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纠正互助合作组织内部的资本主义倾向
缪锜
河南省荥阳县的一些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发生了集体发展资本主义的倾向。
有个乔二枪互助组提出党员、团员、干部、贫农“四不要”的口号,为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倾向方便些;粮食统购以后,组内仅有的一个团员也经常受排斥。有个张新汉互助组,看到西路牲口价高,东路水灾地区牲口价低,就把组内三个大牛牵到西边高价卖了,再到东边买便宜的。有些村庄发生了中农自发地组织只要中农参加不许贫农参加的“中农社”的现象;有些原有的社也开始滋长资本主义思想;它们想以倒换牲口,经营商业性质的“副业”等办法,来牟取暴利,“发展生产”。
目前各地正在大量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许多互助组已经转成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如果不注意解决上面说的这些问题,这样的互助组即使转成合作社,还会继续集体地发展资本主义,我们必须密切注意这个严重问题,经常对农村干部和群众进行过渡时期总任务和阶级政策的教育,用耐心说服教育的方法,纠正这种资本主义倾向。


第2版()
专栏:

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冬季生产为什么开展不起来
李广平
河南省林县魏家庄行山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四年夏秋两季普遍增产,小麦每亩平均收成二百零一斤,秋庄稼每亩平均收成二百五十六斤,每亩超过一九五三年秋季实产量三十六斤。按道理来说,社员们该是欢天喜地的,可是实际并不是这样。当干部问到他们收成怎样时,社员们都说:减产了。再问他们冬季在搞什么生产,都说:“社长叫干啥干啥吧!咱还能不听人家指点?”
社员的情绪为什么这样低落呢?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发现有以下一些原因:首先是社员对购粮政策不摸底,怕叫自己多卖粮食,所以不敢报实产量,情绪不高。其次,是社内财物制度混乱,社内的一切经济开支都由会计、社长一手包办。社长领导又不民主,动不动就训斥社员。有一次,社员魏五建给社长魏文书提了一个意见,要他把社内财物公开,不要一手包办。魏文书说:“谁嫌不公开谁来干。”社员未老福说:“入了社真像钻进闷葫芦一样,算是不知东南西北啦。”大家生产情绪低落了,虽然三秋工作早已结束,也不能很快进入冬季生产。
根据以上情况,工作干部首先向社员进行思想教育。这个社的绝大部分社员对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说:“不是咱农民生产粮食,工人吃什么?”年老的人更糊涂,认为一切都是农民吃亏。针对以上思想,首先领导社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讨论,使社员初步明确认识到国家工业化需要农民的支持。工业发达了,国家就能用更多、更便宜的新式农具和化学肥料来供给农民,帮助农民用机器种地,帮助农民兴修更多的水利事业等。这样在社员思想上初步树立了支持工业化的观点。接着又用算账办法,计算全村几年来农副业增产和生活变化的情况。一九五一年每亩平均收粮三百一十七斤,一九五四年每亩平均收三百七十五斤;山果和外出工人工资两项收入,每年比过去增加一亿七千万元。一九五一年全村买四十九丈二尺,一九五四年前半年就置了六百五十六丈,食盐每年也比过去多用五千多斤。这样算账的结果,农民从自己生活的改善情况,深刻认识到供不应求的原因和统购统销政策的正确性。但仍有个别社员反映:卖余粮是应该,就是给咱留的粮食嫌少些。社的干部李兆日根据他自己家里过去的实际生活情况,说明现在留的粮食并不算少。接着大家又回忆了过去的生活和今天的情况,对所留粮食没有意见了。全社根据推算结果,该卖余粮八千斤,大家表示一定要提前卖粮给国家,支持工业建设。
对统购统销政策的顾虑解除后,社员情绪普遍提高。但是有些人一想到社内的财物制度混乱,仍是心情不安,不能立即转入冬季生产。针对社内存在的问题,召开了社员会,让大家提意见,检查社的工作。社员提出了许多积压很久的意见。如全社劳动力不能统一使用,新社员在某些农活上还是单干;社内会计不管全年农业生产投资,技术员支配一切,不能实行计划经济管理;用了社员的大粪不作价;搂了社员的山坡草,不但没作价,就连割草人的工也没有计算等等。社员们提出的最大问题是财务制度混乱。选举的粮食保管员没有掌握仓库,社长和其他人可随便到仓支取粮食;选举的经济保管员没有见到一张钞票,社内收支多少,都由社长和会计一手包办,想花多少就花多少,不经任何人批准。如一九五四年春天社员大会决定用二百万元买两条牛耕地,少数干部却违背社员大会决议,竟用四百万元买来一头骡子。老社员入社的牲口、农具,原规定三年本利还清,现已整二年了,本利一文钱都未还,也不说明原因等等。民主发扬以后,社员情绪大大提高,普遍反映说:自入了社没有蹬过社的底,这回可要彻底地清理一下。
经过这些政治教育和思想发动,社员的生产劲头开始高涨起来;就在这样基础上,发动全体社员,找窍门、挖潜力,订出了冬季生产计划。在农业生产方面要普遍冬浇小麦一次。还计划修大厕三个增加肥料,改良七亩地的土壤。在副业生产方面,要发动社员整修蚕坡,为一九五五年养柞蚕打下基础。目前该社一面着手解决社内存在的问题;一面开始了冬季生产。全社现已割草搂树叶两万多斤,妇女也全部出动搂树叶。


第2版()
专栏:

康藏公路的机械筑路大队
乔新亮 胡永康
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支新型的机械化筑路队伍——康藏公路机械筑路大队诞生在祖国的康藏高原上。
这支机械化筑路大队拥有各种不同型式的推土机、开山机、压路机、碎石机、伐木机等现代化筑路机械。年轻的驾驶手操作着这些威力巨大的机械,出现在数千公尺高的山头上,穿梭在密茂的原始森林里,肩负着建设康藏公路的艰巨任务。
机械筑路大队出现在康藏公路后,康藏高原增添了新气象。有一些工地上叮叮当当钢钎二锤撞击的声音被有节奏的“轰隆”“轰隆”的马达声和“扑扑”的石钻机声代替了。一台能力较大的推土机只需一、二个人驾驶就代替了六十人到八十人所做的工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减轻了,修建任务也随之加速。
工人们在四、五千公尺的高原上,在零下十几度的冰天雪地里,他们战胜了险山恶水、冰雹雨雪的袭击,把公路推向前进。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雀儿山和达马拉等山上一到冬季堆满了一二公尺深的积雪,推土机手们驾驶着他们的机械,从成百万方以上的积雪中,开出了平坦的公路,让那些装满了物资的汽车顺利行驶过去。有时因为汽车“打滑”和“陷车”不能行动,他们就把机械开来去拖汽车,使这些车辆安全的通过了积雪的山头。许多石钻工不避艰险,背着几十斤重的石钻机,爬上四、五十公尺高的悬岩绝壁上去工作。有时遇到岩上没有站脚的地方,就用麻绳吊在腰上,悬空作业。有时坚持工作,夜晚也不休息,只利用暂短的换班时间在岩上打盹。就这样,他们完成了日益增长的任务。如以一九五二年完成的工作量为一百,则一九五三年为一千二百一十,一九五四年为四千一百五十。
为了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能,工人们像爱护生命一样地爱护机器,常常不顾疲劳,从几公里远的地方把水背上山顶,加在水箱里,以免机械发热损坏配件。冬季,他们更细心检查和保养机械,晚上,把机械盖得好好的,把水放干了,以免冻坏引擎。康藏高原上机械配件供应极其困难,工人们开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改装旧设备和寻找代替品。许多废料变成了可用料。他们对改进钻花钻杆的使用与加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改良凡耳钢片上,也大大延续了机械使用的时间。
由于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他们节省了七千多公斤油料。机械利用率亦逐年提高,部分机械的使用效率超过了指标的百分之七十。
几年来,有四十多名普通工人,在实际锻炼中,已能独立掌握机械,许多工人都创造了新纪录。石钻工模范贾绍申在悬岩上作业,平均每公尺眼深爆破出石量达到三点六方,超过定额二点一方。青年团员王治国驾驶的开山机在一个季度中连续工作七百零八小时,没有发生事故,超过了生产指标的百分之七十八点三。
年青的机械筑路大队在康藏公路的建设中成长起来;它将为祖国边疆的建设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第2版()
专栏:

裴青源为什么会转变
李大荒
裴青源是湖北省浠水县望城乡的一个中农,家口大,田地多,一向是个大庄户。前年秋收后,乡里进行了过渡时期总任务的宣传教育,许多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提高了,踊跃售出余粮,支援国家工业建设。但是,裴青源却思想不通:政府把余粮买走了,哪有留在自己手里方便?再说,要是明年春上粮食涨价了怎么办呢?尽管想不通,眼见别人都卖了,自己也不能不卖呀。于是勉勉强强地卖了二千斤余粮。卖粮后,心里老是沉闷闷的: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自己不能作主,多气人!他于是托人写了封信,寄给参军的三弟诉诉“苦情”。哪晓得三弟回信批评他的思想不对。信中说统购统销政策点点是为农民好。还要他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新道路,把生产搞好。这封信给他当头浇了一瓢冷水。但却也使他的思想拐了个弯:为什么三弟也批评我的思想不对?
去年九月末,乡里布置粮食统购,干部引导大家总结一年来粮食统购统销的好处。裴青源和大家坐在一起,听着别人发言。人们提起统购统销,就联系到政府保证粮食供应,使农民避免了中间剥削的好处。汪友旺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一年来,他以公平合理的价钱,得了八百斤米的供应;如果在过去,要想解决这些口粮问题,就得求助高利贷者,以借一石驮五斗利来算,就要驮四石利谷。裴青源心想,这话是实在的;一九五四年水灾这样严重,买供应粮还是一九五三年的原价,一点没涨哪!人们又谈到一九五三年卖余粮后增加了生产投资,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的情况。林幼德说他一九五三年用卖余粮的钱买了硫酸錏四十斤,把“望天丘”变成了丰产田;花四万五千元买了个奶猪儿,现在是一担多肉的大猪了;一九三八年被日本鬼子炮弹打破了的棉絮,也在一九五三年卖余粮后换成了新的。裴青源心想,这话也是实在的:自己把卖余粮的钱买了五十斤硫酸錏和一些肥饼上在稻田里,又买了“六六六”杀了棉虫,一九五四年不是增产了吗?十二亩稻田打了七千六百多斤谷,比一九五三年增产一千三百多斤,棉花比一九五三年差不多要增产一倍。吃的穿的都比过去好多了。裴青源想到这里,记起三弟在信上说过的话:“统购统销政策点点是为农民好。”现在从自己经历过的事情看来,这话一点不假。
裴青源虽然了解粮食统购统销的好处,但是真到卖余粮的时候,心里又犹豫起来了:自己曾经少报产量六百多斤,现在报实不报实?不报实留下干什么?还想搞“自发”吗?一九五三年搞“自发”的事情,他并没有忘记。一九五三年快到中秋节的时候,谷打上了场,城里头的一个酒馆老板跑来对他说:“去罗田贩板栗,到黄石市卖,起码赚个对半呀!”这一说正中了他的心思。忙把一条牛卖掉,去罗田贩板栗。好费力把板栗运到黄石市,可是价钱并不比罗田高多少,国营公司、合作社里的板栗堆得像小山样。忽听着一阵风,说九江板栗价钱高。索性又把同路的一些板栗拉到手,一船运到九江。哪晓得九江虽然离黄石市几百里路,价钱也高不了多少。只得咬着牙卖了,把蚀秤、烂损、运费、伙食一除,一条牛差不多蚀光了。他还不死心,又借了一笔钱,转到黄石市贩了一批石灰往回运,打算捞个本利回家。可是,如意算盘又打错了,石灰也没赚到钱。丢了一条牛,还耽误了二十多天的生产。自从吃了这个亏,裴青源觉得有点“够受”,去年才老老实实地参加互助组搞生产。现在生产搞好了,如果再去搞“自发”,会落个什么结果呢?不用说,会像人们所说的:“经济上划不来,舆论上不光采。”裴青源想到这里,对于那六百多斤产量要不要报实的问题,也就找到答案了。
裴青源把问题想通后,心情愉快地和家里人商量售余粮的问题。大家同意他的意见:把隐瞒的六百多斤产量补报出来。根据“四留”的标准,把要吃要用的粮食留足后,余下的粮食全部卖掉。当下大家计算的结果,可以卖出余粮三千多斤。
第二天,裴青源把三千多斤余粮卖给国家了。人们听到这个消息,惊讶地说:一九五三年,谁不知道裴青源售余粮思想不通,一九五四年一下子就把余粮全部卖出,真是觉悟过来了。有些“不通户”(多半是富裕中农)看到裴青源把粮卖了,自己也打消顾虑,踊跃售余粮。现在裴青源被乡里评为“爱国售余粮模范”。他高兴极了,把售余粮的钱存进信用社,留作一九五五年的生产投资。


第2版()
专栏:

老缺粮户卖余粮
卢朗
江苏省震泽县曙光农业生产合作社卖余粮的日子,五十岁的老社员胡惠林忙得特别起劲,脸上老是挂着笑容。
胡惠林已经种了三十几年的田,卖粮的时候,像这次这样喜在眉头笑在心,还是头一回哩!
解放前那时节,贫苦农民不但受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卖粮的时候还要挨私商一刀。胡惠林一家三口人,每年总要缺半年的口粮。解放以后,胡惠林分到五亩三分田,日子好过了许多,但是因为“底子枯”,吃穿还是不富裕。他常想:我胡惠林哪天能不缺粮,那就真算翻了身啦!
一九五四年春天,村里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胡惠林也参加了。秋收以后,社里试算预分,他净得四千三百斤粮食。他算了一算,缴完公粮,留出口粮等,还有一千多斤余粮。这可把胡惠林喜坏了。他三番五次地跑去问社里的会计:“我真的分得到这许多粮食吗?”
从这件事情,胡惠林看清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也看清了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好处。
前年,胡惠林加入互助组,收了二千七百斤粮食。去年四月份,家里就没有口粮了。政府供应给他三百斤大米,价格始终没有变动。像去年这样的大水,要是没有实行粮食统购统销,要是粮食掌握在私商手里,粮价还不知道要冲到哪里去呢!由于粮价平稳,他才能够安心生产,同社员们一起多打了粮食,多得了工分。
胡惠林算过这笔账非常开心,早就同妻子商量好,把一千二百多斤余粮卖给国家。社里卖余粮的那天,天还没有亮,胡惠林就同社员们一起,摇着满载着金黄色稻谷的船只,喜气洋洋地到横泾粮食收购点去了。


第2版()
专栏:

父子俩
——一个卖余粮的故事
本报记者 高长任
(一)
宋玉春是湖北省浠水县石河乡一个青年团员。在一九五三年统购余粮的时候,他为了“带头完成任务”,虽然知道家里只有六百斤余粮,也不顾父亲的反对多卖了二百斤。一九五四年春天他家就缺了口粮,每隔三、五天,就到乡政府要求供应。那时着实使他为难:到乡政府的次数多了,怕干部们说他“没有站稳团员立场”;回到家里,又受父亲、母亲和妻子的埋怨。他两面受气,对工作几乎灰心。但他在团支部的教育下,认识到一个青年团员必须有克服困难的精神。这一年来,他还是积极在乡里参加各种工作。
一九五四年乡里布置粮食统购任务的时候,宋玉春开始还有顾虑,他怕还和一九五三年一样,为了带头完成任务,又要卖出明年的口粮。但他看到干部检讨了过去统购工作的某些缺点,和学习了一九五四年统购粮食的四留(口粮、种子、饲料、机动粮)政策,知道过去有些人卖出了口粮,部分人余粮没卖清,是工作中的缺点。同时,当他认识到卖余粮对支援国家工业建设、支援解放台湾、支援灾区的重要意义,他一切顾虑都打消了。他在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报清了自己家里的产量,他初步计划,可以卖出一千斤余粮。
宋玉春带头报实了产量,受到党、团支部的表扬。党、团支部知道他父亲很不满意一九五三年卖余粮有点过火,就要他回去开好家庭会,宣传政策,打通他父亲和全家人的思想。
回家时,宋玉春特地向乡政府要了一份“卖余粮”唱词,他准备用它做引子,向父亲和家里宣传购粮意义。
(二)
宋玉春的家庭是中农成份。他父亲宋伯约一向很勤俭,已到了五十四岁的年纪了。由于前年余粮卖的过了火,宋伯约很不满意;在去年统购工作刚开始时,宋玉春经常开会,宋伯约在家里就心神不定,怕儿子可能又多报产量,多卖余粮,他想:
“要是和过去一样,来年春天就又要麻烦死人了。”他越想越对儿子生气,就对老伴发狠说:“我要和玉春分家,他多卖粮叫他去挨饿,我老两口子要多留点粮食。”玉春的母亲也表示同意。玉春的爱人冯济春在夏季缺口粮的时候,她常到田里采摘青?豆荚吃,受过不少麻烦,也对丈夫不满。
有一天晚上,玉春开完会回家,家里人像和他赌气似的,一个人也不理他。爱人盛一碗荞麦疙瘩送到他面前,就去洗锅刷碗,把锅、碗弄的哗啦哗啦响。玉春看这苗头有些不对。他吃过饭,就掏出“卖余粮”的唱词一个人在灯下唱。他老婆和他父亲都没有理他,只有小兄弟来抢着要了一张唱词来看,他看不懂,又去问父亲。
宋玉春正指望借父亲看唱词的机会,和他谈谈卖余粮的政策,谁知他父亲只望了一眼,也不吭声。一家四五口人总说不起话来。
第二天在桌上吃早饭的时候,宋玉春忍不住了,他开门见山地对父亲说:“爷(即父亲)!爷!今年卖余粮政策好的很,不死扣任务,政策是四留……”
不等儿子说下去,老头子就火了:“我跟你说句直话,你爱光荣你去爱,我要和你分家。我要多留粮食,你要多卖,你们去挨饿。”
玉春说:“爷!卖余粮是三大支援,走新道路。……”
父亲更气了:“你走你的新道路,我走我的旧道路。”
玉春这时也生气地说:“你思想怎么这样顽固,真是死脑筋!”
父亲把桌子一拍,吼道:“你敢骂你老子。”就气得跑到房里盖着被子躺下了。
(三)
这一吵,把事情弄僵了,父亲气得不和玉春说话,也不和他在一桌吃饭。玉春没办法,就到邻舍找党支委宋朝国想办法。宋朝国告诉玉春:“你不要性急,你父亲的思想要慢慢打通。先要把你爱人冯济春发动起来,由你爱人再发动你母亲,让你母亲再劝你父亲,一步步发动。你要站稳立场,该做的活好好做,等你父亲气消了再耐心地劝他。”
玉春听了宋朝国的话,晚上,他就和爱人谈心。冯济春说:“对你大的意见也没有,就怕你这回还和过去一样多卖余粮,到来年春天又要作难,还要惹父亲生气。你老是开会,许多生活留给我做,我有个小孩缠着,做不过来就不耐烦。”玉春说:“现在卖粮有‘四留’政策,口粮都是留得足了的。我常开会也不是坏事,要不开会就懂不到这么多道理。你是年青人也要进步,明天村里开青年会,你也去听听政策,父亲、母亲的思想还要我们两个人打通呢。”冯济春和玉春本来感情很好,玉春把去年卖余粮以后得到的好处告诉她,她也答应明天晚上参加青年会。
冯济春在青年会上更进一步知道卖余粮的政策,看到别人都保证要发动全家卖余粮,人人都说
“四留”政策好。她细想玉春本来没有什么错处,在妇女干部宋玉兰的鼓励下,她在会上主动检讨自己过去光埋怨玉春是不对的。她也保证要回去发动婆婆。
回到家里,在做饭、做针线的时候,就把她懂得的卖余粮的政策告诉婆婆。婆婆说:“我往日也不懂政策,就信老头子的话,今年政策真的这样好,我也去劝劝你父亲。”
(四)
宋伯约生了两天气,心里也翻腾起不少旧事。他想,自从解放以后,共产党办的事样样都好,过去为了买田向别人借的高利贷,年年还不清,现在没有高利贷,日子一天宽裕一天;共产党兴婚姻自主,不用自己操心,儿子就娶了个好媳妇,又生了孙子;过去受伪乡、保长的敲诈、勒索,大半辈子抬不起头来,现在再没有那种事了。可就是过去余粮卖过了火,他总觉得办的不好。
当老伴劝他:“人家都说购粮政策好的很,你不要再和玉春呕气了,你问问他到底是什么政策。”他这时气也消了一半,也有心想找玉春问个究竟,可是为了保持家长的尊严,总不肯先问玉春。
一天早晨,一家人又围在桌上吃饭,玉春看着父亲碗里的饭快吃完了,就赶快帮他添饭,老头子没理他,自己跑去添了。吃第二碗,饭还有一半,玉春又去抢着添。老头子这才开腔说:“还有”。玉春巴不得他能说话,就乘机说:“爷,前天和你吵嘴是我的不是,你是老人,我是你儿子,不该骂你,我受到干部的批评,大家都说你是明白人,你现在不耐烦的,就是过去余粮卖的过了火,这是乡里工作的缺点,干部们都检讨了。”
宋伯约这才舒服一点,慢吞吞的说:“你老子思想明白的很,就是怕又卖过火,来年又要跑‘供应’,那不是砍柴卖、买柴烧,卖了木柴买茅草,多一层麻烦。”
玉春说:“现在保证不卖过火,政策上有‘四留’。”
父亲已经心平气静了,他问儿子:“什么叫‘四留’,怎么留法?”
玉春说:“四留是先留下口粮,我们这个乡大口小口,一年三石六斗,单身汉、壮年人多的户还可多留,你看够不够。”
“够”,父亲点点头。
玉春这时反问父亲:“我家两个姐姐,两个外甥,他们要是我家来走亲戚,吃粮怎么办呢?”
父亲为难地咂咂嘴说:“真难办!”
玉春说:“不难办,政策上规定有机动粮。”
父亲愉快地说:“那好了”。玉春又告诉他,两个姐姐家也留机动粮,亲戚来往走动,吃粮都不成问题。
儿子又说:“养猪、养鸡,这一条政府也想到了,政策上规定有饲料粮,像我家就能留四十斤饲料。”
父亲笑眯眯的了。想了一下又问儿子:“种子在不在内?”
儿子说:“需要多少,留多少,要什么种子就留什么。”
玉春又说:过去的缺点乡干部已经做了检讨,现在保证按政策办事,实事求是,该卖多少余粮就卖多少。接着他讲了卖余粮是支援工业建设、支援解放台湾、支援灾区的道理,也讲了他家统购以来生产和生活的变化:一九五四年春天用卖粮余资买了许多肥料,秋天田里就增了产;父子俩从来没穿过胶鞋,现在也穿上了;一家人都添了细布衣裳,冯济春在夏天还做了府绸褂子;家里旧房子翻盖了。过去他家借债买田受高利贷剥削,现在借钱用可找信用合作社。谈到这些,宋伯约就越听越入耳。玉春趁热打铁,就和父亲商量如何报清产量。
报产量的时候,父子之间还有些争执。父亲不自觉地把每块田都瞒了一点,但都被儿子揭了底,最后一算,老头子说:“照这样报,不是一斗也瞒不起来吗?”
玉春笑着说:“四留留得足足的,还要瞒什么?政府照顾的这么周到,还有三大支援,再瞒产量就对不起国家。”
宋伯约这时也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糊涂了。那就再算算四留多少,除了公粮,还要卖多少余粮?”
父子俩一算,决定卖出一千零五十七斤余粮。


第2版()
专栏:

改进榨油技术提高产油率
为增产两千万斤植物油而努力
江苏省工业厅贯彻全国油脂会议的精神,积极部署为争取一九五五年全省增产二千万斤植物油而努力。这一增产计划占全国一九五五年油脂增产计划的十分之一。
江苏省油脂工业比较发达,公私营榨油工厂有三百二十八家。目前,各厂产油率一般较低,甚至有些油厂机器压榨的产油率低于手工作坊的人力榨。如无锡合作油厂用水压机生产干饼残油率达百分之五,而泰州合作油厂木榨的干饼,残油率只有百分之四点七。
为了完成增产任务,江苏省工业厅要求各油厂继续大力推广李川江操作法和其他先进经验。
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六日,江苏省工业厅召开了油脂工业会议,到会代表都有信心在保证质量、安全生产、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产油率和全面地完成国家计划。
(本报江苏记者站)
开展厂际竞赛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旬召开了全省油脂工业生产会议,决定一九五五年全省在不增加原料的条件下,提高产油率,为国家增产一千二百八十万斤豆油。全省绝大部分油厂在去年第三季度组织工人学习了李川江先进经验,并有一百四十个油厂进行机械检修,增添了加热、压坯等设备,为提高产油率准备了良好条件。为了完成增产任务,全省一百六十九个油厂即将展开厂际劳动竞赛。油脂工业先进经验交流会
湖北省工业厅在去年十二月间召开了湖北省油脂工业推广先进经验交流大会,会上,各油厂着重学习了李川江的先进榨油法,介绍了沙市油厂机榨的先进经验,和新洲县阳逻油厂土榨学习李川江榨油法的经验,以及各地采用米糠、菜籽掺糠等代用品榨油的经验等。到会者认为,今后如果能加强技术工作,善于保管原料,积极运用代用品和学习先进榨油经验,今年可以增产食油一千四百万斤。会议并决定成立“湖北省油脂工业推广先进经验办公室”。(纪卓如)
计划增产食油一千万斤
江西省第一次油脂生产会议决定在全省各地大力推广李川江先进榨油经验,争取一九五五年全省从提高出油率方面增产食油一千万斤。
这次会议是去年十二月间举行的。会议仔细分析了全省油脂生产情况,指出目前芝麻和油菜籽的出油率很不平衡,一般都比较低,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据试验,如改进榨花生油的操作法,每百斤油料可以多出三斤油。一九五五年油料产量也将增加。因此,会议指出只要认真推广李川江先进榨油经验,全省从提高出油率方面增产食油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新华社)
进一步推广李川江榨油法
津市七十五家国营、地方国营和私营植物油厂已初步确定在不增加油料的条件下,今年为国家增产植物油二百八十多万斤。
津市许多植物油厂在去年十一月中旬开始,先后学习了李川江先进榨油法,油料产油率有了提高。各厂准备在今年进一步推广李川江先进榨油法,提高产油率,为国家增产大量植物油。中国油脂化学厂去年每百斤棉籽产精棉籽油约十四点九七斤,今年计划提高到十五点七三斤。地方国营天津植物油厂、各私营油厂也计划将棉籽、花生、大豆、蓖麻子等油料的产油率提高。
为了保证今年增产任务的完成和超额完成,许多油厂正积极进行生产准备工作。全国推广先进榨油法办公室也正组织津市许多植物油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成立训练班,学习先进操作法。有些工厂的职工还互相进行了观摩学习。
总结棉籽榨油的经验
山西晋南专区有土榨油坊一千七百多个,平均每百斤棉籽的产油量只有十三斤上下。但是绛县有一个油坊,由于工人努力学习先进的榨油技术,产油量达到十六斤半以上,最高达十七斤二两。晋南专区有关部门总结了绛县的榨油经验,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并在绛县召开了全区土榨棉籽经验交流会议。在会议期中,大会组织工人对各县带来的棉籽进行榨油试验,共试榨八次,平均出油十七斤二两,最高达十七斤十三两,创造了晋南土榨棉籽产油率的最高纪录。以上事实教育了到会的每一个工人。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提高榨油技术,学习先进榨油经验,才能提高产油率。”会议计算了一下,如果每百斤棉籽能多出一斤半油,国家在晋南专区的油料统购,就可增加食油二百七十九万多斤,够太原市人民五个月的食用。(封其功)
不断提高大豆产油量
浙江省公私合营金华榨油厂全体职工学习“李川江大豆榨油法”先进经验以后,大豆产油量不断提高,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三日到二十三日,平均每百斤大豆的产油量为十五点三三斤,到二十五日,产油量已达到十六点二七斤,二十七日再创十六斤八两的新纪录。
金华榨油厂提高产油率的办法是:进一步掌握“软化”过程,采用了喷水焖豆的办法,使水分吃得均匀深透,轧起片来很容易。同时调整了劳动组织,推行了流水作业法,严密控制了包饼时间。在压榨方法上也有改进,如未出油前,采用快顶快压,出油以后,采用勤压紧压,把李川江的先进经验完全具体化了。现在,中共浙江省委工业部和省工业厅,已派人到这个厂总结经验,以便推广。
(李 煜 屠秀峰)
榨油要靠技术
江苏省镇江专区许多地方国营、合作社营和部分私营油脂工厂,用通俗易懂的科学榨油原理和先进操作法教育工人,批判保守落后思想,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顺利地推广了李川江大豆榨油等先进经验。原来在工人中,普遍流行一种说法:“打油就凭力气,没力气打不出油来。”溧阳一个私营厂的工人形容土法榨油时说:“十八块木头搬来搬去,五十斤的榔头打来打去。”经过对榨油原理和先进操作法的学习,许多工人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武进第一加工厂老工人张明三说:“我吃了三十多年榨油饭,不晓得油是怎样出来的,现在我才知道要凭技术榨油。”各厂经过技术教育并改进生产管理以后,全专区各种榨油原料产油率提高了。一九五四年第二、三季度与一九五三年比较,黄豆产油率提高了一斤到三斤以上;菜籽产油率提高了三斤到六斤。(赵复骧)
比平常多出油
山东省平原县制油厂职工,响应一九五五年全国计划增产两亿斤油的号召,积极改进操作方法,提高了产油率。职工们学习了李川江榨油的先进经验后,创造了人力榨集中装垛、分散扒饼和饼中掺草子的新的操作法。唐学增小组用新的操作法试验,每百斤棉籽出油十七斤、十八斤左右,比平常多出油近二、三斤,全厂在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几天中,每百斤棉籽的平均产油量已达到十六点四九二斤。 (郭同均)
提高了胡麻的产油量
山西省雁北油脂分公司各县经营处,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份组织各县城关榨油坊进行了提高胡麻产油量的试榨工作。试榨结果,全雁北专区平均每百斤胡麻的产油量达到三十一斤半,打破了上半年每百斤胡麻产油三十斤的纪录,也突破了上级规定的产油量三十斤半的标准。这个事实,扭转了某些干部认为今年胡麻不饱满,质量差,产油低的想法。全区十一月份加工三百十万斤胡麻,共提高了产油量三万一千斤。 (魏云鹏 刘文富)
产油量并没有到顶
西南区油脂公司系统职工和合作社系统职工,积极从现有油料中提高产油率,已获得很大成绩。以全区人民食用最多、生产量最大的菜籽油来说,每百斤菜籽产油量,四川省最高达四十三斤九两;贵州省达三十七斤二两;云南省达三十六斤;西康省达四十斤。如按提高产油率百分之二计算,全区增产的菜油等于给国家增产五百九十亿元的财富。
从设备上看,西南的榨油工具还相当落后,绝大部分都是散布在农村的撞榨、捶榨、压榨等土榨。许多榨油单位在职工群众中及时地批判了“出油到顶”的自满情绪和技术上的保守思想,吸收了李川江大豆榨油的先进经验,和浙江等地用谷壳、稻草掺和榨油的方法,提高了产油率。贵州毕节专区吸收浙江掺用稻草、谷壳榨油后,每百斤菜籽提高产油量一斤到两斤。 (袁注轩)
榨油技术训练班
四平、旅大、青岛、保定、天津、扬州等地开办了榨油技术训练班。这些训练班由当地的工业厅(局)直接领导,指定当地一个油厂负责主办。训练班将采用边讲课、边学习、边讨论、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这次学习,要使学习的人员不但能按照先进操作法进行实际操作,并且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的道理,能在回去后带徒弟。
根据全国油脂工业先进经验交流大会的决定,在训练班结束后,还要从各先进工厂中抽调一批技术工人分赴各地协同这次参加学习的技工,在各地区的重点油厂进行试验,并结合试点,训练当地榨油技工,举办短期训练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