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18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研究马雅可夫斯基的几个基本问题(摘要)
苏联康·西蒙诺夫
斯大林同志在规定马雅可夫斯基在苏联文学界所占有的地位时,称他为“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能的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是文学史上以自己诗的才能全部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民服务的诗人的最好范例。他的创作的基本特色是什么呢?
创作的特色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他对社会主义的胜利的坚定不移的信心。我们的国家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三○年间,曾经历了许多考验。在困难面前惊惶失措的作家为数并不少。但读遍马雅可夫斯基的十一卷革命后的著作,却找不到即使是一行显示出些微动摇的痕迹的字句。他对胜利的信心像金钢石一样纯洁和坚强。
这一特色就不可分离地联系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另一品质,那就是他的苏维埃爱国主义,他绝对不能容忍任何向资产阶级世界阿谀逢迎的现象。
他的“苏联护照”一诗已成为我国人民的苏维埃爱国主义的诗的象征。
他的爱国主义促使他向一切企图损害祖国的敌人作无情的斗争。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年复一年地卷起衣袖劳动,从不轻视任何低微的工作,正确地按党所期待于我们作家的去做:歌颂一切新的、进步的东西;无情地用讽刺的火去烧掉一切有毒的、垂死的、腐朽的、阻挠进步的东西。
马雅可夫斯基像高尔基一样深刻地憎恶帝国主义,从不吝惜字句去打击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一九二六年他在一些有关美国的散文中写道:“美国……将是资产阶级的绝望的前途的最后的武装保卫者。……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的斗争,引导人民去认识美国的软弱和顽强这两方面。”
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的另一特色,是他对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诗人的责任的观念和他对党的深刻的爱和忠心。他说:“我不把自己和党分开,我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执行党的一切决议,虽则我没有党证。”
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个直接向人民群众说话的诗人,他为人民写作。成为人民的诗人,便是他一生的抱负。在一九三○年他写道:“只有今天建设我们的新生活的工人和农民,只有这些建设社会主义并传播它到全世界去的人们,才是我的真正读者,我为了他们而作一个诗人。”
此外,马雅可夫斯基的另一品质是他的永远向前进步的愿望,他从不停止在自己的荣誉上,他永远向前看。
以上是马雅可夫斯基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已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在研究他的诗的时候,必须记住这些。
要得到研究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正确方向,首先要掌握一个原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是诗人,人们所应该感到兴趣的也就是他的诗作、他的诗的事业。他的诗才是我们研究他的长而复杂的创作道路的基础。对他的发展的每一阶段,必须加以同样周详的和忠实于历史的态度去研究,而不能对历史事实有任何增减和修饰。斯大林对马雅可夫斯基的赞美应该是马雅可夫斯基研究者走向正确道路的指南针。有一种错误观念是:因为马雅可夫斯基是苏维埃时代最伟大、最有才能的诗人,因此无论他所写的哪一行诗,他所说的哪一个字,即使孤立地举出来,也必然同样地能够用对他整个作品的评价来评价的。而凡是碰到不对头的时候,那就把事实加以曲解或略而不提。任何夸大和贬低都会造成错误。
把马雅可夫斯基发展的道路描写为毫无波折和错误,把十月革命对他的全部创作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和党在革命后对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估计不足,把他的革命前的早期诗歌的价值估计过高,都是不正确的。他的早期作品悲剧“弗拉吉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和长诗“人”,与后来的长诗“列宁”之间是有很大距离的。
创作的分期
马雅可夫斯基的创作时期可分为三个密切相联的阶段:第一,革命前;第二,内战时期及其后数年,直到开始写长诗“列宁”止;第三,从这首诗开始,一直到以后的全部创作。
十月革命来临的时候,马雅可夫斯基还只有二十四岁,虽则他有天才,这第一阶段也只能视为他的诗歌的青年时期。在这时期中他所参加的党的工作,对他是极有益的,这在他以后的生活中起着极重大的作用。
在这时期中,未来主义这一颓废倾向对马雅可夫斯基的思想发展是产生了反面作用的。但同时也须指出,俄罗斯的革命浪潮的高涨和高尔基的活动都给诗人以主要的影响,在十月革命临近时,他已经是一个具有明确的战斗的革命世界观的诗人了。
另外必须指出的是:马雅可夫斯基参加到革命里来是带着他的一套错误观点的,那就是他对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的看法,对文化遗产的不够重视,他认为在毁弃社会形式的同时,必须毁弃古典文学形式。这种观点的残余曾继续留在他以后的作品中。
但他毕竟和未来派不同,对他说来,最重要的是粉碎旧社会形式,而颓废主义者则仅仅对破坏旧文学形式感兴趣,却并不想打破旧社会秩序。
第二个阶段开始于十月革命,一直到长诗“列宁”的写作的时候。他写了无数宣传诗,如著名的“罗斯塔之窗”。革命后他接触群众的机会增多,使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更群众化,思想内容上也趋于成熟。
但马雅可夫斯基所处的当时的环境是够复杂的,那时候形式主义正在嚣张。掩盖在极“左”的文字后面的宣扬形式主义的刊物“左翼艺术战线”出现了,它是马雅可夫斯基编辑的。它和一些形式主义者们,像铅块一样拉住马雅可夫斯基的脚步。形式主义者们拼命颂扬他的革命前的早期作品企图拉他倒退,可是马雅可夫斯基却越来越远地离开他们并向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高峰前进。
长诗“列宁”的出现标志着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第三个阶段。这首诗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的巨大胜利。马雅可夫斯基在这一时期中的作品是苏维埃诗歌的瓌宝,我们很难找到苏维埃诗歌中还有别的能够这样和谐地与苏维埃人的思想、感情、希望和理想相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作品。
这一时期作品的研究工作方面所存在的有害倾向是把这时期的苏联文学看成除了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存在,好像那时候并没有萧洛霍夫、法捷耶夫、富曼诺夫、绥拉菲摩维奇、吉洪诺夫、格拉特柯夫、别德内依等重要作家存在,他们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础的奠定人。另一错误是把马雅可夫斯基看作和俄罗斯伟大古典传统脱离的人。再有一种谬见就是不愿承认高尔基对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而把马雅可夫斯基与高尔基对立起来,把散文和诗对立起来,硬说马雅可夫斯基创造了另外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承继马雅可夫斯基传统
在讨论对于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工作时,我们不能不涉及今天我们怎样承继和发展他的传统的问题。
马雅可夫斯基在青年时候,就开始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他一方面打击和讽刺资产阶级社会,一方面对共产主义充满了梦想。他写了关于列宁的史诗,也写了苏维埃政权的第一个十年的成就。他无情地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堕落的性质,也毫不懈怠地讽刺国内的罪恶的欺诈的异己分子。他经常批评那种事不关己的旁观态度。
除了题材方面,他的创作风格、节奏等形式方面也是值得学习的。马雅可夫斯基处理他的题材时并不是以一个评论者的身份出现的,而是以一个鼓动家,一个声音洪亮的带头人的身份出现的。这种态度刚好是我们所缺少的。有一种错误观念应该纠正,就是以为承继他的传统便只等于接受他的诗歌形式,以为诗歌形式的相似是判断是否马雅可夫斯基诗派的准绳。这恰好是反马雅可夫斯基的形式主义倾向。他们不理解,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风格是由他的诗歌的效用所决定的。他找到了最适合于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的诗歌形式。
另一种错误观念就是认为我们苏联诗人毫无例外地、或多或少地全是马雅可夫斯基传统的承继者,因此也就不用担心了,认为今天我们的诗歌创作情况没有什么问题了。
这样就掩盖了我们诗歌方面的许多缺点,这样可以使近年来产生不好的作品的诗人,甚至不产生作品的诗人,以及没有充分担负起鼓动家的责任,落在群众后面的诗人们都一起得到了宽恕。
正确的看法应该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能的诗人的伟大的战斗的传统,并没有在今天我们的诗歌中得到应有的承继和发展,如果我们把诗歌的成绩来和人民事业的伟大成就相比的话。时常有些人用文字的玩弄来代替承继马雅可夫斯基的传统。真正的承继应该是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去认识、吸收国家生活中每一个时期中对党、对人民最有意义的事件,然后将它们转化而为诗。因此,在讨论他的传统时,侈谈“列宁”和“好”两首诗用的是“楼梯式”的分行,是无关问题的实质的。问题的实质是马雅可夫斯基写了关于列宁,关于党,关于苏维埃国家的诗。今天的诗人跟不跟他的传统走,就要看他是否尽自己的能力去奔赴与马雅可夫斯基相同的目标,像他那样地认清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去看他是否写“楼梯式”的诗。
马雅可夫斯基在他诗中这样写:让我们有更多的诗人,好的诗人,各种不同样的诗人……是的,我们要有“不同样”的艺术气质的诗人,“不同样”的诗歌风格的诗人,却不是对诗的使命有“不同样”的了解的诗人。
当前诗歌的成绩和缺点
在伟大卫国战争中,我们的诗歌按照马雅可夫斯基的传统,创造了许多好作品。无论在俄罗斯诗歌方面,还是在其他各兄弟民族诗歌方面,这些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
但现在我们不必在这里谈我们的成就,我觉得就拿去年来说,诗歌的收获是不大的,因此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分析近年来我们离开马雅可夫斯基的道路的事实,承认我们的错误,是更为有益的。
例如,数年前党号召我们文化工作者迫切需要向世界主义、向资本主义世界阿谀屈膝的倾向作斗争。作家和诗人都写了文章,作了演讲,可是没有用诗的形式来表现。却经常只能重复引用一些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多引用一次马雅可夫斯基的光辉诗句,总是好的,但这却不能填补我们今天诗歌中的空白!
对生活中的反面现象斗争,对坏人、不诚实的人、拍马者、骗子、两面派、官僚主义者的揭露和打击,我们也没有很好地像马雅可夫斯基那样运用我们的诗歌武器,却把这一重大任务——讽刺,委托给少数并不是能力最强的诗人去做,他们更多地倾向于幽默,而少讽刺。好些杰出的诗人近几年来从没有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讽刺诗,这是能够容许的吗?
这种情形证明了,我们的诗人对马雅可夫斯基所擅长的讽刺诗这一有着极大威力的武器的力量是估计过低的。
机械式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学习是不同的,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有些人搬用马雅可夫斯基在内战时期的“罗斯塔之窗”的工作方式,就不是创造性的学习。我以为马雅可夫斯基如果活着,决不会在卫国战争时期再来一个“塔斯之窗”的。决不!在新的条件下,他的武器也将是新的更群众化的更有力的武器。他的声音必将从无线电广播出去,每天早晨,每天黄昏,响彻全苏联。那才是马雅可夫斯基要作的。这是他活着时候的愿望。如果他活着的话,将用诗和人民谈话,和整个国家谈话;他将在今天讲明天发生的事,眼光永远向着明天。
我们报纸上的诗歌栏时常只是为了版面的点缀、补白,为了配合论文(大多数在逢到节庆纪念的场合)而登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却本身就是论文,它们不是作为注释和评述来配合文告,它们本身是针对最重要社会事件而发的文告。马雅可夫斯基的视野及于全世界。
他是一个讲坛,一个谈话家,一个辩论家;有时大声疾呼;有时切齿讥讽;有时注视着你的眼睛说着朴素的知心话。但不论何时,他总是说着话!
不管你是不是高声朗诵他的诗,你总听到他直接在向你说话。这就是他的诗歌的巨大威力。其中充满信心,这种信心是建筑在诗人自己的信心之上的。
我们的任务不是要幼稚地盲目地模仿马雅可夫斯基所独有的声调说话,而是要像他那样,尽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声音来和读者、和人民、和国家谈论一切最使全国人民以及自己感动的事件——这便是我们的任务。
最后我们要承受马雅可夫斯基的另一个传统,像他那样地对诗歌投入巨大的劳动。诗人在一九三○年庆祝他自己的创作事业二十周年的会上这样说:
“同志们,我的第二个任务便是给人看我工作的数量。我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了让大家知道诗人的劳动日不是八小时,而是十六小时、十八小时。诗人对国家负有巨大的工作任务。让大家知道,我们没有时间休息,我们必须用自己的笔不断地每日每时工作。”
每一个苏联诗人、整个苏维埃诗歌界,都必须记住这句话。(斯贞节译自“苏联文学”五月号,文内插题是译者加的。)


第3版()
专栏:

二十一工程公司党组织贯彻苏联专家建议的成就
本报记者 培蓝
在一个工地的办公室里,一位青年拿着一厚叠整理好的材料,请王月轩副经理(共产党员)批示印发。这是在安装七号机时苏联专家提出的先进经验。王副经理接过这个材料来和我说:“苏联专家到我们公司来,短短的几个月中,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五百零八件先进经验。靠了这些经验的帮助,我们提前四天完成了伟大而又复杂的安装工程,而且质量达到了苏联设计标准。”
三天学会了操作机器
接着王副经理给我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
在安装七号机时,苏联专家用三天时间,教会工人掌握苏联新式的离心式滤油机。在安装工作中,要安装一个大变压器,需用二百吨油。当时,公司有几台旧式的滤油纸式滤油机,但是这种滤油机一小时只能容一千五百公升,还必须要滤四十遍才能用。后来从苏联运来了几台新式的离心式滤油机,却没有一个人会操作。苏联专家莫尔恰诺夫同志来了,他了解了这个情况后,说:“只要有机器,工人不会操作不要紧,你们找六个工人来,我用三天时间就可以教会他们。”果然,过了三天,六个工人不仅学会了操作,而且学会了拆卸、安装、检修。
徒工吴凤君、见习技术员李永成谈到莫尔恰诺夫同志是怎样教导他们掌握滤油机的技术时,一口气说完了教学过程:莫尔恰诺夫同志是那样耐心地教导我们。第一天,他教我们拆卸和安装机器。他亲自拆一件,给我们讲一件:这叫什么名字,它的性能与作用怎样,一件一件拆完了,然后再安装。安装时又一件一件地讲。莫尔恰诺夫同志作完了一遍以后,提出“那个勇敢,先试一次!”这时,年青小伙子冯成奎照着专家的作法,试了一遍。专家说
“好,再来一个人”。以后我们每人照样轮流试一遍。就这样,经过一天的时间,离心式滤油机就驯驯服服地听从我们指挥了。第二天,莫尔恰诺夫同志指示我们擦洗机器和安装机器的附件。这时他又给讲了一遍。第三天,莫尔恰诺夫同志把着我们的手,一个一个地教我们试验操作。真的,第三天下午,我们自己就可以开动机器了。
工人掌握了苏联先进的离心式滤油机后,滤三遍就可用,而且达到六万伏特耐压。而旧式的滤油纸式滤油机,要滤四十遍才可用,还只能达到四万伏特耐压。
公司党委对于贯彻苏联专家建议是当做严重的政治任务来执行的。党委通过这个具体生动的事实,向全体职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指出“苏联的科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使广大职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
在紧急关头的共产党员
三月十日,二十一工程公司党、行政、工会、青年团负责干部和安装队的全体职工,在万分紧张的气氛中,度过了这一天一夜。他们要在这二十四小时内,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完成一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奇迹——解决安装七号机的关键之一的轮辐套轴的问题。按照过去老办法,要用轴装入轮辐,总共要二十一天才能完成,也就是把整个安装工程的时间占去了三分之一。苏联专家奥尔洛夫同志建议采用轮辐烧嵌的先进经验,使轮辐加温膨胀后套入轴内,只要二十四小时就能完成任务。
这个工程是整个安装工程的重要环节,党委书记沈信祥、党委副书记韩艾英、副经理、安装总指挥王月轩等负责干部亲自在现场指挥。他们事先召开了党员、团员动员大会,党委书记沈信祥号召所有党、团员要带动全体职工,保证百分之百地执行苏联专家的建议,决不能有一点疏忽大意。因为如果那一个小的操作不符合要求,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施工中,奥尔洛夫同志首先教工人测量主轴的外径与轮辐的里径,计算两者相差多少。零一工地的场长庄玉荣、专责技术员张怀韬测量好了,又请奥尔洛夫同志校正了一遍,就决定实行轮辐烧嵌法。这个生疏而又紧要的工程,交给共产党员杨昌祯、陈斌等三班工人担任。紧急关头正是考验每个党员的时候,三班工人,不知疲劳地忙了一天一夜。奥尔洛夫和专家组长沙可夫等同志也没有离开过现场。
二十三小时过去了。奥尔洛夫同志指导庄玉荣等在轮辐达到一百七十度的高温下,测量了最后一次膨胀系数。他说:“好了!”这时,几百双惊异的眼睛注视着共产党员赵洪福、柳香山谨慎小心地开动吊车,吊起沉重的轮辐慢慢地移动着。这时,所有的干部和工人的心像吊了千斤重的石头似地扑通扑通地跳着,大家都知道如果半小时以内套不上,那末整个机器就坏了。……分针走到二十三分钟时,轮辐又稳又准地落在主轴上。全场忽然响起了一片暴风雨般的掌声,热烈地祝贺苏联专家指导的成功。这是一个紧张惊人的场面,许多人回忆起这个情景时说:我们真不知道这一天一夜是怎么过的。你想,按苏联的先进经验作,二十四小时,按我们过去的办法作,二十一天。这实在太使我们兴奋了,难怪有些年青的工友伸着大拇指,对着那些抱怀疑态度的老师傅说:“怎么样,老师傅,看见了吧!二十四小时。”
苏联专家每一句话都是宝贵的
只在这时候,老技术员韩世昌才说出了自己的真心话。他说:“过去我总怕专家提出的计划实现不了,现在真是心服了。苏联专家提出的先进的科学的经验,比什么都管用,专家的每一句话都是宝贵的!”共产党员和工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苏联先进经验的宝贵,掀起了学习先进经验的热潮。安装队党支部在公司党委领导下,进一步指出贯彻苏联专家建议是考核每个党、团员的政治觉悟的标尺之一,号召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使技术提高一步!安装队行政上也规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建立了专家建议登记簿,组织了先进经验的研究组,规定每星期三、五为先进经验学习日。安装队团支部和工会也分别制订了公约,保证这一学习的进展。
帮助中国人民按时完成安装任务,保证培养中国的工人干部是苏联专家互相竞赛的条件之一。中国的工人们用一切方法回答苏联专家的伟大无私的援助和谆谆的教导。共产党员陈斌和老技工姚德信所领导的小组首先建立了技术研究会,每天下班后,开会检查对专家建议的执行情况,交换学习心得。陈斌经过轮辐烧嵌的工作,对苏联专家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里。他把所有亲手安装过的机器都画出来,标明机件的名称与性能,并且记了各种施工方法及其理论。陈斌说:“我文化程度低,记不完全。不过我心里记的比抄在笔记簿上的多得多。”
为了使每个职工都能掌握一门技术,公司党委要求全体职工“由不懂到懂,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熟练到精通,求得专业知识,精通一门。”这个号召得到了全体职工的热烈响应,每个职工都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录先进经验。刚从农村到公司来的共产党员白贞,是一个一字不识的青年。放下锄头拿起仪器,在有些人看来这是千难万难的事。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现在已经熟悉了他所作的全部工作,并且学会了测量中心线、钻眼、套丝等技术工人的工作。每当他想起苏联专家的工作精神,他就坐卧不安,睡觉都睡不好。他常常睡梦中梦着自己已经会画图了,他兴奋地惊醒过来,开开灯,把梦中领会的图画下来,直到画不出来的时候。第二天,他到现场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家再画,就这样天天画,现在他已经把他所安装的全部机器都画出来了,而且画的还很正确。开始他不会写字,现在他已经认识一千多字,可以写出机器的名称,还可以记一些简单的操作规程和工作日记。这里,可以看到苏联专家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中国工人高涨的学习热忱交织在一起所发生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技术人员能否直接听取专家建议,对加速工程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公司党委特别注意了技术人员的学习问题。党委曾通过组织学习文件、开座谈会、组织先进人物的报告会、图片展览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零三工地、配车、土木场的技术人员在学习文件后,联名写信给党支部,表示决心向苏联学习,保证作好工作。党委对于个别有抵触思想的老技术人员采取耐心教育的态度。零二工地技术员郑贤文在安装某机器时,苏联专家谢敏尔宁建议作四个一百三十五粍的木楔子,他却根据自己的狭隘经验,作了四个一百三十粍的木楔子。结果证明,郑贤文作的四个木楔子根本不能用。安装队党支部及时召开了各种会议,通过这个事实,批判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表扬虚心学习先进经验、执行专家建议的青年技术员陈汉民,给技术人员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这个事实,对大家教育意义很深。
中国的斯大哈诺夫工作者
在苏联专家、苏联斯大哈诺夫工作者的指导下,二十一工程公司也出现了中国的斯大哈诺夫工作者。在下线圈工程中,年青共产党员赵光荣创造了奇迹。过去赵光荣根本没有作过这个活。但是,他有一颗坚强的学习技术的决心。他留心瞅着专家的每一个动作,开始,他慢慢地模仿。后来,在专家亲自指导与鼓舞下,他放开胆子干起来,开始作十五个、十七个,后来达到二十一个。但赵光荣还不满足,他捉摸怎样能作得更快更好。该他工作的时候,他专心一意工作,该他休息的时候,他观看别人怎么作,随着就自己空手练习起来。同时他又向技术员陈汉民请教,这样,他终于摸到了操作规律,创造了二十七个的最高纪录。米哈宜诺夫同志看到徒弟比老师干活好的时候,高兴得跳起来。奥尔洛夫同志特地给公司领导干部说:“米哈宜诺夫同志作卷线工作已有二十七年多了,他在苏联创造了最高纪录,荣获斯大哈诺夫工作者的荣誉,赵光荣应该是中国的斯大哈诺夫工作者。”
在二十一工程公司像赵光荣一样的生产能手不是个别的。零二工地在安装某种机器时,需要将机器本身突出的地方削平,当时用风铲铲,电钻钻,一班八个人只能铲一个,效率很低。共产党员李长荣根据苏联的先进经验,创造了手动车床,用这个车床,一班只要四五个人就可以车三个,最快的车四个,保证了工程提前完成。苏联专家一致称赞中国工人的聪明勇敢。但是,中国工人们懂得:如果没有苏联专家的亲切指导,没有党组织坚决领导贯彻苏联专家的建议,就不会有这些成就。


第3版()
专栏:

李迪生同志怎样坚持学习和领导学习
玉王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学习要“挤”要“钻”。广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厅副厅长李迪生同志在学习上正是从这两方面下苦工的。
几年来,尽管工作很忙,李迪生同志从没有间断过理论学习。去年年底广西省直属机关高级组的理论学习组织起来以后,他对学习就抓得更紧,坚持了每星期十几小时的学习。在学习中,李迪生同志也和其他负责同志一样常常碰到“工作忙时间少”的困难,但由于能有计划地把工作安排好,因此在学习时间就能做到全神贯注。为了挤时间,他常常在早上很早就起来学习,星期天上半天的时间也用来自学。在反官僚主义斗争中,省直属机关暂时停止了“学习日”,但他仍能坚持自学,同时还写了一篇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笔记。
李迪生同志的钻研精神很好,规定的必读文件,他最少反复阅读四、五遍,先粗读,以求得概括了解并在重点地方划上线条;再精读,反复思考,融化重点,写上眉批;然后再写笔记。他有两种笔记:一种是系统的材料笔记,逐段的记上文件要点,或抄录一些重要的原文,并在每章末尾作概括的综述,自己的体会、心得也写进去。这种笔记他记得完整而扼要,章节段落都很分明,每页的空白上还补写了很多以后想到的问题和其他同志的意见。另一种是卡片笔记(同普通日历一样大,用绳子束起),记的是一些点滴的体会,偶然想到的和听到别人的意见都写进去。以上两种笔记都是经常的。此外,在学完一本书或一个文件以后,他还写心得和论文,有时是趁刚学完的时候写,有时则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才写。李迪生同志坚持记笔记已经十多年了,他说:“学习离不了笔记,记笔记除了帮助记忆外,还有很多好处:(一)可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做笔记就难于作系统的深入的分析;(二)可以帮助写作,为写作搜集了材料,写起来就减少许多困难;
(三)直接指导了工作,如在反官僚主义斗争中,写了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笔记,就联系解决了许多有关的工作方法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认识……。他说:“笔记对我的帮助太大了,写起来就往往激发起一股不可抑止的热情,为了写笔记深夜不睡也不觉得疲倦。”
上面的事实说明了李迪生同志已深切地体会到学习理论的重要,因而就能积极自觉地坚持学习。他常常对同志们说:“学习是一件乐事。”
李迪生同志是省直属机关文教系统暨省府办公厅高级组的学习小组长。他这个小组包括六个单位的十七个同志,驻地分散,水平又较参差;有的是工农出身的老干部,斗争经验丰富,但文化水平较低。开始学习时,大家信心不大,觉得“文件深,钻不进去,联不起来。”有的想要求退组。五个多月来,李迪生同志很耐心地帮助大家逐步地解决了学习上的困难,使大家都感到学有所得,有的同志说:
“每次漫谈、讨论、小结都有新的收获。”现在每个同志的学习情绪都很饱满,是省直属机关高级组最好的学习小组之一。
李迪生同志对搞好小组学习是花了一番工夫的。根据他的经验,领导小组学习,除了一般的督促、检查外,更重要的是从积极方面来鼓励大家的学习情绪:
(一)注意理论指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自己的学习先走一步,事先弄通文件的基本精神,因此每个单元的学习他都能多方的诱导大家钻进去。小组秘书吕军同志说:“每章的学习重点、要求,要看那些参考材料,要着重看那一节那一段,我们的小组长都能事先明确地指出来。”李迪生同志还经常注意根据每个同志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帮助,譬如在讨论前推定中心发言人,他就考虑到那个同志准备那一问题比较恰当,并且还提示要找那一些参考材料,怎样去进行准备。因此小组的同志反映:“小组长领导有方,对大家的帮助很大”。
(二)注意思想领导,以鼓励为主,不断地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对水平较低的同志更多加鼓励,只要有一得之见都给他们指出,并在做小结时综合进去,使他们能看见自己学习的成绩,同时也感到讨论会“有自己一份”。对在学习中所发现的缺点和一些错误认识,则耐心地说服,而不是当头一棒。对小组讨论掌握灵活,不强求发言系统,使大家能够热烈发言;另方面则注意抓住中心问题,细心地从砂里淘金,把零星的意见汇集、综合起来,并具体地加以分析。这样做收效很大,大家都感到在学习中有所提高,对小组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刚开始理论学习时,开讨论会要打电话催,现在大都能提前五分钟到会。大部分同志除了
“学习日”的时间外,每星期还挤出六小时以上的时间来自学。
李迪生同志对机关里面中、初级组干部理论学习的领导也很重视。下面的干部要求他做学习报告,他从没有推诿过,有时还主动地去参加中级组的讨论。教育厅的同志说:“李副厅长勉励大家‘认真学习,看谁学得最好。’讲得到做得到,真是我们的好榜样。”


第3版()
专栏:文化简讯

文化简讯
海南行政公署帮助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发展
学校教育
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派大批汉族教师帮助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发展学校教育。去年八月,海南行政公署从南方大学海南分校教师训练班调到自治区各地工作的小学教师有三百一十七人,今年海南行政公署又从琼山、文昌、儋县、万宁等县普通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中抽调了二百六十二名毕业生,准备派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工作。现在,这些人已集中在海口市进行民族政策和有关业务的学习。八月初旬将分别到自治区乐东、白沙、保亭、琼中、东方等五个县的农村去为黎族和苗族儿童服务。
福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博物馆筹备处
搜集到二千多件革命文物
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福建省博物馆筹备处,先后在该省革命老根据地区搜集到革命文物二千四百多件。这些文物包括有各个革命时期的布告、宣言、法令、条例、奖章、土地证、货币、图书、武器以及革命先烈的照片、信札及其他遗物。其中特别珍贵的有:长汀县涂坊人民保藏下来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号布告,上杭县赖廷章同志捐献的毛主席、朱总司令亲笔签署的“红军第四军命令”,华安县农民邹天保捐献的红军第四军汀漳龙联合赤卫队军旗,上杭县陈希华同志的老祖母保存的一九二八年的“土地问题决议案”复写本,一九二九年邓子恢同志领导龙岩县后田村农民暴动的武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朱总司令经过永春县时赠给当地一个中医的一支步枪和一支大铅笔。这些革命文物除由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博物馆筹备处分别整理保存和在各地展览外,有一部分已经运交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


第3版()
专栏:苏联报刊论文摘要

苏联报刊论文摘要
生产革新者的教育
“真理报”六月十一日刊载了苏联共产党古比雪夫
州委会书记麦·叶夫列莫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生
产革新者的教育”,摘要如下:
古比雪夫各工厂企业,由于发掘了生产潜力,推广了先进经验,在去年一年就超额生产了价值一亿七千三百万卢布的产品。为了节约材料、电力并减少生产中的废品,古比雪夫市和州的工人,一年来在生产中共采用了约一万四千多项合理化建议。今年,各企业又顺利地完成了头四个月的国家计划,产量比去年同一时期增加了百分之十四。
古比雪夫的党组织特别重视提高工人的文化和技术水平的工作,这就是取得上述生产成绩的原因。现在,有一万四千多人在古比雪夫市和州的各青年工人夜校中学习,有五千六百多人在古比雪夫各高等学校的夜校或函授学校中学习,有七百人在古比雪夫工业专科学校的夜校中学习。今年,古比雪夫市和州各高等学校的夜校还将招收三千多名工人和技工。此外,各企业还直接对工人进行生产技术的训练。去年,各企业的技术学校和训练班就训练了六万多工人,其中有一万二千多人过去是没有一点专业技术知识的。
宣传生产革新者的先进经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有重大意义的。今年三月,根据“古比雪夫水电站”的党组织的创议,创办了技术会议,这种会议动员了广大群众参加争取充分使用生产潜力和争取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斗争。为了广泛宣传生产革新者的先进经验,还举办了斯大哈诺夫学校和生产革新者演讲会等。
现在,党的区委会开始更广泛地促使各工厂的生产革新者经常交换经验,并开始把革新者的代表团送到邻近的企业里去参观。例如,最近就有八十几个代表团到中伏尔加母机制造厂参观,学习著名的车工科列索夫的新式车刀工作法。此外,古比雪夫出版社还经常出版书籍,总结和宣传斯大哈诺夫工作者的经验。
对革新者的教育工作也像对一切工人的教育一样,应当本着高度的严格的要求和反对保守的精神、谦虚和友爱的精神以及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国家纪律的精神来进行。对于受过专门技术教育的工程师和技师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也要予以重视。
党组织和经济组织应当尽力创造一切条件,以使每个工人把自己的生产活动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对于新事物的感觉,应成为每个党的和经济的工作人员的宝贵品质。
在建筑工程中的党组织
“真理报”六月二十二日刊载了莫斯科市党委书记
卡彼托诺夫所写的论建筑工程中党组织任务的论文,
摘要如下:
莫斯科的城市住宅建筑,正以日益增大的规模进行着。
“莫斯科城市住宅建筑托辣斯”的全体员工发挥了社会主义竞赛首倡者的作用,顺利完成了去年的计划,交出了面积达四万五千平方公尺以上的住宅建筑。这个托拉斯的共产党员们在一切建筑工段中起着带头作用。他们正在争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了改进对建筑机器和工具的使用,这个托辣斯的所有工程单位,都实行了三班制,实施了基层计划和基层工作记录制度,每十天进行一次工作总结,并保证竞赛的公开发表。目前,每个工人的每日平均工作量已较去年提高了百分之四十。
但是,在莫斯科,也还有许多托辣斯、管理处、建筑工程办事处没有完成降低建筑成本和其他质量指标的计划。
很多建筑工程中的党组织没有对挥霍和浪费现象进行坚决斗争。他们往往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完成计划中的数量指标,而忽视了建筑工作的质量和降低成本的问题。
为了成功地执行社会主义工作任务,党组织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保证每个托拉斯、管理处、建筑工段和企业都能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在宣传科学和技术的成就、推广先进工地和生产革新者的经验中,党组织应当起重要的作用。在建筑人员中必须这样地进行群众政治工作,使党组织的影响遍及于全体工人,使鼓动员真正接触到每个工人。尤其重要的,是鼓动工作一定要具体,要运用生动的范例和事实,以深谙事理的说明去动员建筑人员完成国家计划。
党组织的首要职责,是要以高度社会主义的自觉、最严格地遵守国家纪律和劳动纪律的精神,对缺点以不妥协和广泛开展自我批评及自下而上的批评的精神去教育建筑工作人员。
一些个别的经济领导人和党组织对于建筑工地中应有秩序地整顿漠不关心,对机械没有充分利用,在施工中没有充分采用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和快速流水作业法基础上的先进操作技术,没有争取按图表进行作业,这样的事实是不能容忍的。应当保证由个别操作过程的机械化坚决地过渡到建筑工程的全面机械化,更多地关怀建筑工程中成为决定性力量的机器操使员们。
计划的顺利完成和建筑费用的降低,大抵取决于设计机关。因此,使这些机关以施工图样及时地供给建筑工地,消灭设计和预算中的浪费现象,以及在设计中规定广泛利用经济的骨架和有实效的材料及零件,这都是很重要的。此外,建筑组织的扩大和专业化,也是提高和改进建筑工作的一定的条件。
关心建筑人员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是党组织的一个最重要的责任。必须关心建筑人员的需求,并同那些漠视他们的需求,不愿予以切实解决的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