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厉行全面节约,克服一切浪费

北京市的整编工作
张友渔
中央号召一切国家机关、事业机构、企业单位彻底整顿编制,改变目前的机构庞大、层次重叠、忙闲不均、人浮于事的不合理现象。这不仅可为国家大大节省人力、财力,而且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改进生产部门的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这一工作进行得愈彻底,就愈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认为中央这一号召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北京市的情况,也是完全适合的。
北京市解放以来,由于建设事业不断发展,任务重、工作多、加以人口激增,区域扩大,机构和人员也就不能不增加一些,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增加的编制大大超过了需要,因而许多不合理现象,在我们这里是同样有的。
两年来,在中央的指示下,我们虽曾进行过几次精简工作,整顿过行政编制,但做得很差。我们没有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的精神,对整编工作不是负责到底,做一下之后,就又觉得编制紧了,不能再紧。这是一种本位主义在作祟。我就背着所谓“行政编制控制较严”的包袱,而有些单位的领导同志又常埋怨“编制太紧”,在这种情况下,我对贯彻精简的方针是不力的,于是过去几次的精简工作就都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加以在做法上,并没有真正去依靠群众,摸清情况,只是在数字上要价还价,当然不可能把这一工作做好。另外,我们对问题更大更多的市属企业单位和事业机构的编制,平常既缺乏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进行精简工作时,又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只是捎带一下,根本没有认真整顿。
根据几个单位这次揭发出来的事实,可以较具体了解我们在机构上、编制上仍有很严重的问题。
一、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例如人民银行北京分行,科下设股,股下有的还设组;各科、股一般都设有“综合人员”,代替科、股长写材料,保管文件。公安局处下有科,科内有组,组长形成一级,名为“三级制”,实际是“四级制”。有的大组下还设若干小组。公共卫生局办公室有五个人做总收发,管收的不管发,管分类的不管登记,管检催的不管归档,叫做“流水作业”!实际每天收发文不过二百件。劳动局设科多,分工细,布置工作,互不联系,有时四个科通知区劳动科长在同一时间开会;有时,几个科的工作人员同时去一个区了解情况,区里工作人员反映:这是“劳动局干部大会师”。
二、人浮于事、忙闲不均、工作效率低。例如粮食局供应科六十四人,有的工作人员每月正式工作仅五、六天就可做完,财会科五十四人,有的人每天工作只一、二小时就可完成;各科外勤到下边乱跑,解决问题不多,下边反映:“九点出发,十点到,聊聊天,看看报,吃了午饭睡一觉,场内转转往回跑。”人民银行北京分行西直门办事处出纳股的整点(点票子)工作做完了,没事干,请示股长,股长说:“你们学习学习报纸吧!”大家把报纸看了一、两遍,离下班还有一小时半,又请示股长怎么办。股长指示:“那你们就聊聊吧!”于是大家就聊天到下班。琉璃河水泥厂供应科,管收发材料的有十八人,其中六人平均每月仅收发材料二十次;科内每天平均收发三件半文件,也设专职收发一人。同仁医院仅传达就有十八人,并另专设
“传达长”一人,实际上没事干。市人民委员会办公厅档案资料科原有十二人,实际上有六、七人就够了。
三、报表多、手续繁,文牍主义严重。例如公用局向所属公司要日、周、旬、月、季等报表五十三种,经初步检查,可削减和简化三十八种。建筑工程局劳动工资处制发的劳动时间表,项目繁琐,每份表仅抄数字就要两小时以上,经检查,这种表根本无用。房地产管理局今年一、二月份每个局长都收到本局内部文件三十二种,十二万二千多字,日常公文还不在内。劳动局处理北京市建筑材料工业局关于临时工人解雇问题来文时,因问题牵涉几个科,文件便在办公室和有关各科间“旅行”起来,大家都在文件上“笔谈”,结果,进出办公室四次,历时十七天才办完。自来水公司技术股有一次接到一份要求修理住宅水管的来信,在科内转来转去,签署意见和批示,经过四十一天,才得到处理。签署和批示比原信的文字,多十倍多!市人民委员会本身文牍主义就很严重,最近处理一件公文曾经过十一道手续,历时二十四天,并没有解决问题。
四、生产人员和非生产人员比例极不合理;直接或间接服务的人员过多。例如燕京造纸厂只有两个生产车间,却设有十一个职能科室。琉璃河水泥厂,非生产人员(包括党、工会、青年团脱离生产的工作人员、警卫人员、文化教员、保育员等)占百分之二十四点三;间接生产人员(包括技术管理人员、职员、车间勤杂人员等)占百分之二十点七;直接生产的工人仅占百分之五十五。
五、行政编制挤占事业、企业编制也很严重。仅政府系统市级机构挤占事业、企业编制的就有七个单位,共一百五十八人。此外,有些事业、企业单位更是不顾编制,随便加人。
像上面列举的这类事实,决不是只发生在少数单位,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这里提出的几个单位是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并已经或正在解决问题的单位。还有不少单位,问题是严重的,但自己不去发现或不愿揭发,当然,更谈不到解决问题了。这叫做“讳疾忌医”,并不光荣。
正由于我们在机构上、编制上,仍有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以严肃的态度、战斗的精神,对待这次的整编工作,贯彻中央“整顿机构,紧缩编制,减少层次,精简人员”的方针。市人民委员会于三月十二日成立了编制委员会统一领导和推动全市整编工作,下面按照党群、政府、企业等系统,分别进行。基本做法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首长负责,亲自动手。首先,自上而下,阐明方针,搞通思想;其次,发动群众,检查工作,研究业务,提出改进领导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办法,最后,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编制。这样布置下去后,各单位进行的速度,极不平衡。有的单位做得较快,较好,例如政府系统的财政局、税务局、建筑工程局、房地产管理局、人民银行北京分行等。但多数单位做得很慢或很草率,有的根本没有动。原因是由于我们没有提出作为奋斗目标的具体任务即整编的指标,也没有交代清楚处理抽调人员的具体办法,以致这些单位的领导工作人员既不着急,又怕麻烦,不肯认真进行,以为像前几次整编一样,拖一拖就过去了。五月间,我们根据市委指示提出了“编制砍一半”、“人员包下来”的具体任务和办法,就是说:编制必须大大紧缩,但并不是单纯裁员。被抽调的人员除一部分将被分配去充实其他需人单位特别是基层单位,病老残废等将另行处理外,在厂矿企业,将实行增加班次,组织轮班学习,以等候国家调配的办法;在行政机关,则以三个月或半年为一期,分批学习,轮流工作,一旦国家需要,就可随时调用。事业单位则按照性质分别采用厂矿企业或行政机关的办法。这样一来,局面立刻打开。广大工作人员和职工普遍表示拥护。各单位领导工作人员由于任务明确,办法具体,再加上群众要求,也都起劲去做,很快就提出了本单位的整编方案。整编工作有了飞跃的开展。这些方案表现出:大大紧缩编制,确有可能,中央提出的要求是有根据的。例如地方工业局撤销了所属各公司,分为四个局,直接领导工厂,就减少编制百分之四十九。税务局、粮食局、各商业局、建筑工程局、人民银行北京分行等二十二个单位都减少编制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中,第三商业局达到百分之六十四,粮食局达到百分之六十八。市级政府系统四十二个单位平均减少编制百分之四十三。此外,石景山钢铁厂、石景山发电厂和清河制呢厂三个单位共可减少约占总编制百分之二十五的职工。建筑材料工业局所属各厂矿减少的人数约占总编制的百分之三十三左右。这些方案经过群众讨论,编制委员会核定,已付诸实施。接着并开始了各附属机关,区级机构和一般事业、企业单位的整编工作。
整顿机构、紧缩编制是一项很细致,很复杂的工作。我们最初所采取的阐明方针发动群众检查工作研究业务等做法,应该说是正确的,必要的。有些单位这样做了,不但不是走了弯路,而且是给后来完成任务打下可靠的基础。没有这样做的,还必须补这一课。但是如果不同时提出以比较可靠的事实或情况为根据的具体任务即紧缩的指标,作为奋斗目标,那所谓细致的工作便会成为坐着不动,或慢步前进的同义语。细致工作和提出任务二者不可偏废。这是一条经验。另一条经验是过去几次整编对编余人员的处理做得不完全好。这就使得各单位领导工作人员对这次整编工作有顾虑,信心差。因此,整编任务和被抽调人员的处理办法必须同时提出。还有一条重要经验,就是打通各级领导工作人员的思想是做好整编工作的主要关键。工作人员一般都已认识到:与其呆在原单位,没有工作或很少工作做,过着一不像工作,二不像休息,三不像学习,四不像娱乐的“四不像”生活,宁肯去学习或听候另行分配工作,反正人民政府对抽调出的人员是会合理安排的。他们是拥护整编工作的。只是有些领导工作人员对业务不摸底,习惯于老一套的工作方法,老害怕人少事多,完成不了任务,因此,对整编工作抱着怀疑、抗拒的态度。只要他们的思想打通,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一条经验是,整编方案的提出和确定,必须在事先和事后,交付群众讨论,因为真正了解情况的是群众,经过他们讨论,才能使方案切合实际,顺利执行。
必须着重指出:在这次整编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级领导工作人员曾经暴露出各种错误思想。这些错误思想,曾经成为整编工作的障碍。现在,一般地说,这些错误思想是得到纠正了,但并不是已经彻底肃清,还必须不断地继续批判。
有这样一种思想:整编工作不过是例行公事,多少减几个人,敷衍过去就是了。他们不了解:整编工作同贯彻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关系。如果我们不认真进行整编工作,那就说明我们只是把总路线做为口头禅,并不想在实践中贯彻它;我们并不是真正拥护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是破坏它。
也有这样一种思想:整编工作是上级交下来的任务,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完全以能否向上级交差为标准,能少减就少减,能不减就不减,必须多减只好多减。他们不是实事求是,进行工作,而是磨磨蹭蹭、观望不前,摸上级的底,看风使舵,待机行事。他们不了解:这次整编机构、紧缩编制不仅是为了节省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各单位应该在上级提出的总的任务下,根据自己不同的任务和机构上、编制上的问题,以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地进行这一工作。
还有这样一种思想:“精”而后能简。必须先提高工作人员质量,才能减少数量。他们说我们的工作人员质量低,“五多,三少”:老弱多、病号多、留用人员多、有政治和历史问题的多、妇女干部多;领导工作人员少、党团员少、积极分子少。因此,不能大减。他们不了解:紧缩编制、减少人员,正是提高干部质量的好方法。人多事少,干部整天抽烟、喝茶、聊闲天,怎能提高质量?人少事多、不努力就不能完成任务。这样,就可以从实际工作的锻炼中,逐步提高工作人员的质量。至于所谓“五多,三少”,其实都是一些借口。就“五多”来说:老弱可以退休、退职,长期病号原来就允许不占编制,都不应成为问题。留用工作人员经过几年来的工作、学习,一般已有所提高,有的并参加了党、团或成为积极分子,不能一概当做包袱。至于历史上有较大政治问题的人,只是个别的,应另行处理,不能和整编问题混为一谈。只有妇女干部特别多的单位,由于她们生理上的关系,给假较多,还有一小部分能力较弱,在编制上当给予适当照顾。但笼统地把“妇女干部多”当做问题提出,是重男轻女的不正确思想的表现,应该受到批评。就
“三少”来说:这是我们建设事业迅速发展中的一般情况,并不是那一个单位的特殊现象。同时,两年来,我们曾接受了相当数量的军队转业干部,他们当中党团员很多,不少的人并已成为工作中的骨干,但是有些单位却把他们当做包袱,拒绝任用,或在任用后,加以歧视或排斥!实际上,在有些单位,另有“一多”,那就是私自招用人员多,甚至有些领导工作人员引用私人。
和这种思想相类似,有人认为:任务重、工作多,人少不顶事,不减少任务,就不能减少编制。他们不了解:改进领导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克服了官僚主义、文牍主义、事务主义,才是完成任务做好工作的有效办法;习惯于老一套,靠过多的人解决问题是失败的道路。事实证明:有的单位不是人少事多而是人多事少,因此,才在那里找一些不必要的或不属于自己业务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做。那种“减多少人,随你的便吧!反正有多少人办多少事”的消极思想也是错误的。同样,想用推任务的方法来代替真正的精简机构紧缩编制,也是错误的。这实际上不是减少编制,而是转移了阵地。自己的任务不允许随便推出去;应该交出去的任务,在交任务时,当然要连编制交出去,不能算做减少编制。
还有人说:我们的编制本来就很紧了,不能减,再减也“油水”不大,特别是行政编制“油水”不大,要减就减企业和事业编制,抠行政编制是抛掉西瓜,只拣芝麻。我们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如果确实编制很紧,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少减,或不减。但从许多单位揭发出的问题来看,目前,我们编制上主要的和普遍的问题不是紧,而是松,很松。企业、事业编制要减,行政编制也要减。西瓜不应抛掉,芝麻也要拣起。芝麻多了,也就等于西瓜。市级政府系统四十二个单位计划抽调出来的工作人员仅比石景山钢铁厂等三个大厂抽调的少五百来人。而且企业、事业单位应减的人数固然多,但行政单位应减的人数在本单位的总编制中所占百分比则较大,这说明行政单位的编制更不合理。
另外,有人提出疑问:不储备一些后备力量,保存一些机动干部,将来任务增加或有临时任务,特别是配合全市的中心工作时怎么办?我们的答复是:自有解决办法,不必“杞人忧天”。学习中的干部,如确有必要,可以调用,总编制中的机动名额也可补充编制的不足,何必“备而不用”,浪费人力呢?
有人提出疑问:分批学习,轮流工作,并没有减少开支,岂不是“换汤不换药”?何必多此一举?我们的答复是:这样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培养和提高干部,对国家有很大好处,不应只着眼在目前的开支上。并且学习的人员将来随着事业的发展,分配给新的工作后,本单位还是可以减少开支的。
上面说到的各种错误思想是整编工作的主要障碍,必须给予彻底的批判和纠正。现在,市级行政部门和大的厂矿企业的整编工作虽将胜利结束,但附属机关、区级机构和一般企业、事业单位的整编工作还刚刚开始,如果不把这些错误思想彻底肃清,整编工作又会是虎头蛇尾!
整编工作是一个极其重要又极其艰巨的工作,没有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和支持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全市党员动员起来,在党中央和市委的领导下,本着对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共同努力做好这一工作。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地完成这一光荣的政治任务。


第2版()
专栏:

石家庄市是怎样开展节约粮食运动的
齐斌
从今年三月下旬起,石家庄市就全面地展开了群众性的节约粮食运动。几个月来,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粮食,工作人员和市民群众经过节约粮食运动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粮食供应情况也很稳定。据初步统计,四、五、六月份,石家庄市虽然增加了一些新的用粮因素(市内人口增加了一万三千人,修泄洪渠和预购棉优待粮共用粮四十万斤),但每月平均用粮较三月份的用粮还少了四百五十多万斤。
运动开始,在不同部门和部分工作人员以及广大职工、街道居民中,遇到了各式各样的思想阻力。粮食加工和工业用粮部门有些人认为保证质量和节约有矛盾,说“干什么难免糟蹋什么”。有些工作人员认为“节约粮食是事务事,交给总务部门去管就够了”。有些职工和市民说“我有钱我吃粮,浪费不浪费和别人没关系”。根据这些思想情况,市委曾连续数次召开会议,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各单位并通过报告会、片会、座谈会、读报组、黑板报等方式,展开了广泛的宣传动员,端正思想,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套购、贩运违法”的社会风尚。宣传中并注意结合具体事例,对节约粮食有成绩的部门和个人给以表扬和鼓励,对浪费、多购、囤存粮食的坏现象进行了严格的批评,使广大市民群众开始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大意义,为节约粮食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展开了群众性的揭发浪费粮食的斗争,各单位纷纷检查了自己单位存在的浪费粮食现象。如在粮食加工部门,仅麻袋倒不净、土粮处理不好等每年损失即达数万斤。面粉厂由于麦子的干湿不匀,操作方法不一等原因,影响出粉率低,一年就浪费小麦一百多万斤。在街道居民中,由于粮食管理松懈,有些人就乘隙多购、冒领、囤存、贩运,造成了国家粮食大量浪费的现象。有些机关、企业、学校违反粮食计划供应制度,虚报人数,多报用粮,存粮不报等现象也很严重。如运输公司停车厂实有职工百多人,但造报用粮计划时,却虚报为三百五十人;每月实用粮四千斤,假报需用粮一万四千斤。国棉一厂仅二、三月份即长存粮达四万多斤。有些单位因为伙食管理不好,存在严重的浪费粮食的现象。如国棉二厂有些炊事员把成桶的烩饼、整筛的大米饭和蒸熟的糕,毫不可惜地倒在地沟里,有时甚至用旧馒头烧火。粮食仓库和运输部门,在粮食调运保管方面,也都有不少浪费。有一个仓库一次即霉坏玉米千多斤,淋湿大米百余包。这些现象经检查揭发后,使很多市民群众和工作人员都深刻认识到节约粮食的迫切和必要。
经过发动群众严肃批判,不少单位都根据本单位情况,制定办法,建立制度,有效地堵塞了浪费粮食的漏洞。如面粉厂普遍推行了“分磨分筛”的先进经验,改装了粉路,统一了操作方法,改进了配麦成分,提高了出粉率。地方工业局还举办了三个面粉厂的经验交流训练班,有些厂改进了机器设备,从各方面减少了粮食的浪费。经过这些措施,三个面粉厂第二季度即较国家计划增产面粉五十七万六千斤,同时成本也有所降低。如面粉二厂每磨一袋面粉的耗电量由一点一度降至零点九三度。各工业用粮单位的粮食节约也有显著成绩。如酒厂用代用品制曲,纺织厂降低上浆率,国棉一厂每匹布上浆已由零点一九七公斤降为零点一六二公斤。第二季各工业用粮部门共计节约粮食十一万七千六百斤。
在街道居民方面,发动群众制定节约粮食公约和具体节约计划,对节约用粮起作用很大。有些街道居民在公约中提出遵守国家粮食政策,响应节约粮食的号召,不浪费、不多购、不囤存、不贩运等,同时还提出了节约粮食的指标和具体办法,如作饭不丢米,不糟蹋剩饭等。二区检查了订公约的九千多户,就节约了粮食三万多斤。此外,加强管理,严格粮店对购粮人数、天数、实用粮数的审核工作,并建立了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粮店相互间定期的碰头会议制度,对领导、检查、监督居民节约用粮很有好处。有些居民并能及时向派出所检举浪费粮食和违反粮食制度的行为,并提出堵塞浪费粮食漏洞的建议。在机关、企业、学校方面,加强和改进了伙食管理,如华北职工中学,风行烟厂等推行了“订饭预售制”“分桌管理制”,加强了对炊事员的教育,改进了饭菜的作法。据四十七个单位统计,五月份一个月即较三月份节约粮食三万多斤。仓库保管方面,建立了囤垛责任制、扫粮责任制,并认真执行了安全粮、危险粮测温化验工作制度,加强了防虫捕鼠工作,因此,使粮食耗损率大大降低,总计第二季度约减少粮食损耗六万一千多斤。
为了使节约粮食运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中共石家庄市委通过粮食办公室协同有关部门,专门组织了节约粮食检查小组,深入检查,并召开了节约粮食的代表会议,举办了节约粮食展览会,推广节约粮食的先进经验和办法,对一些浪费粮食仍很严重的机关、企业、学校和街道居民分别给以批评或处分。经过节约粮食代表会和展览会使大家又受了一次实际的教育,使节约粮食运动又大大深入了一步。初步预计全市由一九五五年七月至一九五六年六月可节约粮食(以一九五五年三月份实用粮为基数)二千五百多万斤。
当前节约粮食工作中的主要缺点是运动发展不平衡,街道居民中开展得较好,机关企业中开展得较差。在同一系统中也不平衡,有些单位节约措施不具体,制度一般化。特别是经常性的城市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尚未建立,因此,浪费粮食的漏洞仍不能彻底堵塞。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全市在六月底又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查登记工作,较切实地找出了供应粮食标准,使消费量更接近实际,为进一步实行城市粮食计划供应打好了基础。


第2版()
专栏:为全部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一九五三——一九五七)计划图解(一)
周令钊 朱育莲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