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假设在认识中的地位和意义
苏联 普·科普宁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恩格斯
一、假设是科学发展的形式
关于假设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的问题是和认识论基本问题的解决直接联系着的。哲学家或科学家对假设的观点,决定于他如何了解认识和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关系、感性的东西和理性的东西在认识中的相互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等等。因此,关于假设的学说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场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以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了假设及其在认识物质世界中的作用。
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理论思维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假设就是理论思维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把假设看做是一般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一种形式。如果知识只限于搜集和积累事实,那它还不能成为科学。假设是理解事实的一种形式,是从认识个别事实过渡到认识规律的一种形式。可以说,提出假设就是发现规律的途径。
恩格斯写道:“某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这就使得过去用来说明和它同类事实的方法成为不适用的了。从这一瞬间起就需要新的说明方法,这种方法最初仅仅依靠有限数量的事实和观察。更进一步的实验材料便会清洗这些假设,取消一些,修正一些,直到最后确立一个纯粹的定律。如果我们想一直等待定律的材料纯粹地准备好,那末这就等于说在此以前要停止思想的研究工作,就因为这一点,我们也就会永远找不到定律。”(“辩证法与自然科学”)。
例如,柏克勒尔于一八九六年发现了一种前所未知的辐射形式,这种辐射是铀及其化合物放射出来的。之后,在钍和新发现的一些元素如镭、钋、锕中也发现了具有这类辐射的事实。而这些事实就不能用先前已知的辐射原因来加以解释。因此,卢瑟福和苏狄曾提出一个假设,其本质是:一切这样的放射性元素的原子,由于某种内部过程而爆炸并分裂为许多部分,从而产生类似的辐射。
放射性分裂的一般假设,是从事新的研究的一个开端,检验这一假设便能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事实,而且其中一些是在这一假设里所没有包括的现象和事实。这就产生了新的假设,从而补充和修正卢瑟福和苏狄的假设,直到最后发现每一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转化为任何一种别的元素。
科学知识是借助于假设而发展和充实起来的。在这一点上,不仅那些已由实践证实了的假设有意义,而且那些在科学认识发展的进程中被推翻了的假设也有意义。大家知道,就连关于燃素、热素等等存在的假设都带来过益处。
如果科学家既不建立假设,也不去检验假设,那末,他们就不仅不能发现规律,而且也不能发现新的事实。在现代科学中,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在当时是不经过假设的阶段的。
通过假设形式的思维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第一、积累实际材料,必须概括这些材料,以便进一步发展知识和发现新的现象;第二、根据研究过的事实提出关于事实的规律性联系的假定;最后第三、进一步证实和检验所提出的假定:从这种假定中引伸出结果,并通过新事实的发现来检验这些结果。
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在认识中的统一,在假设中也是有的。生动的直观导致科学的思辨,而科学的思辨导致实践,再导致感性的直观、新的事实,而这些新的事实也要求新的、更加确切的概括。
例如,科学早就注意到植物绿叶中所发生的过程。我国的季米里亚捷夫借助绿叶的光合作用的假设,揭露了自然界的这一秘密。在季米里亚捷夫以前人们就知道,植物是靠水、矿物质和二氧化碳来增加(生长)活质的质量的。而且也曾经认为,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是在有日光和叶绿素的条件下进行的。季米里亚捷夫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并以当时已有的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特别是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认为,日光一经射到植物活的绿叶上,就会使由空气中进入叶内的二氧化碳发生分解。有机物质由于二氧化碳分解为一氧化碳和水而形成。叶绿素执行着光敏化剂的职能。叶绿素在吸收日光能时,将它转送给二氧化碳和水,并和一氧化碳(CO)起反应。叶绿素和一氧化碳起作用而产生的化合物,和水(H2O)起反应,形成甲醛(CH2O),之后才由甲醛中取得碳水化合物(C6H12O6)。
季米里亚捷夫由这个假设中得出了许多重要的结论,并在实验中证实了它们。
光合作用的假设是科学知识的专门部门——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物化学——的基础。后来的研究证实了光合作用基本原则的客观真理,从而大大地改变了对光合作用发生过程的了解。
大家知道,原子论假设在自然科学各个部门中曾起过多么巨大的作用。例如,门得列也夫指出,当时所谓当量定律就是借原子论假设而发现的:
“关于这个当量定律的事实早就有了,但是在人们尚未把原子学说用来解释这些事实以前,是不懂得这个的。原子学说就是一种假设,直到今天它和某些实验及一般现实并不矛盾,它是一种有益的和普遍通用的假设。”
在我们的逻辑著作中有这样一种见解,认为假设是对于现象的一种假定的说明,也就是关于现象的真正原因的假定。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说明现象只限于探求现象的原因。揭露现象的因果联系对于科学是特别重要的,但是,因果性不过是各种现象间普遍相互联系的一小部分而已。规律性联系不只限于一些因果联系。
在科学中所提出的不仅是关于因果联系的假设,而且是一般关于有规律的联系,即社会现象的空间的、时间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形式的假设,等等。在科学中最有意义的假设,恰恰是能够说明某一全部过程的产生(首先是指出产生的原因)。
唯物辩证法把假设看成是物质世界的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形式,看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科学的假设是一种客观真理,它的根源是客观世界及其运动的规律。和现代实证论者的看法相反,假设不是一种象征,一种逻辑标准,而是客观世界的对象、现象和它们运动的规律性的反映。诚然,以假设的形式反映客观的现实,是带有相对真理的性质的,就是说这种反映是世界的近似真实的反映,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一种假定的说明。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使一种假设代之以另一种假设,或者是假设由被证实了的理论所更替。
同时,和相对主义者的看法相反,我们的知识不是从一种假设到另一种假设的运动,不是从一种谬论向另一种谬论的转化,而是由一种相对的真理向另一种更接近于绝对真理的前进发展。
每一种作为相对真理的假设,因为它是客观真理,本身就包含着绝对知识的个别方面、因素、要素,同时,随着科学知识从一种科学的假设向另一种假设的运动,这种绝对的、客观真实的东西的因素就会增加,假设的科学价值也就会因此而提高。
例如,关于光的本性就有微粒性和波性两种不同的假设。它们两者都是相对的真理,是我们关于光的现象这一知识发展中的一定阶段,它们都反映光流的客观本性,但是各有各的完备之点和正确之点。微粒性假设反映了光所实在固有的一个方面,即光的间断性;惠更斯的波性假设反映了另外一个方面,即光的非间断性。马克斯威尔确定了波性假设,并把光的波性运动解释为空间磁场强度的振动。关于光的本性的现代量子论把这些假设中所有客观正确的东西综合起来,同时还进一步解释光的现象,以便接近于完全地和多方面地反映现实。
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可以指出对待假设的两个流派。一派是根本轻视假设在认识中的作用,把假设称为“哲学和科学的毒药”、“理智的瘟疫”。在这一派的代表看来,科学的目的不在于建立假设、创立科学的可靠的理论和发现规律,而只在于描写现象。
另外的一些哲学家固然没有否认科学是以提出假设的方法发展起来的,但是,他们把假设的相互代替解释为人不能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证明。他们否定假设的客观意义、价值,而把科学中假设的作用比做用以支持被创立的理论的拐杖。他们认为,假设是任意创立的,它完全不反映自然界和社会中所发生的客观过程。传统派也在宣扬这种观点,它们把科学的一切理论、假设和公式说成是一些代替实在对象的象征,似乎自然界永远把这些对象隐藏起来,不让我们知道。
这种对假设的主观主义的、相对主义的解释的认识论根源就是轻视认识的辩证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关系的辩证法。这种轻视思想又是渊源于逻辑修养和辩证法修养的不足,渊源于不相信思维的认识力量,不相信思维能够提供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的真实知识。而阶级利益又巩固和加深这类错误观念。
二、假设是推理的各种形式的统一
形而上学的逻辑在研究假设时并没有说明假设在我们知识运动过程中的地位,而只是把假设描绘成推理的形式,同时还力图把假设归结为推理的某一种形式。很遗憾,对假设的这种解释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纠正。而在现实中,假设是一种包括归纳、演绎、连续推理(традукция)的特殊而复杂的推理形式。假设也像科学理论一样,是反映现实的综合形式。
当然,在假设形式的知识发展的各个阶段上,推理的这种或那种形式具有或大或小的意义,而且是一种决定性的推理形式。例如,在表述关于规律性联系的性质这个假定时,类比的推理就具有巨大的作用。照例,类比是为表述一个假定提供开端、推动力。例如,光的波性论是在确立了光的传播和水面上水波的传播有类似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不管类比的作用在科学假设的产生中是如何巨大,但是,对于说明假设中推理的全部过程,对于假设的产生,仅仅运用类比还是不够的。类比也可能把研究者引上不正确的道路。例如,研究植物绿叶吸取二氧化碳的过程时是同呼吸相比,结果却使自然科学家走上了不正确的道路。因此,在表述假定的时候,不能轻视像归纳这样的思维形式的作用。如果类比产生假定,那末归纳便证实假定,因此,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类比被归纳所补充。
任何假设都要预先综合已发现的和被描述的事实并使其系统化,所以,任何假设都包含着归纳。假设几乎从来都不是建立在一种事实上、建立在某种事实和另一种事实对比的基础上;假设的基础是研究大量的事实,找出事实中的共同点和主要点。甚至连产生假定的那种类比,照例都不是两种事实的类比,而是事实的一定总和与其他事实或现象的规律性联系的一种对比。
演绎也可能参与表述假定的过程,特别是参与在自然科学各个部门中有日益重大意义的所谓数学假设。数学假设的方法是以数学公式的外推法并由这些公式获得结论为根据,然后这些结论是通过实验来检查的。这样就产生了例如列维里叶的关于海王星这一行星存在的假设。
但是演绎对于证明和进一步发展假设有特别巨大的意义。论证即巩固假设的过程,从一个假设转到另一个假设、从假设转化为已证实的理论的过程,如果不用演绎,那是不可思议的。从上面所表述的关于现象的有规律的联系这个假定中,便可得出演绎的结论。研究者求助于事实和以前积累起来的知识,同时也在该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实验,于是他就积累起能够证实或者推翻假设的材料。用演绎来检验假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类比和归纳本身并不能提供可靠的结论。
所以,假设中的推理带有复杂性。各种各样的推理形式都参与假设的产生、发展和检验的过程,它们都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三、各种假设在认识上的价值
研究者每当积累了等待概括的一定资料,而他又还不能给这些现象以可靠的解释时,就利用假设这一科学认识的形式。假设是得到这种可靠的科学解释的一个必要阶段,是创立科学理论的途径。
在某些科学家当中有这样一种见解,认为在全部事实资料还未搜集好以前,决不能创立假设。这种见解是不正确的,它会给科学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即使是事实的最广泛和最公正的积累也还不能算做名副其实的科学。正如门得列也夫所说,
“宁可遵循某种将来可能是不正确的假设,总比无所遵循要好些”。
各种假设具有各种不同的认识上的价值。假设的价值决定于:它建立在怎样丰富和经过加工的材料上,它反映现实的精确性如何,它解释现象的广泛程度,它假定存在的那些规律性联系有多么深刻。
于是,为了使发现现象和记载现象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为了使研究者不是凭敏感、直觉和不是偶然地来发现事实,他就必须遵循某种指导的思想,假设就特别能发挥这种指导思想的作用。研究者在创立假设以后,就搜集那些必定能够证实这种假设的事实和现象(如果这种假设是符合现实的话)。要是找不到这些事实,相反,却找到了与假设相抵触的事实,那末研究者就再创立一种新的假设,以作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有时,研究者不是一下子创立一种而是创立好几种假设,并对它们一一加以检验。在研究现象的过程中,一些假设由于不符合现实而被淘汰,相反地,另一些假设的或然率则增加起来。这种情形直到科学家得出某一最可靠并能解释一切现有事实的假设为止。
同时从几种假设的观点来研究现象可以保证多方面地考察现象;而且大家都知道,全面性的要求是辩证逻辑的主要要求之一。正如列宁指出的,这种要求能使我们避免错误,防止麻痹。
这种为研究者在已经积累了大量事实材料之后所创立起来、并且指望它(尽管会有些改变)会成为可靠理论的假设在认识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这种假设在逻辑上称为科学的或真实的假设,它们是在后来研究对象的更高级的阶段上产生出来的。它们的直接目的就是全面地解释现象。上述光的本性假设、光合作用假设及其他等都可作为这种假设的范例。
作业假设和实际假设这两种类型的假设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如果把这二者彼此截然地、绝对地对立起来,那就不对了。这两类假设的差别的相对性首先表现在:在科学认识的过程中一类假设会转变为另一类假设。作业假设是在科学研究开始时产生的一种最初的假定,它在经过确定以后,有时就成为实际假设,用来解释所搜集到的现实中的一切事实,并要求它本身能得到证实。
例如,普朗克最初所创立的量子假设是作为工作中暂时解释黑体辐射定律而来的。然而,后来,特别是在它被波耳用来解释原子构造之后,它却变成了实际的、科学的假设。这样一来,临时的、作业的假定发展成了具有伟大科学意义的假设。
必须指出,作业假设不是虚构,它也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作业假设和实际假设之间没有原则性的区别。它们都反映客观现实。它们之间的差别在于接近绝对真理的程度不同。假设是对现实事实进行科学理论概括的形式。科学家的世界观决定这种概括的总的性质和方向。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能帮助科学家提出对于解释大量现象有着巨大意义的深刻的科学假设。
因此,在科学中贯彻布尔什维克的党性原则,特别表现在:真正的科学家必须揭穿伪假设的反动的、唯心的本质。例如,苏联天文学家把一些关于太阳系行星起源的假设彻底摈弃了,因为这些假设认为,物质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限的。
提出来的假设也必须符合在科学中已经确立的定律,即已为实践所证明的科学原理。某一假设可能和其他的假设相抵触。在科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种不同假设的斗争、竞争。假设之间的这种竞争是大有裨益的,它能激发创造性的思想,推动人们去从事深化知识的新的研究。例如,在我国天体演化学中有两种关于行星起源的假设:施米特院士和费森科夫院士两人的假设在进行竞争。现在,这两种假设的优点和弱点都已经显露出来了,使二者更加精确和互相接近的道路也在形成。将来完全有可能产生第三种假设来代替前二种,这第三种假设将综合前二种的全部精华,而更精确地反映行星发生的过程。
假设不能同其确实性已获得证实的东西相抵触。它应该解释一切现有的事实,而不应该和这些事实相矛盾。然而,不应该根据这个原理就认为,如果某一假设在现时不能解释某种事实,那就必须把它当做不符合现实的假设而加以摈弃。不是的,还应该进一步研究这个假设,应该更好地检验事实,因为有时会把似是而非的东西误认为确实可靠的事实。
大家都很清楚,门得列也夫的假设也曾跟化学的某些事实材料相抵触,但后来证明不是假设不对,而是事实材料不精确。
通常,当谈到向假设提出的条件时,还要指出,假设应当符合结构简明的要求。当然,假设不应当包含任何多余的东西、任何故意堆砌和投机取巧的东西,但是,如果假设所反映的对象很复杂,那末它本身也就可能复杂。有时,也会把对假设的轻浮的想像作为向假设提出的条件。而实际上,这种轻浮的想像决不是假设所必需的。
现代科学正在创立许多难以想像的假设,但这不会减低这些假设的真实性。大家知道,想像是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的。
四、假设和理论
假设也和一般的科学知识一样,其真实性的标准就是人们广义的社会历史实践。假设被实践证实之后,就会成为可靠的、科学的理论。
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这部著作中,揭示了变假设为科学的、可靠的理论的途径。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个原理,人们的生产关系决定人们的一切其他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个英明的思想,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在当时只不过是一种假设,但它是一种第一次使人有可能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假设。
列宁写道:“马克思在四十年代提出这个假设以后,就来按事实研究材料。他从各个社会经济形态中拿出一个形态,即拿出商品经济制度来加以研究,并根据非常浩繁的材料(他用了不下二十五年的功夫研究了这些材料)把这个形态的动作规律和发展规律做了一个极详尽的分析。这个分析是专以社会成员间的生产关系为限:马克思一次也没有借用什么超出这些生产关系的因素来说明问题,同时却使我们有可能看见商品生产制的社会经济组织怎样发展,怎样变成资本主义组织而造成两个对抗的
(这还是在生产关系范围内)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怎样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并从而生产出与这个资本主义组织的基础根本处于不可调和矛盾的地位的因素……
现在,自‘资本论’出现以后,唯物史观已经不是什么假设,而是已从科学上得到证明的原理……”
大家知道,后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由社会发展的全部实践、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全部进程、革命和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各人民民主国家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光辉地证实了。同时,发展的继续进程又以新的材料、新的概括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必须指出,作为假设真实性的标准的实践是以极其多样的形式出现的。譬如在证明假设时,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试验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证实假设的真实性,就得根据这种假设来做试验,或者更正确些说,就是做出实验和观察的全部总和,这些实验和观察或者证实,或者不能证实被提出来的假定。
当我们谈到假设是由实践、事实来证明的时候,通常指的不是那些符合假设的个别的、单个的事实,而指的是实践结果的全部总合,其中往往还包括生产的发展这一点。尽管个别事实可以扩大假设的或然率,但是并不能证明它。例如,菲涅耳对光的衍射现象(这种现象没有列入关于光的微粒性观念中)的解释巩固了波性假设,但是决不能证明它。个别事实只能证明局部的假设。
提出关于决定性实验(experimentumcrusis)
(用来证明假设的)学说的传统逻辑,把假设转化为可靠知识的过程简单化了。这种逻辑认为,如果发现了跟某一假设相矛盾而与另一假设相符合的这样一个事实,那末就可以认为后者是一个被证实了的假设。
科学中也有这种情况:有时找到了对于证实某一假设和推翻另一假设看来是“决定性”的事实,但是假设仍旧是假设。例如,有个时期,看来好像光的微粒性假设已经彻底失败,而光的波性假设获得了胜利。微粒性假设认为,在光密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要高。在惠更斯的假设看来则相反。任务就在于用实验来测量真空中和——例如——水中的光速,这对于证明这个假设和推翻另一假设应该是一个决定性的事实。傅科的实验证明,光在水中运动的速度比在真空中要慢。但是,正如科学发展进程所证明的,这决不是彻底抛弃关于光的间断性这个观念,也决不是把惠更斯的假设转变为可靠的、科学的理论。
如果根据某一假设而揭示了新事实的总和,而新的事实又只有根据这一假设(不是任何别的假设)才能得到说明,那时这个假设就不再是假设,而成为可靠的理论了。
门得列也夫写道:“要确定规律,只有从规律中引伸出结果(没有规律,就不可能有也别指望有这些结果)并在实验中证明这些结果,才有可能。所以,在发现了周期律之后,我在一八六九到一八七一年就从周期律中引伸出能够证明它是否正确的逻辑结果来。这些结果有:预言了一些未曾发现的元素的属性;修正了许多当时还很少考察过的元素的原子量。”
门得列也夫所预言的元素后来已被发现,它们的属性接近于门得列也夫的假定。
实践不只简单地证实假设,而且也是发展、确定假设的基础。例如,原子的复杂构造的发现,不仅证实了门得列也夫的结论,而且还大大促进了这些结论的发展。现在,已经不以原子量的数量、而是以核电荷的数量作为元素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了。
实证论哲学或者把假设和可靠的理论割裂开来,认为在假设中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客观正确的东西;要不然就否定在假设和可靠的理论之间有任何的差别,说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臆测的、值得怀疑的。
和教条主义相反,唯物辩证法坚持在科学的假设和可靠的理论之间的差别的相对性,承认假设有可能过渡到理论。另一方面,和相对主义相反,唯物辩证法不是把假设和可靠的理论混淆起来,而是把二者严格地区别开。在科学史中,最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始终都主张应该这样来区别假设和可靠的知识。
科学理论带有可靠的性质;基本原理即作为理论基础的原则是经过证明的。科学知识的进一步发展是沿着使知识具体化,使它更加精确的途径进行的。和可靠的理论不同,在科学的假设中,基本原理(要点)还是成问题的,并且有待证明。
无论是假设或理论都带有客观真理的性质,但是,科学理论比科学假设所包含的客观正确的、绝对的东西要多,相反地,假设比理论所包含的假定的、相对的东西要多。对假设作固定的判断是成问题的,而且也可能是错误的。
所以,假设的创立、发展和检验是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必经阶段。现代科学正借助假设来深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揭示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帮助人类控制自然界和社会的自发势力。
(钱文干、易克信译自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一九五四年第四期,译文曾作删节)


第3版()
专栏: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中文版一九五五年第五、六两期内容介绍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一九五五年第五、第六两期中文版已经先后出版。
第五期在题为“进一步大力发展苏联谷物生产和畜牧业的纲领”的社论中指出:自从苏共中央一九五三年九月全会到现在,苏联农业各部门已经获得进一步强大高涨的必要条件。但是苏联共产党从来不满足于已得的成就。它提出了克服畜牧业落后现象的任务并要在今后几年内大大提高谷物、马铃薯和其他蔬菜、工业作物和畜产品的生产。社论说:苏共中央全会提出的任务确实是宏大的,只有强大的苏维埃国家才有力量来完成这些任务。
第五期刊载的重要文章有: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贝鲁特的“为加强党和劳动群众的经常联系而斗争的任务”,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多列士的“粉碎战争贩子的计划,改变法国的施政方针”,比利时共产党书记伯内尔的“比利时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以后”等。
贝鲁特的文章是他最近在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上的报告摘要。文章叙述了五年来波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提出了波兰六年计划最后一年——一九五五年的新任务,谈到了党组织生活中存在的缺点,以及党和劳动群众的联系问题。文章特别提到了波兰全国阵线各地方委员会的作用。
多列士的文章是他一月间在法共中央全会闭幕会议上的发言摘要。文章着重指出:每一个党员应当尽力动员绝大多数人民反对重新武装西德,反对原子战争的严重威胁。我们要努力促使法国政府改变施政方针。
第六期以大量篇幅刊载了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二次会议的各项文件和赫鲁晓夫在一月二十五日苏共中央全会上所作的关于增加畜牧业产品生产的报告。
这一期还刊载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林伯渠的文章“中苏兄弟同盟——远东和全世界和平的堡垒”。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是不稳定的货币
丁鹄
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价值,长期地、普遍地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这是资本主义制度在总危机时期的一个特征,这是由于货币已被垄断资本家们作为工具来直接、间接加重对本国大多数居民的剥削,对其他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奴役和掠夺,并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结果。一
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币值的不稳定,首先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物价的不稳定,保持着长期而普遍的上涨趋势。例如美国,根据美国电气业工会编的生活费指数,一九五○年第一季比战前(一九三九年)上涨百分之一三一;一九五二年又比一九五○年第一季上涨百分之二十四。即或美国官方数字——劳工统计局的消费品价格指数——也不能不承认,到一九五四年七月止,比一九五○年第一季上涨了百分之十四。今年一月美国财政部长也说:一九三九年十个美元所能买到的食物,现在要二三·五美元了。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情况也是如此。例如
“国际货币基金”的“以美元表示的物价指数”,就指出:一九五四年下半年英国的批发物价比一九五○年上半年涨了百分之三十二;其他英镑区国家平均上涨了百分之二十七;西欧大陆国家则上涨了百分之二十四。这些数字显然还不能表现出物价上涨的实际情况。
其次表现在外汇价格的不稳定。美国政府尽管坚持每盎斯黄金合三十五美元的牌价,但纽约市场价格,有一个时期要四十四美元才能买一盎斯黄金。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九四九年最后三个月内掀起空前未有的货币对外价值大贬值浪潮,涉及占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总额百分之六十五到七十的三十五个国家。一九五○年到一九五四年又有二十五个国家货币对外价值贬值。
在同一时期内,我国人民币的情况,与此适成对照。谈物价,五年来全国物价根本稳定。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全国批发物价总指数比一九五○年三月尚低百分之七·七。至于汇价,则由一九五○年三月的每一英镑合人民币九八、九○○元,下降到合六八、九三○元,计下降了百分之三○,说明我国人民币对外购买力提高了。
造成这种鲜明对照的原因,在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下,财政收支和国际收支情况的不同。
四年来,我国财政收支不但平衡,而且年有剩余,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则处在长期而普遍的入不敷出状态中。美国在一九四八—一九四九年以后的七年中,即使根据美国政府官方的公报,除一九五○—一九五一年一年外,收支全都不能平衡,一九五三年度不足九十四亿美元之多,合岁入百分之十五。就是一九五○—一九五一年的财政收支平衡也是虚假的。因为在这个年度内,政府的军火订单虽大量发出,但货款却并不完全在本年度内支付。垄断资本家们接到军火订单后,便立即向银行贷款,一九五一年六月美国全体银行的帐上的放款就比一九五○年六月突然增加了一一八亿美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也大体如此。根据联合国一九五四年统计年报的资料,一九五○年五十个资本主义国家中,有三十七个国家的财政收支不能平衡;一九五一年五十个国家中,有三十个国家;一九五二年四十九个国家中,有三十七个国家;一九五三年四十五个国家中,有三十三个国家;一九五四年二十四个国家的预算中,更有二十个国家收支不能平衡。即或形式上能平衡的,实际上还有不少国家不能平衡。
财政收支如果长期而普遍的不平衡,则通货流通量必然也是普遍膨胀的。就美国说,美国的通货流通量(包括现钞和活期存款)由战前一九三七年的二九六亿美元增至一九五○年六月的一、一○二亿美元,再增至一九五四年六月的一、二五四亿美元,计比战前增加三·二倍。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流通量也是迅速增加的,单以一九五四年下半年与一九五○年六月对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编的“国际金融统计”的资料,美洲十五个国家的通货流通量一般增加了百分之八十;亚、澳、非十五个国家,一般增加了百分之六十;欧洲十四个国家,一般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九,有的国家甚至增加了三倍。很显然,他们没有可能像我们一样达到现金收支平衡的。
他们的国际收支也不稳定。依照根据“马歇尔计划”而成立的所谓“欧洲经济合作机构”编的“对外贸易统计月报”的数字,参加这一机构的十六个国家中,有十五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在过去三年内几乎每年入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的统计,亚、澳、非十八个国家的黄金外汇储备,一九五四年六月比一九五○年底共减少了七亿多美元。我国的国际收支,自解放以来,始终是平衡的,恢复时期如此,建设时期还是如此。二
在通货膨胀、货币不稳定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贫困了。
通货膨胀的结果,货币工资的上涨赶不上物价的上涨,因此工人所得的实物工资无形中减少下去。不独这样,像美国政府,还用行政命令冻结工资,使实物工资更加低落。根据美国“劳工研究会”出版的“经济扎记”(一九五四年三月)记载,尽管美国工人的生产力在资本家的强迫劳动下,在一九五二年比一九三九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三,但工人的每周工资所能买到的东西反而少了百分之十一·五。这是因为生活费用增加了百分之一八五·五,而每周货币工资则只增加了百分之一五二·八。美国政府虽然极力掩饰这种情况,但这是无法完全掩饰的。例如一九五四年七月比一九五三年八月,美国政府劳工统计局的消费品物价指数没有变动,但它编的工资总额指数则下降了百分之十四。
美国资产阶级研究机构——加里福尼亚大学的海勒尔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曾给一个四口人的工人家庭(两个大人,两个小孩),编制一个为维持据说尚能过得去的生活的预算。例如家庭主妇只能每六年才换一件大衣;全家每周只能抽香烟七十支;每个月只能看廉价电影两次,等等。但这样的预算,按一九五三年九月的物价计算,每年要有五千四百零五美元才能应付。而根据联邦准备银行做的工资收入统计,则指出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九的家庭,没有这么大的收入,一半以上的家庭只能达到这个数字的百分之七十四。在这样不能维持生活的微薄收入中,据美国“劳工研究会”的计算,租税竟占了三分之一!难怪美国工人表示愤怒,指责政府说:“起初,政府用征税办法夺去了我们的最后一件衬衫,现在则进到扼住我们的咽喉,要我们把胃内的东西吐出来了。”
农民的遭遇也很坏。在通货膨胀时期,农民一面要以高价向大资本家买进农具、肥料和其他工业品,一面在大资本家的垄断下,不能不以低廉的价格把农产品出卖给他们,特别在经济危机时期更是如此。例如根据苏联科学院出版的“美国经济的军国主义化”一书(第二○三页)的分析,一九五三年,美国农民收入所能买进实物的数量比一九四七年低百分之三十四。另据塔斯社今年一月十八日报道,一九五四年美国粮农的收入比一九五三年低百分之十六·三,棉农则低百分之二十七以上。一九五四年八月比一九四八年一月,尽管面包价格涨了百分之二十三,小麦价格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二。美国政府企图用减产的办法来渡过农业危机,一九五四年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了百分之二十,棉花则减少了百分之十七以上。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并不比美国好些。例如一九五二年英国工人的实物工资,比战前低百分之二十;法国、意大利的,低一半以上。
至于垄断资本家们,由于控制了政府,不但能利用通货膨胀的作用来发财,而且通过国民经济军事化,直接利用政府的预算和银行的信贷来为自己服务。正是他们,取得大宗军事订单;也正是他们,取得补助、廉价的贷款,和税收上的减免。他们的利润是骇人听闻的。苏联专家帕里切夫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收入”一书(第一○四页)曾说:根据美国官方显然压低了的数字,战前(一九三六——一九四○)公司每年平均利润为六二亿美元;二次大战时(一九四一——一九四五)为二一五亿美元;“冷战”时期(一九四六——一九四九)为二八七亿美元;侵略朝鲜战争时期(一九五○——
一九五三)更增到四二三亿美元。一九五四年利润还可赶上上一年。三
美国的垄断资本家们,不满足于对国内劳动人民的剥削,因而还运用一切方法(包括货币手段)去奴役和掠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落后国家的人民。这也就是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货币紊乱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而以英美矛盾为主的美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也不能不在货币问题上日趋尖锐起来。
美国压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扩军。例如西欧参加大西洋集团的国家,直接军费支出由一九四九年的四八亿美元增加至一九五三年的一一六亿美元,计增加了百分之一四一。西欧国家是不堪忍受这么重的负担的。早在一九五一年,艾森豪威尔向美国国会报告时也不能不承认西欧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很低,即或拿出百分之五的收入来作为扩军费也不容易。但在美国的压迫下,实行备战的国家不能不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美国政府还强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可耻的“禁运”,降低原料品价格,并接受美国剩余物资。因而西欧国家今天还有巨大的贸易逆差,美元仍然缺乏。苏联瓦尔加院士在“国际生活”创刊号中明确地指出:“如果西欧的工业国家能够同大战前一样向社会主义世界市场的国家购买这些商品(即小麦、烟草、木材、玉蜀黍、大麦、石油——作者),那末它们每年差不多可以节省六亿美元。如果它们完全在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上购买这些商品,它们便不会再有什么‘美元荒’了。”美国一面“禁运”,一面就用“美援”推销过剩物资。在“马歇尔计划”最初实施的三年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共获得美国物资九十九亿美元,其中只有百分之十六是生产资料,而且其中的一部分又是特定供军事工业部门之用的。与此同时,美国垄断资本家还实行对原料的压价政策。例如东南亚和澳洲主要出口原料:橡胶、锡、羊毛、黄麻,在一九五二年以后的最低价比一九五一年初的最高价曾下落百分之七十左右。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政府也不能不起来抗拒,终于在一九五二年冬公开提出:“要贸易,不要美援”的口号了。
美国垄断资本家们,还直接破坏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最明显的是连续不断地打击英镑,其中又以一九四九年强迫英镑贬值,最为突出,这一次严重地伤害了英镑的国际威信。此外由于英镑区所产黄金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六十,而第二次大战后,美国又是最大的黄金入口者,为了不使英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以支持英镑的价值,美国政府,在历次英国提出提高金价的要求时,坚决拒绝。
美国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英国间,在货币问题上的斗争,仍在继续发展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