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树立长期学文化的思想
陈沂
去年全军学习文化以来,部队改变了一个新的面貌。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我们部队战士那种热情,无论在机关,在连队,甚至在战线上、坑道里,到处都写着注音符号,只要可以利用的工具,都注上了。
还不到一年,其成绩是惊人的,认识两三千字,已经是很普遍的事了,有的已经在学代数,这使我自己都感到惭愧,我虽也学过代数,但今天演算起题目来,却还不如战士们敏捷、流利。他们都好像很随便的,一道道的题目就正确地演算出来。
我经常接触有两个战士,一个叫萧瑞德,一个叫李成兰,两个都是农民的儿子。萧瑞德当过志愿军,有点文化基础,人也年轻一些,所以学起来快。现在算术学会了代数,能看“日日夜夜”,并能写较通顺和很少有别字的文章。李成兰岁数大一些,是一个在旧社会受磨折较多的人,所以表现较迟钝,学文化赶不上萧瑞德的成绩,但他现在也能给他家里的人写信了。
值得提出的,这两个战士都不是专门学文化,还天天坚持工作,有时也外出工作,一出两三个月,一方面靠他们自己抓紧时间坚持,一方面也靠部队的党和上级为他们安排的文化教员补课。这些文化教员,我几乎天天见到他们,他们的工作使我感动,不论白天黑夜,不论刮风下雨,都是主动地找他的学生,问长问短,然后给他们补习,一直到赶上为止。有时我看到李成兰那股“呆”劲,我都替文化教员着急,但文化教员还是很耐心地帮助他。
我真是难以形容战士们拿着书自己念或念给别人听的那种高兴。有一天李成兰把报纸送给我的时候,就向我说过:
“首长,往年报纸都是你的,现在,我也有份了。”
就是这样,有时报纸在我家里要到晚上才能看见,原因是他们在看。
文化为战士们打开了政治思想的大门,而报纸更为他们“在脑子里开了窗户”,战士们懂得世界了。当战士们最初读毛主席的著作时,战士们兴奋之情,只有他们自己的话可以说明:
“毛主席呀!我们今天是真正同你见面了。”
这情况,使得我们部队的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某部在开始文化学习前,文盲、半文盲占全部文化学习人员的百分之八十三点二,到今年四月底,参加学习的干部中,有百分之三十达到初中一年级的程度,百分之四十三点四达到语文、算术两门以上的高小毕业程度,百分之二十四达到语文高小程度以上。战士中将有百分之四十三点二达到高小两门以上,百分之四十九达到语文高小程度以上。某连全连原有百分之八十九点六为初小以下程度,现在已有百分之八十八点五达到语文高小毕业,算术初小以上的程度。
这个成绩确是很大的。不仅表现在全军普遍提高了文化水平,在具体课程上,也是如此。一般的部队,仅仅以九百小时左右,就将文盲提到语文高小毕业的水平,并获得良好的效果。从干部、战士的语文作业来看,除字、词、句的基础稍差外,其他各方面都是很好的。南昌某大学语文教授和语文系的学生参观了部队高小学员的作业之后,认为这是历史上的奇迹。云南某大学教授参观了部队某速成中学之后,在意见本上写道:“亲观战士真颜色,羞得书生满面红”。
这情况,使部队的面貌引起了一系列的变化,呈现了许多新的气象,对部队的建设起了深刻的影响,为部队广大指战员的理论学习和军事技术学习创设了有利的条件。过去看不了书,听课时不能作笔记,因而学了也很容易忘掉,正如战士自己所编的快板一样:“上课像打枪,开口嘡嘡嘡,没有文化水,忘的一溜光。”现在完全变了,战士谭文华由文盲变成能看书后,说:“我像变了一个人,自己能看书报了,就像戴了一副望远镜,能看到远处的东西了。”一个连长说:“我背‘论党’这本书,背了好几年了。过去是包袱,现在是宝贝”,就是因为他能看懂了。指战员买书的风气很盛,新华书店在某师一个月推销了三万册书,有的连队图书馆已经扩充到一千册书以上,有的并建立了无人管理的图书馆。报纸还有个人订阅的。文艺作品如“普通一兵”、“真正的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暴风骤雨”……,已成为战士最喜爱的读物;
“解放军画报”,战士都要求增加一些文字;“解放军文艺”由一个连一册增加到两册,战士还不满足。
这情况,使战士们的眼界扩大了,胸襟开阔了,观察能力提高了。战士杨志荣去牛街赶集,见到市面繁荣,修起汽车厂,公路上的汽车不断,即联想到祖国的建设,写了一篇“祖国在飞速前进”的文章。战士张庆发在自己的日记上写道:“我很爱我的祖国,我爱她伟大,有广阔的土地,勇敢勤劳的人民和伟大的创造,我要紧握着枪,用自己的双手和生命来保卫她,建设她。”这样的文字,可能会被人看为概念化,但是如果想想这是战士在学得文化之后,亲笔写的,没有一个错字和别字,你就会感到了不得了。
连长、营长、团长,甚至更高级的干部,在掌握了文化之后,在学习现代化的军事科学和组织现代化的战争上,也改变了面貌,而这方面我在阵地上看到的炮兵,就更感觉显著。算距离、算时间、三角、几何在他们的脑子里比在黑板和本子上快得多,熟练得多,因而对敌人的命中率也特别大。这是文化提高在战争中的实际效果。
因文化水平提高而开展的文化生活,创作活动,也是很惊人的,高玉宝、崔八娃等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人了,在他们的影响下,战士不仅懂得用文字表达一般思想,而且能够用文字控诉过去,歌颂现在。许多部队能在星期六开晚会,而晚会的节目是包括着舞蹈、歌唱、朗诵的。而这些节目,又都是战士自己的创作。有的战士,像中南军区战士演出队搞创作的人,也在谈什么“概括”、“集中”这些问题了。正如战士们自己在作业中所说的:“俱乐部的人,川流不息地往来”,“墙报稿子像鱼鳞一样多。”
战士们十分愉快了,自觉性大大提高了,某部在乘坐火车中,一到车站大休息时,战士们手风琴一拉,就欢乐地唱起来、舞起来,忘记了行军的疲劳,歌声鼓舞着他们前进。连长、排长都反映“战士比以前更进步了。”
这的确是我们部队的奇迹,其所以成为奇迹,就是因为时间才不到一年,“一年干了好几年的事”。这是应该热烈庆幸的。
但是我们不能说这就够了。如果从我们部队学文化的远大目的——建设现代化的国防军,以便随时有把握地战胜帝国主义军队的侵略,那我们部队的文化水平还远远不足,加以文化教育的开始有先有后,教学方法有好有差,教学收效也不够平衡;特别是边防海防部队、作战部队因任务关系,学习时间不足,所以文化水平也高低不一。因而我们还不能自满,必须认识,要想得到一个较高的文化水平,适合部队建设需要,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全军战士必须牢固地树立起长期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文化的思想。正因为我们的学文化是速成的,所以基础不够牢固,而且文化教育的本身有它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我们只能在文化教育的规律中,把教学过程适当的缩短,绝不能幻想短时间内就能从一个文盲达到相当高的、巩固的文化水平。集中时间突击学文化,只是为了奠定基础,使我们有继续提高、发展、深造的可能,但形势和任务又使我们不可能集中三年五年时间专门学习文化,而不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建设。但我们也不应曲解、误解以为进行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的建设,就是文化教育的结束,就是不再学文化,就可以不重视文化学习的领导;而我们已经学得了一定文化的人,也不要觉得够了——实际上战士都没有感到够的,高玉宝写了那样有名的文章,他还感到不够,还在继续学习。
中心问题是在于领导继续抓紧,要把过去那种重点领导文化教育变成经常领导;要把一定部门的领导变为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参与今后文化教育的领导;用学文化对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建设的实际效果,来教育广大战士,树立长期学文化的思想。把已有的文化学习的成绩巩固起来,提高起来!


第6版()
专栏:

一个连队的星期日
张若云
编者按:文化学习不但帮助革命战士掌握军事技术,提高政治觉悟,同时也大大活跃了部队的生活,改变了部队的精神面貌。某部连指导员张若云写的这篇通讯,就是这种情况的生动反映。
星期日的一清早,我从营部回来,就看到战士们三五成群地在连部门口谈笑。我远远地听见一个战士说:“我要买!”另一个战士也说:“我也要买!”买什么!我一下还猜不上来,我就匆匆地向他们走去。
“指导员,快!快!我们正在找你呢?”祁开平,这个挺年青的战士,一看到我向他们走来,就乐得什么似地嚷了起来。战士们一听到祁开平喊指导员,就都向我围拢过来。
“今天是星期日,找我什么事啊!”我有点好奇地问。
“正是想利用这个星期日,到城里买些政治方面的书呀!”祁开平兴奋地说,我这才明白了刚才他们嚷着“我要买”,“我也要买”,原来是这么回事。
“浅些的,指导员,请你给我们参谋一下!”战士刘忠修这才说出要找我的理由。于是大家一下子就静了下来,眼睛直盯着我,在等我告诉他们应买的书的名字。看着同志们一双双信任的迫切要求进步的目光,我简直激动得愣住了。我想起祁开平,就是他,原来大字不识,现在语文方面已是高小毕业了。他在文化学习中顽强刻苦和文娱活动中的积极带头,全连没有一个人不称赞的。就是他,前些天,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很严肃地交给了我。他要求在政治上提高自己的迫切是不待说的。这时,我却故意问他:
“祁开平,你不是正学文化吗?怎么要买起政治书来了?”
“指导员,我是在学文化,可是学文化的目的也是要掌握军事技术,提高政治觉悟呀!”祁开平郑重地回答。停了一下,他又补充说:“指导员,你还记得,我要争取做个共产党员哩!”
当时,我就举了好几本较浅的政治方面的书名,大家都记下来了,最后我说:
“好,同志们!吃了早饭,你们就进城去买吧。”
“好啊!”大家这才高高兴兴地跳跃着拍着手散开了。
吃过早饭,我正在办公室准备拟订下周工作计划,七班长进来了。
“报告指导员,我代表七班请你参加指导我们的讲演会。”
“今天是星期日,你们不休息吗?”
“这就是我们最好的休息,我们还聘请了八班副叶纪美同志出席讲演呢。”他又督促我:“指导员,快走吧;同志们都在等着你呢。”
刚走到楼下,只见代理二排副孙振才气喘喘地跑来了,一见我,脚还没有站稳,就说道:
“指导员,快参观我们二班的图书室去吧。”
不等我答话,七班长忙抢着说:“指导员答应参加我们班的讲演会去。”
二排副一声不作,眼盯着我,七班长再不说话,也盯着我,都想要我先到他们那里去!
“你们办得事情都很好,这是文化学习以后的大喜事,都值得我去,讲演会我去,图书室也要去,不仅去听去看,还要把你们的好经验在全连推广哩!”我回头对二排副说:“不过,七班讲演会开始了,同志们正等着我,你们的图书室不受时间限制,我一会一定去,决不耽误,你先组织大家阅读吧!”只听得二排副说“是”的一声,敬了个礼就回头走了,七班长这时也满足地朗朗地笑了起来。
七班门口站满了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还没进门,就听见八班副叶纪美带点沙哑的声音:
“苏联的今天,就是咱们中国的明天。咱们中国的明天该是什么样子呢?前两天,我看报纸,知道在苏联,列宁伏尔加河—顿河运河通航了。这条运河,真了不起,可以使黑海、里海、波罗的海、亚速海、白海五个海联结起来。不但交通太方便了,而且利用水电大大发展工业和农业,一公顷地的小麦将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多收三倍到四倍。同时建造这样的工程,都是高度的机械化,要是放在旧社会,那不知道要费多少人力,更正确地说,是根本不可能办到的。”
他越说越有劲,同志们也越听越出神。连平时不大关心政治学习的战士马文清,也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地听着。我站在门口好大工夫,也没有一个人回过头来看过。
叶纪美呷了口茶,润润嗓子又讲起来:“可是我们有个别同志看不到这些,现在就满足起来了,想把枪杆放下,回家抱孩子去。这是农民意识,缺乏远大理想。”
讲演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场上的人也一会比一会增多了,一直增加到将近三十个。这时有人好像才发现了我一样,喊了一声:“请指导员给咱们讲一段吧!”接着,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
会后,乐声一响,又跳起舞来。“双人舞”“团结舞”“陆军舞”,战士们在尽情地欢度着自己的星期日。
晚上,我躺在床上,一天的情景老在脑海中浮现。回想自己刚到连队的时候,那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当时也提倡政治学习,但是除过讲课,发给战士们的书报和小册子,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不能利用,就被东扔西抛了。而今天呢:讲演会对战士已不是陌生的了,图书室在各班都建立起来了,连自己买书都成了风气。墙上贴的是大字标语:“多抄写多阅读提高写作能力”“勤看书勤看报丰富文化知识”。我深深感到:战士变了,连队变了,连队变得更活跃了,战士变得更聪明了。


第6版()
专栏:

两封信 一条心
一亲爱的志愿军黄家富叔叔:
我是住在甘肃省岷县庙沟的一个农家小姑娘,叫杨世英。家中共五口人:爹、妈、哥哥、嫂嫂和我。解放前,我们的日子都是在饥饿和眼泪中度过的,解放后,生活才一天天地好起来,我也能在村里的小学校念书了。爹见人就说:“要不是毛主席,我们那有今天!”我也常想:“要不是毛主席,我那能念书,那能知道给叔叔做绣花荷包,叔叔也不会从那么远的朝鲜给我写信呀!”
记得是前年秋天吧,毛主席的干部到我们村上来,给大家讲了美国鬼子在朝鲜的暴行和志愿军叔叔救朝鲜小孩的故事,很使我感动。有一句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说:“要不是志愿军同志保卫着我们的祖国和孩子,祖国的孩子们也会遭到和朝鲜孩子同样的悲惨命运!”后来,我又常常在画报上看到志愿军叔叔的各种照片,在学校里听老师讲你们英勇战斗的故事,越来我越觉得英雄的叔叔们太伟大,太可爱了。
从此,我就常想:用什么办法来表达自己对志愿军叔叔的心意呢?钱吧,志愿军叔叔不愁吃不愁穿的;毛巾、糖果吧,也不够好。后来看到我们村上的姨姨和婶婶们,都在给叔叔赶制绣花荷包,什么花样都有,我想我也给叔叔做个绣花荷包吧,一来叔叔可以用它来装针线,二来还能把我爱慕你们的心意全都绣在上面。主意一拿定,我就把自己攒下来的钱交给爹,叫他代我买一些花布和花线来,又央请嫂嫂帮我剪样子、配颜色,化了三天功夫,把它做成了。可是我看来看去,总觉得不好。再做一个吧,又得好几天,人家的都送走了怎么办!后来我想:荷包不好,心意全在,只要绣上我的名字,让志愿军叔叔知道这是祖国的孩子送给他的,他一定会很喜欢的。就这样,我把它和全村婶婶姨姨们做的许多绣花荷包放在一起,寄到朝鲜前线了。打那天起,我就常常想着:绣花荷包什么时候才能够送到英雄叔叔们的手中呢!
好消息终于传来了。去年十一月三十日人民日报
“抗美援朝专刊”上,登了一篇“爆破手和绣花荷包”的朝鲜通讯,文中说我的那个绣花荷包送到了你的手中,还鼓舞着你英勇地投入了战斗。仅在我军向官岱里以西的敌人发起反击的一次战斗中,叔叔你一个人就完成了连续十五次的爆破任务,一人歼灭了敌人二百多名,并获得了“一级爆破英雄”的光荣称号。今年元月,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到岷县做传达报告的时候,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我,他们还亲自到我家里来了一趟,把你给我写的信亲手递给我,并送给了我许多书籍和报纸。以后,我们县里的县委书记苗叔叔和县长王叔叔,也送给了我许多毛巾和糖果,又请我吃饭、照像……,我觉得这都好像在做梦一样!远在东北的一个冯友松同志,在报纸上看到了“爆破手和绣花荷包”的文章后,特地给我寄来了一个毛主席的塑像,这是他的一个志愿军空军朋友赠给他的。他还在信上写着:“转赠给祖国的好女儿杨世英!”
叔叔啊,这一切都使我深受感动,使我知道了祖国的一针一线都会给叔叔们增添着战斗的力量。这次,我又托爹买了两双袜子,上了底,绣了花,和我的一张照片随信寄给叔叔,希望叔叔更英勇地战斗,争取更大的胜利。我呢,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在一年内能给叔叔亲笔写信。爹和哥哥也说:今后要更加劲地生产,支援叔叔们保家卫国呢!
甘肃岷县西川区第六乡庙沟 杨世英
二亲爱的杨世英妹妹:
我这次接到你的信、像片和绣着鲜艳花朵的袜子,已经不是在战斗的朝鲜,而是在祖国的心脏——北京了。我参加志愿军“五一”节归国观礼代表团来到北京不久,就接到你的来信和珍贵礼品,真是“双喜临门”啊!从像片上,看到了你的笑脸,就好像看到祖国所有幸福的孩子一样。你的来信我也是读了又读,好几次被感动得淌下眼泪来。
“五一”节那天,我们在天安门前的观礼台上看到了咱们的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身体那么健壮,真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幸福,也使我们得到了最大安慰。“毛主席万岁”这口号喊得太熟了,但在这时喊起来,特别觉得有意义。那天,有五十万人在天安门前,在我们的观礼台下边通过,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干部,他们都打着红旗,举着鲜花,喊着“毛主席万岁”、“志愿军万岁”。那一天,还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华铁道艺术团、蒙古人民共和国艺术团、波兰人民共和国玛佐夫舍歌舞团的团员们,也参加了我们的游行队伍,他们同样地向我们欢呼和招手。当时我想:“有这么多祖国人民支援我们,有这么多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支援我们,抗美援朝还能不胜利吗?”
在北京,我们还向工人、农民、学生作了很多报告。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有很多次我们被人们抬起来欢呼。记得在丰台,四个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亲热的握手,抱我,吻我,一句接一句地叫着“志愿军叔叔”,最后,他们把自己的红领巾戴到我的脖子上。世英妹妹,你猜我当时对孩子们说了些什么呢?啥也没说,喉咙上好像塞了块什么东西,说不出话来,直想流泪。我看到这些天真活泼热情的孩子,就不由得想起了和这些孩子同样可爱的朝鲜的孩子们。在昌道面苏国里,住着一个朴老大娘,她有五个孩子——三个男孩,两个女孩,最大的才十五岁,四个都在学校里念书。他们一下学回来,就跑到我们营房里来玩,给我们唱歌、跳舞,叫我们
“吉温棍董姆!”(志愿军同志!)我们也常常帮助朴老大娘和孩子们抬水、铲草、喂牛、锄地……。可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个夜晚,孩子们刚下学回来,吃着妈妈给他们准备好了的晚饭,敌人的一个炮弹飞来,正打在他们的房子上,房子被炸毁了,朴老大娘和她的五个孩子就这样和我们永别了。他们全家的不幸,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悲痛和愤怒啊!从来没有掉过泪的同志都哭红了眼睛。我们含着泪召开了党小组、团小组和班的讨论会,决定要给朴老大娘和她的孩子报仇,要保卫祖国的千万个小生命。今天,在北京看到了这些能给我亲手戴红领巾的孩子们,我怎么能不一面兴奋又一面悲痛呢?我觉着我的鲜血没有白流,我要更英勇地战斗来保卫他们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
亲爱的世英妹妹,在北京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动了我教育了我的事情太多了,一下也说不完。我还应该对你说些什么呢?只有再次向你保证:保持光荣,多杀敌人,争取功上加功!同时也希望你能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这次在北京,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赠给我一支金星钢笔,还有祖国人民送给我的一本漂亮的日记本、十张美术明信片和我在北京拍的照片,都寄给你,作为纪念吧!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爆破英雄 黄家富


第6版()
专栏:祖国在前进

山村的一个俱乐部
曾毓秋
初夏时节,我们访问了福建东北福安县的山下村。村外小麦一片金黄,龙头凤尾地真令人喜爱,微风荡来,像翻腾的海浪,有的农民已经开镰收割,好一幅动人的丰收景象啊!
我碰到的不论是干部,不论是农民,都是那样欢天喜地的。他们都在夸耀自己山村的变化,夸耀这十年来未有的丰收,而夸耀得最多的还是他们的俱乐部。于是,村干部就立刻带我们去参观。
在通往俱乐部的鹅卵石铺成的路上,一群孩子正在练习着打腰鼓的姿势和动作,虽然他们的腰间空无所有,可是手在挥舞,腿在移动,嘴里还在发出
“咚吧咚吧咚”的声音。一看到陌生的人来,他们就像鸟儿一样轰地一下飞跑了,稍停,在墙的那边又响起了他们愉快嘹亮的歌声。灿烂的阳光把俱乐部高大的房子照得透亮,墙壁的正中央是毛主席的肖像,周围挂满了图片、锦旗和乐器,桌上满满地摆着各种通俗读物和各种画报画册,一个年青的姑娘正靠着桌子翻阅一本苏联画报,她穿着一套素净的青色衣裳,浓黑的头发遮住了她的半边脸蛋,垂下的睫毛一动也不动,她看得是那么入神,连我们的脚步都没有转移她的注意。看样子,她已完全沉醉在那些富饶的田野,奔驰的拖拉机和穿着华丽服装的苏联妇女的画面中了。那边,几个孩子正在叽叽喳喳地打康乐球,发出一阵阵愉快的笑声。一个男孩子吵嚷着指导一个小姑娘怎样打那个子儿,可是,小姑娘一点也不理会,很有信心地按着自己已经瞄准的角度打去,“叭”地一声打进去了,她独个儿高兴地拍起手来。俱乐部下面的一个小小的广场上,几个戴着蓝布帽子的青年民兵正在不熟练地打着篮球。
看到这种情景,谁能想到,这就是过去一年四季荒落落地不见人影的祠堂呢!看到这种情景,想想过去那些在斗争中度过的苦难的日子,谁能不为这些倔强的人民感到快意而为之祝福呢?山下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东北的老革命根据地,是一九三三年闽东北革命风暴的中心,邓子恢、叶飞等同志都在这里领导过农民的斗争。以后红军北上了,在那黑暗的年月里,二里路以外就是反动派盘踞的楼下村,反动派经常出来疯狂地烧杀抢掠,可是,这一带富有革命传统的农民,并没有屈服,他们躲进了山后的石洞,坚持与反动派斗争。解放了,经受过重重苦难的山下村人民感到特别轻松,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们重新整顿残破了的家园,生活变得好起来了。可是,偏僻的山村还是偏僻的,在农闲的季节,有些年青人的确闲得无事可干,在下雨的日子,好多人就闷着头睡觉。没有正当的娱乐,没有一个大家集会的场所,该是多么苦闷啊!现在,有了俱乐部,俱乐部里有书,有画,有篮球,有康乐球,有北方的腰鼓,有南方民间的乐器,有广播筒和黑板报,还有留声机和幻灯机,每逢农闲的时候或者黄昏时分,村民就走进了俱乐部,在那里尽情地玩起来,来消除一天生产的疲劳,来度过一段有意义的时光。正像农民奶红所说:“下田回来,本来脚也酸了,手也软了,来这里走上一趟,又满身轻松了!”老年人把俱乐部叫做“安乐所”。可是,要把这个俱乐部仅仅看做使农民娱乐和游玩的地方那就错了,不,这个俱乐部还是一座学校,它在给农民传播着党和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它在给农民进行着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农民到这里来不仅仅消除了疲困,快愉了身心,还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觉悟。张尚蒙老头有点文化,放牛的时候都要带上俱乐部借来的书,书里的新鲜事是那样吸引着山村的农民,小孩子,年青人和妇女们,常常把张老头围起来听他一字一句地念。我接触了很多青年农民,他们几乎是一致告诉我:“最喜欢看志愿军的英雄故事和讲苏联的书”。他们大多知道黄继光,也知道邱少云,他们更喜欢谈到苏联,谈到集体农庄和拖拉机。我又问他们:“你们还喜欢看什么书?”一个青年有点不好意思地犹豫了一下才说:“讲婚姻法的书。”旁边的青年都快活地哄笑起来,显然他们同意了这个有代表性的答复。他们告诉我,就在俱乐部里还成全了两桩喜事。村里有个青年农民沈西光,认识了洋西村一个青年寡妇沈成妹,两人要好起来,产生了浓厚而真挚的感情。但是,在这山村啊,人们还没见惯这种事哩!他们也不敢对人讲,只是心心相印而已。两人看了俱乐部放映的宣传婚姻法的幻灯片和图画以后,就拿定主意了:“婚姻能自主,这是人民政府的决定,我们的事情也要自己作主。”以后,他们又说服了家里的老人,终于成了一对美满的夫妻。结婚那天,俱乐部的干部还特地带了留声机去庆贺。现在,这对年青夫妇,一起劳动,一起到俱乐部去玩,好不叫人眼热啊!另一个是年青的姑娘张仔梅,她是个沉沉静静的姑娘。她的父亲一向认为儿女的婚姻就是父母的事,常和村里人谈到她的闺女要嫁,人们也随便发问:“要不要聘礼?”老头也就半开玩笑地说:“怎么不要?新社会,不多要,一个鸡蛋,一斤地瓜米!”可是小姑娘却没要父母担这份心事,她在俱乐部看过书,看过幻灯片,主意拿定了:
“绝不能一片叶儿随水流,爹叫嫁谁就嫁谁!”在俱乐部里,她认识了主峰乡的青年乡长马照康,她看中他工作积极,年青能干,两人好起来了。她说:“你好好工作,我现在年龄还轻,还要学文化,等年龄够了,再说。”他说:“你要好好学习,我等着。”两人说出心里话,就订婚了。姑娘的爹爹张老头知道了,又给村里人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完了,地瓜米去了,鸡蛋也去了!”
俱乐部的幻灯是深深得到农民喜爱的,尤其放映苏联集体农庄生活的幻灯片时,人来得总是满满的。那些农村中整齐漂亮的房屋,那些一袋烟的工夫就能种完一大片土地的拖拉机,那些穿着崭新的美丽的衣服的集体农民,都在激动着老区人民的心。过去大家也听说过社会主义,但只抽象地知道什么“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究竟社会主义是何等模样,总是若明若暗的。幻灯片一打,心里才亮了,原来二十多年自己的亲人流血流汗就是为了创造这样的光景。老头子们有的说:“社会主义就是好,咱不知道还活到那时活不到?”有的说:“能做到这个地步,也不枉咱们斗争了一场!”年青人看了更兴奋起来了,他们说:“要能到这个光景,有多少气力就能使上多少!”青年团员张林梓是个挺活跃的青年,他对我说:“要是咱们将来也能像苏联那样,不论什么事我也能干!”的确,一次,为了响应政府的增产号召,张林梓带领着农民上山去砍草积绿肥,他从树顶上一失脚掉了下来,大家都惊惶地“哎呀”一声,想不到他一骨碌从深草里爬起,满不在乎地说:“没啥,为了社会主义嘛!”又挥动着镰刀砍绿肥去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在变着,不好的习惯在变着。乡干部张成吉土地改革以后,产生了“革命成功”的思想,连互助组长都不想当了,看了苏联集体农庄的幻灯片,得到了启示,加上政府的教育,工作积极起来了;青年妇女陈乃凤,过去没有劳动习惯,穿起鞋袜,不肯下田,认为“只要男人有钱使,不怕女人没钱花。”看了苏联妇女还在努力劳动的情景,她也慢慢变了,现在砍柴、挑粪、种庄稼样样都能来了。
山村的很多农民家里,都贴着毛主席激动人心的题字:“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现在,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之下,在俱乐部的宣传教育之下,毛主席的号召正在变成群众争取丰收支援国家大建设的实际行动。今年的积肥运动正是在广播筒和黑板报的帮助之下展开的,一变山村“只管下种,不管施肥”的习惯,为了解决肥料不足的困难,就提倡多积绿肥,往年一亩地只上肥料一两担,今年一亩地就上了肥料十五担,结果麦子一般地都可比往年增产三成五。十年未有的丰收就是土地给山村农民辛勤劳动的报酬。
当我结束了这场愉快的访问,我衷心祝贺,祝贺山村俱乐部的更大成功,祝贺山村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争取更大光荣!


第6版()
专栏:

保持荣誉到永久
马铁丁
最近我才发现:山西省著名的模范的中共党支部书记苟佩芳,原来是一个荣誉的退伍军人。
苟佩芳在部队里就是一个很出色的政治工作人员,一九四七年,因腿上负伤成了残废而退伍回乡了。这时候,他的故乡——长治县璩寨村是个工作落后的村子,璩寨村党支部是个落后的支部。我们的苟佩芳同志很快就担负起村支部的教育工作,和各种落后现象展开了不调和的斗争。经过了几年的坚持,终于改变了原来的落后状况,使璩寨村成为先进的村子,使璩寨村支部成为先进的支部。苟佩芳的模范事迹也就被广泛地传颂着了。
以上的苟佩芳的简略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呢?主要的是:所有退伍和转业的军人,不论到那里,都应该而且可能把先进战士的荣誉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的,成为国家建设中的积极而有工作成效的活动分子。
本来,从前线上、部队里回来,不能就是离开了战斗岗位,放下了枪,也不能就是放下了战斗的武器。对于曾经在战斗里和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中锻炼过的英雄们,人民有充分理由提出更高的希望和更大的要求,希望和要求他们像在战斗中一样地顽强、英勇、奋不顾身,并卓越地完成党和国家所给予的新的光荣任务。
现在,苟佩芳为我们做出了活的榜样来了,他圆满地回答了人民的希望和要求。可是,我们可以理解得到,他的努力是不容易的。他曾经历过很激烈的内心斗争:在部队里,他是营级干部,是首长,现在当村干部,到县里开会都得自己挑行李,这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但是,他很快就摆脱了这种不正确的观念的烦扰,他记起了毛主席的话:“共产党员应该具有松树和柳树的两种品质。松树有经冬不凋的坚定的原则性,柳树有到处能够生长发展的灵活机动性。”从而得到了力量,又挺身去战斗了。
这里,我想起了苏联著名小说“幸福”里所塑造的伏罗巴耶夫的光辉形象。伏罗巴耶夫原来是上校军政治部主任,可是他从前线回来,并不想去莫斯科获取重要的职位、而是深入到战后的困难的乡村去工作。这一点,曾特别地得到斯大林的称赞。
苟佩芳和伏罗巴耶夫是很相像的,而他之特别感动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我们的退伍和转业军人(以至于所有的人)都应当从这点开始向他学习。


第6版()
专栏:

给祖国写信
王颖
这里是志愿军炮兵部队某部守卫的阵地,当他们接到祖国人民的慰问品时,大家都想立刻给祖国写信,表示自己接到慰问品以后欣喜的心情,可是正在做工事,腾不出手来。晌午休息十分钟,班长李鸿国和战士高广德,也不休息了,马上给毛主席写封信。信上写着:“亲爱的毛主席:
我们永远忘不了您,可爱的祖国在你的领导下变成了幸福的乐园,五万万同胞团结得像兄弟。我们看到你的像片,都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就好像看到你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阵地,和我们在一起。只要有了你,我们就永远能胜利。”
要对毛主席说的话多着呢,他们还想写下去,可是十分钟一下子就过去了。于是,又在后面加上一句“祝您万寿无疆!”写上两个人的名字,他们就跑出去继续做工事了。
入夜,在坑道里,在摇曳的灯光下,换了班的战士都在埋头给祖国写信。高广德半夜换班回来,也没有立刻就睡,他想:还应该给祖国人民写封信——对,就这样决定了。
“我生长在可爱的祖国,出生在旧中国的贫苦农民之家。”高广德提起笔来就想起自己的痛苦的童年:他从小就死了母亲,跟着父亲和哥哥过活。十几岁就挑担卖菜,小小的年纪,百十斤的担子经常压在身上,不到二十岁,就把脊梁压弯了。“我的童年的生活是多苦啊!”写到这里,他的泪珠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直到他发现拿着擦泪的手绢是今天送来的祖国慰问品时,又继续写了下去:
“一九四九年,我们家乡解放了,人民政府领导我们进行土地改革,我家分了八亩田,再也不要缴那十石租。你想我家生活好不好?
“我是一个翻了身的青年,我知道幸福是怎样得来的。我不能看着美国强盗侵略我们的邻国朝鲜,就在一九五一年三月自动参加了志愿军。起初我只有满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政治热情,完全不懂得作战,现在我已掌握了武器,提高了文化。在战火锻炼中,我已经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变成一个能够操纵现代化大炮的战士了。
“亲爱的祖国人民!不必惦记我们。我们用战斗和劳动创造了你们想像不到的阵地生活。我们这里有课堂,有饭厅,有澡塘,有俱乐部,有毛泽东路,斯大林街……同志们唱着歌:‘坚守英雄地,攻克文化山!战斗是英雄,学习是模范!’
“可爱的祖国又给我们送来这些珍贵的礼物,我只有向您宣誓!可爱的祖国!我永远是您的勇敢的战斗员,永远保卫着您——我的母亲!”
高广德写完了信,又在信封上写着:
“寄给可爱的祖国——我的母亲
伟大的祖国人民收”
背面还写了一行字:
“让它越过万重高山飞到北京去吧!”
高广德又把信从头到尾念了一遍,这才松了一口气。他想把信拿给班长看看,抬头一看,班长不在,原来班长也跑到另一个坑道里去写自己的信去了。
天刚发亮,高广德赶忙起来,争先把信送给指导员,想不到指导员的桌子上早已堆满了信。指导员一封封地念着:四炮炮长、三等功臣李天雄写道:“保证口令宏亮,计算精确,指挥迅速。”电话班长、二等功臣张道秀写道:“保证人在线通!”一炮手、三等功臣李杰臣写道:“准确瞄准,熟练操作,百发百中。”观测员、三等功臣萧圣万写道:“细心观测,不放走一个美国鬼子。”炊事员胡樟木写道:“饭做好,菜做香,同志们吃了脸发亮。”卫生员李万林写道:“我要做好卫生工作,使同志们人人身体健壮,打起仗来,像生龙活虎一样。”司机魏天喜写道:“爱护车辆如同生命,保证粮弹及时供应。”弹药运输员尹维义写道:“早背粮,晚送弹,为了胜利不怕难,做个运输线上的钢铁汉!”工兵苏炳臣写道:“我日日夜夜凿山开山,建设阵地之家,要把荒山变乐园。”炮手刘绍德写道:“话长纸短,不再多写。你们和平建设,我们保卫和平,就来一个竞赛吧!和平实现,我们再见!”……
指导员把这些信细心地包装好,在封皮上端端正正地写着:
“可爱的祖国——我的母亲,不必挂念!我们保证你的安全,祝你的建设一日千里!”


返回顶部