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前进

新型农民的成长
赵宪斌
我听到了几位农民——李顺达、申纪兰等人当选的消息,立刻就又想到了我所了解的他们的那些动人的事迹、他们的村子里的农民群众创造新的生活的活动;又一次使我兴奋起来。在我们的国家里,劳动农民当了全国人民代表,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是,一个小村子,出了两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
不能向困难低头!
记得还是在一九五二年的九月间,正在秋收的时候,我随同各地丰产评比参观团,到了李顺达、申纪兰的家乡——西沟村。
西沟村的农民们给我们讲了一个“李顺达搬家”的故事:
一九五一年的春季,平顺县人民政府号召各村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制订增产计划。李顺达和全村农民发起愁来了。他们都感到:粮食的产量,已由抗战前每亩产一百八十二斤,提高到了三百七十斤;党和政府号召的“组织起来”、精耕细作、温汤浸种、药剂拌种、使用新式农具都做到了;还要增产,无论如何是增不上去了。于是,李顺达便代表全村农民,向政府提出了一个“搬家计划”。
一九五一年秋,李顺达正在安排搬家的时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请他去列席会议,毛主席在和李顺达同桌吃饭的时候,关心地问他:
“你是山西省的李顺达?”
“是,我就是。”李顺达欢喜地站起来回答。
“你在太行山那地方很苦,却做出这样大成绩。来,我敬你一杯酒!”
“可不敢,毛主席,要不是你领导,我那有今天呀!”
事后,李顺达寻思着:我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毛主席这样敬重我。过去的事情,一幕一幕出现在他眼前: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从一个贫苦的佃户,到成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从领导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到现在的“搬家”。“搬——家”,他迟疑地着重想了一下,又想到了毛主席对他说的:“你在太行山那地方很苦,却做出这样大成绩……”“很苦……成绩……搬家……”他前思后想,越想越不对劲。“不对!”终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他忍不住惭愧地暗自说道:“毛主席!我对不起你的称道;我对太行山这个困难环境低头了。”
当李顺达觉察到“搬家”不对了的时候,便问中央农业部的负责同志应该怎么办。农业部的负责同志向他建议:要按照山区的特点,农林牧全面发展。回村后,中共平顺县委员会又帮助他们作了一个农、林、牧全面发展的三年计划。按照这计划,全村农民的收入,三年后要提高一倍。从此,西沟村农民开始认清了山区发展方向,生产情绪又高起来了。同时,也给山区农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集体主义思想的生长
为什么李顺达能一直保持着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呢?
“我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优点,只不过是接受了党的领导,听取了群众的批评,不自私。”李顺达作了这样一个谦虚的回答。
我了解到这样一些片断的事例:
在一九四四年太行区第一届劳动模范大会上,因李顺达领导西沟村农民生产渡荒、支援前线作出了显著成绩,太行行署奖给了他一条大犍牛。这条牛是平川拉车用的,不会在山上耕地。他便把这一条牛换成了一条小母牛;用补回来的钱,买了一条母猪,准备繁殖小猪。互助组员们听到这件事情后,就提出了意见,说成绩是大家做出来的,得了奖他随便支配不合适。
李顺达听到这个反映后,觉得组员们提的意见很对。他想:如果没有大家的努力,我怎么会当了劳动模范,会得了奖?他便召集了一个互助组员会议,研究处理这个问题。李顺达作了检讨之后,提出了一个处理办法:把小母牛由没牲口的人喂养使用,繁殖了小牛,归喂养人所有,母牛最后归互助组所有;母猪下了小猪,给每个组员分一口小猪。全体组员都同意了。
一九四六年他继续被评为太行区的劳动模范,行署又奖给他一条大犍牛;这一次,他毫不犹豫地把这条牛算作了全组公有的财产。
一九五三年春天,合作社和李顺达自己家里都要盖房,在同一个地方打的土坯。天下雨了,李顺达的妻子吕桂兰,就找了几张席子盖上了自己的坯。李顺达从地里回来,看到自己的坯盖上了,社里的坯没有盖着,就急忙到家里去找盖的;家中的席子用光了,雨仍在猛下着,如果再到别处去找,合作社的坯就有被雨淋坏的危险。他顺手揭下自己坯上盖的席子,盖到了合作社的坯上。
和群众一起成长起来
李顺达在成长。不但社会主义思想在成长,丰产的本领在成长,领导农业生产合作社大家务的本领也在成长着。这些,在他荣获爱国丰产金星奖章的事迹中间,在他领导的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越来越巩固、扩大的事实中间,都已经证明了,这里不必多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李顺达不只是自己在成长,并且是和群众一起成长的。申纪兰的成长,就是同李顺达的耐心培养和帮助分不开的,也是同西沟村农民群众的进步分不开的。
一九五二年我们到西沟村时,李顺达同志到苏联参观去了,没有在家。接待我们的是一个年轻妇女。当时,村上有最重要的三件工作要做:突击秋收;准备收获物的分配;向参观团介绍丰产经验。这个年轻的农村妇女,代行着李顺达同志的职责,组织全社干部和群众,有条不紊地处理着这些事务。她就是西沟村青年团支部书记、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副社长申纪兰。
为参观团介绍丰产经验的会议开始了。申纪兰同志向参观者介绍了那年的丰产经验。她在报告中,谈到了他们的成绩,也谈了遇到过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办法;参观的人,把听取这次报告,都称做“取了经”。可是,参观者还不满足,还要求听一听他们的领导经验。
“成绩都是大家做出来的,我们没有什么领导经验。”申纪兰同志作了这样一个谦虚的回答。
大家一再请她“不要客气”,她才说:“我在社里分工负责领导妇女生产,咱就谈一谈和妇女一起生产的情形吧!”
劳动是光荣的事情
申纪兰同志说,她长期就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争取男女平等,争取了多少年了,为什么还没有完全平等呢?申纪兰在党的教育下,懂得了:只有好好地参加劳动,才能争取到完全平等的地位。
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刚一成立,李顺达就想:办社不发动妇女参加生产,真好比车子缺了一个轮。要想发动妇女,就得先培养妇女骨干。他把他的意见提到党支部会上讨论,大家都认为培养申纪兰最合适。从那以后,李顺达和支部委员们都把培养申纪兰当做一个重要任务。申纪兰在社员大会上当选了副社长。
申纪兰首先和吕桂兰、张雪花几个积极劳动的妇女,联合发动了十九个妇女,共同下地参加生产,打开了妇女参加农业劳动的局面。
社里原来规定:妇女参加劳动,每天最多顶半个劳动日。申纪兰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建议,当时被多数男社员否决了。申纪兰碰了这个钉子,对参加劳动争取完全平等的信念,又动摇了。
党支部组织委员宋金山同志看见申纪兰情绪消沉,便鼓励她:“纪兰,不要泄气!你提出的原则是对的。不过你们以前很少参加主要劳动,男社员们不相信你们能比得上他们,你们应该先做出样子来。你们有什么困难,我来教你们。”
春季间苗工作开始了。女社员们手巧,间得特别快。男社员们累得连烟也顾不上吸,还是落到三个女社员的后面了。到晚上评分记工时,申纪兰便领导女社员据理力争。评的结果,给三个带头的女社员,每人评了十一分;男社员中得分最多的,才是十分。她们的信心又高涨起来。……
劳动,使西沟村的妇女得到了完全平等的地位;使西沟村出现了大量更加和睦的家庭。
申纪兰在领导妇女进行生产时,并没有想到获取什么荣誉,只是想要做自己应当做的事情。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荣誉是有眼睛的,申纪兰没有追求荣誉,荣誉却找到了她。在一九五二年冬,她被评选成了农业劳动模范。
不自满,再前进!
李顺达和申纪兰一点也没有自满。他们在集体的力量鼓舞下不断进步,在群众的教育下不断进步。他们不但在工作上团结、互助,而且在思想上、学习上也互相推动。李顺达常对申纪兰说:“你听到群众对我有什么意见,就提出来,我听到群众对你有什么意见也提出来。这样,咱们才能改正缺点,把社办好哩!”初建社时,李顺达看见申纪兰碰了钉子就哭,他就对她说:“当一个领导人,得经得起碰!群众说对了,就按群众意见办;不对,也不能哭,总得度量大才行。”以后,申纪兰就很少哭了,遇事敢大胆去做。去年秋收时,李顺达对申纪兰说:“咱俩文化程度都低,要想办好社,应该加强学习。你比我年青些,学起来比我快。可是,我不愿落你后,以后咱们都要抓紧时间学习才对。”李顺达清早自学,申纪兰晚上上民校学习。每次开会时,他们总要练习着记笔记。今年春天,申纪兰被选为长治专区的学习模范。
西沟村的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在成长。它已经由十几户、几十户发展到二百多户了。社员们充满信心地歌唱着西沟村的不会很远的未来:“山上绿油油,牛羊满山沟;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走路不小心,苹果碰肿头。”
西沟村的农民在成长。李顺达、申纪兰在群众中成长起来,又领导全村群众共同进步。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已经更坚定了,爱国爱社的动人的事情不断出现。在共产党支部的领导下,在李顺达、申纪兰热情而耐心的帮助下,更多的农民变成了生产合作社里的骨干。现在,全社有一百多个骨干分子,其中有四十九个是妇女。
从西沟村农民的身上,从李顺达、申纪兰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的国家里,新型的农民是怎样在成长着。


第5版()
专栏:

组织起来就不害怕自然灾害
冬林
听到了李有安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消息,我很自然地想起了今年八月初他对我谈的一些充满信心的话。
今年雨水太多,安徽省宣城县李有安领导的土山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四分之三的田亩被洪水淹了十五六次。可是他们始终没向洪水低头,鼓起劲头持续战斗,和洪水争粮食。他说:“今冬明春,我们的社要和别的社一起,团结互助组和单干农民,在下游穿一道圩埂,再兴修一些别的水利工程,使我们这片土地以后遇到比今年更大的水也能抵挡得住。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我们组织起来的农民一定能战胜自然灾害!”
我怀念着这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想知道他们最近和灾害斗争的情形,就又到土山村去了。
当我到达土山村时,合作社主席李有安到合肥出席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去还没有回来。当天下午,正赶上社里召开社干部扩大会议,讨论秋收和增产晚秋作物问题。全社近八百亩水稻田,直到现在仍有五百多亩一片白水不见青,能够收割的稻子只有二百九十多亩,总计只能收六万多斤稻子。灾情是相当严重的。在这个会议上,他们详细研究了秋收的劳力分工和分配办法,确定收割过后尽量蓄养再生稻,还根据社里的情况初步打算了今后战胜灾荒的办法。干部们的情绪乐观、坚定,充满信心,如果不看统计数字和庄稼,人们很难从他们的言语和神色中感到这里今年遭受了多么严重的灾害。
第二天,天刚亮不一会,场基上便热闹起来,二十几把连耞劈劈啪啪打得金黄的稻粒四下飞迸。远处,人们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割着成熟的稻穗,用船和木盆运到场基上来。快到晌午的时候,突然一阵大风卷着乌云滚锅似的从西方地平线涌上来。黄豆般大小的雨点打得人睁不开眼。这时,大人小孩一齐涌上,不到一刻工夫,就把场基上的稻子安稳地堆存在社主席李有安家新盖的堂屋里了。
就在这暴风雨中抢收稻子的同时,土山农业生产合作社里又诞生了一个新生命。社员陶茂发的妻子生了一个白胖的女儿,母子平安,大家欢庆。下午,社务委员陶盛文特地到双桥买回二斤红糖送给产妇,这是社里对新生婴儿的祝贺。一阵暴雨过后,雨水洗刷过的房屋、树木,被太阳一照,显得特别清新。场基上有一群孩子在嬉戏,大一点的牵着刚会走路的,用竹扫帚扑捉蜻蜓。
这里的人们在自然灾害的面前,为什么这样乐观、镇定、坚强?
土山乡的党支部书记贾雨和回答了我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组织起来。”贾雨和跟我谈起这几年组织起来战胜自然灾害得到丰收的情形。
一九五一年李有安互助组因为丰产受到了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的奖励。这件事大大激发了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一九五二年春天,李有安互助组转为合作社。这一年的秋季,他们获得空前的大面积丰收,全社三百四十九点八亩水稻田,平均每亩产稻子七百零二斤,其中一亩三分丰产田达到每亩一千零八十六斤的高额产量。这样大的丰收可不是容易的,除了因为统一使用土地做到合理施肥合理灌溉等以外,全体社员还向虫害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那年,正当稻子结穗的时候,稻田里长满了稻苞虫。怎么办呢?不能看着到嘴的粮食被害虫夺去。他们到宣城县农场学习了使用大梳子梳虫的办法,回来做了大梳子,四五天工夫就梳了七百多斤稻苞虫。一九五三年,也不是个风调雨顺的年头。正在插秧的时候,一连四十多天不下雨;要是往年,不是秧栽不下去,就是栽下去干死掉。可是,社里的稻子仍然丰收了。怎么回事呢?水利兴修得好。从建社到一九五三年春季,他们除了抽出劳动力参加兴修佟公坝和灌溉总沟以外,还在社里的三百多亩土地上开挖了两条子沟,总共大约有二里长。挖两条沟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要是不组织合作社却是不容易办到的。在他们还是互助组的时候,也曾挖过水沟;挖沟需要削掉组员郑贤山家一点点田边子,他说什么也不愿意;后来还是大家出给他一定的代价,才把这条小沟开成功。有了合作社就不一样了,在合作社里为了集体也就是为了自己,这些障碍就都不存在了。
组织起来合作社以后,生产增加了,农民的生活也上升了。拿一九五一年和一九五二年相比,社员的实际收入平均增加百分之四十左右。建社以来,全社新盖了四十五间屋,娶了十个新媳妇,添了二十三个小孩子。现在,差不多每个社员家里都有热水瓶、胶鞋等工业品,豆油灯换成了煤油灯。
在今年这样严重的灾荒的面前,合作社是不是巩固呢?老贾说:“这会儿你用棍子打也打不散他们。”看看今年李有安领导的社员们怎样和洪水争夺粮食,就会相信这话一点不假。
今年正在插秧的时候,洪水就来了,水势之大,水位之高,七八十岁的老头子都没有听说过;而且河水受江潮顶托,一直停滞不退。秧苗统统被洪水淹死了。社务委员会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补栽。他们派了五只船到五六十里以外的地方买回了老秧,又从县粮食局买回了迟稻种籽。等到水势稍退,稻种撒下了,老秧栽上了,谁知洪水又一次把秧苗冲毁了。“毁了不要紧,我们重新再来!”他们又栽上秧,撒下种。就这样,从开始发大水到现在,一百多天以来,稻秧一次又一次地被洪水淹掉,
一次又一次地补栽起来。在最紧张的日子里,社员们在水中加高田埂,日夜排水抢救秧苗。水大时,田埂一天倒二十多次。风大浪大,他们并排站在田埂上,坐在田埂上,保护着田埂;青年团员赵鸿保在田埂溃破时躺到水里堵住了缺口……
这天,我跟老贾谈李有安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事,联想起来许多事情,一直谈到深夜。天又下雨了。远处的水里,映出几点灯火,不时传来几声车水号子:
组织起来哟力量大,
自然灾害哟不怕它噢!…………


第5版()
专栏:

国营芦台农场越来越壮大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国营芦台农场修理技工 苗凤刚口述
从废墟荒地上建设起来
国营芦台农场,是一个有五万二千多亩土地的大农场。日寇投降的时候,对这个农场大肆破坏;蒋匪军“劫收”后,又把日寇破坏剩下的电力扬水站和电动机,甚至建筑房屋的木材,都全部彻底地破坏了。五万多亩土地,除了几摊碎砖烂瓦,就只有茫茫一片的荒草了。
解放后,场长和所有人员到这个农场来的时候,没有宿舍,人们就住在荒草上搭起的帐篷里;七月,大雨连绵,铺的谷草下面流着水;没有柴烧,大家去打草;柴草淋湿了,人们就只好饿着肚子。尤其当海上风暴袭来的时候,帐篷就腾空而起,人们只好跑到十里以外的农村去借宿。就是这样,人们忍着饥饿、冒着风雨,用劳动的双手,夜以继日地修筑着道路,用拖拉机开垦着长满了一人深的荒草的土地。一九五零年,修复了能灌溉四万多亩水田的电力扬水站,开辟了全场的灌溉系统。这块荒凉的土地上,很快就生长起来了绿油油的秧苗。
这里的拖拉机手,大都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和城市的失业工人。他们开始驾驶拖拉机的时候,技术不熟练,翻过的地盖不住草。而且操作不熟,常出故障。当时,有十四部拖拉机,只有一半能进行工作,一小时只能播种二十亩,耕一亩地要耗费半斤汽油。这种情况,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很快就克服了。到一九五一年就提高到了每小时播六十亩,耗费的汽油也降低到每亩零点一八至零点二公斤。
一九五三年,我们国家进入有计划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第一年,全场职工热烈地投入了爱国主义的劳动竞赛。在播种水稻时,拖拉机手们创造了每小时播种一百一十四亩的全国最高新纪录。收割小麦时,原计划每台收割机每小时收割十八亩,用油量零点五公斤;全体职工开动脑筋,提高技术,创造出每小时收割二十二点五亩的纪录,用油量降低到零点三公斤。这一年,农田普遍丰收了,每亩平均收稻谷五百七十多斤,最高产量达到八百七十斤。历年来的赔累现象从此扭转了,完成了上缴利润二十四亿二千五百万元的计划。
人随着农场成长起来
农场的巨大的成就,是使人兴奋的;最使人兴奋的,还是农场的人们的成长和变化。几年来,农场用实际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培养了大批拖拉机手,输送到全国各地农场。最使人感动的,要算是建场初期从天津收容来的二百多名乞丐。他们都是流浪街头的老弱乞丐;国家收容了他们,对他们进行了培养教育,现在都变成了国家的有用的人材,有些已被提拔为生产管理干部。很多优秀的工人,被评选为劳动模范。一九五三年评选劳动模范时,全场就有四个单位被评为模范单位,有一百一十七名职工被评为劳动模范。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国家建设的成就鼓舞着人们前进。我就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当我初调到芦台农场修理队做技工的时候,我是不安心的。那时我想:我是一个二十多年的老钳工,不让我回到重工业部门去,把我调来修理坏机器,会有什么前途?我曾经几次活动,想离开农场。党组织发觉我有这种思想,就几次派人和我谈话,反复地对我进行教育。周围的人们也在教育着我。当我看到全场职工弟兄不眠不休,为创造幸福生活辛勤劳动的时候,当我看到广大农民兄弟在国营农场带动下,组织起来,热望走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时候,我才真正认识到我们的事业的伟大,决心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稻谷装仓,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农场每年生产七、八百万斤稻谷,都要用人工,一袋袋背上一丈多高的仓顶装仓,一不小心,就有跌下来摔伤的危险。每年光为装仓、倒仓,不知要用多少人工,花费多少资金。我就想:如果弄一个机器,人把机器一开,就能把粮食输入仓去,该有多好!我和修理队副队长徐达林、工人蔺浚顺就根据C—6康拜因螺旋推进器的原理开始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领导方面从人力物料上和精神上都给了我很多支持。虽然在试制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最后终于胜利了。使用输谷器每小时能输谷五、六万斤,如以农场每年生产稻谷一千万斤计算,就可以给农场节省人工三千二百个,给国家节省资金四亿多元。
我又和修理学员宋英同志一起研究制成了水田锄草器。使用锄草器锄草,不光减轻了体力劳动,而且工作效率提高了两倍多,除一遍草,便节省工资四千四百多万元。接着我还改装了扬场机,使秋收时的扬场也机械化了。使用这种扬场机,要比人工效率提高十二倍到十七倍,一年就可以给农场节省四千万到六千万元。一九五三年四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年,当选为全场一等劳动模范。
农场越来越壮大
几年来,我就是这样,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随着农场的成长而成长着,今天的芦台农场,已不是五年前的芦台农场了。站起来了的工人阶级,在自己的党的正确领导下,用双手在一片荒凉的废墟上,建设起来了先进的国营农业企业。农场工人的生活也大大地改善了。崭新的两万三千多平方公尺面积的新建筑物兴建起来了。除了办公室、宿舍,还有大礼堂、图书馆、俱乐部、食堂、澡堂和供职工子弟学习的学校,还有自己的电影放映机。全场职工人数,已由一九四九年的二百多人,增加到九百四十人。从耕地到收割、打场以至到最后装仓,全部生产过程机械化了,连收割牧草和拔萝卜,也都用上了机器。耕作技术在逐年改进,产量在逐年增加。一九五零年给国家生产了四百多万斤稻谷,十万多斤棉花和大豆;到一九五三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一千零七万斤。一九五三年水稻每亩平均产量是五百七十多斤,比一九五○年提高一倍,比当地农民每亩约计多产一百斤左右。
农场机械耕作的优越性,吸引着广大农民走向集体生产,农场周围的广大农村,在党的领导和农场的影响下,互助合作运动迅速地发展起来了。在芦台农场周围的宁河县,现在已建立起了二百二十五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十六个合作农庄。小北涧沽村已有百分之九十四点四的农户入了社。(米荣运整理)


第5版()
专栏:

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在与群众的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前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陈凤桐
科学一经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就立即得到了新的生命,产生出巨大的力量。五年来,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的发展和它所起的作用,是我国过去的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广大人民支持下,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巩固基础,逐步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学工作队伍。各大区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所、专业研究所,省、专区和县的农业试验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兽医工作站,以及其他专业站,已经有了八千多处。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工作人员和行政人员,加上推广宣传人员和工人,已有十三万多人。科学工作机关和国营农场、农业生产合作社、互助组及其他生产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小组,开始广泛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工作,使劳动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所受的自然灾害逐渐减少。适应各种不同地区的需要的新式畜力农具和优良的粮棉种子,正在全国各主要地区推广。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在各地进行着巨大的试验、调查研究和推广工作,对于棉花、小麦、水稻,以及其他粮食作物及工业原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由于科学工作者的建议,开辟肥源,增加土壤有机质,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采用这些办法,可以提高作物幼苗的抵抗力,可以逐渐减轻冻、旱、病、虫灾害,可以使农产物得到比较稳定的丰收。
由于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基本上已能控制蝗蝻、牛瘟、气肿疽的发生和传播,并有效地防治了家畜的炭疽、猪丹毒、亚洲鸡瘟(鸡新城疫)及棉蚜、三化稻螟、小麦黑穗病等过去遗留下来的严重灾害,对于玉米螟、小麦吸浆虫、棉花害虫以及许多地下害虫,都基本上取得了有效的防治办法,积累下了可贵的防治经验。
我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近两年来正在进行着一项新的、规模宏大的农业区域化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个工作是采用有计划的、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方法,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合作社相结合,建立工作基点,和农民一起,在每种作物的全部生产过程中,找寻关键性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这个工作的主要特点,在于发扬科学工作者集体研究的精神,并和劳动人民在一起讨论研究,使理论结合实际,发挥人民的无穷的潜在智慧和创造力量。许多基点工作联系起来,就可以制订出一定地区内(即自然区域内)的良种繁育和推广新的耕作制度和栽培制度等等方案。并且可以找出病虫、霜冻等灾害的发生规律及植物保护办法。经过这样调查研究而制订出来的一定地区内的农业技术方案,就成为这一地区内农业生产计划的主要根据和主要保证。
畜牧工作是农业经济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学工作者正在大力协助农牧区人民繁殖牲畜,研究人工授精法的普遍应用,广泛进行不同地区各种优良品种的调查,以作为改进提高的根据;广泛提倡青贮饲料,提倡种苜蓿,研究改进新的饲养管理法,以消除家畜病害。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我国人民对于蔬菜、水果的需要也大大增加了。农业科学工作者密切地配合着人民的实际需要,正在总结研究北京等市郊区蔬菜的栽培经验,正调查和整理现有果林,同时研究营造山地新的果树区和消除隔年结果的现象。
劳动模范和广大群众的创造,对科学工作的贡献是很大的。也只有群众的科学水平提高了,科学研究工作才有实际意义。许多事实都可以证明:科学工作一旦结合群众的生产实践,不仅可以推进生产,同时也为科学工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途。我国农业科学工作者,为了提高群众沤烂作物藁杆作肥料的方法,研究出高温通气的速效腐熟法。这样,就使玉米、小麦等藁杆能够大量地有效地使用,使这些藁杆在四十至五十天之内就可以腐熟应用,并可消灭存留在藁杆中的病虫害。我国科学工作者还总结了群众利用黑豆、黄豆、芝麻、绿豆等压绿肥的丰富经验;调查研究了我国北方的苜蓿和南方的紫云英的栽培经验。这样,就在增加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方面,找到了丰富的资料。花生根瘤菌、大豆根瘤菌,已大量使用到生产中去。甘薯黑斑病和小麦线虫病的防除研究,都是科学工作者在参加群众性的生产运动中逐步完成的。有些科学工作者过去认为没有新机器、新农具,就没法密植。在群众中作了调查,才了解到农民早有用靠耧、套耧播种密植小麦的经验,而且可以大量地修改旧耧,价钱便宜,方法简单。过去对于牛气喘病没有好办法治;在深入调查中,才发现牛气喘病是因为用黑斑病甘薯作饲料所引起的;停止用病薯作饲料,很快止住了气喘病。
中国农业科学工作者和全国科学普及协会结合起来,在农村中广泛宣传苏联改造大自然的经验,宣传积水防旱、造林防风防沙,宣传农业的多部门经营(农林牧统一经营),宣传一切科学成就和先进经验,用一切有效办法提高农民的科学水平。
五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教育和领导下,已不断出现优秀的勇敢的科学工作者。其中有些人还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了很有成绩的工作,使先进的科学的光芒照耀到了这些地方,使我们能够更充分地利用广大的土地生产更多的农牧产品。
我国农业科学正在沿着米丘林生物科学方向前进;苏联农业科学的每一成就和他们在实践中的每一经验,都受到我国农业科学界的极大重视。苏联所提倡的矿物质肥料和有机质肥料的混合使用,引起了我们很大的兴趣;我们已经发现不少草炭蕴藏区,这给推行混合肥料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作物的春化处理,异花植物的人工辅助授粉,24—D刺激素的应用,溴化钾浸种等等先进方法,已逐渐应用到生产中去。中国科学界已开始新遗传学、土壤微生物和农业气象等研究工作。“列宁遗训”集体农庄马尔采夫所创造的新的耕作法,将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已经更加迫切和繁重了;目前的工作,还远赶不上国家的需要。我们必须百倍地努力学习,发扬集体创作的精神,逐步消除唯心主义和个人主义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毒害。我们要大量搜集科学资料,熟悉各地区的耕作经验,充分了解农业生产合作社、拖拉机站、国营农场对科学的要求。还要善于结合群众,善于在生产中找寻关键性问题,用一切有效办法增产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畜产品,大量培养技术干部,克服一切困难,使农业科学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向前发展。我们有苏联先进科学理论的引导,有中国几千年耕作经验的基础,只要我们不脱离实际,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5版()
专栏:

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的发展
赵志方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