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厉行节约,反对基本建设中的浪费!

厉行节约,反对基本建设中的浪费!
编者按:自从本报揭发基本建设中的若干浪费现象以后,许多读者纷纷来信,对某些部门在建筑中不爱惜国家财富的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并提出了深入进行反对浪费的建议。这表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建设事业是非常关怀的。今天我们摘录了一部分来信发表出来,希望所有的建筑单位、施工单位和建筑师们重视这些意见和批评,进一步检查自己的工作,深入批判建筑中的各种错误思想。
两个留苏首都学生的希望
我们是在莫斯科古比雪夫建筑工程学院学习的留学生。最近,我们读到三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一座浪费的不适用的学校建筑”后,感到很气愤。我们认为,这种浪费现象是不能容忍的,祖国刚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盖一座普通的校舍时竟如此浪费,是应该引起所有建筑工作者的注意的,决不能再让这种现象继续发生了。
现在,让我们介绍一下莫斯科市古比雪夫建筑工程学院校舍的情况吧。这个学院是一座四层楼房的建筑物,整座房子几乎都是教室和实验室,没有各种不必要的装饰。
教研组办公室等利用率均很高,每个实验室的角落里都摆满了各种仪器和实验用具。这些最新式的仪器虽没有放在富丽堂皇的柜橱中,而它的使用率却很大。
现在再来看看学院的礼堂吧,这个礼堂是木制的墙板、地板,室内安放普通的椅子、墙上悬挂着斯大林的遗言,此外再没有什么特殊的装璜粉饰了。这个礼堂是兼用的,开会时作礼堂,平时作大教室,约可容五百人。如遇到盛大节日如十月革命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集会时,就借用其他机关俱乐部或戏院。为此,我们觉得在祖国的大城市中可以建筑一些公用的集会场所,不必各自单独去建筑自己的礼堂和俱乐部,以免造成浪费。
我们学校一个系内的办公室只是一间或两间房子,内有系主任、副主任和秘书的办公桌。学院的运动场是公共的,每次上体育课时就到公共体育场上去。
这就是古比雪夫建筑工程学院校舍设备的一般情况:简单、朴素,却具备有各种完善的实验室,学校的每一角落都被利用着。现在,我们上课是分成上下午两班,上午班是从早八时到下午二时,下午班是从下午二时到晚八时或十时。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室的使用率,实验用具也得到充分的利用。
人民日报的社论曾指出:必须禁止建筑中不顾经济原则的浪费现象,号召大家重视每平方公尺房屋的造价,决不容许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这是完全正确的。苏联现在也很强调这一点。在我们的学习当中,教员首先注意同学们在设计中是否达到经济核算的标准。像我们所学的施工设计,不论是工地上的工人和各种起重机等的计算,都是要达到最高利用率,不使有一个空闲停顿的时间,每个设计的单位造价都不能超过国家指标。在房屋设计方面,首要问题就是材料是否经济适用,是否合乎国家标准规格。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态度是绝对严格的。例如,我们有一个同学设计一座二层楼的宿舍,用的房基面积比应该用的大了一点,教员就严厉地批评了他,并指出这种浪费思想,在学生时代就应该克服。
我们希望祖国的建筑工作者,应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为祖国人民建造切合实际需要,既适用又经济、坚固,而且美观,合乎国家要求标准的建筑物。毕可宝 许记蔚
首都应该树立榜样
在“民族形式”的外衣掩盖下,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气,在过去两三年内很快地由北京传播到全国各大、中城市。于是,无论在最热闹的街道以及偏僻的市郊,都可以见到“古色古香”的“宫殿”和
“庙堂”。
以济南市为例,去年建筑的十几座较大的办公楼、商店、礼堂、教室、俱乐部和剧院,都在不同程度上采用着琉璃瓦、大屋顶、飞檐、斗拱、红漆大圆柱、彩绘、雕饰、宫灯以及奇形怪状的门窗等等。有些设计师的“独出心裁”竟达到想入非非的地步,如:人民剧场的门罩是把佛像下面的莲花座整个搬下来的。山东剧院前面飞檐下面的椽头上都彩绘着一种花卉,据说是象征“百花齐放”的。光明剧院屋顶周围布置了一些雕饰,外面又用女儿墙围起来,这些雕饰不得不“孤芳自赏”了!
这些花费了大量材料和劳动力的建筑物,是否给予了人们一个很美的感觉呢?回答是否定的。以山东剧院为例,虽然再三追加预算仍赶不上主持人与设计师们的无休止的“锦上添花”,终于迫不得已将前面的大楼削去一截。光明剧院几乎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雕饰塑型,但其形象之庸俗、配色之不和谐以及表现手法之拙劣却只能是益彰其丑。
这股风气已经猖獗到这种地步:谁如果反对过份的装饰就被指责为“寒呛”;朴素一些的建筑物一律被称为“没有思想性”。追逐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人,往往振振有词地引用某些建筑“权威人士”的讲法,和举北京的“民族形式”的建筑物为例,证明他们对国家财产的挥霍,似乎是很有根据的。这种盲目性当然不对,但首都的某些建筑作出了错误的榜样,这无论如何是不能辞其咎的。因此,希望在反对建筑工程浪费现象的斗争中,北京的建筑工程能首先克服过去的缺点和错误,树立起“适用、经济并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原则,以供全国各地学习。这就是我的希望。
张芗林
我们反对浪费现象
我是吉林省石绵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我反复地读了三月二十八日人民日报刊载的“两幢豪华的宿舍大楼”一文后,感觉文中所揭露的严重浪费现象,简直是一种犯罪的行为。
楼顶上六个亭子的造价就达五十四万六千多元,相等于我们石绵工厂一九五四年全年生产上缴利润的百分之六十点六。在工作中,工人同志们感觉到给国家上缴利润越多就越光荣。因此,夜以继日地考虑每一分一秒的劳动效果,以便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让国家集中用到重点工业建设上,争取社会主义社会早日到来。
在我们厂里,一般职工宿舍居住面积每户只有七点八七平方公尺,还有八户是在十七平方公尺的灶炕上活动,职工们在这样环境下仍然积极工作,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生产计划。如二月份,我厂石绵灰车间完成生产计划百分之一百零二,降低成本百分之三点四一,劳动生产率完成百分之一百零一点九八。
我们认为我厂工作仍赶不上党和政府对我们的要求。我厂仓库有五个草袋子抛在垃圾堆里未被利用,同志们也认为这是不珍惜国家财产的浪费现象。因而,我们怎么能容忍北京地安门两幢宿舍大楼的那种严重的浪费呢?除同意报纸上所说的建筑设计单位和设计者必须深刻检讨外,我们要求这两幢大楼的建筑单位和审核设计机关、批准机关也应作深刻的检讨。
应当说明:我们并不反对北京修建机关干部宿舍,我们希望把北京建筑得像莫斯科那样美丽。但我们反对的是:把数以几十万元计的国家巨额资金——人民的血汗,去花在不必要的“建筑形式”上。 
                雷震鸣
难道还能令人容忍吗
我读了人民日报刊载“两幢豪华的宿舍大楼”一文后,感到十分气愤!目前全国人民都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艰苦奋斗,想办法增产节约,积累工业建设资金,而竟有这样一些建筑单位的负责人和设计师,在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思想支配下,大量浪费国家资金,无视“经济、适用、美观”的建筑原则,脱离实际地去追求“独特”样式。这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这种思想和行动是和社会主义的要求毫无共同之处的。
自从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来,人们都为早日建成社会主义而不懈地努力。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师范学校的全体人员都精打细算,以能为国家节约一斤煤、一两米、一张纸或一支笔而感到光荣;为了同样目的,我们在个人生活上都节衣缩食,将余钱买公债和储蓄,以支持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但痛心的是,人们辛辛苦苦节约起来的钱,却被他们任意浪费了。这难道还能令人容忍吗?
北京地安门这两幢豪华的大楼所浪费的钱是可以建筑很多座比较像样的学校的。想想看吧,难道我们的干部愿意把自己关在豪华的“宫殿”里,而眼看着校舍缺乏的现象吗?
我们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了。我建议党报进一步揭发和批判这种不良倾向,以澄清建筑工程中错误的思想。         
   黄振翼


第2版()
专栏:

关键在人
牟澜
在国营食品商业系统的干部中,有这样一种怪论调,说什么:鲜蛋那末娇嫩、生猪那末难运、水果那末易烂;因此,蛋臭、猪死、水果烂,就是在所难免。
当然这种论调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甚至还可以找到不少的事实“根据”,例如今年二月间,从安徽省炳辉县食品公司先后调来北京的两批鲜蛋,其中有百分之二十四以上是贴皮蛋、水灌蛋和臭蛋。
可是,无论如何,这还只是片面的现象。并不是收购或装运鸡蛋都非烂不可。江苏省食品公司李堡收购站蛋品组,一九五四年全年收进八万多斤鲜蛋,却没有损耗。
那么,烂与不烂的关键何在呢?让我们先看一看炳辉县食品公司怎样对待鸡蛋的。他们用质量很次的竹篓装蛋,运到北京后,有些蛋篓已经挤歪挤坏了,竹篓用竹片编成篓盖,也经不起压和挡不住雨水渗入。李堡收购站蛋品组却不是这样,每当农民来卖蛋,司磅员就帮助他们轻轻地检拾。把收来的鸡蛋,装入洁净、干燥的篓内,尽量做到随收随运。在霉雨季节,他们用一尺多高的枕木垫在篓底,冬天注意保温,时刻注意保管。这样自然就能做到全年无损。
问题不是已经很明显了吗?天下的鸡蛋都是易碎的,食品的经营管理都是有困难的。关键只在管理工作人员用什么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可是有些领导干部,他们强调保管工作干部已经够苦了,国家这末大,人那末多,掌握计划不容易等等,因而主张对保管人员要多加表扬、少用批评。对保管运输工作干部的这种姑息态度,实际上是损害国家财富的犯罪行为。各地反映的“腊肉成灾”、“桔柑大赊销”和很多地区的食品公司赔本,也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所造成的。
国营食品商业系统的干部,应该从安徽省炳辉县食品公司和江苏省食品公司李堡收购站的具体事例,来吸取教训,不要再在各种客观原因的掩饰下,再使国家的财富受到不应有的损失,使广大人民能吃到新鲜的鸡蛋、猪肉、水果……。


第2版()
专栏:

为了完成播种计划,必须加强具体领导
李吉平 邵星
基本上合作化了的村子,不需要加强具体领导,就可以顺利地完成春耕播种计划了吧?如果有这样的看法,那是很危险的。
河北南宫县孝昌村有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已达到总农户的百分之七十三。可是,从三月下旬贯彻粮食定产定购定销以前的情况看来,显然是不可能完成棉花种植计划的。那时,这个村的社员和社外群众普遍存在这些思想:怕种棉多了粮食不够吃挨饿;怕粮食供应不及时买粮站队耽误生产;怕缺乏牲口饲草。许多人生产消极,特别是不愿意种棉花。许多农民说:“吃什么,种什么,自己方便。”虽然已是春忙季节,但地里干活的人很少,街上、茶铺、街头却闲坐着不少的人。到三月二十四日为止,全村还有一千二百四十三亩春地没有耕,五百六十九亩麦子没有锄,积肥和播种的准备工作都没有动静。别的一些基本上合作化了的村子,也有同样的情形。
为了取得“三定”工作的经验,三月二十四日,县委派到孝昌村的工作组,深入地了解了具体情况,细致地进行了许多工作,才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他们同村子里的党支部在一起,结合这个村子里的实际情况,用具体算账的办法,解除了群众的思想顾虑:首先说明了统购统销带给本村农民的好处,计算了今年征购和统销的数目;接着又算了粮食增产账。这样,农民们都有了底,知道了增产越多确实可以留的粮食越多,知道了粮食供应有了可靠的保证。然后,又计算了种植棉花不但收益大, 而且预售一百斤皮棉可多买十斤粮食、十尺布。同时,还讲清楚了国家对棉区农民的支持和关怀,说明过去工作有缺点,现在正积极设法改进粮食供应办法,力求简化手续,使农民买粮方便。
农民的思想顾虑不是那末容易打消的。有些人说:“三定倒是好。以后是不是真按这样办?恐怕叫咱种上棉花以后又不按这样执行了。”也有人说:“三定办法很好,那是七月以后的事;现在没有粮食也不沾呀!饿着肚子也不能生产呀!”“牲口没吃的也不行呀!”工作组和支部对这些思想作了具体研究,动员党员、团员,向广大群众进一步全面地宣传了粮食政策,说明对真正缺粮的保证供应。并且经群众评定,确定了供应户和供应数目。他们还用当地过去的事实,引导农民回忆过去相信政府号召、跟着共产党走的好处,使大家确信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是“说到哪里,办到哪里”。粮食供应问题解决了以后,他们又启发群众多方面想办法找草源,克服了缺乏饲草的困难。
这样做了以后,农民群众的顾虑大部分都解除了。马贵齐说:“毛主席对咱们真关心,从很远地方调来粮食供应咱,虽说供应有点缺点,因这是新事,也是难免的,什么事也是一步一步改进的。”全村四个社的全体社员一致表示:坚决服从国家种植计划,努力实现棉粮增产任务。单干农民也表示响应国家号召,保证按国家计划种植。杜恒发说:
“毛主席想的真周到,三定办法保证了咱们棉区的粮食供应,种一亩棉花顶三亩谷子收的,为啥不多种呢?说实话,我去年种棉十亩,今年怕粮食不够吃,原打算种七亩。现在知道了这个办法,我的思想通了,一定要种十一亩半棉花。”
解除了妨碍生产的思想顾虑,领导者的工作并不能就算是完结了;更重要的是领导群众做好生产工作,保证增产计划的实现。因此,工作组和支部一面对群众进行思想发动,解决口粮、饲草等问题,一面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做好生产管理工作。他们首先帮助各社修订了全年生产计划,研究了当前农活的安排,然后帮助各社根据农活计划,把劳动力作了合理的调配。同时,向社员讲解了完成今年的农业增产计划对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意义,提高了社员们的社会主义觉悟,领导社内外群众开展了劳动竞赛。六天时间,四个社已经把没有耕的地全部耕完,并且耙了两遍。过去这里没有锄麦的习惯,现在为了争取增产,社里发动八十名妇女,四天已锄麦三百五十亩。有四个社员一天排出了二亩地的积水。积肥工作也有很大成绩。社外的农民,在社的影响下,也把耕地耙地锄地积肥的工作做得很好。单干农民杜恒发有三亩棉花地到三月下旬还没有拔棉柴,现在也拔掉而且全部耕耙过了。为了争取棉花增产,社内社外农民都准备把棉籽全部粒选一遍。全村计划植棉三千八百六十亩,达到全村总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四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计划由去年的每亩产三十八斤皮棉提高为四十七斤;丰产田二十多亩,每亩要求产皮棉一百斤以上;谷子计划由去年的每亩产二百五十斤提高为三百斤。全村男女劳力六百六十七名,投入春耕生产的已有四百二十二名,较三月二十四日前增加了一倍以上;地里人多了,街头茶铺没有闲人了。
看!三月二十四日以前和现在,有了具体领导和没有具体领导,差别有多大啊!


第2版()
专栏:

新的运输方法
在最近一个月里,鞍山钢铁公司和灵山车站采用了“编组直达列车”的运输方法,运输的速度加快了一倍左右。过去,从鞍山运往天津的每列车货物,因为途中停车时间很长,需要五天,现在直达天津只需两天了。同样鞍山和汉口、上海等地的运输时间也缩短了将近一半。这一新的运输方法采用后,全国各生产单位和建设单位就可以更快的得到各种钢铁和化学产品。
“编组直达列车”的运输方法,是灵山火车站和鞍山钢铁公司推销处在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后,共同研究采用的。按照这一方法,他们每天排出运输计划,把鞍钢二十二个直接发货的工厂和仓库的货物,按照不同地区的订货集中起来编组装车。鞍钢推销处代运科每小时用电话指挥着二十二个单位在同一时间内,装上同一订货地点的货物。这样,列车开到灵山、苏家屯等车站后,就不用重新编组,可以用直达列车开到收货地点了。过去因为分散装货,每一列车里混杂了到达各个不同地区的货物,在中途车站要经过许多次编组整理。例如鞍山运往天津的货物,中途就要经过五、六次编组、现在从鞍山运到天津的货物就用直达列车了。
新的运输方法还解决了过去车辆堵塞的问题,火车皮的运转速度加快了。仅鞍钢的前门——灵山车站,因为实行新的运输方法,三月份就节省了一百六十多个车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要使川江畅通无阻
川江是长江运输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政府为了扩大城乡物资交流,适应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对川江内河进行了整治工作,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消灭了三百八十五个险滩,整修了五百六十五公里纤道。逐步克服了滩多水急的川江给航运带来的困难。
现在,川江的整治工程仍在继续进行。川江整治工程总队已将川江方滩的主要暗礁——米心石,以及碎石滩的浅礁炸毁。在炸礁过程中,工人们改进了爆炸、装药和稳定船位等方法,不仅节省了炸药,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图:为了炸去礁石,工人们正乘着木船把炸药放到水下去。 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炸药通上电流,就把水下的暗礁炸毁了。
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
在浅滩上的礁石采用打眼爆炸,然后把碎石抬走。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
测量员在江边测量地形,以便安排下一步的工作。人民画报记者
 茹遂初摄暗礁炸去后,船只可以顺利通行了。
本报记者 袁毅平摄


第2版()
专栏:

一个努力学习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会计
本报记者 李根蒂
盖冀忠是陕西省长安县西王莽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会计。他当会计已经一年了。去年他是西王莽村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会计;今年村内四个小社合并为西王莽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他又被选为会计,管理着有一百七十户社员的大社的财务。
解放后,盖冀忠管过村里的公账,还管过互助组的工账。他耐心、细心,管账不出差错。但过去那些账大部是流水账,比较简单些,现在农业社的账就大不相同了。农业社的账有公款、有私人投资,有农业、副业收支,有劳动工账,还有公积金、公益金等项目。算错一笔账,不仅会影响社员的团结,而且会影响到农业社的巩固。农业社的会计工作对盖冀忠来说,简直是一付沉重的担子。他是怎样担承起这付担子来的?社员和他本人都谈了很多,总的说来,主要有两点:就是下决心学习新账;不断吸收群众意见和改正缺点。
西王莽村第二农业生产合作社初成立时,上级派干部来帮助王莽村和附近村的新社会计学记账。当时,让村内四个农业社的四个会计一起先计算第一农业社的会计账目,四个人计算了八天,每天算盘子打到半夜,结果账算出来了,却还是不明白这些数目互相有些什么关系。大家很苦闷,觉得农业社会计这工作难做。上级干部问:“你们看旧账好,还是新账好?”谁也没见过新账,都同意“试一试”。但听干部讲了半天,却好像乱麻往心中塞。有的说:“越学越糊涂。”有的说:“洋码字写不来。”盖冀忠见尽是“圈圈子”,头都大了。会计白振义坚持说:“新账学不成。”经过干部耐心说服,才又学习起来。慢慢地,他开始懂得了什么叫“收方”,什么叫“付方”,和会计在记账过程中是中介人的关系等简单会计原理。但接着学到“资产”“负债”等名词时,大家又掉进闷葫芦里了。总之,学习“新账”的困难是很多的。碰上钉子了,盖冀忠锁起了眉头,饭也不想吃,眼珠都熬红了。不学吧,旧账一笔跟一笔,顺着划在麻纸账本上,究竟谁和谁有啥关系,就没法弄清,算来算去仍是一窝浆子,将来怎么结账法?怎么分配法?学下去吧,又左也难右也难。后来他想:不学不是办法,除过不当会计。可是当会计是大家选上的,大家热心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过好日月,没有管账的也不行。而且,自己不是口口声声说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吗?不愿意学管理社会主义财产的学问哪能行呢?正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他回忆起过去当会计的一段生活来。
他在丰裕山管副业账的时候,夜里睡在古祠里,恶狼到处乱吼,白天连续天雨,常常吃不上饭,饥一顿,饱一顿,但到底坚持下来了。那一年生产的扫帚卖了一千八百多元,克服了大部群众生产、生活的困难。因为账目清楚,分红时,大家都没有意见,那时,大家是多么感激他呀!想着想着,他感到了一种很大的快乐。这一段回忆鼓舞了盖冀忠。他觉着自己有了力量了,他立即忙忙碌碌地裁好了三十多张麻纸,用米达尺和水笔照样划着各类新式账簿,开始一宗一宗地把旧账往上边过。过着过着难住了,他就去问人,也不那样害怕了。有一次,他把副业上买门帘的账写在农业上,经别人指出后,他马上想通了这样一个道理:副业账是纯劳力的收支,不能和农业账混在一起,因为农业账上不仅有劳力的收支,还包括土地股份的收支,把两者混淆了,账就算不清楚了。当他把分类账上的科目一项项地加以总结,算出它们不同的数量,从里面看出农业社中复杂的经济关系以后,他就初步掌握了新式会计账目的管理方法。当他在上级干部帮助下,把以前认为千头万绪的账目弄成一目了然的账单后,他高兴地说:“新账到底好呵,简单,明白,省事,这门大学问到底抓住了。”的确,盖冀忠经过艰苦认真的学习,终于掌握住管理会计账目的钥匙了。
学会了会计技术,在农业社中还不能当一名好会计。当一名好会计,还需要作好其他许多事情。有时在你以为不重要的地方,往往会发生了你想不到的问题。盖冀忠因为热心钻研会计业务,又去西安学习了一趟,加上忙于会计互助组的工作,把账一直由六月拖到八月才公布。当时自己觉得反正账没错,迟几天关系不大,想不到账刚公布,好些人眼瞪眼,一脑子的疑惑。有的人看了账说:“怎么搞的,一整夏天我才做了那一些工,恐怕不对吧?”社员盖生俊听见自己只做了二十三个工,大吃一惊,吐着舌头说:“天哪,我自夏忙到如今只做了这点工!”这时,盖冀忠正站在他旁边,问他:
“账错啦?”他说没错,便匆匆忙忙跑到组长跟前招呼说:“组长,有啥活了赶快给我找下做。”两个生产组也选出两个代表来查账。虽然账查的结果证明账没记错,但他看到了这种情况,真感到自己成了罪人。他说:“你瞧,迟公布了几天账,惹得大伙那末不安心。假若我早公布账,社员心中有个底,少做活的早就会积极起来了。”从这以后,他知道了一定要按期结算农业社的账目;定时的公布账目,不但可以提高全体社员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还便于大家共同来关心社内经济情况。不久,秋收分配的预分方案作好了,盖冀忠按照合作社社务管理委员会的决定公布了分配账单。他把用大红纸详细写出来的账单贴在饲养房的墙上,自己站在人群里倾听意见。识字的人念着,不识字的挤进去打听自己的账项是怎么结算的。他听到许多人唧咕着:“光知道劳力得的,粪土籽种得的,但社里的总收入、总支出黑着哩。”他一想:“对呀!大伙不摸整个社的底摊子,脑子就不会清楚。”这时,社务管理委员会根据群众的意见,决定把全部账在会上作详细的口头报告,不仅要让社员知道“大框框”、“小宗宗”,并且要让大家知道为啥要这样计算。同时,还要宣布凡有疑惑的都可以个别对账。盖冀忠根据社委会的决定,耐心地改进了工作,凡有对账的都细心地和他们细算细对,结果社员对农业社的账目很满意。盖生学分的少,但他经过算账后很心服,他对别人说:“不是咱没多分,是咱没做下工。社家一样,要在自己家里做这点活,怕还得不了这样多。”有的人说:“反正今年过去了,来年再看我的劳动。”总之,听了分配账目后,大家对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劳动情绪有了更大的提高。
盖冀忠就这样不断地吸收群众意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会计工作。
今年一月长安县在建立了第一期农业社后,把各个农业社的会计都调到王莽村来训练。很多新社的会计有空就到冀忠家里去问这问那。冀忠常对他们说:当好会计是件很重要的事,但首先得决心学习新账;其次还要不怕碰钉子,多倾听社员的意见。要是你能当个好会计,管保你越做越有兴头,因为你把账目弄的好,你就能亲眼瞧见它能给社员们多么大的鼓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