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全国七月份小麦收购计划完成
各地区收购工作不平衡华北西北工作落后
七月份,国营粮食部门与合作社在全国范围内所收购的小麦,已完成原定月计划的百分之一○五点一四,较今年六月份收购实绩增加百分之一○点○七;较去年同期收购实绩增加百分之一○点三五。但各大行政区对七月份的小麦收购计划完成得很不平衡,华东、西南完成较好,超过月计划百分之二十以上;中南、东北也完成了月计划;华北没有完成月计划;西北只完成月计划的百分之三六点五一。华东、西南、中南等地区七月份的收购量均较去年同期收购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华北地区的收购量反较去年同期收购量减少百分之二四点四一,西北地区也减少百分之一三点九八。
河北、陕西等省内,过去收购成绩不好的地区,经过当地党政领导方面的检查督促和适当加强市场管理以后,收购小麦的工作已较前略有进展。河南、山东、江苏、山西等省内,大部地区吸取了六月份收购经验,国营商业、合作社、粮食等部门适时地积极地组织物资供应,并带货下乡,供应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农民纷纷售麦,使收购小麦的数量较前增加。如七月下旬,山东省内大部地区配合小麦收购组织物资供应后,全省每天的收购量就由一千一百多万斤增到一千五百多万斤,其中文登县由过去每天只能收进四、五万斤而激增为二十万斤。河南省部分地区,事先调查农民需要,然后带货下乡,或召开小型物资交流会,便利农民售麦买货,收购小麦数量也有显著增加。
七月份收购小麦工作的经验证明:组织物资、供应农民需要的工作做得好坏,是完成和超额完成收购任务的重要条件。凡是重视这一工作的地区,收购量都有显著增加;没有注意或重视不够的地区收购量仍就很小。
目前部分地区,有的还忽视组织物资供应和带货下乡的重要意义,还存在着“有货不积极推销、无货跟不上”的现象,有的虽然带货下乡,但是,对于农民喜爱的货品准备不足,肥料和应用农具等还赶不上农民需要,致使农民卖出小麦后买不到所需要的货物,这是当前收购小麦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此外,在收购过程中,河南省内个别地区,由合作社和互助组、生产合作社订立合同,组织农民集体售粮,既便利群众,又不耽误生产,农民在出售小麦后并集体换购了牲口和其他物资。这种方式很受农民群众欢迎。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部分地区粮食部门和合作社部门
应即纠正购粮工作中的不协调现象
湖北省黄陂、孝感、天门、云梦、鄂城等地区在国家收购粮食工作中,由于国营粮食部门与合作社部门关系不协调,致使购粮工作受到损失,引起农民不满。
在麦收季节,黄陂、孝感等县粮食局错误地采取了限制合作社代购小麦的办法。如黄陂县粮食局将孝感专署粮食局和合作社关于代购小麦协议的联合指示压了二十多天,等到专署派人到县检查时才勉强签订合同。但当合同再发至县的分支机构时,已是六月下旬,购麦已至尾声。孝感县粮食局在全县只有王家店、花园等十三个收购点,该县合作社原准备在粮食局没有设点的地区设置四十七个重点收购处,但粮食局只同意合作社设十一个收购处。由于设点太少,不能适应农民售麦的要求,造成了排队售麦的拥挤现象。黄陂县粮食局祁家湾收购处六月下旬经常一清早排队售麦的就达六、七百人。农民卖了小麦买回生活资料就得费一天功夫。孝感北咀乡贫农张金娃天没亮就挑了一担小麦去排队出卖,指望早点卖了回去打湖草(肥料),那晓得要挨过“四关”(卖麦、兑款、买米、取米),过一“关”就得两点多钟。很多农民都因卖麦排队耽误了生产而非常不满。
该省不少地区的粮食局和合作社,在资金调拨和收购价格方面也有严重的不协调现象。云梦五区合作社的拨款有时还不够一个早上收购麦子用;孝感邹岗合作社干部到萧家港粮食局的仓库去领款,向他们提意见,该仓库主任樊尚志满不在乎地说:“缺款、停购、排队、脱销,这是经常的事,你们合作社着什么急!”在价格上,有的地区粮食局将自己收购的地方价格订得高些,而将合作社代购地区的价格订得低些。如孝感萧家港和陡岗埠只隔十二里路,价格就相差百分之六以上。但该省个别合作社在代购中不遵守代购合同,甚至如鄂城县合作社就把代购的小麦五万斤卖给私商;也有的假报代购数字,使得国营公司无法正确掌握收购情况。
国营粮食部门与合作社的不协调,给国家购粮工作造成了很大损失,同时还给不法私商钻了空子。孝感县龙店、杨家河等地不法商人压价收购,黄陂长堰区私商蒙哄农民,从中获取非法利润。
这些地区的粮食部门与合作社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粮食部门的干部对扶助和依靠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黄陂县粮食部门在某些地区宁愿委托交易所收购,而不愿委托合作社代购;同时,合作社干部对于合作社应该发挥国营商业的助手作用,克服片面的营利观点、积极改善经营、降低代购费用、认真执行国家收购任务等等思想也不够明确。因而这些地区的粮食部门与合作社对很多问题就根本不作必要的联系和商量,在发生问题时就互相埋怨,形成了单位与单位间,干部与干部间的隔阂。
现在购麦任务正待进一步努力完成,购粮、购棉、购烟工作即将开始,各级粮食部门(还有国营商业部门)和合作社部门应该教育所属干部,迅速检查和纠正上述种种不协调现象,并希望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财经委员会及时监督与领导他们加强团结,具体分工,密切配合,为完成国家给予的收购任务而努力。 (靳吾)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秋粮开始上市
八月上旬,河南省各种秋粮开始上市。陈留、新蔡、柘城和谷熟等县初级市场,每天上市的高粱、豆类达十万斤。豫西、豫南各县早熟的玉米和各种豆类,上市量也逐日增多。今夏河南省雨量充足,秋季作物生长极好,估计今年全省每亩秋粮平均产量将较去年增产一成以上,许多地方的秋粮产量将达解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河南省国营粮食公司和省合作社已签订了代购秋粮协议,互相配合积极收购。
(新华社)


第2版()
专栏:短评

切实做好收购农作物中的物资供应工作
目前收购小麦的情况是:南方产麦区收购的旺季将要过去,但仍保持有一定的上市量;北方主要产麦区正值收购的旺季,但目前已收购的数字距离国家的要求还很远。这说明收购小麦的工作已进入更紧张的阶段。为使今年收购的小麦能充分满足国家的需要,全体国营商业、合作社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必须密切配合,继续努力,以争取收购小麦工作获得更大成绩。
目前收购小麦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供应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民出售小麦后急需添补的生产资料和若干种主要的生活日用品严重脱销。由于物资供应的不足,大大地影响了农民出售小麦的兴趣,减少了小麦上市的数量。这种状况如果不迅速求得改进,不但会影响当前的收购小麦工作,对即将到来的秋季作物的收购工作,也将有不良影响。各地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对这一点应引起严重的注意。
经验证明,凡是贯彻了正确的价格政策和进行了必要的政治工作,积极作好物资准备,抓紧季节性供应,满足了农民在出售小麦后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要的地区,小麦上市量就大,小麦收购量也大,合作社和国营商业的供应业务也随之扩大。河南省新乡专区供销合作社七月份统计,新麦上市后,全区设立购销结合的点和流动小组有一千余个,从七月一日到二十五日,收购总数超过省合作社规定的百分之二十一,比六月份增加百分之一二二,为去年同期的百分之四六九。供应方面,从六月一日到七月二十日,供应了水车、肥料、牲口、农具等生产资料和布匹、百货、食盐等生活资料总值近二九三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多。其中汲县山彪乡联村供销社,收购小麦十八万斤,同时供应了豆饼九万斤,及布匹等生活资料计五千多万元,代银行收回贷款一千多万元,总计货币回笼额占投放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七。新乡专区供销合作社的这些经验,是应该提倡的。
有些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干部,对农民为买货才卖粮的这一情况缺乏充分的认识,因而也不能正确地安排自己的业务。他们只偏重收购,忽视供应,结果收购工作一定作不好。河南省临颍县大石桥有农民卖出小麦一斗,小麦已倒入斗内,但听说合作社没有肥田粉了,又把小麦要了回来,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般地说,在开始收购小麦的初期,出售小麦的大都是比较贫苦的农民,他们为了还债和解决迫切的生产困难而急于售出小麦。到了后期,更多的卖粮户将是丰产的农民和中农,他们一般地是不急用现钱的。他们卖出余粮,是为了在其他方面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因此,对于他们加强物资供应工作就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今年全国大部地区夏季作物丰收,往后如无特殊灾害,秋收也可能不坏。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现已面临着在秋收旺季中供应农民、社员以生产和生活资料的重大任务。供应农民价廉物美的用品,不但是为了顺利完成当前收购小麦的任务,也是胜利完成今年国家收购秋季作物的重要保证,是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措施。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的全体工作人员,应从今年收购小麦期间物资供应不足的事实中吸取教训,迅速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了解农民、社员的需要,积极扩大货源,充实储备,及时做好物资调运工作,使秋收旺季的物资供应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第2版()
专栏:

提高机械加工均衡率的关键
——记东北机械一厂二车间的工段作业计划
陆超祺
七月中旬,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沈阳召开的厂长联席会议上,许多工厂的领导同志谈到加强计划管理的问题时,都证明凡是已经开始编制与贯彻了作业计划的,一般都能按照装配车间的需要组织机械加工,并能经常保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装配均衡率。但他们一致认为:如何把计划管理深入到机械加工的每一道工序去,使之能从最基层的也是最复杂的环节有效地指导每一个工人每一小时都按计划生产,从而提高机械加工的均衡率,克服加工过程的突击现象,这是最困难的。在所有工厂中,只有机械一厂第二车间——机械加工车间的第一和第四工段做到了这一点。这两个工段已经基本上消灭了突击现象。第四工段六月份第一周期(上旬)的加工均衡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一,第二周期(中旬)达到百分之九十三,第三周期(下旬)达到百分之百,并提前一天完成计划。
从提高机械加工的均衡率去达到装配的均衡,这是把我国机械工业计划管理水平提高了一步,是计划管理工作做得更深入的结果。机械一厂二车间在联合工段的基础上,根据装配车间的需要制订作业计划,按指示图表组织有节奏的生产,已经一年多了。去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生产牛头刨床时,二车间基本上做到了每周平均供给装配车间十二台份,即十二套部件,使装配的均衡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二。但是,那时候的作业计划也好,组织管理工作也好,像现在别的机械厂一样,都只能使车间主任、工段长控制部件的进度,即什么时候投多少料,什么时候该交出哪些部件;而对于大小几百种、几万件的部件、零件,每日每时在工序之间流转的情况,以及它们能不能按计划完成加工等,除了少数主要部件外则是谁也不知道的。机械一厂每月所生产的工作母机的部件,合计起来,加工车间每一个月就有三十九万多道工序。部件每变一个工序,就换一种机床;工序的时间有长有短,因此,部件在各种车床上的加工时间也不同。如果作业计划不能深入到具体规定每一部件的每一道工序的进度,即规定每台车床每小时该做什么;如果组织管理工作不能深入到掌握每一工序的生产,那末,部件在工序之间的流转便要处于自流状态。
部件在工序之间的流转是自流的,便造成了加工过程的混乱。具体表现在:一、个别觉悟不高的工人就不按作业计划生产,他们先做好干的、赚钱多的活(因是计件工资),把不好干的、赚钱少的活放在一边。这样,有些应在月初完成的部件没有做出来,有些应在月末做好的却提前做好了。二、因为工人缺勤,或者因设备发生故障而使有些部件的加工赶不上计划进度时,工段长不容易知道,常常到按计划入库时才发现,只好靠组织突击来补救。三、每月二十五日编下一个月的作业计划时,虽然清点一次车间在制品的数目,但对于在制品在最后五天的流动情况的估计往往不很准确;因此下月份的作业计划与小组的生产情况便不符合。譬如有些机床按计划应该开始加工新的部件了,但它还在加工上一个月没有完成的部件。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加工车间为了供应成套的部件以保证装配的均衡,不得不经常组织突击生产。四、车间主任、工段长为了完成计划,每天不得不挨着车床去催促各种部件的生产,花去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考虑车间、工段的生产问题。
二车间根据苏联专家克拉沙夫柴夫同志的建议,从作业计划和组织管理两方面加强对工段工序的管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工作是在六月份从第四工段开始的。
根据第四工段的经验,作业计划必须做到不只是规定每一小组和机床加工什么部件,以及它们应在什么时候交出这些部件,并且要规定每一台车床的每一天每一小时的活动,才能成为指导工人每天活动的行动纲领。为了做到这一点,计划员要深入到工段小组去,调查在制品现有数量,根据现有部件的多少和部件循环期的长短,与工段长,小组长编制不同部件的周期(十天)接头作业计划。这个计划的要求是规定工段、小组在周期内生产什么,由什么机床来负担,什么时候完成。因此,在订作业计划时,除了注意设备负荷平衡,注意把工序多、加工时间长的部件排在最前面加工,并采用多机床先加工一种部件的方法,以缩短加工时间外,还必须按每台机床能力确定它的加工数量,并把它所负责加工的部件及担当的工序大体固定下来,以免在执行计划时乱调动任务,保证小组按作业计划生产。
周期作业计划还不能具体指导工人每天的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四工段计划员每天还根据周期作业计划和新的工时定额,把每台机床在一班(八小时)之内应当完成的加工数量和工序,订出轮班(即昼夜班)作业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检查计划的执行、调度、派工的根据,它帮助工段长,小组长和管理人员掌握每天的生产情况,使提高全工段的加工均衡率成为可能。
工段必须有管理组织,成为一个基层的管理单位。以前,二车间的管理人员都集中在车间里。由于周期作业计划不能指导每个工人、每台机床的每天具体活动,管理人员在计划实现过程中的工作便没有准绳,分工不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能掌握计划执行的结果。现在,四工段成立了计划、调度、工程、纪录等管理组织,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轮班作业计划控制工序,即从最复杂最基层的生产活动中,按日按时地掌握计划的执行。他们的分工是:计划员负责订计划和按日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调度员每天根据轮班作业计划,给每一台机床分配八小时的任务,并掌握部件的进度;调度纪录员按小时到机床去记录,并在派工单的任务范围内,控制小时的进度。工程员按小时掌握在制品的流动,并把流动的情况及时地反映到“在制品逐时流动指示图表板”上来。工段长,小组长只看这个图板就知道每一种部件每小时的加工进度。
四工段从作业计划和组织管理两方面加强对工段工序的管理以后,不只是基本上消灭了突击现象,提高了加工的均衡率;更重要的是工段长和车间主任已不再为催促部件而奔跑。他们对五百多种在制品的流转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
以前,车间主任也经常到工段、小组去检查,但心里没有谱,全车间有那么许多台机床,五百多个工人,上哪儿去检查呢?查什么呢?现在情形不同了。他可以从每一个管理人员,每一张指示图表上了解情况。车间主任王文山说,他要是检查下面工作的话,首先看周期作业计划指示图表,检查在制品是不是逐日均衡生产;如果不是这样,就去检查工段在制品逐时流动指示图板,看看这些部件在哪一道工序、哪一台机床,然后就到机床去看机床逐时进度板,直接与工人分析原因和解决问题。每天上午十点到十一点半,分别听取工段长提出当天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或者给工段长指出解决的方向,或者指定管理人员去解决。总之,要遵守一个原则:尽量减少工段长做事务性的工作,使他们集中力量去考虑工段的关键问题,以及检查小组执行计划的情况。这样,才可以保证均衡生产,才可以不断地提高工段的生产。
现在编制周期作业计划也容易得多了。以前每一次做计划时,总要费很大的劲到机床上去清点在制品数量,有时清点不清楚,有时虽然清点清楚,但对最末几天的流动情况估计又不正确,订的部件接头计划也就不准确。现在按小时进度纪录,定额接近准确了;有了在制品逐时流动指示图板,随时都可以计算出在制品的数量。因此,订的接头作业计划不仅省事,而且准确得多。
但是,二车间还只是开始走上科学管理的道路,要保证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前进,还要做许多艰苦的细致的工作。譬如,还没有按最经济的原则和最科学的计算方法编制轮番周期作业计划。废品率还很高。据初步统计,二车间上半年的废品率(按工时计算)平均每月为百分之十八点七三,其中因材料——铸锻件质量不好而造成的占百分之七点四三,因工具卡具缺乏或工人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占百分之十一点三。操作规程是社会主义生产组织上的最重要法律,不遵守它,就要破坏均衡生产。但是,在一厂,据王文山说,除了曾经一般地号召贯彻操作规程外,很少用经常发生的违反技术规程的活的事实教育工人。“管你什么规程不规程,我就是操作规程”的思想还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出勤率也很低,上半年每月平均只达到百分之九十一左右。不彻底克服这些缺点,就不可能巩固现有的成绩,也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把生产逐步提高。


第2版()
专栏:

从夏收中看乔家底村临时互助组的一些问题
陈泰志
编者按:目前在各种类型的互助合作组织中,临时性、季节性的互助组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怎样加强对这一类型的互助组的领导,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临时性、季节性互助组的特点的研究和看法,基本上是正确的,现在把它发表在这里,供各地参考。
一、农民们历来就有互助习惯
陕西武功县二区南杨乡乔家底村是一个小村子,全村只三十六家,有土地五百零二亩。这个村子没有地主,也没有富农,三十六家人中,有二十四户是贫雇农,十二户是中农。村子里的农户绝大部分都组织起来了,根据夏收前的材料来看:全村有三个常年互助组,参加农户共十一户;有五个临时季节性互助组,参加农户共十六户。剩下的九户即所谓“单干户”了。
这个村子土地占有很分散,最多的一户只有三十多亩地,而这也是几兄弟合灶。全村绝大部分农户都只有一个或两个劳力、一头或半头牲口(有的甚至无牲口)。这样,在很多农事上,他们都有互相依靠,互相帮助的习惯。
远在解放以前,他们就有牲口合套、伙种、共同使用场地的习惯。这样的互助规模很小,多只限于两家。如乔新亮与乔志善就在一起互助了多年。乔新亮有十八亩地、两个全劳力,还有一匹好马;乔志善有一个小驴。以往种秋田和种夏田、曳麦碾场等大活,都在一起。下种时,他们套两套犁,能做到抢种。但他们这种互助不是经常的,据乔新亮讲:每月只有七、八天在一起,而且即使是在这七、八天中,也不是天天在一起,事事都在一起,而是只有在单个劳力或单个畜力不能胜任时,他们才合在一起。这类例子很多。
在生产上,许多农事活动不是单个劳力或单个畜力所能胜任,如种地,必需要一人扶犁,一人撒籽;如遇抢墒或牲口疲弱,更需要在畜力方面实行互助,其他曳麦、碾场、收秋、铡草等,都必需要两个劳力或两个畜力同时进行操作,这就促使他们组织起来互相依靠。
二、农民们各有所图的打算是互助合作中自愿互利的基础
这些情况的了解,对我们研究农业生产上的互助合作很有益处。例如互助合作的自愿互利的原则,就离不开农民参加互助合作时的打算。他们在寻找互助合作的对象时,各人有各人的打算,各有各的意图,通常的情况是缺啥找啥。而且往往当这各有所图的因素消失时,他们就立即分散、跳组,另找对象。乔生财、乔振海、乔生琪三家人组成一个临时互助组。三家人各有各的特点:乔生琪有一头好牲口,劳力软一点;乔振海有一个驴,但不能单套,必需与旁的牲口合套;乔生财没有牲口,但土地少劳力有余,而且庄稼活样样能行,为人又直爽。这三家人各有各的算盘:乔生财是图乔生琪、乔振海的畜力,乔振海是图与乔生琪合套牲口,乔生琪又图乔生财劳力。就这样在各有所图的情况下,把他们三家联在一起了。而且从去年夏收后一直维系到去年冬天。但当去冬乔生琪把牲口卖了时,这个临时互助组就分散了,因为各有所图的主要因素消失了。乔振海把他的牲口牵去与牲口强的乔致才互助去了。乔生财和乔生琪都各自另找了对象(在对象没找下前单干了一段时期)。
再如:乔振西、乔德才、乔明娃三家人组成的临时季节性互助组。三家人土地大致相等,只乔振西多三、二亩地。他们三家在解放前就在一起种地、收麦、收秋。乔振西有个大牲口,但老婆针线活做的不好;乔明娃没牲口,但他妈针线活做的好;乔德才有个小驴,但需要合套,而且劳动好,有多余的劳力。他们三家人都是各有所图的,乔明娃是图乔振西的牲口;乔振西是图乔明娃妈给娃做鞋、缝衣服等针线活;乔德才是图与乔振西牲口合套,而乔振西又图乔德才的劳力。这个组从解放前的合伙帮工一直维系到现在,其原因就是他们各有所图的因素长期存在而没发生变异或消失,他们相互间必需互相依靠,否则就无法生产和生活。这个组现在搞的很好,很巩固。村里的人说:那是铁打了的,保险垮不了。
很显然,农户间的各有所图的打算,就是自愿原则的基础。不然,他们自愿又是为了什么呢?而这种从历史上就结成的互相依靠的生产习惯,从头到尾都包含有自愿原则。我们在领导互助组的时候,要了解农民之间的这些情况和他们各家的意图,在照顾、尊重他们各人的意图的基础上逐渐引导他们更进一步的互助合作,使大家都能发展生产。
三、计工算账中的问题
他们是自愿组织起来的。但在互助合作生产过程中的盈亏如何计算呢?也就是说在互助生产过程中如何体现等价交换呢?
我初到村子里,问到他们是否计工算账时,他们都回答计的。人工:早上三分,上午三分,下午四分;畜力每晌五分,每天两晌共十分。而且他们还把工牌拿出来,表示他们确实是计了分的。
事实上,五个临时组中,只有乔松茂一组记过账,其余四组都是把工牌搁起来没有用,活做了,心里有底,但不记账。
为什么乔松茂一组计了账而其余四组不计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原因是乔松茂组组员间劳力、畜力、土地相差太悬殊,如不计工,土地少、劳力多的组员就会吃亏。而其余几组的盈亏问题,都是在“相差不大”的大概估计下掩饰过去了。
乔松茂组三家人,乔志杰、乔炳南两家都是土地多、畜力强。弱一点的就是乔松茂,但乔松茂有两个劳力,还有一头驴,在互助组做活中,他经常是给别人多做工,所以,他坚持必须计工,因为不计他就会吃亏。从去年忙后组织起来到现在,他一共收进了三万一千元工资。
村里另外四个临时组:乔德明、乔新亮、乔振西、耿志祥等四个组都没记账。他们认为大致差不多就算了。而且他们在选择对象时,已经考虑到了各家的长处,考虑到土地大致相等,用做活中自然的“平衡”代替了计工算账。以乔振西互助组而论,乔明娃用了乔振西的牲口,而乔振西又请明娃妈做了针线活,这在实质上就有着“工换工”的性质,而各有所图的打算也就是以自己多余的去换取别人多余的,弥补自己短缺的。只是这中间还缺乏“辅之以找补工资”,使等价关系更趋合理。
在这种不计算盈亏的局面下,使互助组在组合时就自然而然发生一种“门当户对”的现象。在选择对象时虽然是首先考虑能否解决自己困难,但紧接着就考虑到:“我与他互助会不会吃亏。”贫农乔生财告诉我:“搞互助组要人对品。”我问:“甚么人才算对品?”乔答:“穷富都差不多。不然,穷富在一搭,牲口账都难还;何况咱又不会算账,算了胡涂账也不知道。不如找个差不多的一搭闹好。”贫农耿志祥也这样说:“互助组要家底一样,不然闹不在一搭。”而他所说的闹不在一搭实际就是没计工算账或计工算账不合理的结果,这样他们就采取了平衡抵消的办法。采取这样办法的原因:在贫雇农方面,是嫌计工算账麻烦,的确,就以现在村子里运用的工牌来说,要叫以往只有互助习惯而没有计账习惯的农户来运用,他们是感到麻烦的,每天要评,要找付工牌,季节完了要结账,在他们看来是够麻烦的;在中农方面是不愿掏补工资,纵使掏补也压低工价。村里互助组工价在表面上是与市面一样,市面五千元,互助组里也是五千元,但市面五千元要管饭,互助组不管饭,实际工资只三千元,比市面低近一半,这是贫苦组员最不满的一点。耿琪常年组春天垮台的原因就在此。穷的和富的不愿搭在一起的原因也在此。
因此,在临时季节性组来说,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计工算账。肯定地说,必须计工算账,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出互助合作中等价互利,这是互助组本身所需要的。但在计工算账时,计工的方法和制度不宜繁琐,不宜不根据具体情况一律搬用,并且还要注重农民之间生活和实际上的多种多样的互助形式,注重那些为群众所习惯而简明易行的计算办法。
四、对所谓“夏垮台”的看法
不管是临时的或常年的,这个村子的互助组在今年夏收中都没垮台。夏收中,有这样几件活要做:割麦、曳麦、碾场、堆草、种秋。互助组在夏收中,仅割麦没在一起割。但这是不可能在一块割的。麦子熟了,在三天内就必须割完。如果单靠本地本村的劳力,即使互助,也不能完成这紧急任务。不然每到夏收就不会从外地流来大量麦客,流来后也不会有人雇请。夏收中,各互助组的组员都分别雇请了麦客,最多的有十六天,最少的也有两天。所以,以往单从夏收中割麦不在一起互助这一点就说互助组“垮台”是不符合实际的,是没考虑到活的大小,互助组本身是否能够做得完,尤其是临时组本身所带有的灵活性。过去笼统地称“夏垮台”是很含混的。
如果,在夏收中,互助组真的因收割先后(实际这并不是先后解决不了,而是劳力不足以应付割麦这项紧急农事)解决不了而各干各的,我们就把他们称为垮台,那我们对他们在一起曳麦、碾场、共同使用场地、种秋等又如何理解呢?今年,乔家底村好几个互助组都是如此。乔松茂临时季节性组割麦是各干各的,组员乔志杰曾雇了六个麦客日;组员乔炳南雇请了十六个麦客日。六月六日那天,白天他们三家人割麦还是各割各的,但在当天晚上下了雨,第二天早上趁墒抢种秋田时,他们又在一起互助了。再如耿志祥临时季节组,组长耿志祥雇请了六个麦客日割麦,组员耿心宽也雇了六个麦客日,组员耿鸿儒雇了五个。麦子都是自己割倒的。但在割倒后,耿志祥和耿心宽又在一起曳麦、碾场、种秋。从临时互助组本身的多种多样性来看,不能因为某一项农事没在一起就称为垮台。他们组织互助就是为了解决困难。如果互助组不能解决此项困难,那为什么要强求在一起割麦呢?如果强求在一起,那就会害多益少。
村子里这样的情况很普遍,除了上面举的乔松茂、耿志祥两组外,其余乔振西、乔新亮、乔德民三个临时组和耿琪、耿瑜、乔伟民三个常年定型组,麦子都是各自割倒的,但都是在伙用大车、合套牲畜的情况下,把麦从地里曳回,然后并把它碾出来,同时又把秋田种上的。铁的事实说明:他们并没有垮台,而且是在实事求是的互助合作中解决了劳作中的困难。
五、临时季节性互助组不能强求样样活都在一起干
从临时互助组本身的灵活性和农户在农事中的实际活动来看,单干与互助这个界线是很难划分的。前面所说的九户单干户,有八户是从前参加过互助组,目前因互助因素消失而暂时单干的。实际上在解放后从来没参加互助组的只乔福一户。他既没牲口,又没劳力。他在生产上困难重重。当乔家底村各家麦快碾完时,他连豌豆都还没碾出。他没办法只好找干部解决;干部准备在一般农户碾完后发动群众代碾。在这样紧张的夏收中,真正单枪匹马干到底的是很少的,乔家底村只有一两家。
由于临时组本身的灵活性和多种多样的变化,在夏收中有的临时季节性组员从互助组里分离出来单干,这类人大都是人强马壮、场地没和其他组员联在一起。如乔松茂组组员乔炳南,他有两头牲口,两个全劳力,有单独的场地,并且他的场地与乔松茂、乔志杰的离的远。这一切都说明他有条件可以独自碾场。所以在碾场期间,乔松茂组实际上只有两户互助。组长乔松茂并不认为这是“垮台”,反而认为这是“分工合作”。从临时组本身的灵活性来看,这样不强求“事事在一起”的作法,是可以的。
在夏收期间,原先的单干户也为适应农事的需要,特别在碾场中为了调剂场地,合套牲口,不少自动并在一起互助,但他们还没打出互助组的招牌也没选出组长。如乔生财、乔振海、乔德禄三家,因为场地联在一块,各家都只有单个劳力,就这样他们合在一起又成了一个临时互助组了。据乔生财讲:他们三家人有两头牲口,居住也靠近,他有意在忙后继续搞下去。村干部也认为他们三家能继续搞下去。
这样的情形还不少。如乔致才、乔登泰、乔生玉三家也在夏收中自动的互助起来了。乔致才和乔登泰原是单干。乔生玉原是乔新亮组的组员,乔新亮组组员乔志善卖去一头牲口时,他感到组里畜力弱了就退组找乔致才互助。乔致才有好牲口,但土地多,缺劳力,乔生玉找乔致才互助,乔致才也愿意,因为你既图我的畜力,我也就图你的劳力。至于乔登泰和乔致才、乔生玉互助,那是因为场地联在一块,三家人共同碾场,既方便效率又高,他当然愿意。
这里所举的两个临时凑合起来的互助组,在生产上都真正发挥了互助作用。因为他们虽各自有不同的打算,但都有一个共同要求——碾场。
在夏收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就是原来从组里分离出去单干的组员,又回到互助组里来了。乔新亮组组员乔志建,他们从去年忙后组织起来到去年冬,每个重大农事活动都在一起互助。但由于乔志建本人有部弹花机,冬天生意好,忙不过来,没有办法参加互助组劳动,就自动表示退组单干。夏收前,乔志建也没表示要回组。但在夏收中,他和原组组员乔志善、乔新亮场靠场,他们之间看到谁忙不过来,谁就给帮忙。乔志建一人碾场,劳力缺;乔志善就帮乔志建的忙,乔志善把驴卖了后牲口软,乔志建就把牲口交给乔志善使唤,就这样互相交换,他们又重编在一起了。
尽管临时互助组有这样层出不穷的千变万化,尽管他们有的跳组,重新搭组、分离出来单干,或者重新回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考虑如何把麦收回来和碾出来,而且要早碾出来,这就促使他们组织起来互助。这中间没有丝毫人为的强迫。
从实际的农事活动看来,临时季节性组并不是四大季节都在一起(当然也有这样的组,如乔德民组、乔振西组),有的只是某一农事季节互助,有的只在一个农事季节中只互助某几项或某一项农事活动,如夏收中的普遍割麦不互助而曳麦、碾场、种秋互助,或者只碾场互助,有的还从互助组中分离出来单干自己的事。他们不愿死捆在一起,而是随生产内容而变异。这就要求我们今后在组织临时互助组时,必须注意因生产季节不同,因生产资料的占有不同而发生的多种多样的变化,依据他们的这些变化加以组织引导,然后根据生产发展的情况逐渐使他们互助合作的内容增多起来,并在互助合作中体会到互助合作的好处,从而在思想意识方面,逐渐发生变化,引导他们从低级的互助合作形式发展到高级的互助合作形式,使互助合作运动正常地向前发展。
六、积极地维系夏收中出现的互助合作关系
乔家底村的村干部,准备在忙后对互助组进行一次整顿,设法把在夏收中已经出现的互助合作的关系维系下来,并在劳力、畜力、场面、农具方面加以适当的调整,这是必要的。但是,在进行调整时应该注重群众间的生产上的联系和旧有的互助习惯。同时应考虑到:不能指望夏收中把所有新生的互助关系都在夏收后继续维系下来。因为,夏收后农民有新的要求,如果夏收中结合的因素不能适应新的情况,必然会发生跳组或垮台的现象。积极地想办法去维系夏收中出现的互助关系,是应该的,不去做这工作是不应该的。但是,仍然不能性急,要认真而仔细地研究每家每户的要求,在适应他们的要求的基础上,去维系一批自愿维系的关系,不应该勉强、强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