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立即制止破坏桑田的现象
张维奇
两个多月以前,人民日报曾经批评了南方某些地区任意砍伐桑树的现象。据我了解,这种现象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停止。例如,浙江全省已有一万多亩桑树被砍掉了。仅崇德一县,为了改旱田为水田,就毁掉三千多亩桑园。个别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也连续砍伐桑树。
算一算下面这笔账,就不难看出砍伐桑树给国家和农民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失。
根据一般人的估计,一亩桑树养的蚕,每年大约可产五十斤鲜茧,毁掉一万亩桑树,等于每年减少五十万斤鲜茧,或六万斤蚕丝,或一万五千多匹绸缎。如果出口一万五千多匹绸缎,可以换回一万多吨肥田粉,或七千多吨钢材。对于农民来说,毁掉一万亩桑树,就等于每年减少三十七万五千多元的收入。为国家建设着想,为农民利益着想,都必须立即制止这种破坏桑树的现象。
浙江等地发生的这种情况,说明国家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的方针,还没有在某些地区的实际工作中切实贯彻下去。许多干部缺乏全面安排各种生产的观点,不了解增产蚕丝对发展工业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重大作用,因此,在布置粮食、油料作物的生产时,就有意无意地否定或贬低了蚕丝生产的意义,增加了部分农民对种桑养蚕的顾虑。例如,个别地方的干部在粮食“三定”工作中,不从实际出发,把每亩种有三分桑树的田,按没有种桑的田那样计算粮食产量,以致农民不愿种桑,只想多种庄稼。
不少农业生产合作社处理入社的桑树问题有错误,也助长了农民砍伐桑树的现象。有的农业社把入社的桑田作白地论;有的农业社规定的桑叶作价仅抵市价的二分之一,并规定社员自留地上的桑树要无条件地归社所有。这些错误的做法,损害了中、贫农的团结,也损害了农民增产蚕桑的积极性。吴兴县一个农民看到砍伐桑树的情形,痛心地说:“区、乡干部不晓得养桑树像抱孩子一样,照这样下去,二、三年以后,桑根都要翻身(挖掉)了!”这就是农民对破坏桑树的行为发出的关心的警告!
现在,中共浙江省委和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正在督促浙江各地,纠正砍伐桑树的现象,这是很必要的。其他各地也应该接受这种教训,树立领导农业生产的全局观点,因地制宜地通盘安排粮食、油料和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在具备养蚕条件的地区,为了增产其他农产品而人为地缩减桑蚕生产,是完全错误的。


第2版()
专栏:

不能再让耕畜瘦弱、死亡
仲夏
据不少地区的材料,有些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耕畜瘦弱和死亡现象还不断发生;耕畜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已成为当前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春耕生产的一个严重困难。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部分灾区耕畜饲养有特殊困难外,主要是有些合作社不顾具体条件,盲目把耕畜折价归公,以致合作社负担过重。耕畜归公合槽之后,既缺乏专人管理,又没有足够的草料,使用也没有制度。有些合作社对草料投资等办法也缺乏合理规定,中农不肯投资,贫农又投不起。有些合作社因饲料困难,就不作长期打算,采取“大牛吃小牛”“驴吃驴”的办法(即卖掉弱小牛、驴买饲料)来解决目前饲养问题。有些社员以为死一头牲口,摊不到自己头上多少钱,对耕畜饲养管理不关心,以致集体喂养的牲口一天天地瘦弱死亡。
耕畜入社折价报酬等具体政策问题的妥善处理,不仅有关合作社的耕畜饲养和社员生产情绪的稳定,对社外农民也有一定影响。耕畜归公饲养确有困难,社员又愿意自养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可以把耕畜归公饲养的办法,改为私有自喂公用形式;如社员仍同意公有,又不至使社内负担过重,对耕畜折价也应力求合理,折价过低归还期过长的应说服教育社员加以调整,这样做对耕畜保护和春耕生产都有好处。但是,要合理解决耕畜入社作价问题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广西省武鸣县工作组在纠正耕畜入社作价偏低现象时,合作社干部普遍思想抵触。他们既不了解政策精神,又不注意社员情绪。如群英农业生产合作社牲口作价过低,社员李茂才入社前跌死了牛,自己很庆幸;李成林牵牛入社时,向牛说:“牛呀,牛呀,你活着入社还不如死了值钱呢!”他把耕畜入社后,既不愿投资草料,也不愿参加生产。工作组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社干部还粗暴地说:“有意见,再批判一次自发势力就解决了。”有些合作社怕麻烦不愿意纠正这些偏向。如灵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干部说:“低都低,不只是一家,要调整全社都得调整。”像武鸣县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的。这说明耕畜问题的解决,互利政策的贯彻,需要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要深入地教育社干部和社员,说明这样做对保护耕畜和加强中、贫农团结生产都有好处。
饲料的筹集,同样是一个贯彻政策加强教育的过程。据北京郊区和山西浑源等地经验,应加强对社员的集体主义教育,发动他们共同想法克服耕畜饲料困难;同时要合理规定草料投资办法,对投资超过应摊数目者,超额部分应付给一定利息,以保证投资者的合理利益,鼓舞投资兴趣。教育贫农社员在投资作价和利息等方面适当向中农让步;同时也要教育中农社员对贫苦社员,采用少摊缓摊办法,来帮助他们克服无力投资的困难。北京郊区辛庄合作社开始因为没有注意进行这些工作,有些社员偷偷把稻草卖了,有的社员说:“社给我的价钱合适就投到社里,不合适我就把草卖出去。”经过确定合理价格、加强对社员的教育后,这个社的草料投资等问题才解决了。此外,如河北省深泽县先锋社发动社员共同想办法“以煤换草”,邢台县有些合作社的社员因缺草想出卖耕畜,社干部发动没有牲口的社员把草卖给缺草的社员,或者用草和有牲口的社员换肥料,采用这些办法,克服了饲草困难。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参考的。
加强合作社的耕畜饲养管理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些合作社社员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对公有耕畜不爱护,对大的壮的牲口抢着用,小的弱的无人管,有时为了多赚工分不等牲口吃饱饮足就拉上走,群众称这为使“狠心牛”。这也是造成耕畜瘦弱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地区已有成功的经验。山西临汾等县曾专门召开合作社饲养员和兽医的代表会议,检查并批判了部分饲养员认为是当“马夫”不光荣的错误思想,表扬了饲养模范,研究了使用管理制度和饲养方法,对全县合作社九千多头耕畜的保护,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对私有公用的耕畜也要研究保护办法。邢台有些合作社和牲口户订立使用合同,社内保证不过分使用,很好保护;牲口户保证先社后己,并保证把牲口饲养好。在报酬上也按牲口好坏,农忙农闲分别计算工资,社员保畜情绪高涨。各地应利用春耕生产的空隙时间,召开专门的保畜会议,研究办法、交流经验,解决耕畜饲养管理问题。这对保护耕畜是十分必要的。
采取一切有利于保护耕畜的措施,从各方面提高社员爱畜保畜的热情和积极性,防止发生耕畜继续瘦弱和死亡的现象,是当前农业生产合作社必须十分注意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第2版()
专栏:

发掘现有矿井潜力的道路
——记开滦煤矿的全面生产改革
季音

开滦煤矿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矿山之一,它是远在半世纪以前按照当时落后的技术水平建设起来的,在生产技术上典型地表现了殖民地工业的特点。例如,地质测量工作本来是“煤矿生产的眼睛”,是保证煤矿生产合理、经济和安全的基本条件。但由于外国资本对开滦采矿事业的掠夺性质,尽管开滦煤田的地质情况是多么复杂,五十多年中却始终没有建立起地质测量工作,几年来它给开滦煤矿的生产带来了最大的灾害。由于地质测量工作落后,影响了正确的掘进,掘进落后又影响回采,造成了开滦煤矿生产中三个基本环节的长期不平衡,使生产经常处于紧张的突击和被动状态,作业不正规,均衡生产和安全生产没有保障,乱采乱掘,大量丢煤的浪费现象不能克服。
开滦煤矿的旧有机械设备和人力劳动都奇怪地交错着,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加强矿工的体力劳动。例如,井下大巷运输是高速度的电车,但采煤工作面上却全部是落后的人力劳动。井口大巷提升煤的是高速度的多层罐笼,但是把煤车装进罐的却是人工。当机器把煤提升到井口,却又要人力用一分钟的时间把五百五十公斤重的煤车飞速地推过天桥,送到机器选煤场。这种机械设备的不平衡,迫使开滦煤矿的工人们不得不整日以最大强度来劳动,紧张地同机器赛跑。
有着豪华的地面建筑物的开滦煤矿,井下却保持着最落后而残忍的体力劳动。井下有数十里巷道,还依靠许多匹骡马在担任运输工作,有十余公里甚至还采用最落后的人力推车。这大批骡马占用了井下工人们大量的新鲜空气,因为一匹骡马所需的风量等于一个工人的三至四倍。新鲜空气对于在数百公尺地下劳动着的矿工们,是比什么都重要的,如果空气不流通,煤层中散发出来的有害气体就会凝聚起来,酿成可怕的爆炸。但过去外国资本家完全不顾工人的死活,通风工作极为落后,开滦井下每个工人每分钟的风量不到一立方公尺。由于通风不良,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瓦斯爆炸的惨剧。
地质、测量、掘进、运输、通风,这是煤矿生产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几个环节,它们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环节的薄弱和相互脱节,就不能不给整个矿井生产带来致命的危害。
同生产相联系的开滦煤矿的组织机构,也异常庞大和不合理。组织机构重叠,煤矿的每一车间
(采煤区)都拥有全套经济工作人员,会计、统计、材料人员。人多的结果是手续繁琐,职责不明,效率低落。据苏联专家计算,开滦煤矿职工人数,超过苏联同样产量的煤矿二倍到三倍。
开滦煤矿上述这些落后状况,在解放初期,由于生产任务不重,对生产的影响还不显著。但是这几年来生产任务日益加重,矛盾就尖锐起来,近二年中使它一直陷于成本高、浪费大,效率低(在全国煤矿中最低),事故多的恶劣局面。

怎样才能彻底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把巨大的潜力挖掘出来?开滦煤矿在解放后的几年中,曾不断探索过这方面的正确道路。他们曾进行过一些生产改革和组织改革,但都效果不大,原因是对两个根本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即工业生产的全面安排问题和系统学习苏联经验问题。煤矿生产如同其他现代工业的大生产一样,它是一个各方面紧密联系的整体,同时由于生产对象的不同,它又具有着不同于其他工业生产的特殊规律,要提高煤矿生产水平,不断发掘矿山内部的潜力,就必须认识它的内部联系,掌握它的这种特殊规律,然后按照这种规律,作全面有计划的安排,建立起巩固、正常的生产秩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不断利用企业内部潜力,把矿山生产引向繁荣。
一九五二年,开滦煤矿曾大力改革了采煤方法,收到一定效果,当时以为这样就差不多了。但过不多久,又发现了掘进落后的矛盾,单单改革采煤方法不能解决问题,于是从一九五三年起又改革掘进。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五四年上半年,掘进进尺大大加速了,每天进尺从三九四公尺提高到八五七公尺,人们刚松了一口气,却紧接着又出了问题:井下获得煤量反而减少,后来一检查,才发现掘进由于没有地质测量的指导,工作盲目,许多掘进的巷子都是不能采煤的废巷,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仅仅改革采煤和掘进也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又回头来改革地质测量。而在这些改革过程中,运输、通风、机械化等方面的弱点又不断形成新的威胁,影响着生产,尤其是组织机构的庞大和不合理,更使得领导上不能灵活有效地指挥生产,不能建立管理近代生产所必需的生产区域责任制,许多工作贯彻不下去。总之,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来管理近代化的大生产,几年来始终行不通。没有通盘的考虑而只是局部地改革的结果,不但解决不了各个环节的不平衡问题,反而使得不平衡更加突出,工作也更加忙乱和被动。
党的四中全会以后,燃料工业部根据四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检查了过去东北煤矿建设中贪大喜功、盲目冒进、忽视旧矿恢复改建工作的错误,批判了不重视发挥矿井潜力的思想。为了找出发挥矿井潜力的道路,燃料工业部部长陈郁和苏联煤矿专家小组,于去年八月到了开滦煤矿,他们深刻地研究了开滦煤矿的情况和问题,明确认识了系统学习苏联煤矿生产的经验,进行全面的生产改革,是发掘现有矿井潜力的具体道路。就在八月二十四日,中共开滦煤矿委员会召开了全矿党员干部会议,以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检查了过去二年多来的工作,陈郁部长根据研究的结果,在会议上提出了全面生产改革的方案,要求开滦煤矿在矿井改建、地质、测量、掘进、运输、通风、劳动组织及行政机构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殖民地工业的遗迹。苏联专家也提出了全面生产改革的具体建议。这个全面的生产改革,实质上也就是全面地系统地学习苏联经验。会议上大家批判了过去学习苏联经验不够坚决的错误,把学习苏联经验和贯彻专家建议问题,提到了党性原则的高度。
全面生产改革的方案,得到了开滦煤矿干部和职工们的热烈欢迎,大家一致的反应是:“过去工作中苦于不知从那里做起,现在方向明确了,知道应当怎样做了。”就在会议结束后,开滦煤矿的干部和职工们,就热情振奋地开始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造工作。

开滦煤矿的全面生产改革,从去年九月份起就全面展开,把上述八个方面归纳起来,基本上是两个方面,即生产技术改革和组织机构改革。在生产技术改革中他们特别重视煤矿生产的基本工作——地质、测量和采掘的加强,抽调技术干部,建立和整顿了矿井地质测量机构和许多处测水站,整理了旧有的地质资料,初步使地质、测量和采掘三个环节衔接了起来。地质测量开始发挥对生产的指导监督作用,检查出了数十件无煤的事件。实行合理的机械化和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也是生产技术改革的重要部分,如取消井下运输的骡马,代之以电车运输,人力推车的天桥改建为自动滑行,改进井下通风等。为了适应生产机械化程度的增长,他们同时大规模地展开了培养技术工人的工作。
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是全面生产改革的主要关键。因为只有领导机构首先健全起来,才能保证生产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巩固。他们首先根据生产区域管理制的原则,对采煤区和掘进区的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加强对现场生产的领导。开滦煤矿总管理处和各矿各部门中的重叠组织,也进行合并,取消了一百零九个股,并建立了总工程师室,加强技术领导。机构改革后可抽出许多干部,简化了业务手续,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整顿组织机构的同时,还进行了劳动组织同工资形式的改革。去年生产改革前,开滦煤矿还要求增加六千人,经初步调整后,不但未增加,反可抽出约四千人。全矿劳动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但劳动组织的整顿还很不彻底,现正继续进行中。
在生产改革中,还按照投资小,效果大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有些矿井进行改建和恢复,以充分发挥潜力。十八年前帝国主义者为了镇压工人罢工斗争而封闭的马家沟矿,已在去年十二月一日开始排除井下的积水,正式动工恢复。唐山矿某号井只局部改建后,每年将能多生产六十万到七十万吨煤。林西矿只作局部的改建后,每年也将增产约五十万吨煤。
全面生产改革的进行,给这座古老的矿山带来了生气。改革方案全部实现后,全矿区的产量到一九五七年将增长为一九五三年的二倍,矿区的面貌将为之一新。几个月来的事实,说明了对旧有矿山进行全面生产改革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和必要的。
但是全面生产改革是一件异常复杂的组织工作,领导力量上必须有很好的安排。这方面,开滦煤矿也还有很大的缺点,生产改革同当前生产结合得不好,结果形成顾此失彼,既影响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延缓了改革工作的进行。不少改革工作还做得不深不透,效果还不明显,生产被动局面还未扭转。他们应当努力改正这方面的缺点,把全面生产改革工作坚持不懈地贯彻到底。


第2版()
专栏:

石景山发电厂进行定员工作前后
本报记者 葛娴
北京石景山发电厂从去年八月中旬开始,用了两个月时间,进行了定员工作。经过定员,缩减了非工业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了生产部门,比较合理地配备了劳动力。去年年底,石景山发电厂又在定员的基础上,进一步算了细账,制定了今年比较先进的劳动计划。几个月来的事实证明:由于精简了管理机构,比较合理地调整了劳动组织,订立了制度,分清了职责,因此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少了设备事故。并且还输送一部分人员支援了新建单位。
从一九五一年起,石景山发电厂没有增加生产设备,但却不断地增加人员,特别是非工业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干部中普遍存在“人多好办事”的思想,例如,材料供应科的人员虽然较实际需要多了一倍,但是科长却还嫌人员不够,要求增加人;实行定员工作的结果,这个科由原来三十五个人减少到十八个人,工作反比以前做得好了。在定员前,材料供应科采购没有计划,保管材料没有制度,人员职责不清。如采购材料是随时要货随时派人买,采购员有时进北京城只带上一、二张料单买货,浪费人力很大,还常出差错。定员后,由于订立了采购计划,虽然减少了采购员,忙乱、差错现象反减少了。材料供应科经管的五千多种材料中,实际常用的只有一千多种,每日领发料的只有二百多张料单,五个材料保管组和十三个保管员,每人每天平均经手不到二十张料单的工作量,但因职责不清,没有材料保管制度,经常发生差错。实行定员后,严格规定了领料、退料和材料保管等制度,发挥了保管员的工作积极性。现在,保管员已由十多个人减少到六个人,大家经常研究工作,吸收了唐山电业管理局材料供应工作“双面标签盘点法”的经验,基本上达到了帐料相符,克服了仓库管理的混乱现象。
石景山发电厂在定员前,冗员最多的是总务科。这个科在人数最多时要占全厂职工总人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总务科长认为:干总务工作是没底的,那里有活,就得往那里去,没有很多的人是不行的。他常说:“在我们这里,没有吃闲饭的人,再没有事干,扫扫地、清理清理院子不也是活吗!”所以,过去总务科里有由十多个人组成的“卫生队”,他们除了清理院子之外,就是专门搬开会用的桌子、凳子。过去,厂内的办公桌、凳、书柜都雇临时工来厂里做,总务科长说:“外面买的式样不合适,不如自己做的经济”。于是,总务科领导的土木修缮组中,单木工就有三十多人(连临时工在内)。在这个总务科里,冗员多、病号多(过去许多有病的人员都送到总务科去工作),因此工作效率很低。定员的工作使这位总务科长的脑子清醒了过来。他说:“这是我做总务工作几年来的新变化,使我开始认识到要合理组织劳动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实行定员后,总务科制定了人员的职责条例,改进了工作制度。人员虽减少了一多半,却提高了工作效率。
石景山发电厂在定员前,许多科室都存在人浮于事的不合理现象。职责不明、手续繁杂、管理制度也不健全。在生产车间,劳动力也有多余和调配不当的现象。以辅助车间修理场去年第二季度的情况看,有效的生产时间只有百分之七十五;热工室一人管煤表,一个月只做十天工作,一个人管七个二氧化碳表,一星期只做二天工作。有的重要生产岗位人员不够,次要的生产岗位却人员过多。因此,这个厂一九五四年计划总产值虽比一九五三年提高百分之七点九四,而劳动生产率却仅为一九五三年的百分之九十八点二五。
经过定员,调整了劳动组织,明确规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修订了职责条例,采取“定位、定量、定质”的方法,贯彻大力缩减非工业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实生产力量和合理配备劳动力的原则,减去了百分之十七以上的人员,其中非工业生产人员减少了百分之四十七点五。这些人员大部分都得到了合理的安置,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七以上的技工、青工、技术人员和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员,都送到了新建或扩建电厂,或转为基本建设培养人员。年满六十岁以上的老工人按照劳动保险条例规定退休了。在车间内部,也调整了劳动力。如锅炉车间根据发电量增加、低压炉烧的时间加长的情况,需要增加班次,原来的人员配备不足,车间领导上就减少煤粉炉、高压炉多余的司炉助手,充实了低压炉的生产人员配备。负责机械检修和安全运行的汽机场,人数虽然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二,工作质量反而提高了。过去,汽机场工人普遍认为:人多、事故多、检修返工多。过去检修某主力汽机,常因返工而拖延日期,现在因为加强了技术责任制度,工人加强了劳动纪律,虽然减少了十个检修人员,但是在最近一次检修某主力汽机时,不但没有延期,并且提前两小时完成了任务。在汽机场调出的工人中,有一半左右是四级以上的老技工,他们有的到了新建电厂以后,还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石景山发电厂在加强计划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定员以后,工业生产人员已占全厂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劳动生产率有了显著提高,一九五四年劳动生产率已比原计划提高了百分之十二。今年劳动生产率计划又比一九五四年实绩要提高百分之十二点七四。今年第一季度发电量超额百分之六点六七完成国家计划,总产值超额百分之四点五六,劳动生产率比国家计划提高了百分之九点七。设备事故减少了,今年二月份已没有发生重要事故,三月份只有一次普通事故。由于人员的减少,节约工资基金全年约十万元。
去年年底,石景山发电厂在定员的基础上制定了一九五五年的劳动计划。经过反复算细账,管理人员又减少了七人,非工业生产人员减少了十五人,修理工减少了五人。在检修方面,根据今年需要检修的工作量和所需人数进行平衡,还可平衡出检修工十七人。
石景山发电厂虽然经过一次再次的压缩编制,并已获得了一定成绩;但是,现在的人员定额还是没有达到完全合理的程度,如果进一步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培养技术人材,还可以节约出更多的劳动力来支援新建单位。这说明我们企业内部的潜在力量是很大的。


第2版()
专栏:

筑路模范廖栋梁
新华社记者 赵家烈
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一工程局最近召开的庆贺模范大会上,二等筑路模范廖栋梁被选为出席全国公路模范代表大会的代表。四年前,廖栋梁还是一个普通工人,现在他是一个精练的工人干部和共产党员了。
二十四岁那年,廖栋梁到了康藏公路建筑工地。在陡峭的石崖间修路,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廖栋梁不想修路了。队长郭振庭恳切地向他说:我们工人阶级所以光荣,就在于我们能克服任何困难。老工人也对他说:国家需要我们好好建设。我们不能只想到个人。这些话使廖栋梁最后下定决心,非作个好工人不可。从那以后,他工作特别努力,用心钻研技术,逐渐成为学习模范,受到同志们的爱戴,并被提升为小队长、分队长。在澜沧江岸郎拉山上,他带领几十个同志出色地完成了一项保坎工程;在波密区的雨季里,他在临河陡山上创造了“单丝排土”法,使冒雨排土的同志们避免了摔下河去的危险;在陡岩上抢修涵洞时,他五天五夜没离开工地,十天的任务,他们五天就完成了。两年多来,他和他领导的分队一直保持着模范称号。
一九五四年春天,波密区高山雪融,河水开始上涨。数万工人、战士进到了松宗河以西工地上。粮食、料具要往前运,汽车要过河,松宗桥必需尽快架好。廖栋梁和他领导的分队就接受了这项架桥任务。从开始,困难就一个接一个地逼来。木料在河的上游,离桥位八里路,如果从公路上用汽车运,就要先架一座运料的便桥;从水里运,水急礁多。廖栋梁探了一天路线,感到水运是不行的,架便桥就耽误了时间,要耽误几万人施工。最后他想出了用粗铁丝斜着架在河上,把木料用铁环系在铁丝上,用水力把木料送到通公路的对岸。这样不但争取了时间,而且节省了六百多个人工。料备好了,挖桥基又出了问题。当他们好容易垒起了围基坑的堰时,抽水机不断发生故障,刚快抽干,机器一停又灌满了水。这时其他工地也正缺抽水设备,从后方运来抽水机是来不及了。他和副分队长又及时研究创造了木制抽水筒。挖最后一个基坑时,洪水眼看着向上涨,急浪威胁着围堰,他赶快指挥工人们用木笼装石头在上游作好拦洪坝,准备把六天的工作在三天内突击完。碰巧堰墙漏水,但又找不到毛病。这时廖栋梁不顾雪水冰凉,两次下水去摸,判定围堰里一个大孤石有了裂缝。当时水力太大,要堵是堵不住的,许多人都主张炸掉它重新垒堰。但水里怎样爆破呢?廖栋梁想出一个办法,用柏油把导火索和炸药都涂起来,这样就可以在水里进行爆破。经过两天三夜,他们终于把桥架起来了,载着大批物资的汽车从他们架起的新桥上驶向前方工地。
公路快全线通车时,廖栋梁严肃地考虑着一个问题:我尽了我的力量,也作出了些成绩。但这是全党和同志们教育帮助的结果,为了在祖国建设中担负起更艰巨的任务,我要争取作个共产党员。康藏公路通车拉萨前夕,他终于被接收入党了。


第2版()
专栏:

兰新铁路山丹张掖间重点工程即将施工
兰新铁路山丹、张掖间重点工程即将施工。山丹至张掖段沿线多是泛浆地带,跨过多处湖滩。担任施工任务的第三工程段曾在二月份进行了施工调查,在砂石方面原认为沿线无片石可采,所需片石计划由山丹以东装运,但在调查中经农民协助,在沿线附近找到大量砂石产地。调查中工程师勇桂龙、吴显祖发现原走腰子湖一带线路改由湖南边通过,可避免腰子湖大泛浆区施工困难,提高线路质量,这一建议可给国家节约三十多万元。
担任玉门至哈密段草测任务的勘测队已在八日出发开始草测。西北设计分局第一勘测设计总队一九五四年十月间曾派人在这段沿线进行了政治、经济、人文和地质调查,搜集了必要资料,根据地图进行了纸上定线。这次草测将分南、中、北三线同时进行。(本报驻兰州记者)


第2版()
专栏:

河南举行工业和建设展览会
河南省工业和基本建设技术革新展览会正在郑州市举行。从二月十五日到三月三十日,由洛阳、新乡等地前往参观的已有六万一千多人。
走进展览会,河南工业欣欣向荣的景象显现在人们的面前。全省一九五四年的工业生产总值,比一九五零年增加了七点六倍,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二点五倍,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十七点零三;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百分之四点五二,增加到百分之十四点五七,其中现代化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也由原来的百分之二点九三,增至百分之十二点二三。全省一九五四年投于煤、电、纺织、食品诸行业的建设资金,比一九五二年增加了六点八倍多。
在工业生产和建设中,河南广大职工创造性的劳动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国营郑州纺织机械厂刨工阎天恩,在推广苏联“奇妙刨刀”和“多刀排”中,创造了“活动工作台”、“快速平面进刀排”,使全车间刨工一年可节省四万九千九百八十九小时,等于一个刨工二十四年零四个月的工作时间;焦作煤矿王金生及其掘进小组,推广了苏联和兄弟矿的先进经验,创造了二千一百一十天的全国最高安全生产纪录;阮孟武工程师试制成功了钢筋混凝土坑道支架,并将在全国国营煤矿中推广。省建筑工程公司工人江贵田创造了架屋流水作业法,提高工效三点六倍。此外,一九五四年一年内,全省榨油业增产油四百五十一吨,卷烟业节约烟叶六十万零八千七百多斤,酿酒业节约了制酒曲的粮食一千二百八十四万斤,纺织业、面粉业、煤业、电业都为国家增产节约了大量的财富。 (本报驻郑州记者)


第2版()
专栏:

友谊农场完成小麦播种工作
国营友谊农场已经在四月十日适时地完成了春小麦播种工作。
这次春播中,农场出动了十五台拖拉机和近五十台播种机,仅用七天时间,就完成了二千公顷春小麦的播种工作;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地还采用了交叉播种法。
由于一部分拖拉机手新从学校毕业,大部分农具手是新选拔的,缺乏操作拖拉机、播种机的经验,开始播种时,不少拖拉机包车组达不到播种定额。经过在工作中认真研究,积极向苏联专家学习,设法缩短播种机添种籽的时间,减少停车事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到播种的后两天,所有包车组都超过了播种定额。播种期间,帮助建场的苏联专家们每天都亲自下地巡视,发现问题,就地帮助解决。第五号地块因整地质量较差,土块较大,播种时画印器不好使用,一位苏联专家便亲自驾驶拖拉机笔直地播下了第一行,给了拖拉机手们一个可以遵循的样子。(本报驻哈尔滨记者)


第2版()
专栏:

南充农民采用先进农业技术
四川南充县广大农民春耕播种中普遍采用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春耕以前,全县有三千三百名农民在县上举办的短期训练班分别学会了种植水稻、棉花、玉米和红苕等先进技术。他们回到乡里后,又向一万五千多乡村干部、社、组的农民传授了技术,并采取典型示范、组织参观等办法在农民中推广。今年种植的水稻,普遍采用了“泥水选种”、“平新式秧田”等先进技术。南居乡一村共有一百四十八挑秧田,去年采用“平新式秧田”的只有六十三挑田,因为做法不对等原因,大半流于形式。今年农民们懂得了它的好处,真正学会了技术,互相调剂了秧田和优良种籽,全村除两挑秧田外,都采用了“平新式秧田”。村上储藏了两千三百多斤“中农四号”、“胜利籼”等优良种籽,还设立五个“泥水选种”站,帮助农民选种。 (本报驻重庆记者)


第2版()
专栏:

江苏试纺剥桃棉情况良好
江苏省部分棉纺织厂试用剥桃棉情况良好。剥桃棉是用人工从遭受水害未成熟的棉桃中剥出来的,它所含水分高,短纤维多,强力差,杂质多,很容易影响棉纺质量。常州新毅、大成一厂和三厂等在试纺开始时,都向工人进行了使用剥桃棉意义的教育,提高了工人试纺信心。工人们说:剥桃棉是农民兄弟和水灾斗争的胜利果实,我们一定要把它纺出好纱来。各厂还组织和召开了技术研究会议,发动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常州大成一厂在试纺中,技术人员设法把剥桃棉进行适当的烘干;大成一、三厂都在梳棉机的适当位置上装上托板,提高了清棉机除杂效率。另外,他们还克服了粗纱和细纱的牵伸倍数,降低断头率,提高均匀度。参加试纺的工人也十分注意操作和做好清洁工作。无锡等地申新三厂、庆丰、振新等较大的纺织厂还增添了烘棉机设备,其他较小的纱厂在不增加设备的条件下,创造了不少烘棉办法,保持了棉纱质量。常州大成三厂试纺后,不但强力保持过去的水平,棉结也减少了。(本报驻南京记者)


第2版()
专栏:

热河北部防护林带开始勘查
热河省林业局调查队二十八个调查组,一百多名干部,于四月初分赴热北赤峰、乌丹、敖汉、翁牛特和建平五县、旗进行热北农田防护林带的调查设计和生产规划工作。
今年调查组要完成两千多万亩的热北农田防护林带的勘查设计工作,比一九五四年增加了四倍。今年勘查的地区大约有四百多个村庄。调查组除了在这四百多个村庄进行防护林带设计工作外,还要帮助这些村庄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规划,制定十五年内的农林牧全面发展生产的指标。
热河省北部风沙灾害比较严重,经常使农民不能按时播种,造成歉收,有时甚至颗粒不收,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因此,国家把这个地区列为东北西部防护林带的组成部分和国家林业建设重点之一。十五年内全部造林结束后,自然灾害将可基本控制,农业生产量也将在现在基础上增加百分之二十至三十。(于海田)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大量栽培优良牧草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大量栽培各种优良牧草。全区计划推广紫花苜蓿四万七千多亩,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并提倡种植宁条、稗子、青莜麦等本地优良牧草。
河套行政区是全区栽培紫花苜蓿的重点,计划到一九五七年在全区推广,到那时即可完全解决牲畜饲草不足的问题。伊克昭盟因天然牧场较差,人工栽培牧草,改良草原,是该盟的一项主要工作。伊克昭盟今年不仅要推广苜蓿草,同时计划栽培本地各种优良牧草八万五千多亩。平地泉行政区、乌兰察布盟、察哈尔盟、呼伦贝尔盟等地,今年都重点试种一些优良牧草。
今年栽培牧草准备工作动手早。除在本地收购一部分草籽外,还从陕西省购买了近两万斤苜蓿籽。集中在农牧部的苜蓿籽,于三月上旬就已经分发各地,以便广大农、牧民适时播种。


第2版()
专栏:

浙江茶农开辟新旧茶园
浙江七十三个产茶县的茶农,正积极恢复荒芜茶园和开辟新茶园。据统计,目前已有泰顺、青田、庆元、乐清、鄞县、嵊县、建德等二十二个县恢复茶园一万多亩,开辟新茶园四千九百多亩。许多茶农在新开辟的茶园里采用了苏联的先进栽培方法。嵊县桂秀乡迎联茶叶生产合作社栽培茶树时,用绳子牵好,每茶蓬距离一尺,使一蓬蓬的茶树成一直线。出产龙井茶叶的梅家坞茶叶生产合作社利用采春茶前的空闲时间开辟新茶园,全体社员组织了开伐、拾草、整园小队,在两天内开辟了九亩茶园。诸暨县斯宅乡第一茶叶生产合作社开辟十二亩茶园后,又组织社员分组上山找野生茶苗,几天内茶园都栽培了茶树。茶农们愉快地说:“五年后我们就有更多的红茶、绿茶、龙井茶来供应全国人民了。” (张家治 屠正峰)


第2版()
专栏:

国务院任命一批驻外使馆和高等学校的工作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四月六日发布命令,任命了一批驻外使馆和高等学校工作人员,名单如下:
周秋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
龙潜为中山大学副校长
王维祺为西北工学院副院长
孙仲德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
杨明显为湖南医学院副院长
竺良甫为昆明工学院副院长


第2版()
专栏:

安徽筹建十六个新式农具站
安徽省今年将在濉溪、灵璧、泗县、东流等十六个县中选择互助合作基础好、地势平坦、交通比较方便的旱作物地区,建立十六个新式畜力农具站。每站将配备双轮双铧犁、十二片圆盘耙、播种机、摇臂式收割机、三齿中耕器等大型新式畜力农具十五件到四十二件。每站设置的新式畜力农具,约可播种二千亩到五千亩。这批新式畜力农具站成立以后,将出租大型新式畜力农具给农民使用,并负责帮助农民使用和修理新式畜力农具。各新式畜力农具站拥有的大型新式播种机,八小时就可以播种五十亩,使用方便,播种均匀;用畜力牵引的大型收割机,每八小时可收割小麦五十多亩。
现在,各站正在进行建站的各项准备工作。计划设置的各种农具,也已开始由东北,北京等地农具工厂起运,四月底以前,各站将同当地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互助组订立租用合同,投入生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