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加紧赶修集宁—乌兰巴托铁路
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第三工程局代理局长 贾怀济
集宁—乌兰巴托铁路修筑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在我国境内的修建工程中,苏联专家以十分关切的心情,从设计到施工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在掌握工程质量和成本,树立经济核算思想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特别是在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我们全面地展开了冬季施工,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的费用,争取了时间,将使这条铁路能够早日通车联运。
这条铁路在我国境内的一段,大部分修建在草原上。沿线人烟稀少,水源缺乏,气候寒冷,风沙大,交通运输不便,给铁路的修建造成不少困难。如修筑铁路所需用的各项材料和职工的生活用品,沿线可供利用的很少,大部分都要从远方运来。由于气候寒冷,照旧的习惯,一年中有将近半年不能施工,所以如何进行冬季施工,争取一年工作十二个月,对这条路的修建就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冬季施工对第三工程局的职工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课题。工程开始不久,当苏联专家考察了施工的情况后,就建议说,修建集二路的重要关键之一,是在于如何组织冬季施工。去年九月,冬季快要来临的时候,专家卡普兰诺夫就冬季施工问题给我局职工作了详尽的报告。他指出,集二路沿线地质条件良好,大部是渗水土壤,冬季施工质量可以保证,进行冬季施工是完全可能和必要的。他说,苏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已广泛采用了冬季施工的方法,冬季施工的实施在当时是依靠先进工作者的成就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来推行的。专家一方面介绍苏联冬季施工的经验,同时又根据集二路当时工程进行的情况,就冬季施工的准备和各项技术措施提出了极为具体周全的意见。专家的报告给我们很大启示,使我们认识到,只有正确地组织冬季施工,才能有效地缩短工期,使集二路能早日交给国家使用。这对常年组织均衡施工,平衡劳动力,减少窝工浪费,节省国家财产都有重大意义。但当时许多职工对冬季施工缺乏经验,信心不足,思想上有很多顾虑,认为技术条件不够,怕不能保证质量,怕成本太高等等。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组织职工认真学习苏联专家的报告,使大家认识到冬季施工对加速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在工程技术及职工防寒设备上都作了具体准备,并有重点地组织职工试行冬季施工的操作方法,提高了操作技术,为进行冬季施工创造了条件。
在去冬今春冬季施工过程中,专家不断给予我们指导和帮助,经全体职工的积极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土方工程上进行冻土爆破法,经过不断改进,一炮平均能炸到冻土四十立方,最高达到一百立方。在桥涵及成品制造方面,推行了“暖瓶法”和“暖棚法”,在房屋建筑上使用了“迅速冻结法”。我们执行了专家的建议,基本上展开了全面的冬季施工。草原上的严寒和风雪都没有迫使我们停止工作。去冬和今春,在路基土石方、桥涵、房屋、铺碴、钢轨等各项工程上,完成了规模巨大的工程。除个别工程存在着缺点外,一般均达到了使用要求。同时,从领导干部到工人都学到了一些冬季施工的经验。
今年八月,专家奥甫卡洛夫同志又提醒我们说,冬季施工问题又摆在面前了。他指出,要作好冬季施工,必需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冬季施工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还决定于是否能正确地选定工程项目,定出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在奥甫卡洛夫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对今年的冬季施工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今年冬季施工的任务更大了,计有路基土石方三十万方,房屋两万三千平方公尺,铺道碴八万方,铺轨一百八十二公里(包括站内轨道)还有桥梁、涵管等,比去年冬季的工程大七倍。
为贯彻执行苏联专家的建议,完成冬季施工的艰巨任务,第三工程局最近召开了政治工作会议和工程会议,进行思想动员,作好施工计划;并编制了冬季施工教材、冬季施工操作方法,组织干部和职工进行学习。现在,暖棚、锯末、火炉、皮衣等各种防寒、防冻材料已大部齐备,各部分将先后进入冬季施工。工程局并组织了五个工作组到现场协助工作。
在庆祝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七周年的时候,我们深深感激苏联人民对我们伟大的帮助,我局全体职工将战胜严冬的困难,以高度的热情紧张工作,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使这条从集宁到乌兰巴托的铁路能早日通车,以便把我国和伟大的苏联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第2版()
专栏:

建设我们的石油基地
玉门矿务局副局长 焦力人
几年来,玉门油矿的面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祖国第一个石油基地的壮丽轮廓已经愈来愈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我们,参加玉门油矿建设的全体石油工作者,每当为矿区的建设成就而高兴时,就联想到伟大的苏联所给予我们真诚的援助。
为了帮助我们建设第一个石油基地,苏联政府不仅供应了我们大批迫切需要的石油器材,而且派遣了优秀的专家来指导我们工作。还在一九四九年冬季,苏联专家就冒着奇寒来到了荒僻的戈壁滩上。五年来,他们给予了我们以巨大的帮助,他们的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精湛的技能,给我们中国的石油工作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玉门油矿过去十多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经营下,虽然也有所谓美国“专家”来“帮助”过工作,但是连这里油田的驱动类型(即石油靠什么力量推动从井底自喷出来),都没弄清楚。当时,根本谈不到完整的开发方案和科学的开采方法,他们乱打井、乱采油,使油田遭到破坏,油井停止自喷,像珍珠般的无数量的油就长久埋在地下了。
一九五三年十月,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特拉费姆克同志领导的苏联设计组来到矿上,帮助我们制订了油田开发方案,解决了这个最基本性质的问题。究竟玉门油矿的油田是什么性质的油田呢?我国的技术人员多半认为是气驱,也有人偶尔谈到过是水驱油田。但是谁也没有充分的根据,谁也不敢下结论。
特拉费姆克同志来到以后,就用极大的魄力和热情,要给油田的性质作出结论。他同工程师和工人谈话,从各方面进行调查,并且亲自研究了矿区的地形和油井情况。他在发现油田周围有天然水存在后,对照资料判断过去的油井能够自喷,一方面靠水驱动,一方面靠溶解在油内的天然气驱动。那种“非水即气”,或者“非气即水”的模糊论调就被驳倒了。可是,究竟气多、水多,何者为主的问题又发生了。特拉费姆克同志进一步研究了资料。他用自己渊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作了精心的分析研究,最后肯定了以水驱为主的油田性质。这样,玉门油矿有史以来第一次肯定了依靠水的力量把油从地下挤出来的开发方案。
天然水的驱动力量是有限的,还要建造注水工程,才能加强地下水的驱动作用。建造注水工程是十分复杂的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种高超的技术才在苏联诞生。特拉费姆克同志等具体帮助我们确定了注水井的井位排列,初步确定了地下油和水的交接线,制定了完整的开发方案。水文专家季亚赤阔夫和柯斯金同志,又在水源探勘和地面注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给了我们系统的帮助。
注水工程的作用是很巨大的。它是最经济、最科学的开发油田的方法。它能大大地减少生产井的建设,大量节约国家投资;多注一滴水就能多采一滴油,大量注水就能大量采油。注水工程完成后,能够使原油日产量提高四倍到五倍,能够使油井自喷年限延长,能够使最终采收率提高二倍以上,这样就能使国家资源充分地被开采出来。现在,我们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正满怀信心地进行着由水源、地面工程一直到注水井钻凿所组成规模巨大的、技术复杂的注水工程。我们知道:注水工程的建设,将会使玉门油矿的生产面貌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它正在逐渐为我们建设祖国第一个石油基地打下雄厚的技术基础。
苏联专家给我们的帮助是多方面的。
由于苏联专家莫谢耶夫和魏盖林同志的热心帮助,玉门油矿的全体钻井工人掌握了冬季钻井的先进技术,作到了常年钻井,使钻机使用时效提高一倍。这就等于钻井速度加快了一倍。我们知道,钻井速度的快慢是石油事业发展速度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这项先进技术的掌握,无疑地会加快玉门油矿的建设速度。现在,我们一部分钻井工人已经掌握了钻凿二千八百公尺深井的经验,这在钻井技术上是一大跃进。苏联专家介绍给我们的重压、快转、大泵量的快速钻进方法,为提高我们的钻井技术开辟了宽阔的道路。王登学、田文宽等模范钻井队运用这些先进方法,先后六次创造全国钻井新纪录,钻机日进尺由一五○公尺提高到二三四·三公尺,钻机月进尺由五○○公尺提高到一二九三公尺。所有这些在过去都是不可想像的。
在采油工作上,莫谢耶夫同志等,帮助我们建立了分区专井专人管理油井的组织机构、油井专业修理机构和一套科学分井定额、分井纪录的管理方法。苏联专家在修井技术上对我们的帮助,是我们采油技术中的重大革命。现在,我们不仅能够初步作到油井的正常生产,而且还复活了过去由于不出油、钻井时卡钻等报废的油井十一口,使所有的油井都能进行生产,采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
苏联专家经常告诉我们:工厂的首要任务是完成国家计划,生产计划是党和国家政策的集中表现。有一次,莫谢耶夫同志发现我们修某号井时,因为压力估计错误引起井喷,延误了修井计划,他非常着急,日夜守在井场上指导我们工作。当我们最后克服困难修好了这口井,并使井产量提高到十四倍时,他又是多么的兴奋和愉快啊!苏联同志就是这样和我们共艰苦共欢乐地工作着。莫谢耶夫同志还经常告诉技术人员要确切掌握油井情况,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研究。他给工人讲问题时,不管怎样高深的技术理论,都要用尽一切努力讲得通俗易懂。有一次,他给采油工人们讲解用油嘴(油管口上控制出油量和油气比的装置)和清腊控制油气比和油气关系时,画了形象图,并用非常通俗的譬喻,深入浅出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
几年来,我们在和苏联专家千百次的接触中,每一次都深切地感觉到苏联人民帮助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他们真诚地愿望:我们的建设人才早日成长起来,我们的生产计划能够提前完成,我们的工业化早日实现,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早日建成。
我们建设玉门油矿的全体石油工作者,一定不会辜负这种伟大的、真诚的友谊。


第2版()
专栏:

忆苏联专家罗国仁同志
鞍钢技术处中央试验室助理工程师 曹荫芝
在鞍钢中央试验室里,每天都在紧张地进行着各种钢铁检验和研究试验工作。鞍钢所属六十多个厂矿的生产上的问题,和原料、成品的检验都在这里得到解决。在这里,无论是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都以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我们学习了苏联先进经验,采用了苏联的科学技术设备,在苏联专家们的亲切指导下逐渐深入现场,结合生产中的实际情况推行新技术,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而不断努力。我们知道,我们工作中的成就是和伟大苏联的无私援助分不开的,是和我们全室同志深深爱戴的老师和朋友——已故的苏联专家罗国仁同志的帮助分不开的。
罗国仁同志是在一九五二年十月来到我国的。他到鞍钢后,立即开始帮助中央试验室的工作。那时候,中央试验室的工作还仅仅限于产品的化验和检验。罗国仁同志向我们指出:试验室除了化验和检验以外,还必须经常地深入现场,熟悉和掌握现场生产操作,进行分析,并且要组织必要的研究试验。他还强调试验室应当加强和科学研究机关、高等学校以及其他兄弟厂试验室的联系。这样,罗国仁同志给我们的工作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从此以后,中央试验室的工作就有了大转变。
我想起了在罗国仁同志的教导下工作的那些日子。他每天根据现场发生的情况和同志们的意见,回答或指导各种复杂而繁难的问题。在专家办公室里,常常聚集着从各厂前来请教的领导同志和技术人员。罗国仁同志总是不惮烦地为我们介绍苏联的先进经验,尖锐地指出各种关键问题,反复提出各种建议直到贯彻实施而后止。在解决重大问题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罗国仁同志深入到现场,然后提出一针见血的批评或切合实际的建议。
罗国仁同志经常教导我们,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来考虑质量和产量的问题,他指出,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当的技术条件。他坚持,技术人员必须树立“技术规程就是生产上的法则”的观念,生产应当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由于罗国仁同志的帮助,我们按照国家标准解决了钢三中板的生产问题,并且按照苏联的技术条件为铁道部供应了头等的钢轨。罗国仁同志对违反技术操作规程的现象从来就采取不调和的态度。他对先进的技术则反复不倦地介绍,一定要在生产中贯彻并取得成效。例如,5308A型钢锭模和5041,5402型钢锭模的采用,按炉送炉制度的推行,等等,都是由于他的坚持,才得到了贯彻,为国家节省了亿万元的财富,保证了钢胚钢材的质量。
罗国仁同志对新鲜事物有着敏锐的感觉,他欢迎同志们在技术思想和工作方法上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地给以鼓励和表扬。去年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金属研究所进行球墨铸铁的热加工试验时,他积极支持,亲自前去参观,并向同志们说明它的重大意义。又如电火花加工也是一个新的加工方法,他预见到这个方法在试验室的意义,就亲自指导督促,制作成功,使得我们有可能来加工一些特硬的钢材。罗国仁同志对于光谱分析,X射线装置等怎样应用到工厂的生产中去是十分关心的。他还非常关心试验室后备力量的培养。
和罗国仁同志相处两年,我们深深地感到他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常常教导我们,要用轻松愉快的精神,集中精力来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他自己永远是精神饱满的。他喜爱文艺,擅长绘画和音乐。他知识渊博,谈笑风生,处处启发我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罗国仁同志的工作量是惊人的。他的巨大的劳动热情给了我们十分深刻的教育。他对鞍钢内部各厂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他对公司内部其他各生产单位的生产提出了很多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建议,如对炼油厂的铸锭操作、初轧厂的加热操作、大型轧钢厂的质量会议,技术监督处的工作计划,检查站的检查细则、联系制度等都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他不但关心鞍钢的工作,而且还关心其他兄弟厂的试验室的工作和质量问题。他对重庆一○一厂的生产工作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使一○一厂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改进质量和增加产量。他对抚顺制钢厂试验室的帮助也是全面和无微不至的,从试样加工、酸浸一直到设备布置和工作组织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他的关怀下,现在不但在鞍钢已经建立了有良好基础的试验室,而且使国内其他各厂的试验室也能够很好地开展工作了。铁道部驻鞍钢验收小组的工作也得到他不断的帮助和关心。
罗国仁专家在工作上给予其他科学研究机构的帮助也是巨大的,除了具体帮助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重工业部钢铁工业局钢铁试验所和鞍钢中央试验室建立密切的工作联系,以交流工作经验,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以外,他还进一步给金属研究所和钢铁试验所指出工作途径,发展的方向,帮助他们制定工作计划,改善工作组织,并指出正确的培养人材的办法,使他们在结合生产实际进行工作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罗国仁专家还尽力帮助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部、东北工学院、铁道部铁道研究所同鞍钢建立起合作关系,使教学和生产相结合,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的联系。
罗国仁同志对我国钢铁工业的帮助是无法估计的,两年来鞍钢中央试验室所以能获得很大的成绩,对现场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是因为罗国仁同志直接指导的结果。我们从罗国仁同志身上看到了苏维埃人民的优良品质,他们的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我们追念他,就应当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努力学习和掌握苏联先进的科学知识,把苏联专家的建议贯彻到工作中去,使中央试验室能够更好地为生产服务,为鞍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而奋斗。


第2版()
专栏:

在苏联专家帮助下的中国人民大学
中共中国人民大学委员会宣传部长 俞圣祺
中国人民大学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年诞生的。它是继承了老解放区革命教育的优良传统,系统、全面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在苏联专家的直接指导和帮助下创办起来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创办一个以苏联高等学校为榜样的适合于中国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大学,以便正确而有效地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际,培养出以科学的社会主义知识武装起来的忠实于党和国家事业的财经、政法及俄文等方面的专门人材与高等学校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师资”。四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所规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基本完成了中央所交付的任务,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分为九个系,此外有十个专修科,还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预科以及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等,共计师生员工达一万余人。目前从大量发展进入了逐步巩固提高的新阶段。饮水思源,这和远离家乡来到我校的苏联专家们的真诚的、兄弟般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苏联专家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帮助是多方面的,而且根据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教师水平的逐步提高,给了我们许多切实、具体的科学指导。
一九五○年秋,学校初创,缺乏大批的教师和翻译人员,学校领导方面就以苏联的经验结合我们实际的需要,从学校的各方面抽调出一些条件相当的老干部和大批革命知识青年到教研室中去,在苏联专家的亲手培养下,采用“边学边教”和组织研究生学习的两种方法,初步解决了教师缺乏的严重困难;同时,为使翻译人员能够迅速掌握业务,采用“边学边译,边译边问”的方法,解决了翻译人员的缺乏问题。当时苏联专家的主要精力放在给教师和研究生讲课、辅导以及编写教学大纲和讲义方面。后来,大多数的教师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短期间的实际教学锻炼,初步掌握了苏联教材的基本内容和苏联教学的方法,苏联专家的主要力量除继续帮助培养研究生,帮助和指导教师及领导骨干提高科学水平外,并对教学方法、编写教材以及科学研究等工作加以具体指导。从一九五○年九月到一九五四年八月,我校的一、二、三年制的政治理论和各种专业研究生(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班)共有一千一百五十八人毕业,其中除部分留校外,计有七百六十七人已先后在全国一百一十所高等学校担任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各种专业的主讲教师以及教研室的正副主任,这便是苏联专家的谆谆教导和热忱帮助的显著成果之一。
学校创始,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确定各系、科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制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当时苏联专家曾帮助我们制订出九个系的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这些教学计划,基本上是以苏联的专业教学计划为蓝本,并考虑到中国的具体情况,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水平,作了适当的变动而订成的。本科、专修科的七千多个毕业生在祖国各个建设岗位上的实践证明,我校的各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基本上是正确的,是符合国家建设要求的。根据教学计划,苏联专家们还帮助我校编写出各门专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这些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并包含苏联三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宝贵经验和科学的最新成就。我们的教师都对它进行了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并按照各门专业科学的性质和特点,使其正确地有机地和中国的实际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以便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据统计,一九五○年九月到一九五三年六月,苏联专家在我校亲手编写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等共计一千一百三十二万余字,其中大部分已为全国各高等学校所参考或采用。
中国人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学校领导方面就在苏联专家建议和帮助下,建立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制度,并坚持下来。凡聘有苏联专家的教研室,都由学校指定苏联专家任科学指导员,指导科学研究及其他教学方面的工作。四年来,苏联专家对我校教师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的鼓励、指导和帮助,起了极大的作用。一九五○年开学时,我校的教师除少数人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外,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年轻的,谈不到什么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经验。苏联专家就热忱地给我们年轻的教师作关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报告,各教研室的苏联专家并经常指导我们教师关于各门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使我们的教师初步懂得了怎样着手进行研究工作。苏联专家的指导,不光停留在一般的理论报告上,而且常常鼓励、引导年轻教师脚踏实地去锻炼自己。在研究的过程中,从确定题目、收集资料、拟订提纲、确定基本论点,甚至对如何分析材料,如何深入厂、矿研究实际问题等,都给以具体的指导。苏联专家对研究的方向、理论、方法都给了我们以极大的帮助,因此我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是比较迅速的。我校第一学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的人数是六十人,完成科学论文五十八篇;到第五学年,按教师们的科学研究计划统计,参加的人数是四百六十八人,专题论文四百十一篇,而且每年论文的质量也有显著的提高,有某些专题研究,能够对生产部门有一定的实际帮助。所有这些,都是和苏联专家们耐心、热忱的培养和指导分不开的。
“教学同实际联系,苏联经验同中国情况相结合”是我校的教育方针。苏联专家很重视这一方针,经常建议我们要和有关业务部门建立联系。这一点,学校的领导方面是一贯重视的。最初,我校各系一般只是要求业务部门供给资料,或请他们作专题报告以及在课程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等。后来,就从单纯要求业务部门帮助逐步过渡到积极争取双方面相互合作,即我们按计划派教师到厂矿、企业部门中去进修实习,研究企业中的生产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参加企业部门的专业会议,甚至也和企业部门建立研究小组,借此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可给企业部门提出某些改进工作的建议。经过我校两次较大规模的生产实习,目前我们和业务部门的联系,已走向更高的阶段。我们的教师可在厂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找到新的科学研究的题目,同时,可结合生产部门的需要,作某些专业理论的专题报告,给业务部门一定的帮助,从而使科学和生产的结合逐步密切起来了。
为了贯彻教育方针,苏联专家还介绍了苏联高等学校办学的经验,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建立起教学组织,明确规定了教研室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组织。到目前为止,全校已建立起四十八个教研室,并规定了教研室工作的任务和计划。同时,建立了各级领导机构的单一负责制和充分发扬民主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明确规定校长直接领导系,系主任直接领导系属的教研室和学生的学习,校部分设教务部、研究部等,专管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校和系两级都设有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这是在校长和系主任领导下的民主协议机构。一切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上的重大问题,都经过集体的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然后作出决议,经校长或系主任批准后,贯彻执行。此外,我校还贯彻了教学工作的计划性和严格的检查制度。我校从去年新学年开始,校部首先发出计划纲要,各教研室和教师就据此制订学期或学年的具体工作计划,以及教师的教学逐日执行计划。为使各种计划切实地实现,我校建立了严密的检查制度。几年来,我校在苏联专家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了听课、表报以及严格的考试等制度,对各种计划的贯彻起了有效的推动作用。最后,我校还建立了严格的教学纪律。中国人民大学一开始就学习苏联经验,强调教学工作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委和行政方面都重视自觉纪律的教育,反对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的教学作风。特别是苏联专家到校后,他们的社会主义高贵品质和劳动态度,以实际的范例来教育着我校的教师和学生,因而更加巩固了我校师生的自觉的劳动态度和学习态度。几年来,我校的教学纪律是良好的。每学期规定九月一日和二月八日开学,全校师生都能准时到校,正式上课,无故缺课的真是极为个别的现象。根据
一九五一到一九五二学年第二学期的统计,任课教师二百六十二人,迟到、误课的仅占百分之一点一五(内有一人因病误课二小时,但课前未请假,亦作违反劳动纪律)。学生的到课率全校三年总平均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七二(包括病假在内),每年平均旷课率为万分之二。
苏联专家们不仅帮助中国人民大学培养教师和研究生,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导科学研究工作以及建立科学的教学组织等,并且对学校党组织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曾经几次邀请苏联专家介绍过苏联高等学校中党组织的先进工作经验,明确认识了苏联高等学校中党组织的任务、工作方式、党政关系等问题。几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党组织是吸取了苏联高等学校党组织的工作经验并遵照我们党章的规定,按生产单位建立总支和支部的。我们明确认识了高等学校中的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要密切结合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具体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保证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的完成;同时,我们一开始就重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政策的教育,并接受苏联专家的建议,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夜大学的方式,对教师和干部进行正规的、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四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苏联专家们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热忱的帮助,是苏联人民的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苏联科学的成就和教育事业的卓绝成绩,就是我们光辉的榜样。我们一定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向苏联学习。


第2版()
专栏:

感谢苏联帮助我国建立大型谷物农场
农业部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 刘培植
从我国建设第一批国营农场的时候起,苏联政府和苏联人民就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兄弟般的友谊,给我们各种头等的、最新式的、现代化的拖拉机、农机具以及谷物、牲畜良种等物质的和技术的援助;并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我国帮助和指导国营农场的建场和生产工作。正因为有了这些无比深厚的友谊和热情的关怀和帮助,使我们的国营农场在短短几年中获得了相当的发展。
现在我国已经有了完全用现代化技术装备起来的、各种类型的国营机械农场一百多个。这些农场由于广泛地采用了苏联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经验,已开始显示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优越性;经过两年来的整顿和改进,基本上扭转了试办时期的产量低、成本高、浪费大、经营无利的局面。这批农场已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发展国营农场事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干部,同时又给我国正向合作化道路前进的农民作了良好的示范。
正当我国人民为逐步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相应地发展农业生产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日益发展的需要的时候,苏联政府代表团代表苏联人民的心意,又赠给我国大批最新的各式各样的农业机器,并选派数十位专家来帮助我国建立一个拥有三十万亩地的大型谷物农场。苏联人民这一慷慨无私的兄弟般的帮助,是何等的令人感动啊!
苏联人民根据列宁、斯大林的科学理论,创建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国营农场,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这一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我国人民,特别是对我们国营农场工作者来说,有着更深长更生动的意义。这座大型谷物农场建成后,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现有的国营农场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而且将成为我们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一所最完整的学校。在这所高度机械化的大学校里,我们将会系统地学到建立和管理这样机械化国营农场和组织大规模开荒的经验,这对于今后我国农业特别是国营农场事业的发展,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有组织地、有计划地学习苏联建立大型谷物农场的宝贵经验,我们已从现有国营农场、军垦农场、农业院校以及其他地区和有关部门抽调大批行政领导骨干和技术干部,前往该场跟随苏联专家一同工作和学习。在建场生产过程中还将不断地组织参观和学习,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和推广这个农场从勘测设计直到建场生产的全面系统的经验,使苏联的先进农业技术特别是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建设国营农场的经验,在可能的条件下,能有助于我国农业生产的提高和发展。
这个大型国营谷物农场的地址已选定在东北佳木斯以东地区。那里是大片的集中的国有荒地的中心地区,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是适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好地方。目前场址勘测、土地区划设计和筹划备料等工作正在开始进行,并将利用冬季分类训练干部。预计明年大规模的开荒生产和基本建设工作即可展开。
我们中国人民衷心感谢这种伟大的友谊。我们抽派去该场工作的人员,都将以极大的热情接受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决心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短时间内学会建设农场和组织大规模开荒的经验,以实际行动来答谢苏联人民的帮助和关怀。


第2版()
专栏:

伟大的友谊,幸福的未来
于长钦 马新仁
在我国黑龙江省境内,在人们一向称为“北大荒”的千里沃野上,一个由苏联人民赠送全部装备的拥有两万公顷播种面积的大型谷物农场正在开始筹建。现在场地勘测、规划设计等工作已着手进行,预计明年即可大规模开垦并部分地进行播种。
这个农场将是我国现有国营农场中规模最大的一个。除农场办公室、职工宿舍、修理厂等建筑占地面积外,单是播种面积就有三十万市亩,约合八百平方里,比北京城区的面积大两倍多。我国目前最大的国营“九三”机械农场,耕地面积有一万多公顷,耕作区域一眼望不到边,要走遍它的每个作业区需要好几天;而这个大型谷物农场建成后,比
“九三”农场差不多还要大一倍。
这个农场不但规模大,它的设备和机械化程度也是我国现有国营机械农场所不能比拟的。一九五三年全国五十九处国营机械农场,总共才有拖拉机八百多台,联合收割机三百多台;而苏联人民这次赠送这个大型农场的机器,单是各式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就有近二百台。此外还有各式犁耙、播种机、耕耘机、净谷机、割草机、砌垛机等。这些机器不但式样最新,而且种类最齐全、最完备,它可以使农场的整个耕作过程,从开垦、耕耙、播种到除草、施肥、收割、脱谷以至堆垛等全部机械化。整个场子建成后,这里将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城镇。
我国农民现在绝大多数还是用旧犁耕作,一人两牲口,一天顶多耕四五亩;用双轮双铧犁,一天也只能耕十至十五亩。这些机器的效能究竟能顶多少人畜力呢?那是我国农民所难以想像的。单以“C—80”履带式拖拉机来说,它带上两个五铧犁,一天两班能耕地四百亩以上;用来开荒,一天约能开三百亩。如果要用人畜力来干,需要几百个劳动力和牲口才能干得出来;而这种机器只要一个驾驶员从容地掌握着机盘再配上两个农具手就可以了。被称为“田野上的工厂”的一百台联合收割机,能把收、割、打等过程统一起来一下完成。其中有六台“C—4”式,是苏联新近出产的最完善的自动联合收割机,它不需要别的机械牵引自行前进,快慢自如,一天能收三百多亩谷物。机器上还装有电灯,如果需要,夜晚也能照常工作。
我们的友人为我们设想得这样细密和周到,在赠送这些机器的同时,还送给一个修理厂,一个发电站的全套装备,另外还有各式无线电台和汽车、摩托车等通讯和交通运输工具。农场的管理者可以利用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来领导和指挥这样巨大规模的生产。在职工们紧张劳动之余,还有流动的电影放映设备,可以流动到各个作业区去放映电影,解除疲劳。
这个大型的谷物农场的建立,将成为我们学习管理社会主义农业企业的大学校。苏联政府为了给我们建设和管理国营谷物农场以组织上和技术上的帮助,除了派遣一个土地整理考察组来帮助进行场地的勘测、设计、规划外,还派遣了一批专家来帮助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短期间掌握技术和管理方法。在这里,我们将和苏联专家一起学会机械化生产的先进技术和组织大规模开荒的经验。我国耕地面积不足,农业生产落后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虽有约十五亿亩的可垦荒地,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采用大规模移民的办法来开垦。开垦荒地的最好办法,就是创办国营农场。这个大型谷物农场建成后,将成为我国今后大规模创办国营农场开垦荒地创造成熟经验,并将为我国加强现有国营农场的经营管理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农场在“北大荒”建立,有着优良的耕作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这里的荒地面积究竟有多大?至今没有精确的统计,百万公顷联成一片的适宜开垦的大片荒地就有好几处。将要兴建的这个大型农场是这些大块荒地中最好的一处。这一片广漠的土地,西起佳木斯,北至松花江,南到完达山,东至乌苏里江。可耕面积达二百七十万公顷以上。这里气候良好,每年约有一百四十多天无霜期,年降雨量约五百公厘左右;土壤是最肥沃的黑钙土,黑土层一般在一公尺左右;适宜种小麦、大豆、玉米等,区域内河道纵横,水利条件良好。
广阔富饶的“北大荒”,蕴藏着无限的生产潜力。多少年来,劳动人民都梦想着开垦它,但只凭牛马和旧犁,梦想是难于实现的。直到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学习苏联国营农场的榜样,才在这里建立了数十处国营农场。这个用最新技术装备的大型谷物农场建成后,将会使“北大荒”的荒凉面貌逐渐改观,千年酣睡的土地将被翻动起来,无边无际的荒草野花将逐渐为繁茂的庄稼所代替。
几年前,当我们在苏联的友谊关怀和帮助下,在东北开始建立国营机械农场的时候,附近农民欢腾鼓舞,老远跑到农场去参观。记得有一个老农第
一次看见拖拉机耕地的时候,他用惊奇而羡慕的眼光看着那个不慌不忙的驾驶手,又看看那新翻起的大片土地,感慨地说:“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头一次看见了人和畜牲的分别!”这个从事了一辈子笨重的体力劳动的老农,从这里开始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幸福的远景,也开始认识到中苏友谊对农民的好处。当这个机械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营谷物农场建成后,我国的农民将为这种伟大的友谊感到更大的兴奋和鼓舞,更加充满信心地走向幸福灿烂的未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