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从供不应求说起
王思平
近年来国内市场情况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继续扩大,供应量不断增加,可是许多商品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况从一九五三年起表现得更加突出。因而在许多场合下,消费者买东西有时要排队了;某些商品经常因为供求不平衡而脱销了;对于和人民生活攸关的主要商品,如粮食和油料,国家已经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措施,现在,又开始实行了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
为什么在国家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后,在我国人民经济生活中会有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人民生活在生产增长的基础上得到了普遍的改善,社会购买力大大增加,它的速度超过了农业生产和消费品生产增长的速度。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每年都有显著增长,所有主要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都已超过了或接近于我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是在同一期间,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比之生产发展的速度却增长的更快。以粮食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的情况为例:一九五二年至一九五三年的粮食年度中,商品粮食比上一个粮食年度增加了百分之七点九三,需要量却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点一九。而且,粮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解放以前,北京、天津等城市吃粗粮的人很多,在卖出的三股粮食中,差不多有两股是粗粮,一股是细粮。但到了一九五三年,在卖出的十股粮食中,有九股是细粮了。这种情况不仅在城市如此,在农村也如此。这是解放以来一个巨大的变化。目前我国粮食产量,粗、细粮大约各占一半,如果不根据国家计划进行适当调剂,尽吃细粮或尽吃粗粮,吃的多的那种粮种,就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现象。
再拿棉布的产销情况来看,一九五一年产布比一九五○年增加百分之十九,市场销量却比上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一;一九五三年产布比一九五二年增加百分之二十七,市场销量却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四十七。如以一九五○年全国棉布销售数字为一○○,则一九五一年为一七三,一九五二年为二三○,一九五三年为三四三。一九五三年的增长速度最大。但是,一九五三年棉花的种植面积,却比一九五二年减少了六百多万亩,虽然平均单位面积产量较一九五二年略有提高,棉花的总生产量仍只是接近一九五二年的生产水平。
生产发展的速度赶不上需要增长的速度的情况表明什么呢?为什么在国家进入经济建设时期以后更突出呢?这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呢?
首先,它表明了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购买力的急剧增涨。这当然是一个好的现象。特别是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国家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年,国家预算总支出达二百一十三万多亿元,其中经济建设拨款增加了数十万亿,国家预算的支出或者以工资的形式付给了工人;或者以收购农产品的形式付给农民,工人、农民拿到了这些钱,就变成他们的购买力。这一年,国营和公私合营工业企业职工的全年平均实际工资比较一九五二年提高了百分之五;全国就业职工比较
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约百分之十五左右,随之而来的是工资基金扩大了,社会工资总量的扩大,也就意味着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这一年,为了供应日益增多的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以及满足工业原料和扩大出口的需要,国家收购农民的粮食、棉花、麻、烟叶、茶、丝和各种土特产的数量都超过了往年;加上国家适当减低了布价与提高了某些农产品的价格,例如粮食收购价比一九五二年大约提高了百分之八;而农民的负担由于农业税征收维持一九五二年水平并没有增加,这又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很多。所有这一切,就形成了社会购买力增长的速度,超过我国现在商品生产增长速度的情况。根据邓小平同志今年六月间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一九五四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报告,一九五三年全国工农业生产总值比较一九五二年增加了百分之十一点四,但一九五三年社会购买力却比一九五二年约提高了百分之二十左右。购买力增长得快,商品生产增长得慢,这就是许多商品从一九五三年开始供不应求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它又表明我国农业生产的现状赶不上工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当广大劳动人民购买力有了新的提高而生活又很安定,就必然表现在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要求的提高上。要求吃好一点,穿好一点,用好一点,这是人们改善生活的一般规律。无论吃的粮食、油、肉类和其他副食品也好,穿的棉、麻、丝、毛织品也好,无一不是农业产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仍然是以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为主,耕种方法和耕种技术还很落后。虽然在恢复时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是很快的,但在近代化工业还没有具备足够的力量来帮助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长时期内,它每年能够增产的指数是有限的,而且很大的部分还要靠天吃饭。过去几年来消费品需要增长的数字,无论吃的和穿的,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或三十左右,但农业生产四年来总共才增产了百分之五十左右,这就使得若干食品供不应求,某些工业原料的供应也发生困难。这是许多商品供不应求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日用工业品的生产不足,也还由于目前我国要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不可能也不应该无限量的扩大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历年来我国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是很快的。例如一九五三年的工业总产值,就比整个社会购买力的总值大得多,但是,在工业生产中,除了生产消费品外,目前主要的还要生产生产资料。这是为了从根本上来改造我国经济的落后状态并从根本上克服日用品生产不足的困难所绝对必需的。但是,这些生产资料却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直接满足人民的消费需要,只有用来发展和改造轻工业和农业生产以后,才能更多地生产人民生活用品。这样一个周转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用庞大的资金。在这样一段长时间内,国家连续投放的大量资金,都转变成了社会购买力。并且,由于首先集中主要力量建设重工业,国家能够用来发展农业、轻工业的力量,也相对地受到了限制。
由此可见,农产品及日用工业品供不应求的趋势,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也不可能根本改变,而且这种供不应求的趋势,还可能更加明显起来。
但是,并非所有的人对这些道理都已理解了。有些人用旧的眼光来看今天的新事物,说新社会有钱买不到东西,还不如旧社会。有的人则认为人民政府什么都好,可是买东西要排队却很不光采。而国内外的敌人,更借此造谣说:“这是新中国的灾难。”当然敌人的诬蔑是不值一驳的。但是,今天出现的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究竟是好是坏呢?我们认为,是一种好现象。这是因为人民购买力增加了,对消费品的要求大大增加了,这正是新社会的新气象,顶光采的事情。例如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能够吃得起肉的只有少数人物,而几万万劳动人民则经常穷得吃不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呢?这种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以广州市的猪肉消费为例,解放初期每天只宰六百到八百头猪就够供应,现在平均每天宰一千头以上,尚感供应不足。所以,解放以前生产的东西比我们现在虽然少得多,还是卖不完,市场上东西反而显得多。解放以后,最大多数人(工人、农民、其他劳动人民)的生活一天天改善了,我国有六万万多人,大家的生活普遍改善一点点,算起总账来就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虽然现在粮食、肉类、布匹以及其他许多日用品的生产都比从前多得多,还是越来越不够卖。问题明明是这样摆着的:究竟是以前那样最大多数人买不起东西,少量的东西也卖不完来得好呢?还是现在这样全国人民生活都改善、不管多大数量的东西也不够卖来得好呢?当然是现在这样好。这是我国人民翻了身,生活不断改善的表现。这正是我们革命的好处,是我们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伟大成果,是我们国家兴旺的气象。
斯大林同志在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关于中央委员会政治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指出:“在苏联这里,群众消费额(购买力)的增长,总是超过生产额的增长,推动着生产向前进展;反之,在他们那里,在资本家那里,群众消费额(购买力)的增长,总是赶不上生产额的增长,总是落后于生产额的增长,常常使生产陷入危机。”这也正是反映了我国当前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
克服目前许多商品供应不足的根本办法,是目前忍受一点消费品生产不足的困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发展了,就能为农业和轻工业的大发展提供必需的技术设备,将来就可以大量生产消费品。反过来说,如不首先发展重工业,目前也许可以多生产一些消费品,但是生产消费品的轻工业如果没有强大的重工业为基础,它就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农业也得不到迅速提高,并且由于没有重工业,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我们就会吃更多的苦头。
既然我们暂时还消除不了消费品的生产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的一定程度的不平衡现象,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本就不去管它,任其自流发展。当然是不可以的。由于我国小生产还占多数,自由市场也还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对生产和消费如不加以控制,大家都尽量去买,本来基本上够全国人民消费的东西,也要显得不足了,于是更会抢着去买,结果就会有人买多了用不完,有人则买不到,用不上。你争我夺,加上商人投机倒把,市场就会混乱,物价就会波动,工农劳动人民就会吃亏,国家的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就必须从掌握货源和控制商品分配方面来想出必要的办法。这就是对和人民生活攸关的主要商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
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消灭这些商品的自由市场,从这些商品的流转中把资本主义成份排挤出去,从而把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基本上纳入国家计划之内,加强计划性,消灭对这些商品的投机。从一九五三年第四季度开始的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成就证明,这是行之有效,对国家、人民都有好处的办法。
在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以前,粮食分散在农户手里,国家不可能通盘计划。又由于粮食自由市场的存在和粮商的投机捣乱,许多余粮户贮存观望、等待高价、不愿迅速出卖粮食,致使国家收购粮食的计划在很多地区不能按期完成,粮食销售却远远超出计划,曾一度形成购销不平衡的局面。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以后,农民踊跃出售余粮,国家收购粮食的数量猛烈提高,各地粮食销售数量也按照合理的程度降落下来,粮食市场上购销不平衡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国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库存;保障了人民必需的粮食需要;农民手里也还保有一部分余粮。
由此可见,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就是在商品不足的条件下,使国家能够掌握到必需数量的商品,以便合理地有计划地调剂全国人民的消费需要,使全国人民的需要都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计划供应虽然要紧缩过高的消费,但整个说来,并不是要缩减一般的消费,而是保证全国六万万人民基本的需要,并且随着生产的增长,计划供应的份额还将不断地提高。所以,国家在过渡时期为了控制商品消费和进行社会合理分配所实行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办法,是进步的办法。我们必须在各方面极端节省,服从国家的分配计划。
我们的前途是无限幸福的,今天苏联人民幸福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榜样。苏联人民为了首先发展重工业曾进行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因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苏联人民今天已有了一切可能,在重工业飞快增长的同时,同样飞快地发展着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农业,更大限度地满足了苏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我们今天的艰苦奋斗,也正为了争取这种幸福富裕生活的早日到来。
现在,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事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英明领导下,在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无私的帮助下,只要我们全体人民继续努力,积极生产,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服从国家计划,我们就一定能够顺利地实现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就一定能够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福利。勇敢、勤劳、俭朴的中国人民,过去为了争取民主独立,曾经战胜了无数的难以想像的困难,今天,为了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眼前这一点点困难也一定会被我们所战胜。让我们满怀信心地沿着国民经济不断高涨的道路向社会主义社会奋勇前进吧!


第3版()
专栏:

应邀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游泳队
和我国游泳运动员在首都举行友谊比赛
欢迎苏联游泳队来京友谊比赛大会,九月十二日下午在首都什刹海北京市人民游泳场举行。应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邀请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游泳队、我国游泳混合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游泳代表队参加了这场表演比赛。我国优秀游泳选手吴传玉也参加了表演。
参观比赛的有我中央人民政府首长和各人民团体负责人:郭沫若、贺龙、陈毅、聂荣臻、张宗逊、张闻天、李德全、黄敬、安子文、邵力子、胡耀邦、刘子久、刘仁、柴泽民等以及首都工人、解放军战士、机关干部、学生和体育工作者。
大会在下午三时举行开幕式,苏中两国游泳运动员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进入会场,观众热烈鼓掌欢迎。北京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柴泽民致欢迎词。苏联游泳队领队纳·纳·布格罗夫致答词。苏中两国的游泳运动员互相交换队旗,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秘书长荣高棠和苏联游泳队布格罗夫互赠了礼品,中国游泳运动员和首都青年学生向苏联游泳队献锦旗和鲜花。
这次大会进行的共有男子和女子游泳比赛、男子和女子跳水表演和苏联游泳队表演的滑稽跳水等十三个项目。苏联游泳运动员参加的八项男子和女子游泳比赛,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我国的游泳运动员在苏联游泳运动员的鼓励、帮助和指导之下,也不断地创造了良好的成绩。我国游泳运动员在这次比赛中共有六项十九人的成绩打破了全国最高纪录,有三项打破了一九五四年全国游泳竞赛大会成绩。男子一百公尺自由式比赛非常激烈,枪声响后,参加比赛的六名运动员几乎是一直齐头并进。苏联游泳队爱达西以一分零点六秒的成绩取得了第一名,解放军队林锦珠以一肩之差随后赶到,他的成绩是一分一秒五,打破了一九五四年全国游泳竞赛大会成绩。男子四百公尺自由式比赛,苏联游泳队索洛金、解放军队李喜庆和全国混合队林立角逐得最为紧张,在比赛开始时林立一直占先,到一百五十公尺处索洛金和李喜庆紧紧赶上,这时四周观众热烈鼓掌,为他们三人欢呼加油,苏联游泳队索洛金的持久力和转弯时的技巧是非常惊人的,到最后五十公尺时他已超过两个对手,最先到达终点。这时李喜庆也奋力超过了林立而取得第二名。这项比赛的二、三、四、五名都打破了全国最高纪录。这时东面的跳台上,跳水表演也开始了。苏联和我国的跳水运动员,接连的在空中表演着各种优美的动作,然后轻轻地跳入水中,水面上有时只溅起很少的水花。男子一百公尺蝶泳比赛开始了。我国优秀游泳选手吴传玉参加了这场比赛。他以一分九秒的成绩取得第一名,并且打破了这项运动的全国最高纪录和一九五四年全国游泳竞赛大会成绩。接着举行的就是女子一百公尺蝶泳。苏联游泳队阿尔卡季耶娃以最快的速度冲在最前面。全国混合队梁树妹和黄莲华紧紧跟随,梁树妹和黄莲华分别取得第二、三名,他们的成绩都打破了全国最高纪录和一九五四年全国游泳竞赛大会的成绩。取得这项比赛第四和第五名的成绩也都打破了全国最高纪录。
在比赛结束前,苏联游泳队运动员们表演了精采的滑稽跳水。苏联游泳运动员的精湛的和纯熟的游泳技术,给首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第3版()
专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新闻短片
首都和全国各地即将放映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短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辑第一号和第二号,即将在首都和全国各地放映。影片纪录了一九五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全票选举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他的亲密战友刘少奇、周恩来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在八月二十二日会见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情况。影片纪录了四川、青海、山西等省,上海市和鞍山市,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况。影片对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直属机关、部队与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驻地举行军人代表大会时的情况,也作了报道。影片还纪录了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泽东和他的亲密的战友朱德、周恩来和陈云,杰出的和平战士宋庆龄、郭沫若,西藏地方代表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以及从各地来到北京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报到的情况。(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蒋贼统治下的台湾疾病流行
蒋介石卖国集团统治下的台湾疾病流行。
台湾人民由于蒋介石卖国集团的残酷剥削,生活日益困苦,以致患肺病者日益增多。据伪台湾省防痨协会发表的数字,目前台湾约有肺结核病患者十六万人至十八万人,其中四万人病情严重,不能工作。台湾报纸透露,台湾全省施行结核菌素反应检查结果,小学生反应阳性者(即感染肺结核菌者)平均达百分之三十,其中基隆一地高达百分之六十。基隆市码头工人患肺病的占百分之二十。花莲县秀林乡高山族人民患肺病者约达五千人之多,占全乡人口百分之六十。台湾报纸承认,肺病患者如此之多,原因是“居所不良,营养太差,操劳过度”。
在饥饿中挣扎的不少台湾妇女为生活所迫,沦为娼妓,因而性病在台湾极为流行。性病不但在城市中流行,而且传布到山地中,并已严重危害了高山族人民的健康。但是,蒋介石卖国集团最近为了增加税收,还准备恢复“公娼制度”。这将使性病在台湾更加猖獗。
台湾人民患疟疾、痢疾、流行性感冒等疾病的也极多。在兰屿岛,大多数人的死亡原因都是由于患疟疾和下痢。
台湾疾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蒋介石卖国集团的腐朽统治。蒋介石卖国集团把从台湾人民手里搜括得来的钱,完全用于扩充军队,豢养特务,贪污腐化,对人民生活毫不关心。例如,伪台北市政府每年支出的公共卫生费用很少,今年度的岁出预算一亿七千二百多万元伪台币中,用于修建公共厕所和设置垃圾箱等与环境卫生有关的费用只有三十万元伪台币。结果台北大街小巷都堆满了垃圾,污秽遍地,水沟淤塞,苍蝇和蚊子大量滋生,造成了疟疾和其他许多疾病流行。(据新华社讯)


第3版()
专栏:

蒋贼以中秋节慰劳蒋贼军为名
向台湾人民榨取钱财
以搜刮盘剥为能事的蒋介石卖国集团,现在又在利用中秋节向台湾同胞榨取钱财。
蒋贼搜刮钱财的机构之一——所谓“军人之友总社”,在每年的元旦、端午、中秋等节期,都要发动它的分支机构,以“劳军”为名向台湾人民进行勒索。据台湾报纸透露,由于中秋节将到,这个“军人之友总社”在八月三十日作出了一个“劳军决定”,强迫台湾人民为蒋贼军进行所谓“中秋节劳军捐献”。这个机构在台湾各地的分支机关随即向居民展开了勒索活动。勒索的范围极为广泛,无论工厂、商店、住户、农民、学生,一律都要“捐献”。“捐献”的办法是由各地的“军人之友社”先行规定一个数额,然后强迫分摊。例如新竹县的
“军人之友社”计划每年要搜刮“劳军”款项十三万五千元伪台币,这次中秋节计划搜刮四万五千元,由各乡镇指派专人按照户口挨家强迫认捐。
在今年遭受严重旱灾的地区,蒋介石卖国集团不但不予救济,反而继续以“劳军”的名义进行搜刮。上述新竹县就是遭受严重旱灾的地区。另一个严重受灾县苗栗的人民这次被迫“捐献”猪肉八千斤,月饼六万个,而且不要实物,一律要按照“军人之友社”规定的价格折成现金缴纳。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阴谋的破灭
连云山
今年一月六日夜里九点钟左右,守卫浙东檀头岛的人民解放军哨兵,忽然听到从海上隐约地传来一阵轮船的马达声,不一会又传来一阵清晰的枪声,然后,一切又沉寂了。
哨兵们心里想,这样的深夜,海风又很大,哪里来的轮船?为什么又响起枪声?他们立刻把这一情况报告上级,同时更加警觉地监视着海面。不一会儿,他们发现两个人影慢慢地从海里爬上岛来……
“站住!”一位哨兵大喝一声。
两个黑影不动了。
哨兵们跑到这两个人面前一看,发现他们的装备非常奇怪:身穿黑色紧身衣,带着美国冲锋枪,手里还拿着斧头,手铐和指北针。
原来这两个人是从大陈岛来向我投诚的美蒋武装特务,一个叫陈必胜,一个叫郭大头。他们在说明来意和缴下武器之后,立刻被带到军事机关去了。
陈必胜和郭大头原先都是浙东的渔民,他们在解放后,都过着幸福的日子。但是,不幸和灾难突然向他们袭来,一九五○年和一九五二年,他们在海上捕鱼时先后被蒋匪军抓去,编到匪军部队中去了。郭大头和陈必胜编在一个队里,郭大头是后来的,他常常因为思念家乡,想回大陆而偷偷痛哭。陈必胜早有这样的心事了,当他发现郭大头的心事以后,就常和郭大头接近。此后,他们两人就常用匪军不容易听懂的家乡话,偷偷地互诉心情,商量找机会逃回大陆。
可是,他们不久就分手了。去年一月里,陈必胜被强迫派到大陈岛上的美国特务机关——“西方企业公司大陈分公司”去,受爆破技术的训练;接着,郭大头也在去年六月间被强迫派到淡水的蒋匪特务训练班去,受水底爆破训练。在美蒋的特务学校中,他们每天被指定练习游泳、潜水和划橡皮船,以及爆破桥梁、仓库、码头、商船和舰艇的方法;每天被教唆如何抹煞自己的良心,背叛自己的祖国和破坏祖国人民的和平劳动。可是,事情很凑巧,当郭大头受训完毕被调往大陈岛后,又和陈必胜编到一起了。他们又有机会互诉心情了。于是他们就相约,一有机会就逃回大陆。
今年一月五日,美国特务麦克门策划了一个派遣武装特务潜入我国大陆的阴谋。八名美蒋特务被指定去执行麦克门的阴谋,陈必胜和郭大头也在内。他们的任务是:潜入檀头岛,绑架一名人民解放军哨兵,以便刺探我国沿海的军事情报。麦克门向匪徒们嗥叫着:“只要活的,不要死的!”
一月六日傍晚,阴谋开始了。匪徒们乘着一只机帆船向檀头岛驶来。船上除掉八名特务外,还有二十几个匪军掩护,麦克门并且亲自指挥。船后还有两艘匪军舰艇跟随助威。晚上九点钟左右,匪船驶近距离檀头岛约六百公尺的海面,停止了前进。当时天已漆黑,并已刮起了大风,匪徒们立刻投下一只美国造橡皮船,八名特务接着跳到橡皮船上,特务头目梁东拿着手枪坐在中间,陈必胜被指定掌舵,郭大头被指定划桨……布置已定,匪徒们就划着橡皮船迅速地向檀头岛驶来。
这时,良心在召唤着陈必胜和郭大头,重回大陆和家人团聚的念头在冲击着他们。他们想,自己日夜盼望的逃回大陆的机会到来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于是,他们就又用家乡话轻声说了几句,计划一番。等橡皮船将要驶近檀头岛时,陈必胜就用脚把郭大头一踢,立刻用冲锋枪向梁东和左边三个划船的特务扫去,同时,郭大头也用冲锋枪打死了前面的两个特务。接着,他们就带着六枝冲锋枪和其他军用品,涉水登陆,向人民解放军投诚了。
陈必胜和郭大头弃暗投明,回来以后,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宽大待遇。人民解放军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回家和家人团聚,使他们重新投入幸福的和平劳动。并且,由于他们杀死了六名美蒋特务和缴获了武器,人民解放军还发给他们五百万元的奖金。
美国特务分子麦克门所策划的这次阴谋,就这样破灭了。(附图片)
这里是美蒋武装特务陈必胜和郭大头向我军投诚时交来的美国造的武器(上图)和橡皮船(下图)


第3版()
专栏:报纸工作述评

正确地进行技术革新的宣传
湜辛
为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加速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程而斗争,是我们报纸在经济建设时期的重大任务。作为劳动竞赛重要内容的技术革新运动,对于发挥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加速我国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报纸应当重视技术革新的宣传。它在这方面的责任,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宣传报道吸引广大职工积极地参加到技术革新的行列中来,并推动运动循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自从去年下半年鞍钢技术革新的成就和张明山、王崇伦等生产革新者的事迹开始传播以来,特别是今年四月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五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关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决定”以来,各地报纸都逐步展开了技术革新的宣传,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就。这就是比较突出地介绍了鞍钢技术革新的经验,比较广泛地报道了外地和本地的技术革新事迹,开始树立了本地区的技术革新的榜样,向技术革新运动中的某些思想障碍进行了一定的斗争。报纸所做的这些努力,无疑是应当加以肯定的。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的报纸关于技术革新的宣传,也存在着一些缺点。这主要表现在:有些报纸在这一宣传中有脱离当前生产,脱离劳动竞赛,脱离广大职工群众的倾向。我们的报纸必须对技术革新的宣传及时加以改进,才能更有力地推动运动广泛深入地、健康地开展。
开展技术革新运动的目的,在于把群众性的劳动竞赛向前推进一步,争取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报纸进行技术革新的宣传,必须具有这种鲜明的目的性,这样才能引导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因此,报纸在宣传中就应当将技术革新当作劳动竞赛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和企业管理的要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就是说,报纸在技术革新的全部宣传中,必须贯穿着一个精神,即技术革新运动必须在劳动竞赛的基础上,围绕着企业生产上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在这方面,有些报纸已经提供了较好的例子。例如,重庆新华日报就曾着重地宣传了一零一厂炼铁场从推广对生产有决定意义的苏联先进经验“炉顶调剂法”入手,开展技术革新,广泛地发动群众性的劳动竞赛,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并提高了职工技术水平的经验,以及其他单位的好的经验。河北日报也曾通过评论和新闻报道反复阐明技术革新必须和改进企业管理、解决生产关键问题紧密结合,并对某些厂矿孤立地开展技术革新的所谓“技术革新千千万,生产任务完不成”的现象,适时地提出了批评。这样,报纸就能把广大职工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引导到解决当前生产上的主要课题方面来。但是有些报纸却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劳动竞赛、脱离当前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而孤立地报道技术革新的倾向。这些报纸在报道技术革新的事迹时,常常局限于某一项革新能够提高多少产量或创造多少价值,而不是主要地着眼于它对于企业全面地完成国家计划的实际效果。有的报纸甚至对实际工作中为技术革新而技术革新的错误做法盲目加以支持。例如,云南铁工厂为了支持和培养一个“王崇伦式的生产革新者”,曾经脱离了当前迫切的生产任务和改进企业管理的要求,让他去单独执行不受上下道工序影响的简单成批的后备任务,以便实现“一季完成一年工作量”的计划。云南日报对云南铁工厂在培养生产革新者工作中的缺点和偏向不但没有及时提出严肃的批评,以提高职工群众特别是企业领导干部对技术革新运动的认识,反而一度作了盲目的宣传。应当指出,报纸是一种领导的工具;它既不能成为实际工作中自流倾向的尾巴,也不能容许离开党的政策的最微小的偏差。
为了推动技术革新运动广泛深入地、健康地开展,报纸还必须全面地体现技术革新的精神。技术革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的改进,也包括技术过程、技术标准、操作方法和劳动条件等等的改善和提高。报纸只有充分地反映出技术革新的丰富内容,才能吸引更多的职工踊跃地参加到技术革新的行列中来。有的报纸曾经把机械化自动化当作技术革新的唯一内容,要求所有的厂矿都开展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的运动。这种宣传是片面的,不完全切合实际的。因为机械化自动化虽然是我们企业的努力方向,对于有些企业来说也应是现实的奋斗目标,但在我国原来落后的技术基础之上,目前我们还不能希望所有的企业都把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对于那些目前还不可能机械化自动化的企业,应当鼓励职工群众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开展劳动竞赛,提出合理化建议,改进技术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另一方面,在有些新建和扩建的厂矿中,已经采用了近代化的设备,有着高度的技术基础,当前的问题是如何动员职工更好地掌握新的设备和新的操作方法。将技术革新运动仅仅看作机械化自动化,鼓励一切企业不问生产的需要和可能,都来搞机械化自动化,这就容易使运动脱离企业的实际状况,并且容易使许多人站在运动的外面。技术上的革新固然来源于职工群众的积极创造,但是另一方面,也来源于现有先进经验特别是苏联先进经验的学习与推广。苏联先进经验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科学技术的卓越成就;我们现有的先进经验,是我国工人阶级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晶,是群众智慧的积累。事实证明,认真贯彻苏联专家的建议,学习和推广苏联的先进经验以及群众中有决定意义的先进经验,就可以有效地改进我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目前不少报纸在技术革新宣传中带有普遍性的缺点之一,就是只着重报道职工群众的发明创造,而没有同时强调学习和推广先进经验;报纸对于已经报道的重要的生产革新成就,也很少反映它们如何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推广。这种宣传同样是片面的。宣传上的某些片面性,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实际工作中的缺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报纸编辑部对于技术革新的认识不够完整。报纸要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就必须克服各种片面性,从多方面去推动技术革新运动的开展。最近有些报纸,如沈阳日报、黑龙江日报等,注意宣传了企业必须根据生产需要和可能实事求是地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宣传了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学习和推广苏联先进经验的重要,这是十分必要的。
先进的带动落后的,落后的赶上先进的,乃是社会主义企业向前发展的规律,是群众性的劳动竞赛的实质。大力宣扬生产革新者,用生产革新者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来影响和带动千百万群众一同前进,是报纸技术革新宣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所谓先进思想,主要是指社会主义觉悟,集体主义思想,热爱科学的态度,克服困难的精神,等等。我们的报纸虽然报道了不少的技术革新事迹,但是深刻地宣传了生产革新者的先进思想的例子还是不多的。在这方面宣传得特别薄弱的是集体主义思想。应当看到,集体主义是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是技术革新运动得以深入开展的坚实的思想基础。报纸就是要通过先进人物的活生生的榜样,来教育广大职工树立起集体主义精神。可是过去有些报纸宣传生产革新者的成就,常常夸大个人的作用。例如,上海解放日报在一篇题为“两百多次”的文章中,详细描述了山东新华药厂工作人员、共产党员王志强在试制“搪玻璃罐”过程中如何绞尽脑汁,克服困难,试验了两百多次,历时两年零八个月,终于制造成功。至于在试制过程中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却被写得抽象无力,如“在上级党委的鼓励下”、“在大家的帮助下”,远不如写先进生产者个人的活动那样生动具体。有些报纸报道生产革新者的事迹,不仅没有真正反映出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反而在客观上传播了个人逞强好胜的情绪。如在谈到生产革新者学习王崇伦时,常常这样描写他们的思想情况:“王崇伦创造了个万能工具胎,难道咱就不能也来改进工具吗?”“别人是技工,能行;我也是技工,为啥不行!”必须指出,宣传上的任何夸大个人作用、传播个人主义的偏向,都是和党的报纸的性质和任务不相容的。报纸不仅不应当宣传这些,而且应当注意对先进生产者和一般职工群众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防止骄傲情绪,克服个人主义。近来河北日报、青岛日报、西南工人日报、山西日报等先后开展了思想讨论,教育广大职工认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竞赛和竞争的区别,树立参加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的正确态度。江苏新华日报报道了南京灯泡厂工人吴传经从个人名利出发,放松本身生产工作来搞“发明”“创造”,以致造成重大生产事故的事实,并通过这个事实提出了职工群众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必须克服个人主义思想的问题。报纸在技术革新的宣传中重视对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教育,严肃地适当地批判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就能提高职工群众的阶级觉悟和参加技术革新的自觉性。
目前技术革新运动正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但是在技术革新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不少企业领导干部和职工群众对技术革新的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他们或者将技术革新和厂矿的中心工作对立起来,或者强调自己的生产条件特殊,或者满足于现有的生产水平,因而不去积极地开展和参加技术革新运动。另一方面,这一运动在某些厂矿又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没有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因而运动还不能成为完成国家计划的有力保证。为了推动技术革新运动广泛深入地并且是正确地开展起来,就需要我们的报纸更好地掌握运动的方针政策,更加深入实际,以便把技术革新的宣传提高一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