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端正认识,做好建社准备工作
中共江苏省江宁县委副书记 颜景詹
江苏省江宁县传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指示以后,有一部分同志,由于对指示精神领会不够,产生了一种急躁情绪。他们认为既然群众迫切要求办社,那么,在建社以前,就可以不作准备工作,就可以不向群众说明办社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在建社过程中,也可以不必去深入发动群众,只要几个经过训练的骨干回去个别串连就可以办起许多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们认为这种思想是一种有害的思想。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教导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我们要检查领导合作化运动的右倾保守思想,同时也要防止发生急躁冒进情绪。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应当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充分做好建社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领导运动健康地向前发展。
为了正确地贯彻执行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我们在检查右倾保守思想的过程中,同时从各方面进行了建社准备工作。
八月下旬,县委在认真学习文件,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的基础上,针对本县具体情况,检查了在互助合作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右倾保守思想,以及由这种思想造成的工作上的损失。一九五三年二月,县委在东山镇黄泥塘村试办了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个社曾发生了以中农为首的一部分社员要求退社的问题。当时县委没有仔细分析社内各方面的情况,就断定这个社条件太差,打算动员改组,后经上级指示,才勉强坚持办下来。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我们领导合作化运动,缺乏信心和勇气,一碰到某些中农的动摇和抵触,就发生了动摇。去年七月,省委要求我们试办三个合作化区,我们勉强答应试办二个,但也没有完成任务。我们在一区办了八十六个社,入社户数只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二十五点五;七区办了一百十三个社,入社户数只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三十四点九。即使如此,今年仍有许多同志喊一、七区“冒进”了。是不是“冒进”了呢?就拿办社最多的七区来说,到今年八月,还有农民自发办起来的四十个社没有批准。可见我们并没有满足农民办社的要求,不是“冒进”而是保守。
在学习文件当中,县委委员又各自进行了检查。有的同志因为怕戴“冒进”的帽子,在工作当中束手束脚;有的同志认为“建社容易巩固难”,怕做艰苦工作,因而不愿意多建社;有的同志看到某些社生产秩序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上有些混乱现象,就说“合作社不如互助组,互助组不如单干户”,因而对建社不热心。检查当中,大家都认识了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就是领导工作不能满足群众办社要求的原因。
在检查思想的同时,县委对过去几年办社工作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县委认为过去在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工作中虽然存在右倾保守思想,但是在省委和地委的领导督促下,工作仍然是有成绩的。我们前二年所办的社都是巩固的。一九五三年进行总路线宣传之后,不仅黄泥塘农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巩固和扩大,而且还试办了五十七个新社。这些社在一九五四年都巩固下来了。这一年江宁县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一部分受灾的社依靠集体力量,进行生产自救,给群众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一部分没有受灾的社普遍增了产,产量大大超过当地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因此,从去秋到今春,全县农业合作社很快就发展到了五百七十个,加上今年秋收分配中批准了的一百个自发社,现在全县已有六百七十个社,比原来的增加了十倍多,而绝大部分社都增了产。
为了做好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准备工作,同时克服在领导工作中存在的右倾保守思想和刚刚露头的急躁情绪,我们从今年八月上旬开始,进一步地对农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有计划地总结了各个社的生产成绩,向社外农民作了广泛宣传。并组织了互助组和个体农民同农业合作社对比,看互助组哪些事情不如农业合作社。在农民觉悟提高的基础上,即向他们说清农业合作社的具体政策,使他们能够自觉地决定自己入不入社,何时入社。凡是这样做了的,农民要求入社的情绪就很高。东山镇小李村五个互助组三十二户,有三十一户要求办社。骆村十个互助组,全部要求办社。今后,我们准备在进行合作化的全面规划工作和老社的收益分配工作中,再深入地系统地进行一次宣传工作,为合作化运动的大发展在思想方面打下巩固的基础。
在进行思想发动的基础上,县委立即进行了本县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经过了几次的讨论和修改。这个规划是:从今年秋天到明年春天,全县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二千四百一十三个,入社农户六万三千三百六十二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一点一九(原来的入社农户只占全县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十四点三八);一九五六年秋到一九五七年春,全县农业合作社发展到三千一百二十二个,入社农户八万三千零四户,占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六十五;一九五七年秋到一九五八年春,农业合作社发展到四千一百八十八个,入社农户十万八千八百三十六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五点二三,达到全县合作化。除县委对全县有了统一规划外,区、乡也必须进行全面规划。目前,县委已结束了二个乡全面规划的试点工作,各区也正在进行试点工作。根据县委典型试验的经验,在乡进行规划时,党支部首先要对全乡农户进行摸底,排三个队:一是阶级基础排队,分清谁是依靠力量,谁是团结对象,这样使办社不会盲目,便于贯彻执行阶级政策;二是互助组排队,分清哪些组已够条件,哪些组还要创造条件,使各组心中有数,主动创造入社条件;三是入社农户排队,分清谁先入社,谁后入社,作到有计划有准备地分批建社。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全面规划以后,就可以有领导地发动群众,保证合作化运动的健康发展。
同时,县委对全县农村工作人员和办社骨干进行了了解和训练。根据县委了解,在全县九十名区委委员中,完全懂得办社方针政策的五十五名,一知半解的二十四名,不懂的十一名。九个区四百四十九名乡支部委员中,全懂的二百五十二名,半懂的一百零六名,不懂的九十一名。由此可见,在办社之前和建社过程中,训练和培养办社工作人员是非常迫切的任务。从今年六月起到目前止,我县除已通过短期训练的方式,训练了老社骨干一千九百十八人、新社骨干四千七百多人以外,对从县委、区委抽调出来的工作队的一百三十三个工作人员,也已进行了训练,派往各区。县委各委员也将深入到乡,亲自掌握办社工作,吸取办社经验。
经验证明,在建社准备工作中,促使许多互助组互相联合起来,组成互助联合组,打好建社基础,这是一个引导群众走向合作化的有效办法。八、九两个区今年春天已建立了六十二个联组,其中正式建社的已有二十个联组。今后还要有计划地发展这种联组。
为了接受过去教训,加强对新老社和互助组的领导,使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工作和巩固工作密切结合,在书记动手,全党办社的精神指导下,县委还决定县委和各区委都要进行分工,专人掌握以下四项工作:建社工作的指导;新社建成后的初步整理和巩固;老社的巩固;互助组工作的指导。这样做好了建社工作和整顿工作,就能保证运动正常地、健康地发展。


第3版()
专栏:

“边教、边学、边办社”是大量培养建社骨干的好办法
杨正森 吴镕
运用各种方法,培养大量办社骨干,是迎接当前农业合作化新高潮中一个重要问题。中共江苏省金坛县委最近在全县六十四个乡、镇中,选择了支部领导较强和互助合作基础较好的四十二个乡,推广了在试点乡行之有效的“边教、边学、边办社”的方法,就地训练了三千多名办社骨干,建成了四百八十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加速了运动的进展。
中共金坛县委看到建社高潮已经到来,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建社,时机紧迫,任务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单靠县、区集中训练建社骨干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除在县里分两批训练了新社的骨干分子一千七百十八名外,又把全县驻社工作人员、乡支部领导骨干加以短期训练,并挑选了三十三名有相当工作经验和讲授能力的区委级以上工作人员,带领他们下乡,帮助支部就地训练办社骨干,同时开展建社工作。事先,县委在洮西和朱庄两乡对这个办法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这种办法好处很多。这两乡在二十天内,就顺利地建成三十二个新社,入社农户达到总农户的百分之六十二和百分之七十一,均比原有入社农户增加了一倍多,而且还有很多农民在申请入社。经过训练的二百二十个新社骨干,一般都工作得很好,他们在实际斗争中开始成长起来了。
这种办法的第一个好处是现学现用,容易消化。讲一课,学一课,学了就做;做一步,查一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训练结束,新社建成,快而且稳。训练过程一般只要上三课。第一课是“为什么要办社”,根据总路线和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精神联系本乡实例,讲农业合作社的好处并对比小农经济的短处,鼓舞农民办社热情和坚定骨干办社信心;第二课是“怎样办社”,讲建社的方针、原则、政策及具体问题的处理办法,特别强调执行自愿互利原则和贯彻阶级政策;第三课是“怎样办好社”,说明如何实行民主管理、订立生产计划、推行包工制度和做好经营管理。在讲这一课时,同时发动新建社订好秋收秋种计划。每课讲授时间两小时左右。受训的人学完一课就回村向群众宣传一课,一边宣传一边开展建社工作,并把建社情况向支部汇报。因为在乡里听课举例多是本地的活人活事,好懂好记,受训的人回村后能把学过的道理和办法较完全地传达下去,效果很好。如朱庄村互助组长曹文良说:“到县里学习,我脑子又不大好,学多了回家记不完全,到村上东扯西拉一夜就讲光了。现在现学现卖,政策不容易走样了。”在上课前,本乡建社基点的建社工作先做了一步。上课时让先行的建社骨干和老社骨干现身说法,受训的人觉得既懂了道理,又有了榜样,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走弯路。因为注意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补课,避免了烧“夹生饭”。第二课比较难,具体问题复杂,洮西等乡都花一天时间集中骨干进行了补课,把各社处理具体问题的方案大体订好,再让他们回村贯彻修订。朱庄乡发现樊川和东万士两村的新社土地入股等级评得不合理,就由先行社介绍经验,使偏向得到及时纠正。
这种办法的第二个好处是便于发动老社带新社,使新老社能一同前进。为了解决领导人员不足的问题,支部统一挑选了老社派出或新社聘请的老社骨干,让他们参加乡里的“训练班”,在学习中担任小组长,到新社去担任辅导员,从开始宣传办社到把社办好为止。不少老社骨干说:“这样做,帮助了旁人,也提高了自己。自己社里老早有些毛病没注意,这次一对照政策,也就顺手纠正过来了。”他们都同新社社员建立了亲密的感情,为今后长期地对新社进行辅导、带动打下了有利基础。因为在本乡训练,路很近,到老社参观也很便当。九月十九日,中共朱庄乡支部在新老社骨干开了碰头会后,又请十八个新建社的工作人员参观了乡里办得较好的第一社和第四社,交流了不少生产管理的具体经验。老社的技术改进和积肥的成绩使新社骨干很惊奇,他们说:“农业合作社的好处真是名不虚传,听到看到,木瓜也能开窍了。”
这种办法第三个好处是进一步贯彻了“书记动手,全党办社”和“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洮西乡支部书记刘复成说:“过去主要还是区委和县委书记动手,支部书记专靠上级帮忙。现在支部书记责任重了,不仅自己要会办社而且还要教会旁人,不好好干也不行了。”支部的领导责任加重了,独立作战的能力也提高了。在训练中,首先注意提高党员觉悟,增强办社信心,动员党员在学习中做模范;其次是加强全面规划,认真把建社对象、骨干成分,社员情况审查清楚,统一全面安排;然后有计划地分批加以训练。这几件事一办,很多支部委员都能独当一面地指导办社工作了,他们觉得社办好了,工作也好做了,自己眼睛也看得远了。
这种办法还有个好处是国家省钱,农民省工。因为不用把所有建社骨干都集中到县、区去训练,节省了训练费用,计全县共节省国家开支六千元。农民也称赞这办法是“生产、办社和‘三定’三不误”的好办法。采用这个办法,办社时间比在县里受训了回来再办节省了七天到十天,而每个社受训人数增加近一倍。因为就地训练、就地办社,办社骨干不用脱离生产,在他们积极带动下,准备办社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南社乡王儒华互助组的农船罱草渣,建社期间效率提高了三分之一,他们用比去年多积五成麦田基肥的成绩迎接了新社的成立。九里村办社骨干带动了本村社、组联合起来进行抗旱,五天抢救稻苗四十五亩。社头乡互助组长徐须康说:“过去开会怕误生产,现在只怕上课太少。多听一点,社才办得更好!”
因为采用了上述办法,原来金坛县委打算今冬明春建社七百十一个的计划,可以提前超额完成。到十月份就可办好有二万零八百户参加的九百零八个新社,入社农户由今春占总农户的百分之十三点七上升到百分之五十。现县委已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和江苏省代表会议的决议进一步贯彻“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再一次修订了农业合作化的指标。并派出县委委员分赴各区检查前一阶段的建社工作,使全县已建成的社都能很快地投入生产。


第3版()
专栏:对本报批评的反应

对本报批评的反应
五月二十九日本报发表了“建成一年就停止生产的阳泉辗铁厂”一文,批评山西省工业厅在建厂条件极不成熟的情况下,没有做周密的考虑就轻率地决定建厂,致使阳泉辗铁厂建厂只一年就停止生产。山西省工业厅已来信检讨。
七月六日本报发表了“沈阳第一机床厂原有设备的厄运”一文,批评沈阳第一机床厂对待原有设备采取粗暴的态度,机床事故多。现在,沈阳第一机床厂已来信检讨,分析了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法。
七月十七日本报发表了“违反国家劳动力统一调配政策的恶果”一文,批评太原西山煤矿违反国家劳动力统一调配政策,乱招乱用工人,劳动组织混乱。现在中共西山煤矿委员会已来信检讨。


第3版()
专栏:

祝“印度共和国电影周”开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夏衍
十月是欢乐的、难忘的月份,今年十月的欢乐特别使我们难忘。
十月是收获的季节,今年我国在各方面都得到了丰收,包括我们艺术的园地在内。
特别使我们高兴和得到益处的,是十个国家的十个以上的艺术代表团在中国演出,璀璨光辉,目不暇给,中国的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不可多得的观摩学习的机会。而正在这样一个洋溢着和平、友好气氛的艺术季节中,来自我们友好邻邦——印度共和国的电影代表团已经到了北京,在我国二十个大城市同时举行的印度共和国电影周就要在今天开幕了。
由于电影是最富于群众性的艺术,是表现力最强的艺术,所以,把最优秀的、真实地反映了印度人民的生活、理想和斗争的影片广泛地介绍给中国人民,让成千上万的、对印度人民怀抱着友爱和善意的中国电影观众和印度卓越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们见面和交谈,就不仅是我们两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而且是更深入、更有效地促进中印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借以加强中印两国近十亿人民的友好合作,保卫亚洲和世界和平的我们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印度电影代表团是印度政府和人民派遣到中国来的艺术使者,友好使者,和平使者,而印度共和国电影周也就是我们两国近十亿人民的“友好周”了。
在这次电影周中,我们将放映“印度的艺术与建设”、“两亩地”、“流浪者”、“暴风雨”四部优秀的印度影片,这四部影片都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平,都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色彩,对我们中国的电影艺术工作者来说,也都是值得很好学习的作品。
纪录片“印度的艺术与建设”以生动的形象和明快的手法,介绍了印度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伟大国家的昨日和今天。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具有五千年文化传统的印度的雕刻、绘画、陶塑和铸造的艺术,使我们听到南印度的歌声,看到壮丽的阿旃陀寺院和七塔岛的遗迹,而且向我们介绍了独立以后的印度人民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巨大的努力。印度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印度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印度有它光辉的过去,印度也必将有它更灿烂的明天。这部纪录影片可以帮助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印度,了解印度,因为它的每一个主题都是一篇美妙的游记,都是绚烂的、诗一般的散文。
“两亩地”、“流浪者”和“暴风雨”是三部主题不同,风格不同的故事影片,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它们都以崇高的人道主义的精神,谨严的现实主义的方法,力求真实地反映出印度人民的生活和愿望。正如苏联艺术家格·罗沙里所说:“这些影片生动地表现了人的真实的经历,从而反对那些使普通人从小就受到束缚、就使他们不能施展自己力量的东西。这就是不公平的法律、陈腐的道德标准和种姓的划分等等。同这一切相对立的,那就是劳动人民的团结和他们在艰难时刻的相互帮助。”印度电影艺术家们用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民族色彩的艺术形式,加强和丰富了影片的感染力量,因此,当我们中国观众看到尽管是发生在辽远地方的故事,也就会感到异常的亲切和激动。
在中国举行印度共和国电影周还是第一次,现在放映的四部影片也只还是许多优秀的印度影片中的第一批。我们希望能看到表现了一百年前印度农民反英斗争的历史故事片“章西女王”,我们也希望看到描写了阿萨姆茶园工人生活的“旅行者”,当然我们也希望经常能看到反映着印度人民为建设自己美好生活而劳动、而斗争的纪录影片。印度共和国电影周的举行和印度共和国电影代表团的来访,只应该说是中印两国电影艺术交流的一个开端。毫无疑问,随着中印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的加强和发展,我们两国电影艺术的交流一定会一天比一天频繁,一年比一年紧密。
我们衷心地欢迎印度共和国电影代表团的来访,我们热烈地预祝印度共和国电影周的巨大成功。


第3版()
专栏:

为了向波、芭萝、格奈扬……
——介绍印度电影“两亩地”
 袁水拍
原著赛·查特赫莱 编剧 赫·穆凯尔吉 导演 比·罗伊 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印度电影的翻译复制是我国观众久已盼望的事。人们盼望在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以外,还能够从银幕上看到并进一步了解我们的友邦人民的生活。印度共和国电影周的举行,初步地满足了这个要求,是一定会受到广泛的热烈的欢迎的。
这次放映的几部影片中,因为“两亩地”取材于农民生活,而农民在印度正如同在中国一样,是全部人口中最大的部分,自然更会引起我们的注意。这部享有国际声誉的影片,的确是印度进步电影艺术中的杰作。编剧赫·穆凯尔吉和导演比马尔·罗伊等印度著名进步艺术家真实地动人地描绘了印度社会的重要方面,表现了印度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愿望。富于正义感的电影艺术家们,通过这部作品,为印度千百万农民唱出了一首悲痛的然而有信心的歌。
“两亩地”的故事并不复杂。地主为了盖工厂,用逼债的方法,来抢劫农民向波仅有的两亩地。向波为了要保全这片一家四口赖以生存的土地,告别了他的父亲和他的妻子芭萝,带了儿子格奈扬到城市里去挣钱以便还债。父子二人一个拉人力车,一个擦皮鞋,吃尽千辛万苦,还是挣不满偿还那笔债款的数目。芭萝从乡下进城来探望他们,不幸被汽车撞伤,积下的钱付了医药费。当他们回乡时,两亩地已经被没收,父亲已经发了疯。
故事原著的依据是伟大的诗人泰戈尔的同名的诗篇,作者为赛·查特赫莱,现在的电影剧本就是赫·穆凯尔吉根据查特赫莱的原著改编的。由泰戈尔所发扬光大起来的印度艺术的人道主义悠久传统,明显地在这里有着卓越的承继。贯穿着整个影片的,是电影艺术家们的人道主义精神,他们对不幸的人们的深厚同情。这种精神强烈地感染了观众,使观众不得不随着剧情的展开而痛苦而喜悦,使观众不得不对印度劳动人民发生热爱。
影片一开始就使我们看到已经有两年没有下过雨的干旱的土地和灾难袭击下的农民。可是尽管农民在饥饿,地主、资本家却更加富有,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丝毫也没有放松。欠了地主债的农民向波到地主家去求情和还债以及资本家和地主合谋压迫农民的几场戏,突出地表现了他们之间的尖锐的对立。一方面是农民的生死存亡的挣扎,一方面是地主躺在榻上悠闲地吃葡萄。农民下跪泣求,地主掉头不顾而去,只有地主家壁上的精巧的挂钟叮当敲出一串乐音,像是对这匍伏在地上的被损害被侮辱者所作的一个冷酷无情的回答。一方面农民刚刚因为下了雨而高兴得唱歌跳舞,下地耕作,一方面紧跟着的是资本家坐着汽车下乡强占土地。影片采用了鲜明的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压迫者的残暴,也暴露了那些替地主效劳的账房和法庭上的一些人物的丑态。
和对待这类人物截然不同的是影片对被压迫者的态度,艺术家们满怀着赞扬之心,突出地刻划了他们的善良正直的性格。和别有用心的宣传家们所捏造的“劣等民族”“下流社会”怎样“野蛮”“残酷”“兽性”的谎言完全相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美的品质,他们的同情互助的精神和他们的爱情。
杰出的演员巴拉吉·萨尼所创造的农民向波的形象,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和女演员尼鲁帕·洛埃所扮演的向波的妻子芭萝一样,使人确信他们真实地体现了印度农民的善良、诚实、慈爱的性格。
一再描写的这对农民夫妇之间的爱情生活,是很动人的。例如:向波搜罗了家中仅剩的一些铜器食具,去变卖抵债,芭萝从最初的不满到最后脱下耳环来送给丈夫,这场戏细致地刻划了他们的心曲,表现了贫苦人们的爱情生活中的甘辛和爱情的真挚。作者是十分懂得生活的。
向波:芭萝……我……
芭萝:得……你就尽管说吧……
向波:叫我怎么说呐?我是从来没给你添过什么……
芭萝:噢,你是想要我爹给我的这付环子?你不说我也知道。
向波:不,不,芭萝,你留着,这会伤你的心的。
芭萝:你还怕我伤心吗?
向波:你当我不伤心吗?我是没法子。地要保住了,总还有指望。嗯!又如向波离家同芭萝分别以及芭萝写信、盼信等表现他们的爱情的一些情节,都是美妙动人的。
这对农民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格奈扬之间的亲子之爱也是影片所着重描写的。格奈扬瞒着父亲去擦皮鞋挣了几毛钱拿回来,并花了一部分去给母亲买镯子,被父亲误会是乱花了他拉车积下的钱,就打儿子的嘴巴。当向波知道自己弄错的时候,他紧紧地搂住儿子,向他认错,并要他打还嘴巴。……又一回,向波为了省钱,推说身子不舒服不吃晚饭,把钱给儿子,让他独自去吃。孩子跑出了门又回头,也推说不舒服不想吃。……又一回,孩子偷了钱给受伤的父亲买了补药和苹果,被向波问出了钱的来历后,向波忍着心疼打孩子,孩子说:“你打吧,使劲地打吧,只要你肯吃一点,爸爸!”……以上的以及类似的一些场面充分地表现了这一群人中间的关系和他们的高尚的心灵。
演格奈扬的少年演员拉丹·库马尔表现了天才的演技。他所创造的天真可爱的印度儿童的形象是难以忘却的。我们的配音演员也用适当的语气真切地表达了角色的思想感情。当格奈扬一再地为父母的悲痛遭遇而忧虑,焦急地叫着爸爸或是妈妈的时候,当他念着妈妈的来信,念到她惦记自己的一句而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的时候,观众是不能不为这样的幼小者掉下眼泪来的。
影片不仅是对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的描写很真实和深刻,就是对一些次要人物的刻划,也是鲜明突出的。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的描写,显示出人物的个性和典型性来。就拿几个儿童来说,格奈扬是过去没有玷染过城市中许多罪恶的孩子,影片一再地表现了他对于偷窃行为的反感态度,充分刻划了他的纯洁善良的性格。那个唆使格奈扬偷窃的小偷当然是最坏的了,但他也有性格的另一侧面,他同情格奈扬,不叫格奈扬去销赃,怕不老练出毛病,他愿意自己去。还有勒路,那个擦鞋小孩,他虽则不是坏孩子,但是影片描写了他已经较深地受到环境的损害,他最初对格奈扬这刚从农村来的孩子是讥嘲作弄的,他要格奈扬叫他“大爷”,他爱模仿坏电影中所宣扬的生活。但尽管如此,他依旧保留着劳苦人民的品质。他虽则表面上没有温情的态度,可是实际上却照顾格奈扬初学擦皮鞋的困难,并且急公好义地鼓动同伴一起来帮助格奈扬。这些个性的塑造,是符合生活真实的,劳动人民是善良正直的,他们的阶级本质与压迫者剥削者的阶级本质是绝对不同的。劳动人民是被损害者。这种艺术的刻划清楚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和同情。作者在影片中强调了城市贫苦人民的友爱和团结,他们在患难中的互相扶持。有着高楼大桥的巨大城市虽则是那样地使一对乡下来的农民父子感到恐惧,但在城市的低层里,他们找到了友谊和援助。
当然影片也还有使人不完全满足的地方,作者所塑造的向波是一个比较消极、精神世界比较狭小的农民,他的命运似乎是孤立的;故事最后的结局是这个失了土地的农民带着妻子和孩子走向茫然的天边。但这些缺点并不能抹掉“两亩地”的优异的成绩。这是印度的现实主义的民族的电影事业上的一块光辉的里程碑。我们知道,印度电影工作者是在不平坦的道路上前进的,他们必须抵抗着好莱坞的和其他不良倾向的影片的竞争,他们创造自己民族的进步的影片必须克服很多困难。在比马尔·罗伊的这部影片中我们绝少看到有外来影片的不良倾向的影响。相反地,我们看到了浓厚的民族的色彩,如民族的音乐、歌曲和舞蹈以及表演方面的民族风格等。优美的音乐紧紧地配合着剧情,和人物表演打成一片,给人以高度的美的享受,这是值得特别提出的。
还应该提出的是,本片对白的华语翻译相当成功,所采用的语言是群众化的语言,用来表现印度农民,是相称的。我们的配音复制工作是有成绩的。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们用自己的工作来加强中印友谊,这是值得大家感谢的。更值得感谢的是印度的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们,他们为了祖国的进步电影事业,为了向波、芭萝、格奈扬……为了印度人民的幸福前途和世界和平事业,作了可贵的贡献。中国观众祝福你们!(附图片)
向波搜罗了家中仅剩的一些铜器食具,准备去变卖抵债。


第3版()
专栏:

欢迎缅甸国家足球代表团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缅甸国家足球代表团十六日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来我国访问比赛的开幕式。图为在比赛开幕式上的缅甸国家足球队(左)和北京足球队(右)。 新华社记者 刘东鳌摄
缅甸国家足球队守门员拉保正抢救一个险球。 新华社记者 蒋齐生摄双方足球队长交换队旗。
本报记者 纳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