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中共吉林省税务局机关支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方法
王中
中共吉林省税务局机关支部,自“三反”运动后,就加强了对干部理论学习的领导,从而提高了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保证了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
吉林省税务局机关支部,对于领导干部理论学习,主要是采取如下几个方法:
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当做支部的经常
任务
吉林省税务局机关支部自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公布后,在将近一年内,专门召开了九次支委会议讨论如何领导干部学习问题,及时做出了各个时期的干部理论学习的计划,经常检查干部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与解决干部学习中所发生的问题。在总路线学习中,学习辅导员都下乡去了,有些学员因为缺乏辅导而发生了读死书的现象。支部了解这一情况后,就召开支委会议研究,订出了改进学习的计划,成立了学习核心组加强具体领导。会后,还请联系实际较好的同志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请本机关负责干部作了关于如何正确执行税收政策的启发报告。在业务方面,又请各科科长作了报告。报告之后,支部又召开了学习核心组会议。并指出核心小组一定要启发大家自觉地联系检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这样,总路线的学习就步入了轨道。
同时,支部还经常向行政负责干部汇报干部学习情况,取得了行政领导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行政方面保证了不占用干部的学习时间,并对下乡回来的干部给予一定的时间补课。行政主要负责干部还主动地帮助支部给干部解答问题,做到每月给全体干部作一次有关学习问题的报告。据初步统计,该机关行政主要负责干部一年来共作了二十八次学习报告,对干部的帮助很大。
培养与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加强学习的
辅导工作
做好辅导工作,是搞好干部理论学习的关键之一。吉林省税务局开始组织干部学习理论时,因为学员多,辅导员少,辅导员就忙不过来;有时辅导员因公外出,就没有人辅导干部学习,因而辅导工作满足不了学员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信心也不高。在这种情况下,支部又选拔了九名辅导员,并帮助辅导员组成辅导小组,建立了半月一次的研究工作的会议制度,从而发挥了辅导员的集体力量,提高了辅导工作。比如在预习之前,辅导小组首先研究好课文内容,确定中心问题,以及如何帮助大家进行自修和阅读参考材料;开讨论会之前,辅导小组就研究如何帮助同志们写发言提纲,以及预计在讨论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信心,同时更能发挥辅导员的集体作用。
其次,这样做又帮助辅导员在学习上达到“先走一步”的要求,辅导员不但做好了辅导工作,而且将自己的理论水平也提高了一步。因此,一般的辅导员均做到了课前指重点,课后帮助大家开好讨论会,消化大课讲授内容,辅导干部的学习,按时检查学习效果等工作。
加强思想领导,批判学习中的错误思想
在学习中的思想领导,是支部领导学习和加强学习效果的有力保证。吉林省税务局支部,是从掌握干部具体思想情况着手,及时发现与解决问题来保证学习的。例如开始学习理论时,虽然大部分干部以虚心的态度,来迎接新的学习任务;但在“联共(布)党史”组有部分同志,还有些怕跟不上;另有个别同志,认为一章要学五、六个月,怎么也能学个“不大离”(即差不多的意思);“经济建设”组的干部存在好高鹜远的思想,认为“经济建设常识读本”一看就懂,不用学习。支部针对这种情况,即组织大家座谈了吉林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动员报告,鼓励大家坚定信心战胜学习中的“拦路虎”和克服自满等思想障碍,给理论学习打下了思想基础。
加强对外出干部学习的领导
吉林省税务局经常有三分之一(忙时有三分之二)的干部外出工作。因此支部注意了加强对外出干部理论学习的领导。其具体方法有以下三点:
(一)支部指定一名辅导员专门帮助外出干部进行学习。干部在外出前,辅导员就根据外出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按照支部的学习计划,在外出干部会议上统一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要求。另外,对到一个地区工作的干部则组成学习小组,并指派专人担任学习组长,负责领导学习。
(二)寄材料。支部按时把学习刊物:“学习杂志”、“时事手册”、学习通讯、学习计划、讨论题目和大课教员讲授记录,寄给外出的干部参考。如在总路线学习时,支部曾将十四次大课讲授记录和各种学习参考材料、及局里干部在学习讨论中所争论的问题寄给外出的干部,作为学习材料。同时,支部又负责解答了外出的干部提出的疑难问题。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外出的干部的学习。下乡的干部回来反映:“支部这样关心我们的学习,对我们帮助很大,我们在乡下不但完成了工作任务,而且还能学习理论。”
(三)补课。当外出的干部回来后,支部即召开座谈会议或进行个别谈话,检查笔记和发言提纲等,看他们是否执行了支部所布置的学习任务,用口试等方法测验他们学习的效果。然后,根据具体情况,由辅导员给他们进行补课,并给以一定的学习时间。
培养积极分子,发挥骨干作用
支部在整个学习中,注意培养学习积极分子。一年来,共培养出二十名学习积极分子。培养方法主要是:把学习上表现积极的吸收到学习核心组里来,经常了解他们的思想情况和学习上的问题,布置工作任务,帮助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等,使他们在学习中发挥骨干作用。有的干部嫌“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太浅,因而不愿学习,或者学习中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的精神。支部了解了这种情况,便召集了学习积极分子研究如何帮助这些人学好,大家提出了很多方法。经过积极分子的帮助,许多原来学习不好的同志都有了进步。如钱秀清经过积极分子王道明的帮助,克服了松劲思想。积极分子刘克仁帮助张承业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
检查学习效果,进行表扬和批评
支部按时检查学习效果,加强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支部采取笔试测验和口头提问题,检查笔记和发言提纲,写学习心得和论文,以及典型报告会等形式,来检查干部的学习效果。在每个学习任务完毕后即召开座谈会,每个同志都谈谈自己经过这一阶段学习后的收获,即在理论知识上明白了那些问题,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纠正了那些错误思想,现在还存在那些问题,以及今后怎样克服等等。在座谈会的基础上,支部发动大家将自己学习的收获写出心得来,然后支部选出写得比较好的“学习心得”,通过学习报告会加以介绍,来鼓励大家的学习热情。一年来,支部还表扬了五名学习比较好的同志,对于三名学习不够好的,给他们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并采取个别帮助的办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年来,由于支部认真地领导了干部的理论学习,因而使干部思想政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问题认识也更加全面深刻了。大多数干部在思想上基本上纠正了认为“做税务工作是要小钱的没有出息”、“经济建设与己无关”等错误思想,从而树立了做好税收工作是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加发挥了,工作作风改进了,工作效率提高了,保证了行政计划的实施。


第3版()
专栏:

东北区的大部分省属市和一百六十六个县
全部开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
东北区六个省所属市(锦州市除外)和一百六十六个县,到四月上旬已全部开完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各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讨论并通过了一九五四年工业农业生产方针、任务和关于发展互助合作组织及备耕等工作的决议。参加会议的县人民代表,都是在普选中涌现出来的为群众所拥护和爱戴的优秀人物。如黑龙江省四十一个县(旗)的代表中,有百分之二十二是县以上的劳动模范。
各市、县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都广泛地进行了宣传和搜集提案。西丰县会前训练了三百名宣传员,广泛向选民们进行了宣传,并设立了人民来访接待室接见群众,搜集意见和要求。该县搜集的提案达五百四十一件。这次各市、县人民代表大会提案普遍比历次人民代表会议增多数倍。提案中并有很多重要的建设性的意见,如龙江县群众建议政府修治阴河到阿荣河的水坝,可使五千五百垧肥沃良田免遭水灾。这些宝贵的意见政府也都认真地进行了处理。
各县人民代表大会,都集中讨论了春耕和今年的增产任务、发展互助合作组织等问题。肇东县在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今年每垧地要比去年增产五斗粮,巩固已有的四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再新办九十八个社。平泉县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中提出:今年在农业生产上要集中一切力量,为生产八万五千吨粮食(比去年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百分之十四)而奋斗。在互助合作组织方面,全县今年新办八十三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重点培养三百个互助组,使组织起来的农户占全县总户数的百分之八十。
为了保证增产任务的完成,各县的人民代表们在会上都反复认真地讨论了增产的具体办法。肇东县的人民代表开始讨论时,对完成增产任务信心不足,认为粪源缺乏,后经马福双代表介绍三合村
(黑龙江省丰产模范村)的积肥经验后,代表们都表示要积极开辟粪源,并要合理施肥,多“摅口粪”“捡地粪”,以解决粪源不足的困难。政府为帮助群众解决粪不足问题,也决定大力组织“城粪”下乡。许多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上,都切实地解决了备耕中马料和肥料不足的困难,有力地推动了春耕工作。
各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根据总路线讨论了城市工作:明确了必须以工业生产为主,其他一切工作都要为生产服务。大会也讨论了如何加强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
各市、县人民代表都认真地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选出了县长、副县长、市长、副市长,并选出了出席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黑龙江省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杨显亭、孟庆余及女拖拉机手萨仁、新生集体农庄主席沈凤琴等都当选了省人民代表。
人民代表大会开过以后,各市、县正积极贯彻大会决议。克山县于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即召开了县人民政府委员会研究了具体贯彻办法,当即由县委书记、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等负责同志率领一百六十八名干部分头深入农村协助县人民代表进行贯彻。现在,群众都积极行动起来。许多县的群众也都积极为贯彻人民代表大会决议在紧张地劳动着。


第3版()
专栏:

广东省著名侨乡台山县
大批归国华侨和侨眷当选为乡人民代表
广东省著名侨乡台山县大批归国华侨和侨眷在基层选举中当选为乡人民代表和乡人民政府委员。据初步统计,仅凤山、白水、山底等五十八个乡归侨和侨眷当选为人民代表的就有二百三十一人,五福、冲泮等三十三个乡当选为乡人民政府委员的有七十八人。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各项工作中都有过显著的贡献,并在广大归侨、侨眷和农民群众中树立了榜样,得到了选民的信任。当选为十一区白水乡人民代表的华侨工人家属林新玉,在一九五三年春天,积极参加该区拉头山分洪工程的工作,在劳动竞赛中获得了“拉头山分洪模范”的光荣称号。由于她一向工作积极,关心群众利益,在该乡人民政府成立时就被选为乡人民政府委员。在这次普选运动中,她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并在普选中团结和带动侨眷生产,在修筑水堤、除虫等实际行动中,增进了农民和侨眷的团结,深受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大湾乡人民代表、侨眷麦兰姿,在互助合作运动中,积极动员侨眷陈秀全等四户农民参加互助组,并推动他们进行春耕生产准备工作,使全组在很短时间内就积肥二千多担。选民们说:麦兰姿是我们的好代表,妇女的好榜样,我们全都拥护她。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中文版一九五四年第十三期内容介绍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中文版一九五四年第十三期已经出版。
本期以“共产党和工人党是人民民主国家的先锋队”为题发表社论。社论指出:人民民主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人民群众中已有了崇高的威信,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斗争中被大家公认的领导力量。今年对于共产党和工人党的生活具有特殊重大意义的事件,就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纷纷筹备和举行党代表大会。共产党和工人党在自己的代表大会上表现得比从前更坚强、更团结、更有战斗力。党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既得成就,向全党和劳动人民提出了新的任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获得进一步的成就,迅速而全面地发展农业,大量增加日用品生产,进一步加强工农联盟,不断增进劳动人民的福利,加强人民民主政权和国防力量。但是,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和工人党本身,要在人民民主国家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任务是不可能的。社论强调说: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力量在于它们队伍的磐石般的团结。现在,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共产主义者都在努力提高党的战斗力,加强自己队伍的团结,加强自己和人民的联系,坚持不渝地实行列宁所规定的党内生活的准则,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争取和平的斗争中不断提高共产党和工人党——人民民主国家劳动人民的先锋队——的威望。
本期刊载了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党中央委员会二月全体会议上所作的“关于进一步扩大苏联的谷物生产和关于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的摘要,和奥地利共产党政治局委员杭纳尔的“为奥地利的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文章。
赫鲁晓夫的报告首先综述了苏共中央去年九月全体会议决议的执行情况。他指出:从九月全会到现在,主要是为农业在不久的将来获得迅速高涨创造条件的时期。在这方面我们已做了很多工作。增加农业生产的问题已引起所有的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注意。
大部分干部都已认识到党提出的任务的迫切性,并为完成这些任务展开日益广泛的斗争。但是,谷物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谷物生产的水平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其他所有农业部门的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今后两年大大增加谷物的总收获量。除了提高全国所有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单位面积产量外,增加谷物生产的主要的、最可靠和最迅速的办法就是扩大谷物播种面积,即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赫鲁晓夫说:在东部和东南部地区开垦一千三百万公顷的新地,还只是进一步扩大播种面积这一巨大工作的开端。在今后两年内,我们还要准备在东部开垦大片困难较多的新地。我们还要在中部和西北部各地区大规模开垦河滩地、沼泽地以及长草很少的草地和牧场。赫鲁晓夫接着就扩大谷物生产和开垦新地的各项重大的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工作的措施和意见。
杭纳尔的文章指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继承者正在准备第三次世界大战。在他们的计划中奥地利被安排在作为“前进据点”和军事跳板的重要地位。因此,奥地利和平进步力量为使奥地利不致成为西方大国的战争经济和军国主义政策的牺牲品、为确保奥地利的中立和民族独立而进行斗争,不但符合奥地利人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欧洲的和平发展。奥地利共产党人作为奥地利人民的忠实儿女,同时履行着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者的职责,领导和组织了这一个斗争。定于五月间召开的奥地利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主要口号,将是进一步争取奥地利的独立,反对西德军国主义的威胁,争取奥地利实行中立、民主与和平的政策。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一个农民口里的乡村教师
山川 王德兴
你知道善车峪吗?它在陕南的雒南县境内。这条峪道长三十里,直通秦岭山下,两旁是悬崖高峰,道上到处是鹅卵石。从前,有段歌谣说:
走进善车峪,步步踏石头,
石头我不怕,粮款叫人愁。
那时节,咱庄稼人连顿包谷糊都喝不饱,更谈不上学文化了。全峪八十七户人家没有一个识字的。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关心山区农民,利用峪里的一座空房设立了一所小学校。这真是一件大喜事!老人们咂咂嘴说:自古以来,咱峪里人耍镰弄扁担,都尝过不识字的苦处,今后都得叫娃娃去念书。可怪,请来的教师一个个嫌这里山高坡陡石头多,不习惯喝包谷糊,住不了多少日子就出峪了。
一九五二年春天,峪里又来了个小学教师。他叫王化民,年纪有四十上下,中等身材,脚上穿着一双麻鞋,裹着绑腿,穿一身粗布袄裤。他一到峪,不嫌长短,自己担水、扫地、做饭,看他那副神气跟山里人不相上下。当时,我心里捉摸着:人倒是个好人,不知学问怎么样?能不能把娃娃教好?
有一天,我有事去潼关城,路过学校门口,听到王老师正在教课哩,高一声、低一句的:
好娃娃,好娃娃,走路不能踏庄稼,
不烧包谷不偷瓜,豆荚不能白糟踏。
又听他向学生讲解说:“庄稼全由咱伯叔们种下的,不知费了多大辛苦,咱们绝不能胡浪费。……”我听着听着,猛然记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我们峪里吴进宝老汉,有个独子叫羊娃,十二岁,从小骄生惯养,从学校回到家里就不爱动弹。这事叫王老师晓得了,他不顾山高路远,亲自找吴进宝两次,他说:“对羊娃,不能太溺爱,他重活做不了,扫院、拾柴该让他学着做。”他又常对羊娃说:“你该好好劳动哩,一个人生在社会上,当个劳动模范好,还是当个懒汉好?”后来,羊娃回到家里见啥做啥,满听话的。
王老师刚进峪的那年夏季,有一天他在野外蹓跶,看见峪里张金明互助组的两个组员在争吵。他前去一问,知道争吵的原因是组里的工账没有算清楚。他帮着平息了口角以后,对张金明说:“这都吃亏在不会记工算账,往后我帮你们好啦!”
从这以后,王老师的那只堆满学生作业本的桌子上,新添了两本账簿子。每天天一黑,张金明就来找他;他就帮助把账记得整整齐齐的,每隔十天半月,还要结算一次。
有一次在记完了账以后,他问张金明:“你说该怎样才能当个好组长?”
“那还用你问?”张金明毫不考虑地回答:
“只要起的早,腿勤些,叫人上山挖地就对了。”
“这不行,差得远呢!依我看,当个好组长首先要能给大伙出主意,想办法,叫地里多打粮,把咱这穷峪变富峪。这就得学习人家的好办法。”
张金明是个年轻小伙,跳起来说:“对!可亮清了,我今后要好好学习。你能教咱学文化吗?”
王老师说:“甭忙,咱峪里不识字的人多着哩,成立个民校看多好。”
王老师后来跟村长研究好了,就在那年八月成立了民校,报名的有三十多个。我也参加了学习。他白日教娃娃,黑里教大人,工作也够忙的。可是他呀,嘿!既能吃苦,又耐烦,实心实意把娃娃、大人都教好。
峪里的人因没念过书,刚开始认字真不习惯,总是丢东忘西,提起笔像有千斤重。我想:咱是近三十岁的人了,学不学没啥相干,心想打“退堂鼓”。
你说怪不怪,我两晚上没去民校,王老师却上门找来了。
黄昏,峪里雾气腾腾,王老师提了个灯笼来到我家房檐下,没进门他就问我:“这两天怎么不来?是不是嫌我教的法子笨?”
我脸上直发烧,忙分辩:“不是,不是。怪咱脑筋不灵醒,认不进去。”
他笑了笑说:“学文化不能性急,慢慢来。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谁从娘肚子出来就能认得字。”他拍着我的肩膀又说:“你才三十岁的人,往后日子还长哩。只要肯下苦工,我管保叫你学好。”
他又讲了一阵学文化的好处,就匆匆忙忙地走了。我看着他的背影,半天说不出话来。我想:人家是为的啥呢?跑了六里路来叫咱,还不是为咱好!
开始大伙的学习劲头不大,王老师也晓得这一点,可是他不灰心,想法寻窍道要教会大家。不久,他买了几册新戏本,一边唱,一边讲。慢慢地大伙又有了信心。没过半年,我学会几段戏词,也认会了二百多个生字。
王老师在我们峪里停了两年,每天自己担水做饭,没明没黑地苦干,从来没提过出峪的话。他不光把娃娃们教得个个能写能算,做活勤俭,还把我们庄稼汉也教成有文化的人了。就拿张金明来说吧。过去他一字不识,如今能写下全峪人的名字,再也不愁组里记工算账的事了。还有李长世,过去双手划不成八字,今年可怪,春节时给自己家门上写了副对联,上联是“努力生产光景好”,下联是
“互助合作多打粮”。过去,乡里来了公文没人会认,如今八个互助组都订了“陕西农民报”,人们念起来哗哗哗的。
王老师的功劳多得很。去年,人民政府统购粮食时,他一有闲空,东家门出,西家门进,到处宣传总路线,使大伙心明眼亮。平常,他对峪里的事儿也挺关心。谁要写个条条啦,军属要写封信啦,只要有人请他,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他也会把碗撩下。
他为啥不嫌这里偏僻?他为啥那么替众人出力办事?我看,这是因为他喜欢俺峪里人,他只往前走,不往后看。
去年冬天,学校快放假的时候,人们都耽心着,怕上级把他调到别地方去。乡亲们商量好,给乡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要求不要调走王老师,永远留他在峪里教书。这事给他知道了,有一天走来对我们说:“学习了总路线,我心里更豁亮了。咱这山沟沟也能成立农林牧生产合作社,一步步走向社会主义。那时候,当社长、会计的,当农业技术人员的……说不定尽是现在的学生娃哩!只要工作需要,我要和大家永远在一起。”
王老师的眼光看得多么远啊!


第3版()
专栏:

把幸福带给康藏人民的英雄们
赵先前
很多朋友来信问:在康藏高原筑路的英雄们生活得怎样?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他们的关切和热爱。我该怎么说呢?
康藏地区有着辽阔的沃土和森林茂密的川谷,建设它,确是艰苦的。但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同志们却工作得那么乐观、快活。
那是一九五二年十月,某部战士去抢修某处险工。要到达目的地,必须翻过三个一个比一个高的大山头(每个山高约四十华里)。当同志们爬到第三个山头,离山顶还有五华里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了。这时,大家肚里又渴又饿,走两步就出汗,稍一停汗水便变成冰,冷的心颤。得雪盲的同志,只能戴着有色镜走路。一站起来,冷、饥、渴、累一齐袭来,眼前直出黑圈。忽然,有人传出:“同志们加油啊!向拉萨进军,首长、政委还坚持爬山哩。谁是英雄好汉,山头见!”回头一看,原来是邓上士。他和大家一块爬着。开始他还说些幽默话,以后就不吭声了,脸上的汗珠像豆粒子似的。同志们以为他得了什么病,都围着看他,问:怎么啦?他喘了几口气,待心跳得平静些以后,说道:“您爬吧!我可以赶上。”
团政委肩上搭着一只二十来斤重的米袋子,也赶到了。跟着,经过长征的另一位首长也来啦,他看了看说道:“邓上士,拣一个大米袋子给我。”邓上士看首长们都在,再停下来,他带的东西一定会被他们抢着代他背的,便笑呵呵地艰难地向上爬。摄影员在头里拦住——把背包一放,硬要摄个影。当他们继续前进时,班长齐法志同志昏倒了。呼啸的山风,飞卷着碎银似的雪片,扑向人们的手和脸。两个同志马上放下帐篷,背起了齐法志。大家就这样互相鼓励着,互相关照着,爬上了山头。
山头上云雾一集,天又变了:夹着雪团、冰雹的雨,降下来了。一片山的海洋,刹时变得这样阴恶,沉重和可怖!衣物淋透了。但同志们的劲儿并没有减低,有的拉人唱歌,有的喊口号。
赶到住地时已九点多。同志们宿营在山坡上,每人吃了一缸子半生的饭。帐篷又漏水,睡到天明被子还是潮湿的。掉队的同志,有连夜赶来的,也有在山上宿营的。第二天卷起帐篷要走时,有人跑来说,附近雪里埋着一个人。战士们急忙跑去拨开雪一瞧,是二营司号员,背包还拴在身上,衣物快冻成一团了。他嘴唇发青,解开他的上衣摸摸,心脏还微微地跳动着。给他灌了热汤,打了针,才把他暖过来。他马上就抖擞精神地说:“文书带我到这里,说去找住地,叫我在这帐篷里待着。我想可到住地啦,歇了一歇,谁知一坐就睡着了。”同志们抬他走了二十多里,他怎么也不让抬了。他笑呵呵地和大家一起走起来。
劳动是幸福、愉快的呀!是的,为人类的永久幸福,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劳动,以至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就是无比的幸福,无比的愉快!让我再举个例子吧。
去年三月间,部队进入米拉山工区,要在山腰——离山脚一千公尺的地方开出路来。这里,上临悬岩,下临深谷和湍急的金沙江。每天上午八时至下午四时,狂风大作。
当工程进展半月之后,困难更多了。挖土方的,肩部已压得红肿起来;开石方的,手上起了血泡。人们在肩头上垫着棉团,用布缠着手,咬牙忍住疼痛,在十公尺内每分钟仍然保持五到七趟的运速;鞋底磨穿了,就缠上烂布。每当早晨六点钟,人们就冒着寒风,扛着工具,背着锅,抬着水以及笨重的木料,昂然地爬上山去。午饭时,你可以看到:正念着墙报的人,会突然被风堵住嘴;白白的米饭,会突然蒙上一层黄沙。但他们往往揩揩眼,又继续念,继续吃下去。这需要多大的坚韧和毅力啊!当他们经过伙房看到柴火用完了,他们就知道:明天又是星期日啦!对筑路的人们,星期日是个实实在在的“劳动日”:轻病号要负责洗衣服晒被子,其余的伙伴,有的去砍柴,有的去背米、运工具。不这样,就要失掉最起码的物质保证,下周就会被迫停工!
当你走上他们的工地,那里的景象会使你悚然心惊。在那笔陡的峰楞上,几十个人在云烟中系在悬岩上撬石、打锤,脚下远处是浑黄奔腾的金沙江,脑袋上面是作欲坠状的怪石。
就在这里,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事迹:
有一天,战士李文化——一个能干、漂亮、惹人喜爱的小伙子,正悬空撬石,突然一阵地动,坠下块巨石,把系在他身上的三股绳砸断了两股;他躲开石头时身子一闪,撬石的钢钎“当!”的一声飞下了深谷,他连晃了几下,最后一股绳被折断了,他就跌下去了。同志们急忙奔下山找到了他。他头部摔伤了几处,身上碰伤几块,牙齿掉了五个。摸摸他,还有气,同志们把他送到医院。一周之后,他又恢复了工作。
同志们还要和高原地区恶劣的气候作斗争。
七月间的雀儿山,冷得惊人,而在怒江,却是干旱、闷热。
同志们要在一处淌沙的地方挖出路来。风卷着灰沙,直往眼里、嘴里钻。戴上风镜,烫得令人难受;戴上口罩,闷得出不来气。沙土被晒得灼人,无法穿那胶制的鞋子。睫毛上、耳朵里是土,汗和土混起来,成了泥汗。挖出一锹土,风又给你刮回来一半。但在他们脸上你找不到一丝苦丧的影子。下工号一吹,他们跑到江边洗洗脸,喝过稀饭,就去打球,排演节目,学文化。天一亮,他们又扛着工具雄赳赳地上工了。
英雄们不但要开“铁山”,还要征服“冰河”。
那是十月间的一个早晨,霜冻成了碎冰,急湍的河水,带着冰块奔流着。几十个架桥的人来到了河边。他们脱去皮大衣、毡靴、皮袄、皮裤、皮帽子,一个接一个地跳进了深水。他们呼喊着:说笑着……但一会之后,他们的说笑声低下来了,原来他们的下巴骨打得更紧促、更响了,他们颤抖的身躯渐渐麻木了。拿着表蹲在岸上的团政委,额上冒出了汗粒,他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但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世界上有什么话能道出英雄们的心地呢?就在这时,扩音器传出了孩子的声音:
“亲爱的叔叔!我们能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安静地学习,这是和你们分不开的!我们虽然远隔着几千里路,看不见你们,但你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是我们最挂念着的。叔叔!这不只是我们心里的话,也是全国小朋友要说的话,全国人民要说的话!”
“我们一定要把桥修好!”他们激动地呼应着。共产党员马学清,一头钻进水底,当他回到岸上时,失去了知觉,他醒过来头句话就是“桥——桥架好了没有?”
亲爱的读者们,我不再多说了。让我们永远记住在最荒寒的地方献出自己的青春,献出自己的生命的英雄们。让他们的美丽的思想,永远埋在我们心灵的深处,生根,开花,结果吧。


第3版()
专栏:

刚刚摘下的苹果(五色套印木刻)
彦涵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