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14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
王同善 肖明 宋德敏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列宁、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国家。把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历史任务。没有社会主义农业,就没有完全巩固的社会主义。这一历史任务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对待个体小农经济绝不能用对待资本家企业的那种剥夺办法;剥夺农民的办法,是荒谬和犯罪的道路。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正确地规划了引导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最复杂最艰巨的历史任务。
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般理论原则为基础的。
恩格斯写道:“当着过渡到共产主义经济的时候,我们必须大量采用合作社的生产作为过渡的办法,关于这一点,我和马克思两人都是确信无疑的。不过问题的中心却在于下面一点,就是要使社会——最初自然是指国家而言——掌握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这样才能使合作社团体的私有利益不能超过于社会整个利益之上。”〔一〕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并没有能够作出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具体计划。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是由他们事业的伟大继承人——列宁完成了。
一九二三年一月,列宁在重病中写了“论合作制”这一天才著作。列宁在这篇论文中,明确地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合作社的社会主义性质。他说:“在我们的现存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因为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但它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因为它是建筑在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土地上,是建筑在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生产资料上。”
列宁异常强调合作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他认为: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执掌着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与千百万小农及最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有对农民实行领导的保证等等,这就是经过合作社来把完备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功所必需的一切。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合作社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就在于合作社乃是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恰当的组织形式,它最符合于农民的特点。个体农民是具有两重性格的独立劳动者,一方面他是财产的私有者,另一方面他又是劳动者。作为劳动者,他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他愿意随同工人阶级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作为财产私有者,他又特别看重自己的私人利益,习惯上愿意抓住自己的一份小产业,不大容易走上集体的大生产的道路。因此,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正确地将农民的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结合起来的恰当的组织形式。合作社正是这种最恰当的也是农民最容易了解和接受的唯一的组织形式。
然而,也正由于农民的这种特点,农民通过合作社这条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还必须给他们以充分的时间。列宁认为,要做到使全体农民都参加合作社,就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代。
合作社由初级形式到高级形式的发展,就是通过这一历史时代的具体步骤。活动于流通范围中的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并不丝毫触犯小农的私有利益和私有财产,但它给农民带来了在买卖中的利益,使他们免除了中间商人的剥削,增加了收入,因而农民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同样,流通范围的合作社,也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利益,使国家可以通过它对农民的生产加以某种程度的统计和监督。合作社的高级形式集体农庄,只有在初级形式合作社大量发展,并证明了合作社会给农民带来无可争辩的利益的时候,才能大量发展起来。集体农庄的大量发展,标志着农民已脱离了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因为集体农庄的胜利,已根本改变了个体小农经济的生产关系,在农业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列宁在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强调指出无论组织那一种形式的合作社,都必须严格地贯彻自愿原则。不能强迫农民参加合作社,正如不能强制剥夺农民的财产一样。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农民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农民心理上的保守性。正如列宁所说,农民是最实际的人,要使他们作任何改革,都必须靠他们的亲身体验。“掌握国家政权的工人阶级,只有当它在事实上向农民表明了公共的,集体的,共耕制的,劳动组合制的耕种方法底优越时,只有当它用共耕制的,劳动组合制的经济来帮助了农民时,它才能真正向农民证明自己正确有理,才能把数千百万农民群众吸收到自己方面来。……要想用某种急速办法,某种命令来从外面,从旁边去强迫加以改造,那都是完全荒谬的思想。”〔二〕
除上述一切之外,要使合作社运动获得充分发展,国家对合作社的帮助也是十分重要的。列宁写道:“在政策上要这样对待合作社,使它不仅一般地和经常地获得某种优待,并且使这种优待成为纯粹资财上的优待(减低银行息金等等)。要用国家资金贷予合作社,这种资金额应比我们借给私人企业的,甚至比借给重工业等等的还要多一些。”列宁认为,这种帮助是对新的社会制度的培植。
最后,列宁还提出了: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使他们能懂得参加合作社的利益。列宁认为,如果不做到人人都识字,如果没有整个的文化革命,那么,完全合作化便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苏联实现列宁的合作社计划,是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中进行的。斯大林同志在和列宁主义的各种敌人进行斗争中捍卫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并进一步发展为完整的农业集体化理论。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做为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计划而载入史册。
工人阶级的敌人,党的叛逆,布哈林和托洛茨基分子,用尽一切卑鄙的办法,歪曲和反对列宁的合作社计划。他们否认对小农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布哈林分子把列宁的合作社计划简化为仅仅限于供销合作社,否认合作社的高级形式——集体农庄,并公然要求允许富农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让富农经济“和平地”“长入”社会主义。反革命的托洛茨基分子则从另一方面歪曲列宁的合作社计划,以冒险的“左”的词句掩盖其反动本质,硬说农民走向集体化不需要经过供销合作社,并且主张推翻列宁所规定的自愿原则,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把农民直接组织在集体农庄中,然后再用变集体农庄为国营农场的办法来剥夺农民。
十分明显,尽管他们两者的说法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企图破坏合作社和集体农庄建设,使资本主义在农村中复辟,从而达到他们破坏工农联盟,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推翻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目的。
斯大林同志揭露并粉碎了他们的反革命阴谋。斯大林同志说:“很明显的,在广大的集体农庄运动还没有发展的时候,合作社的初级形式,即供给合作社和销售合作社,本是这样的‘大路’;而当合作社的高级形式,即集体农庄已经出现的时候,集体农庄就成为发展‘大路’了。如果不用括弧来讲,那就要说,只有列宁底合作化计划,才算是农村中的社会主义发展大路,这个计划包括所有一切农业合作形式,由初级形式(供给的,销售的合作社)起一直到高级形式(生产的,集体农业的合作社)止。把集体农庄与合作社对立起来,就是侮辱列宁主义,而暴露自己愚昧无知。”〔三〕
斯大林同志不仅击败了各种反革命理论,捍卫了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并且对这一计划给予了伟大的贡献。“斯大林传略”指出这些贡献就是:(一)从各方面阐明了农村中社会主义经济的集体农庄形式问题;(二)指出了现阶段上集体农庄建设的基本和主要环节是农业劳动组合;(三)论证了从限制和排挤富农的政策过渡到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的必要;(四)揭示了农业机器站的意义,指出它是按社会主义原则改造农业并由社会主义国家帮助农业和农民的据点。
苏联人民在党和斯大林同志亲自领导下,胜利地实现了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计划,在农村中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巨大的集体农业,把基本农民群众由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引上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使农民生活从此日益富裕。
“联共(布)党史”指出:集体农庄制度的胜利,是一个极深刻的革命,是从社会的旧质态转变到新质态的飞跃,按其结果来说,它是与十月革命具有同等意义的。这个革命一举而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三个根本问题:
(一)它把当时苏联人数最多的剥削者阶级,资本主义复辟的支柱,即富农阶级消灭了。
(二)它使当时苏联人数最多的劳动者阶级,即农民阶级,离开了产生资本主义成份的个体经济的道路而转上了公共集体社会主义经济的道路。
(三)它在农业这一最广大和切身必需,而又最落后的国民经济部门中,给苏维埃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
这样就把国内所有的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最后根源消灭了,而创造了建成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所必需的新的有决定意义的条件。
苏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不断的在组织上和经济上巩固集体农庄,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农业的统治形式。伟大卫国战争年代的考验,证明了集体农庄制度的无比强固。战后年代的集体农庄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并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又规划了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水平的道路,即集体农民走向共产主义的道路。
斯大林同志教导我们说:“必须用实行起来有利于集体农庄因而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逐渐过渡的办法,来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并且也用逐渐过渡的办法使产品交换制来代替商品流通,使中央政权或其他某个社会经济中心能够为了社会福利来掌握社会生产的全部产品。”
〔四〕
现在苏联的集体农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同志所规划的道路,向着伟大的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道路前进。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计划,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依据列宁斯大林合作社计划并利用苏联农业建设经验的各人民民主国家,正在开展着广泛的合作社运动,这些国家在共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之下,给农村的合作社运动创设了条件。他们在严格执行自愿的原则下,大量地发展了各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并逐渐地过渡到高级形式的农业劳动组合。这一运动的胜利展开,必然在各人民民主国家中建立起巨大的社会主义农业,从而把完备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功。
列宁斯大林的合作社计划,对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同样具有极其巨大的意义,同样是中国劳动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指路明灯。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五〕
今年二月十五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决议中指出:“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就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互助合作的积极性,这种互助合作在现在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六〕
新中国的合作社运动,在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不断关怀和指导下,获得了广泛的发展。据一九五二年的统计,老解放区的农户参加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织的占总农户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新解放区一般地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全国组织了近四千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了二千六百多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一九五二年年底,全国已有三万四千多个供销合作社,拥有一亿四千一百余万社员。
在新中国,农业生产上的互助合作运动大体上有三种主要的形式:简单的劳动互助,常年的互助组和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土地合作社)。我们的方针,就是根据生产的发展需要与可能,积极领导互助合作运动,坚持自愿与互利的原则,逐步从低级形式过渡到高级形式,稳步前进。
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采取急躁态度;另一种是采用消极态度。党中央的决议批判了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指出违反自愿和互利原则的强迫命令是错误的,放任自流也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的事实,证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依据列宁斯大林合作社计划所制定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方针在实际上教育着广大的农民,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七卷,俄文版,五四二页。
〔二〕列宁文选,二卷,一九四九年莫斯科中文版六五○—六五一页。
〔三〕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一九四九年莫斯科中文版,三七三页。
〔四〕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六○页。
〔五〕毛泽东选集,第一版三卷,九五四页。
〔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
凡未注明者全引自列宁“论合作制”。见列宁文选,二卷,一九四九年莫斯科中文版,一○○四——一○一○页。


第3版()
专栏:报纸工作述评

普选和报纸
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而基层选举又是全国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基础。近几个月来各地报纸都已注意了普选的宣传,并初步反映了基层选举典型试办和基层选举的面貌,这是完全必要的。其中西南地区的报纸,由于当地选举工作开展较早,宣传得也较为充分、有力;四川日报就是一个例子。
四川日报紧密配合当地普选工作的进展,从四月下旬开始,陆续报道了四川省关于普选工作的部署和各项准备工作的进行;随着该省一百三十七个市、县基层选举典型试办工作的展开,报纸在六月份着重报道了试办地区特别是省级领导机关直接掌握的江津县双龙乡等四个乡的基层选举情况和经验;七月份以后,该报一方面大力反映上述试办地区经过普选出现的新气象,另一方面转入业已在一千余万人口地区正式开展的该省第一期基层选举工作的宣传。四川日报在这一宣传中的特点是:比较充分地阐明了普选的意义和有关的法令、政策及工作方法,比较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选举活动,从而使得这一宣传具有较大的鼓舞力量。
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制度,实行这一制度是我国人民的根本要求。正因为这样,普选工作的意义就更加重大,而我国目前进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广大人民在这方面缺少经验,因此向人民群众深入宣传实行普选的伟大意义,阐明有关普选的方针、政策,并介绍普选工作的正确作法,就成为报纸进行普选宣传的一项重大任务。四川日报在这方面曾作了一定的努力。首先,当四川省第一期基层选举展开时,该报曾连续发表“普选工作讲话”。这些“讲话”不仅以比较通俗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行普选的必要和可能,“选举法”的基本原则等问题,而且结合当地干部、群众的思想情况,提出和解答了普选会不会耽搁生产、人民群众如何对待原有基层干部以及现有基层干部如何对待选举等群众和干部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如在第十一讲中,该报就曾提出对待原有基层干部的正确、全面的看法,指明在普选中应把少数违法乱纪分子从基层政权中清除出去,同时也批判了那种“把凡是有缺点的干部都一脚踢开”的态度;在第十六讲中则分析了部分基层干部认为普选是“整干部”、
“大换班”因而工作松劲的错误,指出基层干部应解除顾虑,积极领导群众生产,争取在普选中当选。无疑,这些通俗短小、结合实际的“讲话”,对于广大群众正确理解普选意义和积极参加这一运动是有帮助的。
在另一方面,为了指导运动,并教育干部和群众,四川日报比较适时地指出了普选运动中的问题,传播了正确的工作经验。在基层选举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普选与生产结合进行的问题。四川日报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除在有关该省领导机关对基层选举工作布置等报道中,反复阐明民主建设与生产建设的关系,强调基层选举必须紧密结合生产进行外,更通过各地基层选举典型试办的实际例子,进行了生动的宣传。例如六月十二日该报就曾以绵阳县永兴乡普选工作队从积极领导群众生产着手,既顺利地开展了普选,又推动了生产的事实,和郫县金泉乡孤立进行普选,结果严重妨碍农业生产和普选开展的事实进行对比,并发表短评,指出:“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普选才能顺利开展”。六月二十一日“双龙乡普选怎样和生产紧密结合进行的”一稿,更对普选活动的每一环节与生产工作的结合过程作了细致的介绍。报纸通过这些报道,不仅肯定了普选必须结合生产进行的方针,而且具体地回答了普选与生产如何结合进行的问题。
除结合生产进行选举的经验介绍以外,四川日报还抓住工作的主要环节,较为充分地介绍了该省基层选举试办工作中的其他许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如:充分发动与依靠乡村现有组织、现有干部以做好基层选举工作的经验;从正确解决乡村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入手,以顺利酝酿候选人的经验;步步结合农事活动和普选每一阶段的工作,深入细致地进行宣传的经验等等。基层选举典型试办工作中出现的丰富经验,成了该省正式开展基层选举工作的重要借鉴。为大力推广这些经验,该报并曾在七月份连续发表“吸取乡选试办工作经验,健康地开展普选运动”、“发动与依靠农村干部作好普选工作”、“加强基层选举宣传工作”等社论。值得提出的是,四川日报介绍普选工作经验的报道中,有很多是通过群众活动和工作效果来进行宣传的。这就不仅更加具有说服力量,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工作;而且对于广大人民群众也是一种生动的教育,使得人们通过这些报道更加透彻地领会普选的方针、政策和作法,从而热烈地投入这一运动。
报纸进行普选宣传的另一重大任务,在于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选举运动的政治热情,以及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对于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四川日报一方面对该省基层选举典型试办情况和第一期基层选举开展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综合报道,介绍了运动发展的进程、规模、声势和成果;另一方面抓住江津县双龙乡、内江县工农乡、遂宁县玉峰乡、温江县和盛乡等重点地区以及川陕革命老根据地、民族杂居区等有特点的地区,较为深刻地刻划了基层选举的面貌。例如反映江津县双龙乡人民群众选举活动的就有“工农乡、双龙乡完成普选”、“选举的一天”、“最生动的民主教育”、“雷大娘转变了”、“人民代表夏治清领导我们战胜了天干”等一系列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人们看到该乡人民如何热烈拥护普选,认真审查选民资格,审慎酝酿和提出代表候选人,积极参加选举大会投票。选举的结果,工作积极办事公正的优秀分子纷纷当选为代表。如代表黎建章原是武装部队中的特等模范,转到地方以后任乡长,以后又任党支部书记,一向为群众所拥戴,这次被选为乡人民代表,并在乡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乡长。选出的代表也照顾了各个阶层,四十九名代表中原贫农雇农成份的共三十二人,中农成份的十一人,小商人三人,工人、手工业者及小学教员各一人;其中妇女代表则占百分之二十。报纸用活生生的事实显示了有着三年多民主政治生活经验的人民群众的高度政治觉悟,他们对人民政权的关怀和参加选举的自觉性。
从普选的实践看来,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优越性何在?经过普选在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引起了什么变化?普选对于国家建设究竟有何关系?这是广大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报纸需要深刻阐明的问题。四川日报通过许多报道从多方面具体地解答了这些问题。七月三日发表的“普选的胜利”就鲜明地描绘出经过普选的内江县工农乡基层政权性能加强、干部作风转变、人民群众政治热情提高和生产推进等新气象。报纸写道:“乡人民政府选出后,摆在面前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抗旱保苗。”接着以去年和今年干部领导抗旱的情况作了对比:去年抗旱时,干部主观地用强迫命令的办法,“动员”了全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大人、小孩,出动了一百二十多架水车,到二十里路以外的沱江去车水抗旱,结果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只浇了二十挑田。当地群众认为这样的抗旱是劳民伤财,很不满意。而今年普选后,由于基层政权简化,领导灵活,干部分工明确合理,特别是干部在群众的鉴别下受到深刻的教育,树立了有事和群众商量的民主作风,因此抗旱工作与去年大不相同。乡人民政府首先研究了群众的意见,决定以就地取水为原则,先车堰塘水进行急救;抗旱中提倡自动换工互助,不硬性组织“抗旱队”;并通过群众,订出合理用水的办法;乡人民政府委员和各村人民代表则分工深入到组里去具体领导;这样全乡只出动了相当于去年抗旱时五分之一的劳动力和三分之二的水车,在十天内却灌了两千多挑旱田。因此农民反映:“这回选的人民代表,真是称心满意。”对自己选出的代表和政府表示了最大的信任。这就生动地表明,自下而上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伟大普选运动已开始收到“团结群众、教育干部、加强人民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和进一步地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效果。
目前基层政权的选举正在我国广大地区广泛展开。除部分地区如山西、河北等省因划乡关系普选工作还处在典型试办阶段外,很多地区已在进行第一期基层选举;在有些工作进展较快的地区如四川、西康、江西等省,第一期基层选举基本上已经结束,第二期基层选举即将以更大的规模展开。做好基层选举工作是做好整个选举工作的关键;报纸对于基层选举的宣传应该给予特别的注意。抓住典型试办地区来系统地反映基层选举的面貌,使之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活生生的榜样;随着基层选举从典型试办向广大农村和城、镇的推广,从更多的方面有特色地、内容丰富地反映各阶层人民的伟大政治自觉活动,并用具体确切的事实深刻阐明普选的重大意义和实际效果,以鼓舞千百万群众更加积极更加热情地参加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这就是我们的报纸在基层选举宣传中应该继续努力的目标。


第3版()
专栏:

改进领导,加强团结,稳步进行教学改革
——参加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的一点体会
唐山铁道学院院长 顾稀
一九五○年六月,毛主席对教育改革曾经作过如下的指示:“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三年来的实际工作表明,凡自觉地遵照着毛主席的指示做的都取得了成绩,凡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盲目地进行工作的都碰了钉子,犯了错误,因而对国家的教育建设造成了损失。
由于对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必要性、复杂性、长期性和不平衡性认识不足,因而这三年来在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许多缺点和错误。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以前,由于我们的思想觉悟不高,政治认识模糊,对事物的本质缺乏具体的分析,以为解放后高等教育已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因而对资产阶级思想缺乏警惕,对在学校内部如何具体地确立工人阶级思想领导,对高等学校如何实际地为人民大众为国家建设服务等问题,思想上是不明确的,所以在当时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拖延不改的倾向。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后,克服了这种倾向,并且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了毛主席指示的“思想改造,首先是各种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逐步实行工业化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意义。思想改造学习运动的胜利,使以后的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获得了十分重大的成绩,使学校内部的各种工作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但由于我们学校领导方面对思想改造和教学改革的复杂性、长期性、不平衡性认识不足,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又产生了“性急”和“粗暴”的偏向。例如:有些同志由于不了解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常常急躁地叫嚷资产阶级思想的“复辟”;有的职工把教师看成学校中的另一阶级,一听到要为教学服务,就有对抗情绪;有些高年级学生埋怨教师的教学改革太慢太少;在修订教学计划中,一般的都要求专业培养目标及各课程教学目标赶上苏联的标准……加上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的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各种工作不问条件,总是全面开展,限期完成,这就更助长了“要求过急”和紧张忙迫现象的发展。因之纠正这种倾向,改进领导,加强团结,稳步进行教学改革,就成为我们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
最近召开的全国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适当地解决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白地确定了工作方针,指明了工作进行的步骤和方法。三年来特别是最近一年来,各高等工业学校的进步是很大的,但为了今后能够更快地进步,会议着重检查了过去工作当中的缺点和错误,又着重地从领导方面找出产生这些缺点和错误的原因。这样,使会议获得了重大的成就,并为今后克服缺点和错误提供了有利条件。高等教育部门的领导同志在会议上检讨了领导工作上的缺点和错误,表示了改进领导的决心,提出了改进领导的具体办法,同时在会议进行中又体现出领导工作已在实际地改进着。高等教育部门领导方面的这种自我批评精神,教育了各校的领导人,提示了改进学校领导的方向和方法,使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能更好地贯彻在学校的领导工作中。
过去一年来,我们对怎样结合实际学习苏联,在认识上是不完整的,不明确的。我们对学习苏联虽有高度的热情,但由于“如何学法”这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因而忽视了结合实际这一重要的方面。而一年来的事实表明;结合实际的程度如何,决定了学习苏联的效果如何,这无论在一个学校,一个系,一个专业,一个教研组,一门课程都是如此。从一个学校来说,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根据当前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根据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计划,根据苏联同类学校的先进经验,制订一个较长期的轮廓计划,据此计划来确定学校的基本建设计划,设备添置计划,各种类的师资逐年平衡计划,等等。这样使学校领导方面能做到心中有数,学校工作中的盲目现象和忙迫现象就可逐渐减少,而广大师生员工因为能清楚地看到学校发展的远景,受到了实际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和学习中将会产生无限的力量,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可高度地发挥起来。从一个专业来说,我认为首先应根据业务部门的要求,根据学校师生的具体情况,根据苏联专家的指导来确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具体、明确,有关师生在这方面应该有一致的认识。而后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该专业师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苏联相同专业的教学计划,来制订该专业的教学计划,这样,教材编译计划也就有了依据,师资的培养和提高也就有了具体目标。
经验证明,师资的培养和提高,是能否胜利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首先解决团结问题。过去,由于部分教师对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之常常为了一些细小问题,产生不团结或不够团结的现象,不能自觉地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来互相帮助,加强团结。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中的偏激情绪和主观片面所引起的部分年长教师的顾虑过多,和对某些年青教师的不满情绪;以及部分年青教师的自高自满和对年长教师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轻视,也影响了教师间的团结以及师资培养和提高工作的开展,这些问题,学校领导方面今后应当有效地予以解决。其次,要解决师资数量不足的问题。由于师资数量不足,教师的教学负担过重,没有余力和时间来进修,也影响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这个问题的解决目前虽还有些困难,但情况是在逐年改善着,特别是在今年暑假以后,这方面的条件更加好些了,所以我们也有信心逐步地解决这一问题。第三,培养和提高师资的工作要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进行。只要学校发展的轮廓计划及各专业教学计划确定后,各种类师资的逐年平衡计划及师资质量的逐年提高计划就可以拟定出来。有了计划,就可遵照计划,循序渐进,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努力了。
教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对胜利地进行教学改革工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正如斯大林同志所说:“在国家工作和党工作任何一个部门中,工作人员底政治水准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觉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也愈高,愈有成效,工作底结果也愈有效力;……”这是已为千万人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对我们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来说也同样适用。从三年来的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已体会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性,因而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是在逐渐地提高着。最近三个月的
“实践论”、“矛盾论”的学习,已收到了初步的效果,“实践论”、“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已在广泛地指导着教师的思想和工作。但是,过去一时期我们的教师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学习指导不够,学习要求过急,学习方法上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等等;因之今后应加强学习指导,提倡学习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方面要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要认清学习的长期性,一切从学习的实际效果出发,一切为了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只要学习的实际效果能不断地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就会进一步提高的。
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我觉得只要我们能改进领导,加强团结,发现和掌握教学改革的客观规律,坚决贯彻高等工业学校行政会议的决议,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国家交付给我们高等工业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任务。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五幕历史诗剧“屈原”在京公演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逝世二千二百三十周年,九月十二日起在北京青年宫剧场演出郭沫若的五幕历史诗剧“屈原”。由陈鲤庭导演,马思聪作曲。
该剧刻划了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的光辉形象,和他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真理的崇高品质。他一生为拥护光明反对黑暗、拥护正义反对邪恶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因不忍看到祖国的残破、民生的多难而自沉于汨罗江。
一九四二年,“屈原”曾在重庆初次演出,当时,爱国人士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普遍受到重重迫害。“屈原”的演出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现在,为了使屈原的形象更鲜明地呈现在人民面前,作者将原剧作了一些修改和补充,着重表现屈原的人民性及其爱国主义精神。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排演之前,作了长时期的准备,所有工作人员对屈原事迹、屈原思想及其作品、屈原的时代背景都作了研究和学习。
江苏省文化事业管理局整理研究地方剧种
淮海戏、淮扬戏和江淮戏是江苏省主要的几种剧种,拥有广大观众,解放以来经过逐步改革,但缺点尚多。江苏省人民政府文化事业管理局最近领导了各专区文教科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对这些剧种从事调查整理工作。
淮阴专署文教科于六月份组织了一批力量,到淮海实验剧团,着手调查整理。到目前为止,整理了淮海戏的沿革及活动情况,调查了旧剧“大套花”、“金刀记”、“四牌楼”、“大红山”等三十二个节目,原始的对子戏“三转脸”、“张四姐落凡”、“骂灯”等二十五个优秀的小型节目;初步审改了“罗鞋记”、“雁门关”、“卖油郎独占花魁女”等二十四个节目。通过了音乐工作者记录了戏曲音乐锣鼓点,韵律等技术性的文字说明。另对该剧种的改革工作亦提出初步意见。淮海戏曲调特别丰富,有五十余种,对戏剧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扬州市文联组织了文艺工作者和艺人共同进行淮扬戏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已抄录和搜集了二十三个旧脚本,并完成了“小尼姑下山”、“水漫金山”的加工。在评话方面调查了历史发展简况、传授和学习方式、艺术形式的特点、盛衰情况,现正研究其发展前途。淮扬剧的曲调,已记录完毕。
对江淮剧的调查也已开始,现在正记载整理江淮剧的原始节目“小方青”、“王清明合同记”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再次举办
“高中毕业生升学指导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帮助今年投考高等学校的同学认识根据国家需要、服从统一分配的重要意义,愉快地升入高等学校,决定再次举办“高中毕业生升学指导节目”。时间在九月十五日到十八日每天的二十点到二十点三十分。节目日程如下:
十五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健讲:“全国高等学校被录取的新生应自觉地服从国家统一分配,按时报到入学”
十六日:(一)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宋之春讲:“和同学们谈谈中国煤矿工业的情况”(二)石景山钢铁厂技术员李春林讲:“实际工作给我的锻炼”
十七日:(一)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部长李四光讲:“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任务”(二)天津大学同学张泽鸿讲:“谈谈我在专修科学习的情况”
十八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杨秀峰讲:“为全部实现高等学校招生计划而奋斗”


第3版()
专栏: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中文版
一九五三年第三十五期内容介绍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机关报“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一九五三年第三十五期中文版已经出版。
本期的中心内容是苏联政府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代表团八月下旬在莫斯科举行的会谈。本期以“德国人民的历史任务”为题发表社论。社论指出,德国正处在它的历史上最紧要的阶段。德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就是挫败侵略势力的阴谋,恢复自己国家的统一,使德国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主国家。
本期在“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福利!”的标题下,摘要刊载了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格·乔治乌—德治八月二十二日在布加勒斯特庆祝苏军解放罗马尼亚九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说。这篇演说根据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八月会议对国内形势的分析和决定,指出了罗马尼亚过去的经济建设中由于没有完全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缺点,并且提出了改正这些缺点的主要措施。
本期还刊载了意大利共产党书记莫罗·斯科奇马罗的“意大利的政治形势”一文。文章指出,由于意大利民主力量首先是共产党在六月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的胜利,加斯贝利政府垮台了,勉强组成了以贝拉为首的政府,它的政策实质上仍是过去天主教民主党政府的政策,主要的目标也还是保持该党的独占政权。在这种形势下,意大利人民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意大利共产党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持和扩大一切人民力量的团结和合作,在议会里和全国各地进行斗争,争取实现共产党的争取和平、自由和工作的纲领。(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