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月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宪法草案与华侨北京归国华侨
联谊会副主席 连贯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公布,鼓舞了全国人民,也鼓舞了国外广大的华侨。宪法草案全部内容都和华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华侨是中国人民的一部分,中国各阶层的人民就包括着各阶层的华侨在内。而且宪法草案中特别提到华侨的还有三条。这就更充分地表现了祖国对国外华侨的热切关怀。
我国是一个国外侨民众多的国家,总数约达一千二百万人,这是旧中国长期处于反动统治之下,劳动人民在国内无法生存,迫得出国谋生的结果。华侨在东南亚各地,和当地人民共同劳动,开辟了当地的经济生活,并与当地人民结成了悠久而深厚的友谊。在其他国家侨居的华侨,也和各侨居国人民有了友好的关系。但是,由于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帝国主义眼里只是掠夺、压迫的对象,根本谈不上什么国际地位;因此,侨居在资本主义体系国家里的华侨,受尽了帝国主义和殖民政府的奴役和压迫。旧中国的反动统治者不保护也没有力量保护国外华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种情况起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国外华侨也抬起头了,人民的祖国,对国外华侨的情况非常注意和关怀。在起了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国外华侨是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内一个组成部分,保障了华侨在各方面享受着和祖国人民一样的权利,国家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益。宪法草案有关华侨的部分,就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
宪法草案确定了国外华侨的国家主人翁地位。宪法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二条),“一切国家机关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经常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第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第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装力量属于人民”(第二十条)。人民可以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华侨虽然居住国外,但根据宪法草案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华侨的代表参加。这样,华侨就可以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表达华侨的共同意志和愿望,行使国家主人翁的权力。宪法草案肯定了华侨的法定地位,保障了华侨在国内的最高权利,使国外华侨感到无限的光荣,受到极大的鼓舞。
宪法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国务院)有责任管理华侨事务。这是国家保护华侨的具体措施之一,说明了人民政府对华侨的经常注意和关怀。
当然,人民政府对华侨的关怀、帮助并不是宪法草案公布以后才开始,四年多来国家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曾经感动了国外广大的华侨。
广大华侨切齿痛恨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恶性通货膨胀,成千成万国外劳动华侨用血汗换来的家用汇款,几乎全被四大家族用通货膨胀的手段所掠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依照共同纲领便利侨汇的政策,保证华侨的汇款不受损失。国家制止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为害十几年的通货膨胀,稳定了国内物价,为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使华侨的汇款的价值得到最根本的保障。去年国家以公平合理的比率清还解放前存款,又使华侨被蒋介石匪帮抢夺去的存款,得到合理的补偿。
广大华侨没有忘记:数目众多的归侨、侨眷,曾经被国民党反动政权敲诈、勒索到倾家荡产,以致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因侨汇中断,饿死很多人。广东有一个地区,即达二十万人。国民党反动政权勾结美帝国主义进行反人民的罪行,也使无数的归侨、侨眷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一贯采取保护华侨的政策。对侨眷也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适当的照顾。四年多来,各地侨务机关在当地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鼓励归侨、侨眷努力生产,努力学习,根据自愿原则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某些困难。国家对回国的华侨,尽可能给予必要的照顾;对被迫害回国的难侨,也予以适当的安置。四年多来,由中央和地方侨务机构接待、安置的归侨、难侨,已在五万五千人以上。国家在恢复和建设时期虽然还有许多困难,仍然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条件,用设立农场、帮助回乡生产等办法,达到“好好安置难侨,不使流离失所”的要求。在归侨、侨眷比较集中的地区,侨务机关和有关部门还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华侨服务机构,专为归侨、侨眷服务。不少的侨眷和归国的华侨学生,由于得到银行华侨服务部的小额贷款,解决了因侨汇暂时中断所遭遇的困难;许多侨眷、侨属,由于华侨服务部的帮助,找到多年失散的亲人。福建永春县侨眷郭旺,托华侨服务部找到十几年没有音讯的丈夫,福建泉州市侨属谢朝本,由华侨服务部访到失散二十五年的母亲和弟妹。这些虽然是大时代中的小事情,但从小事情也可看出人民自己的政府是怎样具体地为人民服务、为华侨服务。
宪法草案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华侨可以和祖国人民同样享有这些基本权利。我国公民所享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权利,是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公民所享受不到的。我国公民的劳动权利、受教育权利、劳动者的休息权利,以及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是只有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才能够实际给与公民的权利。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回国的华侨和国内人民一样,事实上已经开始享受到这些权利:部分归侨已由国家解决其就业问题,回国升学的华侨学生也受到国家的接待,并分别安置入学。但是,由于国家是在过渡时期,有计划的建设刚刚开始一年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需要大力积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共同努力,因此,保障公民所享受的许多权利的社会物质条件,只能逐步扩大。
宪法草案还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这是华侨多年的希望,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从来就没有实现过。满清统治者不理华侨,任凭华侨在国外被压迫、凌辱甚至被屠杀;北洋军阀不保护也不能保护华侨;国民党反动政权实行祸侨害侨政策,不但把华侨当做敲诈勒索的对象,而且分裂华侨,破坏华侨团结,甚至勾结帝国主义者,共同迫害华侨,自然更说不上什么保护华侨。直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革命的胜利,祖国保护华侨的时代才真正开始。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庄严地宣称:“外国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民的时代,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永远宣告结束了。”
诚然,目前某些国家中的华侨还受到无理的歧视、压迫。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仇视新中国,也仇视华侨,所以他们极力迫害华侨,并把迫害华侨作为侵略东南亚的一种手段。但是国外华侨的处境,已和过去有所不同:过去,被欺负的华侨是“海外孤儿”,痛苦无告;今天,则受到祖国密切的注意和关怀,正如周恩来总理所指出的:“我国散居海外的华侨约达一千余万,由于某些国家无理地歧视乃至迫害他们,他们的正当权益业已受到了重大损害。这不能不引起中国人民和政府的深切注意和严重关怀。”
广大华侨从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经验中,深刻地认识到:要保护华侨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必须有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同时也需要加强自己的爱国团结。华侨的爱国团结,对华侨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又有力地支持着华侨。
祖国繁荣富强,是广大华侨共同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变为美好的现实。宪法公布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就成为法定的目标。这个伟大的目标,将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祖国,就是更繁荣更富强的祖国。广大的国外华侨有了这样的祖国,将更加感觉光荣和自豪。宪法草案向华侨指出了这个美好的前途,使华侨得到了更大的鼓舞。


第3版()
专栏:

华侨们的大喜事
艾叶
作为曾经在海外从事新闻工作的我,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公布,满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世界上一切正直而善良的人们,没有不热爱自己的祖国,没有不希望祖国独立、民主、繁荣和富强的;尤其是海外华侨,他们远离故乡,更加想念祖国和关怀祖国的命运。
十几年前,我在国外某地的一家华侨报馆工作,侨胞们经常写信或亲身到报馆来,诉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我们曾不止一次地深深感动,也曾经用自己的笔,支援了他们。
的确,没有到过海外的人,是很难想像到华侨的苦难遭遇的。那些舍妻离子、远渡重洋到海外谋生的人,在抵达异国海岸时,当地军警,往往借口检查“违禁品”,进行公开的掠夺;或借“中国人易带传染病菌”,规定了种种苛刻的限制入境办法。
华侨即使偶然在海外找到职业,但饥饿、失业和意想不到的灾难,都时刻在追踪着;在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动辄受到当地军警和资本家的无理谩骂、鞭笞、罚金和监禁,直至被驱逐出境。
广大华侨在苦难的日子里,时刻都希望祖国能够成为富裕和强大的国家。每当祖国有了灾难的时候,国外华侨总是全力以赴:捐献财物,遣送子弟回国学习和服务,期望祖国渡过灾难,走向独立、富强的大道。但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代,侨胞们捐献的财物,都被那班官僚政客饱了私囊;回国的子弟,没有书读,没有工作,华侨的家庭遭受着重重剥削;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驻外使领馆,对于华侨的灾难,熟视无睹,默不作声,甚至狂妄地和帝国主义一道对华侨进行敲诈和掠夺。记得在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时,多少华侨子弟,激于义愤,纷纷要求返国参战,而国民党反动派的驻外领馆,不但未加支持帮助,反而大言不惭地说:“祖国有的是人,你们回去干什么?最好还是把钱交领馆转寄国内,帮助抗战就行。”在大敌当前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还恬不知耻地,企图继续贪污捐款,阻难华侨回国参加抗战。可是,有不少侨胞坚毅不拔地冲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阻难和封锁,终于投进了祖国的怀抱。他们深刻地了解到:自由和幸福绝不是凭空得来的,必须依靠人民的斗争才能获得。许多华侨子弟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民解放军;他们和国内同胞一起,在解放祖国的烽火中,在可爱的祖国土地上,洒出了自己的鲜血,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反动政府,消灭了封建势力,把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中国的土地上,人们正从事着巨大的经济建设;人民的生活已获得显著改善;我们伟大祖国已成为世界强国之一。在人民政府的关怀和爱护下,华侨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居住在海外的华侨,也将受到人们的重视。你说,华侨们怎能不为自己的自由和幸福而欢呼,怎能不感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将成为使祖国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根本大法,把祖国推向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大法。这个草案中特别又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国外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广大华侨又怎能不衷心拥护,热烈欢迎呢?如果我能有机会重游海外,能够有机会碰到华侨父老,我将为他们致以衷心的祝贺,祝贺他们多少年来的宿愿得偿的幸福。


第3版()
专栏:报纸巡礼

用社会主义光芒照耀山区农民
在四川,有广大的山区。山区耕地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强,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百分之十二强。这些山区一般是地广人稀,耕作粗糙,自然灾害多而严重,多数农民尚未组织起来。专区的农民报纸如何根据这些特点来指导和鼓舞山区农民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的山区而斗争,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六月八日,四川日报在题为“重视对山区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宣传”的报纸工作述评中,就对专区的农民报纸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宣传,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
“山区能不能到社会主义”,这是山区许多农民,也是山区某些干部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经过总路线的宣传,打开了山区农民的眼界,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山区的各项经济事业不发达,山区农民对山区发展的前途,在认识上还有一些疑虑。因此,述评强调农民报纸应首先注意对农民进行热爱山区的宣传,用实际事例说明山区的发展前途,帮助农民树立起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的信心,而不应该局限于单纯报道具体的农事活动。通川报在题为“认清美好前途,抓住特点,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山区而斗争”一文中,就曾用生动的事实描述了通江的宝藏,通江的农业、牧业、林业的发展前途和对国家建设的巨大支援。这在提高人们建设山区的热情和信心方面,是有作用的。
专区的农民报纸,应通过关于互助合作宣传,具体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山区的道路。这就是要教育农民认识,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主要是依靠自己组织起来的力量,而不能单纯依赖国家的援助。述评引用了万县报的一篇报道“桐子花怎么还不开呀”为例。报道中叙述山区一个普通村庄的农民往年单干,由于劳动力不足,每年都要荒地,今年全村组织了十八个互助组,一个月就挖完了全村的苞谷地。这就具体地向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当然,报纸也不可忽视宣传国家对山区多方面的援助,让山区农民了解国家是关心山区和重视山区的;随着整个国家建设的发展,山区农民将得到更多的援助。
专区的农民报纸还应选择典型事例,反映山区生产的日益发展和农民生活逐步改善的面貌,使山区农民从今天生活的小改善,看到明天生活的大改善,从而增强了人民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信赖,增强了山区农民建设新生活的信心。述评批判了某些报纸工作人员认为“山区新气象不突出,不吸引人”等错误观点,指出报纸应该多接近些生活。例如万县报曾在一篇“互助组给枣木槽带来的变化”的报道中,引用农民的山歌叙述解放前枣木槽的面貌:“荒山坡、乱石窖,有种无收枣木槽,陈家地主要猪羊,我们农民吃青草。”如今枣木槽已组织起互助组,整修了土地,年年丰收,槽上大小三十口人有吃有穿,去年还卖给国家七百五十斤余粮。附近村上转业军人刚回家时惊喜地说:“我简直认不出这是原来的枣木槽了。”这是何等令人振奋的新气象!像这样的变化在山区是到处可见到的,可是过去报纸却反映得很少,今后需要多加宣传。
四川日报这篇报纸工作述评所提出的意见,是值得四川各专区农民报纸参考的,也是值得各地的专区农民报纸参考的。 (万春)


第3版()
专栏:报纸巡礼

“当前问题”
重庆新华日报从四月十八日起,辟设了“当前问题”一栏。这是报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根据报纸所掌握的材料或读者的反映,对当前工作或群众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地提出批评和建议。
四月二十三日的这一栏,提出了重庆某些工厂生产的轻工业产品质量低劣的问题。报纸根据国营商业和合作社部门工作人员在一次会议上的反映,提出批评说,“重庆中国毛纺织厂的毛线,纺得松紧不匀,毛质又硬,穿在身上刺人,颜色又不鲜艳,价钱还比上海的毛线贵,农村姑娘买不起,工厂女工不愿穿,国营商店也因而积压了不少资金。”“当前问题”也指出:重庆出的再生胶底皮鞋的胶底容易断;重庆电机厂出产的电扇,有的要用手推一下才动一下。
三个多月来,“当前问题”栏刊出在六十次以上。它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缺点,进行了比较广泛的批评。这当中,报纸还对某些工厂不重视暑期降温工作、不注意技术革新与生产的结合等问题,进行了连续性的揭露和批评。从报纸上看来,有的“当前问题”已经受到被批评者的重视,并且有了具体的改进措施。例如,六月一日的报纸报道说:重庆公私合营中国毛纺织厂的共产党组织、行政、工会、青年团的负责人,根据报纸的批评和重庆市工业局的指示,进行了研究和检查。并决定在全厂范围内进行一次群众性的品质大检查,改进缺点,逐步建立和健全品质检验的各种制度。
东北日报也自六月五日起辟设了“当前的问题”一栏,先后提出了旅客在火车上喝不到开水、小学教师没有足够的备课和休息时间等问题。哈尔滨铁路管理局所属有关单位,见到六月五日关于缺水问题的批评后,很快就采取了具体措施。沈阳旅行服务站除在列车上加强流动卖水的工作外,还设立了“无人售水处”。据七月十日东北日报发表的读者来信说,旅客喝不到开水的现象已经没有了。
重庆新华日报和东北日报“当前问题”栏收到效果的例子已可证明:报纸只要能够站在群众的生活当中,并且为了解决群众生活和当前工作中所提出来的问题,运用足以阐明那些事件和问题的报道形式,它就能够推动工作和生活前进。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前问题”这一报道形式,是值得学习的。 (毅人、海椿)


第3版()
专栏:报纸巡礼

扩大思想讨论的成果
经过总路线的宣传以后,很多农民的觉悟有了提高,初步认识了农业发展的道路。但是有些农民对一些具体政策,还不够了解,甚至还有某种误解。因此,报纸在向农民指出了总的方向以后,还需要教育农民具体地划清政策界限,消除他们的各种思想疑虑,鼓舞他们参加生产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宁夏日报在今年二月下旬至五月中旬进行的农村中两条道路的讨论,使广大农民明确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讨论结束后,报纸为了巩固农民的认识和信心,鼓舞农民的积极性,又在四篇思想讨论总结的文章中,具体地帮助农民划清了商业与副业、粮食投机与互通有无、高利贷与资金调剂、雇工剥削与变工互助之间的政策界限。如在“互助合作组织可以搞正当的副业生产,不应当作投机买卖”一文中,报纸通过具体事实阐明了商业活动和副业生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把农业生产置于次要地位,而单纯追求资本主义利润的活动,后者则是利用农业剩余劳力,并且服从于农业生产的一种副业劳动。因此,不能把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也当作“自发势力”、“发横财思想”来反对。不用说,报纸这种作法,在提高农民对政策的认识和生产积极性方面,或在巩固和扩大这一思想讨论的成果方面,都是很有好处的。
(苇苍)


第3版()
专栏: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区
举行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区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七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六日举行。参加会议的一百一十名东乡、回、汉族代表都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地履行了人民代表的职责。他们在审查、讨论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工作时,一致指出:在党和上级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半年来的各项工作都取得很大成绩。今年入春以来,自治区集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干部深入农村,具体领导各族农民在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基础上进行了春耕播种工作,使夏田播种面积超过了去年的百分之十,并结合这一工作胜利地完成了基层选举工作。去年自治区普遍遭受了旱灾,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这种情况,今年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半年来,先后发放了各种农业贷款十八亿元、救济款十八亿两千万元、社会救济款一亿四千九百多万元,并帮助缺乏耕畜和农具的东乡族农民购买了二百多头耕畜和三千多件农具,解决了灾区农民的口粮、籽种、耕畜等困难,使他们安全渡过了灾荒。东乡族自治区是一个常年干旱的山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它的贫困面貌,今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注意发展和巩固互助合作组织的工作,并在这一基础上普遍开展了兴修小型农田水利、植树造林和改进山区耕作技术的工作。现在,全区经过整顿逐渐巩固起来的互助组已有七百多个,并正在筹备建立两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国家投资兴修的灌溉农田的几条水渠,有的已经完工。这些水渠全部完工后,东乡族农民每年可以增产三百多万斤粮食。
会上,代表们满意地肯定了上述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的缺点,责成自治区人民政府今后加以改进,并提出有关发展农业生产的提案二十五件。大会决议今后自治区应大力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并抓住当地增产的关键,继续开展群众性的找水源、报水源、兴修水利的运动。
会议热烈讨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通过了拥护宪法草案和组织人民群众讨论宪法草案的决议,选出了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
帮助云南边疆各族人民进行生产建设
驻守云南边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帮助各族人民进行生产建设,受到各族人民的爱戴。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去年七、八月间各地发生虫灾,边防部队战士协助扑灭了勐宋等灾区的虫害;秋收时,因雨季比往年延长了半个多月,傣族人民眼看着沉甸甸的谷穗再不收割就要坏在田里,心里非常着急。战士们知道这件事后,开会商讨,决定要把各族人民的稻谷抢收回家,战士们带着油布、雨衣到水田边搭起临时住房,在风雨里抢割稻谷,一连几天,抢收了一百八十多万斤稻谷。驻守红河岸边曾经屡立战功的某连,为使驻地的少数民族人民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生产,曾帮助苗、哈尼等族人民背烧柴一万八千多斤,挑水三万六千多桶。某部战士节省了津贴,买铁制锄头等农具送给贫苦的瑶族人民生产,多年来用木锄头耕种的瑶族老人潘树新,得到战士们送给的铁锄后,感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边防部队有的选择疫病流行的地区设立门诊部,有的组织抗病队和医疗小组,深入各地为各族人民进行免费治疗;近一年多来,并给边疆各族人民两万三千多人检查了身体。边防部队所设的兽医院,帮助各族农民防治牲畜疫病。如腾冲县今年插秧时节耕牛发生口蹄疫,经某部兽医院六昼夜的紧张工作,抢救了五百八十多条耕牛。解放军结合医疗工作还向各族人民宣传改善环境卫生,预防疾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的新、老洒房寨,注意整理室内和环境卫生,每星期大扫除一次,患病的人已经减少。
边疆各族人民热爱解放军,军民间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西双版纳,每当部队调离驻地时,傣族妇女们按民族习俗,在战士们手腕上拴上红线,祝福他们健康。每逢过年节的时候,各族人民常常翻山越岭送给部队战士各种礼品、锦旗和慰问信。去年,红河南岸大瑶山各族人民做一面锦旗送给部队,送去两次认为不能表达他们的心意,又取回来重做,最后由苗族赵大妈在锦旗上精心绣上两只和平鸽,结上两个美丽的花球,才吹起芦笙、笛子欢天喜地的送去。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沈阳市复员建设军人已得到适当安置
一年来,沈阳市接受了许多复员建设军人参加国家经济建设。这批复员建设军人现在基本上都已得到了适当的安置。其中百分之七十家住在城市的,都按个人志愿及其本身条件,安置到工业和商业等生产部门;百分之三十家住在农村的,都参加了农业生产。
在这些复员建设军人中,涌现出不少生产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受到了各工厂,企业、机关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欢迎。沈阳第六造纸厂机修组车工、革命残废军人王大胜,工作一贯认真负责,能克服困难,在锋钢车刀缺少时,他曾设法利用代替品,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保证了产品质量。最近,他又创造出自动选纸、数纸机,经过试验效果良好。他曾先后受到工厂三次表扬,三次奖励,今年已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纺织厂的三十九名复员建设军人中,有十六名曾受到沈阳市人民政府、北市区人民政府和工厂的表扬和奖励。在沈阳百货公司第二商店担任共产党支部书记兼副经理工作的张廷议,经常研究和支持职工的合理化建议,推广了“连带上班制”、“小组责任制”等先进经验,在工作上创造很大成绩,因此被评为全市商业系统的劳动模范,他所在的商店也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商店之一。被评为防奸、治安、工作模范的市郊白塔铺分区革命残废军人苏脬义,积极参加村政权建设,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逮捕了反革命分子;在训练民兵工作中,他也起了很大作用,已有六名民兵经他培养为干部参加了中共区委和公安部门的工作。
沈阳市各机关、工厂、企业单位在安置复员建设军人工作中都很认真、负责,把它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进行。沈阳重型机器厂几年来重视优抚工作,对职工经常进行饮水思源尊敬军人的教育;人事部门在接收职工时,对复员建设军人注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用,无试用期,并对个别身体条件较差的也给以照顾。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血的交流
若水一病床上躺着一个炸伤的朝鲜姑娘。她脸色苍白,眼睛没有光,青春的生命已经临近死亡。昏迷中她听见医生说要输血,接着她看见一个志愿军把袖子卷起。血,新鲜的血灌溉了她衰弱的身体。……恢复了健康的姑娘,每当向人谈起这件事,她的眼睛总是闪烁着泪光:
“我的血管里流着中国志愿军的血,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优秀儿女的血,它是那么高贵,那么纯洁。我不知道现在他在什么地方,但是他的血一直在我胸中激荡,它给了我新的生命,新的力量。从那以后,我更加感到中朝人民是亲骨肉,因为我分不清在我血管里流着的,哪是我父母的血,哪是中国人的血。二病房里躺着一个负伤的志愿军。他呼吸急促,神志不清,死亡快要夺去他勇敢的生命。
“让我来输血吧,让我来输血吧!”他恍惚听见一个朝鲜姑娘的柔和声音。血,温暖的血浸润了他枯萎的生命。……养好了创伤的志愿军,在讲到这个姑娘的时候,他的声音总是激动得颤抖:
“母亲的血孕育了我;她的血把我救活。我想起她就想起兄弟的朝鲜人民,正像想起母亲就想起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珍惜这不知名的姑娘的血,它具有一个英雄民族的高尚素质,它嘱咐我忠于我们共同的神圣事业。这股血时时刻刻在我心中沸腾,使我和朝鲜人民一同爱,一同恨,使我更加勇敢地斗争。”


第3版()
专栏:

江苏省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
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各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已成为农业生产战线上一支重要力量。南通、江都、盐城、建湖、沭阳、金坛、砀山等七个县一九五三年有高小毕业生一万六千多人,除一部分升入中学和少数参加其他工作外,有七千四百多人参加了农业生产。建湖县一九五零年以来参加农业生产的九百八十七个高小毕业生,都成为农村生产和政治、文化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丰县十一区赵屯村十四个高小毕业生今春在互助合作运动中带头和推动全村农民组织了十五个互助组,有的还当选为互助组长。无锡县五星农业生产合作社初中学生张申立把生产经验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两年来总结和推广了农业技术六十多种,被全社评为生产技术员。青浦县仓园农业生产合作社十五岁的高小毕业生朱泉根在短短的一年中学会使用戽水机和割麦等技术,还把一头耕牛养得特别健壮,被全社选为劳动模范。徐州市郊区高小毕业生徐国强白天生产,晚上坚持教学,扫除了一百多个农民文盲,成为农民们敬爱的民校教师。很多高小和初中毕业生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生产队长、会计、记工员和乡村干部,有的还被选为人民代表。
随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农业生产战线上需要高小和初中毕业生的数量更大。盐城县西季农业生产合作社目前就需要三十多个会计人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去年到这个社工作的四个高小毕业生中,已有三人担任了生产队的记工员。各地参加农业生产的高小和初中毕业生还得到有关方面的教育培养。有的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一九五四年华北区游泳竞赛大会在京举行
一九五四年华北区游泳竞赛大会七月三十一日、八月一日在北京市人民游泳场举行。参加比赛的有河北、山西两省和北京、天津两市的男女运动员八十人。
这次比赛结果,有五项共六人的成绩打破了华北区最高纪录。其中天津市运动员穆瑞龙,在男子四百公尺自由式决赛中,以五分四十二秒八打破了华北区最高纪录;在一百公尺自由式比赛中,他又以一分五秒六打破了华北区最高纪录。北京市运动员刘世华和王辉炎各获得男子一百公尺俯泳乙(蝶泳)和一百公尺仰泳第一名,并打破华北区最高纪录。一千五百公尺自由式竞赛是一个最精彩的节目,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先锋队队员、天津市运动员穆祥杰获得了第一名,当他游毕全程时博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在一九五四年北京市游泳竞赛大会中获得跳板跳水第一名的李根,这次又获得了华北区跳板跳水第一名。全部竞赛项目完毕后,有北京市游泳训练班和联队举行了精彩的水球表演。
这次比赛结果,天津市代表队获得了团体优胜第一名。优胜的运动员们将参加今年八月间在广州举行的“一九五四年全国游泳竞赛大会”。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修筑康藏公路的英雄部队
新华社记者 陈家璡
在世界屋脊上筑路的人民解放军部队,用排山倒海的英雄式的劳动,把康藏公路不断地向前推进。现在,公路已经向西伸长了九百多公里。骑着马走这段路程,也需要二十多天到一个月。战士们就凭着他们的双手,和筑路工人一起铺平了公路。光是他们在去年和前年挖的土方、石方,如果用到治淮工程上,可以给淮河再增加一道高五公尺,宽五公尺,长三百多华里的拦水坝。
两年多来,战士们从卷着大风的春天到冰雪封山的冬天,劈开了这一座山,又登上另一个高峰,一次又一次地从拔海四五千公尺的高山上拆掉帐篷,在河谷上或森林里再架设起来。千万根钢钎在他们的手下磨秃了,铁锹磨得像镰刀一样宽。但是,战士们的钢铁意志,却使拦路的九座拔海四千公尺以上的大山向他们低了头,使无数条急流驯服在脚下。
在怒江两岸和唐古喇山下施工时,因为工地陡险,无法把人力全部展开,夜里战士们点着树枝,一连几十昼夜地轮班工作。有些工地上,陡得连燃火照明的地方都没有,他们就在钢钎上拴一块白布作记号,或者用手电筒照亮。某连第三排的工地是一处高四十公尺的陡崖,爬到顶上拴保险绳都很困难。战士们采用叠罗汉的办法,人驮着人开出了立脚点。突击手们艰难地爬上崖顶,吊下了第一根绳子。接着,大风雪就降临了,铁锤一会不打到钢钎上,钢钎就会冻结在炮眼里。一天夜里,狂风卷着大雪扑下来,天气冷得口水吐到地上很快就结成冰。但是在悬崖上工作的战士们却浑身发热。他们在风雪里唱着:“雪花飘,汗水淌,我们把荒山变了样。”当时,某部第八连的战士们还集体创作了一首诗:“风冷我们心里热,热血可以胜冰雪。”在雨季施工时,战士们身上天天沾满了泥水,这时他们最欢喜唱这样一首快板:“雨点子,黄豆大,打得树叶哗啦啦。大山我们能炸倒,下点小雨算个啥!”前年冬天,雀儿山上常落雪。一连几天大雪之后,公路上的积雪有一公尺多厚。担任扫雪任务的某连战士们,冒着零下三十度左右的严寒扫除积雪。每天吃过早饭上山,天黑才下山吃饭。当时模范青年团员李学文向全连青年团员提出“不扫完雀儿山路上的雪,青年团员不下山”的口号,他首先爬上雀儿山的高峰。在他的影响下,全连扫雪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五倍。
在这项征服大自然的进军中,部队中涌现了大批英雄人物,已有六千零八十三人被评为各级人民功臣。如探险英雄崔锡明、一等功臣罗绍洲和山字形挖土法的创造者、特等功臣高福印等,已是全国知名的人物了。他们的事迹,被文艺工作者编成剧本,多次在筑路部队中演出。在“战胜怒江天险”的影片里,摄影师也用特写镜头拍摄了他们的英雄形象。某连班长宋文义,被战士们称为战胜困难的“领队人”,他带领战士改进了石方作业中的操作方法,曾使全排开石方的工作效率超过定额二十多倍。干部、战士们还改进和创造了几十种成熟的操作方法,为国家节省了大批财富。
筑路部队中,还有成百上千的模范后勤工作者和机关工作者。在一切为了修好康藏公路的口号下,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创造了各种工作上的奇迹。炊事人员能用黄豆做出几十种花样的菜来,就是在冬天严寒的高山上,也能生出豆芽。某部油印员、一等功臣郑奎荣,一年内曾印出四百多万份文件,刻写了二百多万字。当某段突击施工时,为了及时把施工经验传达给部队,郑奎荣经常熬夜刻写文件,两只眼睛都熬红了。有时,他的手冻得铁笔都拿不紧。这时候他就问自己:“在祖国建设的时候,这点苦就不能吃吗?”于是,他再一次鼓起勇气干下去。
在康藏高原上的战士们,就是这样几年如一日地辛劳地修筑着康藏公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