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介绍
陈山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包括斯大林从一九二六年一月至十一月的著作。一九二六年是布尔什维克党和苏联历史上极重要的里程碑,是苏联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而展开紧张斗争的第一年。
当时国内外的形势是:资本主义世界呈现着暂时的表面的局部的稳定。可是这种稳定并没有缓和资本主义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相反地,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日益增长。国际帝国主义者认为苏联的巩固和发展直接威胁到他们本身的存在,于是千方百计地阻碍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破坏苏联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苏联国民经济中资本主义成分和社会主义成分之间的斗争日益复杂化。资本主义复辟分子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党联盟的活动反映了这一情况。他们敌意地曲解列宁主义,疯狂地进行反党的分裂活动,公开地反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计划,企图借此在苏联恢复资本主义,使苏联成为帝国主义的奴役对象。
为了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保证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关于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总路线的实现,党必须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使他们充分了解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必获胜利的信念;必须揭露反对派联盟的投降主义实质,从思想上组织上彻底粉碎反对派,把全党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所包括的著作对于苏联人民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而进行的斗争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在这些著作中,斯大林指出了革命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揭露了反对派的伪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企图,打击了列宁主义的敌人,捍卫了并发展了列宁的伟大学说。
“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在第八卷中占有主要的地位。它是著者一九二四年所写“论列宁主义基础”这一历史性著作的继续和发展。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论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几个最重要的课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的列宁主义的国际意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苏维埃的作用、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作用、党和苏维埃的相互关系、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基础的工农联盟、以及党的建设基础和组织基础等。
斯大林曾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文中,给列宁主义下了一个经典式的定义:“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一般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第十三页)但是,季诺维也夫分子企图抹煞列宁主义的伟大意义,把列宁主义说成是俄国的特殊情况的产物。斯大林揭穿了这种谰言,深刻地分析了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根源,证明了列宁主义是在帝国主义时代即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的,认为列宁主义是世界各国革命运动经验的总结,它的理论和策略基础对于世界各国工人阶级都是适用和必要的。
斯大林发挥了列宁主义中的主要问题——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斯大林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是在较为现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已经具备时开始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取得政权为革命的终结,它只限于以一个剥削集团去代替另一个剥削集团执掌政权,所以它无须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和此不同,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没有或几乎没有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条件下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取得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所以它必须破坏旧的国家机器而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
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长期的专政,它是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工具。它的目的:第一在于击破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组织国防以抵御外国的武装干涉和进攻,加强和其他国家的无产者的联系;第二在于最后割断被剥削劳动群众同资产阶级的联系,巩固无产阶级同这些群众的联盟;第三在于引导广大劳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
斯大林根据苏维埃国家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结构的问题,无产阶级专政的指导力量和杠杆或引带的问题。
“杠杆或引带就是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不依靠这些组织就无法实现专政。
指导力量就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领导力量。”(第三十二页)
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是什么呢?它们就是工会、苏维埃、合作社和青年团。而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指导力量的共产党,则把所有这些群众组织的工作统一起来,把它们的行动引向一个目标。没有党的领导,就无法进行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有稍微长期而巩固的专政,也就无法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
然而说党是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指导力量,决不等于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党专政。托洛茨基分子歪曲党的领导作用,企图以“党专政”来代替无产阶级专政,从而破坏先锋队和本阶级之间的正确相互关系。斯大林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指示加上无产阶级群众组织对这些指示的实行,再加上居民对这些指示的实行。……可见在党的指示和这些指示的实施之间有被领导者的意志和行动,本阶级的意志和行动,本阶级决心(或不愿意)拥护这些指示,本阶级善于(或不善于)实行这些指示,本阶级善于(或不善于)完全依照环境的要求来实行这些指示等等情况。”(第三十八——三十九页)
由此可见,为要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党必须取得本阶级的信任。这种信任的取得决不是依靠暴力,而是要依靠党的正确理论和正确政策、党对本阶级的忠诚、党和工人阶级群众的联系,以及党对群众的说服等等。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研究群众的斗争实践并根据这些来检查自己的政策的正确性,党不仅应当教导群众,而且应当向群众学习。党不应当命令群众,而首先应当说服群众,帮助群众根据本身经验来认识党的政策的正确性,所以党应当是本阶级的领导者、领袖和导师。苏联共产党在自己的领导工作中一向遵循这个指示,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切重大任务的顺利解决。为了破坏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使苏联人民失去建成社会主义的信心,反对派竭力攻击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学说。他们拿恩格斯关于这个问题的旧公式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和“关于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等文中,在“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的报告和关于这一报告的结论中,论证了和捍卫了列宁的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这一原理。斯大林指出,列宁是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得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结论的。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恩格斯还无法预见到五十多年以后即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无产阶级革命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所以他的公式在当时是正确的。可是在新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恩格斯的旧公式就不再适用了。
斯大林教导说:“要善于区别马克思主义的字句和实质,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个别原理和方法。列宁所以能够发现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内胜利的真理,因为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他没有做字句的奴隶,他善于抓住马克思主义中主要的、基本的东西。”(第二七二——二七三页)
斯大林遵循列宁的原理,根据当时苏联的国内外具体环境,论证了社会主义胜利的问题。他说:
“……我国有两种矛盾:国内矛盾和国外矛盾。国内矛盾首先在于社会主义成分和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我们说,这种矛盾我们是能够靠本身的力量来克服的,我们能够战胜我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能够吸引基本农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国外矛盾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包围的斗争。我们说,这种矛盾我们只靠本身的力量是不能解决的,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社会主义至少在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第二九二——二九三页)
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完全证明这一原理的正确。
反对派认为苏联技术落后,不能建成社会主义。反对派否认农民有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不相信无产阶级能够吸引基本农民群众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反对派的谬论只能削弱社会主义成分对资本主义成分的斗争,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复辟开辟道路。
斯大林揭露了反对派的投降主义实质,论证了和发展了列宁关于工农联盟的学说。斯大林强调指出,工农联盟不是随便一种什么联盟,而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农联盟。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巩固工农联盟是建立城乡间、工农业间的正确经济关系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实现工业化和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条件。
工人阶级必须而且也可能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农民按其地位来说虽然是非社会主义的,但是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他们应当走上而且一定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因为他们除了和无产阶级结合,除了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除了走上普遍合作化的道路以外,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摆脱贫困和破产的道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在社会主义工业起领导作用的条件下,农民的普遍合作化意味着农民的转上社会主义轨道。
斯大林在揭露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分子的破坏工农联盟计划时指出,不能把农民看成工人阶级剥削的对象。破坏或削弱工农联盟就不能实现任何一个巨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农民是不行的;同样地,农民要摆脱贫困,没有无产阶级也是不可能的。”(第八十九页)苏联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坚决地执行了巩固工农联盟的方针,终于在农村中最后战胜了资本主义成分,把千百万农民群众引上了集体化的道路。
在当时的苏联,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而斗争。斯大林在“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这一报告中,详尽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和道路。斯大林指出:
“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做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第一一二——一一三页)
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任务不仅在于增加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在于保证受资本主义包围的苏联在经济上的独立,使它不致变成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谈到社会主义积累问题时,斯大林认为十月革命后资本家的工厂和地主的土地之变成全民财产,为工业发展造成了强大的积累来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不同,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依靠掠夺殖民地、索取战争的赔款、奴役性的外债以及无情地剥削本国广大劳动群众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却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工农劳动所创造的财富的积累为基础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和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它也是全体劳动者的切身事业。
斯大林指出,要实现工业化,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减低产品的成本,加强劳动纪律,厉行节约,培养建设干部,巩固工农联盟,加强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以及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斯大林的这一报告是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纲领性文献,对于正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我国说来,具有非常巨大的现实意义。
党的团结和统一以及贯彻党内的民主原则,对于保证工业化的实现是极端必要的。斯大林在“关于缓和党内斗争的办法”的演说中、在他所草拟的“关于联共(布)党内的反对派联盟”的提纲中以及其他著作中,斥责了反对派所进行的反党分裂活动,揭穿了它的机会主义实质。反对派用种种借口诽谤党,诽谤党的领导,企图削弱党的领导的威信,从而达到其篡夺党的领导的目的。斯大林指出了遵守党纪、服从党的领导,以及维护党的领导机关的威信,是增加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重要因素。反对派联盟有意曲解党内民主的意义,他们口头上大叫民主,事实上却极粗暴地破坏民主原则,把党内民主和党的纪律对立起来,把派别活动的自由同党内民主混为一谈,企图借着民主的幌子来破坏党的纪律和党的统一。斯大林指出,党内民主的实质就是发扬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巩固党的统一,使党员群众自觉地遵守党的纪律。“党内民主所以需要,不是为了削弱并破坏党内的无产阶级纪律,而是为了巩固并加强这个纪律”(第二○○页)。斯大林说:“党必须像保护眼珠一样保护自己队伍的统一”(第二○四页)。斯大林关于党在无产阶级专政中的领导作用、关于党的统一和团结、以及关于党内民主制度等原理,武装了布尔什维克党,同时也武装了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保证了共产党正确地解决党的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任务。
编入第八卷中的还有许多对于国际工人革命运动具有指导性的文献,如“关于英国罢工和波兰事件”、“关于英俄统一委员会”、“关于反对右倾和‘极左’倾的斗争”和其他著作。在这些著作中,斯大林论述了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危机的特征,并指出了各国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当时斗争的任务。
在“关于英国罢工和波兰事件”这一报告中,斯大林根据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原理,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帝国主义时代发生严重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英国垄断地位的丧失的事实,指出了英国工人罢工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并向全世界工人阶级指明团结一致进行政治斗争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必要性。
在“关于英俄统一委员会”和“关于英俄委员会”这两篇演说中,斯大林揭露了反对派以虚伪的
“左”的词藻来替英国工联头子的反动行为作掩护的企图。
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会议上和德国委员会、法国委员会会议上的演说中,斯大林给兄弟共产党指出在反对右倾和“极左”倾的斗争中应得到什么样的教训。斯大林从法国和德国党内的右派和“极左”派的分裂活动的例子中,揭示某些
“领袖”的高傲自大、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情绪对于工人革命运动的危害性。斯大林说:“我们是否必须揭露党的某些领导者的错误呢?我们是否必须把这些错误公开出来,以便能够用领导者的错误来教育党员群众呢?我以为是必须的。我以为别的纠正错误的方法是没有的。我以为掩饰错误的方法不是我们的方法。”(第六——七页)
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的演说中,斯大林对中国革命作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分析,肯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也是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革命。他指出,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国革命的倡导者和领导者,中国农民的领袖,必不可免地要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担任。”(第三二二页)立即满足农民最迫切的要求,在农村中掀起革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必要的条件。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三二六页)。关于中国未来革命政权的性质,关于中国的非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即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斯大林也作了明确的指示。这些指示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极深刻的意义。
“斯大林全集”第八卷中的著作,也像其他各卷中的著作一样,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宝库是一个伟大的贡献。这些著作对于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我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它给我们指出取得革命胜利以后应当走的基本方向,它教导我们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教导我们在建设中必须保卫党的统一和团结,必须同党内外的敌人进行无情的斗争。深刻地研究斯大林的著作,将加强我们的思想武装。
〔注〕文中的引语都引自“斯大林全集”第八卷
中文版。


第3版()
专栏:

动人心弦的影片
——意大利进步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观后
 吴祖光
编剧:希塞·札万梯尼导演:维多留·得·西卡上海电影制片厂译制
受到世界各地广大人民热烈欢迎的意大利著名进步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在北京上演了,十月北京欢乐多采的街头已经树起了“偷自行车的人”的巨幅海报。海报上画着的就是使人一见难忘的失业工人里西和他的在汽油站当童工的儿子布鲁诺。在他们背后是古老残破的罗马城市。已经是晚上了,大楼里吐出了灯光;这一对可怜的父亲和儿子,站立在路旁;四顾茫茫,不知所之。六岁的布鲁诺实在疲倦了,倚在父亲身上;而作父亲的里西又将怎么样呢?他只能攒紧了拳头,满腔的委屈和怨愤,找不到可以发泄的地方。
拥挤在失业的人群里,里西在职业介绍所的门前守候了两年;当他居然等到了一个职业的时候,他全家的高兴真是难以形容的。他得到了一个在街头贴广告的工作,做这个工作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里西本来是有一辆自行车的,可是早已送进了当铺。
里西和他的妻子玛丽亚只好把他们家里的全部床单当掉,赎回了车。布鲁诺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起来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玛丽亚给丈夫和儿子做了鸡蛋饼给他们带在身上。然后父亲骑着车,儿子坐在自行车的横梁上,欢欢喜喜一道上班去了。里西把儿子送到了加油站,又精神百倍地扛着梯子骑车向工作地驶去。他的心境是愉快而兴奋的,他将再不要为全家的生活发愁了。
可是当他爬在梯子上贴第一张广告的时候,靠在墙上的自行车便被贼偷去了。
是有了自行车,才有职业的。无论如何也得把自行车找回来。里西约了几个好朋友商量好明天一清早便到卖旧车的市场去寻找,他们找了一上午,
一点头绪也没有。里西带着儿子在雨里寻找,碰到了偷车贼,却又给溜跑了。他们追到教堂,追到妓院,追到偷车贼的家里……受到了许多嘲骂。虽然把警察找了来,但是没有证据,还是找不到。
里西真是没路可走了,他拖着疲乏的步子和儿子徘徊在大街上。许多骑车的人从眼前驶过,他心里想:别人能偷我的车子,我难道不能偷别人的车子?他下了决心偷了一辆看似没人照顾的车子骑上便跑,但是车主追了上来,满街的人一起追上来,他被人捉住了。
里西当着自己的儿子面前,被人们推来搡去,被人们笑骂,人家骂他:
“贼!流氓!还配作什么爸爸!贼!流氓!”
车主饶了里西,把他放了。里西哭泣,流着泪,布鲁诺拉着他爸爸的手,让马路上的人流把他父子俩给淹没了。
里西的故事对我们并不生疏,里西的悲惨遭遇和他黯淡绝望的心情我们也全能体会。从那充满着罪恶的旧世界走过来的人,谁不熟识很多的里西?或者自己就和里西一样受过种种的侮辱和损害。在那样人吃人的社会里,里西的命运就是一切善良安分的人的命运。
就是那样杀人的社会制度主宰着人们的命运,使依靠劳力维持生活的人千辛万苦得不到一家的温饱。里西寻到了偷车贼的家里,这是一个比自己还要贫苦的家庭,偷车贼的母亲厌倦地说:“……有功夫来这儿麻烦,倒不如给我们这个穷小子找个事情哪……”他还能怎么样呢?他曾经反对玛丽亚求神问卜,但是当他找不到自行车时,他也不得已地去找了巫婆。他不敢回家去,玛丽亚找到了他,他说:“谢谢你,别唠叨了。我没有敢回家,就是怕听你的唠叨。”
实际上玛丽亚是一个勤劳的、有决断的、能干的妻子。但是在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社会里,这样的妻子便被看做是一个“唠叨”的女人。
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里西的儿子,健壮的、倔强的、稚气和成熟掺杂在一起的布鲁诺。他小小年纪,可是肩膀上已经负上了多重的担子!他帮助父亲一起寻找车子,那样的严肃、认真和专心,足顶上一个大人使唤。他非常熟悉他爸爸的车子,刚把车子从当铺里赎出来,他便发现车子上被碰坏了一块。父亲说:“说不定早就有了。”他说:“不,早没有的!要是我啊!我得跟他们说说,这修理费非得要他们赔出来”。
贫苦艰难的生活使布鲁诺过早地懂得了成人的事情。在从早到晚去追寻自行车的下落时,他的两条健壮的小腿无论在风里雨里,一步也没有落在他父亲的后边。甚至在他急着要小便的时候,听见父亲一声叫唤,也是转身追上前去的。在父亲找到偷车贼的家里,被一群人包围起来的时候,也多亏布鲁诺把警察找来为父亲解围。就是这样的布鲁诺,只有六岁,但是完全具备了适应这样一个社会的生存能力。这个人物,和电影编导所描写的这个社会环境完全是统一的,我们相信在这样的社会一定有这样可爱可怜的孩子的。我们随时被这孩子感动着,父亲在烦躁当中打了他一下,他生气,哭着走到一边再也不肯走过来。他只是说:“我不过来!你干吗打我!”“你打人!”“我回家统统告诉妈妈!”是啊!为什么打他呢?谁教里西打孩子的呢?事实上父亲的手刚打到儿子的脸上时便已经知道是自己的不是了,因此跟着里西就用行动挽救自己的不是。他为孩子穿上衣服;横了心,决定把口袋里最后的一点钱去吃它一个饱,他对儿子说:
“反正是穷定了,人要是活着光受罪还有个什么活头哪!”
纵使如此,这一顿饭吃得还是不能安心的,布鲁诺听到父亲说到这顿饭要花多少钱时,吓得把口边的鸡腿都放下了。剧作家和导演对于人物和事件的刻划竟达到这样凝炼精微的高度,使观众从这样细致的安排里对生活感到如同身受的艰难。
在“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影片里,优秀的编剧希塞·札万梯尼和导演维多留·得·西卡用他们非凡的艺术手段,非常朴素又是非常真实地为我们布置了一片恰恰适合于这部影片的生活的色彩。这里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社会,是穷人受宰割的屠场。这里发生的是一桩教人心酸的故事。这里的街道上儿童做了乞丐,拉着手风琴向路人乞讨。这里的人和人之间都像在戒备着,随时都会和对方争吵。这里的路人杂沓奔跑,叫嚷着河里淹死了人……烦躁和混乱交织成一幅腐朽了的资本主义垄断势力压榨下的贫苦人群的真实现象。
从消灭掉独裁者墨索里尼的战争结束后,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的意大利的人民又落到了美帝国主义的魔爪压迫之中;但是,意大利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赤手空拳打开了天下。他们在经济困难和缺乏技术设备的条件下克服了意大利资产阶级电影公司和好莱坞的魔手所造成的重重障碍,热情地忠实地描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和希望。
由于意大利人民电影事业特殊艰苦的条件限制,优秀的意大利进步电影工作者创造了他们具有特色的表现形式;他们尽一切可能脱离开摄影场的复杂的布景装置,把要表现的事件移到自然环境中去;在这一点上他们获得了非凡的成就。自然环境使意大利影片充满了真实之感。演员的表演十分自然,找不出丝毫的做作和虚假。无论编剧、导演和演员,和广大的受苦难的人民紧紧地结合起来;他们深切地了解人民的痛苦;他们的作品深深地注入了人民的感情和思想;他们的影片真正起了意大利人民代言人的作用。也因此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
意大利进步影片的成就还表现在和美国影片竞争市场得到巨大的胜利上面。在意大利,美国影片公司是以征服者的压倒优势的姿态出场的,但是群众终于喜爱进步的意大利影片,摒弃了落后的色情的无聊的美国影片。尽管这种情况大大地激怒了美国反动派,他们甚至在纽约企图捣毁上映意大利进步影片的影院。他们勾结梵蒂冈教廷对意大利进步电影加以种种恶劣的打击压迫。法西斯组织的暴徒们袭击了正在上演“偷自行车的人”的影院……
失业问题是一切腐朽了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生的严重问题。“偷自行车的人”明确地指出:一切的罪恶应归咎于资本主义这一万恶的社会制度。人们看过“偷自行车的人”,都会热烈地同情里西,同情那些成年累月拥挤在职业介绍所门前为生活饱受折磨的人们。看见可爱的孩子布鲁诺过着这样的生活,天下作父母的人都会心酸,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受到这样的折磨。里西和他的一家大小今天还在意大利多灾多难的城市里彷徨无主,生死不明;但明天他们便会站立起来,团结成一个巨大的力量,解放自己,战胜敌人,争取过人的生活!
这力量的根源就在于工人阶级的友爱团结。
“偷自行车的人”没有明显地表现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团结反抗,但是细心的观众将能从那一幢大建筑物的底层的工人们的集会中找到这股地下的潜在力量;它今天还埋在底层,明天就会喷发出革命的火花。
解放了的饱经忧患的中国人民特别能理解意大利人民的心情。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格外觉得有必要提出对意大利卓越的电影工作者的尊敬和感谢。他们描绘生活的才能,他们优秀的作品的深刻性和准确性正是我们大大不足的地方。他们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们对反动势力进行无畏斗争的勇气必然会使他们获得更大的胜利!


第3版()
专栏:

重庆选民提的一万多件提案大部处理完毕
重庆市选民们所提的一万多件提案已大部处理完毕。这些提案是在今年三月到七月间先后召开的各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第六区全区选民所提一千四百四十四件提案,已处理了一千四百一十件,占全部提案的百分之九十七,基本上做到了案案有着落,件件有交代。
各有关部门对提案的处理是迅速的、慎重的。第六区粮食公司在接到群众对他们的批评和建议的提案后,及时地在干部中进行了检查,作了改进。第六区的百货商店接到提案后,在全体干部中进行了一次鉴定,批判了不重视商业工作的错误思想,端正了服务态度。市公安局第六分局曾派五个干部下去征求提案人的具体意见。渝南公路养护队根据提案把靠公路半山坡上将要坠落的石头打下后,请提案人前去参观。第一区中一路派出所根据选民的提议,积极整顿了街道托儿所并帮助群众劳动就业。国营粮食公司根据第二区猫儿石地区群众的要求,很快地就在那里设立了粮店,并供应面粉,群众感到非常满意。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举行民族团结模范大会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在十月十五日到十八日举行了第二次民族团结模范大会。参加大会的有朝鲜、汉、满等民族成分的模范人物一百九十五名。这些模范都是在今年九、十月份自治区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各村、县、市逐级选举出来的。其中有集体农庄和工厂中的单位模范代表和个人模范。模范们都是在互助生产,互相学习,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中,成了各族人民互相团结的榜样。
会上,中国共产党吉林省延边地方委员会书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朱德海,副主席崔采,都分别作了有关民族政策和自治区两年来民族工作的总结报告,并给模范们分别赠送了奖旗、奖状、奖品,鼓励他们在各族人民中继续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
会上,模范们通过小组和大会讨论,互相学习了模范事迹,交流了经验。他们一致表示要继续学习和宣传民族政策,在进行各项生产工作中,要更好的注意民族特点,更加发挥各族人民友爱团结的精神,积极发展自治区的各项建设,和全国人民一道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沈阳市一万多工人参加业余技术学习
沈阳市有一百零三个工厂、一万一千六百多名工人,参加各种业余的学习组织学习技术。许多工厂举办了技工训练班、艺徒学校、工种训练班、推广先进经验训练班、识图班和技术研究会和技术讲座,组织工人学习技术。
沈阳第三机床厂参加业余工种专业学习的工人,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大多数能掌握新设备的特点和一般的切削规范,懂得了机床结构的简单原理和检修方法。沈阳第一机床厂老工人汪英怀,过去只会看图纸,说不出道理来;经过学习,现在不仅能制简单的图,还能给厂外实习生讲解。据九个机械工厂的调查,从一九五三年到现在,参加业余技术学习的技工有百分之八十已经升级。(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中苏造船公司船舶技工学校开学
中苏造船公司在苏联同志帮助下举办的船舶技工学校已经开学。该校校舍是新建成的,设备齐全,并拥有一个有近代化机械设备的实习工厂。第一批参加学习的学员共有二百五十名,学习的课程有船体、电焊、钳工、车工等,学习期为两年。公司中苏联总经理西比亚金同志亲自参加了建校工作,他在百忙中到校舍工地指导工作,还指派苏联专家拉都斯尼同志具体指导工作。


第3版()
专栏: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中文版一九五四年第四十一期内容介绍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一九五四年第四十一期中文版已经出版。
这一期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光荣的五年”为题发表社论,庆祝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国五周年。社论指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对于欧洲以及全世界的和平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是欧洲历史的转折点。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真正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国家。过去的五年表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经济和文化有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的福利也在不断地改善。这些成就证明新制度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说明德国人民在和平和民主发展的条件下能够取得多么巨大的成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和平和德国民主力量的堡垒,是德国人民争取国家统一的强有力的支柱。德国的民主爱国力量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和西德波恩集团的侵略政策,反对复活德国军国主义。德国的爱国者充分认识到德国人民在现阶段所担负的责任,他们正在团结起来为建立一个统一、民主、爱好和平和独立的德国而斗争。
这一期还发表了另一篇题为“苏联对和平和国际安全事业的新贡献”的社论,评论苏联在联合国提出的关于裁减军备的新提案。社论指出,各国人民争取和平的强大运动对国际局势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这个运动的直接影响以及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努力,最近国际紧张局势已经有了某些缓和。但是,国际反动集团,首先是美国统治集团,又在采取新的步骤,阻挠国际紧张局势的进一步缓和,阻挠达成符合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利益的协议。苏联的新提案再一次证明,苏联在国际舞台上始终是和平和国际安全的最坚定最可靠的保卫者,苏联决定尽一切力量来防止新战争,并同一切国家建立正常的关系。全世界的舆论界怀着希望和满意的心情欢迎苏联的这个明确的建议。各国人民从苏联的提案中看到了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保障世界持久和平的道路。
这一期刊载了周恩来和赫鲁晓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周年国庆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格罗提渥和莫洛托夫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五周年庆祝大会上的演说。
这一期还刊载了英国共产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杜德的题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特点”的文章。文章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中国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加普遍的性质。另一方面,美帝国主义大大加紧了它的攻势,力图控制和侵入西欧国家的旧殖民地。这种攻势不仅针对着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而且也针对着英国本土。根据这种形势,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可以得出下列重要的结论。第一、在属于英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国家中,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是既反对英帝国主义的直接统治同时又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不断侵入的斗争。第二、英帝国主义势力范围以内的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已成为所有这些国家的人民的共同斗争。第三、反对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帝国主义的备战活动、争取和平的斗争,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杜德着重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就,以及许多国家的经验,指出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泛的民族民主阵线的发展道路。沿着这一条道路进行的斗争能够最后获得彻底的民族解放和建立人民民主制度。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共产主义政党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要胜利完成这一任务,首先必须建立、发展并巩固共产主义政党。
(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黎塘——桂西僮族自治区的一个新城市
廖哲煌
从柳州搭火车南下,四个多钟头便到了黎塘车站。黎塘是桂西僮族自治区东边的一个正在成长起来的新城市。黎塘左边是农产品富饶的郁江两岸,右边是手工业发达的郁林和芦墟镇。贯穿南北的湘桂铁路和横亘广西省西南的公路干线都汇集在这里。因此,它成了广西省中部城乡物资交流的枢纽。有大批农产品从这里运到本省及省外各地;也有大批内地运来的工业品从这里转运到桂西僮族自治区和南部遥远的城镇和山村。从黎塘输出去的物品有贵县白糖,有全省著名的芦墟瓷器,还有荔枝干、桂元肉、木茹粉、花生油等土产;郁林的纺织业需要河南的棉花、广大农民需要上海、广州、汉口的大批士林布、花布、香烟、文化用品等,每天都大批大批地运进运出。
黎塘的发展是很快的。一九五零年的时候,这里还很萧条,到处残留着国民党匪帮统治时期的痕迹,匪患很严重,公路上行驶的商车时常被抢劫,交通要靠武装护运。人民生活很苦,一条小街上十几家店铺都是冷冷落落的,连日常用的肥皂也不容易买到。
三年多后的今天,黎塘完全变样了。随着火车站的建立,市区迅速向南伸展,出现了好几条大街。车站内外到处堆积着待运的货物。前面的荒山已盖满了一排排的职工宿舍。舒适宽敞的卫生所和工人俱乐部都已建立起来了。装卸工人住上了新建的绿窗红墙的房子。走出车站就是那新建的宽阔的大街,街道两旁矗立着漂亮的新楼房,中国人民银行、合作社、邮政局和国营贸易公司都在这里设立了分支机构。现在,黎塘市的人口已由过去的几百人增加到近万人了。流动电影放映队经常来这里,给人民解放军、工人、各族农民和市民放映电影。这个城市还在发展,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个大型的汽车站即将开始修建。人们在这里再也看不到三年多以前的破落景象了。 (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