望。今天呢,这些伙伴们用自己的双手,一木一石地兴建着雄壮的厂房,改变着荒野的面貌。自己也是其中全心全意地献出力量来的一个人,怎能不打心眼里欢喜呢?
在这以前,我就听到过关于他的小组保证了工程质量,连连突破定额的故事。他们共有12个人,都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工程。他们第一回参加混凝土工程的时候,第三层基墩上出了麻面蜂窝,大家急得不行,有的人连觉也睡不安稳:“质量第一啊,我们是怎么弄的?”可是施学成知道干着急是没有用的,他反复琢磨,手边带着操作规程和大家研究,发现了毛病的根源,学习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工地的先进经验,又把小组里的人按技术高低,工作次要重要,作了合理的分工。结果,这个小组的工程质量和进度,都在工区里树立了优良的榜样。他们还创造了“中凸分层分段浇灌法”,打破了浇灌预制构件的老一套成规,把工效提高了半倍,达到了“四面平滑中间实”的标准。这个办法在工区推广后,缩短了预制柱子的期限。
这儿的人也满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把困难当成光荣的考验,从考验中成长起来。
年近50的粉刷工张荣生,从来没挖过土,可是为了加速工程进度的需要,他在陌生的工作中,和青年人一样地不断地突破新的劳动定额。手上磨起了水泡,腰也酸了,仍然不肯休息片刻。夜晚,场地上万盏灯光,像悬在地平线上的水晶长堤一样。灯光下面,许多深井似的柱基坑里,人们带着一身泥水浇灌着比千年古树还要粗大的混凝土柱基。汗水渗透了衣服,也没有人说累。他们在基坑里熬过了许多这样的夜晚和黎明,征服着夜的寒冷。寒潮来了,狂风卷着沙土,刺得眼睛都睁不开,保温的席子还没有运来,他们就摸着黑路,把散在现场上的旧草席搜罗在一起,把混凝土工程加盖严密。
在基础工程施工的阶段里,劳动竞赛的流动红旗总是在柱基坑旁转来转去。许多小组今天突破了原有的定额,明天又被别的小组超过了。施学成小组由超额17%,上升到超额40%,袁有发、黄永祥、季希炳各小组,也都分别超过了计划指标的10%到30%以上。
拖拉机厂厂房工程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这个伟大的成就里包含了每一个小组,每一个人的进步和成绩。苏联专家用“工程质量太好了”、“你们学得不错”等热情的话来夸耀他们。四乡的农民路过拖拉机厂门前的时候,都情不自禁地向他们报以真诚的感激的眼光。工人们和工程技术人员们不满足于这些成就,12月中旬,他们又展开了突破各种工程定额的总攻势。总库房的工程在超额100%的基础上,再向前提高了一步。施学成小组在保证超额20%完成计划的保证书上,又添上了10%的数字。目前,他们正怀着欢愉的心情,利用这无雪的温暖冬季,创造出更大的成绩。


第2版()
专栏:

  农村中改造自然战胜天灾的一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曾三
我这次到河北省视察工作,访问了满城县的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一个水库工程,许多新事给了我极为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到处看到农民群众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美景在进行着一种改造自然的真正翻天复地的劳动。
中国共产党满城县委的同志告诉我们,1955年满城的棉花和粮食都增产了,增产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修了四万亩沟洫畦田。这四万亩沟洫畦田,比没有改造以前,共增产粮食85万斤、籽棉288,000斤。这个经验不仅满城全县的农民群众在普遍地推广,河北省的其他县以至河南省的一些地方都派了人来参观和学习。满城县在1955年冬季和1956年春季这一段时间内,计划再修沟洫畦田196,000亩,争取在1956年从这一项改造工程中增产粮食490万斤,籽棉212万斤。今年还要在山区和高地修大水库、小水库和谷坊工程共计二百多处,这就组成了一个全县改造自然的大计划。我们听了这些消息十分兴奋。
满城西部是山区,东部有30多万亩平原地。这些平原地西高东低,高地怕旱,低地又怕涝。例如要庄村有一块低洼地,农民管它叫做“蛤蟆坑”,就是说,蛤蟆撒尿也会遭水灾的。还有一块低洼地,农民管它叫“后悔地”。这一年播下种吧,恰好遇上多雨,积水数尺,颗粒无收,令人后悔;另一年不播种吧,又恰好遇上天旱,可获丰收,也只有后悔。
解放了又合作化了的农民想出了好办法:在较高的平原地上普遍地修起沟洫畦田来。修畦田,就是把土地分成一畦一畦,在周围打起一尺来高的土埂(这种“畦”比种菜的畦是大得多的,一畦就是几十亩到百多亩)。播种以后还把大畦分成若干小畦,再打若干小土埂。这样的畦田,当下雨的时候,把雨水围在地内,让它慢慢地渗到土里去,既可以保持水分,又可以保护肥料不被冲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高地把雨水围住了,低洼地也不容易涝。修沟洫,就是在一大片畦田之间,挖出一道道的沟洫,让畦田里装不了的水溢到沟洫里去,在沟洫里的水不太多的时候可以储蓄起来,只有水太多了的时候才会向下游流走。在低地修沟洫,除了有导水外流和蓄水的作用以外,还有“沥水”的作用。有些低地在秋天常常过于潮湿,不便播种冬麦,有了沟洫,土地就沥得比较干一些。所谓沟洫畦田,就是这样由沟洫和畦田组成的成千成万亩的平原土地。
在“后悔地”一类的低洼地,还有另一种改造的方法。“后悔地”不仅常有高地的“客水”往这里汇集,而且它本身的地下水位很高,挖下一二尺就有水。往年在“后悔地”有土地的农民只能希望天旱才有好年成。现在高地修了沟洫畦田,低洼地减少了“客水”汇集的威胁,群众又进行了一个进一步保证收成的改造工程,叫做修台田。他们把成千亩的“后悔地”划成若干长方块,一半修成水田,另一半就修成了“台田”。具体的修法是这样:在第二块、第四块、第六块……挖出二尺左右深的土来,推到第一块、第三块、第五块……的上面,这样把第二块、第四块、第六块……挖低下去,成了水田,可以种水稻,同时使第一块、第三块、第五块……垫高起来,成为“台田”,可以种旱稻和其他作物。
我们参观了最大的一个水库工程,这个水库可以蓄水50万立方公尺,建筑在柳家撮附近。我在这个水库的工地上见到男女老少六百多人所表现的那种劳动热情,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已经是冬天了,他们穿着单褂,还满头淌着大汗,尤其是一般男女青年,挑着一百多斤的重担,像赛跑一样,真是可敬可爱。我们同去的一位代表想给一队女青年照一个集体像,但是她们放不下筐子,停不住脚,因为她们的心都只是想着土方工程。
这个水库的全部工程,除大工具和材料费一万多元由人民政府补助以外,共需四万多个劳动日都是由农民自动参加的。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受益乡村的群众,一部分是受益不多的或不直接受益的乡村来帮助的群众,还有一部分是更远的乡村派来帮忙的青年突击队。他们都是合作社社员,知道这个建设对全县人民的好处,所以都愿意参加。社里也都支持他们,把他们的劳动日记在“基建工”的账上,几年之内可以付给一定的报酬。
社员都理解,不论是修畦田或台田,如果没有合作化是办不到的,更不要说修水库或沟洫了。修畦田或台田的工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都必须在大片的土地上才能施工,这不但单干户、互助组办不到,就是小型的合作社或个别的合作社也办不好。满城县已经基本上合作化,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82.2%,这是能够大量改造地形的社会条件。例如,要庄村和贾庄村共435户,合办一个合作社,入社的有427户,他们修了畦田和台田,还修了九道沟洫;但是大边坨村,全村186户,现在有两个合作社,共有社员128户(其中一百户是新入社的),1955年就来不及大规模地修沟洫畦田。社员对办社的好处,不但家喻户晓,而且深入人心。我们访问的社员那种爱护合作社的情绪真是无法形容。一些老大娘同我们谈话,都表露了她们内心的愉快;由于合作社的增产,她们对自己的晚景和子孙的前途满怀信心。贫农宋清泉在接待我们的时候,把新衣、新被、暖壶、手电筒全都点给我们看,并且说:“我吃了用了,还有存款”。他的母亲对我们历数翻身后的好境,满口称赞合作社,感谢共产党。大边坨村的两个社,12月10日正在开并社大会,我们去旁听了,没有听到有反对并社的意见。他们虽然只是在秋后才由三个社并为二个社并且发展新社员一百户,但是他们都能说出办社和办大社的好处,其中两条最大的道理,就是:便于机耕,还可以修沟洫畦田。因此可以断定,像满城这样的地方,1956年农业的增产和进一步地发展合作社,是毫无疑义的。


第2版()
专栏:

  重庆无轨电车正式通车
一日,重庆市无轨电车正式通车了。这是一种新型的无轨电车。它是上海客车厂仿照苏联电气机车,并根据重庆坡度高、路面窄、弯道多和雾季长等的特点制造的。它的车身长、载客多、坚固轻巧、行驶平稳,车上并装有散雾灯,在大雾中也能行驶。在制造、安装等过程中,由于工人们的积极努力,使电车通车时间比原计划提早了四十多天。 (吴波)


第2版()
专栏:

福州到温州的公路通车
联结福建、浙江两省沿海11个县市的福州到温州公路已经全部修筑完成,从今年元旦起分段通车。
这条公路全长438公里,在1954年间便有部分工程开始动工,1955年夏天起全线动工。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三工程局全体职工和浙江、福建两省民工克服了许多困难,全部工程比国家原计划提早一个月完工。这条公路的修成,将促进福建、浙江两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福建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康藏公路沿线
运输机构已经普遍建立
康藏公路沿线的公路运输机构已经普遍建立起来。从金沙江到拉萨的1,400多公里的公路线上,每隔130公里设有一个公路养护段,每隔10公里设有一个养路道班。雅安、昌都、拉萨等地的运输站和扎木、林芝等地的运输分站,以及沿线许多地区的加油站、饭站等都先后建立起来。两个汽车保养厂的建筑工程正在进行备料工作;规模较大的拉萨汽车修理厂的设计工作现在已经完成。
(西藏新闻简讯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浙江积极增加农具生产
浙江省各机械制造厂和农具制造厂今年计划生产打稻机、玉米脱粒机、六行谷物播种机、水田犁和番薯刨丝机等新式农具12万多部,比去年增加11倍。另外,还准备生产抽水机、双轮双铧犁和铡草机。
今年,浙江省各厂生产的打稻机等五种农具的成本将比去年要降低18%到35%左右。 (黄次舜)


第2版()
专栏:

青海将试办牧业合作社
今年春天,青海省牧业区海南、海北、海西、黄南等地将试办七个初级形式的牧业生产合作社。试办工作由各地委直接领导。经过初步宣传,广大牧民都热烈拥护建立牧业生产合作社。现在,上述地区正根据自愿互利原则,对牲畜入股和劳动日、畜股的分红比例等具体问题进行酝酿讨论。对牧民入社后食肉、挤奶、骑马等问题,也将根据牧民的习惯,在保证合作社有计划地进行生产等原则下给予充分照顾。
这些地区一般都已具备了建立牧业生产合作社的条件。海北藏族自治州亹源回族自治县苏吉滩地区初步组织起来的牧户,已达到了牧户总数的83.44%。 (青海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英雄们修建了集二路
本报记者 刘衡
曾经横渡渭河,凿穿陇山,在高山恶水之间修建天兰铁路的英雄们,现在又战胜了沙漠、风雪和水荒,在内蒙古草原上修建了集二铁路。
在以林塔拉沙窝地带,没有树,没有花,没有人家,起伏的沙漠像黄澄澄的大海。人们空着手走路,就像拉了一辆又大又重的车子一样,左脚还没抬起,右脚就要往后滑。汽车开进来,轮子就像陷在泥塘里头拔不出,只是打空转。碰到大风天,黄沙就像海水一样奔流,飞起的沙子被卷成一根根黄色的柱子。
在这里,人不好走,车不好行。可是,英雄们要来修路。他们打着红旗,敲着锣鼓,还喊了口号:“高山挡不了道,沙漠陷不住脚!”
他们刚来,有时候冻得发抖,有时候晒得发焦,一阵雨来,又被淋得像落汤鸡。以后上工,就带上四季衣服:冷时穿棉衣,热时穿单衣,下大雨穿皮衣,下雹子就戴上柳条帽。
英雄们在筑路基。脚刚踏在边坡上,人跟沙子一道哧溜滑下来。他们就在路基两旁搭上脚手架,在取土坑和路基之间铺上木板。他们用土篮子挑沙子,就像筛子盛水一样,人还没走到路基跟前,沙子都漏光了。他们用麻袋垫在篮子里,麻袋太贵,就用黏土来糊篮子缝。黏土太重,就用牛粪糊。他们走一步退半步,好容易修了一千立方公尺的路基,突然刮起一阵大风,把几百立方公尺的路基刮跑了。
英雄们就像包饺子一样,用黏土给沙子路基包一个壳子。黏土太少,就用白色的钙质沙来包,用风不容易吹动的粗沙来包,还在边坡外边栽上蒿子草、羊胡草,在路基旁边栽上一排排防风栅栏。就这样,筑一节路基,包一层黏土,再栽一片草,路基就一节节,一层层,稳稳当当地向前修了七公里二百公尺。不光是这样,他们还在休息时间用黏土、粗沙等等,在沙窝里修了一个篮球场。
这一带,冬天很长。白毛呼呼的风雪就像万马奔腾、狼哭鬼嚎一般。英雄们在跟风雪、寒冷作战。
在砂石场,许多人坐在明光光、亮晶晶的雪地上捶石头碴。皮衣、棉裤把雪暖成滑溜溜的冰水,他们就在雪上铺一层麻袋子。他们抡铁锤的手,一个血泡紧挨一个血泡,一道裂口紧连一道裂口。他们的脚冻得像冰棍。捶一会儿石碴,就要站起身来,跺一跺脚。有的人索性用脚夹住石头,锤子捶一下石头,脚就跟着震动一下,就像在跺脚一样。
这里是大大小小的取土坑。每天夜里,土被冻得铁硬,有一尺多深。每天清早,英雄们来砸“铁门”。一铁镐砸下去,噹噹直响,冰屑四溅,手臂震得又痛又麻,然后再砸第二镐……
在乌兰哈达草原,一列满载粮食、器材的火车正开过来。突然,一阵凶猛的暴风雪在草原上堆了一座小雪山,把钢轨埋了几公尺,火车开不动了。一声呐喊,车上跳下来几十位英雄好汉。他们扒在钢轨上面,掏呀,挖呀,要打通雪山。大雪把他们埋住了,他们从大雪里钻出来。冷风把他们刮倒了,他们又爬起来。他们的手冻僵了,脸冻紫了,衣服冻得噹噹响。他们的头发、眉毛都是冰,浑身上下变成个大雪人。可是,他们说:建设社会主义,下刀子也要干!几天几夜之后,雪山被挖通了,英雄们跳跃欢呼:胜利了!胜利了!在欢呼声中,火车昂着头,吼叫着,长长地开了过去。
不管风雪多大,英雄们首先想到的是机器,是材料。有的人脱下自己的棉衣包炸药,有的人脱下自己的皮衣盖拖拉机的水箱。樊子明等八位工人还用自己的棉衣、棉被盖在刚刚打好的混凝土上面。樊子明说:“机器、材料是死的,一冷就得挨冻。人是活的嘛,再冷的天,只要你肯出力气,一干就是一身汗!”
集二铁路要穿过察哈尔盟、锡林郭勒盟缺水地带。英雄们来到这里,一个个喉咙生火,鼻子冒烟。三天不吃饭,工作照样干;三天不喝水,人就要软瘫了。
冬天,他们融雪化水,在锅里炖冰。夏天,他们打洞挖坑,贮积雨水。一锅蒸馍水,他们洗了脸,再洗脚,洗了衣裳再合泥拌灰。他们还到处打井:打一口是干的,再打一口又是干的,常常一连打了十几口,只有一两口井冒出一点点水。1954年2月,有四位工人带着干粮、帐篷,在积雪的大草原上找水。饿了,他们用牛粪火烤馒头吃。晚上,铺上麻袋在雪地上睡。半夜醒来,身下的雪化了,棉被、帐篷都透湿。就这样,他们一直打了半个月的井,还没打出水来。
找不到水,铁路不能修,火车不能开,房子不能盖。附近的牧民知道了,赶紧领着工人到自己的水井打水。老牧民达博利音领他们到处找水,把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告诉他们:打井要看地形地势,要在盆地上打,在长得尔苏草的地方打……
井打好了,牧民们用牛车、勒勒车帮他们运水。柏仁莱互助组还借给第12工区两匹骆驼。忽然,两匹骆驼不见了。工人都急慌了。找了两天,没找见。第三天,柏仁莱笑眯眯地牵来了八匹骆驼。他说:“原先咱们没见过你们放骆驼,不敢多借。昨天我们把两匹骆驼找到了。一看,都抓了膘,肩膀上也没磨肿的印子。大家一高兴,决定再借给你们六匹。”
每天,还有无数辆汽车不停地给各工地运水。按规定,每人每天拉四趟,司机李星虞每天却拉八趟。他还帮助拉砂子、拉粮食、推水车、装车卸车。一有空闲,他就去修路。
英雄们在水井旁边埋管路,安机器,修水塔,水池,装置水鹤、水拴、水龙头,在沿线建立了八个给水站。在二连、土牧尔台等车站,深井、浅井打了不知有多少个,就是打不出水来。他们就在那儿修建了巨大的蓄水池,由机车每天给运去水。这才保证了工程的建设和质量,保证了火车运输的需要,也充分供应了人们的生活用水。不光是这样,他们还带着机器、工具、材料等等,帮助附近牧民打了十几口友谊井。以前连喝口水都很困难的牧民们,现在能够用井水给娃娃们洗澡了。
集二路修好了,火车吼叫了,英雄们拆下帐篷,卷起铺盖,又开到新的铁路线上,准备去战胜一个个新的困难。


第2版()
专栏:

  新建的集宁车站 新华社记者 袁苓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