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内蒙古是怎样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
周明 张鲁
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从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不久即开始酝酿实行,到现在已经八年多了。八年来,在中国人民革命的总轨道上,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伟大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导之下,内蒙古已建设成为全国规模较大、历史较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个民族自治区。其建设过程大体上可分三个时期。
(一)从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的时期(日本投降后到一九四七年四月)。这个时期是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大量培养民族干部,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准备建立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时期。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于张家口,开展了锡林郭勒盟、察哈尔盟地区的群众工作,解散了以蒙奸补英达赉为首的所谓“内蒙古共和国临时政府”。一九四六年四月三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帮助下,东西蒙的代表在承德举行了会议,对内蒙古民族的解放与中国人民革命的关系问题取得了一致认识,取消了东蒙自治政府,把自治运动统一了起来,结束了内蒙古历史上数百年来的分裂局面。经过了一年多的自治运动,至一九四七年四月,在乌兰浩特召开了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会议上人民革命路线取得了胜利,经过代表民主选举,成立了以乌兰夫同志为首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期(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到一九四九年十月)。这个时期是发动人民打垮蒋匪军进攻,保卫内蒙人民胜利果实的时期,是伟大的解放战争时期。这个时期制订并执行了广泛团结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统一战线政策,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改造旧军队使之成为一支人民骑兵,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了国民党匪帮的疯狂进攻,保卫了内蒙人民的胜利果实。为了支援战争和改善人民生活,按照人民的要求,在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发展了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在牧业区实行了“自由放牧、增畜保畜”“不斗不分、不划阶级”与“牧工、牧主两利”政策,并组织牧民互助合作,发展了牧业生产。同时实行了信教自由的政策,保护庙产,奖励喇嘛入学、参加劳动与行医,号召喇嘛参加爱国运动。
这个时期成绩是主要的,但也出了些偏差。特别是半农半牧区由于农业区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少数干部曾提出过“耕者有其田”、
“牧者有其畜”、“住者有其房”的口号,虽然很快即予以纠正,但因此曾使工作受到了一定损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内蒙古自治区全境得到解放。这是内蒙人民在国家总路线总任务的轨道上,在中央统一政策、统一步调下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时期。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共同纲领的民族政策,对内蒙古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项建设事业,给予了正确的领导与大力的帮助,因而四年多来各种建设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再加以经过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增产节约等运动,更增强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了人民对美帝国主义与蒋匪帮的憎恨,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更加高涨,社会秩序空前稳定,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提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正在开展增产节约竞赛运动,进一步建设内蒙古自治区。
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建设自治区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了如下的主要工作。
首先,采取了团结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了自治的民主政权,把反对美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以及赞成民主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一切可能团结的人都团结起来,以实现区域自治,巩固自治区的人民民主专政。
为了贯彻这一政策,首先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的领导,反对了那些企图用“人民革命党”来代替中国共产党的、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的错误;坚持了内蒙革命是中国革命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反对了那些企图把内蒙革命从中国革命孤立出来以削弱内蒙革命、使内蒙革命失败的民族分裂主义和民族孤立主义的错误;坚持了争取兄弟民族,主要是汉族,特别是汉族干部的帮助的方针,反对了那些排外主义的、不区别汉族的反动的统治阶级、剥削阶级与汉族的劳动人民的错误。同时又采取了放手发动群众的方针,特别注意了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与训练。通过一批纯洁的有革命热情的青年知识分子,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击败了一切欺骗宣传,使民族区域自治运动建立了雄厚的群众基础。此外,又坚持了稳步地进行民主改革的方针,反对了
“内蒙社会特殊,不必进行民主改革”、“内蒙社会无阶级不必进行土地改革”等错误论调,按照人民的要求,稳步地进行了必要的民主改革。首先是农业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牧业区实行了“自由放牧”,废除了封建特权,使农牧民从封建的政治经济统治剥削下获得解放。在这些民主改革中,再三强调稳步进行,因此,虽然曾在部分地区发生过错误,但都较迅速地纠正了。
其次,是改造旧军队为人民军队,动员全体人民打退蒋匪军的进攻,保卫内蒙人民的安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加强政治工作、进行思想改造的办法,把旧军队彻底改造成为一支内蒙古人民的军队,并积极地参加了反对美帝国主义和蒋匪军的人民解放战争。这支军队曾经配合兄弟部队参加了“长沈”、“辽西”、“平张”等战役,在战争中经受了严重的考验和锻炼。全国解放之后,这支部队又担负了剿匪的任务,经过政治瓦解与军事清剿,肃清了内蒙境内的土匪,现在已成为能够担负起保卫祖国安全的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内蒙党委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着全体人民与那些主张“中立”“退出内战”的投降主义者的叛卖民族利益的行为,做了坚决的斗争,积极地参加和支持了正义的解放战争,军民密切配合作战,打垮了蒋匪军的进攻,保卫了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的事业。
内蒙蒙汉各族人民曾经对解放战争作了伟大的贡献,并出现了许多优秀人物。在蒙族中有察哈尔盟的女青年白音玛,当她被国民党匪军杀害时,坚贞不屈,用鲜血维护了内蒙人民的尊严。在奈曼山上,出现了著名的以乌恩巴图连长为首的为打击国民党匪军的侵犯而牺牲的英雄们,他们的英雄气概,将永远为内蒙人民所记忆。在汉族中,有女战斗英雄郭俊卿,有舍身炸敌堡为全国人民所纪念的徐汉林烈士,他们的英雄业绩将永远记在内蒙和全国人民的心中。内蒙人民参加了解放战争,保卫了祖国和内蒙人民的利益,战争又教育了内蒙人民,加强了蒙汉人民的团结,证明了内蒙人民的利益是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不可分割的。
第三,发展生产,开展贸易供销合作与物资交流工作,改善人民生活。经过农村土地改革,牧区废除封建特权之后,农牧民的生产情绪空前提高,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各种经济的不同情况,制订并实行了各项生产政策。在农业上贯彻了“组织起来”的方针,提出奖励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政策,同时开展了爱国增产竞赛运动,因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量。牧业上提出了“人畜两旺”的号召,贯彻了“自由放牧、增畜保畜”“不斗不分、不划阶级”实行“牧工、牧主两利”的政策,及发展劳动牧民的互助合作和提倡定居游牧的政策。在半农半牧区则实行了“禁止开荒、保护牧场”、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牧业生产的政策,以及组织工、农、牧业的相互支援,特别是以农助牧政策和轻税政策。这些政策的正确贯彻,使农牧业获得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全区的粮食产量一九五三年已超过战前最高年产量百分之二十五。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关东车村,解放前全村最多打过一千石粮,而一九五一年打了三千多石。目前全区已有八百余万头牲畜,较解放时增加了一倍多。呼纳盟达喜德力格勒老乡,一九四六年才有一百四十只羊,一九五三年已拥有一千五百只了。
贸易合作方面,贯彻了大量发展与活跃城乡农牧物资交流的方针。首先大力建立了国营贸易机构,并有步骤地普遍组织了为广大农牧民服务的供销合作社,活跃了城镇、农村、草地的物资交流,解决了农牧民购销的困难,限制与取缔了过去不法商人对蒙古人民严重的不等价交换。目前国营贸易与合作社已深入广大的农村、草地和林区。一九四七年国营贸易机构还只有一处,一九五二年已增至一百七十一个单位,供销合作社社员已达一百零九万人,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国营贸易机构和合作社执行了有计划地提高农产品与畜产品的价格、缩小工业品与农产品、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的政策,大批收购农民的粮食及其他副产品和牧民的皮毛牲畜;同时,输送给农牧民大量的生产工具和粮、布、茶、烟等生活必需品,减少了农牧民商品交易上的中间剥削。一九四七年农业区一吨高粱只能换五十四尺布,一九五一年即提高到三百五十九尺多布;牧区一匹中等马一九四九年换一百七十一尺斜纹布,一九五二年便可换到九百多尺。农牧民的购买力从一九四七年到一九五一年的四年间,提高将近四倍。农牧民的生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哲里木盟通辽县先锋村自一九四八年开始到现在,全村共计买进牛、马、骡一百一十六头,车一百零九辆,盖新房一百二十间。在草地里多数蒙古包都换上了崭新的毡子。一九五二年呼纳盟那达慕大会上,牧民塔不登一次就买了价值四百八十万元的日用物品。
除农牧业生产与贸易合作事业外,还注意发展了森林采伐工业与其它为农牧业生产服务的小型工业,并正着手勘察地下的矿产,为将来发展大的工业作准备。
第四,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开展了人民的文教卫生工作。在文教工作方面,特别注意了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和普遍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技术人材的工作。过去在反动统治时代,民族文化受到了极端严重的摧残。反动统治者限制劳动人民上学,致文盲占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造成内蒙民族文化的极度落后。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后,中小学校大大发展,劳动人民的子弟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目前全自治区有小学校三千七百多所,中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三十所,高等学校三所(其中有蒙文专科学校一所)。在蒙古族学校里面,普遍使用蒙古语文进行教学。语文翻译工作,几年来也有很大发展。一九五二年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的蒙文单行本,丰富了内蒙古民族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内容。蒙文报刊有蒙文“内蒙古日报”、“锡盟牧民报”、“内蒙画报”、“内蒙古宣传员”等多种。内蒙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台每天有固定的蒙语广播节目。在卫生工作方面,执行了“人畜两旺”的政策和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各项工作,几年来培养了大批卫生干部,全区各级卫生人员比解放前增加了六十三倍;在部分地区普遍治疗了性病,防治了其它传染病并大大改进了妇幼卫生工作。解放以前,内蒙古根本没有为人民服务的卫生设备,梅毒严重地威胁着内蒙古民族的生存。人口的状况是倒装金字塔:越年老的越多,越年幼的越少。现在,患梅毒的牧民经过治疗以后,十几年不能走路的人也能走路了,过去从未生育的妇女,有不少人也生了孩子。如陈巴尔虎旗一九四九年生死比例是一百比一百三十;经过驱梅以后,到一九五一年,生死比例已经变为一百比六十一了。牧业区人口已从停止下降进而开始上升,使内蒙古民族开始有“人口兴旺”的气象。
第五,大力培养民族干部和地方干部。这是内蒙几年来能以做好工作的一个根本关键。在普遍大量培养和放手提拔使用的方针下,几年来已培养出了与人民群众有密切联系的各民族干部三万余人。除了民族干部外,还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汉族干部,这同样是做好内蒙工作的宝贵骨干。关于干部培养,内蒙古自治区采取了以老干部为基础带徒弟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开头是训练,然后派出去工作,工作一个时期后又训练;或者在工作中培养训练。训练、工作、再训练、再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和学习中提高,就使广大干部一天一天更加进步。
第六,在干部和人民群众中进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特别是关于党的政策方针的宣传教育工作。初期是组织干部普遍学习毛主席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与毛主席的民族政策,使广大干部懂得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内蒙革命与中国革命的关系,批判了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其后是以南斯拉夫事件为教训,开展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教育,使干部从根本上理解了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问题的基本道理。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公布后,又开展了一个民族政策的学习运动,领导干部并在这个学习中检查了过去的民族工作。
第七,随着各种工作的开展,发展了共产党,建立了工会、青年团、妇联和其它人民团体的组织,并于一九五○年开始进行了人民武装的建设工作。经过这些工作,大大加强与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组织性和觉悟程度,对各种工作起了推进和保证的作用。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结果,内蒙的民族关系和各民族的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兄弟民族之间,特别是蒙汉民族之间,已由过去统治阶级所造成的民族间压迫歧视的旧民族关系,改变为民族平等、亲密团结、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新的民族关系。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参政权利。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按人口的比例选举,为了照顾少数,曾规定少数民族不到三分之一人口者,出二分之一的代表,不到五分之一人口者,出三分之一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上者,出五分之一的代表,十分之一以下者,最少出代表一人。这就使人数较多的民族在政权建设上有与其民族人口大体相适应的代表;又使少数民族不致因人口少而失去参加政权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并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居住在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已建立起民族自治旗。
民族关系的改变,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生产上也表现出来。察哈尔盟过去是蒙汉隔阂、农牧矛盾很深的地区,由于正确地贯彻了民族政策,民族关系在生产上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九五一年察哈尔盟商都、镶黄旗遭受严重旱灾,牲畜过不了冬,牧民生活受到很大威胁。这时化德、宝昌的汉族农民发扬了高度的民族友爱精神,自动为牧民准备了房子和圈棚,欢迎他们来过冬,使牧民的生产困难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答谢农民的帮助,一九五二年七月间,牧民还特地组织了慰劳队,带着自己生产的奶皮和奶豆腐,到化德、宝昌去慰问汉族农民兄弟。在兴安盟科右前旗,李金铭的蒙汉联合生产互助组及白音特布斯格嘎查的蒙、汉、朝鲜族农民的互助组,各族农民都在互相帮助的精神下,学会了种水稻、种旱田和放牧等技术,他们亲密合作,像一家人一样。政治上、生产上团结合作的结果,各民族间出现了患难相扶、同甘共苦的新精神。一九五三年当莫力达瓦旗阿尔拉努图克的蒙族和索伦族人民遭到水灾时,太平努图克的汉族人民自动连夜去抢救,并带着米面去慰问;汗古尔河努图克的朝鲜族人民遭水灾,布西区的蒙、汉族人民立即去车救援,使一百三十名朝鲜族灾民得到很好的安置。当朝鲜族灾民返回时,蒙汉族人民又自动捐钱,并准备了很多食物。
 蒙古民族内部的团结也大大加强了。过去在封建割据时代,民族内部存在着很深的隔阂,相互间不团结,这一旗的牲畜不能到那一旗去放牧。在牧区废除了封建特权,施行了“自由放牧”政策,并进行了亲密团结、发展生产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后,蒙古劳动人民认识了过去民族内部隔阂的坏处,现在他们已经紧密地团结起来,消除了本地与“外地”之间的互相歧视,牧场可以广为调剂使用,牧民可以自由放牧了。一九五二年冬,呼纳盟牧业区就有几十万头牲畜在旗与旗之间移场放牧,得以安全过冬。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不曾有过的。
绥远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以后,以归绥为中心的、面积达百万余平方公里的、统一的内蒙古自治区形成了。至此,内蒙古自治区进入了进一步建设的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干部和人民,正在更好的加强团结,遵照毛主席关于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的指示,逐步发展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同时发展政治和文教卫生事业,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方面的落后状态,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祖国,为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第3版()
专栏: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
举行农业科学各专门学会学术讨论会
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十六日到二十日在北京举行“农业科学各专门学会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及各学会负责人组织的主席团和干事会领导,并得到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这次讨论会的目的主要是讨论农业科学工作者如何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明确农业科学工作如何为提高农业生产服务等问题。
讨论会进行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刘瑞龙到会作了重要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全国农业会议的情况,指出只有按照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逐步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促进农业合作化和改进技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增产的问题。他并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作了分析,说明农业科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促进农业合作化和提高农业生产服务,以保证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应综合研究各地农业生产上急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在研究中并要从长期农业建设着眼,对各地土壤、气候、作物、病虫害等各方面进行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农业技术的改进要与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和新式农具的推广相适应。对苏联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学习,必须和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经验相结合。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地域性,因此应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结合科学理论总结群众生产经验,就地取材,就地推广。外地的经验和新的科学成就,都应该经过当地农场试验有效后才可逐步推广。农业科学应该根据条件,由单一的技术措施进到综合研究。农业行政、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及国营农业企业等各个方面,应密切协同,以促进农业科学事业的发展。
会议听取了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凤桐关于该所一九五三年农村工作的报告,这个报告说明了农业科学研究工作面向农村,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的必要性。
苏联土壤学专家涅加诺夫应邀到会作了报告。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土壤及其肥沃性的发展史,叙述了土壤学中两条路线的斗争。他的报告对于中国土壤学工作者今后研究土壤工作有很大启发。
讨论会分为农学、土壤、果树、蔬菜、植物病理、昆虫、畜牧、兽医等八个组进行,分别讨论了粮棉的增产技术及选种、良种繁育问题,盐碱土改良,城市及工矿区蔬菜供应,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和检疫,发展山区果树,提高农畜繁殖力及增产饲料、牛瘟、猪瘟、马鼻疽等当前农业生产上的重要问题。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环节。
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副部长杨显东代表主席团总结了讨论会的收获。他指出这次讨论会的主要特点是在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照耀下,在米丘林学说思想指导下讨论了我国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使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了解到科学工作者必须加强团结才能更好地完成今后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他希望把这次会议的精神贯彻到全国各地去。
讨论会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稼夫致闭幕词。他指出在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中要很好地抓住学习苏联、调查研究、总结群众经验三个主要环节。他号召科学工作者团结起来积极发挥集体智慧,发挥爱国主义的精神,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而奋斗。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爱护群众、关心群众的人民军队
一件绒衣的故事
一九五三年一个初春的深夜,海南岛五指山里的气候骤然寒冷起来,怒风暴雨吹打着山林。睡着的李排长,被雷声惊醒了。他猛然想起了一桩事:前几天刮大风,一家黎族同胞的房子被风吹塌,战士们花了一整天工夫,才把它修好。今夜的风雨又是这样厉害,万一再发生什么事可怎么办?……他想到这里,再也阖不上眼了。他又想起一九五二年冬天,部队刚进驻这个村庄时,村外只有一条脚板宽的小道,村里杂草丛生,长得比人还高。战士们一进村,便把杂草通通铲掉,挖了一里多长的排水沟,在上面架起了宽阔的木桥。现在,这里一切都不是来时的样子了。他急忙起来,披上衣服,到了外面。
一片漆黑。李排长冒着风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村庄。在树林侧面的一间草房里,忽明忽暗地闪着火光。李排长曾在这里住过,他对这家非常熟悉,他诧异地想着:老大爷半夜三更为啥还不睡呢?他走到房前,从半开着的门中,望见老大爷缩成一团,蹲在炉边烤火;床上有一条竹席,床头仅有一块布毯,那是部队上的同志送给他的。老大爷准是因为天冷才起来烤火的。李排长想着:这位老大爷不就和自己的父亲一样吗?决不能眼看着他受冻不管。他脱下新绒衣准备把它送给老大爷;这件绒衣是在他进军海南岛时买的,平时他舍不得多穿。但是他又想到已经是深夜了,如果莽撞地进去,怕会引起老大爷的疑惧。他踌躇一下,决定等天亮后送去。
天亮了,老大爷打开竹门,出来舀水。李排长身体的疲乏和困倦、都被内心的兴奋驱散了。他赶忙迎上前去,把绒衣披在老大爷的肩上。老大爷一时说不出话来,显然他被感激的情绪激动着。
(文朗然)
人民海军爱渔民
怒风吼叫着,波浪像一群巨鲸,一个赶着一个,向前狂奔。气压表仍在下降,风已经达到七级了。舰身不住地向两边摇摆,舰长镇定地拿着望远镜向四面观察,海上再也看不到第二只船。“报告舰长,前面是牛头岛。”了望员大声说。“看见了。”舰长回答。他从望远镜里隐约地看到了牛头岛的影子,它慢慢地扩大了。突然他发现在牛头岛北边的海面上,有一个小黑点在跳动,忽而不见了,忽而又抛上了海面。从经验判断,它定是一只因遭遇风暴处于危险中的民船。这时了望员又大声地喊:“报告舰长,牛头岛北面发现一只船,情况很危险!”“眼力不坏!”舰长向了望员看了一眼,回头命令舵手:“向牛头岛前进!”
渐渐近了,凭眼睛也看得清楚,在距离陆地很远的海面上飘浮着一只翻了的木船,船旁搭着四个人,眼看要掉下海去。炮舰轻轻地靠近民船,水手们用钩子钩住了船,救起了四个渔民,随即把他们扶下舱,拿衣服给他们换,煎姜汤给他们喝。
舰长在甲板上召集战士们,说:“同志们,人民海军要爱护渔民,赶快把船给正过来。”水兵们听了舰长的话,急忙脱了衣服跳进冰冷的水里。很快地把船给正过来了,但船上的物件都已飘散。水兵们便像海燕一样飞向海面,把飘在水上的东西拾回来,安置在船上。
一切都收拾停当了,舰长命令把渔船拖到岸边去。渔民们感激的眼泪夺眶而出,他们紧握着舰长的手说:“你们解放了我们,今天又救了我们的命,……”
炮舰离开陆地很远了,四个渔民还站在岸上不住地向舰上的水兵们招手。 (李养正)
牛牛的妈妈又惊又喜
一九五三年冬天,寒风横扫着河北中部的平原,滴水成冰,河已经封住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战士袁忠德和曹汉岐正迎着寒风向束鹿县赵古营村走去。
赵古营村中的水坑也已冻上了,村里的孩子们经常在这里滑冰。张牛牛是个刚满五岁的孩子,他对滑冰非常感兴趣,常常瞒着妈妈,偷偷地跟着人们在冰上跳跳蹦蹦,一点也不怕冷。有时还跟人家抢碎冰,送进小嘴,格崩格崩地嚼起来。袁忠德和曹汉岐经过水坑时,张牛牛正在冰上和孩子们互相嬉笑追逐着。袁忠德和曹汉岐看着穿着厚厚的棉衣的孩子,像皮球似地在冰上滚来滚去,心里想:孩子们多幸福呀!
突然,袁忠德听到扑通一声,他站定一看:可不好啦,一个孩子掉进冰窟窿里去了!
孩子们被吓愣了,慌成一团,放声大哭,喊着:牛牛掉在水里啦!袁忠德立刻跑到冰窟窿边上,顾不得脱衣服,就跳进水去。冰底下的水冷得刺骨,袁忠德的脸和手都冻得发紫,然而他可没感觉到这些,他张开双手在水里摸了一阵,终于摸着牛牛,把他抱了上来。和袁忠德同时跑到冰窟窿边上的曹汉岐迅速敞开棉衣,把湿冰冰的孩子搂在自己的怀里。
孩子被送到家了。牛牛的妈妈又惊又喜,感激得流下了热泪,随手从柜里拣出牛牛爸爸穿的新棉衣、新棉鞋,递给袁忠德。袁忠德接过棉衣说:“别忙,照顾孩子要紧!”接着就把棉衣盖在牛牛的身上。这两位战士直到牛牛缓过气来,他们才舒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
清泉流进了老水寨
云南边疆的群山中,有一个名叫老水的寨子。这里,喝水很困难,苗族同胞们必须到离村一里多路外的死水坑边,把浑得像泥汤一样的水背回来。人们因喝不清洁的水,常常引起疾病。
一九五二年八月的某一天,边防部队某部第三连,进驻到了老水寨。苗民的疾苦,激动着每一个战士的心。卫生员从治疗中,发现许多疾病是因饮水不洁而引起的。于是指导员便与寨上的头人商量解决,得到他们的同意后,就命令战士上山找水源,把清洁的水引向老水寨来。
战士们翻山越岭,终于在距寨子七八里路的南山上找到了水源。某班战士们接受了砍伐竹子、架设竹筒,把泉水从南山顶上引到寨子里的任务。他们在苗族同胞协助下到山上砍伐了竹子、木料,制造了竹绳。架设竹筒对战士们来说,是个新问题,但是他们会想办法。竹筒要通过一片洼地,他们就把竹筒从上面架过去,中间树起一丈多高的木桩当柱子。没有梯子,他们便搭成人梯爬上去。一次,青年团员谭培春同志,爬到一丈多高的地方去拴竹筒,双手被竹绳割了几道血口,他咬紧牙说:“为了兄弟民族,流点血怕啥!”他累得腰酸腿痛,眼一花头一晕便从上面摔下来。但是,他喝了两口热水,一骨碌爬起来又干开了。有一个小组,通过叶子像小刀子一样的草丛,把苗胞几辈子渴望的清水,用竹筒引到寨子里。
清清的泉水,顺着竹筒,经过高山和草丛流到了老水寨。苗胞们为了庆贺清水的到来,在月光下,他们和三连的战士们一起举行了“跳月”晚会。 (刘心法)


第3版()
专栏:

“捷克斯洛伐克版画展览”在北京开幕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对外文化联络事务局主办的“捷克斯洛伐克版画展览”二十五日在北京中山公园开幕。
捷克斯洛伐克版画艺术具有优秀的传统,并有许多卓越的作家。这次展出的作品共一百四十一幅,有铜刻、腐蚀版、木刻、石版画等各种版画。展品的作者共三十一人,其中有捷克斯洛伐克当代著名的画家,如因创作尤利乌斯·伏契克像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八十一岁的马克斯·斯瓦宾斯基,有“布拉格画师”之称的七十六岁的维克多·斯特利第,七十一岁的卡累尔·维克和非常年轻的拉第斯拉夫·彻柏拉克,以及佛捷德克·塞得拉彻克、米拉达·卡斯多瓦等。展品反映了画家们成熟的技术,和现实主义的风格,不论风景画或人物画,都给观众以感染力,使人亲切地体会画中的情绪和气氛,因而对画家要表现的主题发生爱好。作品题材丰富和广泛,从各方面表现了现实。展品有很大一部分描写捷克斯洛伐克美好的田园、秀丽的山川和富有历史传统的城市建筑面貌的作品,有描写工农劳动人民的生活和国家大规模建设的作品,也有描写季节变换、花草虫鸟和历史人物的作品。(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紧密结合春季生产和总路线宣传
安庆专区基层选举工作迅速展开
安徽省安庆专区基层选举工作,紧密结合春季生产和总路线宣传,迅速展开。全区广大人民为选好代表,带领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积极地参加了普选活动。
安庆专区共有乡、镇等基层单位一千六百七十六个,其中除九十二个在去年进行了基层选举典型试办外,余下的一千五百八十四个均从二月上旬起先后开始了选举工作。全区选举工作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与正确领导下,得到健康的迅速的进展。截至二月十五日止,已有四百零二个乡(镇)完成了宣传动员、划分选区等工作,九百九十八个乡(镇)和两个城关区即将结束人口调查与选民登记;一百二十三个乡(镇)正在提代表候选人。在选举工作进行中,各地都紧密结合了国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使广大群众提高了社会主义觉悟,积极热烈地参加了普选活动。许多地区人民提出要选“社会主义的带路人”,以带领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更美满幸福的生活。至德县长河乡第十二选区选民在讨论代表候选人时,一致提出购粮工作中的积极分子刘同浪为候选人,而不同意不积极卖余粮给国家的周来芝。在选举工作进行中,各地还同时发动群众进行春季生产,推动了生产工作。怀宁县新平乡农民在普选教育下,打破了“正月不动土”的老规矩,许多农民在正月初三就下田锄草、施肥。潜山县原谭乡在人口调查与选民登记阶段,锄完一千一百九十九亩春田,并进行了春修工作。该乡有四十六个已经垮台的互助组,也全在普选运动中重新组织起来。


第3版()
专栏:

抚顺市各区人民代表大会
积极贯彻为生产服务的方针
抚顺市各区由普选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基层政权组织,积极贯彻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使工作有了很大改进。目前,抚顺市各区已普遍召开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各区的人民代表大会都充分发扬了民主精神,会前向选民广泛地征集了提案,全市八百多名区人民代表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上认真地检查了人民政府的工作。
抚顺市五个工矿区的居民,平均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工人和工人家属。过去区人民政府对于为生产服务的方针不够明确。在最近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各区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决定今后矿区人民政府的工作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贯彻为工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为了配合各厂矿单位的增产节约运动,各区已组织干部深入街道和工人住宅区,检查和整顿工人家属互助组,组织新的工人家属互助组,以保证和推动生产。最近各街道的工人家属互助组已广泛展开了竞赛。她们的口号是:搞好家务,让工人吃得好、休息好、身体好、出勤率高、生产好。工人们在家属的推动影响下,生产情绪更加饱满,出勤率普遍提高。许多互助组里的工人出勤率达到百分之百。有些职工家属并鼓励丈夫找到了窍门。胜利矿技术员隋雨时经过他的妻子王素洁的鼓励和帮助,研究出一项增加运煤量的合理化建议,提高了生产。
各郊区在普选后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都着重讨论了发展互助合作的问题。各区过去对互助合作运动领导不够,参加互助合作组织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百分之四十多。许多提案和人民代表在会上的发言都指出了这一缺点。各郊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这些意见,作出了加强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的决议。根据各区的初步计划,今年市郊各区的互助组将比去年增加一半,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信贷合作社将增加一倍以上。目前各郊区正进行互助合作组织的整顿工作,并抽调和训练大批骨干,加强对互助合作组织的领导。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蓝泥泡村普选前后
张光
两屯和好了
辽西省黑山县蓝泥泡村,包括蓝泥泡、五间房、小白台子、颜屯、小胡家荒等五个自然屯,其中蓝泥泡和五间房两屯较大。这两个屯历年来常闹纠纷,曾划分为两个村。一九五○年调整区划时,根据地区情况,又把五间房划归蓝泥泡村了,村人民政府设在五间房(因该屯居最中心)。两屯归并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蓝泥泡群众说:“既然叫蓝泥泡村,村人民政府为啥不设在蓝泥泡屯?”五间房群众说:“既然村人民政府设在五间房,为啥不叫五间房村?”一九五三年秋天,村里的学校发展五年级班时,两屯群众争论更为激烈。五间房群众说:“五间房是全村中心地,学生上学方便,五年级班应设在这里。”蓝泥泡群众说:“我们这屯有校舍,六年级也在这屯,五年级就应该在这屯!”为这事两屯的群众曾几次到县区说理,后来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批准设在五间房。这两屯为什么这样互不相让呢?其中有个老根底:二十多年前,在旧中国军阀统治时期,蓝泥泡屯有一个团长叫石君崇,五间房有一个团长叫王庭选,这两个家伙,各霸一方,挑拨离间,造成两屯人们互相对立。解放后,这两个坏根虽已去掉,两屯群众之间的关系有了好转,但是互相了解不够,总还有些隔阂。普选运动在这村展开后,工作组就两屯历年的对立问题,用新旧时代对比的方法,向两屯群众进行了民主团结教育。并教育各屯干部带头检讨。支部书记兼副村长吴秀臣说:“过去两屯群众闹起纠纷来,我只当个说和人,两头劝说劝说,没有能找出问题的关键教育群众,使两屯群众长期不和,这都是我领导得不够!”两屯的村干部互相检查后,都表示今后要加强团结,搞好工作。在群众中讨论时,郝尚义老大爷说:“过去咱们不团结,是那个坏根子挑弄的;现在咱们老百姓在毛主席领导下,当家作主了;闹纠纷就不对了,今后咱们两屯要互助团结,搞好生产。”两屯群众和好以后,大家提出来把原村名改为“团结村”。
拥护人民政府
新的村人民政府成立以后,全村群众都表示热烈拥护。他们说:“人民政府是咱们选举的,咱们一定拥护。今后人民政府号召啥,咱们都要积极响应。”的确是这样,普选后全村群众觉悟提高了,对人民政府号召的各项工作都积极响应。如村人民政府动员群众卖余粮时,广大群众听了总路线的宣传以后,都纷纷把余粮卖给国家。五间房王永说:“为了帮助国家工业建设,我们农民有责任把粮食卖给国家。”他首先把自己四石余粮卖给了国家。蓝泥泡屯郝济民互助组,讨论了把余粮卖给国家的意义以后,带头卖给国家七千斤余粮。几天的工夫,全村群众卖给国家十三万斤粮食,超额完成原来的计划。五间房农民王江,往年缴公粮总有拖欠,前些日子他把粮食筛了又筛,簸了又簸,把一千一百斤公粮缴上了。他说:“我们是国家的主人,缴公粮是自己光荣的责任;国家需要粮食进行工业建设,军队需要吃粮,我们就应该早早把公粮缴上。”
向往社会主义社会
一天晚上,我访问了五间房屯姚永江互助组。互助组长热情地向我介绍组内的情况和他亲身体会到的互助合作的好处。正谈得起劲,坐在地上的一个青年小伙子站起来说:“同志,我们什么时候能用机器种地呢?”接着组员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使用机器种地的事来。普选刚一结束,新的村人民政府就继续向全村农民大张旗鼓地进行了国家总路线的宣传教育。许多群众听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宣传以后说:“听了总路线,就像用钥匙开了锁一样,心里敞亮了。”五间房张国发老乡听到总路线的宣传,把余粮卖给了国家,买进两头小牛,准备参加互助组。他说:“过去,我给地主抗了三十多年大活,共产党来了我才得到解放,还分了房子和土地,现在总路线又照亮了我的心,我一定要参加互助合作,走大家富裕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现在,全村将要组成七个常年互助组,去年村里坚持下来的十二个常年互助组也正在进行整顿,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一月十六日,村里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讨论了备耕工作,群众更加积极起来。全村群众起早贪黑地往地里送粪,到一月二十五日,全村已把百分之三十的粪送到地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