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充分发动群众,保证完成整编任务
中共石景山钢铁厂委员会
今年三月,中共北京市委指示我们要大力整顿劳动组织,消灭人浮于事的现象。根据市委的指示,我们反复地摸底算账,七月间,正式进行整顿编制精简机构工作。七月底,整编工作告一段落。这次整编,由于我们认真地贯彻了上级党委的指示,并发动群众讨论,精简职工人数占全体职工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八点八六,超过了上级领导机关原颁发指标的百分之十五点五。这样,预计一九五五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可比一九五四年提高百分之二十七点七。仅工资和附加工资一项,从七月二十日到年底,即可为国家节约一百二十三万元。这次整编着重减少了非生产工人,辅助工人和一般工作人员,取消了不必要的职能机构如厂长办公室,取消了过去不做具体工作的职能组长一级编制,以及车间的一些不必要的职能人员。在主要生产部门,则组织四班,增加工人在职学习时间,国家需要时,可随时抽调其中一班。到八月底为止,抽调出来的工人,有的已输送到兄弟厂矿。各主要车间已开始编为四班。有些减了人的车间,工作安排得比较合理,群众情绪很好,劳动生产率有显著的提高。七、八月份的生产计划都超额完成。
过去,石景山钢铁厂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的现象很严重。一九五四年生产总值比一九五二年仅增加百分之十九点六四,全年平均在册人数却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五;其中非生产人员比重增加很大,一九五四年非生产人员已占生产工人的百分之十四点八。因此,虽然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但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一九五四年反而比一九五二年降低了百分之四点六七。
机构庞大,人浮于事,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层次过多,工作重复。厂一级的职能机构已有二十二个,而车间还设立了种类繁多的职能组和职能员,全厂仅职能组长就有一百四十七个,其中科室的八十四个职能组长大部分都不做具体工作,每天只是“布置布置、检查检查、督促督促”。据不完全统计,全厂的生产组长中有九十一名脱离生产(按原来规定,组长是不应该脱离生产的)。这些人都是高级技术工人,脱离了生产,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工人和他们自己都很有意见。又如分工过细,机动力量过大。技术安全科设有八个区域检查员和四个专业检查员,区域检查员只管反映情况,专业检查员下去解决问题。技术教育科全科十四人,每天平均只处理二、三件文件,却设有事务、文书和统计三人。处理文件时,文书看后转科长,科长批后交文书,文书再转给事务员(事务员专管收发保管文件)。统计员根本没什么工作可做。在不少单位,一个人可以做的事往往设上两个人,甚至三、四个人。如车间还设有没有什么固定工作的机动队,仅炼铁部就有二百三十四人,人们说这是“人力仓库”。
因为机构庞大臃肿,公文多表报多会议多的现象也随着而来。据统计,今年一至五月厂里发出的通知就达一百八十二件,签呈三百三十九件,发文五百七十九件,其中有很多是不必要的。全厂有原始记录一千多种,其中有不少是可以取消或简化的。各科室上有科务会,下有组务会,有时还要开组长联席会,很多日常工作都拿到会议上来解决,浪费时间,影响干部深入下层。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全面完成计划的观念,觉得成本中的工资部分比重很小,增加几个工人算不得什么,甚至认为“人多好办事”。因此,我们一说增产就要增加人,而不注意合理地组织劳动力和改善工作方法。如一九五二年为了准备迎接本厂扩建发展的需要,就盲目地大量增加人员,以致年底比年初增加了一千七百八十五人,实际上当时根本不需要增加人员。加上我们对国家的劳动政策学习和掌握不够,同时对工作缺乏分析研究,厂里长期不以全员而仅以生产工人来计算劳动生产率,以至长期没有发现全员劳动生产率降低的情况,造成了大量浪费劳动力的恶果。
这次整编工作所以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主要是因为领导方面抓紧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领导方面对整编工作下了最大的决心并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整编工作刚开始时,中层领导工作人员对人力浪费的严重现象认识不足,对通过整编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精神领会不够,普遍喊叫困难。因此第一次算账时,全厂提出的精简数字很保守,只占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十点六。第二次提高到百分之二十二点八,而到第三次、第四次讨论时,却又下降到百分之十八点六。在这种情况下,党委采取了种种措施,坚决贯彻中央和市委关于整编工作的指示。我们组织干部学习了列宁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文章,使大家懂得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大意义,批判了各级干部认为只有增加人员才能增加生产的错误思想。
同时,党委参照了兄弟厂的先进的定员标准,研究了本厂的情况,肯定当时提出的整编数字是保守的。经过反复地调查研究,领导方面又提出了新的精简指标,责成各级领导工作人员坚决贯彻。在提出新的整编指标时,领导方面曾经研究了苏联黑色冶金企业职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定员标准,和兄弟厂矿的先进定员标准,研究了本厂的劳动测定资料;同时把全厂职工的工作负荷量在相互间进行了比较,找出先进的,用以说服和教育落后的。
整编工作中,领导常是落后于群众的。整编开始时,有些领导工作人员强调“干部水平低,人多好办事”;有些人想用“推任务”的办法把人员减下来;有的只是向上级“要根据、讲价钱”。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放手发动群众,整编工作才能顺利进行。但是整编工作开始时,也有不少工人有思想顾虑。例如有的职工害怕“人少了,留下的人、活加重了”;有的人不愿意调到远的地方去工作,有的人怕当“编余干部”,认为编余人员不光荣,有的人因为在旧社会受尽失业的痛苦,听说整编就害怕。针对这些思想,党组织首先向工人说明四个道理:第一,说明为了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要建设许多新厂矿,现有厂矿的职工必须服从国家需要,随时准备支援新建厂矿。第二,给职工算了一笔账,让大家明白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国家的好处,说明精确地计算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就是最重要的一项节约。第三,说明建设社会主义要靠我们艰苦的劳动,并提出我厂由于人员过多,平均工资逐年上升,而劳动生产率反而下降,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是很大的。第四,指出全厂职工文化、技术水平低的情况,说明整编以后通过组织工人学习,可以提高大家的文化、技术水平。同时又因为我们向职工群众交代了政策,所以这些宣传教育,对职工群众的鼓舞很大,使很多人懂得了要建设祖国就必须艰苦奋斗,服从国家需要。很多工人都表示服从国家调动。他们说:“五年大建设,那儿需要那儿去。”总机械室工人郭嘉,提出保证在整编工作中做到三好,调学习学好,调兄弟厂工作工作好,留在厂完成任务好。
在整编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在职工中批判了那种企图把一些不太好的工人往外送的“卸包袱”思想,规定抽调职工时应保证有一定数量的骨干。这种做法,同时扭转了职工群众认为“编余不光荣”,怕当“编余干部”的思想。
职工群众的思想水平提高以后,积极地揭发了人员浪费现象,要求削减人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青年洗煤工人常守志提出要求多看机器。炼焦车间油气槽工,甲炉乙炉各一人,每人每天工作不到三小时,他们提出一人兼管两个炉子的建议,这个建议领导方面已经采纳。炼焦炉装煤工人,过去每班十二人,车间领导上心中无数,强调“工作累,炉上太热,人不能再减了。”但经过工人们讨论后,认为每班只有十个人就够了。
在这次整编中,党委和行政方面认真地安排被抽调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问题。抽调出来的人员有一部分要向兄弟厂矿输送。对输出人员的家庭问题、生活问题我们都尽量予以照顾,如协助工人送家眷回老家,留厂的家属在配煤、医药等方面也还享受原来的待遇等。在连续生产的单位,我们把工人组织成四大班,每班工人上班时间仍为八小时,生产时间则只六小时,其余二小时为学习时间。如有输送任务,随时可抽出一班,其余三班取消学习时间,每班仍工作八小时。还有五百多名被抽调的职员,除六十多人担任业余学校教员外,其余的都根据他们原来的工作性质,组织他们参加专业学习
(学习企业管理、会计、统计、生产过程等专业知识),学习后如无输送任务,即回到工作岗位,另换一批学习。一部分老弱病残的工人,也大都分别分配了比较轻的工作。
目前我们的任务是,一方面监督并帮助行政方面做好各项组织工作,如人员的合理配置,生产工作的组织,岗位操作规程的贯彻等;一方面使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少数职工由于计较个人利益,情绪不够安定,有的要求调出,有的害怕调动。党组织应该继续教育他们,使他们自觉地把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同时要好好组织职工学习,启发职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按照学习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学习计划,为随时准备支援新厂和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打下基础。


第3版()
专栏:

印度人民的不朽的艺术创作
——为印度阿旃陀壁画一千五百年纪念而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郑振铎
我们在印度访问的时候,经常地在不意中遇到盛大的欢迎场面。火车还不曾停下来,“中国文化代表团‘荆特巴’(万岁)”的呼声就此呼彼应地继续地高喊着。无穷尽的人流,举着欢迎的旗帜,随着火车跑。在这些拥挤的人群里,我们经常地碰到许多特别光亮的妇女们的大眼睛。那一对对的大眼睛,占着脸部的最明显而且是最广阔的地位,中间特别圆大,而两头则逐渐尖小下去。这些就是世界艺术家们所谓有名的“杏仁”眼,充溢着无言的热烈而真挚的友情的眼睛。像这样的“杏仁”眼,我们在著名世界的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上和好些印度绘画上也经常地遇到。时间相隔着一千五百年以上了(最早期的阿旃陀壁画离今至少在二千一百年以上),这样的充溢着友情的“杏仁”眼,还活生生地留在画面上,永恒的存在着,像对我们说着话,像对我们微笑着,像天真而热情地在倾诉着她们那时代的苦难和欢乐。我们看阿旃陀石窟最早期的第十窟壁画中的“国王、王妃和随从的行列”,在那一幅画里,那些侍从的妇女们的“杏仁”眼是那么天真地含着微笑似地在对我们睁望着。我们看第二窟壁画里的一位女郎,身倚石柱,屈起一腿,足底板抵在柱上,手里执着一朵花,花瓣儿纷纷落在地上,她的双眼若有所思地下注着。我们看第十七窟的那位对镜梳妆的王后和两旁的侍女们,又是表现着那么惺忪而流转的“杏仁”眼,仿佛叫我们也同在吸着清晨的新鲜空气。这是古代印度的辉煌的艺术成就,也是印度人民的永恒的不朽的创作。
阿旃陀壁画的伟大的不朽的成就,当然不限于表现有名的“杏仁”眼的妇女们,更重要的是,它们表现了印度社会和印度人民在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七世纪的将近一千年间的各式各样的情况和生活;它们的表现是那么具体,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有声有色,可算得是印度那时代的艺术家们笔下所留存的最好的历史记录,也便是印度人民的不朽的创作,为整个人类所作出的宏伟的艺术上的贡献。虽然佛教在公元第七世纪之末在印度已经衰微下来,而且逐渐的趋于消灭了,佛教徒已经有千把年在印度本土上不存在了,但阿旃陀的佛教艺术却是万古常新。它们并不随着印度本土的佛教的衰亡而衰亡。当时为佛教的寺院和精舍的需要而绘画的作品,如今却成为人类艺术创作上永恒纪念的丰碑之一部分。正像希腊罗马的古典作品一样,虽然以邱比德(或宙士)的崇拜为中心的希腊古代的多神教早已不存在,但它们,却成为人类所能创作的最辉煌最动人的永恒不朽的艺术品了。
在阿旃陀石窟的第一窟壁画里,首先令人惊叹的是那个比真人的身体还高大些的乔答摩太子像,他盛装着,手执一朵青色的莲花,双眼注视着前面,仿佛正在注视着从任何方向对他看着的观众。有人说,这画表现乔答摩结婚时的情形,也有人称之为“莲花手菩萨”。不管如何,无可怀疑的,那是一幅完美无疵的杰作。
还有一幅是乔答摩太子在宫中沐浴图。侍从们双手执着水罐,醍醐灌顶地向他头上倒下水去。他坐在孔雀宝座上,脸上带着愉悦,他的头发湿湿地披了下来。还有别的侍从们在忙着送水、送盛在铜盆里的沐浴用的香料和别的东西。
有一幅宫廷的景色,国王和王后坐着闲谈,左右有近十个宫女围绕着,各有不同的姿态和表情;她们的肌肤是那么圆润,又是那么柔和;她们的神态是那么妩媚,又是那么具有个性。
就在那天花板上,每一格的花、果、禽鸟、以至人物,画家们也都运以精心,出之巧密,是现实主义的上乘的作品,不带一点浮夸,也没有一点荒诞的成分。如果单独截取了一格,也可自成一幅很完美、很精致的小画幅。
第二窟的壁画保存得还很好,和第一窟同是最受人重视的,天花板上的壁画也最为完整。飞天的姿态是飘举而优美的。有名的国王出巡图和三桅船在河中驶行图(佛在岸上,船中有一长发的人跪着祈祷),结构复杂而描写得很生动。一个国王曾命令他的一个美丽的宫女去诱惑佛,但她失败了。一幅壁画表现她战栗地匍伏在盛怒地拔出刀来的国王之前,许多宫女们都惊惶失措地围绕着他们。还有一幅是表现一个使臣在一个国王面前,忧愁而无望地告诉他某些坏消息。那个使臣伸出一只手掌,紧蹙着双眉;我们看他那双眼睛那么愁郁!完全说明了他所要诉说的是什么一件值得惊惶的故事。
第九窟和第十窟都有壁画,而且都是最早期的作品(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第十窟里所有的六牙象的故事画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画幅成为连环图画似的,以若干幅的壁画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叙说一个“佛本生经”的故事。那象群的行动是写生的杰作。猎人们是那么机警而勇敢,看来宛如今日所常见的印度人民,虽然所用的武器是不同了。那宫女们、侍从们也都好似活在今日的处处可以遇到的印度的平平常常的老百姓。而古老的印度艺术家们把他(她)们写入这些画面上而使之永生不朽了。
第十六窟和第十七窟的壁画,时代约在公元第四或第五世纪,因之,较之第九、第十窟的为晚,但比之第一、第二窟的却较早。直到今天,我们如果从河道上来的话,老远的就会望得见这两窟之内金碧辉煌的壁画的一角。
第十六窟的壁画,像“乔答摩出家修道时他妻子的悲哀”(另一传说:“垂死的公主”),是世界画史上的大作品。她昏迷似的低头坐着,一个宫女在打扇,周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是多末忙碌,而且个个人都悲愁着。还有一幅:佛在一个精舍里说法,国王们、富商们跪着向他敬礼。还有一幅:国王们骑在一群象上,在出巡,侍从们执着鼓和其他乐器,兵士们执着长的弯刀,拥着他们往前走。还有一幅:佛坐在金刚座上,一大群的国王们和别的人们在围着听他说法。还有佛诞生、佛学武艺等等的“佛传”上的故事画。这些画面上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的。我们如果熟悉今日的印度人民,也一定会熟悉他们。就在这第十六窟之下,有一道石级,可走到河道边上,古时一定是阿旃陀石窟的山门。有两只石象,站在石级的两旁,有一尊石雕的龙王像在守卫着这山门。玄奘法师在公元六三八年到阿旃陀石窟来时,就由这道石级走上来的。
第十七窟的壁画尤为丰富。除了千佛像和轮回图之外,差不多都是极富于人情味的。就在一横列的八尊佛像之下,有八小格的小幅壁画,每一幅都表现着一对情人,彼此在赠花或送酒,是人间的现实生活的写真。有好几群“飞天”在夜里飞过天空,浓厚的白云在他们后面。那些“飞天”的身姿简直是柔美极了,脸部的表情是既纯洁,又甜蜜。一位斜戴着一顶花帽的飞天,那双眼睛,那个樱桃似的小嘴,那对会说话的长长细细的眉毛,构成了多末可爱的一位女郎。“佛传”中的释迦制伏狂象的故事,是能够把惊恐的人民的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的。有一幅十分美丽而宏伟的大画面,故事是:释迦成道归来,接受他妻和子的布施。一位公主和一位小王子在释迦面前伸出合掌的手来。释迦的身体特别庄严巨大,背后是蓝色的夜天,他的双足踏在白色的莲花上。在天空,一位飞天执着花环飞在他的头顶上,花朵纷纷的从天上落下。我们看,他的妻和小王子是怎样的抬头望着他,又是怎样的向他合掌致礼。这是印度艺术的最好的成功作品之一。还有大幅的狩猎图,以及其他“佛本生经”上的好些故事都被描绘得生动之至。譬如像华斯梵他罗太子的出行图,那周围的人物是多末现实地被表现在画面上,那些在小商店里做着买卖的商人们的形象,简直是活灵活现的被写了出来。还有一幅释迦说法图,那些聚精会神地在静听着的群众,从国王们到老百姓们是那么同一的虔诚,又是那么不同的各各表露出喜悦之意。我们读了上面所举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印度阿旃陀石窟的壁画乃是古代的印度艺术家们,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第六、七世纪,一直在这个石窟里辛勤工作的成果。用很简单的工具和天然的颜料,施展出他们无比的才能,留下了那么许多丰富多采的壁画,从男人、女人、孩子到禽鸟、马匹、象群、猎狗、狮子、鹿,从自然界的景色,天空、云彩到芬香的花朵,绿色的树叶等等,无不表现得活泼、真实和生动,不仅记录下将近千年间的当时社会生活,而且是,使它们永生了。阿旃陀的艺术家们对于人生和自然是有无穷的喜悦和爱情的。他们喜悦形象和动作的美,喜悦并爱好男人、女人、孩子和动物,喜悦树叶的新妍的绿色,喜悦大地的广阔,喜悦阳光的明亮。所有这一切,使艺术家们感动、兴奋而动笔记录了下来。而这些绘画的记录又把他们的喜悦传达给一、二千年以来的许多人了。这便是我们纪念阿旃陀壁画的意义之一。我们同印度人民一样,喜爱那些不朽的印度人民的创作,辉煌的印度艺术成就——阿旃陀壁画。我们和全世界人民在一起,庆祝这个印度阿旃陀壁画的一千五百年的纪念——它们不仅是印度人民引为骄傲的,同时也是整个人类引为骄傲的人类艺术上的宏伟不朽的成就。


第3版()
专栏: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计划工作
——介绍“社会主义计划史纲要”
马韶夫
葛拉德科夫著的“社会主义计划史纲要”(张奔流等译,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用丰富的材料系统地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苏联计划建设的先进经验,阐述了苏联计划工作的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一般经济工作人员特别是计划工作人员来说,这是一本重要的读物。
“社会主义计划史纲要”一书的鲜明特点,在于它通过大量实践材料的分析,比较突出地说明了国民经济计划的党性原则,生动地说明了计划同政策的关系。书中对于苏联每一时期计划的阐述,都是以联共(布)党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列宁、斯大林的指示为基础的。例如这本书在阐述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业计划、农业计划、商业计划和财政计划之前,首先分析了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然后指出当时的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如何从考虑这一政策的本质出发来制定各种计划。在阐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计划时,也是先分析了联共(布)党的工业化政策,然后指出在当时苏联的国民经济计划中如何反映这一政策的要求。编制计划必须根据党的政策、方针、路线,这是国民经济计划党性原则的基本内容。作者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特点,系统地阐述了苏联各个时期的国民经济计划如何反映了党的政策。国民经济计划党性原则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要求在计划工作中尖锐地反对各种资产阶级观点。国民经济计划是掌握在工人阶级手中的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强大武器,是实现每一历史时期党所提出的政治经济任务的重要手段,各种计划数字都是党的经济政策的具体化。作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列宁、斯大林关于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的纲领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第一个五年计划任务的直接出发点就是党和苏维埃政权所决定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总路线。”(第九六页)因此,在计划工作中,是不容许有任何资产阶级观点存在的。反对计划工作中的资产阶级观点,在保证党的路线、政策的胜利贯彻上,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工作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同反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之间的斗争是十分尖锐的,这种斗争是阶级斗争在计划工作上的具体反映。作者正确地分析了这一斗争过程,书中引用了苏联前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古比雪夫同志的一段话:“五年计划和我国一切的计划一样,它是一个阶级斗争计划,是一个向资本主义展开社会主义进攻的计划。正因为如此,五年计划在它编制的时期就已经成为一个激烈政治斗争的场所。”(第九七页,重点是评者加的)苏联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曾对托洛茨基派反对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下降曲线论”与布哈林分子和李可夫分子主张资产阶级在苏联复辟的发展富农经济的两年计划,进行过严重的斗争。作者对于这些资产阶级计划理论,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上,作了尖锐的批判。在目前我国的计划工作中,提高对资产阶级观点、方法的警惕,却是十分必要的。阅读这一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这一方面的警惕和认识。
这本书着重地阐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建设的经验,比较具体地说明了当时苏联怎样对小农经济进行计划领导,采取那些措施来排挤私人资本主义,并详细地阐述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内容及其编制经验。系统地学习这些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地运用这些经验,对于贯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着巨大的意义。因此,该书的“有计划地恢复国民经济时期”和“为国家工业化而斗争时期的计划”两章,应成为我们的学习重点。从计划工作的本身来看,作者也阐述了它的发展过程,说明如何从控制数字发展到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五年计划)。在计划的编制方法论上,作者也大致叙述了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平衡法在苏联计划工作中的发展应用过程,说明如何由个别的物资平衡表扩展到包括全部物资平衡表、劳动平衡表以及财政平衡表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这些阐述,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计划工作方法上的发展规律,是很有好处的。在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方法论上,作者还指出了不同所有制内部的计划工作的特点,指出苏联集体农庄计划工作的特点,指出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应有不同性质的计划。苏联计划工作上的这一经验,对于目前我国说来,也是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的。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中,存在着四种所有制和五种经济成分,对于不同的计划对象,应采用不同的计划方法。我们应该研究苏联计划工作上的这一经验,来解决当前我国计划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者以分析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为典型,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在编制计划时应如何掌握主导环节,如何贯彻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性原则等问题。这种形象化的说明,是使一般读者易于了解的。作者分析了保证计划完成的各种措施,叙述了联共(布)党中央和斯大林规定的保证苏联历届五年计划提前完成的措施。学习苏联劳动人民在联共(布)党领导下提前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的先进经验,是我们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地研究这些保证国家计划完成和超额完成的措施,并结合目前我国实际情况,具体地运用这些措施,是胜利地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重要保证。这本书的最后一章“社会主义计划工作的组织”,是苏联历届年度计划和战前三个五年计划编制工作的简单概括。读者可以从这一章中,了解到国民经济计划的某些基本知识,特别是有关编制方法方面的知识。上述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优点。但是,这本书还有某些不够的地方。系统的理论分析较少,情况数字的叙述较多,是这本书的主要缺点。该书的原本是在一九三九年出版的。当时苏联科学界对于经济规律这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更多的阐明。只是在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出版后,这一个问题才有深刻阐明的基础。因此,不能深刻地具体地说明经济计划同经济规律的关系,不能深刻地说明社会主义计划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生着作用的诸经济规律之间的关系,不能深刻地从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出发,来阐明党的经济政策的科学基础,就成为这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本书不但很少谈到经济规律,就是论及这个问题时,也还包含着某些错误。例如作者在论述国民经济平衡表时说道:“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按国民经济各部门适当地分配劳动,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一致,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之一。”(第二四四页)在作者的这个论点上,包含着以下两个错误:第一、节约社会劳动与按国民经济各部门适当地分配劳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第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只有一个,不可能说这一规律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之一。这本书的前几章对于一般经济情况方面的叙述较多,直接谈到计划的较少,某些部分和一般的经济史类同,这也是一个缺点。当然,计划史的论述是不能脱离当时的经济情况的,但是计划史究竟还有它本身的特点,不应和一般的经济史类同。在计划史中,应着重研究和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里国民经济计划发展速度和比例关系变动的规律性。最后,我们还要提一提,作者在这本书中有一些不确当的论述。例如,作者关于工业国的标准的看法,是不对的。他说:“一九二九年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经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三,……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产值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超过了农业的比重。国家已经成为工业国家了。”(第一一八页)其实,只是在苏联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时候(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斯大林才宣布:“我们国家已坚实可靠地最终变成工业国家了。”又如,作者在阐述苏联恢复时期计划工作的成就时指出:“恢复时期,工人阶级大为壮大了,工资提高了。工人阶级与农民联盟巩固了,工人阶级在这一联盟中所起的领导作用提高了。恢复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都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计划领导扩大和巩固了。这些成就主要是由于顺利实行货币改革所促成的。”(第九一页,重点是评者加的)作者的这种说法,是把货币改革的作用过分地夸大了。


第3版()
专栏:

卫生部门决定推广中医治疗痔瘘经验
卫生部门最近协助在北京的重庆痔瘘医疗小组总结出他们用中医方法治疗内痔和肛直肠瘘管的经验,并决定广泛推行。
北京市有十三个医院已派了外科医师向这个小组学习,他们经过学习后,大都回到原来的医院推行了这种疗法,治好了很多患内痔和肛直肠瘘管的病人。
重庆痔瘘医疗小组从去年九月来北京后,就在中央直属机关第六医院设立了痔瘘科,用中医的枯痔法和挂线法治疗患内痔和肛直肠瘘管的病人。从去年十月十五日到今年九月九日,在他们治疗的一千七百四十八个病人中,已有九百二十三人痊愈。患复杂性肛直肠瘘管已有二十九年的张巍庭,过去施行了六次手术都没收效,后来用挂线法配合手术治疗,两个月后就痊愈出院了。
这个医疗小组目前还收到了近七百封全国各地和苏联等国家的来信,其中很多信表示希望学习他们治疗痔瘘的经验。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广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
将在新落成的中苏友好大厦举行
广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将在十月初展出,在新建成的宏伟壮丽的广州中苏友好大厦内,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展出的布置工作。
大批的展览品已陆续运到。这些展览品中,除在北京、上海展出过的展品外,还有许多是刚从莫斯科运到的新展品。
大厦的各个展览馆和展览馆广场放置展品的面积共有三万三千多平方公尺。在那里,三百多个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正在安装和陈列展览品。重工业馆的各种车床、矿山机械、农业机械、筑路机械和印刷机械等大部分已完成安装工作;轻工业馆、农业馆和文化馆也都完成了大部分的安装、陈列展览品的工作。
三百多个美术工人和美术工作者在大厦里进行装饰和布置。中央大厅和各个展览馆内都配挂了花灯;各个室内墙壁也油刷上色调调和的油漆。数以万计的中、俄文语录和说明文字以及各种图表、图片等,也在安置中。
此外,还有四百多个将担任讲解员的青年正在接受讲解技能的训练。展览会其他部门近一千个工作人员也在进行组织观众和专业人员参观、学习及各种为观众服务的准备工作。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浙江一批优秀的中学毕业生去新疆参加祖国边疆建设
浙江省志愿参加祖国边疆建设的初中、高中毕业生五百零四人,于九月七、八两日分批乘车离开杭州,去新疆迎接新的生活。
这次去新疆的五百多名学生中,有青年团员三百零一人,有卫生、护士学校毕业生八十人。他们是从杭州、宁波、温州等七个市和五个专区本届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品学优良、身体强壮的青年学生。他们都为自己能被挑选参加边疆建设感到光荣。
去新疆的青年学生在出发前,浙江省教育厅和杭州市教育局曾联合举行了欢送大会。教育厅副厅长陈立勉励同学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用自己的双手把边疆建设成美丽的乐园。赴新疆的学生代表郑凤桂致答词说:“决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我们一定要把边疆建设得和杭州西湖一样美丽。” (本报驻杭州记者)


第3版()
专栏:

武汉文艺界创作许多“肃反”斗争的作品
武汉市的文艺工作者近来积极进行以提高革命警惕性,肃清一切反革命分子,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主题的创作活动。他们的作品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湖北省美术工作室等单位美术工作者创作的六套共一百零三幅连环画,已在全市举办的漫画展览会上展出。连环画的内容有“张尚勤——披着画皮的恶鬼”、“胡风骨干分子曾卓的丑恶嘴脸”、“积极检举特务的家庭妇女朱符若和李惠文”等。这些连环画有一部分已开始制成幻灯片,将在全市各电影院、文化馆和由电影放映队放映。美术家们创作的宣传画已交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大量印制,其中印好的一部分已在最近交新华书店发行。此外,美术家们创作的大型宣传画也已在交通要道竖立起来。
全市专业和业余的诗人、作家和作曲家的创作活动也配合得较好。诗人和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如“同志,咱们警惕起来!”“肃清反革命”等歌词,这些歌词已由“长江歌声”编辑部集中编印了三期“肃反歌词选”,分发给作曲家谱曲。八月中旬起完成创作的歌曲已陆续刊印出来,其中有不少是工人、学生和机关干部的作品。这些歌曲有一部分已在群众中流行。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故宫博物院已开放三十年
故宫博物院开放到现在已有三十年了。
故宫是中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院。太和殿和东、西宫是中国历代艺术综合陈列馆。观众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四千年来光辉灿烂的古代艺术。人们还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到各类陈列馆欣赏专门的艺术。绘画馆设在皇极殿和宁寿宫中。这里陈列的是隋、唐以至明、清的历代绘画杰作。慈宁宫是陶瓷馆。这里可以研究我国伟大发明之一——陶瓷工艺四千年来的发展史。乾清宫两庑是今年五月新开放的“国际友谊馆”。馆内陈列着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二千三百多件珍贵礼品。
在反动政权统治时期,故宫博物院从来没有修缮过。解放后,仅清除的垃圾就有十八万多公方。每年都有大规模的保护性修缮工程。
参观博物院的人越来越多。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四年的观众共有近三百万人,远远超过了解放前二十四年中观众的总人数。(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辉煌的阿旃陀石窟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刘开渠
本年六月二十二日到二十九日,在赫尔辛基世界和平大会会场的一个大厅里,陈列了好些国家的代表团所带去的展览品,好像是个小型的国际文化交流展览会。这些展览品,引起了各国和平代表极大的兴趣。印度代表团所带去的阿旃陀壁画的一部分彩色图片,特别使代表们注意。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阿旃陀壁画,构图是这样的美,线条是这样的流畅,色彩是这样的丰富,形象是这样的生动活泼!很多参观者在这些图片前留恋不去。我看了描绘日本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惨景长幅画片后,又看阿旃陀壁画,更感觉到为了保证人类能避免像广岛那样的灾难,为了维护人类的文明和这些伟大的艺术遗产,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任何侵略战争,保卫世界持久和平!
世界和平理事会号召在今年举行印度阿旃陀壁画一千五百年纪念,是非常有意义的,尤其是对中国人民来说,更是值得欢迎。中国和印度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频繁往来,交流文化,保持着悠久的和平相处的良好关系,成为国际史上仅有的范例。中国从南北朝以后的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曾受印度艺术的影响,印度也从中国艺术吸取了很多东西。今天,“印度阿旃陀壁画一千五百年纪念展览”,在我们新中国的首都隆重展出,更是中印两国人民在保卫和平的共同意志下进行艺术交流、加强和巩固两国人民友谊的一件大事。
印度阿旃陀石窟艺术由雕刻和壁画所组成,而壁画尤其著名。阿旃陀石窟在印度海德拉巴省的文达雅山脉中,开凿在悬崖立壁上,共有二十九窟。这些石窟开凿的年代,至今还不能明确肯定,有的说开始于纪元前二世纪,也有的说是纪元前一世纪的,终止时期大约是纪元六、七世纪,即佛教开始衰颓的时候。壁画的题材主要是佛教的故事,另有许多装饰。这些壁画,一般研究者都把它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但就其风格和艺术完整性说,也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笈多王朝以前的作品,另一类属于笈多王朝开始以后直到阿旃陀石窟终止开凿为止的作品。第一类作品比较朴素、单纯,但已是形象活泼,十分动人,如第十窟的六牙白象故事、“国王、王妃和随从的行列”等。第二类则是更为灿烂的印度古典艺术。印度自四世纪笈多王朝起,开始了艺术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在印度重新统一的社会基础上,一方面吸收由从小亚细亚希腊雕刻影响而产生的犍陀罗艺术的优点,一方面又极力复兴古印度原有艺术的精神,融会贯通,创造了这一时代独具风格的伟大艺术,在古代印度文化史上呈现着空前未有的光彩。我们看十七窟的宫廷景色、“因陀罗和天女图”等,和第一窟的“莲花手菩萨”、第二窟的“佛陀诞生图”、“信徒奉献供品”以及由飞天、动物、花草的形象所组成的藻井图案等许多壁画,都是线条纯熟,色彩富丽,构图复杂而和谐紧凑,人物动作明确,表情生动。至于雕刻,特别是第十九窟和二十六窟的许多雕刻品,无论佛像或一般人物,都是体态活泼,肌肤圆润、匀称,很是美丽。这些壁画和雕刻作品的题材,虽然都不外乎是些同佛教有关的故事,但从故事的叙述,对人物生活、环境和服饰等等的描写中,有很多表现了古代印度社会的面貌,和各种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给观者以真实感和美感。我们从这些壁画和雕刻的风格、技术上,也能看出我国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天龙山等石窟艺术同印度艺术的互相影响关系。阿旃陀石窟艺术,是世界古代美术中稀有的珍贵作品,是伟大的印度人民高度劳动和智慧的创作,是印度人民在世界文化史上伟大的贡献。
印度阿旃陀壁画一千五百年纪念展览,将使中国人民更进一步地认识印度,将使我们中国的美术工作者更能满足地欣赏印度的古代艺术,同时更将促进中印两国人民互相尊重、了解和在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上的密切合作。我们热烈地欢迎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珍贵的展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