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处理剩余牲畜的好办法
辽宁省安东县第三区在建社扩社后,全区剩余了一千二百多头幼畜和老弱耕畜没法处理。农业合作社的领导骨干和社员都感到很为难。农业合作社的领导骨干根据社里的生产需要和经济条件认为不能收买或租用这批牲畜,社员们都认为人和土地都入了社,个人再饲养牲畜有很大困难。
中共安东县第三区区委及时注意了这个问题,经过召集各个农业合作社的领导骨干进行座谈和多次研究,对农民入社后剩余的幼畜和老弱耕畜提出了几个处理的办法:一、作价由社收买;二、仍归社员私有,由社统一放养,原主按耕畜头数负担放养工;三、现在折价作为社员向社的投资,不行息,长大后由社里出卖或者留用,超过原来折价的部分由社和原主协商分益;四、组织常年积肥组。
根据这些办法,全区各个农业合作社都结合生产规划,妥善地处理了社员剩余的幼畜和老弱耕畜。大河村和平农业合作社剩余了六十多头牲畜,采用私有伙喂的办法组织了两个牛群。别的一些社有的采用作价归社,有的组织了常年积肥组。这样剩余的幼畜和老弱耕畜都有了出路,社员们对这种处理办法都很满意。


第2版()
专栏:

老社应该带头卖余粮
广东省曲江县马坝乡鞍山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今年全年的售粮任务是六万五千斤。合作社本来计划在夏收后要完成全年售粮任务的百分之六十。但是,由于合作社内的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很多社员在夏收后要求多留口粮少卖余粮,有的社员甚至用退社的话来威胁合作社的干部。当时合作社的管理委员会也就迁就了这些社员的落后思想。结果,这个社每个人多留了一个月的口粮,仅仅完成了全年售粮任务的百分之四十二点四。
最近秋粮统购工作开始后,乡干部和其他几个老社的干部对于鞍山农业合作社对待售粮任务的错误思想进行了批评。和乐农业合作社主任就曾在一次会议上批评他们说:“你们社是老社,应该起带头作用,可是你们完成售粮任务却是全乡最差的一个社!”鞍山农业合作社的干部决心改变这种不光彩的情况。他们启发社员批判了只顾自己不顾国家的错误思想,并且带动社员踊跃卖余粮。现在全社已经卖余粮六万一千多斤,很快就可以完成全年售粮任务了。
在秋粮统购期间,各地农业合作社都应该检查一下社员售粮情况,教育社员积极交售余粮。合作社应该在完成售粮任务上走在单干农民的前头,而老社更应该走在新社和所有农民的前头。


第2版()
专栏:

数量要紧,质量也要紧
陕西省铜川矿区土木建筑一工区和王家河二号竖井土木建筑工程,从十一月份以来连续发生质量事故。十一月十五日,一工区预制混凝土门窗过梁,一次就坏了十四根;同一天,砌好还不到一天的贮水池也泡塌了。王家河二号竖井电绞车房的墙基垒好近两公尺高的块石的时候,发现绞车房的中心线定偏了,要扒掉墙基重做。一个星期后,刚做完返工工程不久,又发现电绞车基础也要返工加固。浪费材料不算,工期也拉长了。
为什么会接连发生这样的事故呢?
原来今年铜川矿区土木建筑工程到十月底只完成年计划的百分之六十二,眼看天气一天天冷起来了,领导上就产生了急于赶任务的思想,放松了管理工作,技术交底也疏忽了。像一工区预制混凝土梁的那些工人,都是临时从支架厂和普通工中抽调来的,工作很不熟练,领导上也没有详细向工人交代施工方法和操作规程,就把活做坏了。
今年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抓紧时间尽可能多地完成基本建设工作量,这是好的;但是这种好的意愿要建立在严密的技术组织工作的基础上。否则,就会像铜川矿区的土木建筑工程一样,产生单纯赶任务,忽视质量而造成不断的返工,最后反而把工期拉长的恶果。


第2版()
专栏:

消灭红铃虫
棉花红铃虫百分之八十是在棉籽中过冬,棉花集中的地点——收花站、轧花厂、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的棉花仓库也正是红铃虫过冬的地点。因此,集中力量在这些地方防治红铃虫,对于防止红铃虫对来年棉花的为害,有很大作用。
根据山西省农业厅的检查,今年山西省产棉区红铃虫为害程度虽比往年轻微,但是某些地区为害还是很严重。例如临汾县轧花厂的清花机下每一斤棉花碎屑中,就有一千一百多条红铃虫。按这个工厂今年的轧花数量推算起来,仅仅棉花碎屑中就有虫三亿一千万条;如果这些虫全部安全过冬,到明年就可繁殖到一百五十五亿条,等于临汾县每亩棉平均有红铃虫六千条。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临汾轧花厂全体职工最近发起了“消灭红铃虫清洁扫除运动日”,决心消灭红铃虫。最近解虞县组成了彻底防治红铃虫工作委员会,制定了防治计划,派出了工作组,赴各乡推动防治红铃虫的工作。曲沃县农场在籽棉入库前进行了翻晒,仓库也普遍喷射了药剂。目前正是消灭红铃虫的最好时期,各产棉区的领导机关、收花站、轧花厂、农场等应该抓紧时机,消灭红铃虫。


第2版()
专栏:

加速掌握新技术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厂长 王观潮
一个新工厂,从开始转入生产起,到生产水平达到设计要求为止,这一段时间叫做掌握新技术(也有人叫做掌握新生产)时期。这个时期越短越好。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在今年国庆节前夕,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了第一期掌握新技术计划。到九月底止,共制造成功了二百三十二种新产品;到十一月五日,提前五十六天完成了全年计划;为提前半年全面达到设计指标、逐步扩大量具刃具的品种和产量创造了条件。
第一期掌握新技术计划所以能够提前一个季度完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全面学习苏联,执行苏联专家建议,克服各种困难,特别是克服了学习新技术的困难。
我们工厂的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是在工厂快建成的时候才从兄弟厂调来的。设计规定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是四点五级,实际上只有二点九七级,而且许多特殊技术工种都没有。按设计规定,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有一百多人,实际只有十一人。以技术水平这样低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来掌握一个以苏联最新科学技术成就装备起来的现代化工厂,要开动精密、复杂、自动化半自动化的机床,要制造精密的优质的产品,其困难是可以想像的。铣刀车间有一台打印机,有经验的工长、高级熟练工人摆弄了很久,生产出来的产品一经打印就穿洞,打不出号码来。技术员、工程师也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最后是由苏联专家给调整好的。钻头车间车钻头外圆的半自动车床,主轴是反转的,而工人们以前都是操纵正转的,因此大家琢磨了一个多月还调整不好。结果也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才调整好的。
打印机和钻头半自动车床仅仅是许多特殊机床中最简单的两种,比它们更复杂、更精密的设备,如多轴自动车床、半自动的专用铣床以及空气调节系统中的一些装置等,都是经过苏联专家亲自操纵调整,历时好几个月,一些高级技工才学会使用。至于按照设计试制产品,困难就更多。头一批二十公厘直径的斜柄钻头,经过三、四个月的反复制造才初步试制成功。
这种情况要求我们必须动员全体职工和技术人员迅速提高技术,掌握技术。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着手编制了掌握新技术计划。它是全面训练和培养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力量、深入学习苏联先进设计,并且通过实践逐步掌握设计的计划;它也是全体职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设备效能,使生产全面达到苏联设计指标的行动纲领。因此,这个计划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保守了,就要延长全面掌握新技术的时间;冒进了,就会“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为了把计划订好,我们在数千种规格的产品里,挑出了二百三十二种在工艺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产品作为试验,由简到繁,有步骤地按严格的工艺规程进行试生产。只要这二百多种产品的技术都掌握了,二千多种规格的产品的技术也就可以掌握了。
有了切合实际的计划以后,还要在政治工作、技术工作、经济工作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计划按期或者提前实现。我厂在掌握新技术计划的过程中,主要是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是坚定明确地贯彻执行文明生产的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建设要求我们必须采用最新的技术成就,必须一切按照规章办事。什么是“规章”呢?这就是苏联设计的先进工艺规程。这些工艺规程是从苏联三十多年的科学技术和工具制造业的实际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技术文件,是在技术上最先进,在经济上最合理的产品加工方法。掌握工艺规程是掌握新技术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紧紧地抓住这一环节,坚持执行工艺规程,跟一切修配习惯作斗争。例如钻头车间半自动车床的车工,在老厂工作的时候,都习惯用卡钳去检查加工物的直径。用卡钳检查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新的工艺规程规定要用千分尺去量,但是,工人们嫌麻烦,在衣袋里都藏着一把小卡钳,随手拈来使用。又如仪具的定期检查制度,本来是为保证工人能够经常使用合乎标准的量具,从而保证每道工序的质量。但是,不仅工人不严格执行,某些车间的领导人员也不愿意严格执行。在开始生产的时候,不严格检验原材料质量、颠倒工序、错用设备和工具等现象是很普遍的。对此,我们除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外,还组织施工人员到车间去具体帮助工人,行政领导人员亲自进行检查,规定了修改工艺规程必须经过批准,这样才逐步克服了不按工艺规程办事的习气。在工卡具制造和新产品试制方面,也应该按照制造程序和质量标准进行,不能草率马虎。最初,我们曾对工卡具制造重视不够,某些冲模和卡具不经施工科、工具科及有关车间验收就入了库,结果等到使用时才发现不合用,造成极大的返工浪费,还影响了生产。我们规定工卡具的制造也要按设计规章办事以后,情况才逐渐好转。
其次,必须迅速把苏联的先进设计和苏联专家的技术经验统统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为此,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管理人员就必须虚心地、刻苦地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坚决执行苏联专家建议。在这方面,我们除选派了一些优秀的工长、技术人员直接跟随各种专业专家学习外,并且根据苏联专家的专长,分别组织了数十个专业训练班,由苏联专家亲自授课。参加训练班的,有领导工作人员,有一般工人,共四百多人。在掌握设计资料方面,我们组织了工厂主要负责人有计划有系统地学习,组织主要技术人员定期进行专门的技术研究。为了达到全面提高,我们还举办了各种训练班,先抽调各车间的工长、高级熟练工人学习,请专家授课,学好后,就让他们回车间教一般工人。今年以来,我们又根据上级行政领导机关的指示,在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厂范围内开展了一个学习技术的运动,使全体技术工人和大半的专业管理人员都受到不同形式的学习训练。最近,我们又举办了各种正规的业余文化技术进修班。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全厂技术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已提高半级以上,某些优秀的工人还有超级晋级的。过去没有的技术工种,现在全部成长起来了。
第三是改善技术供应工作。技术供应是进行生产的先决条件,没有精确的技术资料就无法进行生产准备。特别是在新厂掌握新技术时期,如何熟悉和掌握各种技术文件并且正确地贯彻执行更为重要。最初,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是不够好的,曾经造成了很多错误。如供应的原材料和工卡具不及时,质量低劣。从去年六月到今年三月的掌握新技术计划,大部分曾因为技术供应不及时而不能按期完成。一年来,由于我们加强了技术供应工作的计划性,尽力取得国内各钢厂协作,并且组织了各个生产车间自做工卡具,才逐步克服了工具材料供应的困难,基本保证了掌握新技术的需要。
我们工厂已经结束了掌握基本工艺技术的阶段;现在已经开始成批生产,为全面达到设计指标而努力。在过去一段工作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掌握新生产新技术,坚持文明生产,是一种新旧思想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领导工作人员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奖励先进,反对落后保守,跟一切修配作风作斗争。必须耐心地教育职工,用各种典型事例证明按工艺规程进行生产的好处,以及不按工艺规程进行生产给国家造成的危害。
在掌握新技术的整个过程中,试制新产品是中心环节,但是必须相适应地加强企业的计划管理和注意经济效果。不然,就不能把学到的技术很好地运用到大规模的生产中去,就会造成浪费。过去,我们对经济效果注意不够,计划管理和技术管理也大大落后于技术发展的需要。今后必须全面地提高技术、经济、管理三方面的工作。
全面学习苏联,执行苏联专家建议,发动广大职工开展以掌握新技术为中心的劳动竞赛,将是我们工厂争取提前半年达到苏联设计指标的主要环节。因此,我们将依靠党的领导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把劳动竞赛不断推向前进,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和合理的工资制度,以鼓励创造发明和提供合理化建议,推广先进经验。


第2版()
专栏:

我是怎样学会当大社主任的
梁祥胜
摆脱事务主义
我是广东省中山县群众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社主任。一九五四年秋季,我们社一下子由十六户扩大到一百三十多户,我过去领导小社的经验就不够用了。
这个大社刚投入生产的时候,工作可忙乱透啦,每天不管白天黑夜,总是一大班人围着我,简直把我搞得头昏眼花。
当时,我对自己的职责还不大明确,见一件就去做一件,甚至社员出工不齐,我也亲自逐户去找。做的多,想的少。自己忙得昏昏沉沉,辛辛苦苦,可是工作没有计划,越忙越乱。
于是我就想:究竟当社主任应该负担什么工作?要首先抓住哪一环?
过去一年当社主任的经验告诉我:必须首先抓住社的生产工作,使社能够有条理地进行生产,也就是说要抓好生产计划和劳动力的组织。于是,我就集中力量抓住这些主要问题,把其他各种事情交给其他干部分工负责。例如银钱收支交给会计、出纳去管;买艇、租艇由副主任负责搞;平日给每个社员派工等工作,也是预先跟队长、组长大体商量好,由他们去干。使自己从许多日常事务里摆脱出来。
不能单靠自己带头生产
我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首要职责是搞好生产,可是,怎样深入领导生产,这还是一个大问题。领导十六户小社的时候,我是亲自参加生产,以自己的带头作用来领导的。那时,我一边生产,一边就考虑了全社的工作安排。最多也不过是早一点收工,到各块田巡一巡。这样,生产上有什么问题,下一段应该做什么,人力怎样安排,也就心中有数了。我从这点经验出发,就以为只要自己亲自参加生产,事事带头,就能领导好生产。扩社以后的初期,我亲自参加了第一生产队第一组的生产,每天早些起床,叫社员出工。可是,这样带头,并不能带动全社一百多户三百多个社员。相反,埋头在一个生产小组干活的结果,却使自己对全社的情况一点都不了解。这样,就没办法有计划地安排工作。
这时,我开始体会到:深入田间生产应该是为了掌握情况、发现问题、领导生产,而不是单纯为了起带头作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就改变了在一个生产小组里埋头生产的方法,而采用“巡田”的工作方法。每天到各个耕作区巡一巡,看看各个队社员的生产情绪,找队长、社员谈谈话,了解情况。
有目的地深入田间
巡田的头几天,我发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是有不少队长、组长缺乏调拨指挥劳动力的办法,不懂得按工作需要划分临时作业小组。例如锹河泥,本来只要七个人就能干得很好。可是,有些队却把十四个人弄在一块传泥,第二队第二组甚至二十二个人都堆在一块,造成了很大的窝工浪费。我发现了这些情况,就找队长商量,划分了临时作业小组,效率提高了许多。
第二是有些社员工作贪多图快,不顾质量。在第一队第四组,我发现卢金海翻田的时候,翻了一行稻茬,却用泥盖住了另一行稻茬。我叫他们小组的社员来看,并且批评了卢金海,让他知道这样做会使生产受到损失。
第三是评分记工不合理。有些队(如第二队)干部较弱,评起分来没人发言,后来索性不评了,社员劳动情绪很低。于是我就告诉队长,应该怎样在组内找标准劳动力,互相比较评成数。
此外,还发现了出勤不齐等等问题。
我觉得,这样巡田是当一个大社主任了解情况和发现问题的好方法。每天到各个耕作区跑一趟,同各个队长在田头碰碰头,比之晚上开会听汇报好得多,有些问题能及时解决,干部也不致过分疲劳。而且自己亲自到各个耕作区跑一趟,各个队的出勤人数,生产情绪,效率快慢,质量好坏,全都一目了然。每次巡田发现的问题,我就在晚上同副主任和生产队长碰头的时候提出来,已经解决了的,要各队都引起注意;没有解决的,就同大家研究解决的办法。
这样巡田应该事先有目的,不是心中无数地到处逛。所谓有目的,是指两件事。一是什么时候着重了解什么东西,要心中有数。例如临近插秧的时候,我就着重抓各队各组的插秧计划(什么时候开始插,先插哪里后插哪里,人力是否赶得及等)。插秧开始以后,就着重看各队人力分工、排工是否适当。其后,就着重抓插秧当中怎样搞好按件记工。二是什么时候应该着重到那个耕作区,也要心中有数。我平时是专门到困难多、问题多的生产队了解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经常掌握数字
要把一个一百多户的大社的生产安排好,单靠感想,想到什么干什么,是不成的。必须要掌握数字。例如,每天出勤人数多少?干了多少活?效率如何?生产进度怎样?能够经常掌握这些数字,就能发现很多问题。
今春备耕工作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不懂得这一点,曾经吃过苦头。那时,我连全社户口、人口、劳动力的确实数字都不知道,每天有多少人出工更加不知道。
后来,我们把各生产队的户口、人口、劳动力统计好;每天晚上,统计一下各队出勤人数,出勤少的就查查是什么原因。这样,我们逐渐注意了掌握数字,从掌握数字中解决了很多问题。例如绞泥,起先效率很低,后来每天分别进行统计,就发现吴连深小组负责的那只绞泥艇一天能绞四百八十多艇,别的艇只能绞三百艇。为什么会相差这么大呢?原来其他的绞泥艇每天迟出工,早收工,人又没有搭配好,不大合得来。发现了这些情况,我们就立即向大家介绍吴连深小组的做法,提高了各绞艇的工作效率。
帮助干部学会做领导工作
要领导好大社,当然不能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要靠全社干部共同把责任担当起来。
在初投入生产的时期,由于大家都缺乏经验,工作往往搞不好。例如副主任梁齐安,本来分工的时候决定由他专责领导撑泥工作,可是他不懂得应该怎样领导。一次,有些社员不出工,他也不去研究是什么原因,却自己亲自去顶替撑泥的,结果工作也没搞好。
碰到这些情况,我就把自己的领导经验告诉大家。我对梁齐安说:你一个人拼命干,比不上发动全体社员动一动手;当干部的不能单靠一股劲,要多想办法。平时,我同各个社务委员、队长碰头的时候,都首先问他们:“这几天应该抓紧什么问题?”或者是:“你说,当保管委员要干些什么?”这样来启发大家多动脑筋,多想办法。
培养干部,不仅仅要提高他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提高思想。有些干部还不懂得自己工作的意义,碰到困难的时候会情绪低落,这就要好好鼓励他们。例如,第五队比较难领导,队长就失去信心,不想当队长。我对他说:几十户人的米缸放在你的肩头上面,社外许多农民都看着我们这个社,你怎么能中途撒手不管?接着,又跟他一起研究领导方法,坚定他的工作信心。
经过近一年来的工作,改进了领导方法,现在,我们社的工作已经比较以前有计划、有秩序得多了。


第2版()
专栏:

先进经验和先进生产者
刀具的电火花强化
汪张镇 董兴茂
刀具的电火花强化,就是在切削刀具刃口上涂上一层硬质合金,使刀具使用寿命延长,减少磨刀、装刀的辅助时间,提高切削效率。这对提高机械制造的加工效率、节约刀具、降低成本都具有重要意义。电火花强化的用途很广,可用于车刀、铣刀、钻头、铰刀等等工具,还可用于冲模、锯条等方面。
现在,上海机床厂、上海电机厂等二十五个工厂都学习和推广了这一经验,并且获得了很大成绩。如上海电机厂在车刀、割刀、铣刀、刨刀等刀具上推广后,刀具使用寿命提高一倍到三倍,铣切汽轮发电机转子的时候,效率提高了十二倍。这个厂已决定再增加设备,在车间全部刀具上推广电火花强化先进经验。国营上海第二纺织机械厂已在二十八台机床上推广,使用的面很广,有车刀、刨刀、铣刀、钻头、滚刀、搪刀、样板刀、铰刀、冲模等,占生钢刀具百分之七十以上,结果提高刀具使用寿命一倍到五倍。他们还把已经报废的铰刀强化后继续使用。上海柴油机厂油泵车间铰油泵外壳的时候,提高效率三倍,解决了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第2版()
专栏:

女工齐剑芳的先进摆梭法
国营郑州第一棉纺织厂织布车间正在推广摆梭女工、青年团员齐剑芳创造的摆梭法。全车间一百一十多个摆梭工人,用这种先进方法操作,一年可以为国家节约二千五百二十磅棉纱。
齐剑芳在摆梭的时候,她用双手操作,使每个纱管必须留在外边的一段纱尾尽量缩短,不再多溜出来。同时她还用长纱尾压短纱尾的办法,使每根纱尾比原来最短的还要短两三寸。她改进了巡回路线和换梭的方法,她每巡回一趟由三十分钟缩短到十八分钟,废纱量也比一般工人少二分之一以上。
齐剑芳是个十九岁的小学毕业生,去年五月才进厂当摆梭工。她经常注意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每一个操作方法。(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为了能用上拖拉机
本报记者 商恺
山西省解虞县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计划,到十一月十日便超额完成了,入社农户达到了全县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七。不过,这时候一部分社外农民还在那里犹疑不决。有些富裕中农表示:看上一年再说吧!看来全县的合作社发展阶段就要结束了,县的领导上也认为今年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计划已经超额完成,可以全力转向整顿和巩固的阶段了。
可是,事情出乎领导人员的意料之外。
十一月中旬,县委根据省委的指示和本县具体情况,拟定了全县以农业合作化为中心的全面规划。依照这个规划,到明年春耕以前,全县的农业机器站将增加到两个,机耕地面积将由现在的三万五千亩扩大到三十万亩。到一九五七年春耕前,机耕地面积将扩大到六十万亩,那时将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崭新的拖拉机群,很快就要大量出现在解虞县肥沃广阔的原野上了。
县委公布了这个规划,并且在群众中展开了普遍的宣传。于是消息像闪电一样,立刻传遍了解虞县的每一个角落,震荡每一个人的心。刚刚平静下来的农村,又沸腾了起来。未入社的贫农和下中农,欢欣鼓舞,纷纷申请入社。他们说:今年再不入社,就要落到社会主义后边了。大部分富裕中农,也迅速地急切地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例如黄旗营的富裕中农周富法和周俊德,本来已经拿定了主意“再等一年”;但是当听到拖拉机就要到来的时候,他们改变了主意,他们说:没想到社会主义来得这样快,后年就要机械化了,再不入社,还等什么?于是他们几次地找社的领导骨干申请入社。不仅如此,过去合作化运动发展缓慢的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堆台岭的群众今年原不打算建社了,但是听到全县农业机械化的规划消息以后,都说:不要看我们是小山村,走社会主义道路可不落后。这个三十八户的小村庄,当天夜里就有三十四户农民报名建社。
解虞县合作化的高潮,就这样又以新的规模出现了。解虞县委立即作了决定:继续扩大农业合作社,完全满足群众的入社要求。从十一月十五日到二十日,仅仅五天的时间里,全县新报名入社的农户,就有三千四百三十二户。其中富裕中农,占这次入社农户的百分之三十左右。这是一个新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入社农户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七。


第2版()
专栏:

在合作化高潮中的农村
一家出了三个模范
我们“红旗”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辽宁省辽中县)第一社最近开会评选劳动模范的时候,陈兆安一家就出了三个模范。
土地改革以后,他家分了二十多亩地;可是没有牲口,只好同有牲口户换工,爷儿俩给人家做四五天工,人家才给他们用一天牲口。他父亲陈广海常纳闷:自己有了房子、地,起早贪黑干了好几年,怎么还是紧巴巴的?也许咱是穷命,永不能好了?
村里有了农业合作社,他们就加入了。不论怎么不好干的活,陈兆安都争着干,把别人也带动起来了。陈广海负责给社里喂牲口,他常说:“我活了五十多岁也没养活过自己的牲口,总是给别人喂牲口,这回喂的是自己的了!”也干得很起劲。他们分的红比谁家都多,把老债还清了,过上好日子了。他们把社看得比自己的家还重要。
今年我们的社扩大到了一百七十三户。陈兆安当了生产队长。春耕结束后评选模范,他爷儿俩都被评为一等劳动模范,带上了大红花。陈兆安的妹妹陈桂春的劲头也被父亲和哥哥鼓起来了,在夏锄中间也干得很好。秋天社里评选劳动模范的时候,他们一家真的评上了三个模范;陈广海节约了大量的饲料还把牲口喂得很肥壮,还当上了特等模范。全体社员都要向他们学习,生产劲头都更高了。
(胡玉玺)
一个小姑娘养三百只鸡
在山东省昆仑县丛林密布的半山腰里,有个曲家庵,是个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村子里组织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有力量发展多种经济了。他们有一项生产计划是养鸡。
社里买来了将近三百只小鸡。谁负责喂养呢?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邵茂兰勇敢地担当起来了这个任务。她说:只要对全社有好处,只要是为了社会主义,干什么都好!
她怕刚买的小鸡受凉得病,白天一筐一筐地把小鸡搬到院子里晒太阳,晚上还给小鸡烧好暖炕。她每天都把喂鸡的米先放在清水里浸浸,捞出来蒸熟再给小鸡吃。她还研究出了喂鸡的合适的次数和时间。每天鸡离开窝以后,她就扫净鸡窝;晚上鸡进窝以后,她就扫净院子。她找到一本叫做“谈谈养鸡”的书,找社里的会计念给她听。她听说蛤肉、小虾是喂鸡的好饲料,每天等小鸡上窝以后,就跑到三里以外的小河边去捞蛤和小虾。几百只鸡都喂得又肥又壮。
几百只鸡都让她养熟了。她轻轻一吹哨子,那些鸡就飞着跑着扑到她跟前集合。社员们都高兴地伸出大拇指夸奖她:茂兰真是个喂鸡的能手!
(朱瑞卿)
新山歌代替了老山歌
“山里佬,真苦恼;火炉当棉袄,松明当灯照,苦菜吃到老。”这是浙江省建德县罗村乡过去流传的一支山歌。
过去,他们年年上山开荒,开出来耕不了几年泥土就被雨水冲刷走了。一年年过去,荒山越垦越少,耕地越来越小。有两户农民觉得没指望,已经搬到外县去了。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政府派工作人员帮他们做了生产规划,定出来了育林、轮垦的计划。估计一九五六年总产值可以达到二十二万多元,到一九六七年,能增加到五十二万多元。
农民看到了山里有宝。可是,不进一步发展合作社,就没力量取宝。成批成批的人要求办社,住在小山头上的五户也一次又一次地到乡人民委员会要求派人帮助他们办社。
社员和正在办社的农民,白天成群地在山岗上忙,晚上又在村子里忙——忙着办社,忙着全面开发他们的宝山。
老山歌不再唱了。新山歌唱起来了:“办社好,办社好,穿上新棉袄,山上百样草,样样变成宝!”
(陈顺华)
“合作社是桂花糖”
“我父亲母亲今年都有六十多岁了,都很精细,一生过日子总是‘抱着算盘睡觉’。
“去年秋天,我们村里人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我听说合作化的好处,就报名参加了。谁知道,我父亲母亲一听到这消息,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今天这里打听,明天那里问长问短。后来,他们知道了社里的分红办法,我母亲半夜起来点了个小菜油灯,到厨房烧了壶开水提到床前边,我父亲翻起身找了个算盘,两个人坐在床边算起账来了。算来算去,恐怕划不来。可是,又怕不入社旁人另眼看待。母亲最后说:进去混年把再说,真不好,再各人打各人的主意。
“入了社,他俩在社里能做些轻杂活,进些工分;我虽然年纪轻,别人带着也能做些正活。到今年秋收分配的时候,分了五千斤谷子,比往年增加收入七十多元。
“我父亲说:这个账可算清白了!我母亲也高兴地说:共产党,是亲娘,合作社是桂花糖,有人闻到这味道,不尝也要尝!”
(湖北省黄冈县陶店乡东晓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严佑福的谈话,邵季良记)
“年轻了一截子”
“过去愁吃愁穿的时候,我同娃他爹常吵嘴。他啥事情不顺心,在外头受了债主的气,回了家就在我和娃儿跟前出气。那时候,我也能体谅他的苦处,知道他的心事,遇到他生气就尽量忍让;可是,有时忍不住了顶他几句,就吵起架来。现在呢?入了社,事事称心如意,一天都是高兴,谁还愿意吵嘴呢?谁还有那些闲心去闹别扭呢?见了面不笑不说话,好像年轻了一截子。过去没啥吃,经常为娃多心里熬煎,也顾不上疼爱他们。现在呢?大娃正顺、二女蜜兰上学了,不给穿个花衣服,还过意不去呢!我对娃说:不是解放,不是入社,别说穿球鞋上学,恐怕早就给人扛活去了!过去,我大女子从婆家来看我们,来一回总要哭一回,看我们日子太难过,放心不下。现在,她来一回高兴一回。
“社里丰收了,我家的收入就增加了。冷了穿棉衣,热了穿单衣,不冷不热穿夹衣、绒衣,下雨穿胶鞋,做活回来热水瓶里有现成的热水,每天晚上不听听社里的收音机里的广播就不愿意睡觉。这就是我们今天过的日子。过去年年不够吃,现在有了余粮卖。我和娃他爹把卖给国家的三百斤余粮,细筛细簸了好几遍。送粮那天,我还亲自看着粮车走的看不见了才回家去。
“我们怎么能不在社里好好干活,把我们的社办得更好呢?”
(陕西渭南双王村女社员陈润真的谈话,俊祥记)


第2版()
专栏:

成都市肥料公司颗粒肥料场的工人们积极生产肥料,支援农业合作化运动。
刘全玉摄(四川农民报社稿)


第2版()
专栏:

四川省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的工人们积极生产药品供应农民保养牲畜。这是工作人员在过滤药品。 刘全玉摄(四川农民报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