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这是“小事情”吗
陈昭
粮食“三定”到户工作已经结束,但是登记粮食“定产”“定购”“定销”数字的册籍还是一团混乱——这是湖北省宜昌专区各县最近检查粮食“三定”的技术工作中所发现的普遍现象。远安县马家乡担任粮食“三定”统计工作的张长耀,把他应留的七百五十斤口粮改为九百五十斤,把他的一个亲戚应买的供应粮三百五十三斤改为五百二十一斤。该县安乐乡有一个富农担任编制册籍的工作,他想尽办法,拉拢落后农民,隐瞒产量,涂改数字,破坏粮食“三定”到户的工作。
宜昌专区各县目前正在采取具体措施,整顿粮食“三定”的统计和册籍编制工作。宜都县八个区清洗了五名混进来的伪保长等坏分子。当阳县河溶区十八个乡训练了三百七十名统计人员,加强编制册籍的工作。远安县从县级机关中抽调五十五名工作人员,组成辅导组,分赴各区对册籍工作人员进行具体辅导。许多县还组成检查组,到各乡进行巡回检查。这些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
粮食“三定”册籍和统计工作混乱的现象,绝不只是宜昌专区特有的问题;在大多数粮食“三定”工作已经结束和即将结束的地区,都存在着这个问题。有些工作人员认为,把粮食“三定”数字合理地确定到户就完事了,于是放松了对于这些必要的技术工作的领导。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如果对于册籍编制工作这样的“小事情”不加注意,那末,他们辛辛苦苦地调查研究、反复核算和发动群众民主评议而确定的“三定”数字,最后到了册籍工作人员的手里,就可能变成一堆糊涂账,甚至破坏了粮食“三定”工作的成果。过去两年的粮食统购统销工作中,所以发生了某些购销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原因之一,不正是国家粮食机关没有来得及掌握各地粮食生产、收购、供应、消费的基本情况吗?现在,我们已有可能在粮食“三定”的基础上整理出一套关于粮食生产、收购、供应、消费情况的统计资料。这些资料是今后做好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依据。有了它,今后的粮食工作就可以避免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但是如果这些统计资料是不准确的,是经过篡改的,那就势必重复造成农村粮食统购统销的混乱现象,引起农民群众的不满。这样,也就谈不到粮食工作的制度化了。
现在,不少地区还正在进行粮食“三定”到户的工作,这类地区的党委和政府应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三定”的统计和编制册籍的工作。那些已经完成粮食“三定”工作的地区,也应该对粮食“三定”册籍和数字资料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整顿。


第2版()
专栏:

关键在于加强对新产品试制的领导
本报记者 陆灏
新产品试制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已经日益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但是,目前这个环节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到九月底为止,根据辽宁省统计局统计的四十六个工厂的材料:全部完成新产品试制计划的只有二十一个工厂;没有完成试制计划的有二十五个工厂,其中有四个工厂的试制计划全部落空。辽宁省十九个最重要的机电企业,一九五五年一至三季度累计计划试制新产品二百六十种,到九月底,只完成了一百八十五种。其中五个担负重点工程试制新产品任务的重型机器厂,没有一个单位完成试制计划,到九月底止,仅完成累计计划的一半,还有三分之一的新产品,根本没有出成品。
试制新产品的计划不能如期完成,这就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进行。有很多重点工程因为新的设备没按时来到,工程建设和工厂的生产只好延迟进行。有的新产品是几个工厂分工协作进行的,因为其中一个工厂不能完成试制新产品的计划,其他工厂也只好停工待料。仅大连起重机器厂、大连工矿车辆厂、沈阳高压开关厂等三个单位,因为新品种的计划没有完成,就使鞍山钢铁公司、第一汽车制造厂等三十一个单位的生产建设不能如期进行。一个工厂的试制新产品的计划执行得不好,它不但影响别的很多部门不能正常地工作,也严重地影响本身的建设,如鞍山钢铁公司第三季度对大连工矿车辆厂供应的优质钢板,因为质量低,使大连工矿车辆厂为鞍钢试制的混铁炉中途返工,试制计划落空,鞍山钢铁公司也就不能按计划得到新设备。
为什么试制新产品的工作进行得不好?
这是因为我们有些工厂的领导者只喜欢老产品,不大喜欢新产品。他们所以留恋老产品,对于新产品缺乏热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生产老产品,安安稳稳,顺顺当当,不需要承担什么风险,生产任务就能完成;而试制新产品呢,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很伤脑筋,弄不好,生产任务就受影响。这样的人,即使勉强接受了新产品的试制工作,也只愿意做简单的,容易做的,不愿意做复杂的,不容易做的;愿意做产值大的,不大愿意做产值小的;愿意做成批的、数量多的,不愿意做小批的,更不愿意做一件两件的。其结果常常是国家迫切需要的做得很少;而国家暂时不大迫切需要的,却做了很多。沈阳变压器厂曾经在眼看完不成总产值计划的时候,把比较难制造的新产品特殊变压器放下,而一味多生产别的旧产品。有些工厂的领导者没有想到:如果我们的工厂年年只能生产些老产品,而不能根据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生产新产品,那末,就很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他们不懂得试制新产品,对工厂,对工厂的领导者本身,都是一个严厉的考验。试制的新产品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快,试制的新产品少,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就慢。
有些工厂的领导者,对于从旧中国的机器修配工作转变到今天复杂的制造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缺乏充分的准备,对于改造旧的思想、旧的技术、旧的管理方法的复杂性艰苦性认识不足,因而使新产品的试制工作碰上了很大的困难。在旧中国,修配工作的质量是凭眼睛看和耳朵听的。经验是有的,但是有很多是不科学的。锉一锉、敲一敲,看起来,好像什么机器都会摆弄,实际上仅仅是修理得能转动罢了。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跟修配工作打过几十年的交道,现在一旦转变,各方面都缺乏准备,因而就把机器修配工作的一套落后的手工业式的办法带到技术条件要求很高的机器制造工作方面来了。他们对待新产品的试制工作,不是采取兢兢业业的态度,不是采取按步就班规规矩矩的态度,而是不会走路,就想快跑,草草率率地凭着经验试制新产品。他们在试制新产品的工作中,往往不是顺序前进,图纸还没有准备好,就搞工艺;工艺没有搞好,就搞工具制造;工具制造没有搞好,就性急地试制;试制没有成功,就大批制造。结果是废品泛滥。沈阳第二机床厂就曾经走过这样的弯路,从一九五二年开始直到一九五四年的六月以前,生产的新产品几乎全部是不合规格的。我们有的工厂领导人员碰到这种情形,不是采取积极的革命的精神,而是拖泥带水,随波逐流。他们不是积极地参与领导新产品的试制工作,而是采取了一种盲目的迁就的办法。结果苏联的图纸随便被修改了,苏联供应的极其贵重的工作母机被损坏了,质量不合格的新产品也出厂了。出厂的成品,用户说有问题,而他们则说:“用户不会使用新机器”。用这样的态度来试制新产品,怎能把工作做好呢?
有些工厂的领导者,由于几年来试制和生产一些新产品,就以为“试制新产品,不过如此而已”。他们对于技术条件要求一步高于一步的新产品试制工作产生了一种盲目自负的情绪。他们对于极其艰苦和复杂的新产品试制工作抱着一种“轻敌”的态度。因而在工作顺利的时候,就沾沾自喜;当工作一碰上困难,就急躁起来。大连工矿车辆厂的领导工作人员,在试制五十吨敞车的时候,觉得更为复杂的特殊车辆都制造成功了,这还会有什么问题?可是,实际上这批任务拖期很久也没有完成。沈阳农业机械厂的领导工作人员,在开始试制苏式二十四行播种机的时候,也觉得比这更精密的产品也做过了,这是粗活,敲敲打打就成,不算什么。他们不按照试制顺序办事,一开始就小批生产,到了装配的时候,不得不全部返工,从去年到今年九月,始终没有完成国家试制新产品的任务。毫无疑问,我们试制新产品的成绩是显著的。旧中国从来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机器,今天都在我们手里做出来了。过去一直依靠国外进口的机器,现在有的自己可以制造了,有的还可以出口。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还是非常少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机器制造工业的任务也愈来愈艰巨了,我们将在苏联的帮助下,全部学会制造世界上第一流的机器。我们只不过是万里长征中刚走完第一步,决不能一开始就沾上自满情绪,这会耽误我们伟大的事业的。
还有些工厂的领导者没有信心,他们说:试制新产品的任务虽然很光荣;但是我们技术力量有限,还做不成。当然,应该承认目前我国的技术力量是薄弱的,是不足的;但是这决不是说我们只好坐下来等待,等到技术力量差不多的时候再动手。只有通过新产品的试制,才能不断壮大技术力量,更快地改变技术力量薄弱的状况。这里最需要认真地向苏联学习。事实证明,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认真地进行了学习,我们是可以赶得上的。沈阳第二机床厂就是这样。这个厂在试制新产品的问题上虽然跌过大斛斗,但是自去年秋季以来,他们把试制新产品的工作作为全厂一件大事,动员和教育全体职工虚心积极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这样,情况就大为改变,最近有一种有四千个零件、每个零件从几道到几十道工序的异常复杂的苏式精密镗床,已经制造成功了。由此可见,技术力量不足固然是一个困难,但是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向苏联学习,困难还是可以克服的。
造成新产品试制工作的困难原因当然是很多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某些工厂领导人员的思想没有迎头赶上国家工业化提出来的迫切的任务。为了加速国家工业化,为了使我国的机器制造工业能够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加强对试制新产品的思想领导,已经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任务。


第2版()
专栏:

黄花岭的今昔
栋之
秋天,山东省徂阳县徂徕山前的黄花岭乡,显得十分美丽。村庄周围的山上,长着稠密的小树;牧场上群羊在吃草;农田里,合作社的肥牛拖着双轮双铧犁在翻耕秋田。人们都说:在这个山村里,人翻身,田翻身,荒山也开始翻身了。
从前的黄花岭乡,可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寇和蒋匪军的蹂躏破坏,这一带的山林砍光了,牛羊杀光了,田园荒芜了。每逢雨季到来,山洪像瀑布一样,由童山秃岭上倾泻下来,冲毁了农田,卷走了庄稼。一九四七年就有四十多亩农田变成了河道。当时全乡有三百一十四户常年讨饭,有些农民逃荒到他乡去了。
解放后,党和政府号召山区人民大力封山造林,保持水土,黄花岭乡首先响应了这一号召。一九四九年冬,中共乡支部领导四十三户成立了封山造林合作社。当时有的社员说:封山是好事,就是困难太多,没法封。有的社员说:封公山造公林,将来没有自己的份。支部反复地向大家进行了教育,说明劳动人民集体经营起来的山林,一定会受到政府的保护。这一年,他们采取了半封山半护山的办法。全乡有一万多亩荒山,先封一半,其余一半只准大家上山割草,不许刨草根。当年封的山草木丰茂,未封的山还是光秃秃的,形成了显著的对比,这给了社员很大的教育。一九五一年春,又有二十三户农民要求入社。一九五三年,全乡成立了五个农林合作社,一九五五年,原有的五个老社扩大了,又有两个新社建立起来。全乡入社的有四百六十二户,占全乡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五。
五年来,全乡依靠合作社共造林五千二百五十亩,培育了各种林木一百二十多万株,其中干果、水果就有二十三万五千株。一九五○年栽培的桃杏,今年春天有一万六千株开始结果,全乡收入果品两万七千九百斤,换了近两万斤粮食。
由于合作社认真地执行了封山育林的规则,深山陡涧中,到处杂草丛生。今冬收割的牧草和烧柴有九十七万多斤,全部解决了牧草和燃料缺乏的问题。由于封山造林、涵养水源的结果,在一九五三年干涸了十多年的小河恢复了水流。今年春天利用河水灌溉的三百五十多亩农田,现在都获得了丰收,全乡每亩平均产量达到一百七十一斤,比一九四九年提高了九十一斤。现在,全乡有牛三百一十六头,比一九四九年增加了二百九十一头;有猪四百五十口,比一九四九年增加四百四十二口;过去一只羊没有,现在有了肥大的绵羊二百只。
过去许多农民年年吃政府的救济粮,今年全乡还卖了两万多斤余粮给国家。一九五二年以来,全乡盖了新屋三百七十多间。在四处小学里,二百七十名儿童在学习。黄花岭乡的贫困面貌,一去不复返了。


第2版()
专栏:先进经验和先进生产者

超额完成计划的掘进组
刘景文
今年国庆节前夕,龙烟铁矿白拴宝掘进小组以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量。
白拴宝小组刚刚成立的时候,矿山的五十五大斜井正开始开凿,领导上就把这一任务交给了他们。当时五十五大斜井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井内顶上的水和井壁上的水不停地流着,很陡的斜坡滑得连人都站不住。工人们用筐来运碴,用水桶来排水;每人每班背出一千五百斤石碴,或挑出几百桶水。
在掘进中,斜井掘进面遇到一个大断层,需要一面掘进,一面支柱。因为顶板是页岩,随打随落。结果支柱被压倒了不少,掘进进展缓慢。经过大家苦心研究,把工作面切成个长陡坡,才绕过了断层,找到了矿层。
接着,他们又去开凿二十五号石巷。这个石巷将成为西采矿部两个坑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主要出矿道。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时期曾经开凿过的旧石巷,落顶已经高达数丈。一天,白拴宝小组工人们刚掘进到二十多公尺的地方,顶板就塌落了,大石块乒乓地向下落。白拴宝下了班,连饭都不顾吃,就去和另一个平巷的老支柱工研究,最后想出了个“穿梁护顶”的办法,使工作面摆脱了落石头的威胁。后来,在巷道里又碰上了打不进眼的石英石,他们就学习苏联先进的龟裂爆破和使用多台风钻的经验以及马万水等的先进掘进经验,创造了掘进石英岩月进五十五公尺的全矿新纪录,按时完成了开凿二十五号石巷的任务。
探矿的任务一年比一年增多,可是掘进总赶不上探矿。要想加快掘进进度,必须把槽子拉深。要想把槽子拉深,必须改进拉槽方法。全组不断地召开“诸葛亮会”,终于研究出了一种新的拉槽方法,用这种方法,一炮就打进了一点一公尺,比马万水小组的先进经验当时已达到的水平多进了三十公分。一九五四年一年中,白拴宝小组就完成了相当一年零七个月的掘进量。龙烟铁矿总厂总结了他们创造的拉槽方法,并且在全矿推广,扭转了全矿掘进赶不上采矿需要的局面。
几年来,白拴宝小组就是以这样克服困难、艰苦奋斗和积极改进技术的精神,打通了七个较大的斜井和平巷,穿通了数千公尺坚硬的岩石。从一九五三年初到今年九月二十五日,全组用二年八个月的时间,胜利完成了四年的工作量。
现在,他们又参加了全矿最大的建设工程——开凿平峒。全组工人又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争取在明年“七一”以前,超额完成一九五七年全年工作量。


第2版()
专栏: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充分发挥老社的带头示范作用
骆子程 张俭达
黑龙江省宁安县新兴村经过最近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大发展,入社农户由原来占全村总户数百分之二十九上升到百分之七十,已经成为基本合作化村了。新兴村在合作化运动中能够取得这样重大的成就,其原因之一,就是充分发挥了老社在合作化运动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总结老社生产成绩,启发群众入社要求
新兴村原有红星、合心两个社。这两个社一年来没有总结过工作。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和社员群众对社能不能增产、社员能不能增加收入有怀疑。有些社员见到社里受了些灾,心想“白忙碌一年了,这回算糟了”,生产不大积极。社员苏惠清甚至以娶媳妇为借口,从社里牵出两条牛。社外一些农民也说:合作社闷着干了一年,连个准底也摸不上。还有的说:别听合作社瞎吹牛,去了眼皮底下几块好庄稼,不见得比互助组强。为了消除党员干部和社员群众的怀疑,党支部首先帮助老社召开了社员大会,系统地说明了一年来办社的成绩和缺点;然后由老社派出两个宣传队,向社外农民宣传合作社的优越性。同时在互助组中,采取“五比一评”(比生产、比打粮、比收入、比公共财产、比集体力量,评社的缺点)的方法,让群众了解合作社的优越性,提出对合作社的意见。经过总结,可以看出:红星社粮食每垧产一千六百斤,比全村最好的互助组每垧地的产量高出二百七十斤,比一般互助组高出四百一十斤。合心社虽然受些灾,每垧产量也达到一千五百二十斤,比最好的互助组高出一百五十二斤,比一般互助组高出三百二十斤。两个社副业收入八千多元。盖了仓库、马棚,新添了十八件新式农具,扩大了公共财产。同时,还从经济上、技术上援助了互助组。这些生动的事例,使群众受到很大教育,消除了疑虑。贫农李忠云说:“这一比合作社优越性真不少啊,我三个也赶不上一个社员收入多,知道有这些好处,我早就入社了。”群众对合作社账乱、马瘦、评工老八分和管理委员会不民主、不团结也提出了善意的批评。这对改进合作社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党员、干部和社员办好社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强了,群众办社积极性也逐渐高涨起来。
老社进行合理分配,向社外各阶层农民交底
虽然合作社的优越性已经被广大农民所公认,但是,有些人根据自身的处境,也还有不同的顾虑。人口多、劳力差、以及老弱残疾的贫农,认为合作社好是好,可是自己劳力差,怕分得少。经济力量较强的上中农,也担心收入不能比入社前多。就是社员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分多少,心里没有底。支部为了解除农民这些顾虑,领导两个老社制定了今年生产分配方案,进行合理分配,向社外各阶层农民交底。两个社计算分配的结果是:各阶层社员都比入社前一年程度不同地增加了收入。两社贫农二十二户,比入社前一年平均增加收入百分之三十一。贫农尹德江,是个独身户,六十九岁,参加社以前,种一垧一亩地,年年吃不饱,穿不暖,靠政府救济;今年入了社,收入比入社前一年增加一倍。新老下中农二十二户,比入社前一年平均增加收入百分之二十七。五户新、老上中农,比入社前增加收入百分之十三。两个社各阶层社员的收入,显然超过本村经济条件较好的孟照海互助组。如社员陈凤良是个贫农,一个劳力、没有马、一垧五亩地,今年分得三千九百五十一斤粮,和他条件相同的组员李万才(地多二亩),今年收入二千四百三十斤粮,比陈凤良少收一千五百二十一斤粮食。社员陈万连,是新下中农,一个劳力,一匹马,二垧三亩地,今年纯收入四千四百六十五斤粮,和他相仿的组员李连庆(地多四亩),今年净收入三千二百二十斤粮,比陈万连少收一千二百四十五斤粮食。社员张世华,是个上中农、一个劳力,两匹马,两垧地,今年分得六千一百九十斤粮,和他相仿的组员张凤瑞(地多三垧)今年收入五千二百斤粮;比张世华少收九百九十斤粮食。这些典型人物把自己的收入账向全村群众介绍以后,各阶层农民纷纷算开了自己的收入账。贫农张志超,是个单身汉,劳力弱,眼色不好,今年种两亩甘薯,铲掉了一半苗,收入不多。他对照社员尹德江算了自己入社后的收入账说:“这回心里亮堂了。”他积极报名入社。新下中农谢永信,也积极要求参加合作社。上中农杨连清,两个劳力,三匹马,一台车,五垧地,原怕入社收入少,这次见到和他条件相同的社员增加了收入,心里也有底了,表示愿意参加合作社。
解决老社的互利问题,给新社作出榜样
社外农民有了入社要求以后,都在关心互利问题的处理;而老社某些互利问题处理不当,也给社外群众增添了入社顾虑。部分老弱残疾的贫困农民,怕投资多缴不起,怕义务工摊得多,分红少。有些单身汉怕入了社吃饭问题不好解决。中农反映:老社是好马背次马,好地背次地,新农具白使,粪肥白用,合作不讲两利。为了调整两个老社的互利关系,并且给即将建立的新社作出榜样,在分配前,支部帮助两个老社召开了社员大会,吸收互助组骨干参加,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中若干经济问题的处理暂行办法(草稿)和本社具体情况,讨论和处理了社内的互利问题。原来两个老社好马租额偏低,次马租额偏高。调整结果,提高了两匹好马租额,适当降低六匹马和六条牛租额。两个社的土地报酬原按出公粮所评的地级付酬,没有参照常年实际产量来评定,报酬较低。经过调整,土地报酬做到了基本上合理。对农具白使、粪肥白用的偏向作了纠正。其他草料、籽种等投资问题和义务工问题也作了合理的调整和解决。由于两个老社处理了遗留问题,贯彻执行了互利政策,社内贫中农更加团结了,社外农民对政策也摸底了,普遍反映:这么办真是公平合理,合作社真讲两利。互助组骨干也初步学会了解决互利问题的具体办法,他们说:咱们就照老社办事,保证没有错。
组织老社骨干帮助新社搭架子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工作,群众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有的愿意建新社,有的愿意入老社,有人愿意入办得好的社、不愿意入办得差的社,有的中农愿意和中农在一起。为了有计划地发展合作社,支部除领导两个老社根据本村关于合作化的规划制定扩社计划外,并且组织了两个老社的十二名管理委员和社员积极分子,分工深入各户进行个别酝酿和组织串连工作。为了把这件工作做好,订出了三条纪律:一、根据党支部规划的扩社对象和建社对象有计划地进行串连,不许争骨干,争社员。二、首先串连贫农和下中农参加合作社,然后发动上中农。三、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反复交代政策,耐心进行教育。贫农张世才和刘子鹏早有心参加红星社,但是怕缴不起投资,社不要,不敢开口。红星社副主任李季山便针对这种思想顾虑向他们交了底,告诉他们除了个人尽力缴纳外,不足部分国家会帮助,社里也会根据情况酌情让他们缓投或免投。他两人听了非常愉快地参加了红星社。第二天张世才就把二千多斤谷草拉到社里,并且说:“我有多少投多少,绝不依赖国家和老社员。”贫农孙兴发是合心社扩社对象,眼色不好,劳力弱,正在忧虑入社后没活干,这时合心社管理委员已给他安排了活计,告诉他到社里专门喂四口母猪,他听了兴奋地说:“合作社真是给我想得周到。”这样作,不到三天功夫,便发动了三十三户参加老社;同时,帮助新生、明星两个新社串连好了四十九户社员,成立了管理委员会,民主选举了管理委员,搭好了社架子。
建立中心社,带动新社搞生产
两个新社建成后,迫切需要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有计划地作好明年生产准备工作。但是新社管理委员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生产仍在分散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支部领导各社以红星社为中心社,建立了新的互助合作网。中心社在互助合作网的会议上,向新社介绍了由组转社这个新旧交替阶段具体安排生产的经验,使新社骨干学会了管理生产方法。新生社二十八户新社员原来都是分散打场,现在管理委员会以原组为基础,组成两个打场组,换工打场,从中抽出四个人、八匹马、套两付大犁耠地,并且责成专人收集优良籽种,准备下种。明星社还把玉米秸统一保存起来,留作耕畜代用饲料。目前新社已经在老社带动下转入生产。


第2版()
专栏:

一个村的扫除文盲工作
辽宁省复县沙坨村全村干部和青年文盲已基本扫除。
到一九五五年八月为止,六年来,全村共扫除了文盲九十六名,有一百零一名文盲提高为半文盲。全村四个民校在今年农忙季节和紧张的抗旱运动中,一直坚持学习。
现在,这个村的共产党、青年团、行政组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已作出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上扫除全村文盲的全面计划,动员未入学的文盲和半文盲全部入学,并且继续提高二百一十八个非文盲的文化水平。
贾化民摄(中国青年报社稿)
沙坨村的党支部书记、团支部书记同星火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人员讨论民校的教学工作。
扫盲班在地里通过实物进行教学,使学习获得更大的成效。
民校的学员们已经能够通过黑板报向农民宣传“三定”政策。
高小毕业生和知识青年对多子女的妇女进行个别教育,并且订了“包教包学”的合同。
由于扫除文盲工作收到一定的效果,村里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有了开展。
村里团支部设立了一个图书馆,青年农民们常到这里来借阅书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