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2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巩固和提高广大农民日益高涨的互助合作积极性
中共四川省达县地委书记 丁耿林
经过广泛的总路线宣传教育之后,广大农民群众的互助合作积极性正在迅速地蓬勃地高涨起来。摆在我们农村工作干部面前的职责,就在于保护这种积极性,使之进一步地正常发展,决不能让它受到任何挫折而消沉下去。
现在,很多较好的互助组都要求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单是达县河市乡就有十七个组要求办社,他们觉得农业生产合作社统一经营,可以克服互助组内不能克服的许多困难,可以打更多的粮食。已垮台的互助组,也纷纷恢复起来或积极准备恢复,原先快要垮的组,也普遍要求巩固下来。单干农民要求参加互助组的也日渐增多。
但是,我们在农村中的工作还赶不上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总路线宣传工作还不深入。根据我们在达县北外乡的调查,两个互助组的三十一个组员中,“晓得个大框框”的有七人,多半是互助组内的骨干分子;认识一点的有十三人,多半是每家中开会较多的“当家人”;其余的就根本不知道。总路线的宣传也不全面,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坏处讲得多,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好处和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讲得少,因此群众感到“老路走不得,新路不会走”,不知究竟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群众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怀疑和误解也还不少,有些农民认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是集体的,不分你的我的,大家做来大家用,照人口发粮”;有些人认为“社会主义是只顾公家,不管私人”;特别是划不清资本主义界限,把副业和商业混淆起来,把农民之间互通有无与高利贷混淆起来,引起思想混乱。由于部分农民对总路线还没有正确认识,以致有一部分人要求入组的动机是不明确的,如有凑热闹,赶浪头的;有把参加互助组当成政治待遇的;还有为了贷款、为了向合作社买肥料而参加互助组的。同时,在部分积极分子中又流露出两种不正常的情绪:一种是急躁情绪,一种是“关门”情绪。前者随便打散原组,随便撤换组长;或者主张“说搞就搞,一步跨拢,土地集体,一分劳力一分代价”。宣汉县新洪乡有些人就搞起“集体农庄”来了。后者,拒绝吸收单干农民参加互助组;有些区乡干部主张“审查单干户的入组动机,以防将来参加后讨麻烦”。显然这是对群众互助合作热情泼冷水,这样会把某些自愿入组的人拒于大门之外。上述种种,都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总路线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澄清各种混乱思想,以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健康地发展。但是,目前部分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却产生了松劲情绪,认为“购粮工作结束了,还宣传总路线干啥”,“互助合作是长期的工作,用不着忙”,对互助合作抱消极态度。这是一个值得严重注意的问题。
为了使群众高涨起来的互助合作积极性不受到挫折,推动互助合作组织的巩固提高和不断发展,从而逐步促进农业合作化,就没有任何理由放松对互助合作运动的领导,必须切实执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积极热心地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带动互助组大发展。
根据需要与可能,重点建立与扩大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今后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基本一环。从农民自身的利益着想,从国家工业化的利益着想,我们需要积极热心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从群众基础来看,从干部条件来看,我们也完全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如果把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好了,就必然会大大推动互助组的发展,许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如大竹城东乡、巴中江北乡、达县河市乡等地,去年办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群众看到合作社的力量大、产量高、收入多,都积极巩固提高互助组,要“朝着合作社奔”。因此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我们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环节。
建社工作成败的关键,在于宣传动员工作作得好坏。由于合作社是土地入股、集体经营,这是生产方式上的一个巨大变化,农民计较个人利益,患得患失,有各种各样的顾虑,新旧思想的斗争相当激烈。宣传酝酿建社阶段是个复杂的思想教育过程,是全部建社工作中的命脉。因此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座谈、个别谈话等),具体地反复地进行总路线教育,宣传合作社的性质和它的优越性,详细地交代有关合作社的各项具体政策,提高群众思想觉悟,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同时一开始就应注意教育培养骨干分子,逐步在农民中树立集体劳动、爱护公共财产、决心办好合作社的观念。
与努力办好合作社的同时,还必须十分注意提高和发展互助组。这一点很重要。达县专区的互助组经过去年春天普遍整顿后,已出现了若干新的情况和特点。据达县北外乡五村调查:组织形式是由大到小,又逐步由小到大;互助范围是由大到小,又逐步由小到大,各种制度由“形式”逐步到切合实际情况与合乎生产的需要。在克服困难、战胜灾害、推广先进经验等方面,互助组都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因而较单干农民增产多,一九五三年比一九五二年增产更多。但是,由于去年曾一度放松对互助组的领导,所以互助组还存在不少缺点与问题。首先是领导上长期忽视了互助组内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因而部分组内露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苗头,有人雇工营商等等。其次在排工、评分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骨干分子少而弱也是个较大的问题。因此,反复、深入地进行总路线教育,就成为提高和发展互助组的基本内容和动力。在进行总路线教育时,要与各互助组的生产情况和思想情况结合起来,把组内每一种思想、每一个活动都提高到总路线的精神上来认识,来分析,看看什么是符合总路线的,什么是不符合的。对组织起来的优越性和成绩要具体地加以总结肯定,对组员的模范作用与爱国行为要积极鼓励,对正当的要求与行动要予以必要的支持,对缺点要检查纠正,对违背总路线精神的思想和行为要教育批判。同时还要根据冬季生产的特点,根据各组的不同情况,修订制度,健全组织,贯彻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目前,有些互助组,特别是有些常年互助组,因连年增产较多,制度比较完备,有了一部分剩余资金和劳动力,于是开始滋长着“增产到顶”、
“互助到顶”的情绪。这种情绪是有害的,必须适当批判和教育,同时,要向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教育他们从土地加工、兴修水利、提高技术、改良农具等方面来增加产量。同时可发展家庭副业和个人副业。为了适应互助组的发展,为了给秋后建社准备条件,可有意识地选择条件好的互助组,在组员完全自愿原则下,在集体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适当积累公共财产,使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联组互助”的形式也值得推行,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为了适应某些临时的、单一的或突击的生产活动(如修水利、打谷等)的需要而联组;另一种是一个较好的常年组与周围一两个组实行比较固定的联组互助。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个组所不能解决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又可以交流经验,给将来建社准备条件。
有些干部,一提起互助组就感到厌烦。他们认为“互助组是老问题”,觉得搞起来“不新鲜”,“不过瘾”;更多的干部是感到互助组的问题复杂不好搞。追究产生这种情绪的根源,是对互助合作的性质认识不明确,不了解互助组内个体与集体之间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因而忽略了在组内经常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组员自觉地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许多事实表明,长期艰苦地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是工作中的基本链条,离开了它,互助政策就难以贯彻,问题就不能解决,而且会越来越多。自然,研究出许多切合实际需要的办法也是必要的。
巩固提高和发展互助合作组织,还必须与当前生产紧密结合。非常明显,劳动生产的组织要想脱离具体生产活动来巩固提高和发展,势必成为形式主义,得不到实际效果。过去因为没有很好展开冬季生产,互助组冬季就很少进行互助,所以群众中流传着“互助组过不得冬”的说法。我们要领导互助组充实互助内容,让互助组“过冬”,并从中巩固提高。事实上冬季的互助内容同样是丰富的。
加强教育培养互助合作骨干,是推进互助合作运动中的一件重要事情。经验证明:没有一批富有高度热情而又能执行政策的骨干分子,互助合作运动是难以展开的。那么,现有骨干情况怎样呢?我们在达县北外乡五村了解,十六个互助组长中,有三个是积极、能干、公道的,有三个是积极、公道但不能干的,有四个是积极能干但不公道的,有四个是不积极又不能干的,有两个是不积极又不公道的。除了组长之外,有四个组内再没有一个骨干分子,七个组各有一个骨干分子。这种骨干分子量少质弱的状况,是与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不相称的。因此,必须注意培养锻炼骨干分子的工作。冬天是训练骨干的好时机,应充分的利用,使所有骨干分子在春耕前能受到一次比较系统、深刻的教育。今后有关宣传总路线、布置生产等工作的会议,应尽可能吸收一定数量的互助组长参加,向他们深入地进行教育,提高思想觉悟、政策水平与工作能力。乡村应比较经常地召开定期的互助组长代表会、联席会,检查布置生产,总结交流领导互助组的经验。在互助合作基础较好的地区,在进行某些农村工作时,如发放农贷、组织信贷小组等,可以互助组为基础吸收单干农民参加,以密切组内外联系和提高互助组的威信。同时,县区领导上应通过召开互助组长座谈会和写信等方式,与互助组经常取得联系,了解思想情况和生产情况,供给学习和宣传资料;对较好的互助组还应指定专人负责培养。另外,对个别实在不称职的组长,通过组员讨论,进行改选也是必要的,但要防止大换班,改选工作并应在培养出新骨干的情况下进行。
最后,在领导工作中必须确切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不可落在群众后面,也不可跑得太前。急躁冒进、放任自流,都是偏向,都要反对。对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既要积极热心,又要根据需要与可能办事;既要“积极领导”,又要“稳步前进”。建社工作必须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只许办好,不许办坏。在巩固提高和发展互助组中,要防止与纠正少数积极分子对单干农民的关门现象与急躁情绪,要预防可能发生的盲目扩大组织、变相强迫命令及形式主义的订制度等有害作法。在工作中,必须注意把领导建社与巩固提高和发展互助组结合起来,不能关起门孤立建社。在工作中,还必须把领导互助组与当前生产结合起来,通过互助合作来推动冬季生产,又通过冬季生产来推动互助合作。
农村工作是艰巨的,也是光荣的。每一个农村工作干部,每一个农村共产党员,要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满腔热忱地领导互助合作运动,引导群众中高涨起来的互助合作热情在巩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并从工作中把自己锻炼成为实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优秀的工作人员!   (原载四川日报)


第3版()
专栏:

中共中央华东局通知各级党委
领导干部按照总路线学习提纲进行学习
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理论学习中心小组进行专题研究
中共中央华东局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在三月底前,认真领导各级干部根据总路线学习提纲的五个部分从头至尾依次进行学习。使干部通过这次学习对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有一个正确的和较为系统的了解;并在学习中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思想界限,进一步掌握政策,以便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贯彻总路线。
华东局在通知中指出:前一时期华东各地干部对总路线的学习,一般还存在着不深、不透、不系统、不全面的缺点,很多干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片面的认识。各地党委在组织学习中应注意以下各点:(一)过去一段学习反映干部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在学习中发生很多困难,今后应由高级组参照西北干部学习办法,指定一定业务部门的负责同志向一般干部作必要的专题报告,引导干部重视和研究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工业建设和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一定实际材料来丰富学习的内容。(二)各地负责同志仍应多向所属干部作报告,解答疑难问题,并抓紧高级组的学习。原有的学习顾问和讲师团等组织,亦应充分发挥其作用。(三)学习文件以学习提纲及过去所规定的几个文件为主,并按照需要,参阅提纲中所引的有关文件及以前所规定的各种参考文件。(四)县级机关干部,如目前还不能根据提纲进行系统的学习,则在粮食收购工作结束之后,首先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以后再以较长时间去系统地学习总路线,但对他们以前所提出的一些主要问题,仍应及时给以解答。(五)学习时间延至三月底结束。凡不采取专题论文作报告的方法进行学习的干部应举行测验。这一学习告一段落后,即继续进行“联共(布)党史”的学习。
又讯: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理论学习中心小组,已拟订出进一步学习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进行专题研究的计划。
一月上旬,华南分局理论学习中心小组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代书记陶铸同志亲自主持下讨论了总路线学习的问题。陶铸同志认为:目前高级干部理论学习必须抓紧,这是实现党的总路线、做好各项工作和带动各级干部学好理论的切实保证。而高级干部学习得好坏,关键在于中心小组能否起示范作用。因此,分局、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共广州市委以及各区党委的中心小组,必须由首长带头,亲自负责,认真学好。中心小组的人员虽然经常不在一起,工作较忙,只要有决心,用“挤时间”和“抓时间”的办法,是完全可以学习好的。目前,中心小组拟出具体计划:按照学习提纲分五个问题,循序进行学习,到三月底全部结束。时间的安排:头两个星期学习
“联共(布)党史”第九章和第十章,漫谈两次(已于一月十三日开始);每题学习一个星期,分别由陶铸同志和各部负责同志作中心发言;最后四周为专题研究时间,并准备和进行考试。
为使总路线学习获得指导和改进工作的成效,陶铸同志特别强调联系实际,即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总路线的精神,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工作业务,进行分析和研究。现中心小组已拟定出专题研究计划,并规定每人必须负责研究一个题目,或写论文,或写笔记、心得,或作专题报告。


第3版()
专栏:

我们架设了这条超高压送电线
邵燕祥
大踏步地跨过高山,
跨过河流、洼地和平原,
跨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田野,
跨过重工业城市的身边;
跨过阴雨连绵的秋季,
跨过风刮雪卷的冬天,
跨过高空,跨过地面,
大踏步地跨过时间……
——请问是谁,
在自己可爱的国土上,
架起了第一条
最大的超高压送电线?
我——们!
天上的太阳虽然温暖光明,
它只照白天不照夜晚,
它不能代替千万双手
推动千万个齿轮旋转;
正是我们的这条线路
使灿烂的灯火更加灿烂,
策动着我们工业的骏马
日夜不停地朝前赶!
——浇灌混凝土基础的时候,
是谁,把自己的心血也浇进里边?
那万吨的钢筋、钢板和钢架,
在谁的手中这样听话服软?
是谁,在高山塔顶上干活,
背上的冰霜汗水凝成一片?
是谁,让那九百多座铁塔
好像九百多亲热的弟兄,
手拉着手,肩并着肩,
几百里站成阵,好不威风!
我们!
正是我们!
我们是组塔工人。
我们是放线工人。
我们是用手工作的人,
又是用心工作的人。
我们的名字写在任务书上,
我们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
——是谁,用自己冻裂的手
来回抚摸冰凉的塔身?
当电线嗡嗡发响的时候,
是谁,像听到了朋友的声音?
通上电,那电灯刷地亮了,
是谁,像望见了亲人的眼睛?
是谁,这样留恋地告别了工地,
又要去参加新的工程?
我们!
我们!
正是我们!
我们是时代的骄子。
伟大的后人的先人。
在我们每一步脚印上,
请你看社会主义的诞生!


第3版()
专栏:

谈工业化公债
苏联 高尔基
一位新闻记者向我提出一个问题:我对国民经济工业化公债怎样看法?
我觉得,认购这种公债是每一个稍稍有一点觉悟的苏联公民的基本义务。很明显,要建立自由而公正的社会主义的工人国家,必须有最新的技术装备,必须修建许多大小工厂,这才能供给全国人民所需要的一切。人民自己也应当拿出钱来生产需要的一切物品。欧洲的资本家是不会拿钱来干这种事情的。他们认为,俄国劳动人民在恢复本国工业的劳动当中,会把自己的最后力量消耗掉。他们不知道这力量有多么大的储备。这个国家的人民有何等样的才干,他们所希望的,是要从经济上奴役俄国劳动人民,像从前他们奴役印度人和中国人一样。
我们的农民和工人,不会作欧洲资本的痛苦万分的俘虏,我们的城乡劳动者早已懂得必须拿出余钱来购买国家公债,这是为了国家把这些余钱用来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劳动者的国民经济。苏维埃政权除了劳动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别的利益。这是世界上唯一真正人民的政权,它真正希望为劳动者创造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建立公正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们的劳动人民,懂得他们自己的政权要达到什么目的,下面这件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人民愿意把自己的储蓄拿出来发展国家的经济事业。人民以鲜血换得了自由,每一个购买公债的人,都在巩固这种自由的事业当中尽了自己一分力量。
这就是我关于工业化公债所能够讲的话。我讲这个的时候,不是一个政治家,而是自己国家的一个公民,是把亲如父母的人民的幸福看作自己的幸福与欢乐的人,是以自己的一生来证实“自由与劳动胜于一切”的人。
×  ×  ×
乌拉季米尔·伊里奇·列宁非常清楚已往的历史,他能够而且善于从未来看现在。这不是我“为了说俏皮话”而在这里凭空捏造。他的每一件工作,每一篇文章,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的,都在肯定这一点。早在一九○七年的伦敦代表大会上,他已经预见到工农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并且日益接近了。他善于预见应当发生的事情,一般说来这在他之前是没有人能做到的。他之所以善于而且能够这样作,我觉得这是他那伟大的心灵,有一半是生活在未来;他那钢铁般坚固,但也异常灵活的逻辑,使他看见了遥远的,但非常具体、非常实在的未来。依我看来,这一点正说明了他对待现实有着了不起的坚忍不拔的精神,无论这现实是多么困难和复杂,决不会使他困惑,决不会动摇他那坚定的信心,他始终相信工人阶级与农民应当而且将要成为世界主人的那个时刻一定到来。
资产阶级的哲学家们,本能地感觉到:知识跟他们所习惯的旧“秩序”是敌对的。所以他们在过去和现在都喜欢指出:智慧与信仰不可调和。乌拉季米尔·列宁是有信仰的人,他之所以有毫不动摇的信心,这是因为他知道得十分清楚。他能有非凡的力量,这是因为他有明敏惊人的智慧。他用以充实自己智慧的渊博知识,把他武装起来,使他能够预见今天可能而且必定给予明天的一切。今天的现实,在他看来仅仅是构成未来的材料,我再说一次,无论什么决不会把他吓倒。他看见,也感触到身边有千千万万新历史的创造者,这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他们是他的思想和信仰培养出来的,他们能够带领全体工人群众,能够把牢牢地在土地上生了根的贫苦农民从土地里拔出来,使他们走上通往社会主义文化的宽广自由的大道。在乌拉季米尔·列宁以前,我们的和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是没有领袖的。
×  ×  ×
列宁队伍里的每一位普通战士,都应当领会自己领袖的知识与信仰。领会了这个,这就是说有了武装,有了不可动摇和战无不胜的力量。这力量我们多少已经掌握了一些,它已经产生了,并且正在产生着许多了不起的创造事迹,正勇敢而有力地在为世界上第一个工农的社会主义国家打基础,正在全世界为自己培养同志和战友。
真在培养吗?全世界的资本家对苏联、对全世界工人导师日益增强的仇恨心,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苏维埃国家的主人,工人和农民,已经在反对内外敌人,反对各种强盗、寄生虫、坏分子的紧张自卫状态中,生活了十二年。他们现在在斗争中过着日子,在反对自己没有文化和目不识丁,反对他们从资产阶级那里带来的、以及该诅咒的奴隶的旧世界传染给他们的那些根深柢固的生活恶习。
虽然有着这一些以及其他许多难于令人相信的困难条件,虽然要安心建设自己的国家,还是障碍重重,但工人阶级与先进农民仍旧在工作中获得了空前未有的成就。这是工农群众的创造力量的无可争辩的证明,是工农群众最丰富的永无穷尽的潜在力量的证明。
我觉得,如果我们每个人能更深刻地领会这一点,每个人或每个单位都认为我们的国家必须自己保卫,必须“以社会主义态度对待我国的经济改造事业”,那么工人群众的力量还会更加壮大,也会产生更为惊人的效果。
工农群众对内外敌人进行的自卫,首先要求我们每人要有深刻的认识,这就是说能认识工人和农民是苏联唯一的合法的主人,并且是永远如此!
应当认识我们的经济,就现有的技术情况来说,还不能完全满足工农的一切需要,虽然罪过在于我们贫困的过去,但也有一部分应当归咎于工人和农民自身,归咎于他们对劳动的意义有着不正确的理解,而这种劳动是能克服新生活道路上的一切障碍的。只有劳动,只有知识才能克服障碍。
必须知道,愈到后来,我国一亿六千万人民的需要就会愈见加大,这种需要的增涨,实质上就是文化有了发展,工农群众、国家主人翁、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政权有了发展。但同时必须懂得,先进的觉悟的工人和农民应当创造,并且已经在创造着的真正的新文化,不应该,也不可能表现于个人积蓄一些需用的物品,而是表现于人解脱了剩余物品的权力。
资产阶级文化正是由于物品过剩而灭亡,生活的乐趣和生活的意志都因物品过剩而消失了。
当然,我们现在谈剩余物品为时还早,我们还缺乏必需的东西。但是应该说说,积存可有可无的小家私的小市民欲望,还会死灰复燃;“舒适”的、庸俗的小市民生活,还会有人贪求,虽然这在四面受敌,并且处于自卫状态的国家里,是不很恰当,甚至是滑稽可笑的。
×  ×  ×
自卫,这意思首先就是积蓄正确的现实生活知识,予智慧与意志以武装,以及理应由此得出的结论:必须以工业来加强我们国家的武装。
工人和农民用来保卫自己国家以防敌人进攻的堡垒,是牢不可破的。而每一个新的工厂,新的集体农庄,新的农业公社,都是这座堡垒底下坚固程度不同的一砖一石。只有把工业财富积累起来具有国家的规模,这才能充分满足个人的一切需要。只有工业以及与工业不可分的农业机械化,才能加强我们的力量,加强我们对敌人的自卫,这样我们就会强大到他们谁也不敢对我们的国家举起龌龊贪婪的手。
必须透澈地懂得,我们正在对旧世界进行斗争,每一小时、每一天的劳动,都是我们在斗争中的一次胜利;我们用在国家经济事业上的每一个卢布,都是向胜利前进的一步。
我们在建设新生活的工作中展开了社会主义竞赛,而敌人却在远东以强盗式的袭击来答复我们〔注〕。
我们的回答是迅速认购工业化公债。这项公债说明了工人和农民在政治上的提高,至于它的重大经济意义,那就不用再说了。给强盗们的这个答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翁们的漂亮和聪明的答复。它确凿而不可争辩地说明了乌拉季米尔·列宁精神不死,并且是无比的伟大,说明了工农群众越来越深刻地领会了这种精神。
作于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
(张孟恢译)
〔注〕指一九二九年夏天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东北境内组织的反苏军事行动。


第3版()
专栏:

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广播宣传的质量
易孟醇
我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在过去四年中,无论在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程度方面,在推动祖国的建设事业方面,在向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无线电广播由于它本身的特点而收到了其他宣传工具所不能代替的宣传效果,并和人民生活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
劳动人民所理想的无线电广播,乃是:听了有用,听得有味,要听也很方便。这也就是广播工作者联系群众的三大准则。所谓听了有用,就是内容是否丰富的问题;所谓听得有味,就是广播的形式和语言是否为群众所喜爱的问题。因此,无线电广播能否很好地联系群众,主要依据于广播节目的质量。
我国广播节目的现状如何呢?还不是所有广播节目都是内容丰富和饶有趣味的。不是这样。有不少广播稿的主题范围很窄狭,内容枯燥,很少从多方面提出新鲜的、能教育人和感染人的新东西来。人们也还很难从无线电广播中及时知道当前国际形势和国内建设的全貌。在某些地方广播中,对时事宣传的重视是很不够的,他们片面地理解“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忽略了政治时事教育对生产的推动作用,以致工人反应:天天是机器、螺丝!农民说:老是积肥捕虫,听腻了。群众对这种不能扩展他们眼界的广播节目,表示不满。广播稿也还缺乏富于地方特色的主题,不论中央台和地方台都还很少播送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
无线电广播对于我国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学习要求也是不够关心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虽曾举办过三次“社会科学讲座”,听众达到了五十多万,但这种通俗易懂的讲座已经很久没有继续举办了。某些地方广播中还在播送的那些讲座,因为不够通俗,很难为一般劳动人民所接受。
广播节目的指导性是很不够的。例如,我们还没有把经常地及时地宣传先进经验、先进人物和宣传先进思想作为广播宣传的重要内容。某些广播工作者虽然知道广播应该强调鼓动性,但是,忘记了鼓动的最终目的正是为人们不断指出前进的方向,因而把指导性和鼓动性机械分开,认为广播不能介绍先进经验,这种看法显然是不对的。
许多广播稿在表达主题上,采取了老一套的笔调和形式,语言也不大众化,甚至是生硬的、混乱的。有些广播稿给人以光喊口号的印象,而不是通过生动的图景,使人们一下便可感染到国家蓬勃发展的新鲜气氛。有些地方广播,还有过多的长篇文章和讲演。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在那里呢?
根本的原因是广播工作者对于群众的生活是生疏的,对群众的需要不摸底,不大了解群众对时事问题、祖国建设是多么关心,不大了解群众对学习的迫切要求。
原因还在于不善于掌握和运用广播的特点。广播和报纸同样是党的有力的宣传工具,但广播和报纸是有区别的:报纸,是给人看的(当然也读给人听),依靠人的视觉;广播则是给人听的,完全依靠听觉。因此,如何用声音来感染听众,乃是广播编辑者应该经常关心和考虑的问题。从这里出发,我们要求的广播稿是:短小具体、生动多样、语言大众化。而现在的无线电广播,在这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甚至还一味追随大报纸,求全求大。
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明确认识广播的发展方向。集中收听、硬灌一套长篇而枯燥的东西,显然不适合广播的特点,因而不是广播的发展方向(广播大会只是在一定的收听条件下、适宜于在大规模运动中进行宣传的一种形式)。广播的发展方向应当是,使广播成为对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进行宣传的最理想的工具。群众在一天紧张劳动之后,打开收音机,如果这里有轻松愉快、能鼓舞信心的音乐,有简短的新闻和讲演,有为人们所需要又为人们所能接受的通俗的学习讲座,人们便会有浓厚的兴趣围绕在收音机的周围。
谈及广播节目时,人们不会忘记广播文艺。在苏联,音乐节目在整个无线电广播中,占有不少于一半的时间。无线电在音乐宣传中的作用,也是为广大群众和音乐家们所重视的。人们跑到电影院去,音乐晚会上去,剧场去,这里只能容纳几百人到几千人;而无线电广播的文艺节目却可在同一时间内传送到无数人的耳膜中去,因而被称为“空中的大戏院”。由于这样,人们对广播文艺的要求,无论从质和量方面说,都是极其严格的,而广播文艺工作者便应该以很大精力致力于编排出优秀的文艺节目,把活跃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作为自己光荣而重大的任务;也正由于广播文艺在群众中的影响的广泛,所以它经常在整个文艺工作中起着倡导作用,在苏联,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有许多是首先在无线电广播中播送出去的。
可是,我国广播文艺的节目还是相当单调的。第一、节目太少,放来放去是这几套录音,这几张唱片。演奏节目则更少。因而必然形成过多的重复。第二、形式不是多样化的,特别是缺乏为工农所爱好的小型说唱。第三、现有节目又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一句话,当前的广播文艺,无论在量上、在质上,都还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改进呢?完全可以。首先是因为这里有着有利条件。我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都认为,能选择自己的优秀作品或者自己在无线电中向千百万听众广播,乃是光荣的和义不容辞的事;广播文艺界也拥有数目不算少的成员。可惜,这些条件并未很好地加以利用。我们没有竭尽全力罗致全国的音乐家、戏剧家、作家和民间文艺演唱者,围绕在无线电广播的周围,来为我们的听众服务。中央台也没有把分散在各地的广播文艺工作者很好地组织起来,加强其领导,使之充分发挥作用;也没有把分散在各地的现有文艺节目,通过录音和灌唱片的办法集中起来,建设广播文艺的材料库。总起来说,就是文艺节目的组织工作做得太差。
无线电广播对于文艺的普及工作应起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现在也很少在广播中听到工人们的创作和演奏,农民们的朴质的山歌和小调。这是和某些广播文艺工作者思想上残存着的、认为工农文艺粗糙,因而不积极加以整理、培养和提高的错误观点和做法是分不开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在他们自己的总结中说,演唱大型的、节拍复杂的作品要比演唱小型的、工农兵的作品情绪高,因而,他们播送的许多文艺节目实际上只适合于知识分子的胃口,很少为工农兵所欢迎的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的说唱节目。这里要谈到苏联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问题。不可否认,这些节目和我国人民特别是工农群众当前的生活和欣赏水平是有距离的,因而比起民间文艺来,它们就不容易为广大的听众接受和爱好。但是,随着我国文化、经济生活的发展,人们正在增长着多方面的兴趣和提高着自己的欣赏水平,因此,广播中可以而且应该介绍苏联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自然,个别地方没有把古典音乐和西洋资产阶级的腐朽的音乐严格区别开来是不对的),但它们在整个广播文艺中不能占太大的比例。此外,我们还要编写通俗的介绍词,和被介绍的外国音乐、戏剧同时播送,以帮助听众理解。
无线电广播联系群众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是,要使听众觉得“要听也很方便”。这里,主要的问题是收听设备问题。没有收听设备,人们与无线电广播是无缘的。尽可能地帮助群众解决收听设备,乃是广播工作者联系群众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我国还不可能和苏联一样开展大规模的业余无线电运动,因为群众特别是数量最大的农民一般地还没有余力购买收音机,即使是矿石机。因此,应该尽量使现有收听设备充分发挥作用。可是,由于工作方针还不够明确,组织也不够巩固和健全,工作方法也不够多和好,现在的收音站和有线广播站至少还有一半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此外,广播机和发射能力是否大,音质是否好,影响着听众是否听得清晰、悦耳,也关系着听众是否愿意听下去。因此,应该把机务工作看作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条件之一。
事情是很明白的:如果群众发现广播中有内容丰富的节目,而且是用他们所爱好的形式和语言来播送这些节目,收听又很方便,无线电广播便会吸引更多更多的听众,会使更多更多的人培养起收听广播的兴趣。因此,归根结底,联系群众的首要条件是提高广播宣传的质量。
怎样提高广播宣传的质量呢?
第一、必须使所有广播工作者明确认识一些方针问题,比如地方广播应办好那些节目(即主要是对农村呢还是对城市工矿的问题),节目应如何真正面向群众的问题,广播收音的方向是集体还是分散的问题,广播和报纸怎样分工(实质上是怎样发扬广播的特点)的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由于没有有意识地引导全体广播工作者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以致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仍未统一,时有争论,成为阻碍工作前进的重要因素。
第二、必须改进广播编辑部的工作。目前,广播编辑部大都限于就稿改稿、审稿和演唱的圈子里,没有从组织机构上、制度上以及工作方法上保证在最大限度内使工作面向群众,没有在群众中进行经常的、广泛而深入的活动。比如有些同志在高唱广播电台不应搞通讯工作的论调,又比如个别城市的人民广播电台的文艺组,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一直没有播送对工人的文艺广播,也很少和工人联系。很显然,广播编辑工作必须以自己广泛的群众工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一批特约广播撰稿人、文艺工作者和经过训练的广播通讯员作为支柱,是很难获得多方面的主题、语言生动、形式多样的广播稿件和文艺节目的。少数编辑人员是无能为力的。因此,除了扩大自己的采访机构之外,还必须认真依靠编辑部以外的积极分子。在通讯工作的方法上,广播电台应该和报社有所区别,以便适合于广播的特点和更好地满足广播的需要,这是不消说的。
编辑部也必须迅速改变对于听众来信的难以容忍的态度。目前,各广播电台接到的听众来信都还是很少的,但有些广播电台对这些听众来信也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这样,广播电台便没有因处理听众来信而在加强党和群众之间的联系上尽到自己的责任,也没有从来信中认真吸取意见以改进自己的工作。
第三、必须加强党委对广播工作的领导。我国广播事业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根本原因是由于党的坚强领导。但是,目前广播宣传质量不高这一事实,并未引起所有地方党委和工矿党委的重视,这种状况是应当改变的。对于我们全体广播工作者来说,则只有努力提高宣传质量,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光荣任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