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介绍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总工程师 韩云岑
美丽的工厂,优良的劳动环境
在哈尔滨,沿着宽阔的和平路走,你会看见在有名的哈尔滨亚麻厂的对面,耸立着一座八层楼的水塔。水塔的左面是一座办公大楼,右面是一座三层楼的厂房。不远处有一个喷水池,三根水柱不断地向空中射着银色的水花。围墙和栅栏把水塔、楼房、水池和附近的建筑物围起来。这些围墙、栅栏和建筑物都粉刷成淡黄色,镶嵌着白色的花纹。周围点缀着茂绿的树木。在秋高气爽的时节,这好像是一幅美丽的油画,吸引着成千成百的行人。这便是新建成的我国第一个制造精密工具的工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
这个工厂的厂房内光线很充足。雪白的墙壁,土红色的地面,把簇新的蓝灰色的机器映照得格外分明。强有力的吸尘设备不断地把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尘屑吸去。完善的抽风系统把热加工车间的一些轻微的灰烟和气雾吸得干干净净。在冬天,优良的暖风系统使车间温暖如春。在热加工车间里,特别设计的冷风装置不断地把凉爽的空气送到工作地点,使工人们不感觉到炎热和疲倦。
这个工厂共有四个主要厂房。它们是量具厂房、刃具厂房、木工厂房和工具修理厂房。为了进行必要的试验、研究和技术检查工作,工厂特设有试造车间、金相实验室、化验室、计量试验室和效能试验站。这些车间都已经先后开始试生产了。经过化验和金相检查的钢材,正在顺着既定生产路线,源源地由金属材料仓库流入生产车间。有些产品已经从最后一个工序出来,经过效能试验,挂上
“合格”的标志。在不久的将来,从各个生产线的末端,将不断地吐出几千种规格的精密的量具和刃具。我们将在全国各地的机器制造厂里,看到这些刃具切削着成千累万吨的钢铁,把它们制成机器零件。看到这些量具在切削过程中,精密地测量着在制造中的机器零件,控制着它们的质量。
现代化装备,先进的工艺方法
这个工厂可以说是用世界上第一流的机器装备起来的。这里有苏联出厂编号的第一号机器,有苏联特别为我们设计制造的专用自动机床。在刃具厂房的钻头车间里,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机床都是自动的或者半自动的。在调整好的车制钻头的半自动车床上工作,工人只须把工作物装上机床,揿动电钮,机床便自动地转动工作物,把它车削至需要的直径,并且切削出规定的颈沟和斜柄。在完成这一工序后,又自动地让刀具回到开始的位置,机床的动作也停止了,以便人们将完成的工作物取下,换上另一个工作物。这样的机床一人可以同时操作两台。至于那些自动机床,一人可以同时操作六台之多。在那种机床上,把钻头自动铣床调整好以后,工人只把车制的毛坯一批一批地装入送料架,机床便自动地把钻头的毛坯送进卡簧,自动卡紧,送进导套。两把特制的铣刀,在四种不同的旋转和直线运动下,自动地按照图纸的规定同时铣出一个螺旋沟和一个刃背。在这一工作完成后,铣刀便自动地让开工作物,钻头毛坯自动地、快速地退出导套,旋转一百八十度,再自动地送进导套,完成第二个螺旋沟和刃背的铣制工作。铣好的钻头自动退出导套后落入机床的腹部。送料架接着便自动地把第二个毛坯送进卡簧,进行加工。如此循环连续的工作着,完成的工作物一个一个地从机床的腹部送出来。
量规车间和工具车间的光学曲线磨床可以准确地在样板上磨出需要的曲线。在磨制的过程中,机床的精密的光学系统把工作物放大五十倍投影到“银幕”上。工人操纵着两个电动控制钮,根据“银幕”上放大的曲线,像在设计的图纸上描图一样,在样板上准确地磨出图纸上所规定的曲线。
在量具厂房的两个车间里,有不少高度精密机床。那些精密的座标镗床、齿轮滚床、螺丝车床等等,都是国内少有或者以前未曾有过的。还有那些外观不像机床的各种刻线机,能精确地在量具上刻出尺度。精密的螺丝车床和刻线机上备有特别的调整装置,可以免除因室内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误差。
刃具和量具的半成品在热处理的过程中被烧到摄氏七百到一千二百多度的高温。但是,在热处理车间里没有炉子,只有许多真空管和感应圈。全部热处理炉子是用电力加热的。这些电力装置能在几秒钟内,把冷的工作物“烧”到赤热的温度。那些具有电子管的新型高温温度表,自动地、准确地记录着和控制着热处理的温度,保证着热处理的质量。
生产过程中所采用的工艺方法是十分先进的。它充分地考虑了如何节省高贵的高速工具钢和提高产品质量。例如钻头、丝锥、铰刀等产品普遍规定采用“焊柄方法”,可以节约高贵的高速钢百分之五十四到七十六。高速钢刃具在热处理时增加了一个“氮化”工序,可以增加产品的表面硬度,使它的切削寿命提高百分之三十到一百五十。
精密的产品,严格的生产规律
量具刃具厂的产品是精密的。我们日常生活用的长度单位是市尺。三市尺等于一公尺。一公尺的千分之一叫公厘。机械制造工业的计量单位是公厘,约等于夹纸的回形针的钢丝的直径。在机械制造方面,没有绝对准确的长度。例如制造一个二十公厘长的零件,所谓二十公厘的长度不可能是一点也不差的。那怕是差百分之一公厘,千分之一公厘,甚至万分之一公厘也是要差的。容许差多少在机械制造上的术语叫“公差”。一个产品的公差愈大就愈粗糙,愈小就愈精密。公差代表制造的精密度。
刃具精密度要求较高的公差是千分之八公厘。例如一个三公厘直径的手铰刀,它的直径的误差不能超过这个限度。这样的公差在机械制造上算得是比较精密的了,这个误差只有人民日报纸张厚度的十分之一。在量具的制造上,精密度的要求常常比这要高得多,有的精密到不能想像。例如在量规车间制造的某些高级量规的长度和平行度误差不得超过十万分之七公厘到十万分之十五公厘,只有一张人民日报纸张厚度的千分之一。
精密量具的制造是很困难的。在量规车间的量规工段里,室内墙壁和天花板都是油漆的,地板上铺着牛皮。人们都要穿十分洁白的衣服工作。人们一进门就要换鞋。工人的手必需经过医院证明是不出汗的,因为工作物沾上汗水就会影响质量。生产时工作物必须用布搁着,如果用手拿,那末手上的热度就会使工作物增大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公里,而工作物的精密度的误差要求则是万分之五公里。室内的温度、湿度、灰尘也要用机器来控制。
测量和鉴定产品的精密度也是很困难的,需要更严格的工作条件和高级精密度的测量仪器。量具刃具厂的最高级的计量实验室的室内温度要求经常保持在摄氏表二十度,不能高过半度或低过半度。相对的湿度要经常保持在百分之四十到六十之间。室内空气的含灰尘量每立方公尺不得超过一千万分之五公斤。在保持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室内每小时还须换十六次空气,以保证工作人员吸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在这里的工作人员必须穿着特备的清洁的工作服和鞋子。入室的人员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律,以免引起工作条件的改变。受测量的产品被送到检验室后,必须等它的温度跟室内的温度相同时才能测量,而且在测量的过程中,又要防止受工作人员体温的影响。安装在这房间里的最精密的光波干涉比较仪,它的刻度最小可以代表十万分之二公厘。这个尺寸究竟有多细呢?假定有一种纸张的厚度能薄到十万分之二公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要四五千张这种纸重叠起来才有一张人民日报那么厚!
这是一个美丽的具有优良的劳动环境和现代化装备的工厂。我们必须坚决地学习和贯彻先进的工艺方法,保证精密的产品的质量,才不辜负苏联给予我们的伟大的、全面的援助,也才能报答全国人民对我们的关怀和希望。
(附图片)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一角。


第2版()
专栏:

一年六个月
杨亭秀 陆忠祥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全部进入掌握生产阶段了。这个工厂在去年五月正式开始施工,到现在不过一年六个月的时间。
在这一年六个月里,工人阶级以创造性的行动来证明:为了提前完成建设计划,是不怕任何困难的。许多职工都参加了从去年八月份就开始的劳动竞赛。
在冬天,哈尔滨到处是厚厚的积雪,寒暑表的水银柱经常降到零下二十度以下。每天天还没亮,工人便从远处赶到工地,在月光下用双手把砖头一块一块地砌上去。本来在零下二十五度就可以暂停工作的,但在旧历除夕那天,虽然冷到零下二十八度了,工人们为了不使浇灌一半的混凝土楼板中途而废,仍然坚持到晚上八点钟——浇灌完了才停止工作。在刮大风、下大雨的时候,有的工人为了不使水泥浪费,坚持在屋架上把灰浆用完后才下来。有三十九年工龄的老木工薛建堂,在工程任务紧张时,把铺盖搬进了车间,以便白天生产晚上研究改进机器设备。他苦心钻研,改进了制作地板的机器,可以提高效率十倍,并使机器由只干一种活变为能干多种多样的活。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去年被评为哈尔滨市的先进生产小组。在完成一九五四年的任务中,木工车间在他的带动下更以三千工时完成了计划要一万六千个工时才能完成的任务。混凝土搅拌工人于世德改进了设备,提高效率四倍多,保证了工地混凝土及时的充足的供应。在一九五三年的增产节约运动竞赛中,有一百六十个小组因为实行了创造性的劳动而得到固定红旗。在这个竞赛中,直接为国家节约八十五亿元。今年又节约了三十六亿元。
我们也看到全国人民对建设祖国工业的热忱。去年七月松花江江水骤涨,交通受阻,我们在绥化地方国营秦泉砂石厂购买的大批河流石必须由火车运输。但从砂石厂到火车站之间,是用马车运输的,当时只有四五辆车,道路又泥泞难行,情况十分紧急。中共绥化县委会立即召开专门会议,动员了县、区、乡庞大的运输力量,保证了河流石及时运送到厂。我们工厂锅炉房急需异型耐火砖时,中共唐山市委和唐山财委立即布置东亚窑业厂停止了其它次要的工作,专为量具刃具厂生产耐火砖。又如热力网需要无缝钢管,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无缝钢管,国外订货又来不及,但在中央纺织工业部等单位的支援下,在七天内就解决了这一困难。
我们也看见了苏联给予的国际主义的援助,这个援助,使我们能顺利地克服经验不足,技术落后的困难。在正式开工不久,苏联专家依瓦基和达达林则夫同志就从苏联来到工地进行具体指导。他们帮助设计了混凝土、木工、铆焊等一系列的机械加工场和加工车间,保证了占建筑总投资额百分之五十以上预制件的供应。他们重新合理安排了施工组织设计,推动采用工厂化机械化施工方法,大大加速了施工的速度,为八月份以后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工程进度加速了,专家就建议把原计划在一九五四年进行的最后的三个项目——量具厂房、中央水塔、厂部大楼,提前在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份实行冬季施工。在冬季施工中苏联专家介绍和帮助推广了“冻结砌砖法”、“混凝土蒸气加热法”等一系列的苏联先进经验,使冬季施工的质量比夏季施工的质量还好。苏联专家十分重视对材料(包括砖、瓦、砂石、钢材、水泥)的化验,和施工中对成品和半成品进行及时的鉴定。他们建议成立化验室。他们说“化验室是建筑的眼睛”。事实也是这样,许多质量问题都因对原材料和半成品实行化验和鉴定而预先防止了。
由于坚决地贯彻了苏联专家的建议,使建厂的进度更快。按设计的计划,到明年第一季度才能建成的,但职工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半年完成了建厂任务。
苏联专家的具体帮助使工厂在节约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实行了高度的工厂化、机械化的施工方法,设备、材料、人力因集体使用而较过去手工业式的施工要节省得多。例如,过去元木加工的损耗率,一般在百分之四十左右,而量具刃具厂的木工车间在加工门窗地板时损耗率平均为百分之十五左右,由于质量得到保证,因返工事故而造成的严重浪费就大大减少。
在一年六个月的时间里,参加建设的职工在党的关怀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随着工程的发展而逐渐成长了起来。在参加量具刃具厂的建设之前,只有一部分工人参加过哈尔滨亚麻厂的建设工作,绝大部分工人都是才从农村来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连一般的建筑也没经历过。在开始施工的时候,机械化施工所需的起重工人、混凝土搅拌工人、坦克吊车工人等特种技术工人一个也没有。工地只有三个助理工程师,八个工地主任级技术管理干部,三十八个技术员。
在苏联专家具体指导下,职工们一面建设一面学习,有一部分参加了工厂举办的各种训练班。现在,在参加建厂的三千七百多名工人中,有三百多人熟练地掌握了工厂化机械化的先进技术,有五百多人学会了冬季施工的先进方法,特种技工也有了一百多人。从工人中培养出的工长和施工员共一百二十三名。一般工人的技术已有显著提高,如瓦工,以前每人每天平均砌砖一千二百块,现在平均砌一千八百块;以前一个木工组每天平均生产三、四扇窗,现在能生产二十扇窗。
在学习中,出现了许多出色的人物。通风工的总工长王春江现在已被苏联专家誉为“未来的中国通风专家”。量具刃具厂包括六大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它要担负排热、排烟、排灰尘、冬天送湿性热风、夏天送湿性冷风的任务。王春江过去是个白铁工,看不懂图纸,也不会计算。但他在工作中跟专家和技术人员学习,买了一本关于通风的讲义在晚间苦心钻研。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现在在理论上掌握了通风性能,并学会计算风量大小。他还设计了技工学校和消防所的通风工程。他领导施工的一万多公尺的通风工程都达到质量标准,专家鉴定后非常满意。起重工李林生,原是河北省的一个农民,从来没有见过机器。到厂没有几个月的时间,不仅在工地上熟练地开动起重机,而且苦心钻研,创造了一个新的起重方法,使起重的上万斤重的机器能够轻轻地落在基础上。该厂安装的机器都非常精密,只要受一点震动或起倒了,精密度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李林生和他的小组工人,运用了新的起重方法,使一百几十台精密机器都不受震动。机器安装队长谢明,是个转业干部,初到工地时连“地脚螺丝”是什么也不懂。但他经常跟随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学习,并请工程师给自己讲课,所以逐渐熟悉了业务。他所领导的安装队提前五个月完成了安装任务,并积累一套经验,安装质量也为苏联专家所赞许。(附图片)
工人鞠长海在操作光学曲线磨床。这台机床可以通过光学系统,把工作物放大五十倍,以便工人掌握产品的精密度。


第2版()
专栏:短评

庆祝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投入生产
我国新建的第一座现代化的精密机械工具制造工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已经建成,并全部进入掌握生产的阶段。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重点工厂之一。它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苏联全面的援助下,在各地人民热诚的支援下,由参加建设的全体职工作了一年零六个月的艰苦奋斗建设成的。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建成这样一个技术复杂的工厂,这又一次证明了一个真理:在薄弱的工业基础上建设现代的工业,纵然困难重重,但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的努力,依靠苏联兄弟般的援助,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我国人民将从这里吸取前进的力量,提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信心。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建成,将促进我国机械工业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知道,量具是用来测定产品的准确程度,刃具是用来切削金属和在金属上钻孔的,它们都是机械工业所不可缺少的工具。机械工业制造的产品的精密度越高,越需要有完整的精密的量具和刃具。不然,产品质量便没有保证。五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已经从解放前的修理性的阶段,进入开始制造精密度比较高的产品的阶段。但是,我国过去没有制造精密的量具和刃具的工厂,机械制造工厂所使用的精密量具和刃具,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但因进口的数量不多,以致不少的工厂里都缺乏足够的精密量具和刃具,许多产品的精密度不合标准的要求。今后,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机械工业制造更多、更精密的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工作母机,以及现代的交通运输设备和农业机械等等,其所需要的精密的量具和刃具,必将日益增加。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正是为着满足这个需要而建设的。因此,它的投入生产,必将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的制造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我国工业化事业的发展将起一定的作用。
当然仅仅把工厂建设起来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设备开动起来,才能发挥工厂应有的作用。正像斯大林同志曾经指出的:“为要使技术动作起来并把它利用到底,就需要有精通技术的人才,就需要有善于学会利用和巧于运用这种技术的干部。”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不只是质量较低,并且数量也只有规定的九分之一。工人的平均技术等级应为四点五级,实际上这里三级以下的技术工人占百分之七十五以上,一些车间占百分之八十八以上。有许多新机器,工人还不会开动、不会维护。因此,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就成为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全体职工当前最迫切和最严重的任务了。
这种技术力量落后于需要的矛盾,在其他以苏联的先进技术装备起来的工厂里也会出现,其中有的工厂的情况也许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做好培养技术后备力量的工作。基本建设单位应当跟重视设计和施工一样,从开始就注意培养生产的技术力量。每一个生产的企业,应该把为新企业培养新工人当作最光荣的任务。有关的各级党组织也应该经常关心和督促企业实现培养工人的计划。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事实告诉我们,不仅是新工人掌握新技术很困难,就是老技术工人掌握新技术也并不容易,因为他们要熟悉新技术的原理,要跟旧的不良的习惯作斗争。但是,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事实也告诉我们:我国工人非常乐于使用新机器,非常热衷于学习新技术;同时,又有苏联专家给以充分的指导。这是我国培养新的技术力量的有利条件。只要我们很好地利用这些条件,加强培养技术力量的工作,我们就可以比较快地熟悉并掌握新技术,迅速地运用新的设备创造出奇迹来!


第2版()
专栏:

努力掌握新技术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办公室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是以苏联最先进的技术和苏联头等机械设备装备起来的,其中有些设备是一九五四年出品的第一号。产品品种规格繁多,仅刃具的规格即达二千余种。精密度要求极其严格,例如最小的钻头(一种产品)还没有一根猪毛粗(直径零点二五公厘),最精密的量规公差不能超过一根头发粗的千分之一(十万分之七公厘)。因此,要掌握这样一个精密的工厂的生产,就必须具有高度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新型工厂的要求。我们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所熟悉的都是一些旧式机床和比较普通的产品,在新的设备、新的产品、新的加工方法和管理制度前面感到很生疏。我们有一位有三十三年工龄的量规车间主任,他在量规工段里只能认出两台机床的名字,很多机床都没见过。在开始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位能调整自动机床和半自动机床的工人。按原设计的要求,全厂技术工人的平均水平应为四点五级,但实际上,像钻头车间,一、二级的工人就占百分之八十。
技术落后已经成为转入正常生产的最大障碍,努力提高现有的技术水平就成为全厂职工当前最迫切最严重的任务了。
起初,我们对掌握新技术的困难和复杂性的认识是极其不足的,有的同志认为盖好房子,有了机器和工人,就可以投入生产,计划在今年第三季度就出九十三种产品。苏联专家劝我们说:没掌握好技术就急于大量出产品,势必大量破损设备,并挫折工人掌握新技术的热情,这将给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事实证明专家的意见一点不错。我们自六月份开始掌握新生产以来,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最早投入掌握新生产的钻头车间,自动铣床第一次铣出来的产品,边都括掉了,一点不像钻头。车间主任、工程师、工段长、工长不知开了多少会,日日夜夜地研究调整了一个多月,才使第一部半自动铣床正常开动起来。苏联专家只需几分钟就能调整好的机床,我们的工人、甚至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一个星期都调整不好。一种叫“自动无心磨床”的机器磨出的东西不圆,原因是托磨的东西不平,仅仅为了找这一个毛病,车间主任和技术员就花了十多天时间。直到现在,还有不少机床工人还不能开动。
几个月来的事实告诉我们:以苏联先进科学武装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跟我们过去落后的经验和老习惯绝不相容;要学习整套新生产,必须抛弃已不适用的“老经验”。但是要改变工人的老习惯和旧方法,却是一个极深刻的新思想同旧思想斗争、新习惯同旧习惯斗争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好的。举一个最普通的例子:在现有的一般机器厂里,工人们都用惯了旧式机床;这种机床没有冷却液供给系统,因此工人不能不用一个小刷子在碗里蘸油涂抹加工物。在具有自动浇油的冷却设备的机床面前,工人们还沿用以往习惯,弄了个破碗盛油,
一涂一抹进行冷却。苏联专家看到这种现象非常惊奇,为什么有优良的自动设备不用而却偏爱那些破油碗呢?问工人,工人回答:我们自己也说不上,只是一向用惯了。几经批评以后,有的工人还偷偷摸摸着使用。在工具和修配车间教育了两个月,专家、车间主任一再批评,最后并下令没收油碗,才完全克服了旧的习惯。
党的思想工作必须反复地跟一切旧习惯、旧思想进行斗争。尤其特别注意对老工人进行教育,因为不良的旧习惯、老经验在他们身上是根深蒂固的。在开始的时候,工人还没有完全掌握新的方法和技术,从表面上看,似乎新方法、新技术还不如老的好,这样就更容易助长工人中的保守思想和经验主义的滋长。例如备料车间的自动切料机的效力比小六角车床大一倍,最初工人热情很高,以为自动机床既快又轻巧,但开始操作时,因技术不熟练,车床转转就被卡住不动了,切料能力只及小六角车床的十分之一,有的工人就怀疑,不想操纵自动机床。在实践中,我们就以实例来教育工人,给他们证明新技术的优越性。这种教育最易使工人口服心服,并启发他们学习新技术的热情和信心。
我们的干部也只熟悉旧设备、旧习惯,对掌握新方法、新设备,同样是陌生的和缺乏信心的。当工人怀疑新设备、新方法(特别是为了完成生产任务)的时候,往往迁就和同情工人的守旧情绪。工具车间就有这样的例子,工人在作螺丝铣刀时,专家建议用铲床而不用螺丝磨床,当时大家都“同意”了。但专家走后工人就找工长,工长找主任,认为过去都是用螺丝磨床,没听说过用铲床,并说用铲床做没有把握,主任为急于赶出产品就同意了工人使用螺丝磨床。有的人以手工业的办法来代替新技术,并说是“找窍门”。这样就推延工人掌握新技术的时间,使以苏联先进科学技术经验为基础的工艺规程变得支离破碎,使质量得不到保证。我们严格批评了这种迁就守旧情绪和思想,表扬那些坚决支持新事物的干部。
绝大部分工人非常热衷于掌握新技术。只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他们就能虚心苦学,进步很快。在车间,我们到处可以看到三个五个的工人在一起研究新技术。而且也出现了许多出色的人物,如钻头车间调整工周启述,开始时对自动机床完全无知,经过三个月的苦心钻研已能初步独立掌握。工具车间工人于德修,技术水平虽然不高,但由于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一个半月的时间就掌握了精密镗床的操作。锻工车间工人王恩言艰苦钻研,解决了最难焊接的小钻头的焊接,并且得到了质量优秀奖。
目前全厂性的技术学习正在进行。我们有各方面的苏联专家,这是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优秀的技术员和工长专门跟随专家学习,以培养自己的新型技师。同时举办十二个高级技工训练班和四个技术人员训练班,由苏联专家教课。由专家组长向厂长、党委书记等讲授工厂管理的课程。
在苏联专家具体的指导下,我们有信心把我们现有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上来。(附图片)
苏联专家雅·巴·巴甫洛甫和量规车间主任金铁夫在研究研磨机加工某种产品的方法。


第2版()
专栏:

我是怎样学会掌握新机床的
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精密镗床工人 于德修
我原是哈尔滨工具厂的一个普通青年铣工,今年春天,才被调到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工具车间来。到车间的第一天,车间主任就分配我到精密镗床上去学习。他跟我说,这台机床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工卡具都要由它来完成最精密的一道工序,没有它,最精密的工卡具就无法制造。我非常兴奋,凭着热情和勇气向主任保证:我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
主任很满意我的回答,拍拍我的肩膀说:“很好,那末我就领你去吧。”
他领我到一间明亮的小房间里去。一进小屋我就看到一个高大的家伙,它可以钻各种孔,可以镗各色各样的平面,而且可以精确到七十分之一根头发粗的厚薄。我再细细的一瞅有些东西连看也看不懂,主标尺、副标尺就有六七种,开动的时候在旁边一按电钮就行。那上边还有个怪家伙叫“光学坐表仪”,往里看到有两条线对准了就行。即使有像七十分之一根头发粗(千分之一糎)的差异它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听说,在苏联,也要标准工人才能掌握这台机器。我想,像我这样技术水平不高的人,学起来一定是够费劲的,心里真是没有把握。
我们车间里有个苏联专家——杜金同志,每天工人上班他就上班,整天在车间里转着。他见了我就问:
“你是到这里来学习操作的吗?”
我说“是的”。专家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年青人来学习掌握新技术。他要求我注意室内清洁,好好的保护机器。
每天专家来到小屋的时候,他总要问问我的学习情况,并且跟我讲述机床一般性能和操作方法。渐渐的,我就开始上机床练习操作了。
操纵精密的现代化机床,虽然费体力少,但要
动脑筋。例如,要计算标尺,不仅要懂得算术,而
且还要懂得三角。专家知道我们的困难,在帮助我们学习时非常耐心和具体。他经常一连讲三四遍,
直到我们彻底明白才停止。有一次,我练习做板压钻套,想来想去,都不知道怎样算距离。专家看我
有困难,就把具体的办法和道理都详细的告诉我。
专家像过去一样,讲完以后就问我“能说得上吗?”
我算是算对了,但道理讲的不够清楚。专家就从图
纸要求、各部分相互关系、开动方向等方面说起,
直到我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计算,不是死记住办法
而是掌握住基本的道理,讲得完全清楚后他才满
意。
操作这种半自动的机床最困难的地方是调整工
作,至于开动机器很简单,只要一按电钮就行了。
而在调整工作中最伤脑筋的是卡活,加工物的好坏
大部是由卡活来决定的。因此,在卡活前要有周密
的考虑,根据图纸的要求和加工程序,确定加工物
的最妥当位置。精密镗床的加工物都是不规则的,
所以卡活工作更难下手,专家也最关心它,每天都
要来问问有些什么问题。有一次,他看见我在做六
角形孔钻具时,找不到中心点,急得满头大汗,于是跑来问我:“这活你会卡吗?”
我回答:“我正在考虑,可不知怎的总卡不上。”
专家讲了很久方法和道理,但我还是不很明白,他马上就把上衣脱下往桌上一撩,亲自干起来了。他从上午八点一直干到十一点多。这时正是热天,屋内温度虽不很高,但由于通风设备还未安装,专家的衬衣一下子就被汗水湿透了。实在太热了,他才到门口去透一透风,回头就又马上干起来。专家讲的时候,我仔细听着;专家干时我用心看着。专家干完后又讲一遍,并且要我重讲一遍,直到我真的明白以后才走。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然的一回,曾经有一次他连饭也不吃,工人吃完了饭上班了,还见他在继续的干着,直到把那个活干完才走。
我们对机床基本上已能掌握了,专家就多启发我们,而不大采用亲自干或直接指点的方法了。有一次,我做振动检查工具,这东西很长,要在中间钻孔,就必须一头钻一半,又换一头钻,但必须使两头钻孔的中心点要在一条线上。我感到很困难。专家看到我正在发愁,就跟我画了个图,把道理都画在图上。我一看图心里好像忽然开窍了,再考虑一下,确实就有了办法。专家看到我恍然大悟的样子就笑了笑说:“好,那你就干吧。”不多久他看见我干得完全合乎要求,才高兴地回去休息。
只要我们有一点进步,专家就说“很好”,鼓励我们学习。但是,专家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即使是清洁工作,也丝毫不马虎。有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们花了一个钟头在小屋里擦洗机器,把机器外表擦的亮堂堂的,工长认为“不错”,我们自然是更加满意,光坐等专家来检查了,满以为专家很高兴的。可是,专家到床顶上一摸——一手黑,打开马达盖子一摸——又是一手黑。专家很不高兴地说:“看看你们穿的白衬衣倒挺干净,可是你们爱护机器还不如看护你们的白衬衣!”他要求我们重新擦洗,必须把机器的内部擦洗干净。
从此以后,我们的清洁工作一直做得很好。机床自不必说,就是工具也都擦得明明亮亮,排得有条有理,没有一分钟可以看到乱七八糟的,地板更是经常擦得比跳舞用的地板还干净。
苏联专家的认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督促我们加紧学习掌握新技术。我们知道,要掌握好新技术,还有赖于自己的苦学。每天晚间车间里的人都回去了,我一个人在灯下静静的钻研图纸。我利用一切机会向老师傅们学习;同时还向其它车间的同志学习。这样,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我基本上掌握了机床的操作。现在,我每天早晨来到车间,首先拿出图纸,找好工具,再进行调整工作,然后一按电钮,机床就按着它的韵律开动了,一天的工作开始了。我的心情始终是十分愉快的,成批的工具卡具从这个机床上出去,在完成车间的计划上,精密镗床尽到了它的责任。
但是,严格讲起来,我的技术水平还差得很远。我有决心加倍努力,把技术不断提高,为建设祖国而献出全部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