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法则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二十八章
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法则的性质
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了旧的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表现人剥削人的关系的资本主义经济法则便失去效力。剩余价值法则、资本主义利润法则、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都退出舞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法则、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法则及其他法则不再发生作用。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利润、生产价格、雇佣劳动、劳动力价值等等表现资本主义关系的范畴已不适用。
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国民经济有计划的(按比例的)发展法则、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法则、按劳分配法则等等新的经济法则产生并开始发生作用。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下保留着商品生产,因此,价值法则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仍起作用,与它相联系的范畴仍然存在。然而从旧范畴保留下来的主要是形式,其内容则已根本改变。旧东西并不是被废除干净,而是把自己的本性改变得与新东西相适应,仅仅保留着形式;至于新东西也不是简单地消灭旧东西,而是渗到旧东西里面去,改变旧东西的本性和职能,同时利用旧形式来发展和巩固新东西。由于社会主义胜利而形成的新的经济条件改变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性质,并限制它们的作用范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在没有资本家参加下存在的,是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价值法则的作用范围受到严格的限制。货币、商业、银行被用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服从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法则,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法则。
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所表现的是不受剥削的工作者间的同志合作和互助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经济法则所表现的则是资本对劳动的日益加重的剥削。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日益加强,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福利的增进,并为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而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法则的作用则使阶级对抗日益尖锐,导致群众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最后使资本主义制度灭亡。
社会主义的经济法则和任何别的生产方式的经济法则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就是说,它们具有客观性质。它们不能为人们的意志所创造、制定、改造或废除。
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客观性质,就是取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就会使社会主义社会没有可能预见国家经济生活中事变的进程,没有可能把哪怕是最起码的经济领导工作做好。这种否认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立场上,它必然会导致政治上的冒险主义,经济领导实践中的专横武断。
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客观性质决不意味着它们是作为一种统治人们的自发力量而起作用的,决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法则面前似乎是无能为力的。这样把经济法则偶像化,必然会站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自流论和自发论的立场上去。这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敌对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已为公有制所代替,社会认识和利用经济发展法则的可能性已大为扩大。
资本主义经济法则是作为一种背着私人商品生产者起作用的盲目的破坏的力量而为自己开辟道路,随着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无政府状态便告消失,社会的经济发展便带有计划性。随着资本主义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人们成为自己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人。人们认识了客观法则以后,完全自觉地利用这些法则来为整个社会谋福利。
恩格斯指出,随着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人们自己社会行动的法则,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法则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这些法则将被具有完备知识的人们应用,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的社会存在直到现在都好像是自然界和历史自上面强加在人们身上的东西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现在则成为人们自己自由的事情。从来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力量,现在受着人本身的控制。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开始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在这个时候,人们所推动的社会原因才会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产生他们所希望的结果”〔一〕。作为被认识了的必然性的自由就在于此。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按其能够认识客观经济法则的程度,利用这些法则来谋取其与劳动群众的利益相抵触的狭隘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与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融合在一起的,因此,经济法则是被用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完全符合于导向共产主义胜利的社会向前发展的客观进程。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对于认识和利用经济发展法则有着切身的利益关系。
可见社会主义经济法则的客观性质就在于:这些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存在的;它们不能按人们的意志予以废除或改造;不满足这些法则的要求,必然会导致国家经济生活的瓦解。但是社会主义社会能够认识这些法则,掌握它们,并利用它们来为自己谋福利。
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提供了发展并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必须学会以完备的知识应用这些客观经济法则。对客观经济法则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应用,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的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愈是充分地认识经济法则,愈是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准确地反映这些法则的要求,它就愈能顺利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主要特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见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的目的既是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每个成员的需要。列宁发展了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一九○二年他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纲领草案中写道,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是“为了保证社会的全体成员得到充分的福利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二〕。列宁科学地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增进劳动者的福利的途径,论证了不断增加生产、发展和运用高度技术的纲领。列宁从而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要点,这些要点成了共产党和苏维埃政权的政策的基础。
斯大林根据这些要点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下了一个全面的定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就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三〕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中,表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生产的目的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决定的。当生产资料为资产阶级所有时,生产的进行必然是为了资本所有者发财致富,而劳动者,即社会上绝大多数人,则仅是供剥削的原料。劳动者的消费只有在保证取得利润的情形下,才对于资本主义是需要的,因此,人及其需要在这里不能是生产的目的。当生产资料为劳动人民所有,而剥削阶级已被消灭的时候,生产的进行则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就是说,是为了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的。因此,最充分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
生产所服从的目的是与保证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相适应,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能是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
居民的需要的满足决定于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于社会主义社会所拥有的现有资源。劳动者的需要的不断增长必然要求不断扩大生产。没有生产的不断高涨,要保证人民消费的不断增长是不可能的。反过来,劳动者的需要及其购买力的不断增长,又是生产得以不断前进的必要条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消灭了。因此,社会主义根本没有生产和消费间的对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创造了可能性,使居民日益增长的购买力与同时增长着的生产协调起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购买力水平极低,总是落后于生产,阻碍生产,因此,经济是间歇地发展的——从危机到高涨,又从高涨到危机。而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消费的不断增加,根本不会有生产过剩的危机,因而有可能不断扩大生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时期内社会主义生产达到的水平和群众迅速增长着的需要之间的矛盾,是用发展生产的方法来解决的,这使得劳动者的消费增加,使得需要增长,而需要的增长又引起生产的进一步扩大。所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经常增长是生产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优先发展,就是说,比出产个人消费品的部门发展得更快。重工业及其心脏——机器制造业的首先发展,是发展整个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主要泉源,是技术革新的必要条件。不优先发展以装备、机器、燃料和电力供给国民经济一切部门的重工业,就不可能有系统地扩大供给居民以商品的部门的生产,就不能保证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得到满足。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是与人民消费的增长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
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要求经常改进生产,改善生产方法,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不经常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不用新的技术代替陈旧的技术,这是办不到的。因此,高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给技术革新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余地,而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技术革新是受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框子限制的。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是技术发展上的不平衡和周期性的中断,而社会主义的特征则是技术在一切生产部门中的不断完善。
技术水平愈高,社会主义社会就拥有更多的资源来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劳动者直接关心生产的提高,关心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反过来,人民对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关心,又是发挥广大群众尽力改进生产的创造性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这样,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使得生产的发展成了劳动者自己的切身的事情。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伟大泉源就在于此。
基本经济法则在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劳动者的福利的增长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表现着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的优越性。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作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阻碍,使劳动群众日益贫困,使落后国家和殖民地的人民受到奴役和有系统的掠夺,使经济军事化,引起残杀千百万人的流血战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作用导致生产力的强大的高涨,使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和平经济日益发展,使各族人民间的和平合作日益加强。
苏维埃社会年年扩大整个国民经济中所生产的物资,保证社会主义生产得到不断的高速度的发展。苏联的工业在和平生产的高涨的基础上一直向上发展。
一九三九年的工业总产量与一九二九年水平相比较,苏联为百分之五百五十二,美国为百分之九十九,英国为百分之一百二十三,法国为百分之八十。尽管苏联国民经济在战争时期遭到巨大的破坏,苏联战前的生产水平仍是很快就被大大超过了。结果苏联工业的总产量,一九五三年几乎等于一九二九年的十六倍。美国的工业生产在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九年是停滞不前的,以后只是由于增加军事生产和进行军备竞争,一九五三年才比一九二九年水平超过一倍多一点。英国的工业生产在一九五三年比一九二九年只超过百分之六十二,法国只超过百分之五。
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是不断提高苏联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坚固物质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制度所特有的人民群众消费水平极低的现象消灭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并用于劳动者个人消费的产品不断地增加着。用社会的劳动创造的并用于扩大生产和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产品也在增加着。
在苏联,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要求相适应,居民的实际收入不断增长,居民按日益降低的价格购买的消费品数量不断增加。
苏联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即把价格变化估计在内而算出的收入),按一个工作者来说,其增长情形如下:工人一九四○年比一九一三年增加二倍多(失业的消灭估计在内),农民大约增加二倍半;一九五二年,工人和职员的收入比一九四○年增加百分之六十八,而农民的收入大约增加百分之七十二。一九五三年,工人、职员和农民的收入总数比一九五二年又增加百分之十三。
苏联大工业中消费品的生产量,按比较价格计算,与一九一三年相比,一九四○年增加了六点六倍,而一九五三年增加了十三倍。
使苏联劳动者实际收入增加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苏维埃国家广泛地使居民免费享受各种文化生活设施,发给养老金、补助金、助学金,实行各种优待办法等等。在苏联存在着资本主义所不能有的社会保险和社会保证制度。
社会主义意味着人民群众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它把服务于居民的生活设施由资本家致富的手段变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泉源。资本主义使劳动者的居住状况日益恶化,迫使他们住在贫民窟里,而社会主义则保证居民的居住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在苏联,由于城市基本住宅的公有制和国家的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城市的贫民窟消灭了,而设备简陋的住宅日益为新的设备齐全的房屋所代替。
在资产阶级国家里,医疗是私人的事情,基本上掌握在资本主义企业家手中,多半收费很高,因此,广大居民群众是看不起病的。在苏联,建立了国家的多方面的保健制度,保证对居民实行各种免费治疗。
社会主义为从文化上提高劳动者,为发挥人民中无穷无尽的智慧才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只是使劳动者在资本主义剥削利益所需要的极狭小范围内受到教育,而社会主义则是创造条件,以日益充分地满足群众在教育、文化、科学、艺术方面迅速增长的需要。列宁在一九一八年说:“以往全部人类智慧、全部人类天才的创造,只是把技术和文化的一切财富给予一部分人,而剥夺另一部分人最必需的东西——觉醒和发展。现在一切技术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成为全民的财产,而且从现在起,人类的智慧和天才永远不会变成强制手段,变成剥削手段。”〔四〕
苏联在文化建设方面采取了广泛的措施来保证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得到满足,这些措施就是:实行免费教育和提高技术,发给学生助学金,有步骤地扩大学校、文化教育机关、图书馆和俱乐部网,增加出版物的发行数等等。
在苏联受各种训练的人,从一九一四年的八百万增加到一九四○年的四千九百万,一九五二年的五千七百万。同时中学(五年级至十年级)和中等技术学校的学生数,从一九一四年的七十万增加到一九四○年的一千四百八十万,一九五三年的二千一百四十万。高等学校学生数从一九一四年的十一万七千增至一九四○年的八十一万二千,一九五三年的一百五十六万二千。各种学校的教师、讲师和儿童机关的教养员的人数一九五三年为二百多万,这几乎等于一九一四年的十倍。
共产党和苏维埃国家依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实行了保证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作用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客观经济法则,是被社会主义国家在共产主义建设的实践中认识和利用的。经济政策的成功,首先决定于它在实际上反映经济法则的要求的正确程度。
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工人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的政权是适合于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生产资料的劳动人民所有制的。现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策代表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利益,其目的在增加它们的利润,而社会主义国家——工人和农民的国家的政策,则是代表劳动者的根本的切身的利益,它得到人民群众的绝对支持。
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相适应,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责任是关心人民群众经常增长的需要得到最好的满足。“在国内政策方面,我们主要关心的就是不断地更加增进工人、集体农庄庄员、知识分子和苏联全体人民的物质福利。必须不断地关心人民的福利、关心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对我们党和政府来说,这就是法律。”〔五〕
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中,产生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的、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经济作用。苏维埃国家是不少于全国生产资料十分之九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由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国家有可能依靠社会主义经济法则,自觉地把这些法则运用于自己的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领导,执行经济组织职能。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资产阶级国家是不能起这种作用的。
社会主义国家照顾到社会的多方面的需要,并根据这些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发展和改进生产。它根据现实的条件——国内条件和国际条件,在每个阶段上规定经济建设的具体任务,定出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速度。它不仅估计到过去的成果,而且估计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经济组织职能。先进的社会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多方面活动的理论基础。
苏维埃国家的经济组织和文化教育的工作,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苏维埃国家对一切经济部门的国营企业实行计划领导和管理。国家及其机关任命国营企业、公司和各个部门的领导者,并监督他们的工作。国家制定全国的国民经济计划:分配物力、人力和财力,规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国内外贸易的流转额、国营和合作社营商业的商品价格、工人和职员的工资水平等等。苏维埃国家指导集体农庄的经济生活,并通过地方苏维埃、农业机器站,通过农业劳动组合所选出的机关对集体农庄实行领导,同时照顾到作为合作企业的集体农庄的特点。苏维埃国家用一切办法促进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的巩固,促进城市和乡村间的经济联系的扩大。
苏维埃国家保证公民能真正行使其基本的权利,如劳动权利,受教育的权利,丧失劳动能力和年老的时候获得物质保证的权利。它采取整套的措施来保证国内有丰富的工业品和食品,并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此相适应,国家依靠重工业发展上所获得的成就,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日用品的工业和苏维埃商业。
苏维埃国家领导着一切文化部门,发展国民教育,培养技术人才,发展先进的科学和艺术,把科学技术成就运用于生产中。
苏维埃国家机构的力量在于它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集中统一的国家领导应与地方上的主动性结合起来,应具体地照顾到地方的特点。
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统一,是国家领导经济的最重要的原则。“在实践上,政治和经济是分不开的。它们一同存在,一同起作用。谁想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把经济和政治分开,以减弱政治工作为代价来加强经济工作,或者相反地,以减弱经济工作为代价来加强政治工作,谁就一定会陷入绝境。”〔六〕
苏维埃国家的领导和组织的力量是共产党,它指导着一切国家机关和劳动者的社会团体的活动。党发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的指示,拟定对全国有极重要意义的国民经济方面的重大措施。由于自己同劳动群众的联系而有力量的党,动员工人、集体农庄庄员、知识分子完成经济政治任务,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共产主义觉悟。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旨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成熟了的需要的政策,起着极伟大的进步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在新的与旧的、新生的与垂死的、进步的与落后的之间的斗争中,在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中发展的。这些矛盾具有非对抗的性质,因为它们不是与对立的阶级利益联系着的,它们是在共产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得到克服的。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没有剥削阶级,但还存在着代表私有制倾向和习惯的、阻碍社会主义经济中新的进步趋势发展的落后分子,还存在着公共财产的盗窃者、忽视人民需要的官僚主义分子,还没有完全克服人们意识中的资本主义残余。共产党所领导的苏维埃国家鼓励劳动者的主动性,对社会生活一切领域中的进步趋势给予支持。苏维埃国家关心地支持新的幼芽,加强它们,促进先进生产方法的应用和推广;它坚决反对妨碍社会主义生产迅速发展的一切惰力。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旧斗争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批评和自我批评,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批评和自我批评可以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揭露和消灭工作中的困难和缺点,发现加速经济发展的新的潜力,从而克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帝国主义的侵略集团力图发动反对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战争,用组织暗害、破坏和恐怖的办法来在这些国家进行颠覆活动。苏联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之间的对抗性矛盾就表现在这里。帝国主义阵营的存在要求苏维埃国家大力加强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它的国防力量。
工人和农民的国家正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优越性,遵循着经济法则,使苏维埃社会沿着共产主义道路向前发展。
简短的结论
(一)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法则。它们表现着不受剥削的工作者的同志合作和社会主义互助的关系。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不是作为一种盲目的破坏的力量而起作用,它们被社会主义社会认识和利用。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己的经济政策中是以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为出发点的。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需要(群众的购买力)的增长是社会主义生产的动力,它把社会主义生产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生产的不断增长是不断提高人民消费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发展。社会主义保证先进技术得到不断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愈来愈充分地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所必需的。
(四)与归自己的产品和归社会的产品的经常增加相适应,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得到不断的提高。社会主义意味着人们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经常改善。它为文化建设提供极大的可能,它把技术、科学、文化的一切财富变成全民的财产。
(五)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民的切身利益,日益广泛地展开自己的经济组织和文化教育的工作。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中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依靠客观经济法则的科学知识,利用这些法则,保证新的进步的东西在经济的一切领域内战胜旧的东西,使社会沿着共产主义道路向前发展。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一〕恩格斯:“反杜林论”
〔二〕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纲领草案”
〔三〕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四〕列宁:“第三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闭幕词”
〔五〕马林科夫在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追悼会上的讲话
〔六〕斯大林:“论党的工作的缺点和消灭托洛茨基两面分子及其他两面分子的办法”


第3版()
专栏:

有文化的军队
——海军生活通讯之二
本报记者 陈勇进
夜里,海面上平静下来,军舰的甲板上也平静下来,除了值更的水兵以外,一切好像都睡熟了。
大约在敲过更钟一个钟头以后,陈仁珊副舰长约我一同去兵舱里看看。
我们轻轻地从梯子上爬到兵舱里去。兵舱里的电灯戴上了用红布和黑布做的灯套,放射出微弱的光。
水兵们有的在通风机呼隆呼隆的声音里睡着了。那床铺离电灯远的又没有睡着的水兵,有的把脑袋、有的把脚放在通风机的口口上,舒适地抚摩着身子,瞪着眼睛,在休息,在想什么。那离电灯近的同志,有的在读书,有的在写日记、写诗、写稿,也有的在练习钢笔字。副舰长每走到那已经睡熟但又没盖被单的水兵那里,就小心翼翼地给水兵们盖好。每走到那正在学习的水兵床铺的时候,就轻轻地喊他们:同志,早点休息吧。那些学习的水兵把书本合上,或把笔放下,有的还笑着说:睡不着呀!当我们走到前甲板上一个兵舱的时候,兵舱右角的一盏电灯下的第三层吊铺上,躺着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他侧身向里,在看“水浒”。副舰长在他的身边站了好久,他还是没有发觉,后来陈仁珊副舰长轻轻地用手拍了拍他,他仍然不动地继续看下去。待陈仁珊第二次拍他的时候,他才回过头来笑了笑把书合上了。这就是我最早认得的水兵林保国。林保国很会说话,他说:“我有个福门头,电灯安在我的床头上了。这样就增加了我的学习时间。”林保国在语文程度上,已经达到了中学水平了;数学已经学到了代数。但是,像林保国这样文化程度的水兵,也仅仅是十分普通的水兵。水兵们的学习情绪,像饥饿的牛儿跑进菜园一样。拿这个普通的水兵林保国来说吧,他未参军前是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他小的时候,曾经梦想着到小学里去念念书,因为家里穷进不了学校。过去他看谁拿着一厚本书,总想着:啥时候才能看完呀!现在他读起那大本头书,一点也不觉得长了。过去在家的时候,他拿着小棍整天在地皮上划着学写字。现在他有两枝钢笔,还有一大堆精装的小本本,可以尽情地写。林保国对我说,他学习得不算好,有的同志已学到三角几何了。没有文化就不能掌握现代化的军事技术。
在兵舱里,水兵们每人都有个小柜橱。你从这个小柜橱里面可以发觉水兵们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这些水兵的小柜橱里,很少是衣物而多是书籍。我参观了和林保国紧靠在一块的陈学锋的小柜橱。这里面有五十多本书。有“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和“怎样做一个青年团员”,还有毛主席的几本著作和十多本文艺书籍。此外还有八个精装的笔记本。陈学锋去年就学完了初级中学的数学课、高中的语文课。他能写一笔漂亮的钢笔字,他写日记,也爱写诗。可是,过去他也是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他在那饥饿的年月里,从他的家乡福建参加了国民党海军。他在国民党的海军里,那里有心情学文化,整天价得不着个笑脸,真是睁开眼睛就觉得肮脏。陈学锋后来和陈仁珊一块儿起义了。起义后,陈学锋也有过一个短时期的疑虑,后来他病了,政委还亲自去问候他,从陆军里来的老战士给他拿尿盆拿屎盆,他那时感动得要哭出来。他第一次体会到同志的情感。但他对党支部的活动认识还很不清楚。后来,支部请他列席参加了一次党员大会,在这次党员大会上,一个战士质问指导员为什么不愿上早操。指导员当场承认了错误,第二天指导员果然老早就跑到操场上去了。从那时起,他对党逐渐有了认识,党号召什么他就干什么。特别是在文化大进军的时候,他认识了上级指示的“没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就不能迅速地掌握现代化的武器,因此也就不能做一个好的水兵。”陈学锋的文化水平在飞速地提高着,一九五○年他第一次自己拿着笔给他久别的父母写了封信,他在信上说,共产党使他的眼睛明亮了。
我留在军舰的日子里,天天看见这个老实工作而不爱讲话的青年。后来他允许我阅读他的日记和一首“我在海洋上站岗”的诗。陈学锋的诗里不仅充满着高度的爱国热忱,语言也是非常美丽的。他这样写道:“夏天的太阳晒得我汗水淋淋,冬天的寒风冻结了我的衣衫。我紧握着枪守卫着我们辽阔的海岸,让轮船和渔船通过我的身边。那向我微笑的海员告诉我:他们满载着刚出海的鱼儿,满载着钢筋和铁板。快些飞奔呀!我的轮船和渔船,可别耽误一分一秒的时间。请给我问好祖国美丽的城市,请给我问好祖国丰收的田园。我在祖国的海洋上站岗,我的心和六万万颗心紧紧相联,我永远不会感到寂寞,我永远感不到孤单。”
只要是一个文化工作者来到这艘军舰上,他马上会碰到水兵和他讨论诗的问题。我在这艘军舰上,读了水兵们的近百首诗,这些诗都像陈学锋的诗那样充满着热烈的情感。
这里的水兵们,不但好写诗,还好作曲唱歌哩!现在舰队里唱的曲子,很多是水兵们自己编的。


第3版()
专栏:

柴达木一青年
——“初进柴达木”组诗之三
李季
在我们光辉灿烂的生活里,
有着多少个黄金铸成的青年。
他们像鱼一样的在大海里游泳,
像鹰一样的飞上雪线以上的高山。
就像刚刚离开弹筒的火箭炮弹,
他们单纯而又勇敢地飞驰向前。
他们的热情能使钢铁化成汁液,
他们的意志会把严寒变为春天。
在北海的游艇上你曾经见过他,
他的歌声也曾飘荡在大雁塔前。
在那狂欢之夜的天安门广场上,
多少个姑娘曾把他的舞姿赞叹。
我认识他是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
这时他已是个石油地质探勘队员。
他的面孔已经晒得黑了,手也变得粗糙,
他已经在盆地里工作了整整半年。
在盆地里工作的人们都知道他,
和在大学时一样,他还是青年团的支部委员。
他用地质工作者特有的热情来欢迎我们,
就像那些白发的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人们一般。
虽然他为了欢迎从关内来的亲人,
特地在破旧的工作服上加了一件罩衫;
可是,他的这一件深蓝色的“礼服”,
却也是这个补绽和那个补绽紧相接连。
像一个全副武装的国防军的战士,
他整天地携带着气压表和小罗盘。
暗绿色的背囊和他的那把小榔头,
就是在睡觉时也没有离开过他身边。
在去昆仑山下探测水源的路上,
我们在吉普车上把心事交谈:
辽阔得像海洋似的盆地里见不到一个人,
因为缺水,多少天连个鸟兽也难以看见。
每一天都要经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午夜里穿上皮衣,到中午又脱得只剩一件衬衫。
刚刚离开北京,一下子就来到盆地里,
他对这终日爬山的野外生活,的确有些过不惯。
是那巍峨的昆仑山消除了他的疲劳,
是那黄金般的油沙把他的热情点燃。
祖国的柴达木简直是一座聚宝盆啊,
在这里工作自有光荣和幸福与你作伴。
每当他坐在点燃着蜡烛的小桌前填写报表,
那些浸透着石油香味的数目字都会使他狂欢;
他好像看见了戈壁上一行行的脚印,
都已经安装起了又粗又大的输油管。
艰苦的劳动最能把人的意志锻炼,
支持着他的是为祖国寻找新油田的信念。
他开始习惯了用沙子洗碗、洗脚的生活,
也学会了几天不喝水,一根烟吸它三天。
所有的话,他都说得那样真实,
只有一件事他却把我欺骗。
他说在盆地里他从来没有害过病,
医生同志说这是他的谎言。
在详查油沙山地质构造的那一天,
他一股劲地坚持工作到太阳落山。
在海浪似的沙滩上他迷失了道路,
像匹野马似的,他在戈壁上睡了一夜晚。
漆黑的夜幕,冰冷的沙滩,
包围着他的是冰点以下的严寒。
为了怕寒冷冻坏了宝贵的仪器,
他从身上脱下棉衣把仪器包掩。
“这一夜,仪器当然没有受到损坏,
我们却为他的重感冒忙碌了好几天。
这里的年轻人们都是这个样子,
好像仪器比他们的身体更要值钱。”
明天一早,我们就要离开盆地,
夜晚我们睡在一个帐棚里边。
已经三点钟了,他还没有入睡,
他总是在行军床上左右翻转。
这颗年轻的心在为什么激动?
我不由地又和他继续攀谈:
“几天之后,我们就要回到北京,
写封信吧,我一定送到她的手边。”
“我就是在为这件事情熬煎,——
这么多的话,怎么能够写得完?
请你回到北京时给她捎几句话,
顺便也把我们的生活给她谈谈。
“将来一定会有那么一天,
她在同一天里为两个喜讯狂欢:
我坐着从盆地里开出的快车回到北京;
我们给祖国在柴达木找到了新的油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