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经常关心孤寡户
福建省闽侯县鳌峰乡石头村有个贫困的老寡妇甲哥嫂,她听说乡里要先把贫农和下中农组织到农业合作社里去,心里又是喜又是愁。她喜的是加入了合作社生活就有依靠了;愁的是她没有劳动力,怕合作社不吸收。她正在想这件事的时候,合作社的干部叶国良来发动她入社。甲哥嫂真是说不出的高兴,立刻报名入了社。原来,这个乡的党支部在订合作化全面规划的时候,就把孤寡贫困户规划进去了,连他们入社以后干些什么活都作了安排。如社里分配甲哥嫂喂牛。这样,她的生活有依靠了,社里也可以腾出一个劳动力干别的活。
农村党组织和合作社都应该主动地有计划地吸收老弱孤寡户入社。这样,既可以解决孤寡户的生活困难,又可以帮助合作社发展生产。合作社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优越性也恰恰表现在这里。一切歧视和排挤老弱孤寡户的作法是和党的合作化政策不相容的。


第2版()
专栏:

困难虽多,潜力也大
湖南省平江县南江区新建山墈农业生产合作社的16户社员都是贫农和新、老下中农,生产困难较多。这个社在制定今年的生产计划的时候,计算出共需生产资金700元,而社员能缴纳的股份基金只有158元。由于资金困难,有些社员就希望国家贷款,或对办社失去了信心。后来党支部领导他们一方面适当减少商品肥料,多积土粪,节约开支;一方面在进行冬季生产的同时,抽出人力来经营副业,增加收入。这样,只要国家稍加援助,资金问题就解决了。
在贫农和新、老下中农大量入社的情况下,有些农业合作社的领导骨干和社员在解决生产资金问题方面产生了依赖国家贷款的思想,从山墈社的事实看来,农业合作社只要执行勤俭办社的方针,是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资金问题的。


第2版()
专栏:

备品库不该盲目备品
太原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备品库盲目备品的现象很严重。例如自1956年以后,攵ㄌ51型机车检修任务是很小的,可是库内却储藏着大量的配件。就像回动丝杆,近三年来只用过两根,1955年8月份库里还存有一根,可是又向外厂订制了十根。据估计,这十根回动丝杆,足足可以用到第三个五年计划终了。ㄥㄌ51型机车第一、三位连杆,1955年1月至9月份,只更换过两根,他们也不顾库存还有19根的情况,又向外厂订制了36根。按照目前实际修换率,这55根连杆,就足够20多年使用。
这个工厂为了多备些备品,还高价委托外厂加工配件,造成大量超支。4月份委托外厂加工的摇连杆,价格就超过自制的四倍。
只顾完成储备数字,盲目加工配件的结果,这个原为及时供应生产,满足车间需要的备品库,长期以来却成为呆滞配件的集中地了。


第2版()
专栏:

积极供应小猪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养猪积肥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许多地区都出现小猪供不应求、价格太高的现象。
目前江苏省供销社系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小猪的供应问题。它们的办法是:一、调查摸底,弄清当地小猪生产和需要的情况。二、规定母猪在生产前后三个月,饲料供应从原来每月一百斤增加到180斤,小猪由30斤增加到40斤,以鼓励农民繁殖和培育小猪。三、跟养母猪户签订合同,控制小猪货源,稳定小猪的市场价格。松江县漕泾区供销社通过发“母猪饲料优待卡片”,把全区现有四千头小猪全部定购下来了。


第2版()
专栏:

  重视小型社的合并工作
中共邢台地委副书记 常青
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小型农业合作社已经不能满足进一步发展生产的要求了。因此,小型社扩大或合并为大型社,已经是目前农业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根据河北省邢台地区沙河县的渡口、栾卸,钜鹿县的小吕砦、和内邱县的大垒东四个合作化村小社合并的情况,来说明这个问题。
渡口村从1951年冬开始办社,到1954年春农业合作社发展到24个,入社农户占全村总农户90%。这时在大多数社员要求下,以刘清云社为主合并成了一个530户的大社。小吕砦村原有三个社,351户,1955年秋合并为一个大社。大垒东村新旧七个社,210多户,在1955年种麦前合并成两个大社。
这几个村的农业合作社所以合并的原因,是因为小型社在合并以前,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农业的基本建设受到了很大限制。如渡口村的村西有水浇地,用水车车水比用辘轳拐水效力大得多,但是因为各社村西都有地,那个社也怕买了水车给别的社使用,都不愿买。大垒东村本来有条件多打井,扩大水浇地面积,但是因为社和社的土地插花,甲社等着乙社打,乙社等着甲社打,结果谁都没有打。同时,统一规划,因地种植,购置新式大型农具如柴油机、锅驼机等,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第二、在农事活动上有许多不便。如渡口村各社土地分散在村的四面八方,社员下地干活跑东绕西,误去很多时间。在浇地的时候,因为各社土地插花,只好绕远道开沟浇水。
同时,社干部开会也多用了许多劳动日。如渡口村在合并前有24个社,每次社长、会计到县、区开会,就要去48个人。
第三、各小社之间,由于领导力量强弱悬殊,办社成绩差别很大。如栾卸村李进芳领导的农业合作社有六个党员,领导力量强,1955年棉花每亩平均产115斤。李福信领导的农业合作社没有党员,领导骨干弱,棉花每亩平均只产70多斤。这个村共17个小社,有五个社因领导力量太弱,办的很不好。
第四、多社的村(乡)的支部在实行统一领导、贯彻执行政策方面也遇到很大困难。如栾卸村17个社,1955年种棉任务共2,400亩,但是没有党员的社或党的领导力量很差的社,不按计划执行,结果全村只种了1,533亩。
并社既然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要并社就必须妥善解决许多新问题。根据以上四个村的情况,主要问题是生产好的社不愿和生产差的社合并;公共财产多的社不愿和公共财产少的社合并。贫农社员一般对合并社较积极,中农顾虑较多,怕并了社吃亏。根据以上情况,在并社过程中必须本着团结生产、互助互利、民主协商、保护公共财产的精神,合理地处理各种经济问题。
对公共财产的处理:渡口、栾卸村在并社的时候,各社都从当年的实际总收入中按6%抽出公积金、公益金,作为并社后的公共财产。各社原有的公共财产,经过对社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一律无偿地转归大社所有。小吕砦村三个社,原有部分家具是用公积金购买的,无偿转归大社。但是大部分农具是从总收入中开支购买的,均按现在市价重新评价,卖给了大社,价款分给原来社员,赔亏部分由原小社作为损益从总收入内开支(这些农具,虽然是从总收入内开支的,但是实际上还是公共财产,不应该折价分给原社员个人)。
对牲畜的处理:有三种情况,如栾卸村17个社耕畜都是私有公用,但是同等牲畜工分不一致,合并大社后重新调整了牲畜工分。大垒东村五个老社中,只有群英社的耕畜是由原来公有改为私有的,其他社都是公有。在合并的时候,公有牲口原价未动,群英社仍按原来公有时候的价格归大社公有。新成立的两个新社的牲口因为按冬季牲口市价折价归社要吃亏20%到30%,经社员公议,按现在市价提高20%折价。这样做,虽然畜主还稍吃一点亏,但是因为老社有公共积累,新社员同样可以享受,也就没有意见了。
社员土地的评产问题:原来各社土地评产大体合理、各社之间悬殊也不大的,一般不变。个别评产不合理的地块,适当调整。原来土地评产问题较多的或变化较大的,就进行比较详细的评议。土地、劳力分益比例,有的通过合并,适当降低了土地报酬。
并社中还有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安排各社干部的问题。对于原来各社的干部,要本着有利于团结的原则,经过社员酝酿和民主讨论,审慎地、恰当地进行配备和安排。从以上四个村的情况看,一般是把那些原来公道能干,积极办社的主要骨干,选到了大社的领导岗位上去了。没有被选为大社主要干部的,一般都当了生产队长,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解释教育工作,使他们仍然积极热情地参加社里的各种工作。在配备社干部中,对领导成份也作了慎重的调整,树立了贫农、下中农的领导优势。


第2版()
专栏:

  修改落后的计划和定额
本报记者 金雨困
广大的职工群众正在展开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斗争。企业的领导者面临这种新的情况,应该站在群众的前面,积极领导群众前进,必须改变目前某些企业领导落后于群众、落后于实际的保守主义倾向。这种保守倾向表现在制定计划的时候,不充分发掘企业内部的潜力,没有充分估计到群众的力量。在讨论计划过程中,往往是群众的积极性远远超过领导的积极性。在执行计划过程中,往往是实际达到的水平,远远超过计划的水平。
沈阳冶炼厂最近初步制定的1956年年度计划的一些主要指标,都落后于实际。如铅反射炉的铅回收率第一季度计划仅93%,第二季度到年底的计划仅94%。而1955年第四季度最高已经达到97%,平均也达到了95%,职工群众认为今年要达到95%以上是完全可能的。特号铅的回收率和其它的一些重要指标,也落后于去年的实际水平。
计划落后于实际的情况,沈阳冶炼厂在去年就有了。去年年初职工讨论国家计划的时候,曾提出用“加铁屑”的办法,从冰铜中取回大量流失的铅,把铅回收率由88%提高到90%。但是,这个工厂的领导人员认为90%“太冒进”,认为“达到88%就不错!”硬把工人提出的90%压到88%。工人说:“我们还是照90%干!”
但是,由于领导上不支持工人的创议,“加铁屑”的办法没有实现,上半年连落后的定额也没达到。直到下半年上级又增加了任务,工厂的领导人员不得不深入车间和群众商量,支持和帮助工人们进行“加铁屑”的试验。结果,铅的回收率迅速上升到93%—95%,最后达到了97%。
其实“加铁屑”的办法,早在1952年苏联专家就提出来了,老工人孟兆德等也偷着试验过了,只是由于前任技术组长李芳云不相信,没有实现。
沈阳冶炼厂生产的是价值极高的有色金属。以铅为例,回收率每提高1%,一年就可以给国家增加18万元的财富。如果这个建议及早实现,在过去两、三年中,国家至少可以多收入几百万元!
为什么沈阳冶炼厂的领导,几年来都落后于群众呢?最主要的是他们满足于工厂年年全面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满足于生产水平直线上升,醉心于现在的“日子过得不错”。他们认为“现在许多指标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怀疑“是否还有可能提高”。他们的打算是:只要能平平安安地保住“老本”就很好,既不要太“冒头”,也不要太落后,就是这样慢慢走也还是比人家“先进”得多。
他们既满足于现状,就像“小脚女人”一样,老是埋怨工人“冒得太快”。当群众提出更高的定额的时候,他们就多方“说服”工人,要求工人“实事求是”,“宁可保险,不可冒险”。有的车间主任甚至一听到要发动群众讨论计划,就“提心吊胆”,害怕群众“凭一时热情”“盲目”提高了定额。他们往往过高地估计困难,只看到消极的不利的因素,而看不到积极的有利的因素。例如去年讨论电解锌的回收率的时候,车间主任只看到因原料变化,增加工序,增加了金属损失;没有看到因原料品位增高,可以提高回收率。实际上,原料品位提高而增加的回收数量要超过因工序增加所损失的数量。因为这位主任只算了一半账,当群众认为回收率可能达到82%的时候,他却认为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过81%。结果,从2月份起,回收率就超过了82%;7月份以后,由于劳动模范梁志福等解决了跑酸漏液问题,回收率竟上升到86%!
这种满足和维持现状的思想表现在领导作风上,就是严重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沈阳冶炼厂过去的领导工作还比较深入,也敢于创造。但是近年来这种劲头大大减退了,领导人员深入现场的情况越来越少了。据一个厂长的统计,每周开会的时间约35至39小时;一个车间主任统计,每周开会的时间约占四整天。领导人员整天生活在会议中,当然接近群众的时间就很少了。正如这个厂的党委书记所说:“由于长时间不接近群众,不了解生活,就必然不能充分信任群众,而总是担心群众的热情可能‘靠不住’。因此,就容易迁就落后保守的倾向,不敢积极支持群众中先进的建议”。例如在讨论冶炼每吨锌所消耗的高锰酸钾消耗定额的时候,群众认为可降至四公斤,但是车间主任非坚持五公斤不可。厂的领导人员参加了这个争论,但是由于心里没有底,又没有深入群众进行了解,就怕群众“靠不住”,给领导“背包袱”;为了“有把握”,就同意了车间主任的保守定额。但是没有几天,定额就降到了二公斤左右,从5月份起就全部用锰矿粉代替了价格很贵的高锰酸钾,全年可节约20多万元。
生活并不是按照保守主义者规定的道路前进的。沈阳冶炼厂在1955年上半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技术经济定额都没达到。但是,下半年,由于职工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反对领导上的保守,短短的两个月中就突破了全厂22个重要技术经济定额。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四、五年来一直被当作“包袱”无法突破的“六大关键”也被突破了。因此,下半年不仅弥补了上半年的亏损,而且月月超额完成了任务。这个生动的事实说明:经过几年来党的教育,沈阳冶炼厂的职工觉悟是比较高的,劲头很大,有什么困难,只要同他们商量,是可以克服的。
现在,沈阳冶炼厂党组织正在深入发动群众,开展由下而上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修改落后的计划和定额,争取在四年内完成五年计划规定的任务。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正如一个工人所说:“现在农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比我们还热烈,我们是领导阶级,不能掉在后边,一定要跑上前去。因此我们要求领导修改保守的计划,努力争取提前实现社会主义!”类似沈阳冶炼厂领导工作人员这样的保守倾向,在其它企业里也是有的。我们希望这些企业的领导工作人员在制定和执行1956年生产计划的时候,一定要切实依靠群众,克服保守思想,积极领导群众前进。


第2版()
专栏:

鞍钢炼铁厂订出具体条件
  保证提前完成五年计划
鞍钢炼铁厂的职工订出了保证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具体条件。职工们保证今年按照定货品种完成国家计划,生铁的质量一级品率达到92%,不合格的铁降低到0.3%。每炼一吨铁所占用的高炉有效容积降低到0.76立方公尺,并且保证每炼一吨炼钢铁所需要的焦炭减少到0.79吨;炼一吨铸造铁的焦炭减少到0.835吨。职工们还提出把作业率提高到99.25%,保证全年内消灭重大人身事故和设备事故。
鞍钢炼铁厂职工提出的这些具体条件,比去年国家计划提高了很多。其中,产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多;每炼一吨铁所用的焦炭减少了80公斤,高炉的利用系数由去年的0.845立方公尺降低到0.76立方公尺。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北京增加390万平方公尺建筑物
北京市在过去一年中增加了390万平方公尺的建筑物。
这些新的建筑物中,工厂厂房占27万平方公尺,其中主要的是华北金属结构工厂、国营北京第二棉纺织厂和北京市制药厂。文教卫生方面,去年共新建、扩建了39所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的校舍。去年兴建的住宅总面积近一百万平方公尺。去年一年内先后完工的首都剧场、体育馆、射击场、百货大楼、工人俱乐部以及七所疗养院和医院等建筑物,已经先后开始为广大市民服务。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阜新两个竖井将提前建成
阜新矿务局决定提前建成平安竖井和新邱竖井。平安竖井原定1958年2月移交生产,现在决定提前八个月在1957年5月移交生产;新邱竖井原定1958年1月移交生产,现在决定提前五个月在1957年8月移交生产。
这两对竖井提前移交生产以后,将使国家在第一个五年计划里多得到几十万吨煤炭,并且可以提前抽出几千人支援其他地方的矿井建设。
现在,建设这两对竖井的单位,决定采取十几项措施,来加快矿井建设的速度。有关人员已经在编制新的施工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柴达木盆地又有一口新探井开钻
柴达木盆地在1956年元旦又有一口新探井开钻。这一天,钻探队员们怀着节日的喜悦心情,冒着严寒,开动了钻机,在几小时之内就钻进了十公尺。 (青海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广东制定今年的移民垦荒计划
广东省最近制定了1956年移民垦荒和移民生产的计划,作为争取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粮食增产任务的一项措施。目前,韩江平原五个县报名参加移民垦荒和移民生产的农民已经有六千人以上;连同粤西区一些县份和广州市,申请参加的人数预计可超过一万人。
根据规划,四千人将分别到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建立40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垦荒地四万亩;另外六千人将分别到珠江三角洲沙田地区和海南岛参加当地的农业生产合作社。
(南方日报编辑部)


第2版()
专栏:

  松花江畔的两个新糖厂
习成
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最近新建成了两个现代化的地方国营制糖厂。一座是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西郊的佳木斯友谊糖厂,另一座是位于吉林省吉林市郊的新中国制糖厂。这两座工厂都是在波兰人民共和国的帮助下建设起来的,年产量都是两万四千吨。
这两个工厂都是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甜菜由火车上卸到流送场后,水就把它们从流送沟里流送进厂房。在这里,机器自动地把甜菜里的草和沙石清除出来,把它们洗的又白又干净。然后,机器又把它们切成丝,送到渗出罐渗出糖水来。糖水经过清净设备再送到蒸发罐里去。在蒸发罐里,水份被蒸发了;糖浆又被送到结晶罐结成小小的砂糖粒。分蜜机把砂糖粒和糖蜜分开后,就得到洁白的砂糖。砂糖从干燥机里流到一条长长的皮带上,不断地被运送到包装室里去。
这两个厂的全部机器设备都是最先进的。就拿切甜菜丝的切丝机来说吧,旧的切丝机在换刀的时候,先得把轮带搬到另一个电滚上去,要用好几个人推动机器,才能把刀换下来。这两座工厂的切丝机在换刀的时候,只要工人一按电钮,机器就自动停下来,再按另一个电钮,机器就慢慢地转动起来。又以制糖的主要机器设备之一——结晶罐为例,它里边有涡旋钢板加热器,加热面积大、效率高,煮糖的时间很短。煮一号砂糖的时间只需要四小时到六小时,而且一罐能煮40吨糖膏,出35吨糖。由于生产设备先进,工人操作时也非常省力。如糖水过滤的这个工艺过程,过去旧的机器设备安装上滤板、滤框,要用人力把机器挤紧后才能过滤。它是糖厂最累的工作。由于采用了板框式压滤机,在这里已经不再用人力操作了,工人们只要指挥着机器工作就行了。
这两座工厂的全部生产程序是自动化的。全厂每个生产环节——加工量,各部分的温度、流量、蒸汽、水温、含糖量和各部分损失量,都由中央仪表控制台来控制。中央仪表控制台用白、红、绿等不同的信号灯来表示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生产情况。仪表控制台闪着白色信号,就表示生产正常;仪表控制台闪出红色信号,就表示温度已经超过了标准;仪表控制台闪出绿色信号,就表示温度不够,工人可以开始加温。切丝工人想知道切丝数量,一看仪表就知道。清净组的工人如果要知道糖水是否干净,仪表也能及时地告诉他。就连为制糖而生产石灰原料的石灰窑内二氧化炭的含量,仪表都能表示出来。这比旧式糖厂利用化验来控制生产要方便、及时、准确得多。
全厂动力系统的设备更好,能节省很多燃料。高压锅炉附有水冷壁和软化水、除氧、吹灰省煤器等先进设备,使热量利用率大为提高。处理一百吨甜菜只用十吨煤的蒸汽,比一般制糖厂用煤量少5%到10%,一个月就能节省1,500多吨煤。蒸汽利用得也非常合理,锅炉蒸出来的汽,最先利用来发电,然后再用从透平发电机出来的废蒸汽供给制糖车间使用。
这两个糖厂的设计和机器都是由波兰供给的;在建厂过程中也得到了波兰专家的帮助。无论是风雪交加的严冬,还是阴雨连绵的夏天;无论在几十公尺高的脚手架上,还是在几公尺深的地下管道里,波兰专家都同中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一起紧张地工作着。在佳木斯友谊糖厂,当工厂管路工程建设最紧张的时候,60多岁的波兰机械专家格拉瓦斯基曾因过度疲劳而病倒了,医生让他休息几天,但是他只休息一天。波兰著名老教授柴别尔多维迟博士为了帮助我们加固地基,曾带病进行土壤检查和绘制图纸,并亲自指导工人们运用他所创造的先进土壤加固方法——土壤电动矽化法,使原来在厂房基础下松软的土壤变得坚硬,保证了工程质量。电气专家维尔尼尔为了解决石灰窑卷线机电流“短路”事故,曾一连十多天在管道里检查每一个电缆头。在新中国制糖厂,贺洛金斯基冒着倾盆大雨指导工人们打井。在透平发电机试车的那一天,托木琴斯基一天一夜没离开过车间。
建厂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为了早一天出糖,曾战胜了各种困难。1955年3月佳木斯友谊糖厂开始安装高压锅炉。这座高压锅炉的伸缩性很大,焊接过厚或过薄都会引起爆炸。安装的时间也特别紧迫,三个月必须把三台锅炉焊成,否则整个工程都得拖期。电焊工曲长发勇敢地接受了这项任务。夏天,锅炉里热得很,又是高空作业,焊一个口需要躺下、起来好几次,脸离焊件很近,一不小心,火花就烧破脸皮。有一次,曲长发因为坚持焊的时间过长,昏过去了,徒工把他唤醒过来以后,他仍坚持继续工作。在他忘我的劳动下,第一台锅炉仅仅用了15天就焊接完了。接着,第二台第三台也很快焊接完了。建设新中国制糖厂的工人们,认真地执行波兰专家的建议,使工厂得以提前一个多月建成。
这两座近代化的糖厂,每天除了生产大量的砂糖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以外,还利用废蜜制成96度的酒精。为了支援农业生产,新中国制糖厂还计划在明年修建一个废粕干燥车间,把废粕制成饲料。预计每年可以生产11,700吨,价格特别便宜,附近的农民随时可以买到。
  (附图片)
  佳木斯友谊糖厂的外景  新华社记者 王纯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